第一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高度繁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界定干细胞,有4条标准:1.干细胞可进行多次的,连续的,自我更新式的细胞分裂,这是维持群体稳定的首要条件;2.起源于单一细胞的子细胞可分化超过1种以上的细胞类型,例如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所有的血细胞,有些成熟干细胞只能分化成单一的细胞类型,例如角膜干细胞;3.当干细胞被移植入损伤的患者体内时,它有重建原来组织的功能。4.不易确定的标准:即使无组织损伤,干细胞也能在体内分化扩增,胚胎干细胞能完全符合上述标准,能以一种不确定的未分化状态扩增,将其注入胚泡中,便能生成所有类型的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阶段,可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ASC),从干细胞到成熟细胞有许多分化阶段,ESC和 ASC实质上是发育的不同阶段。胚胎干细胞即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一种组织器官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EGC),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通常只能分化为相应组织器官组成的“专业细胞”,它是存在于成熟个体各种器官中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肌肉干细胞(Muscle stem cell)、成骨干细胞(Osteogenic stem cell)、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al stem cell)、视网膜干细胞(Retinal stem cell)、胰腺干细胞等等。
第二篇: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木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粘孢菌类,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真菌。绿色木霉是木霉菌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种,目前在工业、农业和环境科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绿色木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腐生于木材、种子及植物残体上。绿色木霉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酶系,如: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木聚糖酶等。绿色木霉是所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菌株之一,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降解作用,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同时,绿色木霉又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理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产生抗生素;重寄生作用,这是木霉菌作为拮抗菌最重要的机制;溶菌作用;竞争作用。
纤维单胞菌属拉丁学名[Cellulomonas(Bergey et al.,1923),Clark,1952] 在幼龄培养物中细胞为细长的不规则杆菌,0.5~0.6μm×2.0~5.0μm,直到稍弯,有的呈 V字状排列,偶见分支但无丝状体。老培养物的杆通常变短,有少数球状细胞出现。革兰氏阳性,但易褪色。常以一根或少数鞭毛运动。不生孢,不抗酸。兼性厌氧,有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可生长但很差。在蛋白胨-酵母膏琼脂上的菌落通常凸起,淡黄色。化能异养菌,可呼吸代谢也可发酵代谢。从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产酸。接触酶阳性。能分解纤维素。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30℃。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败的蔬菜。
康宁木霉菌丝有隔膜,蔓延生长,广铺于固体培养基上,菌外观为浅绿,黄绿或绿色,反面无色,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或互生分枝,分枝上又可继续分枝,形成2级,3级分枝,分枝末端即为瓶状梗.分生孢子由小梗相继生出面,靠黏液把它们聚成球形或近球形的孢子头,分生孢子卵形成椭圆形,壁光滑.单个孢子近无色,形成堆状为绿色,与此相似的还有绿色木霉!此菌有很强的纤维素霉及纤维,二糖淀粉酶等,它能利于农副产品,如麦杆,木材,木屑等纤维素原料,使之转变为糖质原料
佛州侧耳子实体覆瓦状丛生。菌盖直径3~12cm,低温时白色,高温时带青蓝色转黄色至白色,初半球形,边缘完整,后平展成扇形或浅漏斗形,边缘不齐或有深刻。菌肉稍薄,白色。菌褶浅黄白色,干时变淡黄色,稍密集至稍稀疏,延生,常在菌柄上形成脉络状。菌柄侧生(有孢菌株),或偏心生至中央生(无孢菌株),细长,内实,白色,长3~7cm,粗1~2cm,基部有时有白色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近柱形,6~9µm×2.5~3µm。
黑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分生孢子梗自基质中伸出,直径15~20pm,长约1~3mm,壁厚而光滑。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分生孢子。孢子直径2.5~4.0μm。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μm,褐黑色。菌落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有时在新分离的菌株中能找到白色、圆形、直径约1mm的菌核。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顶囊球形,双层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粮食、植物性产品和土壤中。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可生产淀粉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葡糖酸和没食子酸等。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
侧孢霉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固体PDA培养条件下进行形态观察表明,所采用的嗜热侧孢霉菌株,菌丝丛枝状、有隔,分生孢子浅褐色,顶生或侧生.利用ITS序列进行分子分类发现嗜热侧孢霉与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ium)及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2种嗜热菌相距最近.嗜热侧孢霉的生长pH值范围较宽,在初始pH值4.0-12.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以4.0-8.0时生长较好.以还原糖含量变化和蔗渣减少量为指标,以蔗渣为唯一碳源进行液体发酵
芽孢杆菌(Bacillaceae)
细菌的一科,能形成芽孢(内生孢子)的杆菌或球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芽孢乳杆菌属、梭菌属、脱硫肠状菌属和芽孢八叠球菌属等。它们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芽孢杆菌bacillus 杆菌科的一属细菌。为好氧或兼性厌氧的杆菌,一般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在某种环境下,菌体内的结构发生变化,经过前孢子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芽孢。芽孢对热、放射线和化学物质等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化学组成方面,在芽孢内含有大量营养细胞中不存在的二吡啶羧酸的钙盐;在结构方面,芽孢的原生质外围有三层膜,从内到外是厚的皮层(cortex)、孢子壳和孢子外膜。在芽孢杆菌属中,对种的划分是以菌体的大小、孢子的形状及其在菌体内的位置、糖的利用及其产物、能否还原硝酸,以及在高浓度的食盐条件下能否生长等为依据。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和土壤中。代表种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英语bacillus一词,也可作杆菌或整个芽孢细菌的通称。
球菌在微生物的检验中常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编辑本段]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mycelium)。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colnny)。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hauStorium)。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白锈菌为小球状。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组织体。苗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和菌索(rhizomorph)等。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抱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有些真菌菌丝或孢子中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它能抵抗不良环境,待条件适宜时,再萌发成菌丝。[编辑本段]真菌的繁殖体
当营养生活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fruitingbody)。真菌的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孢子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1.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产生无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
(1)游动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内。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3)分生孢子(conidium)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袍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袍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2.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减数分裂产生袍子的繁殖方式。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于囊结合形成有性泡子。其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配,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第二阶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第三阶段是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经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1)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2)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1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
(3)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ascus)内。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子囊果一般有四种类型,即球状而无孔口的闭囊壳(cletothecium),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壳(perithecium),由于座溶解而成的、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9pothecium)。
(4)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
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根肿菌和壶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种由游动配子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抱子(restingspore)。[编辑本段]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关于真菌的起源和演化主要有两派看法。一派认为真菌是由藻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另一派认为除卵菌来自藻类外,其余的真菌来自原始鞭毛生物。
真菌是一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和动物每年消耗大量的真菌菌体和子实体;真菌也是重要的药材。真菌的某些代谢产物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如乙醇,柠檬酸,甘油,酶制剂,甾醇,脂肪,塑料,促生素,维生素等。而且这些东西都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在真菌的腐解作用中,它使许多重要化学元素得以再循环。真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真菌有以下几种:
霉菌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酵母菌
属真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属酵母菌属。细胞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发酵工业上,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
红曲霉素(Monascuspurpureus)属于囊菌纲,曲霉科。菌丝体紫红色。无性生殖时,茵丝分枝顶端形成单独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球形、橙红色的闭囊果,内生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红曲霉可制红曲、酿制红乳腐和生产糖化酶等。
假丝酵母(Candida)
一属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丝酵母能利用正烷烃为碳源进行石油发酵脱蜡,并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氧化正烷烃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多是解脂假丝酵母(C.lipolytica)或热带假丝酵母(C.tropicalis)。有些种类可用作饲料酵母;个别种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或亦称“白色假丝酵母”。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殖的假丝酵母。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鹅口疮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类,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近年来,发现其中某些菌株会产生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黄曲霉毒素。早在六世纪时,《齐民要术》中就有用“黄衣”、“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麦曲,主要由黄曲霉一类微生物产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淀粉酶所组成。
白地霉(Geotrichumcandidum)
属真菌。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菌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亦称“拮(颉)抗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如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青霉菌产生青霉素,多粘芽抱杆菌产生多粘菌素等。
假菌丝
某些酵母如假丝酵母经出芽繁殖后,子细胞结成长链,并有分枝,称为假菌丝。细胞间连接处较为狭窄,如藕节状,一般没有隔膜。
抗菌素
亦称“抗生素”。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春雷霉累、庆大霉素等。从某些高等植物和动物组织中也可提得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氯霉素和环丝氨酸,目前主要用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生产。改变抗菌素的化学结构,可以获得性能较好的新抗菌素,如半合成的新型青霉素。在医学上,广泛地应用抗菌素以治疗许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在畜牧兽医学方面,不仅用来防治某些传染病,有些抗菌素还可用以促进家禽、家畜的生长。在农林业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业上,则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剂。
病原性真菌
真菌(Fungus)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纲,具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绝大多数对人有利,如酿酒、制酱,发酵饲料,农田增肥,制造抗生素,生长蘑茹,食品加工及提供中草药药源(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都是真菌的产物或本身或利用真菌的作用所制备的)。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为慢性,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影响身体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
常见真菌培养基有:
配方一 萨市(Sabouraud’s)培养基
蛋白胨 10克 琼脂 20克
麦芽糖 40克 水 1000毫升
先把蛋白胨、琼脂加水后,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加入40克麦芽糖(或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灭菌,备用。
本培养菌是培养许多种类真菌所常用的。
配方二 马铃薯糖琼脂培养基
把马铃薯洗净去皮,取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后,补足水分。在滤液中加入10克琼脂,煮沸溶解后加糖20克(用于培养霉菌的加入蔗糖,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加入葡萄糖),补足水分,分装,灭菌,备用。
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配方中的糖,如用葡萄糖还可用来培养放线菌和芽孢杆菌。
配方三 黄豆芽汁培养基
黄豆芽 100克 琼脂 15克
葡萄糖 20克 水 1000毫升
洗净黄豆芽,加水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琼脂,加热溶解后放入糖,搅拌使它溶解,补足水分到10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
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可用来培养细菌和放线菌。
配方四 豌豆琼脂培养基
豌豆 80粒 琼脂 5克
水 200毫升
取80粒干豌豆加水,煮沸1小时,用纱布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琼脂,煮沸到溶解,分装,灭菌,备用。[编辑本段]真菌与生活
环境的再循环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无机物,使土地肥力增强。
食物与真菌
还有些真菌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可食用的蕈菌有200多种,如冬菇、草菇、木耳、云耳等。以及真菌所侵入后的生(动)物空壳,如冬虫夏草。
还有的真菌用于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于面包等加工,酿酒也需要真菌。
致病的真菌
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真菌又有有害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种病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845年欧洲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摧毁了5/6的马铃薯,中国由于1950年的小麦锈病和1974年的稻瘟病而使小麦和水稻各减产60亿千克。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抗病的真菌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有一次他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在一个培养皿中长了一个霉菌斑。并且霉菌斑周围的细菌都死了。
霉菌渗出了什么强有力的物质?弗莱明称为青霉素,并发现了它可以杀死许多致命性细菌。然而,因为青霉素在试管内和血清混合后很快失活,弗莱明认为它不会在人和动物身上发生作用。
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关系
植物的根和真菌也有共生关系,和真菌共生的根称为菌根。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在根的表面形成菌丝体包在幼根的表面,有时也侵入皮层细胞间,但不进入细胞内,此时以菌丝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如松等;
内生菌根:菌丝通过细胞壁侵入到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加强吸收机能,促进根内的物质运输,如柑橘、核桃等;
内外生菌根:也有菌丝不仅包在幼根表面同时也深入到细胞中,称内外生菌根,如苹果、柳树等。
菌丝吸收水分、无机盐等供给植物,同时产生植物激素和维生素B等促进根系的生长;植物供给真菌糖类、氨基酸等有机养料。
能形成菌根的高等植物2000多种,如侧柏、毛白杨、银杏、小麦、葱等;
具菌根的植物在没有真菌存在时不能正常生长,因此造林时须事先接种和感染所需真菌,以利于荒地上成功造林。
真菌【词外小释】
由菌丝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以寄生或腐生方式摄取现成有机物的低等植物独立类群。真菌具有分解或合成许多种有机物的能力,可用于获取维生素、抗菌素、酶等制剂,而有些真菌也可产生毒素,引起动植物中毒生病。由真菌所产生的毒素就称之为真菌毒素。真菌作为病原微生物还能侵入人体和动物,引起毛发、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其他内脏的病变。如头皮屑和脚气 赞同0| 评论
2009-3-23 12:03 48680009 | 二级
木霉:通常菌落扩展很快,特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木霉菌落可遍布整个料面。菌丝生长温度4—42℃,25—30℃生长最快,孢子萌发温度10—35℃,15—30℃萌发率最高,25—27℃菌落由白变绿只需4—5昼夜,高温对菌丝生长和萌发有利。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95%以上,但在干燥环境也能生长,菌丝生长pH值为3.5~5.8,在pH值4~5条件下生长最快。
纤维单胞菌:不生孢,不抗酸。兼性厌氧,有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可生长但很差。在蛋白胨-酵母膏琼脂上的菌落通常凸起,淡黄色。化能异养菌,可呼吸代谢也可发酵代谢。从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产酸。接触酶阳性。能分解纤维素。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30℃。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败的蔬菜
酵母菌:同其它活的有机体一样需要相似的营养物质,象细菌一样它有一套胞内和胞外酶系统,用以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细胞新陈代谢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象细菌一样,酵母菌必须有水才能存活,但酵母需要的水分比细菌少,某些酵母能在水分极少的环境中生长,如蜂蜜和果酱,这表明它们对渗透压有相当高的耐受性。酵母菌能在pH 值为3-7.5 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 值为pH4.5-5.0。在低于水的冰点或者高于47℃的温度下, 酵母细胞一般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0℃~30℃之间。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即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的情况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有氧存在时,酵母菌生长较快。
第三篇: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称白皮虾、白对虾、白虾,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的分布最为集中,是当今世界养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它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相似(最大个体可达23cm),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与国内其他养殖对虾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繁殖周期长,可以全年进行苗种生产;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抗逆能力强,可在海淡水池塘中养殖:离水存活时间长,可以活虾销售,产品价格高;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对饲料营养要求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率占25%~30% 时,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需要;虾体壳薄、头小、含肉量大,可达65%以上。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亚科、对虾属,其外形酷似中国对虾、甲壳薄,体青灰色(或白色),额角稍向下弯,尖端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第2节。头胸甲较短(故出肉率高)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刺下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肝脊明显;第一触角具双鞭,长度大致相等,第1至第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步足无上肢;腹部第1至第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无缘侧刺;雌虾不具纳精囊,属开放式类型,所以精荚易脱落,造成获取受精卵困难。雄虾第一腹肢的内肢特化为交接器,略呈卷筒状,表面布有不同形态和大小的沟峰和突起。
一、形态特性
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和墨吉对虾相似。成虾最大体长可达23厘米,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呈白垩状,故有白脚虾或白肢虾之称。南美白对虾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第2节,其齿式为2~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为1:3,出肉率比较高。额角侧沟比较短,到胃上刺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触角刺,但不具尖刺及鳃甲刺。肝脊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1~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步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缘侧刺。
南美白对虾不具纳精囊。已经成熟的个体原纳精囊位置处于第4~5对步足间,纳精囊的外骨骼呈倒“Q”状。属于开放型外生殖器,目前已知的开放型外生殖器的对虾有5种,即:南美白对虾、蓝对虾、西方对虾、白对虾、史氏对虾。开放型交接器纳精囊比较容易脱落,人工繁殖虾苗比较困难。雄性第1腹肢的内肢特化为交接器,呈卷筒状,其表面布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沟缝和突起。
南美白对虾雌雄个体不论成熟与否,其大触须近基部处有明显的折曲,因此不能依此作为判定性别的根据。
二、生活史
南美白对虾在自然海区长到成虾后,便离开浅水区,到离岸较远且水较深的海区生活,一般水深为70米左右。海水温度为26~28℃,盐度为34‰,成虾在此发育为种虾,然后交配、产卵。而卵孵化为幼体,从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到仔虾,均属于浮游性动物,也同样在这样稳定的水域中成长。
虾苗发育到仔虾后期,便开始向河口、港湾等浅水海域游动,并定居于近岸浅水海域。在近岸浅水海域,富含营养饵料,并且盐度、温度及各环境因子变化都较大,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在近期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发育,就成为成虾,再次回到环境稳定的深水海域。性腺开始成熟,交配、产卵,完成整个生命交替的循环。
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范围为1~72米,水温范围为25~32℃,盐度范围为28‰~34‰,pH值为(8±0.3)。成虾多生活于离岸较远的深水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生物丰富的河口地区觅食生长。南美白对虾和其他虾类一样,白天静伏池底,晚上则活动频繁。南美白对虾蜕皮都在上半夜,即晚上9:00~12:00。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天左右。南美白对虾性情温和,实验条件下很少见到个体间有相互残食现象发生。
三、环境要求
人工养殖条件下,南美白对虾对水环境的要求为:
1、水温要求:南美白对虾为热带虾种,养殖适温为25~32℃。在逐渐升温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可忍受43.5℃的高温。但对低温的适应性一般,18℃以下停止摄食,9℃时开始出现死亡;
2、盐度要求: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其盐度适应范围为5‰~45‰,最适盐度范围为10‰~25‰。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盐度为0‰~2‰的淡水中正常生长;
3、pH值:在自然界,南美白对虾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7.3~8.6,最适pH为8.0±0.3,pH值低于7或高于9.5时,南美白对虾的活力下降;
4、溶氧:南美白对虾抗低氧的能力突出,它可忍耐的最低溶氧值为1.2mg/L。但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体溶氧值大于4.0mg/L、,不得少于2.0mg/L;
5、水色:水色以油绿色或红棕色为佳;
四、蜕壳与生长
虾类的生长速度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蜕壳频率,即每次蜕壳的间隔时间;二是成长增殖率,即每次蜕完壳后到下次蜕壳前所能增加的体重。
1、水温。南美白对虾的幼苗阶段,水温28℃时,需30~40小时蜕壳1次。南美白对虾的蜕壳与月圆月缺也有关系,农历初一或十五月缺月圆时,对虾会大量蜕壳。15克以上的大虾,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5日,蜕壳的数量为总数量的45%~73%。
2、环境因子与营养。南美白对虾蜕壳的主要原因与环境因子和对虾营养的摄取有关。就环境因子而言,低盐度及高水温会增加蜕壳的次数。而养殖环境的变化,或化学药物的使用,也会造成紧迫而刺激蜕壳。再者,营养供给是否均衡,亦关系到蜕壳顺畅与否。对虾每一次蜕壳都是对生长的一大考验,最常发生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当蜕壳体弱时被其他对虾所食;二是蜕壳时氧气吸收率较低,若稍有不顺畅时,则可能造成缺氧并发症而死亡。
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20‰~40‰、水温30~32℃、不投食的情况下,从虾苗开始到收获为止,180天内,平均每尾对虾的体重可以达到40克,体长由1厘米增长到14厘米以上。
南美白对虾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卵巢不易成熟。但在自然海域中,头胸甲长度达到40毫米左右时,便有怀卵个体出现。
一般雌体成熟需要12周以上,平均寿命至少可以超过32个月。
五、食性
传统认为虾类为无所不食的腐食性生物,而最新的研究报告则说明对虾在自然界应是偏向肉食性的动物,以小型甲壳类或桡足类等生物为主食。由夏威夷实验室所作的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在完全清澈的实验室中,仅靠人工配合饲料供给的养殖环境的生长量仅是室外人工养殖的50%。因为室外养殖池的底质是壤土,水中富含藻类和微生物,所以,室外养殖池养殖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比实验室快。
南美白对虾对营养要求并不高,在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能达到25%~30%就已足够,这比其他对虾优越。在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反而差,因为对虾对蛋白质的吸收有一定能力,超出一定范围,不但增加体内负担,也影响环境。据研究,黄豆粉是饲养南美白对虾的适口性饲料成分,其用量可高达53%~75%。在用黄豆粉比例为53%和68%的饲料饲养南美白对虾时,其体重增加的速率要比含量只有30%的更好。
在喂食方面,自然界的野生南美白对虾虽不主动寻找食物,但实践表明,白天如果投饵,南美白对虾同样会摄食,其原因是因为受饲料的近距离刺激。研究也发现,在养殖池中,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与投饵次数有关,投饵次数多,对虾生长快。投饵时,白天投喂25%~35%,夜间投喂65%~75%,这种比例最为理想。
南美白对虾对饲料的固化效率较高,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摄食量约占其体重的5%左右。但是在繁殖期间,特别是在卵巢发育中、后期,摄食量会明显增大,通常为正常生长时期的3~5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可以充分利用植物性原料来代替价格比较昂贵的动物性原料,从而大幅度地节省饲料开支,节约养虾成本。
六、生殖习性
1、繁殖特点。南美白对虾的繁殖期较长,怀卵亲虾在主要分布区周年可见,但不同分布区的亲虾其繁殖时期的先后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厄瓜多尔北沿海的繁殖高峰期一般出现在4~9月。每年从3月开始,虾苗便在沿岸一带大量出现,延续时间可长达8个月左右。分布范围有时可延展到南部的圣帕勃罗湾,这一时期是当地虾苗捕捞的黄金季节,而南方的秘鲁中部一带沿海,繁殖高峰一般在12月至翌年4月。
南美白对虾属于开放型纳精囊类型,其繁殖特点与闭锁型纳精囊类型者有很大的差别。开放型(例如南美白对虾):
蜕皮(雌虾)→成熟→交配(受精)→产卵→孵化 闭锁型(例如中国对虾):
蜕皮(雌虾)→交配→成熟→产卵(受精)→孵化
开放型纳精囊类型,精荚容易脱落,育苗比较困难。开放型纳精囊类型的产卵过程是先成熟再交配,而闭锁型纳精囊类型是先交配再成熟。所以,两种类型的虾交配和产卵形式略有差异。
2、交配。南美白对虾交配都在日落时,通常发生在雌虾产卵前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多数在产卵前2小时之内。交配前的成熟雌虾并不需要蜕皮。在交配过程中,先出现求偶行为,雄虾靠近雌虾,并追逐雌虾,然后居身于雌虾下方作同步游泳。然后雌虾转身向上,雌雄虾个体腹面相对,头尾一致,但偶尔也见到头尾颠倒的。雄虾将雌虾抱住,释放精荚,并将它粘贴到雌虾第3~5对步足间的位置上。如果交配不成,雄虾会立即转身,并重复上述动作,直到交配成功。雄虾也可以追逐卵巢未成熟的雌虾,但是只有成熟雌虾才能接受交配行为。
新鲜精荚在海水中具有较强的粘性,因此,在交配过程中很容易将它们粘贴在雌虾身上。在养殖条件下,自然交配成功的几率仍然很低,原因尚不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产卵和怀卵量。南美白对虾成熟卵的颜色为红色,但产出的卵粒为豆绿色。头胸部卵巢的分叶呈簇状分布,仅头叶大而呈弯指头,其后叶自心脏位置的前方出发,紧贴胃壁,向前侧方延伸。腹部的卵巢一般较。
第四篇:三红蜜柚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摘要 介绍了三红蜜柚的生物学特性,并对三红蜜柚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三红蜜柚;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6.3.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95-02
三红蜜柚是从红肉蜜柚芽变单株中经选出的一个优良品种(闽认果2013004)。因其具有肉红、果皮绵红、套袋后外果皮显淡红的“三红”特征,故名三红蜜柚。为优化梅州市柚类品种结构,丰富果品市场,梅州市于2010年开始引种三红蜜柚。经田间观察对比分析,三红蜜柚熟期较早,果大皮薄,瓢肉无籽,色泽鲜艳,汁多柔软,清甜微酸。该品种不仅具有稳定的高产性,而且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梅州市平原、山区均可种植。
生物学特性
1.1 物候期
生长在梅州地区的三红蜜柚,其通常在2月中旬开始抽生花序,至2月下旬时花蕾开始露白,盛花期在3月中下旬出现,谢花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终花,果实膨大期为5―8月,至9月中下旬果实达到成熟期。
1.2 生长特点
三红蜜柚幼树树干直立,长势旺盛,其成年树叶片大而浓绿、光滑,呈长卵圆形,树冠为半圆头形。幼树生长迅速,正常管理条件下,三年生树高达235~240 cm,冠幅达275~290 cm,主干周达26~30 cm。
1.3 结果特点
幼树在树冠内膛和中下部,挂果最多。春、夏、秋梢均能成为结果母枝,以内膛春梢为主要结果母枝。从本地调查情况看,三红蜜柚比普通?g溪蜜柚果实生长发育快,种后第2年即有少量开花,第3年开始挂果。
栽培技术
2.1 选育壮苗
生产种植选用的嫁接苗砧木要求用酸柚,同时要求用苗高达40 cm、茎粗0.8 cm、2条分枝以上的健壮苗木。有条件的最好选用三红蜜柚良种无病毒苗。三红蜜柚的种植分为春植与秋植2个时期,2月底至3月初为春植的好时期,10月为秋植最佳期,应当结合新梢老熟时种植为宜。
2.2 建园
新建柚园宜选择交通方便、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块,通常以土层深厚肥沃、避风向阳、水源充足的红壤土或砂壤土最为合适,避免与普通蜜柚混淆,影响商品性和声誉。平地株行距4 m×5 m,山地3 m×4 m,种植密度以495~825株/hm2为宜。在种前挖好长、宽、深均为1 m的坑穴,挖好后要进行晒土,并将25 kg杂草或稻秆、2.5 kg花生麸、25 kg有机肥,以及1 kg磷肥与土混合均匀施入坑穴,并在其表面覆盖1层薄土,最终形成直径80 cm、高30 cm的圆形土墩[1-2]。
2.3 幼树管理
2.3.1 薄肥勤施。
一、二年生树以磷氮肥为主,配合钾肥。施肥分为多次进行,通常在春、夏、秋梢抽生前15 d左右各施用1次,并在每次梢叶片转绿时也要施肥1次。为了避免造成肥害或浪费,每次用量不宜过多。每次沟施腐熟人畜粪5~10 kg/株,加尿素50~100 g/株或复合肥100~150 g/株。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2.0∶1.0∶0.5[3-4]。
2.3.2 整形剪枝。待主干长至60 cm以上后,便可通过新梢短截摘心、短截枝条的方式促进分枝生长;针对分枝角度不合理、疏密不均的问题,则可通过拉线的方法进行调整;对于过密枝、徒长枝可通过短剪、抹除方式改善;建议保留3~5条生长健壮、角度适中的主分枝,每条分枝再保留3~5条枝梢,进而形成内密外疏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通风透光特性,为后期丰产奠定基础。
2.4 结果树管理
2.4.1 修剪。在对处于盛果期的三红蜜柚进行修剪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对于长势旺盛的植株要轻剪,主要是剪除病虫枝、疏除荫蔽枝以及过多过密枝;对于长势较弱的植株要重剪,以加速其更新;通过适当调节挂果量以及新梢生长量来防止柚树出现早衰或大小年现象。处于盛果期的柚树,其结果能力增强的同时,开花结果部位逐渐上移,结果母枝以7~12级枝为主,此时,树内膛枝的成花能力也随之增强,到了盛果后期,其枝叶量将会逐年减少,每年仅抽1次春梢,树冠扩大随之变慢。
2.4.2 促花。宜采取控水肥、控梢的办法来实现促花目的,具体可通过抑制营养生长,并配合适当环割、环扎、断根、拉枝的方法来实现。
2.4.3 疏花疏果。疏花包括疏花枝、疏花蕾2种具体方法,通常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为疏花的最佳时间。在疏花枝过程中,建议针对每个结果母枝,在其中上部留2个健壮花穗,对于盛果树来说,每株留100~160枝花穗为宜。在首次疏花枝后10 d左右的时候,应当对花穗进行再次疏理,以每条花穗上保留4个以内饱满花蕾为宜。在疏花蕾时候,应当遵循弱树重疏、弱枝花重疏的原则。疏果的原则是强树多留,弱树少留,并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之间进行2~3次,疏果时要将畸形果、病虫果、密弱果等去除,每枝结果枝上留1~2个壮果,处于盛果期的植株,每棵柚树留100~200个果较为合适。
2.4.4 肥水管理。在施肥管理方面,应当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并注意及时补充微量元素,通常1年需要施肥4次左右,应重点施好冬肥、花前肥、稳果肥和壮果肥。冬肥以有机肥为主,且施用量最大,约占全年总量的1/2;花前肥以磷肥及少量氮肥及根外追肥为主,在2月下旬施用;稳果肥和壮果肥以有机肥为主,加之氮磷钾复合肥,用量约占全年用量的40%,通常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施用。
2.4.5 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应当在第2次生理落果后实施,根据实地种植经验,建议采用35 cm×42 cm的特制药性双层袋为宜。应当在套袋前进行防虫灭害,可采用60%杀虫单,以及18%阿维菌素1 000~1 500倍液进行整株灭杀。
2.5 病虫害防治
2.5.1 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
2.5.2 生态防治。保持果园环境清洁,及时清除落果、烂果和病果,以免病虫源滋生危害健康果实。此外,定期清理果园内的杂草、杂物,尽可能破坏病虫的生存环境。
2.5.3 化学防治。危害三红蜜柚的主要病害有溃疡病、炭疽病以及黑星病等,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有效防治。推荐交替施用代森锰锌或可杀得600~8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者炭特灵800~1 000倍液进行有效防治。红蜘蛛、锈壁虱、介壳虫以及潜叶蛾等是为害三红蜜柚的主要虫害,可选用万灵水或螨必杀1 000~1 500倍液,或者集琦虫螨克1 500~2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为了避免病虫害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在防治过程中要交替使用不同药物,不要长期地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
2.6 适时采收
当果实长至8成熟时便可进行采收。为了防止采下来的果实因含水量过高而保存期短、易腐烂,应当在采收7~14 d前停止浇水或灌水;为了保证采收果实的品质,应当在采收前1个月时停止各种农药的施用。
第五篇:果树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田间管理实习报告
果树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田间管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果树夏季肥水管理和整枝修剪的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熟练掌握栽植果树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掌握果树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地方法。实习工作中,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更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日后的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目的果树基地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
1、果实的套袋技术
果实套袋已成为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推广果实套袋,既可隔绝病虫,又能防污减毒,防止意外伤害,改善和提高果实的外观质量。在疏果之后即可进行套袋。
梨树套袋:
纸袋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品种、不通气候条件、不同套袋目的及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宜的纸袋种类。我们选择外白里黑的纸袋。
套袋时间应该早一些,一般从落花后10~20天开始套袋,如果落花后25~30天才套袋,此时气孔大部分已经木栓化变褐,形成果点,达不到套袋的预期效果。
套袋方法:一手执果柄,一手执果袋,从下往上把果实套入袋中。从袋口中间果柄处向两侧纵向挤折,将捆扎丝反转90度,沿着袋口旋转一周扎紧袋口。
葡萄套袋:
纸袋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品种、不通气候条件、不同套袋目的及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宜的纸袋种类。我们选择外白里黑的纸袋。
套袋时间应该适宜,一般在开花两周左右进行。另外,应该避免在高温期套袋,以免造成落果、日灼。
套袋方法:一手执果柄,一手执果袋,从下往上把果实套入袋中。从袋口中间果柄处向两侧纵向挤折,将捆扎丝反转90度,沿着袋口旋转一周扎紧袋口。
2、果树的疏花疏果
主要是对梨树进行疏果工作。疏果时间宜在早期落果高峰期后(约在花后两周)进行。疏果要求:疏畸形果、病虫果,留好果;疏小果、留大果;疏中心果,留边果。每个花序留1~2个果,果实距离保持15~20厘米。
在疏花疏果过程中,要充分掌握果树的生长习性,及枝干特性。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认准骨干枝、中心花等关键部分,才能以此为中心进行疏除。
3、夏季修剪柑橘枝干
疏绿枝可以改善冠内光照条件,绿枝包括新梢和多次梢,疏除的对象包括竞争枝、纤弱枝,下垂枝、徒长枝、密生枝。
4、果树生物学习性调查
核果类
桃:3月9日至19日,显蕾期。
3月23日至4月20日,开花期。
4月23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仁果类
梨:2月23日,未吐绿。
3月9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3月14日至4月13日,开花期。
4月7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坚果类
板栗:4月13日至5月4日,展叶期。
4月20日至5月18日,开花期。
5月18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核桃:3月9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3月14日至4月13日,开花期。
4月7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柑果类
柚:3月9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4月20日至5月4日,开花期。
5月4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温州蜜柑:3月23日至29日,萌芽期。
4月7日至5月4日,展叶期。
5月4日,展蕾期。
5月11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浆果类
葡萄:3月23日至29日,萌芽期。
4月7日至5月4日,展叶期。
5月4日,显蕾期。
5月11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猕猴桃:3月8日至16日,萌芽期。
3月17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4月20日至5月5日,开花期。
5月11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四、实习小结
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实习告一段落了,我们掌握了各种田间管理技能,以及各个时期果树的生物学特性。与课内知识得到有力结合,知行合一令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