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2、1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共)
高二数学B3、2、1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编号:9编制:戴金娜审核:刘红英时间:2012-2-1
5一、学习重点:掌握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点在平面内。学习难点:灵活用向量方法证明空间中平行关系
二、知识梳理
1、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是为v1和v2,由向量共线条件得l1∥l2或l1与l2重合v1∥v2。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v1、v2与平面a共面(图(2)),一条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为v1,则由共面向量定理,可得l∥a或l在平面a内存在两个实数x、y,使 v1=xv1+yv2。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已知两个不共线的向量v1、v2与平面a共面,则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得 a∥或a与重合v1∥且v2∥
4、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要条件
由共面向量定理,我们还可得到:如果A、B、C三点不共线,则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对实数x、y,使向量表达式AMxAByAC成立。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由上式可得OM(1xy)OAxOByOC,这也是点M位于平面ABC面内的充要条件。
知识点睛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要注意:
(1)若l1、l2的方向向量平行,则包括l1与l2平行和l1与l2重合两种情况。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要说明它们没有公共点。
例1:如图3-28,已知正方体ABCD-A′B′C′D′,点M,N
分别是面对角线A′B与面对角线A′C′的中点。
求证:MN∥侧面AD′;MN∥AD′,并且MN=1AD′。
2高二数学B
变式训练
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点M,N分别是棱BB′与对角线CA′的中点。求证:MN∥BD,MN=1BD。2
例2:求证四点A(5、2、7)B(4、5、2)C(2、7、2)D、(3、4、7)共面
三、课堂检测
1、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D是AC的中点,求证:AB1∥平面DBC1.2、已知矩形ABCD和矩形ADEF,AD为公共边,但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点M,N分别在对角线BD,AE上,且BM=11BD,AN=AE。证明。直线MN∥平面CDE。333、求证:四点A(3、0、5),B(2、3、0),C(0、5、0),D(1、2、5)共面。
4、已知A、B、C三点不共线,对平面ABC外任一点O,满足下面条件的点M是否一定在平面ABC内?
111(1)OMOAOBOC;(2)OM2OAOBOC.333
第二篇:直线和平面平行与平面与平面平行证明题专题训练
直线和平面平行与平面与平面平行证明题
专题训练
E是AA1的中点,求证:AC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C11D1中,1//
平面BDE。
A
1D1
B1
E
A
B2、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和平行四边形 CDEF有一条公共边
CD ,M为FC的中点 , 证明: AF //平面MBD.C
M
D
A
B
F
PCA、C分别是PBC、3、如图6-9,A、B、面ABCPAB的重心.求证:
∥面ABC.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1)作出过直线AC且与直线BD1平行的截面,并说明理由.(2)设E,F分别是A1B和B1C的中点,求证直线EF//平面ABCD.D1 C
1A1B1
C
A5、、已知E、F、G、H为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上的点,且EH∥FG.
求证:EH∥BD.(12分)
6、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C//平面BDQ.(自己作图)
Q是PA的中点,求证:AEHBDFC7、如图,a//,A是的另一侧的点,B,C,Da,线段AB,AC,AD交于E,F,G,若BD4,CF4,AF5,则EG=___________.
8、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第三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教案
5.1平行关系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高一朱丽珍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把线面平行关系(空间问题)转化为线线平行关系(平面问题)
3.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面平行关系与线线平行关系的转换
【教学难点】
线面平行关系与线线平行关系的转换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与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
①直线a在平面内②直线a与平面相交③直线a与平面平行 提问:如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二)新课讲解
实例探究:①门扇绕着门框转动观察另一边与门框所在平面位置关系②转书过程观察书沿与桌面的位置关系
归纳出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若a,b,a∥b,则a∥
简述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三)例题选讲
例
1、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AD的中点,证明:直线EF与平面BCD平行
例
2、在长方体ABCD-A1B1C1D1各面中,(1)与直线AB平行的平面有:
(2)与直线AA1平行的平面有:
(四)反馈训练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DD1的中点,证明BD1∥平面AEC
(五)归纳总结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2、应用判定定理时,应当注意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六)布置作业:课本P 31 练习第3题
第四篇:直线与平面平行说课
《直线和平面平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初步应用。其中,线面平行的定义是线面平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平行的判定充分体现了线线平行和线面平行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平行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平行和面面平行的纽带!(可用箭头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非常重要的.二。教法学法
通过对大量实例、图片的观察感知,概括线面平行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实验发现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课前安排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线面平行的实例,上网查阅有关线面平行的图片、资料,然后网上师生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前一节又刚刚学过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概念的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本课。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平行的定义比较抽象,要让学生体会“与平面无公共点”有一定困难,线面平行的判定的发现有一定隐蔽性,所以我确定本节的重点是: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概括出线面平行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第五篇: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
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导学案
一、知识梳理
1、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是为v1和v2,由向量共线条件得l1∥l2或l1与l2重合v1∥v2。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v1、v2与平面a共面(图(2)),一条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为v1,则由共面向量定理,可得l∥a或l在平面a内存在两个实数x、y,使
v1=xv1+yv2。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已知两个不共线的向量v1、v2与平面a共面,则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得 a∥或a与重合v1∥且v2∥
4、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要条件
由共面向量定理,我们还可得到:如果A、B、C三点不共线,则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分
必要条件是,存在一对实数x、y,使向量表达式AMxAByAC成立。
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由上式可得OM(1xy)OAxOByOC,这也是点M位于平
面ABC面内的充要条件。
知识点睛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要注意:
(1)若l1、l2的方向向量平行,则包括l1与l2平行和l1与l2重合两种情况。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要说明它们没有公共点。
例1:如图3-28,已知正方体ABCD-A′B′C′D′,点M,N
分别是面对角线A′B与面对角线A′C′的中点。
求证:MN∥侧面AD′;MN∥AD′,并且MN=12AD′。
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点M,N分别是棱BB′与对角线CA′的中点。求证:MN∥BD,MN=
[例2] 在长方体OAEB-O1A1E1B1中,|OA|=3,|OB|=4,|OO1|=2,点P在棱AA1上,且|AP|=2|PA1|,点S在棱BB1上,且|SB1|=2|BS|,点Q、R分别是O1B1、AE的中点,求证:PQ∥RS 12BD。
在正方体AC1中,O,M分别为BD1,D1C1的中点.证明:OM∥BC1.例3]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C1C、B1C1的中点.求证:MN∥平面A1BD.变式应用
3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BEF相交于AB,点M,N分别在AE,BD上,且AM=DN.求证:MN∥平面BCE.堂巩固训练
→=AB→,则点B应为1.设M(5,-1,2),A(4,2,-1),若OM
()
A.(-1,3,-3)B.(9,1,1)C.(1,-3,3)D.(-9,-1,-1)
→2→,则C的坐标是2.已知A(3,-2,4),B(0,5,-1),若OC3
1410A.(2,-,331410B.(-2,-)33
14101410C.(2,-,-)D.(-2,-)3333
3.已知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4,1,3)B(2,-5,1),C(3,7,λ),→⊥AC→,则λ等于()若AB
A.λ=28B.λ=-28
C.λ=14D.λ=-14
4.已知a=(2,-2,3),b=(4,2,x),且a⊥b,则x=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