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写写帮推荐)
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弟子规》大学生道德教育
过去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其中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演讲者问:学礼貌、学人生正确的态度观点重要,还是考试考98分、100分重要
家长们回答:当然是学礼貌做人做事重要。
演讲者问:那么请问现在的家长是在做学礼貌的工作还是在做考试的工作? 家长们无人回答。1
而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现代90后孩子的生活状态,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有佳,于是,孩子在家中睡懒觉者,在家不做家务者,在家中天天对着电视者,大多数也。而甚至还有孩子,不知道孝顺父母,还想着怎样去谋害父母,于是,我们不得不注意这批90后孩子的发展。而如何去教育好这些孩子呢?这也是我们道德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许,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遵循其道德标准、自觉履行其相应的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要使人们懂得善恶、是非、荣辱,更重要的是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人们的内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二、《弟子规》
传统文化源远流中国长,博大精深,国学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也是我们应该代代相传的瑰宝。为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终生持续发展,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弟子规》中做人的内涵,由记忆升华到感悟,懂得如何做人、交友、修身和立志,逐渐养成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好习惯,学会以平常心来处理突发事件,以感恩之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情,以进取之心勤于读书、奋发向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纵观《弟子规》无论是孝悌、谨信,还是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其实要求很简单,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说一点也不难。那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弟子规》的教育呢?我认为不外乎两点,第一、把《弟子规》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第二、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的教育。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往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其实学习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是一个反思、检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正如弟子规中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因此只有把“力行”和“学文”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弟子规》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大部分人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阶段学生一方面要学习更高、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思想上也要为即将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基本都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以考高分,上好学校为目标。十年寒窗考上一个好大学是家长和学生的共同目标。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考适龄人数的减少,我国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可以说是直线上升。作为一个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却感到近几年学生们的素质在不断地下降。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习目标不明确,更有少数学生沉迷网吧、诚信缺失、甚至荒废学业。这些都说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很有必要。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一)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人们肯定都听过卧冰求鲤的故事[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而当代大学生,俗称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大都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不知何为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部分同学中荡然无存。但是当今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工作中去,就会带来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认识倾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诚信教育,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花言巧语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实守信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
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老师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上课、甚至考试时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时尚前卫,不顾及家长的经济承受力,一味攀比;还有不少学生则根本没有集体意识,无视他人存在在教室内大喊大叫,随便乱扔垃圾,班级活动概不参加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学生德育教育要从做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求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否名牌,是不是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学校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当前中职学生就业要过的第一关就是面试,而部分同学恰恰就输在面试这一就业的起跑线上。因此,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敢于奉献,行为文明。
有的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或跳板;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如在部分学生中功利思想特别严重,“谁家父母是当官的,特有权”,“那位老师跟领导关系好对将来就业有帮助”,则极力讨好这样的同学和老师,而对那些没有门路、对他没有“帮助”的同学和老师则疏而远之,甚至非单不尊重还要侮辱谩骂。《弟子规》则告诫我们,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多付出,少索取。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淡化、忘记,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
《弟子规》在总序中说: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向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而当今我们的教育方针却是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当今的大学生也是从这种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他们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是欠缺的。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大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理解事物的能力,和少年儿童相比对他们进行《弟子规》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我们大学生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毕竟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找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拥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一门技术、一种能力,无论是到哪一个单位都是会受到欢迎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强,李爱民.《《弟子规》《孝经》解读》.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01
[2] 《弟子规 道德教育必读课本》2005-09
[3] 郭文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中华书局 2011-07
[4] 徐亚莲,施秀红《蒙学《弟子规》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5
[5] 石延博《弟子规》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1
第二篇:论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论弟子规与企业管理之道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简单单一句话,体现了古人对人类情感的追寻、对行为规范的思考、对人际交往的约定,以及对自身能力升华的一种探讨。
通读此书,书中故事犹如天籁之音,环绕耳边,久不散去;亦犹如电流直击心灵,难以忘却。后每反复思索,其与企业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把自己的思索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如有心得,不甚欣慰。
弟子规,作为学生的修养规范,其目的在于“成人”------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弟子规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一种要求、一种约束、一种定义。企业是由人为单位组成,各个单位都优秀,企业何愁不优秀?
首孝悌,乃为人处事的根本,亦是企业灵魂的归宿。
入则孝、出则弟。初中学对联时,老师教:望子成龙天下父母心,报恩尽孝世间儿女情。现在终于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孝,乃为人之根本,犹如大厦之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承建千层大厦;弟,更多强调的是做人的礼节,为人处事的标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国家之强盛,全在我少年;企业之发展,亦在我员工。
以孝道为基础的人,其心正,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其为人谦虚,善于学习,是企业发展所必需人才。有孝必有德,正如有因必有果,现在很多大企业用人标准:首选德才兼备,其次有德无才,再次无德无才,决不选无德有才之人。道出了孝、德乃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团队精神乃企业之灵魂,犹如忠义礼孝对人的素养气质的影响。建立一个企业,最根本的是建立企业的文化,打造企业的精神灵魂。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曾经描述过自己建立的企业团队,说:即便你剥夺我所有的公司资产、市场,但是只要有我组建的这支队伍,十年内,我亦会叱咤石油界,建立自己的石油王国。
通过“孝”和“悌”,我们明白了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明白了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什么。只有做到人的和企业的“孝”和“悌”,我们才能打好了企业发展的地基。
次谨信,指的是:做事要谨慎,做人要诚信。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书中九龄整洁、文靖数豆,让我记忆深刻,也清楚了仪表之重要、反思之必要,明白了谨慎对人的影响之大。
曹操割发,造就了纪律严明的军队;商鞅立木,成就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张瑞敏曾说: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诚信才能产生力量。
在我归纳,企业日常工作内容分为:软性体系和硬性体系二种。软性体系如:制度与流程、薪酬体系、考核体系等文件性体系;硬性体系如: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目视化、现场5S等可操作可实施的方法和项目体系。
在实施二个体系时,方向要谨慎、方案要谨慎、操作要谨慎。在实施过程中,标准要诚信、言语要诚信、操作要诚信。唯有如此,工作才能精确;唯有如此,民心才能所向;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发展。
泛爱众,而亲仁,体现的是:人际交往的指引,企业发展的导航。
泛爱众,指明了人际交往的标准。一个爱字,无限意味。一个爱字,唤醒了众人,展现了力量。某著名企业核心文化之沟通艺术:倾听、理解、欣赏他人。可见一个欣赏道明了爱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而亲仁,则指亲近仁者,然后以师事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人生境界。
只有爱才能产生同流。某著名企业核心文化: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发展。道明了“同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如对员工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员工必会发自内心的和企业一条心,共创辉煌;即便困难时,亦会同舟共济,到达彼岸。
我们在推行企业的硬件体系和软件体系二个体系过程中,若加以爱的力量,必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三人行,必有我师。人非通才,唯有学习,才能弥补。一个人才,只有亲近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知识水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只有亲近和学习著名企业的管理之道,其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和进步,才能迈向成功;若员工亲仁,其工作必定更加有效率;若企业亲仁,其企业必定更加强盛。
有余力,则学文,乃人的自身素养的升华,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习,是改变一个人的唯一路径;会学习,则是能力快速提升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会学习,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事学习、向曾经犯过的错误学习。
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素养。企业通过学习,则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很多知名企业都把学习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彼得•圣吉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强调了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做到系统思考、团队学习、才能做到协调平衡、追求卓越。
有孝悌作为灵魂的企业,加之二个体系的谨信,辅以爱众、亲仁,可使企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但这并不能保证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头。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行业的标杆。
张旭
第三篇:道德教育论读后感
《道德教育论》读后感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10计算机应用技术2班 10230416 罗紫君指导老师:吴红英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青年道德教育论》的书,看完后受益匪浅。书上说,人类永远对两件东西深感敬畏,一个是天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道德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思考最多的是第九章的青年的人生观教育和第十章的青年的人生价值与道德理想教育。
记得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几乎每天都在对我们说:“你们要讲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这两个字,它陪伴了我整整20年,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一个人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之中。道德就在我们大家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无论在社会上、在家里、在学校,都要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为什么说道德非常重要?有一句名言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还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青年人。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
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例如,自我方面,我们要自强、自律、自爱;家庭方面,我们要孝敬长辈、健康生活、勤劳节俭;学校方面,我们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社会方面我们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我们要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虽然只是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含义却是无穷无尽的,从古至今,道德的含义不断增加和增多。许多人,为追求道德教育,努力专研,可当他们做到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的头发早已花白,皱纹早已爬满了脸。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呢?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种爱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侯,给予最真诚的帮助。例如汶川地震的时侯,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虽然钱很小,但是有一句话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道德,是一种社会美德,虽然现在垃圾还未分类,但是我们可以自觉地分类并放到规定的地方去。道德,是一种节约,我们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道德,是诚实守信,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道德更是一种自律,要在人前人后,在有人管、没人管时一个样,心中要有个信念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过马路时,大家都闯红灯而我依然在耐
心等待;在上课老师不在时,别人在说话而我依然在埋头学习„„ 道德,是一朵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拥有它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我想,如果做到了以上几方面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位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了。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道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道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道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道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抱负、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真正合格的有道德的人。
第四篇: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评价标准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在学校也是很孤傲,没有涵养,同学之间关系冷淡、僵化,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1]……。
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在众多媒体的曝光下,当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桀骜不驯的叛逆者,更有媒体以“马家爵事件”进一步衍射理想信念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以个例未婚先育的女大学生严厉抨击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轻率、贞操观淡化,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高等现象渲染了诚信缺失。是媒体言过其实还是我们的大学生真的出了问题,其实关于道德的进步与滑坡,很多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争论,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时代,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上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等,但这并不单是中国的问题,日本、美国的情况也类似,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16号文件指示和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判断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看,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了。
其一是已经过时的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大学生,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代的人,不论对那个人群来说,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节俭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标准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确实需要改进,节俭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来要求现在的学生了。再比如说现在比较敏感的恋爱问题、贞操观问题,其实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当代的大学生的,70-80年代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候恋爱本身就是不好的,自然就转入地下,而21世纪的大学生,受到西方爱情观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恋爱观、贞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还用已经被修正的标准去评价判断当代大学生,结果就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个就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标准去评价衡量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社会也有它的道德理想,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社会对他们具有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但是道德理想和道德期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过高的,过浪漫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有问题了,就像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出现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一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长,对他们过高期待反而使道德教育显得虚伪,显得假太空。[2]
2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道德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市场经济强调物质需求方面的多一些,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没理想、没追求、功利化、利己主义,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配套”的,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就会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往往是越来越俗气,无论你怎么评价,很多时候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3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间接原因
社会没有理由一味地指责大学生,今天他们的行为,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也是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现在的社会上不讲信用的人、铺张浪费的人、投机取巧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责任感。为官的虚报政绩,结果反而官越做越大,为商的制假卖假,反而发了大财等等。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叫大学生们作何感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耳濡目染慢慢随波逐流了。
4学校有效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教育者的失误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几十年来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种文理兼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一般来说教育的投入主要放在硬件上,而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过问,忽视了道德建设。殊不知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高等院校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修养,并且呼吁全社会也要更多地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
其次,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大学德育工作被机械地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两课”教师集中于社科部或马列部,而设有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而未能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因此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作为院系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又由于理论知识不足,自身素养的缺乏,加之工作琐碎、繁杂,也只能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以“堵”代“疏”,视德育任务为对违反纪律的大学生以惩处。加之教学、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缺乏交流与协调,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第三,由于受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教育演化同其他教育一样,成为了一种知识教育、认知教育,视德育智育化,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的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处罚替代德育。全然忽视大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忽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道德规范难于有效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致使德育停留在他律的层面。
另外我认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这一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
5个人基本素养降低是造成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仍然是主流,只不过是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影响了校风、学风,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让许多人圆了大学梦,但是招进来的学生只凭分数,道德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存在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些人多时主观上认识不够深入,学校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道德残疾”的大学生。
此外还有媒体方面的原因,媒体把某些问题凸现出来是有功的,但从评价的角度讲是相当不全面、不理性的,媒体喜欢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一方面他是事实,另一方面他的取样是特别少、不足以代表全面的,所以有时他会误导整个社会。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讨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1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
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3]。
此外德育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全面展。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不断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真正有用人才。
2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随着贯彻落实《纲要》的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越来越牢固,人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自觉参与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评价机制十分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社会缩影的学校也就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只有加强社会道德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踢开德育的绊脚石,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本可宣。
3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4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
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4]。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反之,如果让少数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蔓延、任其发展,忽略德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德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认真努力地探索、研究、加强、改进、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浅谈儒学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浅谈儒学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学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丰厚积淀。当今教育试图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的,以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完善道德教育途径为支持的现代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新模式。
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则是高等教育,且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即道德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目前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代价值
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提高思想素质,以达到修身养性和人格的真、善、美统一,是我国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生道德教育若能从儒学思想的精髓中汲取营养,定能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完善。
儒学是德性之学,即为情感理性,其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它来自生命的创造,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证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仁爱,从范围上来说,它有三个层次:爱亲—爱人—爱国。
仁爱在家庭中的表现就是亲情。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在家庭中体现为对父母的爱——“孝”,对兄弟的爱——“悌”。“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推己及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社会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口角,更有甚者会大动干戈。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人的高尚情操、情趣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人的自觉自律,需要培养“情商”。[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教导学生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以诚交友,以诚办事,创造一个和美协调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
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
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育志、育才、导行。育志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育才则根据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当代大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导行即应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
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有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的勇气。
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思想动态因环境而改变,学校教育模式由中学时代的“闭合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也从家庭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从这些转变看来,大学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种辩证“和合”的体系,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所谓“和合”,是指事物中诸多要素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课程教育,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人文修养。
谈及现代价值,牟宗三认为: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是人学。即一种有关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我们称其为儒家人本主义。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如下几点。
(1)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维系社会稳定有很大作用,调和社会人际关系。
(2)儒学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3)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4)“以义制利”的思想可以合理调和个人—群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对建立合理的人类价值观有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随社会的迅猛发展。多元化价值社会面临的信任危机,挤破了人们道德的防线,传统的仁、和、礼、义、信在广大民众观念中严重缺失。社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
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艾四林先生说:“当今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用简单的、注入式的办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已很困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一份问卷就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熟悉程度,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社会上扬弃儒家文化的热点事件做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相关著作并不重视,在问卷提及的几篇经典名著中,阅读人数屈指可数,同时还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除对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古文有所了解外,其他一概不知,儒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甚微。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处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量网络信息的存在,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只是单纯地拷贝别人的生活,我们的思维也出现了定势,失去了创新的能力;第二,网络上的信息,充满了新奇,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进而消减了大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第三,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物质
欲望的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从大学生对百家讲坛的热衷程度可以看出,大家对电视与网络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文化读物。我们在追求网络便利的同时,却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如此热衷,就在于他们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而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将他们的看法吸收,就会造成“消化不良”。
3.尚有少数人十分了解儒家文化,并尽力继承和发扬
虽然流行时尚如此令人追捧,网络上的时尚论坛也缤纷亮丽,但是不乏一些对儒学感兴趣并有深刻见地的大学生的存在。他们探讨儒学,在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虽没有评判流行时尚那般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比那些花哨的东西要深刻得多。
三、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分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礼、义、廉、耻、仁、和、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根据现实需要,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中共十七大代表、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肯定: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是道德教育一部分。
周济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
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在课程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第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个“魂”,把儒家思想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根”,并在加强和改进中坚持做到以下四点。
1.与时俱进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为起点,通过经典诵读、讲述美德故事、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优势,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地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真正让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
2.注重品行
在德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在德育实践上,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模式改变;在认知情感上,既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取向既要重视品德的“概念化”,又要重视品德的“智能化”,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
3.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团队组织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关心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影视、艺术及文字作品等各类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自育自学。针对面临的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积极开创使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观念塑造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德育“尊重生命、心灵互动、生命需要”的出发点和本质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认真处理好课堂教学多渠道和多渠道教育的关系,优化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做到先有趣才有益;精心创设德育工作载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四、结语
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儒学思想以其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对大学生实现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追求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