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恩平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恩平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珠江三角洲城市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恩平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发展大旅游业促进恩平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旅游强市、旅游兴市、旅游旺市的战略部署,本文将结合实际分析恩平的旅游产业现状并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恩平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恩平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珠江三角洲区域,粤中粤西交汇地,濒临南海,毗近港澳,距香港180海里,距澳门110海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1、地热资源闻名天下。恩平温泉源自华南三大断裂带交汇处,温泉蕴藏量大,已开发的各个温泉旅游区,仅自涌的温泉日流量就达2600立方米以上,有偏硅酸、氡、硫、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金山温泉水含有48种微量元素,仅次于闻名于世的秘鲁温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称。
2、自然风光浑然天成。在清湾综合场区内有珠三角地区惟一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七星坑原始森林,是物种的天然宝库,与七星坑原始森林相连接的锦江水库,水山一色,烟波浩渺,附近的河排森林公园有连片梅林与禾雀花林,那吉镇的“七彩坑”和“仙人塞海”、古金矿山等自然景观也闻名遐迩,在东安街道办事处,还有“绿色天堂”之称的青南湖。此外,在横陂镇,镇海湾的数百亩红树林,被省红树林研究专家郑松发认为是省内连片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红树林,国内罕见。
3、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恩城镇鳌峰山、锦江河,学宫,冯如广场,那吉镇的石头村、圣堂镇的“举人村”歇马自然村,人文景观独特,特别是圣堂镇的“举人村”歇马自然村,表现封建文化的“男巷女巷”国内少有,600多年村史培育了430多名封建官吏的现象在广东省也是罕见的。
(二)单一化的产业格局制约了恩平经济的发展
1、旅游格局不科学。在地理格局上,四大温泉都处于那吉、大田、良西的偏西北山区,呈弧线分布,且那吉镇与良西、大田三镇没有公路直接相通,作为扼守四大温泉景区咽喉的恩城、圣堂、君堂等地,没有一个可以打得出去的景区甚至景点。
2、产业链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第三产业配套设施落后。旅游产业链由食、住、玩、行、游、娱、购组成,如果单单是停留在景区开发的层面上,只注重“游”,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旅游业。若住宿业不上档次、饮食业不具特色、玩乐业不丰富、运输业不便利、娱乐业不吸引人、购物业不成规模,这条产业链就不是健全完整的。恩平市的实际是,在景区游上,温泉景区搞得不错,但缺乏其它产业的配套,有些景区的公路长期以来坑洼不平,如遇恶劣气候,即使小汽车也不能经过;有的景区公路则等级偏低,限制了旅游大巴的通畅行驶;有些景区的部分路段则未能通行大巴,造成许多旅游团因此而望景兴叹。同时,在中心城区的游憩、娱乐设施和饮食住宿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旅游购物场所欠缺,而且对于需要QS认证才能出售的土特产来说,市场份额更是持续下降,因此,很多游客来到恩平后,感觉除了泡温泉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严重阻碍了旅游的次级消费,不能较好地带动其他商业发展。
3、“旅游强市”的总体规划未完善。有好的思路,还得有科学的规划,要真正达到“旅游强市”的目标,必须在做好旅游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旅游总体规划,按规划来分步建设。
4、旅游文化的社会氛围不浓厚。“恩平是旅游城市”这个意识还没有在恩平市民心中生根,旅游文化的社会氛围较差。红树林、原始森林、七彩坑、石头村、“举人村”、丞相岭等自然、人文景观未作科学的规划开发,温泉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也只是一种被利用的表现,在群众中缺乏一种深厚的温泉文化内涵和旅游文化内涵。
5、产业布局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水泥、陶瓷等工业污染对恩平经济可持续行发展存在威胁。
二、以大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几点对策
1、立足长远,引进高质素旅游管理公司,整合资源,统一经营管理,实现管理转型。恩平旅游业开发、发展已有十多年,但规划、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具体体现在主题单薄,品种单一,品味单调,而且散乱无序,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管理。如何把散落在各地的景点,粘合统一,一体化管理,整体发展是恩平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结藤联瓜。建设集经济发展、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公路网,将各个景区联结在一起,并与中心城区共同构建起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尽可能达到旅、游合一境界,并使景点之间联系紧凑,来去方便。二是整体经营,差异发展。以水为主题,突出温泉旅游品牌,附之于乡村的农业观光旅游、农庄式的休
闲旅游、水库的水上游乐、山溪的漂流、石头村和举人村特色村落旅游等,提供多组旅游组合线路。三大温泉也要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产品,突显个性,切忌刻意模仿,东施效颦。三是重新整合,实现转型。更新经营理念,敢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引进实力雄厚的高质素旅游管理公司(比如象张家界、中青旅等上市公司),原经营者可以以参股的形式加盟。通过借助大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技术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科学规划恩平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城市品质。
2、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娱乐公司,将恩城打造成恩平旅游的前哨站和大后方。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娱乐公司,以温泉为依托,以文化遗产景点为配套,打造具有温泉之乡特色的中心城市,使恩城成为三大温泉旅游的前哨站和大后方。一是充分利用一河两岸的优势。以锦江河跨河大桥为经,锦江河走向为纬,规划城市的整体布局。对临河、桥头堡进行充分的绿化、美化,严禁两岸建筑物的无序建设,把具有艺术特色和标志性的建筑物优先建在河的两岸,充分展现一河两岸的特色和魅力。此外,还要将河、岸的风景融为一体。如在河中布置一些帆船,修建旧式的船坞和码头,在河岸建一些古典的茶楼,远山(大人山、鳌峰山)、碧空、水光、帆影、岸树、楼房互为衬托,构成完整的画面。打造“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氛围。二是要做到城乡一体化规划,把恩城建成既有原始古朴的乡土气息又有都市现代文化内涵的城市,使人在质朴、宁静中享受现代文明带来成果。三是开设锦江河水上旅游项目,构建集销售特产、民间工艺品和地方小吃、民俗表演等一条街的旅游场所,建设有地方特色的集衣食住行一体的旅游配套设施。四是兴建五星级酒店,开办旅行社,提升城市品位。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娱乐公司到恩平来投资。一旦基础性的建设建立起来了,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恩平观光旅游,凝聚人气。
3、保护好环境,让旅游资源长期保值。充分保护好恩平丰富的水资源和秀丽的山川,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增强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改善枯水期的供水能力和水质,保障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需要。二是科学调度,维持锦江河基本流量,保证河流纳污的能力,维持正常的供水水量和水质要求。三是加强锦江河水质的监督,加快治污保洁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锦江河清洁,使锦江河成为美化恩城的自然风景带。四是加强锦江河上游水源地的保护,防止污染转移和新水土流失,特别是防止耗水大、污染重的工业项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建设项目转移到上游地区,保护好水源的质量。五是要重视流域生态
公益林的建设,提高流域水土涵养能力,以建设绿色的锦江,拉动恩城的城市建设,把恩城建成一座真正充满魅力和使人流连忘返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的美丽城市。
4、加大宣传,推介好恩平这张旅游城市名片。恩市游客接待人数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的对外营销工作力度不深,面不广。要壮大旅游产业,必须充分利用中介直接推销的商业模式推广恩平。一是培养一支旅游中介队伍,通过发展旅游经纪人、开发旅游客户、与各旅行社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争取在主要旅游城市、地区建立江门恩平旅游联络处等方式,做大做强恩平旅游业。二是加大力度对旅游景区进行包装和宣传,让“中国温泉之乡”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切实加强与珠江流域、粤港地区旅游界知名人士、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邀请旅游界知名人士、新闻媒体前来旅游采风,报道恩平的景点景区、旅游企业、旅游活动和旅游人物,进一步提升恩平的知名度。四是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的社会氛围,让恩平是优秀的旅游城市口号扎根在恩平市民心中,使大家自觉维护恩平良好的旅游秩序,包容来自各地的朋友。
5、服务发展,工商部门助推第三产业发展大有作为。一是开辟第三产业快速准入通道,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现代物流业发展为突破点,主动为大型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开发高品位商住小区,拓展物业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准入提供全面的政策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准入服务效能。二是加强监管执法,营造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环境。加强主体资质监管,通过年检、企业回访、日常监管对违法违规进行规范引导;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力度,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防止不法商贩乘旅游旺季之机,进行虚假宣传、以劣充好、哄抬价格、强买强卖等行为发生;同时,加大对旅游合同的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努力营造第三产业发展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打响恩平旅游品牌。三是继续加大旅游品牌创建力度,进一步打响恩平旅游品牌。帝都温泉被世界养生大会组织委员会推荐为养生基地,金山温泉度假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几大温泉旅游区以“温泉仙景”的健康综合形象晋升为江门“侨乡新八景”,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市、中国旅游强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不断扩大恩平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局领导 梁培忠 供稿)
第二篇:2018经济发展方向
2018经济发展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年12月20日在北京闭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经济工作怎么干?防范金融风险、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编制雄安新区规划、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明年要干的19件大事,值得你认真看一看!
一个新提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一个新判断: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一个重要原则: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
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
2018年要干的19件大事
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2、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4、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5、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6、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7、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8、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
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10、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1、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
12、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13、解决好就业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
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
14、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
15、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等突出问题
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
16、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17、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18、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要完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
19、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干部创新撑腰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干部大胆创新探索撑腰鼓劲。要确保换届工作稳妥有序、风清气正,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第三篇: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失业、贫困、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合法权益保护、突发事件等社会问题开始凸现。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条腿长、一
条腿短”的问题。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概括而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实现公平正义,保持安定有序。这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法制建设应当使社会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目前,在经济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保护产权、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公平交易和市场秩序等制度的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些制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空间,从而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而在社会领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制度更为侧重于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主体主动创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法制建设应当有利于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利益关系的平衡。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因此,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处理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兼顾公平正义,是制度建设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这些年,我国的法制建设是比较重视体现公平正义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社会主体之间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比如,教育和卫生事业关乎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目前,还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城市与农村、城市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又比如,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的城乡收入,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贫富差距扩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收入分配调节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法制建设应当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礼记·礼运》中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各得其所,安定和谐,秩序井然,这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境界。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关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的制度不健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便捷、及时的反映,滋生不少矛盾。二是,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完善。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我国社会矛盾和纠纷呈现出利益性、群体性、危害性强等特点。及时化解纠纷、保持社会稳定,需要建立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诉讼、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在内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但还不够完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社会矛盾的压力过大,其他矛盾调处方式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成本很高。三是,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没有形成。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也逐渐增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年,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应对突发事件中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缺乏明确规定,公民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缺乏明确的法律救济渠道,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
二、加强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和重要工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首先要求要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制度。也可以说,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就
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法制建设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责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发展社会事业,并不意味着要自己建学校、办医院,而是应当充分运用经济扶持(花钱买服务)等手段,鼓励、支持各类社会事业主体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一些社会事业领域也要引入必要的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要妥善处理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原则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情,不要由政府管理,尽可能留给社会自律解决;应当主要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也要尽可能发挥社会自律的作用,彻底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充分考虑、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按照上述指导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力口强法制建设,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法制建设。要建立健全现代国民教育制度和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科技制度建设,推进科技事业发展。要加快公共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要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完善社团、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它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完善收入分配调节制度。要强化政府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切实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要研究制定社会保险法,完善社会补偿、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当前,要进一步抓紧制定、完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要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制订或者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建立健全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我国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应当在明确各类社会矛盾解决方式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它们在整个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处理好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保证整个机制有效运作。各级行政机关要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制度,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及时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首先,要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研究解决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其他民间调解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其次,要完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行政机关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关于行政裁决,在完善有关行政裁决组织、行政裁决程序等制度的同时,要重点研究行政裁决与诉讼的衔接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度建设和重大决策要切实做到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切实珍惜民力。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法制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按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的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在经济领域,要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致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社会领域,要切实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公共利益。需要强调的是,公平是再次分配的生命所在。制度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免再次分配中的不公平,从根本上消除教育、医疗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现象,二是,活力与有序的关系。活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序则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缺乏活力的社会必然停滞不前,而没有秩序的社会则会陷入混乱。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体现活力与有序的平衡。要放松对社会主体的规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制度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不断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同时,要特别注意到,转变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需要在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因此,发展社会事业,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秩序。
三是,强制与引导的关系。要切实改变片面强调法的强制功能、忽视鼓励、评价和引导功能的现象,注重发挥法律规范的引导功能,根据行为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来确定能够有效发挥法律规范作用的相应制度。因此,制度要重在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机制,创造一种环境,尽量通过确立一系列供人们自己判断是非、分配责任的规则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主体之间以契约等形式来自我规范和控制,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是,行政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但是,加强管理并不等于凡事都要政府去管理。政府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政府承担的管理职责也应当是有限的。因此,要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的事项和范围,对不应当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社会自律的作用;对应当社会自律解决的事项,政府也不能“一放了之”,“听之任之”,而是要通过鼓励和支持具备各种良性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自律方面的作用,逐步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
第四篇: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 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 “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二、“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体制原因、人的本性问题、经济发展原因等等。现在高频率发生的腐败现象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制度里的国家,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一部分也要归结于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传 统文化。我国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无形中也影响到我们现代的社会,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机上影响到我们当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使他们更多一些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我国古代的经济就是一种官僚经济,官僚阶层的主要收入并不是薪俸,而是受贿所得,官员的腐败收入往往是官俸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十倍。古代官僚的这种显赫地位,优裕生活,做官动机时刻影响着普通人民,使他们的思想中增加了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而但他们走上了官员的位臵上时,心中那份腐败的渴望就会被释放。
二是我国古代官僚体制中对腐败防治机能的软弱与保护腐败行为机能的健全,影响到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对腐败的防治功能的不足与保护功能的滋长。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在我国的腐败问题难以治愈。我国自古就是一种人治的传统,凡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是可以真正监督皇帝的。腐败问题在每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来监督权利的运行。
(二)体制原因
法国政治活动家孟德斯鸠指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1945 年黄炎培先生问及中共如何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盛,其亡也忽”周期率的支配时,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答到:“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根据“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路,共和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采取了“依靠人民监督,注重干部自律”的方针,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多年以来,如果每个系统都充分发挥了效能,可以肯定地说,现今反腐败的任务不会如此沉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力、制约不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法规制度不健全。公共权力运用的规章的不健全甚至没有,使有些监督无法可依,事实上无法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第二,机构不健全。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机构,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长期建制不全或人员缺编,严重影响监督检查的开展。第三,体制不顺。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在行政首长或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强制性。第四,市场经济体制下厂长、经理及行政首长一人说了算的现状,无法兑现举报人不受责难与打击报复的承诺,极大影响了群众监督的有效实施。第五,舆论监督受政治气氛制约太强。现实中对高层领导干部及其子女腐败行为的揭露暴光难度较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如此,致使有些高层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陈希同、王宝森一案就是明证。第六,人大、政协的监督名声大,效能小。第七,对执政党的监督不力,而其要害又是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不 力。监督制约乏力的现状,已成为腐败现象产生、蔓延、久治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人的本性原因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弱点,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现代法治创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人格的不完善性,当外部环境约束软化或个体道德自律下降时,人性的弱点或人格的不完善性就会表现出来,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道德比较单一而言,目前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重道德标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部分人心理和人格的变异,对某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原先的道德标准溃败了,无是非感、无善恶感的心态得以蔓延,于是便演化成一幕幕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在把私欲的合理性确认下来并释放出来的同时,也就不能不面对欲壑难填、物欲横流的现实。当追求个人利益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道德领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泛滥,造成了严重后果,而当人格的不完善性随着附加权力的拥有和扩张,往往表现出吞噬道德甚至法律,导致人格畸形或权力腐败.因此人格本身的不完善正是腐败滋生的潜伏因素,当环境许可和道德观念薄弱时便出来作乱,使得一个原本正派廉洁的人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四)教育原因
人都是有欲望的,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在这种欲望面前,一部分人用公共道德、理想信念来约束自己,一部分人慑于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敢放纵自己的这种贪欲。这部分人都是有自制力的,正因为这样,没有让自己本性中的贪欲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我国政治腐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官员的自制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太低了。而这种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来赋予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时是非标准的教育,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如何来衡量是非,标准是什么;二是提高自制力的教育,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增强自制能力。但是我国偏偏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并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不见得。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年的时候总结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误,导致很多的政府官员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可以无视法纪,做出一些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腐败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我们分析的原因,对于“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应对。
(一)科学、合理配臵“一把手”权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只有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针对“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应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规范,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首先,权力要分散。即将“专权”变为“分权”,打破权力垄断,不要把“关键的、重要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领导班子的事大家办,一定要改变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没有真理”不正常现状。要形成“一把手”也只有一票的权力,要迅速改变当今“一把手”对大小事都有绝对否决权的不正常现象。领导班子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每个领导成员的权力和负责的事项,不交叉,不重叠,权限清楚。
(二)加强对“一把手”和民众的思想教育
首先, 强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敢于和善于监督一把手, 使一把手能自觉接受教育, 这 是健全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一把手监督的一切措施和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一把手这个内因发挥作用。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因此, 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 是强化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唤醒和强化一把手科学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手中权力;强化自律意识, 提高自控能力。同时上级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此外, 要增强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一把手的监督意识, 从外部减少监督的阻力。为此, 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普及监督意识, 尤其对监督职能部门人员,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 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最佳途径和经验方法, 做到敢于监督, 又善于监督, 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能够监督敢于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
(三)理顺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独立、权威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监督主体不依附于监督客体上。监督机构只接受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其他任何机关无权指挥、干涉监督机构的正常工作;监督机构的人事关系和人员待遇均独立于监督对象。目前我国的监督体制已 经严重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具体设想是:在合并现有三个廉政机关(纪委、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反贪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反腐案件侦办及其他监督事宜。一般说来,监督机构应该设臵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下,我国《宪法》第57 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确保其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充分行使职能,所设的最高国家监督机构应向全国人大负责,受其领导和监督。
政治腐败是阻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团大石,我们必须加以避免和克服,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这一重任也并非只是属于当权者,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只有全社会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腐败,同腐败作斗争,腐败才会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慢慢褪去甚至消失。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作者株洲醴陵市纪委纠风室主任)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正当法律程序:遏制腐败的屏障.人民检察 2008年第三期 【2】苏盾.腐败的双重根源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申大田、高学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腐败的原因.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戴永恒、徐照宏、刘新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入推进反 9 腐败进程.法制与经济.2008.08
【5】赵连章、杨玉武.滋生腐败现象的体制原因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三期
第五篇: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
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与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联系。而其中,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是两个对世界格局都有很大掌控权的大国间的复杂问题。历史发展以来,中美关系有一个一直变化的长远进程,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双面的动向,合作与竞争共存。经贸方面,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也有许多共性,但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分歧和矛盾,合作的基础与不和谐的因素分别从两方面影响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美关系,合作,利益,竞争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1.古代清朝时期中美之间就有往来
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2.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①(1840 ——1899)清末英法联军侵华,而美国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美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包括南北战争、西部开发等,这也是美国国家体制、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美国作为侵略者参与了一些事件,包括1844年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7年美国单独侵略台湾失败,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②(1899—1945)独立侵华时期到反日助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转变为主要侵略者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中国国民党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
③(1945----1949)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冷战对抗到关系正常化 ①(1949----1972)敌视和对抗
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所追求的人权、民主及社会形态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产生了冲突,影响了它的某些利益获取,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援助国民党而反对共产党,还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1954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 形势与政策论文
②1972--至今,走向正常,合作与不利因素并存
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中无法自拔;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而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美在综合地位上产生对等,两者都互相需要与对方的合作。
1970年,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9年,中国政治危机使中美关系又进入瓶颈阶段,中美关系在动荡中发展,直到2000年,美国通过了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的立法,对中美关系有了大的促进。21世纪以来,美国防长哈格尔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推进了中美关系正常进展,而最近的“夫人外交”,即奥巴马夫人携女儿来华与彭丽媛相见,也是一种机智的外交手法。
2014年夫人外交
总结分析:中美两国的国力、在世界的话语权影响着两者的关系,不平衡时利益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抢夺即侵略,而当二者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后,在各方面的利益关联就会很大,需要合作才能共赢。而获取利益最大化就要牵扯到对双方间冲突等不和谐因素的利用。
二、中美关系的稳定因素
中美是不可能完全对立的,两者有基于利益、发展的合作基础,合作共赢是目前时代发展下双方最好的选择。
1、在全球化时代,美国与中国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两国合作空间不断扩展。
在当今时代,大国之间既有竞争的一面,更有合作的一面。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合作伙伴。共赢是大国间外交最好的选择。右图为2008年6月17日,王岐山和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话期间,两国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形势与政策论文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美相互之间不断相互适应、正视对方的实力和利益,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持久稳定和发展。中国的既定方针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更不会威胁美国的安全;中国也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更不会搞对外扩张。
3、中美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已成为支撑中美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点,2001至今,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7.4%, 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中美两国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10年2月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到58362个,美方实际投入达到了628.2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中国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1月底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各类投资超过45亿美元,投资范围广泛。经济利益间的联系是较为坚固的。
4、中美之间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机制。21世纪以来中美元首级、部长级互访顺利进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到胡锦涛,中美建交一直平稳发展,国际报道也极多,这些都促进了中美合作共赢局面。
三、中美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1、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台军售,军事问题一直较为敏感,在军事关系方面中美发展也有一段历史,1980年美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被称为是中美军事关系的“破冰之旅”。此后中美军事关系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跌宕期”,一度因为1999年北约轰炸大使馆、2001年中国海南领空的“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9.11”事件后军事交流开始回暖。
2008年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而中断了中美军事交流和高层互访。
2009年10月24—11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访问美国。台湾问题和对台军售,是徐才厚访美的重要议题。徐才厚要求美方解决阻碍两国关系发展四大障碍。但在2010年又起波澜:2010年1月29日,美国公布价值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中国作出强烈反应:暂停中美两军计划内的相关互访交流安排;对参与售台武器的美国公司实施相关制裁;
台湾可以说是美国打出的一张牌,主要目的就在于制约中国发展,并且挑拨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关系,可以促进更多力量加入美国阵营,而这个问题的历史性导致其不会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对美国来说这种手法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低沉本方式。
2、中美船只对峙与美韩联合军演
2009年3月发生了南海“无瑕号”事件、5月黄海“胜利号”事件,6月中国海军一艘潜艇与美国一艘军舰携带的拖曳声呐相撞。杨洁篪在越南河内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坚决反对军演。(右图)
形势与政策论文
军演可以说又是美国利用矛盾制衡中国的一个手段,而且可以更多拉拢亚洲其他国家使他们与中国割裂。
3、经济与贸易
主要冲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问题上,4、人权问题
在人权问题上,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是正常的现象。讨论人权问题应持平等的态度,不能借人权问题向别国施压,更不能以此干涉别国的内政。时过境迁,现在中美之间谈人权问题和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大区别。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国际社会,越来越肯定中国在人权事业上的进步。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但是应该不影响中美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
四、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美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还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而且,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总体态势上看,目前关系较为平稳中美关系将会越来越深入,由于中美力量对比不断趋于均衡,中美关系必然面临彼此认知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深入了解对方。
总之就是竞争更激烈,合作也会加强,合作与竞争同步上升,小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大的格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大的格局。
一点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让我对时事政治了解不少,主要就是当今两大问题:中美关系与南海问题。大学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关注时事,并有自己的见解看法,有自己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课上为我们讲解了多方面的信息,很多生动形象的内容让我更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很感谢老师的辛苦。个人觉得,其实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很深层次的,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冰山一角,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都应秉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对自己国家在应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上保持自信,不该轻易去抨击,从一些官方的做法中,其实我们解读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
形势与政策论文
以后我依然会多多关注时事,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章景平:三十年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6月 牛军: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前途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储昭根:《从历史角度谈中美关系》
胡腾蛟:论文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消费导刊》,2007年第10期
Power by YOZ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