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中的应用
论“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
中的应用
发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0期 发布日期: 2012-04-29 来源: www.xiexiebang.com
关键词 培训基地 急救知识 普及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3月中心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m2,包括:报告厅1个,标准教室2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1套,VCD及电视机1套,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高级生命支持模型2套,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良好的组织:由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培训基地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②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导师资格,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③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和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创伤救护课程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3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④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⑤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5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结 果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讨 论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3]。“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 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2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袁晓丽,等.1999年~2008年国内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救知识普及培训,必须做好我国农村居民的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让更多的老百姓从第一目击者变成合格的第一救助人。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掌握现状
2.1 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干预尚在现状调查阶段
2008年以前,很少有关于农村居民急救知识的相关论文[4],对于农村,更多关注还停留在农村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近2年开始出现对农村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的相关论文,与城市居民急救知识相关论文相比,数量很少,表明农村居民急救知识还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涉及培训工作还是空白。提示我国农村居民亟待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农村居民的急救普及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2.2 农村居民急救知识匮乏
潘婷等[5]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急救常识掌握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广州市居民现场急救能力得分为5.07分±2.21分,其中,城区居民得分为5.68分±1.99分,农村则为4.45分±2.25分,城区居民急救能力高于农村居民[6]。镇江地区农民对院前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显示,9%的农民没有听说过120,48%农民对120了解一些,43%比较了解;67%的农民对心肺复苏术一无所知,26%的农民了解一点,7%是比较了解[7]。湖北地区的居民对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农村居民掌握程度最低(16.0%)[8]。程庆林等[9]调查江苏苏州市和安徽合肥市的农村居民对日常急救、化学中毒急救、放射急救、食物中毒急救、烈性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11.8%、6.2%、5.1%、13.3%和10.5%。以上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掌握急救知识非常少,缺乏急救能力,开展急救普及培训刻不容缓。
2.3 我国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低下,直接影响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
以下是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调查情况: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
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5.38%,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在农村居民中,高中及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90.1%[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6.4%,初中为28.7%,高中、职高、中专为24.7%,大学及以上为20.3%[6]。在200份有效问卷中:文盲17人,小学34人,初中78人,高中50人,大学以上21人[7]。以上研究者均认为急救知识了解的程度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其中文化程度高者掌握较好,文化程度低下已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了解。
2.4 政府、相关医疗机构及大众媒体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我国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客观原因限制,导致政府、相关卫生服务机构及大众媒体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急救知识匮乏。在调查中,有居民反映以前几乎没有专业机构或个人进行过急救常识等医疗知识的宣传,并表示希望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5]。经调查发现,农村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听广播时无意中得到一些急救常识,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较单一,而且过分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培训
急救知识培训本身是一个涉及社会面很广的医学特殊领域,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单凭某一机构或部门很难应对这一艰巨任务。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70.6%是农民,而且绝大部分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人居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居民文化素质低下,这又给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增加了新的困难。因此,必须由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学校共同完成对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逐步推动全民急救普及教育,提高居民急救能力整体水平。
3.1 各级政府要重视支持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增加投入或设立专项资金,组织长期、有效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宣传、普及培训活动。政府和有关机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急救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急救的认知和参与意识。
3.2 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组织培训
医疗机构应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居民急救培训先进经验,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流程和模式,完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上级医疗机构人员应经常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实施指导培训,更新急救知识技能。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应主动深入社区和乡镇,运用多种形式,如模拟急救现场、多媒体案例、角色扮演、实物模型等直观易懂方式,定期开展居民急救培训与演练。此外,还利用节假日及乡镇赶集日人群相对集中,上街设摊宣传,发放自编的急救小册子,传播急救知识,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可以优先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小学教师及青壮年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救援队伍,再由他们将急救知识向广大老百姓传播,最终实现急救知识全民普及。
3.3 提高居民文化程度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下,严重影响对急救知识了解,基层政府及教育机构应依托我国的义务教育成本低、效果好、受法律保护的优势,做好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各中小学应与急救培训部门一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采取培训机构与学校联合教学的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系统、连续的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急救知识宣传活动,如急救知识竞赛、演习、观看科教片、办主题板报等,加强对学生的急救知识教育及逃生意识的提高。
3.4 鼓励各社会团体关注参与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把急救培训当成一项公益事业,积极引导社会慈善团体、协会关注参与,可以设立基金支持培训工作,也可以组织人员直接参与培训[10]。鼓励医学专业大学生利用假期把急救知识技能带给农村居民。发动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广泛而持久的急救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殷欣,李文涛,安力彬,等.国内外公众急救国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9,22(8):42.[2] 丁一鹛.中美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 [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3536.[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 袁小丽,江智霞,张咏梅,等.1999—2008年国内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5] 潘婷,许瑞,惠洁琼,等.甘肃省农村居民急救常识掌握现状调查与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5):1920.[6] 梁晓珊,何秀芳,邓雪樱,等.广州市城乡居民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7(9):990992.[7] 朱海涛,倪爱民,邹圣强,等.镇江地区农民对院前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1):3334.[8] 杨应成,谭晓东,张顺泉,等.湖北地区不同人群急救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6):420421.[9] 程庆林,胡连鑫,李杰,等.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8):547549.[10] 史长文,许虹,杨勇,等.我国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4C):10421044.(本文编辑 卫竹翠)
第二篇:MPDS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20130709
MPDS在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的应用
一、MPDS概念和内容
MPDS(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是以美国医生杰夫·克劳森(Jeff J.Clawson,美国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IAED主席)为主,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急救调度,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并在美国医疗领域其它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研制的一套用于急救受理调度的医疗专家系统。MPDS以软件为主要使用形式,是在急救受理和调度中实现标准化、医疗化和分级处治的专家系统,其流程严谨,设计精密,配套体系完整。
MPDS已被翻译成18个语言版本,在38个国家的3000多个急救中心使用,在MPDS认证有效期内的调度员有5万名,(一次认证的有效期为两年),每年至少处理4亿次以上的呼救电话,大约处理4500万次的实际急救。
MPDS是急救调度人员的专家知识库系统,使用MPDS,受理调度人员可以迅速了解现场情况要点、评估患者情况的严重程度,实现合理分配急救资源和对危重患者提供高级别急救响应,藉以降低院前死亡率,同时对其他患者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支持。
1、MPDS的主要功能体现
(1)、在电话受理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询问流程以及呼救人对应的回答,MPDS知识体系能够准确地产生出对病人情况的评估。
(2)、在救护车到达之前:提供清晰地、易于遵从的指令指导现场人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自救和互救,以稳定病人的情况。
(3)、在派车时:给予被救助的病人区分轻重、急缓的响应,做出不同的调派决定(如救护车种类、响应时间分级等)。
2、MPDS的特点
概括起来,MPDS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 精确的信息收集 可量化的质量保证 恰当的电话优先调度 明确的呼救电话指令 详细的,全面的报告
通过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批准的MPDS和EMD课程内容
3、MPDS组成部分
MPDS系统共分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所有这些使EMD(Emergency Medical Dispatch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成为具有优先顺序,对来电询问有条理,并作出适当回应决策和指示的EMD系统。
(1)、“事件登记”协议(了解事件基本情况)
“事件登入”(Case Entry)。询问病人情况,确定其人数、呼吸和意识是否正常,并根据患者情况将患者归类到33种情况之一。(2)、“主诉”协议(问诊)
33条主诉协议设计成相同模式和同一使用方法。这33种情况亦即33条主诉预案(Chief Complaint),每一条协议都有对应的标准关键问题(Key Question,问题依照回答不同有不同的后续问题组合和判断建议),通过询问会形成事件分类编码并有对应的救护车到达前电话指导(Post-Dispatch Instruction和Pre Arrival Instruction)。对于重症患者还有电话生命支持(Dispatch Life Support)。
(3)、“事件登出”协议(救护车到达前的注意事项和一般性措施)除要求PAI(Pre-Arrival Instructions)的呼救电话外,所有的事件利用事件登出预案结束!这个预案为不同的状况提供统一的指令,有关现场安全、流血控制和主叫挂机结束。(4)、到达前指令
到达前指令(PAI)来指导呼救者通过详细的患者交流过程,指令是以一个组逻辑脚本格式存在的,设计为向呼救者提供直接针对性指导模式。心肺复苏CPR、汉默手法(Heimlich maneuver)和分娩指令都包含在这一协议内。
4、MPDS包含的其它内容
MPDS不仅仅是一个急救指挥调度中进行现场评估和电话指导以及分级医疗处治的知识体系,它同时还包括对调度员的工作指导与培训、质量管理控制与提高等等。
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就急救调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总结,除其医学知识总结为MPDS之外,就受理调度人员的工作原则,与呼救人沟通策略和技巧,包括如
何通过语言调整呼救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应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处理高龄老年人或儿童拨打的电话),如何应对不同语言的问题等等都有总结。
急救调度管理也是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其成果包括质量管理控制和提高的部分。从急救受理调度人员的保密守则,到协议遵从率的提高,在急救调度管理的各个方面,MPDS的实施专家也将给我们带来制度的整改和完善。
为跟随医学的发展,MPDS是实时更新维护的。如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也和WHO、美国CDC的专家在48小时内就草拟了一个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协议增加进MPDS,以辅助调度员准确判断。
二、MPDS对院前急救的改进
1、MPDS能改进急救模式,节省政府投资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急救?很明显,是那些生命出现危险现象的患者。国内有论文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即使是在急救事件中,大约只有10%的事件是需要较高级的急救力量快速到现场的。很多急救事件是没有必要派医生的,甚至是连护士也没必要派。但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只要有人要救护车,不管病人是否需要,就得派车,这就造成了“回车率”的居高不下。但是政府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救护车,因为增加一部救护车值班,不仅仅是需要购买一辆救护车的费用(每辆救护车需要增12个人-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工,需要三班),而是相关人员、器材、场地的配套费用,由此带来的政府财政支出将是极大的!无限制增加的人员同时也带来管理上的压力。
MPDS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病人分级对待,对于急需派车抢救的病人,优先尽快派车,对于病情很轻的病人,可以缓派或不派,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救护车可被调派,在有出现重症患者需要救护车时,有车可派,而不是“欲派无车”!
因此,解决“欲派无车”的方法,提高急救对百姓需求的满足程度,并不需要政府投入更大、更多的资金,而只需通过MPDS系统,在目前有限的急救资源状况下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009年6月,上海市已经批准急救优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暂缓非急救的派车,并非先要先得。
2、抢救病人,从接听电话开始--MPDS能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抢救更多的病人生命
是否只需要批准“急救优先”就可以解决急救资源紧张的问题,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呢?答案是否的。由于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即使能及时地排出救护车,但在救护车到达前患者也可能死亡!
我们知道心肺复苏(CPR)对于心脏骤停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有较高的时效性:当你在5分钟之内采用时,成功率大概为51%,可到了10分钟时,成功率就为1%了。目前,城市的交通状况很不乐观,很少有救护车能在5分钟赶到现场。因此,从120电话呼救到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的这段时间是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MPDS就能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发挥作用。
发现心脏骤停后,一方面要迅速派遣救护车,另一方面调度员可立即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救护。MPDS的软件可告诉调度员用“清晰的,易于遵从的”指令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救护。
国外3000多个使用案例的统计表明,MPDS能更准确识别患者病情,从而可以通过电话准确指导自救或互救,同时被调派的救护车能有更准确及时的医疗药品及设备的准备,抢救更多的病人生命。
抢救病人,从接听电话开始!
3、MPDS能减少-甚至能避免医疗纠纷
由于目前救护车数量不足,导致欲派无车,或者缓派,造成患者病情加重或者死亡,由此带来投诉、医疗纠纷等等,给政府带来负面影响。
MPDS的调度原则是急重症优先,能优先及时派车,并通过电话指导抢救病人生命。
使用MPDS的资料表明:自1978年MPDS发明以来,在全世界3000多个急救中心使用,没有发生一起法律纠纷!
4、MPDS能减少对专业人员的依赖
使用MPDS,能有效降低对调度员的要求。MPDS不需要具有专门医学知识的人员担任调度,只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经过MPDS讲师的培训,然后考试通过,获得认证,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就可以上岗了。
MPDS是全球数十名科学家30年的持续研究,全球3000多个急救中心的经
验反馈,这些智慧都被归纳总结,成为了调度员的知识库,帮助调度员工作。在MPDS数以千计的论文中,有一些是专门针对是医生还是非医学专业的人做调度工作进行研究的,结论是:在MPDS系统中,医生往往没有非医生做得好。在看不见病人的院前评估时,MPDS更有效,它是专门为此而设计的。理由很简单,MPDS的提问都是些非常浅显、易懂,不用医学术语向普通人提医学问题,同时也符合使用国家的习惯用语。
国内众多城市的情况表明,医生从事具体调度工作时,由于认为调度工作的医学水平要求较低,没有发展前途,且待遇不高,故而在责任心方面较非医学专业人员差很多。这与调度作为急救中心的中枢神经地位极不相符,也容易在工作中发生责任事故。
5、急救调度标准化能更好地救助患者
目前,国内急救行业在车辆、设备、机构设置等方面陆续出台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外,在急救调度方面没有任何标准可言。不用说全国标准,目前就是省内标准也没有。而如何规范调度标准也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但还没有人或机构研究的课题。MPDS能帮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MPDS本身就是一套严格的调度标准,严格到调度员从摘机开始,开始问什么,再依据对方回答什么调度员再问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不多问,也不要少问,所有问题都由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自动提示显示。
同时,MPDS要求调度员必须经过认证后才能上岗。调度员在通过了MPDS的认证讲师培训后,要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认证资格。一次认证资格的有效期为两年,两年后还要进行再培训,才能重新获得认证资格。强制的认证制度是强化调度员对标准的依从,可以很好地帮助急救中心对调度员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而使得被救助的患者也能获得更有效的帮助。
6、MPDS能改进工作质量和效率
MPDS系统中,设有专门的“持续质量管理”软件,并要求急救中心设有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质管软件会自动记录调度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操作,每一次对话等,并把这些数据分类存储,然后分析,自动找出调度员的“优缺点”。质管人员根据软件的分析和追查原始记录,回溯事件处理过程,发现这些“优缺点”产生的原因,并依据此点和调度员沟通,帮助他/她持续改进工作质量。在
这些监控的指标中,质管软件特别注意调度员对MPDS对话流程的遵从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遵从度越高,调度质量越高!MPDS不仅告诉调度怎么做,而且还监控督导如何做得更好,能帮助急救中心有效地改进调度工作质量。
三、MPDS对急救流程的改变
MPDS是在目前的120系统受理调度流程中增加了明确的医疗信息获取过程,并提供现场指导信息。所获取的医疗信息可以通过车载急救终端发送到救护车供医生参考。MPDS将使急救调度的医疗信息从无到有并规范化。如下图所示:
120电话呼入交换机语音提示并分配到空闲的受理调度台120电话呼入交换机语音提示并分配到空闲的受理调度台受理人员了解现场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受理人员了解现场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使用MPDS获取现场医疗信息,快速科学地提供医疗现场指导做出分级的调度决定做出调度决定提供调度后指令继续指导现场,将现场医疗信息发送到救护车车载信息终端监控救护车到达情况监控救护车到达情况传统的120指挥调度流程
四、MPDS在全世界的应用情况
增加MPDS系统后的120指挥系统MPDS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约有使用18种语言的38个国家超过3000多个紧急救援中心使用该协议。它被认为是急救调度领域的黄金法则。
• 美国
– 排名前100中有70个(70%)• 加拿大
– 几乎所有的省和地区(包括整个魁北克省)
– 所有大城市–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卡尔加里,埃
德蒙顿,温尼伯等 • 欧洲
– 伦敦、柏林、曼彻斯特、都柏林、爱丁堡、都灵、苏黎世、卢卡诺、汉堡、维也纳、因斯布鲁克、奥地利大部分地区、意大利北部大部分地区、法国贝桑松
– 超过50个以上的其它地区
• 澳大利亚
– 悉尼、墨尔本、昆士兰州、塔斯马尼亚州、北部地区
• 新西兰所有地区
• 其他地区
– 中东(科威特、迪拜、卡塔尔等)、南非、博茨瓦纳、阿塞拜疆(巴库)、巴拿马、印度(孟买)、马拉西亚(吉隆坡等)、巴西(圣保罗)• 中国国内
–
杭州、苏州、无锡、昆明、武汉、芜湖、鄂尔多斯、呼伦贝尔、惠州
第三篇:静脉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
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谢明新 张梅青 魏小婷
静脉输液是治疗抢救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选择一种良好持续的输液途径尤为重要【1】。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一种新型输液方法,它是经外周浅静脉穿刺并留置静脉内的一种输液方法。特别是在急危重病人的诊中,从根本上解决了病人躁动、体位改变、快速输液、随时抢救的难题,特别是在急诊抢救中,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且保持通畅是抢救急诊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间对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350例,在急诊抢救室使用259例,院前急救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57例,转院途中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34例。平均年龄46岁。
1.2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穿刺部位及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常用留置针的大小依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血管情况分别选用18~24G等型号。有主张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小儿输液或输血时,多用22G,成人多用20G和18G,在抢救病人需要快速大量输液、输血时多用16G,若成人的静脉细小,即使进行常规治疗也可选用22G。基于老年人的血管特点,小儿留置针对老年人血管的机械性刺激要小些。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1.3血管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血管宜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2】。成人一般选择四肢静脉,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腕部上端的头静脉及手背静脉,足部的大隐静脉,一般以上肢为主。由于四肢静脉穿刺术的方法与平时采用的头皮针穿刺技术基本无差异,年轻的护士易于掌握,在临床应用最广泛。患儿可选择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粗直的血管,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1.4留置针的输液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左手拇指和食指持住针柄固定不动,左右手中指分别放于穿刺血管两侧,向下绷紧皮肤,可避免穿刺部位的皮肤皱折或血管滑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住外套管针柄将外套管推入血管内。抽出针心,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输液结束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再次输液时,用碘伏棉球消毒可来福接头连接输液器即可。1.5结果 35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全部一次性操作成功,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在静脉内留置不易刺破血管,且留置时间长,又可快速输血输液,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抢救药物,赢得有利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又因可避免次穿刺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操作简单而节省了护理人员的时间,浅静脉留置针非常适合在急诊急救中应用。2 讨论
2.1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争分夺秒保证生命体征
脉留置针这一穿刺法,操作简便,一人可独立完成,在院前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护理的工作量。由于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的可保留性及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满足了急救的需要,保证了病员在抢救过程中的输液通畅,用药及时,避免延误抢救时机【3】。为持续静脉给药提供了方便。2.2避免重复穿刺,提高输液安全性
静脉留置针免除了针刺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并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院前急救中部分病人及家属因病人皮肤干燥、血管壁脆性大、血管硬化等原因,所造成的二次、三次等穿刺所带来的厌烦、急躁的情绪,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避免了对病人 造成医源性伤害,也减少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医院临床急救护理的质量。对于需要紧急手术处理的病人及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静脉留置导管针更适合急救危重病人的需要。其优点是:它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为院前抢救病人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护理的工作量。利于病人的抢救工作,穿刺成功率高,渗漏率低,保留时间长,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院内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对于需要紧急手术处理的病人及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参考文献】 彭翠香.浅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进展.全科护理,2009,092009年9月7卷25期 刘国阳.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及转院途中的应用与体会.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8(5): 3张淑红,静脉留置针在病人的急救护理中运用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09,02第4期
第四篇: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材料: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
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材料: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
为了正确引导广大社区居民走进急救知识天地,掌握更多医学知识和急救自救方法,麻醉学院团委认真组织开展了“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项目起始于XX年,并一直延续至今。XX,“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申报成为xx省x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之一。活动的开展得到社区居民、社会媒体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较大,居民欢迎度高。
一、注重宣传,构建社区居民会急救、爱健康的良好氛围。
社区是城市的最小单位,居民层次多样,居民对医疗知识的了解较少。为进一步普及医学知识,我院青年志愿者依托“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志愿服务活动,采取上门走访、座谈会,医学院急救知识专场讲座等形式为社区居民带去医学知识,同时结合医学知识传单和展板,为小区营造了良好的健康环境。
二、做好志愿者培训注册工作,传递好“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的火炬。
从XX年开始,我院就认真开展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作为一名医学生,走进社会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为社会服务的热心。在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帮助下,我院每年定期开展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我院急救医学专业同学的大力支持下,“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成为他们的一种责任。为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时候,严格要求志愿者做到会测血压并明确血压高低的原因分析;会听心音,并做到对不正常心音的准确判断;会急救包扎术,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展示各种包扎要求等。普及急救知识在继续,志愿注册也在继续。而今,我院共有注册志愿者1x3名,志愿服务队一支,x名固定志愿者。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位社区义诊的好手,他们的行动正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服务社会,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普及急救知识,传播现代健康理念,创建居民健康档案
在普及急救知识的同时,志愿者还为居民创建健康档案,我院专门成立了由团委书记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建档工作。还专门为建档小组配备了体重秤、血压计、听诊器、血糖仪、体温计、视力表、皮尺等设备,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长期的跟踪。
四、热心志愿服务,传递精神,服务社会
十年来,普及急救知识的行动从未间断。xx市福利院、铜山聋哑学校,和平小区等30余处都留下了我院青年志愿者开展“普及急救知识,促进人民健康”的身影。目前,共有志愿服务共建基地6个,定期开展义诊社区x余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近百次,服务时间累计达x余小时,共发放健康及急救知识问卷调查表000余份,健康手册x余份,受益人群xx余人,并多次收到黄山社区,和平社区等地送来的感谢信。社会的认可鼓舞了青年志愿者传递志愿精神,服务社会的的斗志,也激发了志愿者进一步投身志愿事业,把我院的志愿服务工作做的更好!
爱心在传递,志愿行动在继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更多的人懂的急救的方法,懂得共多的医学知识,更好的去服务基层,奉献社会,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责任。
第五篇: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急诊科的并位任务是及时、迅速、准确地治疗和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先原高质量有效地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是反映一家医院及至一个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急诊科要有一个高效的医疗团队,规范的急救流程和急救管理制度。
定位分工法:
1、3人定位抢救法:C法为抢救危重症患者时最理想的人力资源搭配,即3名护士分制站于患者头侧(头位护士),体侧(侧位护士),及脚部(尾位护士),吸系统的管理,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同时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侧位护士,管理病人的循坏系统,由于年管的人员负责,心电监护、胸外按压协助医生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抽血、配血、输血,执行各种口头医嘱,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穿刺检查等,尾位护士由初位责任护士或进修护士担任,负责建立的抢救职修工作和记录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加压包括和止血固定、导尿和填写输血派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