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摘要: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1997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 “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干部学校、职工学校和各类成人教育学校, 应开设国防教育课程, 把国防教育作为学员、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些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更为高等学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和开设军事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 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 使学校国防教育具备了强大的推动力和促进力。
加强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教育的涵义和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即国家安全防卫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国防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也可以丰富、提高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也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既可以促管理,正校风,树形象,也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国防教育的开展,必将对素质教育的落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的大事, 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 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2)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因此, 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的教育功能。(3)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是终生受益的, 是高职院校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系统完善的提高。所谓素质, 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 受后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实践养成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 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 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大问题。实践证明, 国防教育能够加强和提高学生上述几个方面的素质, 是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从多方面、多途径入手。从我院多年的国防教育实践来看,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多种军事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1、国防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阶段, 是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 是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懒散习气, 在观念上有功利倾向, 生活上贪图享受, 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戒备心态, 组织纪律上有散漫现象。国防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 激
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 增加国防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能力和生活习惯。因此,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国防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 着重指出“规范国防教育, 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高校学生军事理论课的开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 国防教育目前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军训工作方面, 军训工作又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基本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 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促进学生政治上的成熟。国防教育是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军队培养预备役军官和储备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战备举措。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3、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联系,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实施素质教育, 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自己探求最佳的方案、措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那么,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就必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设计方案。当我们按照这个思路, 努力探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案和措施, 认真把素质教育与国防教育联系起来思考时, 我们就会发现, 国防教育确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有教育功能上的特殊优势, 而且, 它所传授知识, 所培育的国防观念, 又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
三、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是高职院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要形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对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国务院、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在论述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时,着重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可见,“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2、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国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教育,首先可以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在国防教育的实践体验环节中,学生能亲身见识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头脑的决心;国防教育除了赋予大学生理论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国防教育的系列学习中,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提高其融会贯通的综合分析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国防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项目,大学生在军训期间,一方面可以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体魄、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展。军事训练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它不仅端正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启发自觉性;而且运用强制的力量,让学生严格按训练的标准参加训练,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军事训练的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有效地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4、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技能素质。
大学生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如军事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擒拿术等技能训练为主,这些军事技能操作是在军事教官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军事技能。军事操作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军事动作,形成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军训,使大学生军训学员熟练操作使用武器、装备、技术器材,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全员、全面、全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和基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应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员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已经开展多年,它的内容和特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认识: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及各职能部门的教育功能,齐抓共管、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重视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全员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国防教育的巩固与提升。
(二)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然而,要把大学生国防教育这项枯燥、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的抽象课程落到实处,必须拓展思路、丰富形式,全面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1、课堂式国防教育
课堂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学校学期(学年)教学计划中要充分体现国防教育的内容,在学生日常学习中渗透国防教育。另外,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国防教育讲座与报告会,让学生在课余可以得到国防知识的有效补充。
2、宣传式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如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学校刊物等广泛宣传国防教育知识,在学校网页中开辟国防教育知识栏目,将更多的国防资讯及时传递给学生,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的宣传媒介创设良好的国防知识学习氛围。
3、体验式国防教育
对于国防教育这项抽象的教育活动,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更能认识到它的内涵。所以,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新生的军事化集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组织学生到黄埔军校等军事学校开展训练,让学生亲身感受军旅生活的滋味,培养自立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增强大学生对军人的感性认识,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和国防观。
4、阵地式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阵地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它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带领学生亲临军事基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国家边境线等有代表性的国防教育阵地,让学生在现场感受与思考,增添自己的责任感,更加明确自己应该如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使命。
5、模范式国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介绍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高尚情操、坚强意志,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去感染、熏陶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不同时期的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国力的昌盛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事迹的介绍,或通过影片播放,能够极大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在和平时期以英雄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活动式国防教育
课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把国防教育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融合,大力发挥课外活动对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国防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学校可以结合重要的纪念日,开展“国防教育周”或“国防教育月”主题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国防图片展览、参观访问军人、国防主题演讲赛、国防主题辩论赛、国防知识竞赛、军歌歌咏比赛,国防征文竞赛、定向越野赛、军事夏令营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学生在趣味中体味国防教育带给他们的收获与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国防教育的知识。
(三)全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仅是新生军训时开展的入学教育,而是贯穿大学阶段全程的一项系统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国防教育。
1、入学教育阶段的国防教育
对于大学一年级刚进校门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入学教育。针对处于入学阶段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该以国防理论、国防思想教育、国防技能训练为主,旨在让大一学生了解国防知识,掌握基本军事技能,认清国防的现状和前景。
2、专业教育阶段的国防教育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国防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特点,以社会实践为主,注重将国防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两者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3、就业教育阶段的国防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学三年级就已经是毕业班,学生即将走向就业岗位。所以,在大学
第二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研究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实践
王吉乐
摘要:围绕职业素质内涵作者调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总结分析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以期通过项目化教学、校企融合、第二课堂、学分手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研究实践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财政部门对高职教育“坚持优化区域专业布局,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整体提升高职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7月15日,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三年后收入翻番,有六成左右实现了职位晋升,呈现出较为强劲的职业发展能力。[1]
高等职业教育面对新时期改革发展要求,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存在着就业与生源供需变化、应用型本科发展等严峻挑战。这些信息体现出高职教育已经从以往单一就业率升高发展到逐渐承担国家经济建设人才储备任务。与此相悖,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也体现出非专业素质水平较低现象,以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职业素质缺失会导致职业拓展的维度和深度受限。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表1.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调查
调查从2014年6月开始8月底结束,问卷、访谈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内涵对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同类院校、行业协会进行多方调查评价,包括在校生能力培养、毕业生职业发展、同类院校职业素质培养途径、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
表1.2 在校生、毕业生择业考虑因素
表1.3 学生认为最需加强的职业能力
表1.4企业用人需求职业能力考虑因素
从上述分析中,学生认为最需加强的职业能力前三位分别是心理承受能力、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高职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9.9%(学生)、38%(企业),职场的竞争压力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者开始关注心理素质能力培养,但在实际素质教育实践中
社交能力及心理锻炼活动形式载体缺乏且单一;职业道德能力的另外三项:思想认识6.3%、32.6%,社会责任5.3%、47.8%,是非判断5.4%、20.7%,在当代青年学生中道德滑坡已经形成社会问题:缺乏诚信,缺乏理想信念,缺少社会责任感。一部分青年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形成个人中心的人生态度,个人本位思想意识强烈。80%的高职学生没有或很少思考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表现淡漠,择业时54.4%的同学选择向“钱”看,人职匹配、专业对口因素考虑比率较低。企业人力资源反馈:企业招聘越来越看重软素质(职业道德能力、拓展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短时间训练提高,软素质则需要一个较长阶段的认知积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事业心、敬业意识,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对企业忠诚度、缺乏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中国传统用人哲学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皆无之辈,当然是“垃圾”了。[2]职业道德能力欠缺导致企业对高职学生总体评价降低,而非专业素质在多数企业考核评价体系中权重过半。
我们再来分析专业素质拓展能力。问卷显示:创新能力6%(学生)、21.7%(企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6.5%、59%,实践能力8.3%、23.9%,适应能力6.5%、59.8%,学习能力3.2%、52.2%,岗位技能8.1%、63%。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拓展面窄小、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信息来源掌握应用能力弱、不具备创新能力,这些拓展能力的欠缺很大程度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在职后的个人提升。企业需要毕业生有一定理论基础,扎实的实操能力,良好的适应沟通能力,缩短上岗培训周期,尽快创造效益。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定位在职业道德、综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及时有前瞻性的预见行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二、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职业素质培养实践
(一)结合市场需求,主动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两次央财支持专业的专家检查(2013.3、2013.9)和验收,我系对2013级人才培养
方案进行了重新制定和编写。对原有以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职位晋升和能力元素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标准。
表2.1 根据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基本情况、艺术设计系专业设置情况、中装协十二五规划、(二)做实校企合作办学理念
建立与精工装饰有限公司,北京叶之峰装饰公司,楚天广告模型有限公司,博维装饰有限公司,元洲装饰有限公司,东腾嘉业装饰有限公司,东易日盛佳欣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福州紫恒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实创装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储备开发人才,企业为学校创建实际岗位职业化师生队伍。企业实际情境教学中,学生体验感受企业文化职业能力要求,把对职业素质的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改革创新,促进职业素质培养
1、学生口高素质培养。一年级学院教育:开展精典诵读、演讲比赛;二年级职业教育:开展辩论赛、专题研讨;三年级社会教育。创新设计形式多样的、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形成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全员性参与提高了学生社会交往和应变能力,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并且认识到通过自己的语音组织能力表达体现出较强职业素质水平,获得“职业”成功感。
2、教学口高技能培养。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我系在三个年级开展专业技能大赛:“陶艺制作”、“建筑沙盘模型”、“绘画、书法”“广告设计”、“摄影作品”、“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工程体验”。我们还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类书画技能大赛,获奖颇多。加强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素质教育:一年级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认识职场环境氛围,二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开展技能大赛),提高职
业职场的适应性,三年级加强职业道德,职业应聘技巧训练。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设计任务为引领,形成主题性教学思路;考核办法的改革上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一次考核变为多次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变为技术和能力考核,单一形式考核变为多种形式考核;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学院教学副院长朱玉春在会议中提出拟制定“学分手册”,学生在校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竞技比赛、道德品质等通过学分手册体现培养过程,累计学分,经学院测评小组考核合格即可毕业。
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的专门教育,我们要引导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形成富于个人特点的职业素质,根据职业学习过程构建典型工作任务、建立“校企融合”岗位情景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建立“学分手册”过程控制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李勇.德才兼备.[M].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7:1
[3]时春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开发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 [4]王仁清.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
第三篇: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作者:何亚非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1期
[摘要]荣辱观属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范畴。不同的荣辱观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价值标准,为不同的时代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和道德标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者简介]何亚非(1956-),女,江苏镇江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儒学。(江苏 常州 21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6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德育”(项目编号:06SJD720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16-02
一、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一种与道德义务紧密联系的由道德内化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任何一个民族都要通过明确的荣辱观来实现其民族的凝聚和事业的发展。荣与辱都有两方面的含义:从主观方面讲,荣是指个人对自己思想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评价,它和道德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密切相连;辱是指个人对自己思想行为的社会价值的否定评价。从客观方面讲,荣是指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或赞誉;辱则是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社会价值的否定或谴责。因此,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伦理思想都共同称道“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西周时期《尚书·周官》中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提法,“重公轻私”“先公后私”的“公私观”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并由此体现个人荣辱与集体荣辱的关系。正是在这一传统公私荣辱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加强民族团结、褒扬民族和睦、强调国家统一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核心。今天的中国,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趋增强,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荣辱不分、是非不明、美丑不辨的现象。整合和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打造和夯实民族精神支柱,是非常必要而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道德标杆、设
置道德天平、优化道德风尚的迫切要求,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寻真理,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不主动、不积极,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虽然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追随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大有人在。但存在参与政治活动热情不高等问题还应给予重视。
2.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判断标准存在二重性。当前,大部分学生普遍认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但也有部分学生奉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在“义”和“利”的取舍上,往往“利”占上风,“双赢”观念比较容易接受,认为“无私奉献”只是一种说教或理想境界。
3.高职院校学生有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希望成功,但也存在缺乏证明自己的勇气和改造自我的毅力的现象。有些学生妄想“走捷径”而弄虚作假,一旦得逞,惹得许多同学羡慕和模仿,认为“成者王侯,败者为寇”。这种思潮一旦蔓延开来,必将会导致学风、校风滑坡。另外,少数学生有焦虑情绪,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
4.缺乏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踏入社会的职业岗位应当是在生产第一线,他们是既要动脑更要动手的“灰领”或“银领”阶层。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贪便宜、图享受为荣,以吃苦耐劳为耻,不愿艰苦奋斗,缺少爱岗、敬业精神。主要表现为职业志向模糊,做事拈轻怕重,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贪图享受安逸,拒绝先苦后甜,缺乏奉献精神等。
以上种种表现,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荣辱观标准的模糊性和多元化,反映出目前社会上多元化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对高职学生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在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我们对其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三、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
王国维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叶圣陶也指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两个主体,他们也是形成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人和受众,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师是教育对象的引导者,也是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
当是这种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应当完成教师的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德育教师,而且应当包括全体教育工作者(甚至包括后勤服务的员工),都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教师先完成对自己荣辱观的校正和改造,真正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努力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境界,体现校园人文环境的育人作用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才更有效果。
2.在开展党员(教师和学生)先进性教育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1)各级党组织活动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要宣传和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烈氛围。(2)在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以“八荣八耻”作为思想行为的引导和价值评判标准。这可以促使入党积极分子(特别是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形成定式。(3)在党员评优、评先进活动中,立足先进性和表率性评比,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发扬。
3.在素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颜元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践行。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载体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是课外教育,还可以是社会实践等,无论哪种形式的教育教学都可以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第一,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内容教学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渗透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教师每上一门新课时,在绪论和导言部分可以介绍这门课程或专业技术的时代背景、名人趣事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意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明确荣辱观对人生的影响,激发学生爱专业、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荣辱观,自觉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及人生价值标准,立志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第二,在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和就业择业过程时,有意识地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生、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促使学生确立自强、自立、自爱的人生观念,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和大好时光,努力学好技术本领,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立志为民族、为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使学生懂得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在毕业择业时能脚踏实地、务实地选择就业单位,顺利地向社会人、职业人过渡,形成以“吃苦耐劳、有所作为”为荣和以“挑挑拣拣、无所事事”为耻的择业、就业氛围。
第三,开展班会、团课活动时精心设计、组织主题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贯穿全过程。每学期的班会和团课,学生工作部门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提出合适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内容,指导班、团课的正确开展。在开展班会时,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点评,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褒扬什么,批评什么,贬斥什么,在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中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并不断地重复、强化和巩固。在开展团课活动时,既要有中心主题,同时,围绕中心主题又可分解为形式活泼多样的若干个小主题。团课内容一定要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反对空对空,为活动而活动。我们应努力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理解、消化和吸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含义,并逐步学会应用。
第四,校园社团活动中人文社科知识传播的导向性对学生行为具有引导作用。(1)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建设必须有选择地进行,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导向性。“八荣八耻”是主旋律,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的宣传是内容和载体,在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心理咨询台(心理咨询电话)、标语、宣传栏、壁画、雕塑、校园景观设置、教学楼走廊布置等视听环境中,既要体现职业文化,又要宣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要体现健康活泼的多元文化,切合实际地反映学生所思所想,通过校园文化全方位、立体地熏陶,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自觉地摒弃模糊观点,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价值标准,并自觉、自然地运用。(2)鼓励各类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知识和技能竞赛,以此来模仿社会上的各类竞争,对学生是很好的实践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下成长,没有受过多少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怕吃苦,妄想作弊、投机取巧的心理在学生中尚有市场,他们对“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勇者才能到达光辉的顶峰”等名言、警句似信非信。通过组织各类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在准备参赛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的开心和拼搏、奋斗的艰辛,培养学生面对挫折、顽强上进的勇气。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正大光明,什么是光明磊落,使学生在竞赛实践中自觉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激励自己,并努力争取胜利。通过参赛,学生懂得了失败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然,要学会承受,学会争取;他们明白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会通过正当竞争去赢得发展,以此培养、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3)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人际交往。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院校一样,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大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般都比较任性和自我。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小作品创造和比赛、大型文娱体育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主题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彼此关心,相互支持,互相帮助,荣辱与共。当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发生分歧和摩擦时,指导老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在互谅互爱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增进友谊,学会得体交往,取得思想、竞赛(或活动)的双丰收,最终获得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定位和思想认识的理性飞跃。[参考文献]
[1]石玉.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6(3).[2]袁敏.论教师的荣辱观对学生的影响及示范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3]杨荣,马立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王伟.论江泽民的德治思想[N].光明日报,2006-09-18.
第四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五篇:浅谈高职教育院校职业素质教育
浅谈高职教育院校职业素质教育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逐步提高,人才的职业基本素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加强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行为观察、随机访谈等途径,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各方面努力探索提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最终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高职生;职业素质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由于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己。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的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促进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提出新的要求就是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产学无缝衔接的接口,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其开发途径包括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职业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来。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
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能力。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知识因素、社会智力因素(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气质类型、性格向性等)。其中社会智力因素最重要,一个人的社会智力水平对于人的生涯设计、生涯实践和生涯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高职生毕竟是从小在学校度过的,对社会了解不多,对就业信息了解太少,刚出社会对他们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所以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辅助指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将逐步深化,这在客观上,就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要实现动态的适应和有效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因此,要想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
三、高职教育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向
如何提高高职生在校期间开发和提升职业素质水平,提高竞争能力刻不容缓。对于高职院校高校而言,由于大多数学校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这些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显。当然,高职教育必须要重视职业素质教育,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地,直接与社会接轨。根据时代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卜,总结编制出专业人才必需的职业素质词典,针对职业素质各要素的基本要求,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提升。高职教育不等同于普通高校简单的知识教育,我们所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知识型人才,是不需要培训直接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相互结合,和谐统一,使职业能力培养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更需要在这一方面付出努力,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职业素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因此,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最好的方法是校企共建(合作)
办学,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丰富,随着从业者职业生涯的推进而不断完善。高校、从业者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把握社会、市场新需求,加深对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对职业素质教育核心体系达成共识,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向深入。
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成为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应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课程安排中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必须牢固确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实现以“三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切实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行一系列变革。首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层面的设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活动总学时要占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其次,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第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三年学制里学生必须要有一年进行实践、就业实习。
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高职院校既不能全面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经验和传统,又不能继续沿用中等职业教学的经验与传统,必须要有自身新的教学理念。要善于继承与吸收国内外高校教学和中专学校教学中适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积极因素;要继承贴近社会需求的办学思想和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传统作风,并加以发扬和提升,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要理解和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的办学定位,坚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并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尤其要强化职业针对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大力开展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按照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专业课教学。课程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能体现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和知识结构,同时按岗位标准或行业标准来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或根据企业的需要为学生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增加职业性实践教学的比重。本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着力于对专业课程按照岗位群进行优化重组与整合,以提高职业能力为载体的实践性教学为核心来整合理论教学,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应用性和职业性实践。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效果不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与职业特点相关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用性的实训项目,使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以对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等现象。普通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养成,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阻碍,同时造成学生缺乏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必要职业素质的教育,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也有利于高职生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掘高职生的自我潜能,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高职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高职生的社会竞争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职业素质教育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高职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大学时间,增强学习效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素质的教育,即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门化人才的教育。这样,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就成为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可以更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适时引入企业文化及企业培训,建立全员就业指导,架构人才培养立交桥。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职业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型、技能型转向应用型、适应型。这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除了仍重视知识和能力外,更应突出对素质的广泛关注,即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应该不受所学知识的限制,而能尽快适应所处环境、位置对知识的需求。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架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综上所述,职业素质的教育是贯穿在高职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的,职业院校的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必不可少。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学校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的学生,才能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端正的择业态度,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冲突,充满自信,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同样,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刚刚走进职场的高职生才能更快的适应岗位,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为将来职业的进一步发
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高职生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把握社会、市场新需求,加深对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对职业素质教育核心体系达成共识,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
[1]赵建平、郝志贤主编.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曹敏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宋海宁.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4]王宏.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的探索[J].继续教育,2006,(12).[5]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6]陈国荣,杨曙光.职业素质的构成与作用分析[J].新西部,2007(24).
[7]黄中益.论职业素质教育的三大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2).
[8]何七荣,周薇.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