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时间:2019-05-13 10:5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第一篇: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龙茂兴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旅游活动也由此成为人民群众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自觉弘扬爱国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义作为长征文化资源的重要繁衍地,如何有效地利用长征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切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使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品中,对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义红色旅游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遵义市依托长征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但是,在红色旅游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当前遵义已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纪念馆、纪念碑、遗址遗迹等静态的红色旅游产品为主,例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山烈士纪念碑、土城战役纪念碑、娄山关战斗遗址等。静态的旅游产品使得红色旅游仍主要以观光旅游居多,游客对长征文化的认识和长征精神的感悟不够。

2.红色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现有的红色旅游项目中多是资料展示式模式,虽有些项目采用了声光电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项目小,范围窄,对游客的各种感官的冲击力不足,文化体验效果受到严重削弱。

3.全域发展意识亟待提高

遵义红色旅游项目普遍存在局部、片段式的发展现象,很多项目是孤立的存在,项目间缺乏联系与衔接,未能形成大景区、大旅游格局。比如遵义市区是遵化红色旅游的龙头,遵义会议会址则是广大游客来遵义旅游的必游项目,红军街、纪念公园、红军山、烈士纪念碑等本是一个体系的项目,可是纪念公园的诸多内容与红色文化无关,文化广场则把红军山与红军街等项目割裂开,使这些项目不能联系成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红色文化氛围渲染不足

人们在红色旅游地不仅要观赏到各种红色文化事项,更应该体会到红色旅游地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广大游客产生“千言万语道不尽,只言身在此景中”的旅游感受。可是遵义会议会址附近的步行街却丝毫没有红色文化氛围,而作为红色之城,其街头景观却缺乏红色文化元素的点缀,未能形成应有的文化氛围与意境。

5.游客停留时间短

由于遵义市存在产品单

一、参与性不足、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致使来遵游客的行程普遍较短,大多为半日游的行程,造成“游遵义,住贵阳,宿重庆”的尴尬局面,严重削弱了遵义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渝贵高铁将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遵义将步入高铁时代,遵义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如遵义旅游产品未能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质量,那么游客在遵停留时间极有可能更短。

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的红色文化方略

当前,遵义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何有效利用长征文化等红色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需做好如下几点:

1.树立红色旅游全域发展观

首先,红色旅游要与其它旅游全面融合发展。当年红军长征穿行于贵州的高山密林间,驻留于古老城镇与山野村寨,战斗于雄关峻岭上,制胜于江河天险中,他们所遗留的革命遗址遗迹融合与贵州的山山水水,存留于地方与民族文化中,贵州的诸多山水也因红军的英雄事迹而得“名”,由此蜚声中外,如娄山关、乌江天险、四渡赤水渡口等。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相互依存,因此客观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坚持整体开发,有效组合,形成红绿组合、红古组合等,使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文化品位。

其次,红色旅游内容的整体观。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是运动型的线性发展,决定其遗留的各种红色文化遗迹是呈线状联系,决定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从区域角度通盘规划,厘清区域内各红色旅游景区点间的故事脉络,使之有效对接,形成域内红色旅游一盘棋,避免相互矛盾与重复。各区点讲好各自的红色旅游故事,最组合成全域完整的大故事。

再次,局部完整性。作为某一个节点上红色旅也需树立整体观,各旅游项目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组合体系。如对遵义市区遵义会议纪念馆周边的项目进行红色文化加工,步行街的建筑进一步复古,街道小景植入红色文化元素;文化广场则应进行功能转换,建成长征文化体验广场,湘江河则应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使红军街、会议会址与红军山能够连接成片,从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拓宽文化体验空间。2.确立体验导向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观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眼、耳、鼻等身体感官与各种景物、文化事象进行零距离接触,获取各类感官感受,所以,人体各种感官感觉是人们获取旅游体验的基本途径。红色旅游开发应以提高旅游体验为导向,依据人们的感官认识规律,创新设计红色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旅游产品由观光型旅游产品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转型发展。

第一,依据视觉感受设计红色旅游产品。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利用眼睛观察各类景物和文化事象而得到的视觉体验、视觉感受,是旅游体验中的首要途径和方式,人们通过眼睛观察,感受景物的形态、色彩、层次、变幻等,获取湖光山色、姹紫嫣红、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等视觉效果。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故而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设法从视觉角度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复活,使文化景物更具有观赏性,使游客在游览活动中获取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才能收到良好的开发效果。

当前,各红色旅游景区符合视觉感受规律的红色旅游产品众多,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图像、文件、卡片资料,并附有文字解释说明;二是各种雕塑、纪念碑等,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人物雕塑、红军山脚下的红军人物浮雕、红军纪念碑等;三是各处古建筑复原和实物陈列,诸多革命纪念馆内展示了大量红军战士和革命领导使用过的各种器物,如枪支弹药、生活器物、会场复原等;四是现代电子技术设计,运用3D电影等多媒体技术,展示行军作战等革命活动,如四渡赤水电子多媒体演示片,把红军四渡赤水的作战路线形象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红色旅游产品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信息,使人获得视觉文化体验。

第二,依据触觉设计红色旅游产品。触觉,即通过手足、身体及肌肤的接触所获得的体验。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总是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全面参与和投入游览活动,景物的可触摸、可依附,使景物更具真实感和可亲近感,从而使游客获得更为直观、真实的旅游体验。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中,理应对产品科学设计,使人们通过对红色文化景物的触摸、依附,获取对红色文化有形的真实直观感受。例如,遵义市现有红色旅游产品中体现触觉设计的主要是各类雕塑文化景物,如红军纪念碑、各种浮雕等。同时我们应注意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诸多人物雕塑虽然是直观有形的,因禁止触摸,故而只具有视觉观赏效果,而不具有触觉体验效果。

第三,依据听觉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听觉,即通过耳朵体验到的听觉效果。声音可以渲染一种氛围,使人领略到文化的气势。红色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重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意境和氛围,向游客传递文化气息。因此,遵循听觉规律进行产品设计,将对意境创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中具有声响效果的文化景物虽然不多,但人们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通过电影播放、多媒体技术、实景模拟等手法获取声响效果,诸如延安保卫战实景模拟、四渡赤水电子多媒体演示片等,展示效果颇佳。

基于人类感官角度设计的红色旅游产品,其可观赏性、可感受性、可体验性得以明显提升,能够全方位展示和传递红色文化信息,使游客更易于理解丰富的内涵,感悟深邃的革命真谛,是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红色旅游发展需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加以创新思考与设计,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可观赏性和可体验性,把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展示给人们,从而满足人们的红色旅游体验需求。3.着力营造特色宣明的红色文化氛围

文化旅游地的成功开发重在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意境,使游客一进入旅游地便能感受到其独有的文化气息。遵义市是长征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在打造遵义市区红色旅游时,必须加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从进入遵义的各条主干道的建筑物设计与道路景观设计均要充分植入长征文化元素,核心景区的红色文化元素则更加丰富多彩,使游客体验到遵义红色之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4.设计生产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红色旅游商品常为旅游开发者所忽视,因此也成为旅游地的薄弱环节。其实,购买旅游商品对游客而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环节。购买旅游商品与否,往往体现游客对该旅游地的接受度与喜好度,假如游客非常喜欢该旅游地,他通常会选择能体现旅游地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旅游工艺品。如果游客不选择购买任何旅游商品,要么当地的旅游商品没有地方文化特色,要么就是对该旅游地喜好度不高。游客购买旅游商品大多是为了留念或赠送亲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宣传旅游地,传播旅游地文化。因此,遵义应着力生产设计富有长征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既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也弘扬了长征精神,传承了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升了旅游品质。遵义要成功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充分利用好其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和打造旅游产品,从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以适应和满足广大游客的消费需求。

5.着力打造夜间旅游项目

当前游客在遵义旅游停留时间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夜间旅游活动项目匮乏,没有吸引游客住下来的夜间旅游产品。因此建议,一是尽快成功建设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二是进一步打造遵义夜景,把把遵义建成不夜之城,使夜观遵义打造成来遵游客必看的一项旅游活动;三是着力挖掘和宣传遵义美食。“吃”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旅游活动皆离不开吃与喝,餐饮的口味体验令人兴奋。各地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中各种菜肴的酸咸、苦甜、辣辛、麻鲜等,各式水果的酸、甜、香、涩,使游人大饱口福,尤其是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大受游客的青睐,这都为游客提供了饮食文化的多维体验。同时在诸多情形下,独特的嗅觉体验往往能留下沁人心脾的难忘记忆。为此,必须系统挖掘整理遵义特色风味食品、饮品,以满足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要努力使游客留下“游在遵义、吃在遵义、学在遵义”的良好旅游印象。

第二篇:突出要素聚集 唱响全域旅游

突出要素聚集 唱响全域旅游

有着“无烟工厂”、“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这几年在××开始呈现燎原之势,逐步成为产业支撑的“吸铁石”,助推发展的“发动机”,助民致富的“顶梁柱”,产业融合的“润滑剂”,春风扑面,喜气洋洋。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年接待游客量以百万人次的规模递增,旅游综合收入年递增近10亿元,带动近5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全业态。全县已经签约和正在洽谈的152个招商项目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涉足旅游。已经成功创建1个AAAA和 6个AAA级旅游景区。以古城蕲州和赤龙湖为轴心的李时珍文化旅游区,湖北仅存的手工民窑制陶、媲美云阳梯田的雾云山、鄂东道教圣地的普阳观、小庐山之称的屏风寨、展示民俗民风的美丽乡村,搭建起××旅游“一个龙头牵引、五大核心吸引物、多点开花发射”的格局,旅游业态翩翩起舞,势如潮涌。我们的作法是:

一、明大势,聚风口。实践中,我们时刻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方面,旅游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投入大,战线长,见效慢,是产业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地方发展旅游业,要找准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吸引物,避免走同质化、大众化的老路。那么,针对××来讲,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李时珍这个金字招牌和社会大众追求健康,注重养生这个大势。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发力点聚合放在三个地方:一是全域谋划“一盘棋”。立足李时珍品牌优势,围绕“健康”和“旅游”两大朝阳产业,我们牢固树立“大中医、大健康、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精准落地“药旅联动”战略,明确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湖北旅游强县的定性目标和千亿健康旅游产业定量目标,委托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团队编制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一元多层次的健康旅游规划体系,始终坚持“以药促旅,以旅兴药”,实现差异化发展。二是高位推进“一条心”。县委、县政府成立健康旅游委员会,实行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四大家”领导领衔负责的领导机制,对涉及健康旅游的“318”工程,采取“一名县级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笔扶持资金、一套扶持政策、一扶到底”的推进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见》等文件,每年召开全县健康旅游大会和发展推进会,设立6000万元的大别山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开发助游贷、助药贷项目,金融部门每年为健康旅游企业提供贷款2亿多元。三是部门参与“一团火”。我们建立责任清单,实行挂图作战,逐项结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调动各个部门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住建部门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景区设施配套建设,交通部门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景区公路等等,做到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社会大联动。

二、挥好旗,巧发力。对经济欠发达地方而言,要想做大做强旅游文章,难点和痛点在资金、在项目,唯一出路在招商引资。这几年,我们针对积极发展旅游这个命题作文,一直在探索破题之策。一是牵手大龙头。李时珍是××唯一具备竞争优势的稀缺资源,擦亮李时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找到一个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非常关键。这两年,经过不懈努力和精挑细选,我们与省内国企之一的省联发投集团成功牵手,计划投资120亿元合作开发156.5平方公里的李时珍文化旅游区,力争将其打造成国际养生度假区、健康中国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区,成为撬动全县健康旅游的定海神针。目前,项目货币投资量已完成31亿元,度假木屋已经营业,主题酒店、健康渔村、明清影视基地、迎宾大道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二是引进大项目。在推动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中,我们突出定点招商,采取大集团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先后与北大未名集团、上海复星集团、深圳西湖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约;引进上海好灵婕公司、宜昌龙源公司建成横岗山生态园、龙泉花海生态园等3A级景区,龙泉花海被评为“湖北省最具潜力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全县共引进过亿元健康旅游项目20多个,完成投资60多亿元。由福建利通集团拟投资15亿元的“山水大同”旅游开发、杭州甘草科技拟投资20亿元的“本草小镇”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在跟进之中。三是带动大人气。这几年,我们以节会为媒,拉升××旅游人气指数,走出一条“大人流带动大旅游”的新路。在每年一届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会的基础上,又先后举办两届李时珍蕲艾健康文化节,把生态游、养生游吸纳其中,每一届节会都吸引了几万人来到××,除了满足节会人气这一需求外,还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旅游品牌价值。如,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除了能买蕲艾产品,还可以实地体验蕲艾养生文化,原定1-2天的行程,拉长到3-4天。

三、扬特色,攻重点。我们把健康旅游产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构建×ד旅游+”的业态全域地图。一是“+休闲农业”。树立“自然是景点,村庄是景区、庄稼是景色”的观念,实施美丽乡村、绿满××、三城联创、全域旅游等一系列行动,全县聚力打造了龙泉花海、百草园等28个休闲农业园区,胡志高、汤冲等43个省级宜居村庄,龙泉庵、石板岩等95个中药材专业村,李山、汤冲等2个省级旅游名村,鄂人谷、驹龙客栈等469家星级农家乐和35万亩中药材观光基地。刘河镇汤冲村采取“发动群众参与、打造特色文化、建立长效机制”等方式,成功打造成“湖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美丽乡村”“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示范村”。乡贤叶楚江概括村变化时,感慨地说:“洁在家中,家家户户乡味浓;美在垸中,组组垸垸景不同;绿在村中,春花夏果冬竹松;乐在其中,休闲旅游„火‟汤冲!”二是“+医药工业”。几年的努力,全县医药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李时珍国际医药港成为全国十七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如,李时珍医药集团正在积极创建工业旅游4A景区,创新看生产车间、品保健药酒、尝健康美食等体验式消费模式。2016年,这家企业的产值一举突破29亿元,成为湖北医药行业十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本草纲目”商标成为国家驰名商标。三是“+健康医疗养生”。突出“养生×ו从艾出发”,短短三四年时间,就较好地解决了20多年一直在做中药材文章却无支柱产业的问题,变“草”为“宝”。全县涉艾企业达到815家,年产值过20亿元。建成蕲艾精品一条街、李时珍健康精品超市、四宝经营专区、李时珍健康特色旅游商品超市、蕲竹展示馆等特色街区,成为来××旅游必到、必看、必买的场所。我们投入7亿元,建成了“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李时珍中医院,对外知名度逐日提升,在不远的将来,又会成为××健康养生一个新的“景点”。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李时珍医道文化旅游区成为全县首个4A景区,开发的“辟谷”、“素食”、“食疗”等健康养生项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四是“+精准扶贫”。实施“35151”旅游扶贫工程,有3791名贫困人口实现旅游脱贫。如,雾云山村通过开发梯田和茶叶资源,打造核心景区,已发展农家乐50多家、有机茶园1000多亩,穷山村变成旅游名村,贫困户实现家门口脱贫,户平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刚刚举办的雾云山“火把节”,当天接待游客就超过5000人次,一个小山村人声鼎沸,人气爆棚。刘河镇胡志高、汤冲等一批以乡愁记忆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村落,节假日日均游客达到3000多人次,当地农产品俏销一空。

四、抓营销,重吆喝。我们坚持一边苦干实干,一边大声吆喝,唱响“医圣故里、养生××、中国艾都、户外天堂”名片。一是权威认可。我县被中国中医药协会授予“中国艾都”,被省旅游委作为全省唯一家申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县市;成立世中联艾产业化国际联盟;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申报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80多个。二是宣传造势。央视《乡约•走进××》宣传养生××,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养生×ו户外天堂”广告语。去年大年三十,央视新闻频道还专程到刘河镇汤冲村直播“中国人过大年”节目。创作和推介《我爱李时珍》歌曲和《李时珍》大型黄梅戏,拍摄《大明医圣—李时珍》电视连续剧。举办“艾都春色”、“梦幻梯田”“最美赤龙湖”等系列摄影赛;利用××旅游养生频道、旅游网、微信、论坛、电台、高炮广告等全方位、高密度推介××。三是活动引爆。成功打造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全国仙人湖垂钓赛等国家级品牌赛事;连续举办26届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会和2届蕲艾文化节,筹办2018年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纪念大会、世界艾草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活动,设立李时珍中医药健康文化日,举办千人艾灸、千人沐足吉尼斯申报活动,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每年举办火把节、樱花节、龙舟节等30多个乡村节会,引爆乡村旅游市场。开展“八条旅游精品线路”“九大旅游商品”“十佳美丽乡村”等评选活动,开发“百元一日游××”等旅游产品,提升了健康旅游内涵。

各位领导,同志们!××的旅游水平在全市只能算中等水平,市委、市政府将全市旅游会议安排在××召开,既是鼓励,又是鞭策,我们将以今天会议精神为动力,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开启健康旅游新征程,续写健康旅游新篇章!

谢谢大家!

第三篇: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提升江津旅游品质(精选)

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提升江津旅游品质

区旅游局

李正胜

文化与旅游是 “亲密无间的战友”。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是旅游的焦点和轴心;从文化的角度看,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旅游让文化更富魅力,文化使旅游声名远播。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魅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也将改变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势必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江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以四面山、大圆洞为代表生态旅游,有以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有以中山、白沙、塘河等为代表古镇旅游,有以村居民落、恒大金碧天下和现代农业园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有以天下第一长联、朝源观奇联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但经过近30年的开发,江津旅游始终没有迈出低迷。笔者认为,症结就是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文化与旅游没有产生聚核效应。下面,就如何融合文化与旅游资源,提升江津旅游品质,提出如下

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江津文化旅游资源底蕴厚重

江津旅游景区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16.18%,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超过800个(现已初步开发的有100多个),涵盖生态、古镇、红色、乡村、宗教、民俗等旅游资源类型,极具开发价值。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文化活动和旅游文化体验为主要形式。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以石门大佛寺、罗坝朱羊寺、珞璜玉佛寺、四面山朝源观、飞龙庙、中山双峰寺为代表。此类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带动性强、辐射范围大、吸引力强的特点,在全国众多的旅游景区中打宗教旅游牌的比比皆是,且屡试不爽。江津除石门大佛寺、罗坝朱杨寺、江津几江太子寺进行了初级旅游开发(单纯的卖门票)、四面山朝源观、飞龙庙已签署开发合同,其余寺庙均处于开发半停滞状态。总体而言,从旅游角度讲全区宗教文化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的。

民俗文化旅游:以塘河婚俗、中山千米长宴和石板糍粑、四面山鸳鸯节、七夕东方爱情节为代表。塘河婚俗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爱情天梯和

千米长宴,曾被CCTV-10大力宣传并被日本、韩国、马莱西亚等国媒体大量报道。但其余资源均处于小范围个体性行为,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还处在一种小打小闹的状态。

红色文化旅游:全区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展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国家4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有重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故居,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未受破坏的原始寓居地。

古镇文化旅游:全区有五个古镇(街区),其中中山、塘河、白沙古镇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别具一格的古建筑、古庄园和传统的手工艺、民间杂技、婚俗、楹联等形成了古朴的古镇文化。

文化活动:如滨江之夏、津南之光、津北之声等文化活动,本身造就了较大的区域性影响力,但由于给旅游连接不够紧密,关联度不够大,所以未能对旅游产业产生带动作用;2008年,四面山管委会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作了一次探索,耗资数万元,由文广新局牵头邀请各方演员在四面山进行的文化演出活动,形成了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局部影响,但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各方虽尽力配合,但效果一般,没有与旅游产业形成良好的联动作用。

文化体验旅游:全区旅游文化体验,基本上还是空白,这也是旅游景区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旅游生活体验中有餐饮文化(酒文化,特色鱼,尖椒鸡等)、足俗文化(富侨为代表),有一定知名度和优势。但其它如体育运动体念、健康休闲体念、儿童游乐体念项目甚是少见。

总的来说,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与开发,有一定成效,但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走的是沿海地区早已摒弃的那种粗放型模式——想到哪儿搞到哪儿。

二、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范例

(一)宋城旅游区

宋城旅游区是我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宋城采用“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经营模式,突出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理念,依托杭州历史文化背景修建宋城主题公园,通过文化节目“宋成千古情”演绎杭州文化精髓,成功打造了“宋城”品牌。宋城景区及演艺节目累计接待观众2000余万人次,演出1.5万余场,在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独占鳌头。

(二)黄河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区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最具特色的黄色大瀑布,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科考价值,目前已成为国家地质公园。该景区对外进行战略联合,对内进行旅游新品开发,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

通过举办瀑布漂流月,举办名人飞越黄河等活动,以及影视剧、文艺表演和黄河的象征等文化的宣传的展示,强势营销,大塑特塑品牌形象,增添景区内涵。

(三)重庆洋人街

重庆洋人街是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第一品牌,是中国先进旅游休闲理念的倡导者和大型群众性休闲娱乐社区开发的实践者。整个景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文化的巧妙包装,通过处心积虑的品牌战略,成功实施景区的无中生有。建成洋人酒吧街、婚庆园、广阔天地、乱吼一条街、影视星工厂、清明上河图、北京四合院、庙会嘉年华、水军训练营、世界最大厕所、旧金山花街等,形成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和快感体验于一体的重庆首座非主题游憩商业公园。

三、文化旅游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一个旅游和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 产权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没有形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共识和明确的发展方向;景点的管理还没有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为游客服务的管理模式还远未建立,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关注和投入不够,文化旅游景点内容得不到更新,吸引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管理体

制还没有建立,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还没有形成。

(二)对旅游和文化融合的认识不到位

旅游和文化的发展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不管是旅游对文化,还是文化对旅游都缺乏一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缺乏一种源动力。

(三)缺乏能进行旅游和文化融合的优秀人才 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江津旅游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经营能力,往往存在旅游专业知识不足,或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的情况,难以对旅游和文化在深度融合上进行运作。

(四)旅游营销策划的手段较欠缺

市场营销模式不够合理,景区产品和服务没有上档次。在对外宣传方面,组织协调不够合理,没有建立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产品开发、营销渠道、公共关系建设、品牌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四、对策和措施

通过对周边文化与旅游结合较好景区的分析,我们认为,江津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应为:政府引领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机制激活旅游,文化做强旅游,宣传造势旅游。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树立旅游文化和旅游文

化产业经济发展观

旅游文化产业不仅具备社会属性,更具经济属性,是一个带动性极强的朝阳持久的环保产业。据专家统计,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农业、交通、通讯、建筑、商业等14个产业的发展,并间接影响带动47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能带动5个就业岗位,对GDP的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由此,专家认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作支撑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旅游。江津旅游要想在国内旅游市场上能独树一帜,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就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努力并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应把“人文山水,恋情江津”作为江津区旅游文化的主题词,突现“山水、恋情”就是有别于其它旅游文化的个性;充分发挥本区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功能,对本区特色文化赋予时代内容,通过形式文化、过程文化和细节文化综合作用,相对完整地体现其特色和内涵。

在国家大力倡导旅游文化业全面发展的新形式下,江津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赶上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因此,务必加强领导,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 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引领旅游发展,制定出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增强旅游局的职能,使旅游局有更广阔的执行空间、决策空间和协调空间,成为本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

(二)编制规划,引进和培养人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的初始开发,需要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抓好旅游文化规划落实工作,使规划的个性化更浓、科学性更高、操作性更强。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积极培养人才,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快江津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机制是不可取代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由于江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外界对本区的知晓度不高,尤其是对本区的旅游资源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利用政府的主动优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动本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选择。选择企业为主体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开发优势、资金优势、经营

管理优势和对市场敏感性的优势,以及政企、事企分开的市场基本原则。民众参与,主要是信托旅游企业的载动,让广大民众,尤其是旅游规划景区的民众,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既增加就业机会,又增加经济收入。

(四)扩大宣传,为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造势

宣传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宣传、广电部门应创建旅游宣传栏目,注重创新性和持久性、价值性,营造一个诱导性强、规模较大的宣传声势;打造一台精品文艺节目,宣传民族文化、古镇文化及民俗风情;建立免费宣传、免费在线、免费电话等免费宣传机制。

(五)城乡统筹,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强活力,让民间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发力点

针对江津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结合江津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实施城乡统筹战略。

一是在旅游路线的组合及专项特色旅游市场的开发上,能够很好地联系城区和乡镇,二者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

二是江津旅游的城乡统筹战略,还将推进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向乡村地区的延伸,缩小城乡

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经济发展。

三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支持,民间民俗文化具有投入小,参与范围广,见效快,易组织等特点,特别适合在乡村开展。应当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发力点来对待。

(六)差异化发展,使旅游文化产业在同地区、同等条件下脱颖而出

发展江津旅游需要差异化发展,实施文化创新战略,要紧密结合江津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创意文化建设、消费市场建设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形成局部发展优势,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将江津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和做出特色。

(七)打造特色品牌,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市场定位、政策扶持、对外宣传等方面走品牌与精品、特色与创新之路。政府要加强对名优产品与服务的培育与引导,积极引进创意产业,营造推介名优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大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品牌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江津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与企业在竞争中有序、健康地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旅游资源

中的文化“含金量”,正确估量其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文化效力,努力保持其文化品位,使江津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结合文化,则体现出旅游的核心价值;文化结合旅游,则拓展了文化的潜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市场,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巨大的市场。旅游产业已进入品牌制胜时代,江津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无论是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还是各类节、会和赛事活动的策划包装,都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体现地域文化旅游的特色,以文化发展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旅游发展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使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发展。

第四篇: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

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

今年,是我港开展“优质服务月”的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优质服务月”的广泛开展和积极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港“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的服务理念得到不断深入和升华,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得到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硬件和软件等各项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大幅改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特别是近几年,我港通过不断加大物质投入,新建和改造服务设施,整治港区道路交通,在不断完善港口客货运服务大厅、服务绿色通道,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我港调度指挥中心和我港客户呼叫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我港服务硬件设施档次,在全国沿海港口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奠定了我港的领先地位。二十年来我港“优质服务月”的开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我港在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服务文化建设上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我港以“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为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深化延伸。

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包括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宗旨、服务效果的统一,并以此培育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服务文化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服

务创新为动力的企业文化。对于广大客户来说,服务文化就是以客户为本,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客户,以规范的行为满足客户,以先进的手段方便客户,以高尚的品位感动客户。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港口服务文化建设,既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的竞争过渡到服务的竞争,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也已转变为服务品质的竞争。因此,不管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都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通过加强企业服务文化的建设来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于港口服务型企业而言,我们本身不生产产品,我们的“产品”就是服务本身。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的服务理念不仅体现了一个港口企业以客户满意为出发,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基本理念,更体现了服务水平和能力对于整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服务文化的建设。把服务思维升华为理念,把服务做法升华为制度,把服务要求升华为习惯,以文化提升服务,将文化力转化为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重中之重。

服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鲜明地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重视并致力于抓好服务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发展和深化细化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港自1990年开展以“让您满意在我港”为主题的优质服务月活动,二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实践步伐充分展示了我港在服务文化建设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有效的促进了整个我港在服务文化构建上的建设步伐;促进了企业服务精神、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向广大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的转化;提高了员工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员工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技能。二十年的实践历程,彰显了我港积极推进服务文化建设,在服务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

今昔对比,二十年来“优质服务月”的实践历程成绩斐然,但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构建服务文化,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和提升,我想对于构建服务文化,还应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深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思想和观念是企业行动的先导。构建港口企业服务文化,首先应深化对服务文化的认识,要在思想和观念上树立起以“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传统的服务观念更多的关注于满足客户对企业的基本需求,然而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只能说是一个企业能够生存的根本前提。企业若要具有竞争力,并得到可

持续的长足发展,不仅要不断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更要在满足客户这些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超值服务,做到超越客户期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因此,在这一服务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加快实现由传统服务理念到现代服务理念的转变,使员工由热情服务、微笑服务延伸到切实站在顾客的角度用心服务、用情服务;使员工由被动的服务切实转变为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积极主动的服务,真正实现服务从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变;由“我提供什么服务你就接受什么服务”的单向服务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性化的互动服务;由粗略的服务转变为精细化的品牌化服务;由普遍的大而化之的服务转变为个性化、差别化、情感化的服务;由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向超越客户需求的服务的延伸。

第二、建立起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服务机制。有效和长效的机制是推进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努力围绕构建先进的服务文化,完善相关的宣传、教育、管理、激励、监控、奖励机制,把优秀的服务文化用制度规定下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同时把抽象的服务概念和服务要求变为具体的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因此,企业不仅要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需要由此而建立起的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公司以及各部门的服务制度、对各项服务标准进行规范,才能使员工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公

司的各项服务得以规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服务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三、构建企业服务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服务理念体现了人们对服务内涵的理解、认识以及所形成的观念。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体现着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贯穿企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企业要通过服务文化建设,把服务思维升华为理念,把服务做法升华为制度,把服务要求升华为习惯。通过服务格言的熏陶、服务理念的导入和对共同愿景的追求,逐步构建企业自身的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公司服务文化来加强品质服务在公司上下的辐射力;并通过不断丰富品质服务的内涵,来发挥服务文化对公司所有员工的陶冶力;并通过对公司服务文化的不断的完善,来带动公司服务品质的升级,从而发挥服务文化的推动力,推动公司发展,进而实现构建服务文化的真正目的和愿望。

构建企业的服务文化,不仅是我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作为港口服务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二十年来,“优质服务月”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对构建企业服务文化的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也积累了很多建立服务文化的宝贵经验。相信,通过“优质服务月”活动,也会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整个港口服务文化的全面开展和不断完善,带动和促进整个我港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五篇: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乡村旅游提升

 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乡村旅游提升

近年来,徽州区在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徽州区农村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重优势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徽州绿道”为纽带,不断促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潜口、呈坎、西溪南、洽舍等乡镇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片区。目前,全区从事农家乐旅游经营户112户,拥有省级农家乐示范点(户)27家,市级农家乐示范点(户)37家,其中单一经营餐饮64户,兼营住宿42户,餐位6944个,接待床位114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72人。2014年接待213.4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173.71万元,平均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71.67%。2015年1-6月份接待1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098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消费环境

针对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游客由团队向散客转变的趋势,发展全域旅游,把整个行政区域当作一个大景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全面提升旅游消费环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5A级景区创建、村庄风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亮点项目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快道路改造、旅游线路的环境整治、田园风光的打造、农家乐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88 亿元进行5A景区创建工作;投入6800万元对紫霞美食一条街进行硬件改造,对蜀源、坤沙公路沿线、农民新村及周边环境进行风貌整治;投入1.45亿元建设徽州绿道,在改善乡村交通的同时丰富乡村沿线景观内涵;投入300万元用于蜀源村风貌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日葵基地建设等。

(二)注重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扶持

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徽州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中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并接受协会管理、农家乐评星、招徕游客、建设乡村旅游网站并实施营销等给予奖励,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自奖励办法实施后,共兑现了奖励资金100余万余元;同时,颁布了《徽州区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利用农村闲置住房发展农家乐。

(三)加强协会组织,提升自治管理

鼓励和引导各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创新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抓好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宣传推介等工作,特别是在纠纷调处、客源安排、价格规范、行业自律、品牌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家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加效益、增强活力。目前,我区通过协会组织的农家乐共52家,占总户数112户的46%。

(四)鼓励农民参与,提高农民收入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经营。对新评定的每户星级农家乐补贴不少于5000元,按照标准进行房屋改造的住宿经营户则按照500元/床位给予一次性奖励,调动农民参与农家乐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通过公开栏公示和逐户走访,将区、镇发展农家乐致富的优惠政策传达给农户,帮他们算经济账,给他们讲前景,让他们与协会合作。在农家乐示范户的带领下,近年我区的潜口镇和洽舍乡长潭村就有60余户农民志愿加入农家乐旅游经营队伍。

(五)加强统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走出去,组织镇村干部、农家乐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邀请从事旅游服务的资深专业人员授课,积极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重点加强旅游服务意识、服务行为、言行举止、卫生保洁、内务整理、餐饮接待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接待的服务水平。互相评,通过举办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评比,互相评出各农家乐的经典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比一比,积极参加各类农家乐大赛,2012黄山市“徽娘”大赛,我区徽府大院农家乐荣获第一名,2013黄山市“徽姑娘”大赛,我区的徽州农舍、灵山尖、潜口一楼、坤湖山庄农家乐分别获得最佳人气奖、最美徽姑娘称号和最佳风采奖。

(六)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品牌效应

按照“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推广农家乐经营模式。在潜口镇坤沙村和洽舍乡长潭村开展试点,引进旅行社投资开创农旅合作模式,由旅行社对农户房屋统一改造装修并负责组织招徕游客;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负责日常管理和客源分配,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市场运营模式,盘活农民闲置用房,成功打造“徽州农舍”乡村旅游品牌。

三、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探索性的做法,徽州区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提升、农家乐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的效益是农民增收,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一方面实现了经营户的增收。如徽州农舍长潭驿站12家农家乐经营户2014年最低的一户实现收入近5万元,最高的达到20万余元。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仍以徽州农舍长潭驿站为例,自2012年4月份长潭驿站自主经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2014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二)扩大了就业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村民就业观念。以前基本都是出外打工,房屋闲置。现在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留家参与经营乡村旅游业,目前我区农家乐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772人。

(三)改变了村容村貌

近年来,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多方筹措资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等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沟渠清淤、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农家乐经营户也积极主动提升接待设施建设和庭院美化,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育了文明乡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风民风和村民素质。聚众打牌喝酒的少了,凑到一起谈心谋发展的多了,组建了农家歌舞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了徽州文化的仁义诚信,勤奋坚忍等优良传统,既提升了乡风文明,又为游客的夜间生活增添了乐趣。洽舍乡长潭驿站徽州农舍项目启动后,留守家中的多为年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她们用自己的热情、开朗吸引着每一位到长潭的游客。

(五)探索了经营模式

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企业+农户+协会”、“协会+农户”、农户单独经营等经营模式,按照“五统一”的标准,推动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潜口镇、呈坎镇积极开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蜀源、灵山的特色种植基地油菜花、向日葵、黄蜀葵相继开放,吸引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参观采风,激发了农户从事乡村旅游的热情。

(六)创新了营销方式

紧密结合现在的读图时代需求,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力进行营销宣传。如特色种植的营销,徽州微旅游和蜀源农家乐协会就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播,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摄影,这些摄影爱好者又通过网络等平台,口口相传,集聚了众多的游客来此赏花休闲。

下载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元素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品质

    五元素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品质 “我爱皮影戏”是我园园本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简单了解皮影的制作过程,萌发对民间传......

    休闲旅游品质提升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xiexiebang推荐)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文旅深耕全域旅游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研究,率先提出全域旅游“325”的架构,指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的重要性。林峰......

    XX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XX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全域旅游工作总结自2002年起,XX高度重视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制定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战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XX旅游从无到有、从......

    新四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1、新四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1)区域范围 主要以新四军军部旧址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核心,囊括水西、云岭、茂林等镇的一些村庄。 (2)基础现状 集聚区现有两个2个4A级旅游......

    洞头县海霞红色文化旅游健康发展11

    洞头县海霞红色旅游健康发展 自查报告 一、洞头县基本情况 1、洞头县旅游发展概述 洞头县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位于温州瓯江口外33海里的洋面上,全县由168个岛屿组成,总面积......

    怎么提升旅游门票的文化艺术价值

    旅游门票价值高 刘军 一枚构思新颖,设计奇特,印制精美的门票,往往使旅游者、集藏者爱不释手。景区由此而“升值”,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怎么提升旅游门票的文化艺术价值呢?我讲......

    用文化滋润课堂 以智慧提升品质

    用文化滋润课堂以智慧提升品质 ——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 执笔:薛法根、娄小明 文化就像空气,你虽浸润其中,却往往难以体察,而又须臾不可或缺。一方文化养育了一方人,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