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实施意见
(二〇〇九年八月)
根据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国科发政〔2009〕13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9〕106号)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稳住大盘、固本培源、项目带动、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泉州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加快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是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服务企业,对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市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把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深入基层,做好服务,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帮助企业摆脱危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项目、技术、资本和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科技真正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根本力量。
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到企业去、到车间去、到生产一线去,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大军。要主动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积极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泉州晚报社、泉州电视台、泉州网等主流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各项政策措施,让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界人士了解政策、运用政策,并从中受益。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及时总结、推广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典型经验,宣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和先进事迹。同时,要对在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应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引导吸引更多的科技力量投身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中。
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重点
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多种服务方式,推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学、研、用之间有效互动、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带项目、技术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帮助企业技术研发。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和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装备改造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快产品升级。
三要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帮助企业研发人员投身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四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引导企业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充分用好政策,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五要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发挥各类培训及研究机构和组织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及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四、认真开展科技服务能力情况摸底和企业需求调查
全面做好科技服务能力情况摸底和企业需求调查。首先,市科技、教育、人事部门要全面做好科技服务能力情况调查摸底工作,要在全市高校、科研单位、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开展系统的调查,摸清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能力情况,并建立科技人员和共享科技平台的数据库。其次,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要开展企业需求调查。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企业(含工业、农林水等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和项目等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围绕我市“十一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确定重点服务的企业,并根据各地发展目标和特色产业选定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深入了解征集企业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数据库,为进一步组织科技人员服务我市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急需技术帮助的企业服务,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五、努力构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有效载体
依托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6·18”)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以“6·18”平台为依托,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扩大对外科技交流,积极促进项目成果、技术难题对接和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认真组织企业、项目参加“6·18”,做好项目成果的征集、推介和信息引导服务,以项目为载体,集聚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通过项目对接,吸收大批科技人员带着项目为我市企业服务,实现大批科技成果在泉州落地转化,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落实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弥补我市研究机构和研究设施相对薄弱的不足。
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计划,今后三年内要在我市特色产业中构建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100个“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重点科技项目,重点服务企业1000家。要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针对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需求,探索在我市重点产业建立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协调整合我市产业资源和社会资源,选择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体,成熟一个,成立一个,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入开展,提升我市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要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要从现有的科技投入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转化适用技术和成果、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研开发能力。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联合提出的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六、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创新知识培训,培育和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支持和鼓励服务企业的科技人员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训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充实提高企业各类人才的创新知识水平,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层管理知识。
积极培育和扶持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探索在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设立专业的、准市场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研成果的推介、运作和产业化。加快培育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经纪人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专家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更加紧密地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七、完善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
政府支持建设的高校、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以及公共实训基地应向社会公开开放,为我市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机构,发挥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对经认定新增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予以重点支持,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支持额度。
八、落实激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各项保障措施
一要认真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入企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保障科技人员在派出单位的相关待遇。科技人员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留不变,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与派出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先晋升职务、职称。二要落实激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各项政策,科技人员向企业转化职务技术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给予科技人员相应的奖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及其利益分配应按照协议和有关规定进行分配,鼓励企业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信托、拍卖的方式与途径,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入股企业,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向企业转移。三要为科技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科技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企业要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相应报酬,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科技人员入企服务做好保障工作。
九、建立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集成资源、营造环境,形成共同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合力。一是建立市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科技局任联席会议召集单位,市农办、发改委、经委、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信息化管理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国资委、知识产权局、科协、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等市直部门(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时研究协调全市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服务企业行动的实效;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日常事务。二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针对企业需求,搞好有效服务,认真组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各项工作。三是建立科技人员入企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加强监督检查,每年12月份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对当年服务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二篇: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
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教育、国资厅(委、局)、科协,中科院各分院、研究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国资局、科协,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决定,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重大意义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和压力。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也是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广大科技人员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到企业去、到车间去、到生产一线去,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大军。要主动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
结合10大产业振兴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 遵循“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广大科技人员要带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2.帮助企业技术研发。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3.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广大科技人员要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4.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广大科技人员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5.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广大科技人员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多种服务方式,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学、研之间有效互动的创新模式。
6.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
要打破常规,抓紧调整教学、科研部署,根据企业需求动员和调配急需的科技人员,并形成后续的团队支撑。要整合资源,筛选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要主动对接,根据自身优势和企业需求,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要创新机制,围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形成激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四、广大科技人员要把服务企业作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
科技人员要把自身发展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凝练技术需求,在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要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实现科学研究价值、检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集中精力、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
五、组织各类专家深入企业提供咨询指导
广泛动员各类学会、协会和院士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的作用,面向企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工作者“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
六、企业要为科技人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把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机遇,积极联系、主动对接。要坚持双向选择、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开展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明确科技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相应报酬,发挥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
七、发挥地方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
各地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要积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措施,为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为科技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技术需求,动员和吸引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服务,做好供需对接工作。要调整本级科技计划的投入结构,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支持力度。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工作进展,不断总结经验,确保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顺利实施。
八、保障科技人员在派出单位的相关待遇
科技人员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留不变,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与派出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先晋升职务、职称。
九、落实激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各项政策
科技人员向企业转化职务技术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科技人员相应的奖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及其利益分配,应按照协议和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十、强化科技计划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支持
国家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用类科技计划,要优先支持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研发项目。
十一、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典型经验,宣传先进事迹。要对在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更多的科技力量投身于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中。
十二、建立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集成资源、营造环境,形成共同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合力。要发挥各自优势,针对企业需求,做好本系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组织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行动取得实效。科学技术部 教 育 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二OO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办函智〔2020〕59 号)要求,特制订本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目标任务 引导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各科研院所、高校、地州科技管理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专业化平台,梳理和挖掘企业创新需求,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与科技人才提供精准对接。
二、重点工作 1.广泛征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依托我区专业化人才与企业服务平台,发挥各地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专家服务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优势,分行业分领域实时征集企业技术攻关难题,挖掘凝炼技术需求清单,推动科技人员与企业精准对接。
2.做好科技人才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依托我区专业化人才与企业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发布和推送企业需求,引导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科技人才计划入选者、科技专家库专家等,精准有效服务企业创新需求。
三、具体措施 1.企业需求征集。请各地州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园区组织属地科技型企业,认真梳理自身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并登录“新疆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进行需求提交,重点征集企业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需求。
2.人才信息征集。请各科研院所、高校组织本单位科技人员登录“新疆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填写相关信息,重点包括研究方向、专业特长、科技成果等,方便平台将企业技术需求精准推送给相应的科技人才。
3.平台登录方式。请企业和个人登录新疆科技人才开发中心网站()点击“新疆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进入系统,按照操作手册在线注册后登录并填写相关信息。
四、联系方式 科技厅引进智力于人才服务处:吴红梅、麦尔哈巴
电话:,新疆科技人才开发中心:赵亮,张勇 电话:,平台技术支持:彭小惠,电话:
咨询群:
第四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校长讲话稿
面向企业、深入基层,推进研政产合作
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芮执元教授
2011年5月11日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代表、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对兰州市人民政府将我校定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推进研政产合作”试点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今天动员大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响应兰州市委、市政府万名干部下基层的号召,贯彻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推进研政产合作”的精神,我校认真组织百名科技人员与兰州市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兰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我校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社会重大行动,是高等教育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迈出了新的一步。下面我就五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充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推进研政产合作的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是科技创新推广扩散的“催化剂”,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知识的快速产生和转移,并使科技资源配置最优化,科技知识价值最大化,是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提高我市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研政产合作是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富民兴陇大业的必然要求。当前,甘肃正处在发展黄金期,是难得的机遇和奋力爬坡时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科学进步与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是关系甘肃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由选择,也是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甘肃地处欠发达地区,科技总量有限、高水平科技人才稀缺,充分发挥和释放科技人员的潜力,使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已成当务之急。市工信委推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恰逢适时,是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富民兴陇”的重要举措。
其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既定需求。高等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文化传播的有机统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急国家之所急、解企业之困惑。必须改变以论文、获奖等纸上项目 1
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转变为从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解决重大工程问题,攻克重大科学难题为导向的学术精神。
二、兰州理工大学简介及研政产合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权和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经过9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现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8个工程硕士学位、MBA及MPAcc授权领域。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省级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是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有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5个、校企校地合作技术工程中心22个、校内研究所(中心)34个。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甘肃,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加强研政产合作,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1999年我校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专门负责协调管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我校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总体上呈现中部强,两头弱,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决定了其是一个需要政府、科技界、产业界,以及科技中介、金融、法律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研政产结合是解决科技创新系统和区域科技资源分离、分割、分散矛盾的最好途径,有利于融合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与管理,能过有效地协调机制和统一评估机制;能解决中试基地、检测中心等大量资源闲置或未能充分利用与低层次重复建设并存的现象。
四、推出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今天,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我校开展科技人员下企业行动,是为了贯彻市委、市政府万名干部下基层的号召,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主动把科技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对提高政府、高校和企业凝聚力,共同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实现跨越发展是个有力的促进。这项活动对学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是一种促进,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有利于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挥我校多学科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有利于改善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对探索新形势下的研政产合作的有效模式,构建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都有重大意义。
我校将在科研政策、科研评价机制、绩效考核和资源共享等各方面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这一行动。
学校将结合兰州市产业振兴和企业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将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成果向企业输送,集聚适合企业的科技和人力资源,由企业技术难题凝练科学研究成果,形成技术服务企业、科技创造核心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五、几点希望和要求
1、请个学院按照“重点突出、统筹规划、热情服务、贡献才智”的原则,大力宣传政策法规,组织专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转让的状况、技术的法律状态、技术的垄断程度、技术的转让方式等有效地服务企业。
2、请各位老师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企业、热情服务,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攻克共性技术壁垒、开拓科研新领域。杜绝单一学科孤军奋战的传统意识,积极开展多学科联合,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3、请兰州市政府和工信委给予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研政产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我校科研服务地方企业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4、请企业继续关注我校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最后,我代表全校师生对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推进研政产合作”活动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祝此行动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第五篇:农机局服务合作组织实施意见
农机局服务合作组织实施意见
农机局服务合作组织实施意见
为促进我市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重要性
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或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是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推进
农机专业服务社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全省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我市的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尚处在萌芽和自发起步阶段,普遍存在“散、小、弱”,发展不平衡、服务层次低、服务功能不强、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与农民对农机专业服务的旺盛需求不相适应。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增添措施,促进我市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
指导、市场运行”的方针。不断完善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农机专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化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三民”、“四自”的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协商为基础,以章程为依据,民主决策,进退自由,权责公平,建立起共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
织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机手的意愿,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鼓励各种形式发展,创新经营模式。通过
加快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坚持促进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做到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切实引导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发展、诚信服务,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主要目标
从至2012年,主要从机插、机耕、机收、机械植保、机电灌溉、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及农机产品生产、销售、维修等方面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力争用四年的时间,在全市初步建立起服务组织多元化、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行为社会化的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建立起加快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发展机制。到2012年,力争全市组
建经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15个,其中市局重点联系3个,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规模。
三、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主要措施
做好调查研究,加强学习借鉴。要对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认真的分类、分析和比较,找出各类服务组织之间的优点和不足、相同和差异,深入开展加快发展的理论探讨,认真总结、吸取先进地区成功的经验。
做好指导服务,加强规范发展。要引导鼓励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工商业主及基层农机事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积极创办、领办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加强协调,帮助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根据有关规定到工商或民政部门做好相应的注册或登记手续,挂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牌子,明示组织的身份和服务范围。要求每个合作组织会员10-50人以上,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作用,实现其从单纯 的生产服务向全面的社会化服务转变,从组织松散的低层次机具联合型向利益共享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型转变。要搞好行业指导服务,帮助制定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管理制度、自律守则,制定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章程、合同等规范文本,规范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保护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那一世范文网
积极主动切入各涉农综合项目,加大对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多向政府汇报,积极主动与各涉农项目管理部门衔接,切实履行好农机管理部门职责,参与项目的规划、管理,结合项目实施区主要产业,加大对适用农机具的补贴投入;另一方面要组织利用好项目实施区和各产业园区已有的农机具,让机手带机入会,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为项目区和产业园区服好务,并带动提高周边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做到
实施一个项目,建成一个产业园区,成立一个农机服务组织,为产业园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做好部门联动,加强政策扶持。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争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同发展、同扶持、同帮助。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优先列为农机科技入户重点示范户,优先安排参加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推广现场会等农机科普活动,优先提供免费的农机科技资料等,切实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排忧解难。
创新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机制。按照“群众自愿、带机入会、合作经营、收益分红”的原则,建立农机合作生产经营新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分配方式。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聚集和整合机具,实现农机具
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统一管理和调度的基础上,使农机具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做好舆论宣传,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大舆论宣传,抓好试点,树立典型,为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定期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