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涪城区以“五在农家”为突破口 推动新农村建设
涪城区以“五在农家”为突破口 推动新农村建设
1998年,涪城区委、区政府针对全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泛,农民文明素养、思想道德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在全区农村开展了“学、富、乐、美”文明在农家活动,用以承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总结经验,针对农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更加迫切的实际,提出丰富文明在农家活动的内容,把“德”在农家活动列入其中,形成现在的“学、富、乐、美、德”文明在农家活动,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
一、做到三个坚持,文明在农家活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涪城区把统筹城乡文明进步作为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委一班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根本。区委、区政府三管齐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即,重视义务教育,全区6万适龄学生中,普及率达到100%,同时,区上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每年为上不了高中或大学的适龄青少年补助2000元学费,鼓励其到职业技术学院学一门专业实用技能。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作用,把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培训纳入工作范围。
涪城区还注意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重点培养“领头雁”的致富本领。区委、区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大等高校联合办学,加强对村社干部和种养大户的培训,全区村支书和村主任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石洞乡戴家林村党支书把所学习知识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潜力,把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变成树木成林,瓜果飘香的经济村,收到了“学”长智慧的效果。团区委在青年农民中开展培养致富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关帝镇青年农民企业家林登富把关帝土鸡做成了名牌,一大批青年加入了土鸡产业化生产行业。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互动,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放到“五在农家”之首。近年来,先后涌现了无公害蔬菜、奶牛、土鸡,戈家桃林、回龙山观光旅游等农业产业化集群。绵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龙门镇小桥村,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2005年,全区农民收入达到4300多元,较1997年增长2倍。收到了“富”增收入,生活宽裕的效果。
衣食足而礼仪兴。涪城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有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又有农民的自发行为。文明在农家活动的发源地塘汛镇,便是农民自费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点燃全区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而且农民还“送文化进城”。当前,区委、区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做到了有班子、有专人、有经费,区财政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费用达300多万元,在城乡社会规划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精神文明都有一席之地。
——坚持从环境卫生入手,改变生活陋习,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最艰难的是农民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的提高。涪城区委、区政府先后提出了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意见》,下发了在全区农村开展清洁大行动的《通知》,并以文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把全区“一池三改”与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培养文明素质结合,全区到处吹起了文明风。金峰镇开展“干净厨房,清洁厕所,整洁院落,清理家畜禽圈舍”等活动,在公路沿线的穿心店村、大廓庙村、项家庙村的农户中实行垃圾袋装,统一清运,集中填埋,已经成为农民的自学行动,收到了“美”展新貌,村容整洁的效果。
二、搞好三个结合,文明在农家活动促进农村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做好三个结合,文明在农家活动在农村唱起了大戏。涪城区委认为,针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洞说教,而是要探讨适合农村新形势的方法。因此,区委首先把“文明在农家”活动同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克服了过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枯燥无味的做法。在农民中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由开坝坝会改为唱坝坝戏,寓教于乐。乡镇还利用调频广播每天分三个时段开广播会,宣讲党的政策。二是“文明在农家”活动同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建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在工作中的对象、责任具体明确,促使他们“沉下深水”解决问题,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干部作风得到转变。三是文明在农家活动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克服了过去经济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两张皮的弊端。把“学、富、乐、美、德”的创评内容细化为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在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明确,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效融合,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内在的有机统一。同时,在农村普遍开展的创评“五星户”的过程,就是党和政府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求学、求富、求乐、求美、求德的过程。
——文明在农家活动,促进部门工作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各涉农部门由相对各自为政、高耗低效向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协调有序、低耗高效转变,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由相对独立发展向协调有序发展转变。涪城区文明在农家活动、新农村建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凡事都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形成了一盘棋的运作模式。区委农办、区水利局、区农能办等单位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改变农民的卫生习惯,省级文明村——城郊乡戈家庙村,实施改水、改厨、改厕的三改工程,使村容整洁,农房与自然山水相辉映,成为绵阳最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景点。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由重思想引导向重行为引导的转变,传统的单纯说教方式取而代之以服务引导,三个文明建设由分离向有效融合、有机统一转变。区委宣传部、区妇联以开展“巧媳妇文明之家”活动为载体,以创建富裕文明新生活为目标,直接对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和服务,教育农民从个人洗澡,修胡须、起床要整理被子等个人卫生做起。为培养农民的公共服务意识,区文明办、爱卫办等单位,从抓农民家庭卫生做起,开展卫生达标活动,金峰镇评估农户卫生实行月检查,月评分,并公布上墙。这些做法超越了单纯思想引导的局限,容易捕捉到农民的兴奋点,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农民更容易接受,收到了农村文明建设一箭三雕的功效。三是从道德品质上引导农民由低素质向高素质方面转变。区文明办、区教文体局以“学、富、乐、美、德”文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把传统的孝道文化、诚信文化等与现代文明生活融合。开展了“学之星”、“乐之星”五星级农户评选和争当“孝敬之星”等学教活动。为推动平安涪城的创建,在全区开展了以处理好“三大关系”(婆媳关系、弟兄娌妯关系、邻里关系)为核心的“德在农家”活动。塘汛镇实施“川妹子”培训工程,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保姆培训班,将传统美德教育、守法教育贯穿到培训班不同类型的班次中,使这个镇由过去丢包诈骗、游手好闲、偷盗小摸、操黑社会的现象大为减少。如今,这个镇已成为人们羡慕的美丽富绕之地。当年的“黑老大”,如今已改造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涪城区不仅坚持送文化下乡,更注重乡土文化的培养,先后出现了金峰雄狮、塘汛腰鼓等一批乡村特色的文化队伍。杨家镇高山寺村党支书带领村川剧团的“编剧班子”,将农村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改编成现代川剧到本镇各村演出。石塘镇范家村自编自演了《四大妈学法》、《党的恩情》、《好政策》等节目。收到了“乐”爽精神,“德”兴风尚,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
三、实现四个突破,涪城新农村建设万象更新
涪城区开展“文明在农家”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找到突破口,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是探索产业互动模式取得突破。涪城区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镇工业的同时,积极探索一三产业互动模式。戈家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流转、集体资产管理、农民培训与转移等方面作出了探索与尝试,小桥村农民土地股份化方面的探索,找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的模式。
二是探索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取得突破。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的要求,发展农业,大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按照把涪城建成半小时经济圈(行程)要求,公路实现村村通,70%的行政村通达公共汽车,为村容整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川西民居风格,完善内部功能,美化前厅后院三位一体的要求实施农房改造,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满足了农民美化家园、改善生活的需求,农民的思想观念、文明习惯逐步和城市文明接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
三是新农村建设投入渠道取得突破。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投入为主的思路,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激发农民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去年,全区农民各项事业投入近1.5亿元。戈家桃林建设,农民个人出资近500万元。远郊农房改造,区上一户补助2000元,农民个人出资在2—3倍以上。对乡村道路建设,区上每公里补助3—5万元。教育、卫生、农民用水等公益事业捆绑投入,新的投资方式带来突破性变化。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重点围绕解决困难群众“五难”问题,初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67名农村“五保”人员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完成60户、209人扶贫攻坚任务。区上每年拿出100万元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免费培训失地无业农民,免费为全区农民群众体检,贫困农民就医和子女入学得到充分保障。2006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代表的石洞乡爱民村、河边镇项家庙村,涌现出了以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为代表的龙门镇小桥村。在去年四月份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省文明办领导又给予了高度评价。
(胡轩文)
第二篇: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是一块有着845万人口、3.9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红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演绎了中国革命最为悲壮、最为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赣州革命老区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9月,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
定》,对系统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主要内容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简称“五新一好”。通过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把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规划到2010年,使赣州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一、目标任务村庄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从赣州实际出发,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是: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底以前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三是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圩镇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村庄改造面实现6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四是按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民房建设,使60%的民房达到方便生产生活、凸显风格特色、一户一厕、人畜分离。同时,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宅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以规划为龙头,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体系总体发展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
二是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投入机制。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意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区别,凸现农村特色,避免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四是量力而行、分步到位。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注意因时、因地制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新村镇建设。
三、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一是宣传发动。二是物力财力文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年12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三是加强指导。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部门参与其中,并分别制定支持参与方案。各个乡镇成立建设管理所,负责日常管理。我们还与高校合作,邀请其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规划编制工作。
(二)农民自主。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在村庄整治中的参与权。如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提高农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及今后的执行度。二是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对群众自愿申报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村庄,不列入整治改造范围。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把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
(三)理事会运作。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主持村庄整治和调解矛盾纠纷。理事会成员由群众民主推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中青年积极分子组成。政府指导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会昌县西江镇河背村唐屋小组实施“空心村”整体改造时,依
靠理事会做工作,涉及三个姓氏的54户搬迁户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拆屋、统一规划、统一新建的协议。
(四)全社会支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地为村庄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务。如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等等。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干部下基层帮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下一步,我们还将按一村一名的标准,大规模地培训和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五)选准切入点。我们首先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的“三清”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我们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改”工作。“三清三改”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我们注意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
(六)建章立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规范操作,使新村镇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赣州市农村建房施工质量指导手册》等纲领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文件。其中《发展纲要》还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四、主要体会
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整治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任重道远、艰巨复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以推进。
(一)要创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只有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避免政府包办,村庄整治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赣州在村庄整治中,政府虽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但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从而使村庄整治很快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村庄整治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同时干部群众认识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选准工作切入点,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赣州从“三清三改”起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事情,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特别是“三清”工作,简便易行,立竿见影。“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又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建设上来。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思路符合赣州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村庄整治的客观规律。
(三)要创新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首先,要突出农村特色。如,在编制规划时,我们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同时,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我们对村庄改造实行“一村一策”,采取“空心房”整治、村庄整治改造、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多种建设模式。此外,我们还设计提供了150多种户型供农民建房参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要创新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要创新方法,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内容。但是,村庄整治不能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防止“三个倾向”:一是防止村庄整治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的倾向。要在突出村庄整治这个重点的同时,注意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方面工作。二是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三是要防止急躁冒进的倾向。同时,还要注意防止以点带面变成以点代替面。
一年多来,全市村庄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整治改造村庄4025个;累计完成264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及1046个行政村、16794个自然村规划的编制;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10.3万座,受益人口达74万;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改变,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启动并推动这项工作,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我们始终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确保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赣州村庄整治尽管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全面、扎实、稳步地把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篇:为村民谋福利 推动新农村建设
为村民谋福利 推动新农村建设
在包庄村任职村官一年来,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实际行动当好“三农”工作的服务员、致富信息的传递员,扎扎实实为所在任职村谋发展,为村民谋福利,推动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8月份任职村主任助理以来,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调研,根据村里蔬菜种植现状,提出籽种改良建议。配合村干部一起引进优良籽种,在村里推广种植。籽种改良后,又联系多家外地蔬菜批发市场,带领村民开辟销售渠道,拓宽销路,使村里的蔬菜种植业有了大发展。
建好硬化路,协助做好先期工作
刚上班不到半个月,就遇到了矬帐村硬化道路,要硬化道路必须要做好清障工作,由于之前村委没有做好村庄规划,现存在乱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阻碍了硬化道路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解决问题,管区王主任和村里的负责人下户做说服工作,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去面对,其中有一户临靠路边,为占地方种了几棵树,多次下达通知要求自行砍掉却迟迟不见行动,我详细的为他讲解了当前形势以及修路后出行的方便,在得知因为自己的不合理做法而影响了工作进展之后,他痛痛快快的把自家那几棵小树砍掉,为我们的工作开展做好了前期保障。
合作医疗参入率创新高
当前,许多村民不了解合作医疗的重要性及实效性,对合作医疗的参入有很大的抵触,在得病后根本得不到合作医疗的实惠,为解决这一现象,管区领导积极配合我们村里开展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为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下村积极的为村里没有入合作医疗的户讲解,让他们对合作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后顾之忧。
搞好环境卫生整治,助推社区良性发展
自任职该村以来,社区的卫生环境比较突出,脏、乱、差的现象比较常见,尤其商店门户、超市、中心路口垃圾成堆日渐严重,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村里能够长期发展,环境彻底得到改善,我们村两委整合人力、财力,积极清除垃圾。为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我和社区里的退休工作人员老徐对商店门头、超市挨家发放通知单,为保工作的实效,先是口头传达再发放通知单。为搞好环境整治,我们在3月、4月两个月份分别开展了集中清理和运输。经过努力,目前我社区周围的卫生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经济发展、农民得实惠,关键是种子改良和销售渠道 农民种地要的是产量,要的是创收。由于我村在种植经济作物方面面积比较广、产量相对比较低,真正得实惠的比较少。为了让农民更好的得到创收,我村的多家合作社引导种植户引进新品种,在村里种植推广,同时联系多家外地蔬菜批发市场,带领村民开辟销售渠道,拓宽销路,使村里的蔬菜种植业有了大发展。为了让蔬菜销售规范,价格提上去,目前我们村积极与IDR销售平台取得联系,规范我村蔬菜销售,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拆除乱搭乱建,规范社区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先行。道路沿街建设问题一直影响包庄村近年来的发展,乱搭乱建成为了主角,随意占道搭棚尤为突出,随之而来的安全成为了群众所关心的话题,为配合城管执法,我跟随两委人员积极向沿街商户下达整治通知单,为四月份的拆除做好了工作。目前,我社区周围的道路拆除后延宽了2米多,为道路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田敬春
第四篇:绵阳广播电视大学以创建文明校园为突破口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推荐]
绵阳广播电视大学
以创建文明校园为突破口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开展“三风”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开展学习目的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狠抓了学生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去年,绵阳电大老师和学生参加四川电大第四届“电大杯”技能竞赛中,学校教师组获得第一名,学生组获得优秀奖,绵阳电大获得组织奖,成绩喜人。开展学习目标教育,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会一专多能。为此,各系都开展了有生有色的比赛活动。如旅游系的技能大赛、工程系的办公自动化和网页制作比赛和人文系财会专业的珠算比赛等,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对自己发展方向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展学习态度教育。教师们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培养学尘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养成友好与人相处,勤学好问,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文艺汇演、篮球比赛、12.9歌咏比赛、爱心帮扶等活动,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好习惯。开展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认真作业,如专、本科的《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以及中专生的学习经验交流等。开展对学生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的培养。严格制度管理,鼓励竞争。一是学校制定了科学的学习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由单一的分数评价改为综合评价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和制度,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堂纪律评分制度、考试纪律等;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如就业指导课,从而不断提高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是切实加强教风建设。通过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以具有“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特点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今年共招2名专业学科教师,公招1名学科教师,有3名教师脱产进修,7名教师专升本拿到本科学历。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科结构更趋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人均超过80学时,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人均67学时。聘用兼职教师严格标准、严格把关,严格管理,全年共外聘教师91人,学历和职称全部达标,全部都能履行教学工作职责。狠抓教学管理,根据电大的教育教学特点,制定了《绵阳电大教学测评表》、《绵阳电大大中专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量化表》、《教师教学设计评价表》、《教师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评价表》等教学管理措施,由教学科研处和各个系负责,按月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教师津贴挂钩。狠抓教学督查,认真落实《教学六认真细则》,主要对教师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到岗等工作进行检查,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培养学尘一专多能。严格执行部颁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乱订资料,认真执行省教厅“双八条”。
三是切实加强校风建设。首先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和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学校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科学地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考核、考评、管理体系,编写了《绵阳广播电视大学管理手册》。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大透明度,将制度和职责逐步内化成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了制度文化的管理职能和引导塑造职能,使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因为有了规范、科学的制度,学校教职工工作目标明确,学生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等努力的方向清楚,因而学校师生精神面貌好,关系融洽。其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去年该校按照校风示范学校创建要求,投入30余万元,对校园进行了维护和改造,狠抓了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八大文化建设,努力使校园文化做到了有思想性、艺术性、丰富性、有特色和档次,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水平。在综合楼、教学楼、远教中心及校园醒目的地方都挂有名人名言、文明提示语;各班的教室、寝室,根据同学们的爱好和专业特点,都被他们妆点一新;教师的衣着仪表、言行举止,端庄大方,在校园内形成团结向上、整洁优美、和谐文明、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第三,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学校党政工班子成员团结和谐、勤政务实、廉洁奉献,以较强的战斗力、凝聚力、管理策划力、执行力使全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二、加强三个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学校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拥有千兆以太校园网、视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会议厅等电教、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图书室、标准学生宿舍、食堂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在绵阳市辖区范围内还建有三台分校、江油分校、盐亭分校、长虹工作站及11个教学班点,学员遍布全市各县(市、区)。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3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50多人,中级职称210多人。今年春秋两季校本部共招新生1910人,全系统共招新生2611人,各类学历教育在册学尘达6813人,全年毕业生2476人。由于狠抓教学质量,学生知识扎实,技能过硬,学生就业渠道畅通,毕业生就业率达大批100%,07年部分中职毕业生已被预定,电大中职毕业生形成了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去年,学校投入397335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自筹经费为每个学生添置了床上用品、空调;教师福利得到提高,特别是临聘教师,基本工资由原来的350元提升到750元,还为教师买了保险,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还高度重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建立了学校减免培训费,教师对口帮扶,党员、学生捐款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学校的46名贫困学生都分到了党员和干部人头上。一年中学校有6名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4人享受省政府助学金,36名学生得到学校资助,总金额在34000以上。
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首先,加强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学校建有广播站、图书阅览室(其中藏书5万册)、运动场、团队活动室、工会活动室、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认真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教师法》、《教育法》、《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绵阳市教师行为十不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奖励办法,从严考核,与晋级、评优、评职、聘任挂钩,实行一票否决。第三,建立了德育工作的长效效机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制定了包括品德、生活、卫生习惯的《绵阳电大学尘违纪处分条例》、《班规》、《绵阳电大班级量化考核表》、《寝室公约》、《室规》、《绵阳电大学生公物管理规定》等,开展了“塑造诚信品质,创建诚信校园”教育活动和“文明学生、文明寝室和文明班级”的“三文明”创建活动,强化了养成教育;同时,坚持学生劳动日制度,教育学生爱护生活环境,学生自己打扫学校的公区、教室、寝室的清洁卫生,落实责任,强化检查,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推动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规范了升旗仪式,强化了国旗教育;坚持了升降国旗制度;认真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五个一”主题教育;放映了《东京审判》、《屠城血证》等爱国主义坝坝电影、VCD爱国主义影片等,对学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节日和重大庆典为契机,如5.4组织了“激扬青春,放飞理想”文艺晚会和新团员宣誓仪式、10.1组织了“青春中国,和谐电大”文艺晚会等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创设道德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坚持体育锻炼,做好传染病的防治。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将学生的活动课列入课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健康文明的文体竞赛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重视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尘习惯,学校利用宣传阵地广泛宣讲卫生常识,并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三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劲政治保障。
学校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组织领导好学校的保先教育,并以此为契机,举旗子、强班子、抓队伍、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政工班子成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自觉做到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财务公开、热点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有关财务开支、物品采购、基建维修等问题上,坚持党政工集体研究决定并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坚持政府采购、招标、审查、报批、审计等,程序,无任何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发生。坚持依法治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岗位职责明确考核考评体系完善。强调工作过程的动态管理,注重管理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好“教代会”,广泛收集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耐心听取教职工的心声,采纳合理化建议,及时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做好管与被管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信任、支持。
三、创建出成效,工作上台阶
通过警校共建,校地共建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学校创建氛围浓厚,学校秩序井然,平安、文明、和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校舍和校内环境得到及时仔细的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妥善的处理;有效遏制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无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案件发生。单位内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也无内部人员犯罪。
校内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门卫、重点部位管理更趋完善。进几年来,我校安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全校师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消防、食品卫生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学校的安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了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师生、家长安全意识增强,满意度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体教职工以爱心、耐心、热心、细心让每一个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快乐舒心,家长满意放心,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融洽。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校内示范学校”、“绵阳市特级校风示范学校”、“2005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2005德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局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教育局法制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信息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典 达)
第五篇:农家书屋成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力抓手
农家书屋成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力抓手
同学们、乡亲们:
在省、市农家书屋工作领导小组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体局、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全力配合下,犀港村“农家书屋”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壮大。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市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农民自主管理”的工作机制,编制了农家书屋规划,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为确保规划和计划落到实处,村注重因地制宜选点布局,摸准村情民意,方便群众借阅,把党群中心、文化大户、致富能手等都利用起来。
目前,书屋面积100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备,电视机、打印机,DVD等硬件一应俱全,屋内有藏书室、图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中老年人休闲室和休息区。配备桌椅20套,图书1000余册,分别有财经类、科技类、文化类、生活类、儿童类,其它类等。报刊杂志2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100多张,基本符合目前农民的文化需要。
二、强化和规范管理
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书屋的直接人,负责书屋的管理使用和设备维修等,书屋还配备了一名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图书的归档分类、登记和借阅记录。
为了管好、用好这些书和体现书屋的作用,我村制定了《书屋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员职责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履行职责,完备借阅手续,填写借阅记录并收回,检查破损情况,使书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书屋的效用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我村农家书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全村的党员学习内容丰富、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活动室,党员和经常读书,共商生产发展、村容建设等大事。去年,村两委在书屋开展了“科学发展、带民致富”和“创先争优”活动,激发了党员队伍的蓬勃生机,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自从书屋建成后,村民茶余饭后不再聚众闲聊和打扑克了,而是到农家书屋品尝“精神食粮、文化大餐”。将党员活动和村民读书活动融为一体,使书屋真正文化活动中心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推动了科技进村入户。为村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村两委以农家书屋为平台,举办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农技书籍的作用。
提起党永平,合阳县城关镇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响当当的蛋鸡养殖户。早在80年代的时候,他就在其父的带领下开始蛋鸡养殖,20多年来一直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席家坡村农家书屋建成后,党永平经常 “溜达”到那里,被各样的科技书籍吸引。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的蛋鸡养殖步入了正轨,建成现代机械化鸡舍3座。2008年组织全村的蛋鸡养殖户成立了东升时代养鸡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金水沟”牌无公害鸡蛋。去年,合作社在镇农办和县人劳协助下,举办了20多场科技讲座,邀请省市农技专家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该村蛋鸡养殖场地面积达100亩,存栏36万只,年产鲜蛋6000余吨。
了村级平安建设。“农家书屋”是农民喜爱的“求知堂”,更是培养法律明白人的“普法堂”。该村“农家书屋”,和组织村民学法用法活动,努力营造“全村阅读”、“全民普法”的,连续五年无一例赴镇上访案件,了村上的平安稳定。
密切了党群关系。农家书屋该村党员、服务的窗口。该村大学生村官担任辅导员,借阅的与辅导。充分关工委老同志的“五帮扶”(即帮德、帮学、帮教、帮困、帮富)作用。村民李西荣深有感叹地说:“书屋,党支部和见面多了,服务机会多了,关系也融洽多了。
作为农家书屋的优选地址,全县农家书屋达到七有标准:即有 20平方米 专用屋、有阅读场所、有6个书橱、有桌椅等设施、有专职或兼职管理员、有图书管理制度。全县245个村(居)农家书屋全部达到了1500册以上图书、100本音像电子出版物。黄沙港镇是以海洋捕捞为主业的沿海镇,人员流动性大、季节性强,该镇就因势利导,在港口渔民集散地,设立两个“渔家书屋”,选购有针对性的科技书籍,合德镇同心社区还建立了农家书屋法制文化示范点等都深受农民欢迎。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达标工作,我们还建立了每月汇报制、每季巡查制、跟踪督查制、借用信息反馈制,确保书屋的各类图书,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四、激发读用热情,扩大社会效应。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激发广大农民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一是典型带动,提高农民认知度。陈洋镇桃园村、富洋村农民学习花卉栽培技术,形成基地规模效应,成为上海世博会供货
商之一,洋马菊农、临海蒜农、海河果农、耦耕菜农等运用在书屋学到专业科技知识,使菊花、大蒜、赤穗梨、棚育蔬菜等在产品质量上都有新提高,为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成为各具特色的“富了”脑袋、富口袋的读书用书典型;二是活动促动,扩大书屋影响力。今年5月下旬,我县举办了首届农家书屋“我的书屋·我的家”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各镇区积极组织,各村组踊跃参加,通过各镇区预选后,有18人参加全县演讲比赛,评出一等奖3个,交流读书用书的心得体会,带动了农民读书的积极性。三是媒体鼓动,倡导读书新时尚。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画廊、板报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农家书屋,张贴新书告示,介绍读书典型,录播演讲比赛,图书馆除了每年编印
近两年来,我们抓住农家书屋建设的机会,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要求,紧紧把握建设、管理、维护、使用四个环节,特别抓好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摸准民情民需选好书、配好书,建章立制选人管好书、用好书。一是制定好管理制度。我们先后制定了《图书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读者借阅规则》、《农家书屋出版物管理制度》、《图书借阅证管理制度》、《书刊遗失损坏赔偿办法》,用制度管好农家书屋,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二是挑选好管理人员。经过村组推荐、组织
考核,选用一批有文化、素质好、能奉献、责任心强群众认可的同志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三是组织好业务培训。县里每年组织一到二次图书管理员业务培训,争取用两年时间,把全县农家书屋管理员轮训一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四是指导好读书用书。我们已将“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比赛活动固定下来,每年组织一次农民读书用书比赛活动,局里还组织专业人员定期下乡进村巡查、现场指导,每年分片会办不少于四次,以推动读书用书活动的深入开展;五是宣传好各类典型。在广电台的《绿色时空》、《1057》、《现代农业》等面向“三农”的节目中,开辟读书用书专栏对管书、读书、用书等典型进行宣传,利用现代传媒进一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还准备在图书馆定期编印《信息文摘》基础上,增加一个农家书屋版面交流读用体会,介绍读用典型,指导读用实践,真正把农家书屋办成“致富屋”、“希望屋”、“和谐屋”。
近年来,xx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农村文化建设资源,2007年投资36.6万元建成386平方米的文化科技广场和1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活动室,加挂农家书屋标牌,书屋覆盖人口1816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抓物质文明,还要抓精神文明。农民生活要提高,不光要有吃有穿,还要有文化。文化生活丰富了,老百姓就会有幸福感。,“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美好未来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巨大热情,形成了覆盖范围广、示范带动性强、影响大效果好的创建品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不少地方农家书屋成为当地群众学习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自2004年开始试点建设,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5万余家,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学习需要,建立在行政村的、由农民自己管理的、免费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及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一般在1500册以上,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发起和牵头单位,始终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号召举全行业之力实施好这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央的领导下,先后安排试点建设、颁布实施意见、制定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评定推荐书目、落实专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宣传报道、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各地新闻出版部门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民生工程。
我仔细看了看图书的种类,大概可以分为科普类、农业技术类、医疗健康类、文学类和藏文图书类。管理员郑巴孝告诉我,从早上八点半开门到晚上六点关门,这期间每天都会有村民来看书,有的看不完,干脆就借回家去看。
长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靠前指挥,为全市“农家书屋”工程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市长崔杰多次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在实地考察了农安县、九台市的“农家书屋”工程后,做出了重要批示:“农家书屋”工程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把这项工作抓好,当前农村市场很繁荣,卖什么的都有,唯独就缺少卖书的,农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 的矛盾确实比较突出,应当抓紧解决;要加快建设步伐,按照原来的规划,有的村要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成书屋,农民才能看到书,让农民等得太久了,要加快步伐;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年底前为全市所有行政村配备300册以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科普读物,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按照崔杰市长的批示要求,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文芝带队,深入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直接倾听农民的意愿和呼声。受市长崔杰委托,郑文芝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各区(县)主管副区(县)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和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农家书屋”建设工作。
为了确保“农家书屋”工程稳步推进,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并批准了市财政局《关于拨付“农家书屋”工程专项经费的通知》,今年市财政投入200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足部分由各区(县)财政按比例承担。目前,市财政200万元专项资金已经拨付到位。9月21日,长春市在双阳区齐家镇卧龙村召开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场会。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文芝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区(县)主管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双阳区政府、榆树市文体局、九台市土门岭镇土门岭村先后作了经验介绍和典型发言。
11月6日,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致广大市民的一封公开信,长春日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长春晚报、长春电视台、长春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并开辟了专题和专栏,进行详细解读和深入报道,形成了高频、持续、广覆盖的宣传报道格局,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此外,延边、辽源、吉林等地也都加大建设力度,见块建设步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先期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农家书屋”,确保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为明年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刘刚)
据书屋负责人介绍,该农家书屋自2008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开展读书、看报活动12次、参加人员756人次,开展远程教育活动48次、参加人员2679人次,借看光碟67盘、739人次,图书借阅1356人次、1573册,所借图书归还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