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我县养殖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县养殖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养殖业生产是我县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子之一。我县具有大面积草山草坡及林间草场和广阔的养殖水面,牧草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如何利用好资源,把山区养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养殖业这篇大文章,使养殖业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养殖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现状:我县是一个资源型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有草山草坡27万亩,人均草场占有量大,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我县水面资源丰富,拥有水面7万亩,水质清新无污染,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理想基地。前些年,我县养殖业发展比较缓慢,养殖规模小,养殖大户少,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总量低,群众养殖水平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把发展养殖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加大科技培训、强化动物
疫病防控,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传统养猪业和特种水产生产,全县养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产值达到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畜牧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主要特点
1、规模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山下片农民有传统养猪习惯,近几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鼓舞下,我县山下片尤其是双溪、香田、仁首、雷公尖等地农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逐步形成了规模,也按照养殖生产标准,搞好了养殖场标准化建设。2008年,全县有规模标准化猪场30家,年出栏生猪4.5万头,占全县总量的60%,有规模标准化鸡场30家,出笼家禽15万羽,占全县总量的50%,规模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种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我县拥有1.6万亩养殖水面,水质清新无污染,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理想基地。近年来,渔业生产稳步增长,特种水产发展势头强劲,养殖品种多样,有甲鱼、鲟鱼、泥鳅、黄鳝、小龙虾及娃娃鱼养殖,2008年特种水产品产量
2000 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的40%。另外我县大力发展特种畜禽养殖,养殖品种有野鸡、蜜蜂、孔雀,特种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又一大特色产业。
3、养殖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我县冷链体系建设、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以及规模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等生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养殖业疫病防控体系、草场建设、品种改良及饲养技术等基础条件,提高了我县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
4、养殖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正发生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使我县养殖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等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变,由传统的耗粮型养殖业增长方式向现代节粮型草食牧业转变,山羊冷鲜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养殖业增值增效,提高了科技含量。在养殖观念上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带动,建立养殖小区,提倡无公害健康养殖,养殖方式上由散养向集约工厂化、由传统放牧向半牧半舍和种草圈养方式转变。
5、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是养殖业占农业比重增加。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养殖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是养殖业,养殖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我县养殖业在农业中比重正逐步提高,已达到35%左右;二是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立足资源实际,发展规模标准化养殖,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新方向,在畜牧业中比重已占到了70%左右;三是在特种养殖方面,由养殖常规品种逐步被珍稀名特优品种养殖所代替,从而使养殖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
6、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在逐步理顺
近年来,我县通过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运用养殖业新科技、新技术,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同时,通过大力引进优良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畜禽良种品质和良种覆盖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养殖业养殖科技含量;另外,我县积极推行“公司+基地+专家+农户”和“ 养殖协会+专家+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协会、合作社在组织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示范等各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养殖业生产的发展。
7、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我县已不局限于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科技推广,而更注重对农民养殖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大批养殖能手,养殖科技二传手,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民整体养殖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养殖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养殖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较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近年来,我县投入养殖业产业发展的资金,近两年来除防疫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在逐年增加外(仍不足),其它基础建设等资金,主要是靠争项目,依靠项目的拉动,而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养殖业发展不适应。加上县级财政困难,部门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影响部门争资金的积极性。再加上前期跑项目费用不落实,要个人垫资,报帐手续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争项目、跑资金积极性,成为制约养殖业争项目促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是缺乏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增值能力弱
我县缺乏养殖业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不能形成增值,产业化水平低,我县目前只有蜂加工企业,该企业生产量不大,企业效益不高,其它畜禽产品的加工都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发挥不了产品的增值效益。
三是在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小
农业的化肥、粮种等补贴纳入了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而养殖业良种补贴我县不属范围,影响养殖业发展。
四是群众养殖技术水平低,养殖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我县农民的养殖技术水平,虽经过近几年普及和培训,但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其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群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养殖业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成为我县现代养殖业发展又一大制约因素。
三、现代养殖业发展基本对策
1、加大对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促进现代养殖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发展长效机制。
①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养殖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并且随着产业发展,应逐年追加,不断提高养殖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②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财政奖补。对按照现代养殖业发展要求建立起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年出栏数量进行补贴,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
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在现代养殖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
④高度重视对母畜养殖的补贴。鼓励农户饲养优良母畜,地方相应出台一些对母畜养殖的资金直补政策。
⑤建立养殖业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养殖业建设风险基金,在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龙头企业等遇到不可抗力的风险时,给予补贴,减少养殖损失,使之尽快恢复生产。
2、发展特色养殖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应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培育草食牧业、水产养殖主导产品,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建立养殖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形成产业化。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实现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养殖业现代化的
有效途径。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实现,所以必须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支持养殖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抗拒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提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生态养殖业。
要重视养殖业品种资源保护,推行“种草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还田”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草地养殖业,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进,生态优生”的原则,实现草地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
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转变养殖业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因素,是养殖业发展根本出路,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加大养殖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养殖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深化养殖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其成果转化,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养殖业生产水平;三是稳定养
殖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畜牧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实施养殖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畜牧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由政府提供平台和出资金,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养殖业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培训,培养现代新型牧民,发展养殖业生产力。
6、加强畜产品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发展健康养殖业。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一是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关;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投入,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三是在水产养殖上,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名特优品种,加强病害防治,提高健康养殖水平
第二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靖安县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县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 要:我县位于赣西北山区,全县国土面积1377.49平方公里,有大小河流十多条。其中南北潦河起源于我县九岭尖,最终汇入赣江,全长120余公里,流域面积6000余公顷。本流域为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据记载共有70余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55种,占总数的70%以上,现存62种。近年来由于拦河建坝,截断鱼类洄游通道,加上酷渔滥捕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放以及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水,造成鱼类生境恶化,部分鱼类已消失。为尽快保护、增殖本流域鱼类资源,维护渔业生态平衡,近年来对全县天然鱼类资源进行全面详细调查,同时对流域内渔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这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渔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
靖安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东界安义,南邻奉新,西毗修水,北倚武宁、永修。靖安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既有丰富的山林水电资源,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县国土面积1377.49平方公里,辖5镇6乡74个行政村,人口14万。
我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境内小气候较为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4℃~16℃,非常适宜水生生物繁衍生长。全县水域滩涂总面积6000余公顷,可养殖水面1500余公顷,已养殖面积约1200公顷。
经深入调查,查阅搜集资料,境内历史以来,有70余种鱼类,现存62种,隶属7目13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55种,占总数的7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过度捕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刺激了沿河流域农民捕捞积极性。随着从事捕捞的人数不断增多,捕鱼的时间不断增长,捕捞工具越来越先进,长此以往将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种质资源严重缺失。
2、非法渔具的滥用
潦河中渔业资源呈衰竭趋势,有害渔具的非法使用难以遏制。有些渔民为了短暂的收益,不顾一切提高捕捞强度,改进捕捞方式,出现电鱼、炸鱼、毒鱼等竭泽而渔的违法作业方式,使用密眼布网,定置网等有害渔具渔法,于是出现了“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恶性循环。
3、环境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都在加剧,例如大量施用的化肥农药未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的,将随水流流入潦河。矿产的大量开采和工业“三废”排放量成倍剧增,这些污染导致潦河鱼类资源的补充量大大减少。沿河的工程开发造成水底噪音污染严重,鱼虾宁静的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
4、水土流失
因水土流失严重,蓄水量逐年减少,河床抬高,深潭变成了浅滩,河滩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浅,破坏了鱼类天然栖息、索饵、越冬、繁殖场所。
5、河道施工破坏鱼类环境
拦河筑坝,未建鱼道而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河床无序采砂,破坏水生植物和鱼类栖息,索饵、越冬、繁殖场所。
6、渔政管理薄弱
渔业执法经费不足;渔业行政执法、取证手段及执法装备落后;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财政供给经费不足,渔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执法水平不高。
三、保护对策
1、大力宣传、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
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大幅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渔业法》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严厉打击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以保证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立鱼类保护区
根据河流自然环境、水文条件、水质状况和鱼类种群的分布及栖息规律,建立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核心区和实验区,确立禁渔区和禁渔期。设定保护区标志牌,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严禁渔业水域的不合理占用,维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3、保护、增殖和开发利用并举
在搞好渔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保护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移植水生植物,每年定期进行人工放流,增殖天然鱼类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具地方物色鱼类资源,如我县境内的天然水域中资源较为地方特色的品种――娃娃鱼,它在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有尾巴、隐鳃鲵科,是我国特有资源,我县经多年研究、探索,已全面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驯化繁养技术,应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消除有害渔具渔法,减少捕捞许可证的发放。对捕捞渔民进行阳光工程培训,使其尽快掌握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一技之长。对有养殖水域条件又有养殖意愿的捕捞渔民政府要给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扶助支持其由捕捞业向养殖业转化。
第三篇:关于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确保经济效益、政治稳定和职工群众身心健康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扎实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类督查以及各类专项整治,各企业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更新安全生产装备技术、职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继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控制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一、全市企业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我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新中国成立后建市较早的工业城市,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不同性质的中小型生产经营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冶炼、建筑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其中:有化工企业26户,清洁能源企业37户,建筑建材企业41户,选矿冶炼企业33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9户,煤矿、非煤矿山20户,其它生产经营企业147户。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为私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致使安全投入跟不上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状况相对较差,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事故多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安全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基础薄弱。这些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匮乏,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性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隐患得不到全面整治。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20%,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此外,这些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业主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冶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并没有按要求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我市企业大多分布冶炼、化工、建材、煤炭生产、机械加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点多、面广,分散在乡镇、园区或山区,市安全监管部门和乡一级政府苦于人力少、资金少,难以对所有企业实行有效监管,使不少小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二、我市企业安全生产及政府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80%以上的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形成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中小型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3、政府对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由于企业点多面广,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对所辖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个别乡镇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因无人员而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相关政策法规、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不力,安全生产情况统计不到位,对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三、抓好我市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中小型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监管措施和手段,加快工作方式方法的新转变,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1、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要强化源头管理,把好准入关,加快实现从事后查处向本质安全转变。一是严把高危行业市场准入关。严格实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对安全投入不到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隐患没有彻底整改的,不得通过审查。同时,加强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控。二是严格实行各类建设项目“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和灾害事故处置能力。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落实“科技兴安”战略,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注重安全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旧工艺、旧设备的淘汰进度,从源头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2、强化教育培训,加快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从近几年我市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绝大部分事故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类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偏低、“三违”现象严重等造成的。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生产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坚持依法建立并严格执行特种行业、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防范和职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监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上岗一线工人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不断增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三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注重发挥乡镇、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3、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实现从集中专项整治逐步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
要着力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完善以行政一把手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体系,使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人。二是要逐级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各基层,落实到每位员工,并进行严格考核管理,形成完整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保证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始终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四是要依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并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有关领导的责任和相关部门人员的连带责任。五是安全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快我市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风险抵押金缴存,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进度。
4、引导企业走安全标准化之路。
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取得成效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今后,将在近年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进一步制定安全管理标准,着力抓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选矿冶炼、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力争用今明两年时间,确保重点行业及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安监队伍自身建设。
一是始终抓好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建立学习考核机制,努力形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长效机制。二是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充分体现“公正、严明、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塑造成为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三是抓好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严明执法纪律,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自律意识,健全监管机制,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互相联系制约,建立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形成“谁的权力谁行使,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的问题追究谁”的预防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做好执法的各项工作。
第四篇:吴江市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范文
吴江市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
作者:段志伟沈耀明胡福荣
(吴江市林业指导站)
吴江市林学会
摘要:通过分析吴江市现有果树生产、经营上存在的优良品种少、生产技术落后、经营规模小而散等现状,提出了今后果树产业发展要走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生产经营之路。关键词:果树柑桔吴江市
吴江市地处亚热带北缘,主要的果树种类为柑桔、梨、桃、葡萄等品种。近几年果树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翠冠梨为例,今年平均果重250克的套袋梨平均市场批发价为4元/公斤,每亩产值8000元,亩经济效益达4000元。“十一五”期间,吴江市果树产业应该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拓宽市场,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品质、创出品牌,并充分利用柑桔、翠冠梨的产业优势,建立1-2个集品尝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果园,以进一步拓宽我市果树产业发展的空间。
一、发展现状
1、现有果树面积和产量。
2006年吴江全市果树栽培总面积为10230亩,其中柑桔栽培面积为7421亩,其他水果2809亩、有桃、梨、葡萄、白沙枇杷、银杏、枣、石榴。柑桔栽培面积占72.5%左右,其它果树品种占27.5%,柑桔主栽品种是宽皮桔类的尾张、宫川、兴津,约占柑桔栽培面积90%以上;其他水蜜桃主栽品种为白花、白凤、雨花露;枇杷主栽品种有冠玉、白玉等;梨主栽品种为翠冠梨、黄花梨和新世纪梨等;枣的主栽品种为梨枣。通过良种引进、高接换种及柑桔栽培技术推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搭配渐趋合理。据我们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4640多吨,其中柑桔产量13100吨,梨产量610吨,其它水果(包括桃、葡萄、银杏等)产量930吨。
2、优质果树产业初具规模。
吴江市果树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已经形成了柑桔、梨、桃、枣、枇杷等几只名优水果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和果品生产大镇。目前全市已经形成柑桔、翠冠梨和白沙枇杷三大果品生产基地,其中优质柑桔生产基地集中在横扇镇,面积达5000亩;优质翠冠梨生产基地集中在平望镇,面积为1500亩;优质白沙枇杷生产基地在震泽镇,面积为250亩。
3、果树品种资源储备丰富。
近年来,据我们统计,全市栽培和引进的果树树种有5科、11种、20多个品种。目前用作经济栽培的主要果树树种有:柑桔、桃、翠冠梨、葡萄、白沙枇杷、银杏、枣、石榴等八大类,其中翠冠梨、特早熟温州蜜柑是吴江市近年来重点开发的品种。
二、目前我市果树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树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
吴江市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然而种植的传统品种不多,规模也不大,只是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零星种植,果树品种大多属本地品种、品质低劣、果肉粗涩、经济价值不高。加之,果树生产技术性较强,要想生产出优质高档果品,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经验,而目前农民种植果树都带有一定盲目性,生产中存在着果树品种繁杂、良莠不齐、种植分散的问题,仅有几个品种初具规模,优势不强。
2、果树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吴江市的果树主栽品种是柑桔,梨、桃次之。在各树种中,中晚熟品种多,特早熟,早熟品种偏少,成熟期相对集中。尤为突出的是柑桔上市的时候价格低廉,果农丰产不丰收。由于市场占有期短,使得北方的梨、苹果,南方的香蕉、菠萝,毗邻的葡萄、水蜜桃等水果大量且长时间占据市内果品市场。目前吴江市的温州蜜柑品种有近20年没有发生变化和进行改良。如果不走出误区,不加快柑桔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不加快调整结构,不发展名优水果,吴江市的果品将更加杂乱,结构更不合理,效益也上不去。
3、果农管理技术落后,技术素质较差
果农管理技术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果树生产的发展。目前我市果农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这是制约我市果树生产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4、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应用
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技术人员服务农民的积极性相互脱节,技术人员不能经常下乡服务农民,使得许多果树栽培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一些引种成功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造成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产品销路不适,果品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三、加快我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优势,树立发展信心
我市果树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果品需求量大,但水果自给率很低;二是我市地处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的中间,距大市场较近,交通便利,为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销路保障;三是进口水果对我市主产果品冲击不大;四是休闲观光农业正在兴起,将发展果园同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前途无穷。发展观光果园,让广大市民在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亲手采摘的劳动过程,尽情享受花朵的美丽、果实的新鲜和甘甜。
2、合理布局品种,突出发展重点
科学合理地选择品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应注重名、特、优和反季节品种的发展。我们认为,我市要重点发展柑桔、桃、梨、葡萄,适量发展枇杷、葡萄等优良品种。柑桔方面,重点发展“苏柑一号”和杂柑;在梨方面应重点发展翠冠梨等优良品种,不宜发展黄花、新世纪等老品种;葡萄方面发展座果性能、品质均比巨峰好的藤稔、高妻、“美人指”等新品种;水蜜桃方面可发展以良缘为代表的果大、质优的日本中晚熟品种。同时要注意向反季节方向发展,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到果品的熟期,注意错开集中上市期,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优化果园
通过制定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的长远规划,依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有目的集中连片发展我市有特色的果树,不搞分散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而且有利于集中生产、集中销售,从而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
励业主投资兴办果园,以不断加大水果的规模经营力度。如我市的“苏柑一号”,在横扇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所以销量一直很好。其它果品,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偏小,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极大地影响了这些水果的对外销售。今后发展要改变过去“低标准、小规模、零星开发”为“规模连片、高标准开发”,明确主栽品种,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种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在栽培技术上要上档次,合理密植,达到一年栽树、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栽培目标。具体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品种定向、统一标准建园、统一苗木供应、统一技术指导,以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效益一片。
另外要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要加快老劣果园品种的淘汰与更新步伐,主攻目标是改良品种、树势,提高产量和质量,实施保优栽培,向生产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方向发展。如柑桔,要大面积实施高接换种,主要是对部分生产潜力还较大、且树龄在20年以下的尾张进行高接换种,对未老先衰或树龄在20年以上的柑桔园要进行更新修剪、复壮树势或挖掉重建;其次是采用高品质栽培技术,主攻产量和品质,如采用平衡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生草覆盖、病虫害生物防治、大枝修剪等,特别是要大力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生物农药,确保果品优质无公害,使单产水平达3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4、发挥科技引导作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要严格按照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的各类产品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管理,以提高果品质量,果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综合采用良种壮苗、高接换种、控冠改形、疏花疏果、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果园覆盖、生草栽培、节水灌溉、病虫综合防治、果实套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全面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特别要将无农药污染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运用到果树产业化经营中,培育一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今后要加强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其中包括专业大户的培训、各类果树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入户,进行国内外的专业考察等。要充分发挥好果树研究所的信息和技术引导作用。如吴江市柑桔研究所,该研究所的专家已成为本行业的技术领头人,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基地,使农民学有榜样,看有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疑难杂症。今后应该根据不同果品发展需要,筹建吴江市葡萄研究所、小水果研究所、桃研究所、枇杷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从而建成一个以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技术示范和培训基地,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5、健全市场体系,搞活果品流通
健全市场体系、搞活流通是果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的果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产品流通不畅,制约着果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更新观念,搞活流通。要改变过去只抓生产不重流通的工作方法,做到抓生产与抓流通相结合,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过好市场关,使他们不等不靠,立足于自找市场解决卖难问题。其次要大力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支持果农组建自己的果农协会,迅速解决果农分散小生产经营与统一的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间的矛盾。同时,还要加强果品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提高贮藏、加工能力,为出口创汇创造条件。
第五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县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靖安县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交工作组
一、园区发展概况
我县工业园区距省会南昌80公里,距开放口岸九江市165公里,距昌九高速、京九铁路50公里,距昌北机场60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园区于2002年3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保留并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位于香田乡)于今年3月份启动征地开发。从近几年工业园的发展来看,园区的开发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招商形势喜人,入园企业逐步投产并产生效益,年工业产值及税收稳步提高,为我县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
(一)土地开发规模及进度。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已具备一定规模。园区(雷公尖区)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扣除绿地,公用设施等之外,实际可利用面积1.5平方公里,现今已开发土地1.5平方公里,占实际可利用面积的100%;已建成厂房的土地面积0.7平方公里,占可建厂房面积的70%。今年启动
-1- 的工业园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近期规划2平方公里,远期规划3.2平方公里 ,已征用土地1.8平方公里。
(二)资金投入情况。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供电、供水、电信等投入。园区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0.79亿元(其中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征地等费用0.19亿元),雷公尖园区单位面积投入资金已达0.35亿元/平方公里。
(三)招商引资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县招商引资势头强劲,项目入园愿望强烈,工业园区内土地供应紧张,甚至出现项目等土地的现象。园区目前共入园项目36个,投资总额达13.4亿,已引进项目平均投资额0.37亿元/个,平均引资强度为7.75亿元/平方公里。项目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出口木竹精深加工等行业,仅机械制造行业就有5家企业,占入园项目的14 %;外资企业2家,占入园项目的0.06 %;特别是去年引进的江西天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达5亿元,占入园项目的37%。引进项目中,已投产企业32家,占引进项目的89%;在建项目4个,占引进项目的11%。
-2-(四)产出状况。
几年来,园区工业产值和税收逐年上升,逐步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力量。2006年,园区的工业总产值12.2 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76亿元,占全县的32%;上交税收5878.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7%;出口创汇1.5亿美元。已投产的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13家,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95%,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安排就业6622人。
二、园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制约因素
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势头强劲,但为了今后又好又快的发展,也要规避和解决前期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部分入园项目的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 1,项目单体规模小。入园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13家,仅占入园数的36%,年产值上千万的只有9家,占25%,年产值上亿元的只有两家,占6%。
2,有些入园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入园企业中,传统加工
-3- 企业多,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少,甚至还有部分为初加工企业,只在靖安生产半成品,成品在外地生产和销售,造成 企业税收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大,企业税赋贡献率较低。今年1-10月份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收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下的有8家,占入园企业数的22.2%,8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653万元,上交税收为32.1万元,企业税收所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21%,其中企业税收5万元(含5万元)以下的有6家,占入园企业的17%,还有一家只上缴税收1万元。
3,部分企业存在“圈地”现象,浪费土地资源。早期园区开发为吸纳项目只追求量的增加并且没有对厂区建筑容积率进行强制性要求,造成有少数企业“圈”而不建和“圈”而少建的。06年底,工业园区建筑面积只有28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0.4,土地利用率为70%, 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较低,影响园区发展空间。
(二)园区环保措施没到位,污染治理设施较落后。园区部分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通过专家评审,但入园企业环评率很低,只有3家按规定环评并审批。生产工艺及设备较落后,生产模式粗放,污染治理设施严重
-4- 滞后,很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据调查监测,园区内18家调查企业中13家污染物排放超标,园区总排污口11项指标中有7项超标,其水质为V类以下水。
同时,园区有部分企业属高能耗企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不够,这与国家正在实施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政策相矛盾,也将影响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强县”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不完善。1,道路方面:园区主干道为全长2000米,宽34米的水泥路,道旁设有绿化带,但绿化带的管理较为粗放,没有起到美化作用,且尚有一部分绿化带和人行道工程未完工,道路两旁路灯也较为昏暗,影响了夜间行路安全。靖安大桥至园区入口处计1.5公里的道路路面狭窄,路况较差,有一段路且未安装路灯。
2,供水方面: 自01年以来,县自来水公司投入281万元铺设自来水管网6.2公里和加压泵一座,供水还算正常,但供水压力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用水。与此同时又存在企业用水量少,有些企业使用自备水源,形成了自来水公司
-5- 亏本经营的现状,从而影响了自来水公司增加设备投入的积极性。
3,企业内绿化:企业厂区绿化是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凝聚企业合力,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载体,是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的有效途径。目前,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只是进行了简单绿化,甚至空地上有杂草丛生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管理。
(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功能不强,投融资能力差。园区在开园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定位不很明确,很难充分考虑行业取向、产业链、上下游结合等因素,因此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发展特色不鲜明,迄今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已投产的企业中也没有一家具有强大聚集能力的企业,园区特色不突出,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不明显。同时,由于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链条短,许多企业反映其原材料要到外县甚至外省购买,增加企业生产和销售成本。例如我县节能灯管几家企业每年所需约1000吨玻璃管全从外省购进,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再加上园区规模小,开发成本高等因素,使园区的竞争力、吸引力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弱。
同时,资金不足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是园区目前面
-6- 临的最大问题。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过份依赖于政府投入,造成投入不足,工业园区入口甚至没有标志性建筑。入园企业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企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等传统的融资手段。
(五)内部管理问题。
1,工业分析工作不足。工业部门职能有所弱化,工业部门各自为阵,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尤其是工业园区管委会职能不很明确,工作人员较紧张。因此,导致统计数据不足,全面分析缺乏,信息传递不快不全,整体服务乏力。
2,项目入园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县入园项目审批专业性、技术性评估力量不够,对入园项目入园条件和硬指标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增强可操作性,目前绝大部分入园项目的筛选工作仅凭工作人员的经验,容易导致入园项目质量不高。
三、有关建议
发展工业是区域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前提,是我县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战略的必由之路。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为把我县工业园区打造成生态园区、特色园区、经济发展主动力园区,从目前雷公尖园区
-7- 的发展状况来看,并结合靖安县实际,主要对工业园香田新区(硬质合金产业基地)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我县工业园建设。
加强园区工业发展领导,县主要领导挂点重点企业,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升格为副县级,并建立合理的工业工作联系会制度,充分调动经贸、二轻、工业园、外经贸委和工业相关的部门对工业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对园区内外企业调查研究,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全县工业发展、行业发展等状况,了解国内外产业政策及外地工业发展动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扶持园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园新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要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一致”。各部门要根据规划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分类集中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区域规划和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促进工业园区合理布局。
同时,建立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确保不低于30%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集中区,并采取措施, 继续加大对部分企业
-8- 土地使用不合要求的清理整顿力度,提高厂区土地容积率、投资强度和单位产出率,最终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的目的。据统计,今年以来,园区清理出土地2宗,共47亩,已嫁接了2宗计47亩,完成企业内部新增建设面积23000平方米。
(二)找准优势,突出重点,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园区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要从过去的招商引资切实转变为招商选资、招商选项,依据我县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瞄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瞄准国家乃至世界知名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把工业园区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特色园区,绿色园区。
要加强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招商,尽快壮大产业规模,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
新区建设中,紧紧抓住一些大项目和外资项目不放松,特别是天合公司、南特公司和合力公司为主的项目,以质取胜,以优势项目为基础,动员全县各相关部门围绕钨制品、硬质合金工具、节能灯相关产业项目收集招商信息,主动出击,招商引商,形成硬质合金产业、铸造产业和节能灯产业
-9- 集聚。着力引进生产型出口企业,扩大出口企业队伍,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外资带动外贸出口的长期稳定增长。
实行招商、安商和富商并重,对县委确定的重点外资项目建立绿色通道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全程跟踪服务。政府考核各部门招商工作要对产业招商和非产业招商区别评分,还要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效益考核,不能每年增加项目而不增加产值和税收。要努力把一些税收贡献大的项目优先引进来。
(三)扶强做大,充分挖掘,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县要坚持在产业发展上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的新思路,出台针对性政策,强势支持,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以我县独特的天然优势唱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扶强做大以南特为龙头的工程磨损配件生产基地建设、以江西天合公司为龙头的“中国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园”建设(目前硬质合金产品主要是以碳化钨为骨料、以钴为粘结剂),吸纳相关企业“扎堆”开发经营,特别是要花大力气打造硬质合金工具产业链。并充分发挥硬质合金产品的性能与品牌优势,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抢占市场,叫响中国靖安硬质合金工具生产基地品牌。
-10- 不断提升园区主导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担任顾问,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项目,培养、造就优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提高研发水平;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大园区企业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始终不渝培育龙头,实现由低档向高档、小品牌到大品牌、小企业到大企业和小产业到大产业的转变。
(四)拓宽渠道,完善体系,探索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新路。
1,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投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以外商等同待遇吸收社会资金进入园区。还可成立具有资本营运功能的园区开发建设股份公司,负责园区的土地开发与经营、招商引资、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等事宜。同时,可以通过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和建设,通过企业包片开发,自我招商,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集中资金重点推进,分步实现园区的全面开发。在现有开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开发重点投向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理由有三:一是工业园雷公尖区开发建设已基本没
-11- 有了发展空间;二是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招商引资情况良好,江西天合有限公司具有较强的龙头带动功能;三是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发展空间较大、前期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所需资金量大、资金压力较大,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此外,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要从工业园开发实际和财力出发,确定适当的施工标准和造价,避免投入过大、效益低。
3,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随着园区的发展状大,逐步提高企业新增税收园区地方留成比例,园区建设的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五)统筹安排,严格措施,切实做好园区环保工作。建立健全园区环保工作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做好园区环保工作,使我县蓝天仍在,绿水常流,确保园区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是我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环保、外经贸委、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关,严禁国家及省已列入“淘汰类”、“禁止类”的项目生产、入园,控制“限制类”项目入园,重点引进“鼓励类”项目入园,-12- 对已入园的部分企业,政府要责令其淘汰或限期改造不符合环保政策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要从收缴的排污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园区改造或新建环保设施。
工业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运营过程中应按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实行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对园区内废气型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噪声、固体废物等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防治或处理。
尤其园区内污水废水必须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自然降水等要分管道排放,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前,对于工业废水企业要自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方能排放;生活污水应经化粪池及隔油池预处理后进入一体化处理设施进行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排放,以保证潦河靖安与奉新交接断面的水质考核各项指标合格。
(六)强化服务,落实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一是加快完善雷公尖园区配套建设和香田新区开发建
-13- 设,尽快改造靖安大桥至园区入口处道路并安装路灯和在入口处建一标志性建筑,完成好雷公尖园区主干道绿化工程、天合公司大门前道路和香田新区入园道路建设等。二是建造农民工公寓,加强园区用工宣传和培训,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环节。对进入工业园区所有企业,提供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实施服务时限承诺制,免收相关费用,并跟踪了解服务效果,防止出现服务错位。帮助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杜绝各类安全隐患。四是今后各项工业发展优惠政策要优先支持园区内企业,项目用地和贷款贴息、资金补贴、融资担保、能源供应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全方位的对园区内企业予以支持。五是各乡镇、部门工业发展新上工业项目和企业搬迁改造原则上全部向园区集中。对于该进不进工业集中区区的项目,在审批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调控;对过去布局尚存续的零星工业点,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原则,加以引导调整。要采取经济指标按比分成的方式,积极探索“飞地工业”、“飞地园区”(即异地办企业,财税收入等仍属当地)等多种途径,调动乡镇发展园区工业的积极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