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7〕98号 【发布日期】2007-09-25 【生效日期】2007-09-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7〕9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7〕57号),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全面掌握全省服务业发展状况,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有效途径。
开展全省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有利于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反映全省服务业的规模、结构、效益及地区和行业分布情况;有利于不断完善地区经济核算制度,健全经济运行统计监测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政府制订科学、合理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更好地促进服务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统计调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时间安排和职责分工
服务业清查的标准时间为2007年12月31日,清查资料的调查年度为2007年。清查范围是全省所有从事服务业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服务业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全省服务业季度统计制度,从2008年开始逐步实施。
服务业统计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综合统计,必须遵循“统一制度、分级实施、条块结合、集中核算”的工作原则,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省统计局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制订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业统计和核算制度;明确省直各相关部门的统计调查任务,指导各部门开展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支持;定期检查全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汇总、评估服务业综合统计资料,规范调查数据的发布程序。各市、州、县统计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调查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加强业务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经常性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收支统计制度,并负责对本行业内所有服务业单位实施基层统计调查和汇总上报。承担服务业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要逐步建立全行业统计调查制度,并根据本行业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统计工作。无法划分管理部门的服务业行业,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实施调查。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执行统计调查制度,按规定向同级统计部门提供服务业统计资料,并切实加强对本系统统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制订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民政、人事、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统计部门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库,及时提供有关行政记录资料,为服务业统计调查提供基础服务。
三、确保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
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数据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服务业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检查工作。同时,要督促服务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配合统计调查,如实填报统计报表,切实保证源头数据质量。
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部门综合汇总数据的审核与评估,确保各项统计数据准确全面、真实可靠。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四、加强组织领导
全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湖北省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负责领导、协调全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支持。要按照省、市、县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合理增加服务业统计调查经费投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安排专(兼)职人员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为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建设,认真开展统计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督促检查。对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及时准确上报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扬;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要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要予以通报批评。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湖北省服务业清查和定期统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
周坚卫 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
李新华 省政府副秘书长
肖安民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毛凤藻 省统计局局长
成员:
朱兴兰 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刘进文 省经委副主任
郑年春 省教育厅副厅长
郑春白 省科技厅副厅长
胡祥华 省民宗委副主任
文增显 省民政厅副厅长
王祺扬 省财政厅副厅长
文国运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邹清平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
杨世元 省建设厅副厅长
徐佑林 省交通厅副厅长
卜江戎 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
郭志高 省水利厅副厅长
王红玲 省农业厅副厅长
张忠宝 省商务厅副厅长
王建刚 省文化厅副厅长
胡菊萍 省卫生厅副厅长
秦守成 省审计厅副厅长
钟守英 省地税局副局长
吕文艳 省环保局副局长
史有才 省广播电视局纪检组长
龚建军 省体育局副局长
杨海涛 省统计局副局长
李跃春 省工商局总经济师
谢铭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樊仁富 省林业局副局长
卢其源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黄华恩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刘俊刚 省旅游局副局长
韩德润 省物价局副局长
胡绍文 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
李宜建 武汉海关副关长
鲁瑞早 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
刘忠明 省邮政局副局长
熊觉非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
文显新 民航湖北安监办副主任
陈晓元 省气象局副局长
姚运生 省地震局局长
任传富 省国税局总会计师
林建华 人行武汉分行副行长
周四波 湖北证监局副局长
左绪文 湖北保监局副局长
朱春霞 武汉铁路局总会计师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统计局,杨海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的意见 鄂政办发〔2011〕7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统计调查能力建设,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推动统计调查事业发展,使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支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一)统计调查机构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是政府统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统计调查的内容日益丰富,涵盖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规模以下工业和部分服务业增加值、贫困监测、农民工监测、退耕还林监测、畜禽监测,企业景气指数等常规调查和组织工作满意度、文明城市测评、党风廉政建设等重大专项调查。
(二)统计调查数据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信息基础。统计调查为中央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汇总全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数据的重要来源。统计调查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同时也为核算地方生产总值提供重要依据。统计调查为量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是认识国情、省情的重要渠道,同时还为综合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严格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与方法
(三)维护统计调查制度的权威性。国家统计局统一的制度方法是统计调查工作的行为准则,具有设计的科学性、执行的严肃性、程序的统一性和行为的法定性。各级调查队必须严格执行,不断提高制度方法的执行能力。
(四)提高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性。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统一管理、组织、协调国家抽样调查任务以及相关的调查任务。在建有国家调查队的地方,统一由国家调查队组织完成国家抽样调查任务,在未设县级国家调查队的地方,需要完成国家抽样调查任务和其他调查任务的,由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与省统计局共同组织实施。
(五)确保统计调查工作的独立性。各级调查队承担的各项调查任务,由调查队独立组织调查,独立上报调查结果,并对调查数据采集、上报、审核、加工和发布实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统计调查工作,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三、大力加强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建设
(六)严格管理调查网点。调查网点的代表性与数据质量对总体推断十分关键。要高度重视统计调查网点的基础建设,做好调查工作宣传和调查点、调查户的慰问工作,加大行政支持力度,落实调查补贴,提高调查对象的配合度。
(七)精心组建辅调员队伍。要高度重视辅调员队伍建设,选配好辅调员,加大培训力度,落实必要待遇,支持统计调查机构配齐、配强调查网点的辅助调查队伍,确保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八)着力提高数据采集手段。要把提高源头数据的采集手段和工作条件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系统建设的要求,加快利用手持电子终端、卫星遥感技术、其它电子技术采集并直接报送原始数据工作的步伐。县级以上统计调查机构要建立调查网点电子名录库、原始数据库以及电子技术采集系统。
(九)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要支持统计调查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联网直报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快改善市、县队网络接入方式,促进网络应用技术的提升。
四、积极推进统计法制建设
(十)广泛开展统计普法宣传。要面向社会和统计调查对象广泛开展《统计法》、统计调查知识宣传和培训工作,增强全社会特别是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意识,增强统计调查对象接受统计调查、提供统计资料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十一)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统计执法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对瞒报、拒报统计调查资料的调查对象和篡改、干扰统计调查数据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五、不断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
(十二)加强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工作。执行统计调查数据下管一级制度。加强重要调查数据与地方统计数据、实际情况的协调性评估,提高统计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要理顺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和地方统计局的关系,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建立重要数据协调机制、资料共享机制。
(十三)提高统计调查服务水平。要不断创新统计调查服务的方式方法,增强统计调查数据多样性、方便性,提高进度分析的及时性、规范性和专题分析的针对性与深度,重点围绕宏观调控、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六、切实加强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领导
(十四)加强对统计调查业务的指导。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五部委关于调查队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把统计调查工作纳入政府序列进行管理,明确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统计调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落实统计调查改革的各项措施。
(十五)支持统计调查队伍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支持建设一支和谐、规范、有为调查队伍的各项工作。要支持调查队领导班子建设,把调查队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调配、培训等序列予以考虑;加强对调查队辅调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在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十六)改善统计调查工作条件。各地、各部门要将统计调查的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装备水平、办公条件等纳入相关规划中予以统筹安排,支持改善各级调查队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数据处理等工作条件,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十七)保障统计调查业务经费。各地、各部门要根据需要适当提高辅调员和调查户补贴标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对非国家点调查所需业务经费如实核准、提供保障;要对专项调查所需经费,根据调查规模给予必要支持。各级统计调查机构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各项业务经费。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5月06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鄂政办发〔2010〕3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2010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突破、深入推进年,是实施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年。根据《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和201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和“56531”实施框架的总体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部省合作,深入推进试验区改革和建设,力争改革有新突破,重大项目有新进展,示范区建设有新面貌,“两型”社会和圈域一体化建设有新局面。
二、着力推进五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继续实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全面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力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财税、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全国同类型改革中取得先行先试示范效应。继续研究和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重要领域专项改革方案,争取尽快获得国务院批准,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以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清洁发展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推进资源价格制度改革,开展绿色电价机制试点,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开展城市水价改革试点,建立节约用水机制(牵头单位:省物价局)。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施主体:黄石市、潜江市、大冶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
(二)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推进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完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编制,争取城市圈湖泊保护与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花山生态新城、九峰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完善梁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体制机制,启动部分工程建设,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新模式。抓住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建设工程机遇,加快江汉平原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活水工程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潜江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努力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完善圈域环保监督管理体制,开展生态
环境质量评估,在城市圈全面推广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建设(实施主体:省环保厅)。
(三)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以建设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向武汉集中。尽快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圈域金融一体化。筹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争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中央有利于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财税政策,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体制。探索建立资源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基金。开展城市圈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进一步探索发行环保彩票。推进资源税、环境税制度改革。继续研究和推进地方税制改革试点。(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环保厅)
(五)推进国土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集约用地激励、倒逼和考核机制。支持武汉市硚口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统一土地市场建设。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实施“迁村腾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省级土地储备中心。(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三、着力建设五大示范区
(一)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实施支持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加快东湖“人才特区”建设步伐。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机构。(实施主体:武汉市;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
(二)建设武汉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整合东西湖区保税物流中心、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试点资源,集中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明确思路目标,提高规划水平,完善示范区实施方案及相关专项方案。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探索“两型”产业、生态环保、智能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重点在循环经济发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武汉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试点、赛马赛事及赛马彩票发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策划大项目,建立“两型”示范项目库。(实施主体:武汉市)
(三)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武汉青山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编制高水平示范区实施方案,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
(四)建设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为契机,完成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水网项目建设,探索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新模式。整合大东湖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支持华侨城
欢乐谷的开发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
(五)建设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推进梁子湖区域保护与开发,探索跨区域湖泊保护与开发新模式。出台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梁子湖区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总体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
各示范区建设要明确具体示范内容,编制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发展改革步伐。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示范区建设需要,在政策、规划、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城市圈综改办要建立和完善示范区管理制度,形成申报、审批、挂牌、支持和考核运作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五个省级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城市圈各市可从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一个市级示范区。
四、着力推进五个重点工作
继续实施《武汉城市圈五个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圈产业优化转移和合理发展政策,研究制定项目税收分成细则。细化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指导城市圈九市尽快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时间表。加强各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总结推广有关工业园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经验,探索建立城市圈九市各具特色的产业培育发展框架,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
(二)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努力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开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加快通道、连接线路和站场建设,努力实现换乘无缝对接。加快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年内开通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尽快启动天、潜、仙城际铁路建设计划。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改革,加快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汉江(兴隆至汉川)航道整治工程、武穴件杂货码头、中石油码头等项目。(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以板块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提升产业化水平,力争优质稻、油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加工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一体化,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2处,年产清洁能源32万立方米。抓好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降低入超门槛。(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四)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繁荣。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重点推进武商、中百、富迪等大型连锁企业经营网点下乡,努力实现商业连锁网点全覆盖,县市区和乡镇覆盖率达到75%。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区域配送及专业配送中心5—8个。(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五)以推进八个联合体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技方面,整合科
技资源,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五个平台建设,探索科技资源联动共享机制,增强城市圈自主创新能力,为圈域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条件(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科技厅)。教育方面,以实施“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联动共享。以职业教育“315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联动共享。以“高等教育质量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联动共享(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教育厅)。文化方面,整合艺术院团资源,建立图书馆联盟,实施博物馆特色分工,实现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文化厅)。卫生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急救和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女健康保障体系、食品安全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联运共享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城市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和有效融合。规范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省级统筹,实现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开展新农保险试点。完善城市圈职业能力建设体系。建立城市圈劳动保障监察联合执法机制、案件协查机制和处理突发案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人社厅)。旅游方面,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推动大东湖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建设精品旅游区。探索旅游景区门票使用一体化,试行“一票制”和“联票制”。推动旅游与节庆会展、体育赛事等活动一体化(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旅游局)。体育方面,重点推进城市圈竞技体育“新楚星工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体育赛事推广开发工程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体育局)。信息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圈通信一体化进程,完善并实施城市圈通信一体化方案,逐步降低通信资费。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广播影视局)。加快推进城市圈“一卡通”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住建厅)。
五、着力推进九个重点改革试验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项目、咸宁市武汉城市圈(咸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项目、黄石市黄金山“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项目、武汉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改革试验专项、鄂州市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带工程、黄冈市化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等六个重点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抓好潜江市小龙虾产业一体化和循环经济改革试验项目、仙桃市南城新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天门生态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三个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纳入省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履行授资协议,出台《改革试验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预算内资金有关管理规定,加强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度管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检查评估考核。(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六、着力推进部省合作共建
认真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部省合作共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指导意见》,深化部省合作共建的内涵。全面签署部省合作共建协议,力争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和单位建立部省合作共建机制实现全覆盖。细化部省合作共建内容,争取把城市圈改革发展纳入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争取先行先试,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健全部省合作共建机制,抓紧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实现部省改革发展思路对
接、工作互动,保持沟通渠道和工作平台长期有效。部省合作共建成果向城市圈九市延伸,落实到各市改革试验的具体工作和建设项目。城市圈九市和三个观察员县市可通过签订厅市合作协议,加强部省共建、省市联动,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工作合力。(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观察员县市、省直各部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城市圈综改办)
七、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具体时间表,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具体工作由省重点办负责统筹协调。
(一)“两型”产业项目。
180万吨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
2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项目。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孝感市)
(二)交通能源项目。
3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全线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孝感市、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市、鄂州市)
4武汉新港项目。部分港口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
5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
6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部分站点开工。(牵头单位:武汉市)
7西塞山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黄石市)
8赤壁市蒲圻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咸宁市)
9汉川电厂三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孝感市)
(三)生态环保与循环经济项目。
10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牵头单位:武汉市)
11绿色生态网络建设示范工程。(牵头单位:省林业局)
12仙桃市排湖生态旅游工程。(牵头单位:仙桃市)
13天门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头单位:天门市)
14江汉平原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活水示范工程。(牵头单位:潜江市)
(四)社会事业项目。
15省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完工。(牵头单位:省文化厅)
16潜江龙湾遗址保护与章华台楚文化旅游开发。(牵头单位:省文化厅)
17武汉华侨城东湖欢乐谷。(牵头单位:武汉市)
18大别山旅游开发整合工程。(牵头单位:黄冈市)
19武汉两江四岸旅游开发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市)
八、有关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抓紧组织实施各项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全面负责推进工作,明确分管负责人,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处室)和联系人。城市圈综改办要切实做好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工作,并配合省政府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信息沟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将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按时报送城市圈综改办。改革试验项目进展、一体化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按月报送。城市圈综改办要认真分析整理有关信息,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三)做好改革试验总结、评估和推广工作。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全面完成,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对承担的改革试验工作(包括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事项以及取得重大进展的事项)适时开展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报城市圈综改办。城市圈综改办要对重要经验适时组织评估,予以推广,扩大改革试验成果。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0]121号 【发布日期】2000-06-21 【生效日期】2000-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0〕121号2000年6月21日)
目前,全省各地已进入汛期,部分地区在汛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或险情。为加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对今年的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点(附后),实行严格的责任制,由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所在市(州)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各市、州、县要根据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监测对象,并层层签订责任书。
二、二、做好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具有突发性且危害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各地应紧密结合气象预报,特别是结合暴雨趋势分析预测做好预警,完善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防治预案,并对有关监测人员进行监测及防治知识培训。对发生的灾害点要登记、建卡,对其危险性作出初步判断,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
三、三、健全有关制度。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要督促当地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快报制度,努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防灾能力。对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点,要认真检查,落实责任。省国土资源厅将在汛期组织工作组,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查。
四、四、各有关地质灾害勘查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专班,固定交通工具,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要服从当地政府的领导,听从指挥,一旦接到命令,迅即赶赴现场,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按规定将调查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7-08-13 【生效日期】2007-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设施是电能生产、输送、供应的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用设施。保护电力设施安全,对于保障供用电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10号)精神,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全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把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协调处理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重大问题,确保电力设施安全。通过三至五年的综合治理,在全省构建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依法保护、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保护电力设施工作格局,使我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整体防控水平明显提高,破坏电力设施的案件明显减少,群众自觉维护电力设施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二、明确职责,共同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
电力部门要依法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区施工许可工作,对危害电力设施的案件要及时立案处理,对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要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对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植树、违章建房、塔吊碰线等突出问题,要依法清除和整改;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要把电力设施保护纳入考核内容,协调司法部门依法打击处理破坏电力设施犯罪行为;林业、国土部门要妥善处理电力设施建设工程中征、占用土地和林木采伐及其补偿等相关事宜;城乡规划部门在依法办理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规划审批时,应依照有关规定征求电力线路管理单位的意见。电力企业要主动配合行政执法工作,对擅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的,供电企业可以不予报装或中止供电;对取得施工许可的建设项目,电力企业要与其签订施工作业安全协议书,做好现场监管,及时制止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确保电力设施安全。
三、惩防并举,依法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要结合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电力警务室,加大治安防范力度,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辖区内发生的危害性大、影响恶劣的重大破坏电力设施案件,要成立专班,加大侦破力度,尽快破案;对案件频发地区,要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行为,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一定要移交,绝不能以罚代刑。工商、供销、商务、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当地物资回收、废品收购业进行清理整顿,坚决取缔无照经营的收购点;对违法收购赃物的,要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收购、销售赃物问题突出的乡镇、市场和废旧物品收购站点聚集的地区,要加强监督管理,彻底清理整顿。
四、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电力企业要加强电力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度,提高专业巡线到位率和缺陷消除率。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提高防盗、防破坏能力。要建立群众举报有奖制度,以利积极预防和快速处置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建立健全电力设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完善预警机制,提高抢修能力,降低事故损失,确保电力安全和可靠供应。
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重要意义,宣传法律法规,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建立健全维护电力设施安全奖励制度,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巡线护线活动,实施群防群治。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保护电力设施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自觉性。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