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9-05-13 17:0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一篇: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

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审计机关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的发挥。为了促进改善审计整改工作,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笔者从审计署特派办的视角,阐述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分析审计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整改工作有所裨益,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

一、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通过发现问题,促使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进而促进国家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审计整改是桥梁,是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1.审计整改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而财政、财务活动的管理权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行政职能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行为的不合法、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使用,往往会在财政、财务活动中体现出来。审计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活动过程和存在问题的揭示,发现和查处各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审计发现的许多问题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这些问题源于某些制度、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必须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从制度、体制、政策方面堵塞漏洞,予以规范。因此,审计不应停留在对问题的揭露上,还应当对那些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从制度、体制、政策层面上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体制、政策,深化改革的建议,落实整改的措施、办法,从而促进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依法行政。

2.审计整改是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和落后观念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财政经济领域的不规范现象还会继续存在。审计监督应当从实际状况出发,认识新形势下财政资金运行的新特点和违法违规问题新的表现形式,提出审计建议,督促整改,从制度、体制、政策上予以规范、提高,使审计整改的过程成为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不断增强财经法纪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法理财、依法执政的过程,这样才能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3.审计整改是治理“屡审屡犯”的必要手段。

审计制度执行以来,通过对多数单位的审计,依法处理和处罚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屡审屡犯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固然有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审计整改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重审计、重处理处罚、轻整改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未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使审计机关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单位未给予高度重视,政府及社会各方面未予以有力监督,一审了之必然导致屡审屡犯。因此,全面推行审计整改,强化审计整改检查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屡审屡犯”现象。

二、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审计整改所需时间、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限与审计法定整改时限90日三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

被审单位审计整改所需时间与整改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紧密相关,有难、中、易之分,有些问题确实在90日内无法解决,更不要提在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限内(低于审计法定时限90日)完全整改到位,三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当然,从审计结果公告的时效性考虑,常要求被审单位整改时限低于法定整改时限也情有可原;但这种做法易导致审计组依据被审单位整改文件起草整改检查报告或审计简报,对被审单位是否整改没有调查和核实,易产生审计风险。

2.法律法规不具体,易导致执行有障碍。

对于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现行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处理处罚依据,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只是明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和建议处分权,如何申请、哪些内容可以申请并没有具体规定;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也只是明确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至于必要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采取并没有阐述。这很容易导致审计整改检查落实不到位,审计机关的执行能力大打折扣。此外,审计部门没有关于整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也易导致执行不力。

3.审计整改缺乏联动机制,未形成有效的整改合力。

被审计单位是否整改,审计机关缺少独立的制约措施或办法,需要借助外力,形成强有力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但目前我国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明显匮乏。一是审计整改检查职能主要由审计机关履行,其他部门参与很少。二是缺少各部门参与的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与人民法院配合不够紧密,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审计整改情况较少。因此,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未有效形成,国家治理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4.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检查积极性不高,做法不科学。

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积极性不高,重审计轻整改、重信息轻报告,对被审单位是否真实整改,缺少实地调查核实。部分审计整改检查报告或简报没有实地调查,过于依赖被审单位整改文件,有的甚至只是将被审计单位报送材料内容的顺序调整一下。究其原因,这与当前的业绩考核机制不无关联,审计整改所占分值太少。而且,审计整改检查的做法也不科学,各单位普遍采取的是“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即由审计项目的审计组长或主审人员负责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并兼顾指导被审计单位整改和资料收集工作。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审计人员熟悉情况,工作可以保持连贯性。但由于审计任务繁重,审计人员又要监督整改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另外,存在于部分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中的畏难情绪,也导致了“重审计、轻处理”现象的产生。

5.被审单位不重视审计整改。

少数被审计单位仍然存在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其有利的部分,比如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往往接受,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追回挪用款项、纠正以前年度发生的问题等,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就变得消极。一些属于体制机制范畴的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也就更难以整改到位了。

6.审计整改无统一标准和量化指标,实际效果难以定量判定。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程度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缺乏量化指标,易导致被审计单位对违规问题的整改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例如,对同一类型问题,被审计单位既可以采取行政处罚,也可以采取行政处分,从而无法对整改程度进行量化考核,无法衡量整改是否到位。其次,对于整改的完成程度,也局限于定性分析,分为已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三类,未形成有效的定量分析,也就很难判断整改的实际效果。

7.审计整改效果与审计项目计划关联性不够强。

当前,在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中,没有把历年审计的整改效果作为选择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在审计内容的确定方面,往往没有把整改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导致审计人员仅仅只关注本次需要查处的问题。

8.审计机关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未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作用。

当前,审计机关比较重“事后整改”轻 “事中整改”,这与审计业绩考核存在一定关系。“事后整改”易形成整改的量化指标,因为它包含审计查处的问题、审计决定及审计报告中陈述的审计建议,审计组能据此撰写整改简报,并反馈回被审计单位因整改而产生新制度,取得审计业绩;而“事中整改”不易形成整改的量化指标,不易形成量化的审计业绩。但是,从发挥国家治理功能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事中整改”较“事后整改”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不健全、存在经营或道德风险,审计组及时指出纠正,风险才会消失,损失浪费或同志失足的现象才会避免,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作用才会有效发挥。诚然,“事后整改”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性作用,但“事中整改”与“事后整改”比较,前者更能凸现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作用,起到防范于未然。

三、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

1.修改法律或司法解释,以细化审计整改有关法律条文和时限。

针对审计整改存在的延期或拒绝整改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间与法定时限冲突、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审计机关履行审计整改检查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应修改《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细化完善。当然,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刚修订不久的情况,再次修改不现实;但可以以审计署的名义出台法律解释条文,并对拒绝、拖延审计整改的行为增设审计罚款权。明确具体的处理处罚依据、整改程序及时限、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履行的义务,强化审计整改检查的威慑力。以审计整改时限冲突为例,可以按整改对象的难易程度、金额大小区别对待,进行易、中、难分类管理。容易整改的问题,如调账,必须30日内整改;一般问题,60日内整改;体制、机制方面难整改的问题,360日内整改。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限性冲突。

2.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力度,并重新赋予审计署特派办审计罚没权,以督促被审单位重视审计整改。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审计机关有必要借助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并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力度,让被审单位的审计整改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以督促其积极整改、维护其声誉。审计机关通过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工作典型,公开曝光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部门和单位,使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大力提升审计整改效果。同时,为了促使被审单位进一步重视审计整改,需要赋予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罚没权,以丰富审计整改检查的制约措施,提升审计整改检查的力度;况且《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明确各级审计机关有审计罚没权。

3.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强化审计整改监管合力。

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是对立的,出发点是不一致的。审计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被审计单位及关联单位的核心利益和信誉,产生抵触情绪和不配合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没有其他部门配合,仅靠审计机关的力量难以使查出的问题得到全面整改或有效落实,审计整改将流于形式。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促进良好国家治理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实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内审部门,帮助其化解潜在风险。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审计整改工作。而审计署也可以以审计署令或法律解释的形式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并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以发挥审计整改监管合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各级政府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牵头,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查出的问题,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问题,落实审计整改责任。二是细化各部门审计整改职责。将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等在落实审计整改意见上应负的职责进一步细化,以提高可操作性。三是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单位,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进行责任追究。

4.改变审计业绩考核机制和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的现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履行审计整改检查职能的积极性。

改变当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业绩考核机制,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并占有较大权重,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调动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处室、审计人员的进行审计整改检查的积极性。同时,改变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的现状,将“事中整改”也纳入审计整改考核体系中,并充分研究给予两者合适的比例权重,以鼓励引导审计人员既重视“事后整改”,也重视“事中整改”,较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预防、建设性作用。

5.改变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探索审计机关的审计、整改职能相分离原则。

目前,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不科学,主要采取“谁审计、谁督促整改”的模式,违反了不相容职能相分离原则,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负担。因此,有必要改变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在当前审计环境下,应组成法规处牵头、办公室、经办业务处室参与的审计整改检查领导小组;法规处起草审计整改报告或审计简报。上述三部门参与的理由是法规处负责项目的审理,法律法规熟悉、定性把握比较准确;而办公室文字功底较强,文字把关能力比较到位;而业务处具体经办,非常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同时,三部门的参与也便于审计整改检查报告或审计简报的完成与上报。

6.将审计整改纳入项目选择及重点内容确定。对于那些整改不积极、敷衍了事的单位,应加大审计的频率,提高审计的威慑性。同时,在审计重点确定上,明确对以往审计整改情况的审查。

7.针对违规情节轻重规定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防止被审计单位避重就轻;同时,根据被审计单位整改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以便于衡量其整改的实际效果。

第二篇: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优化途径

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优化途径

一、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审计整改

狭义地理解,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审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是一种内部改进行为。其内容包括: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依法做出的审计决定,具有法定约束作用,是审计整改的重点;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无法定约束作用。

从国家治理视野下理解,审计整改还涵盖了外部单位帮助被审计单位整改,是一种外部强制行为。其内容包括:一是司法纪检部门根据审计移送处理书,严厉处理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及相关责任人;二是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审计移送处理书处理相关责任人,根据审计决定和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及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

二、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通过发现问题,促使被审计单位整改,进而促进国家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审计整改是桥梁,是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一)审计整改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财政财务活动的管理权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行政职能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行为的不合法、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使用,往往会在财政财务活动中体现出来。审计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活动过程和存在问题的揭示,发现和查处各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审计发现的许多问题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这些问题源于某些体制机制制度缺陷,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堵塞漏洞,予以规范。因此,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落实整改措施,以促进依法行政。

(二)审计整改是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和落后观念影响等诸多原因,财政经济领域的不规范现象仍继续存在。审计监督应从实际状况出发,认识新形势下财政资金运行的新特点和违法违规问题新的表现形式,提出审计建议,督促整改,从体制机制制度上予以规范、提高,使审计整改的过程成为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不断增强财经法纪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法理财、依法执政的过程,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国家治理目标。

(三)审计整改是治理“屡审屡犯”的有效手段。审计制度执行以来,通过对多数单位的审计,依法处理和处罚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屡审屡犯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固然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审计整改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重审计、重处理处罚、轻整改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未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使审计机关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单位未给予高度重视,甚至托关系说情或软顶硬拖,政府及社会各方面未予以有力监督,一审了之必然导致屡审屡犯。因此,全面推行审计整改,强化审计整改检查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屡审屡犯现象。

三、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审计整改所需时间、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限与审计法定整改时限90日三者之间存在冲突。被审单位审计整改所需时间与整改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紧密相关,有难、中、易之分,有些问题确实在90日内无法解决,更不要提在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限内(低于审计法定时限90日)完全整改到位,三者之间不一致,存在时限性冲突。当然,从审计结果公告的时效性考虑,常要求被审单位整改时限低于法定整改时限也情有可原;但此做法易导致审计组依据被审单位整改文件起草整改检查报告或审计简报,对被审单位是否整改无调查和核实,易产生审计风险。

(二)法律法规不具体,易导致“有法难依”。对于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现行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处理处罚依据。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只是明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和建议处分权,如何申请、哪些内容可以申请并没有具体规定;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也只是明确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至于必要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采取并没有阐述,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这易导致审计整改检查落实不到位,审计机关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出现“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审计部门没有关于整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也易导致执行不力。

(三)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尚未有效形成。被审计单位是否整改,审计机关缺少独立的制约措施或办法,需要借助外力,形成强有力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但目前我国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明显匮乏。一是审计整改检查职能主要由审计机关履行,其他部门参与很少。二是缺少各部门参与的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与人民法院配合不够紧密,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审计整改情况较少。因此,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未有效形成,国家治理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四)个别被审计单位轻视审计整改。个别被审计单位仍然存在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其有利的部分,比如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往往接受,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追回挪用款项、纠正以前发生的问题等,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就变得消极。一些属于体制机制范畴的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也就更难以整改到位了。

(五)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检查积极性不高,做法不科学。首先,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积极性不高,重审计轻整改、重信息轻报告。对被审单位是否真实整改,缺少实地调查核实。部分审计整改检查报告或简报没有实地调查,过于依赖被审单位整改文件,有的甚至只是将被审计单位报送材料内容的顺序调整一下。究其原因,这与当前的业绩考核机制有关,审计整改所占分值太少,如2012年审计整改分值仅占6%。另外,部分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中的畏难情绪,也导致了“重审计、轻处理”现象的产生。

其次,当前审计机关重“事后整改”轻 “事中整改”,未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功能。这也与审计业绩考核有关。“事后整改”易形成整改的量化指标,因为它包含审计查处的问题、审计决定及审计报告中陈述的审计建议,审计组能据此撰写整改简报,并反馈回被审计单位因整改而产生新制度,取得审计业绩;而“事中整改”不易形成整改的量化指标,不易形成量化的审计业绩。但从发挥国家治理功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事中整改”较“事后整改”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不健全、存

在经营或道德风险,审计组及时指出纠正,风险才会消失,损失浪费或同志失足的现象才会避免,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诚然,“事后整改”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性作用,但“事中整改”与“事后整改”比较,前者更能凸现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作用,起到防患于未然。

最后,审计整改检查的做法也不很科学。各单位普遍采取的是“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即由审计项目的审计组长或主审负责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并兼顾指导被审计单位整改和资料收集工作。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审计人员熟悉情况,可以保持工作的连贯性。缺点是审计与整改未分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同时也加重了审计人员的负担。

(六)审计整改实际效果难以定量判定。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程度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缺乏量化指标,易导致被审计单位对违规问题的整改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例如,对同一类型问题,被审计单位既可以采取行政处罚,也可以采取行政处分,从而无法对整改程度进行量化考核,无法衡量整改是否到位。同时,对于整改的完成程度,也局限于定性分析,分为已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三类,未形成有效的定量分析,也就很难判断整改的实际效果。

(七)审计整改效果与审计项目计划关联性不够强。当前,在项目计划安排中,没有把历年审计的整改效果作为选择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在审计内容的确定方面,往往没有把整改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导致审计人员仅仅只关注本次需要查处的问题。

四、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优化途径

(一)细化审计整改有关法律条文和时限。针对审计整改存在的延期或拒绝整改虽有处理处罚依据但不具体(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无具体操作办法)、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间与法定时限冲突、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审计机关履行审计整改检查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应修改《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细化完善。当然,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刚修订不久的情况,再次修改不现实;但可以以审计署的名义出台法律解释条文,并对拒绝、拖延审计整改的行为增设审计罚款权。明确具体的处理处罚依据、整改程序及时限、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履行的义务,强化审计整改检查的威慑力。以审计整改时限冲突为例,可以按整改对象的难易程度、金额大小区别对待,进行易、中、难分类管理。容易整改的问题,如调账,必须30日内整改;一般问题,60日内整改;体制机制方面难整改的问题,360日内整改。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限性冲突。

(二)创新审计整改结果公告方式,探索由被审计单位主动公告审计整改结果。为了强化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增强整改的主动性、督促其遵纪守法和严格自律,并有效降低审计机关的公告风险和工作量,有必要创新审计整改结果公告方式,探索由被审计单位主动公告审计整改结果。审计机关对其公告内容进行真实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审计署名义进行公告。

当然,此做法的前提是审计机关法制部门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审计整改结果公告模版,明确告知被审计单位公告内容及时限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出台司法解释赋予被审计单位主动公告审计整改结果的权利和义务、明晰虚假公告的严重法律后果。

(三)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力度。审计机关要借助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并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力度,让被审单位的审计整改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以督促其积极整改、维护其声誉。审计机关通

过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工作典型,公开曝光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部门和单位,使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效结合,大力提升审计整改效果。同时,为了促使被审单位进一步重视审计整改,需要赋予(或者说恢复)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罚没权,以丰富审计整改检查的制约措施,提升审计整改检查的力度;况且《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明确各级审计机关有审计罚没权。

(四)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强化审计整改监管合力。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出发点不同。审计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被审计单位和关联单位的核心利益和信誉,产生抵触情绪和不配合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没有其他部门配合,仅靠审计机关的力量难以使查出的问题得到全面整改或有效落实,审计整改将流于形式。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国家良治和经济健康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实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内审部门,帮助其化解潜在风险。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审计整改工作。而审计署也可以以审计署令或司法解释的形式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并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以发挥审计整改监管合力。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各级政府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牵头,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查出的问题,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问题,落实审计整改责任。二是细化各部门审计整改职责。将财政、发改等部门在落实审计整改意见上应负的职责进一步细化,以提高可操作性。三是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单位,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进行责任追究。四是强化司法纪检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强制性整改力度,以严肃法纪,促进政令畅通。并探索将目前的审计案件移送转变为审计线索移送,以扩大监督范围和提升监督手段。因为审计移送后执法不严,没有追究责任人,那就纵容了违法违纪人员,降低了法纪的尊严和审计的威信。

(五)优化审计业绩考核机制。审计整改在审计业绩考核的权重应进一步提高,以充分调动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处室、审计人员的进行审计整改检查的积极性。同时,改变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的现状,将“事中整改”也纳入审计整改考核体系中,并充分研究给予两者合适的比例权重,以鼓励引导审计人员既重视“事后整改”,也重视“事中整改”,较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预防、建设性作用。

(六)改变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探索审计机关的审计、整改职能相分离原则。目前,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不很科学,主要采取“谁审计、谁督促整改”的模式,违反了不相容职能相分离原则,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负担。因此,有必要改变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在当前审计环境下,应组成法规处牵头、办公室、经办业务处室参与的审计整改检查领导小组;法规处起草审计整改报告或审计简报。上述三部门参与的理由是法规处负责项目的审理,法律法规熟悉、定性把握比较准确;而办公室文字功底较强,文字把关能力比较到位;而业务处具体经办,非常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同时,三部门的参与也便于审计整改检查报告或审计简报的完成与上报。

此外,对于那些整改不积极的单位,加大审计的频率;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和审计重点确定上,明确对历年审计整改情况的审查;并逐步探索建立审计整改统一标准和量化指标,形成审计整改量化指标体系。(骆勇、赵田录、刘静)

文骆勇 赵田录 刘静(审计署西安办)来源审计署

第三篇: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和路径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和路径

摘要: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看,国家审计应走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仅仅考虑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评价,更应看到具有较高层次的“受托责任”。未来的国家审计,应从财政财务责任评价,发展到对行政责任的评价。因此,国家审计监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完善国家治理机制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字: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方式路径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本身就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生于国家治理的;二是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通过特有的独立监督对国家治理发挥作用。概括起来应该是国家审计来源于国家治理,同时反作用于国家治理,审计的国家治理作用是国家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

从前一个方面看,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加强国家审计本身的治理也是很有意义的。审计署近年来不断推动审计的法治化进程,健全和完善审计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逐步加大审计队伍建设的力度,无不体现着对国家审计本身治理的极大重视。毫无疑问,搞好审计本身的治理既是完善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也是审计发挥为国家治理服务的一个首要前提。

从第二个方面看,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也都体现着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

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家审计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政治制度设计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既是内生的,又是独立的。三是从审计运行机制来看,国家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四是从增强治理绩效来看,国家审计通过发现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04年12月原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主办的“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就发表过《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为问责导航》的演讲,明确提出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命题,同时指出“完善治理是中国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

由此可以看出,时下大家讨论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问题,不仅是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深化,更是我国审计理论和审计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随着我国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境界、提升层次,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这一命题的提出对把握审计发展的规律、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推动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审计制度的创新,促进中国审计工作的全面科学发展,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意义

在我国当代民主框架下,将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拓展了国家审计的作用范围:从单纯审查财务、财政收支到关注体制与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从国家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不断地在拓展。自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计划体制的特色还是十分明显的,国有经济的大统一格局下,财政审计在“上审下”的制度下,维持了很小的规模,而国家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方面;此后,财政审计在《审计法》的强力推进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随着中央“国退民进”的政策实施,企业审计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萎缩。在财政审计方面,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力度,使传统财政审计向深层次延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审计增加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和驻外机构审计等等内容,国家审计的范围在结构上与内涵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应当看到,那种“出了西家走东家”式的微观式的审计的确解决了被审计单位的某些问题,改进了相关的工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国家和地方在管理体制与制度层面上的问题,使国家审计实际发挥的作用很有局限性。国家审计如何在我国转轨时期这个许多方面无序的状态下,以很少的资源消耗,通过解决“点”上的问题,再深入到解决“面”上的问题,显然是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体制与制度问题解决了,也就达到了国家治理的效果。(二)强化对官员个人权力的制衡: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

一开始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到后来对县级以下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再到现在的对厅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国的国家审计已经将传统的财务、财政收支审计,延伸到了对领导人职务责任的审计,使国家审计成为制约公共机构个人权力的有力工具。经济责任审计被认为是中国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仍然可以断定:“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亮点”。在最近十年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没有重大突破,新的经济基础与落后的上层建筑之间矛盾重重,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官员腐败;而目 前,在所有的腐败中最突出的是“用人”腐败。这是当前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解决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约束问题,自然是离不开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将一直是解决干部腐败的有力工具,并且可能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效果。在未来,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突破口。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瓶颈”,由于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掣肘,政治改革举步维艰;在政治改革中,核心问题是干部任用问题,这导致“吏治”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领域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而所有的腐败都与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在反腐败方面,赋予国家审计以重任,国家审计不应当缺席。国家审计成为国家“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是我国特殊时期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要求。在目前,党组织的经济控制权力边界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的基层领导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不可避免;在我国现行的***的政治制度下,对权力的制衡本来就存在着某些缺陷,在党的部分基层领导人借党的名义滥用权力时,对这些领导人的约束就十分必要;而对国家治理,也应当考虑“治党”的问题:后一个问题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国家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扩展到党组织层面,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中获得的重大突破。(三)增加对执法机构的约束:国家审计立法功能的突起

从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角度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当向“服务”职能转变,这意味着需要将本来市场调节的权力归还给市场,即政府的权力应当缩小。但是,在社会转轨时期,政府的经济控制权力不是在变小,而是在事实上表现为一种无序扩展的态势;坚持“中国特色”已经成为某些政府官员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正当借口,为了维护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必不可少。国家审计需要通过提出有关的立法建议,使政府“依法行政”,达到治理政府的目的。

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各级党委、政府希望审计工作在推动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政令畅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客观上要求审计必须更加紧密地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公众希望审计敢于揭露违法违规事实,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及时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告,客观上要求审计必须狠抓质量,提升水平,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即使是审计对象对审计的要求也在提高,希望审计公平、公正和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被审计单位更好发展,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在关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效益情况,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促进科学发展。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一)政策和体制层面:

1、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办法和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是关系改革发展成败与否的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方面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有的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政策,有的打政策擦边球,有的自立章法违背政策的精神实质,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家治理的顺利运转要求确保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和决策部署的政令畅通,国家审计通过经常性地检查监督,可以及时掌握、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对各种经济信息进行验证鉴别和筛选,以判明经济信息的可靠程度,最终为宏观决策、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国家审计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促进作用,首先要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要注重分析和反映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情况,以及政策和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科学决策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公共投资项目管理提供支持;其次要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和查处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问题,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2、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刘家义审计长也指出“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审计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揭示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促进完善体制制度、深化改革,促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才是审计工作最大的成果,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和调查72万多个单位,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新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并从制度、体制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和依据,为推动政策制度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用国家审计治理功能优化公共政策评估机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性,那么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会显现出来。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存在着重政策制定、执行,轻政策评估的现象,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最终买单的将是社会公众。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在多次指出,我国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决策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浪费比贪污腐败现象更严重。我国目前还没有构建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使得部分公共政策的制定没有法律依据,甚至可能服务于少部分人的个人私利,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法治水平。陈振明(1998)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策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事后评估,是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别的过程。因此,根据该定义,国家审计无论是从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还是信息获取的角度,都是能够胜任公共政策评估的角色之一。国家审计署每年会依照公共财政流向的重点,以及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领域,对一些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政府应构建公共政策评估制度,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避免过去国家审计发现的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为阻止错误的发生要远比发现和纠正错误更有效和经济。同时审计工作报告应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引起重视,更能有效地为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4、促进政府责任法制化,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政府应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明白权力源于人民。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为人民存在,人民政府应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实现者和维护者。为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国家审计应相应发展其权力制衡功能,从现在聚焦于经济活动层面的审查监督深入落实到人员责任层面。也就是说,国家审计不仅对各个政府部门和各项具体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查错防弊,还要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追溯到个人责任。对存在问题者,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职人员,国家审计都须依法查处;对依法行政者,国家审计则应解脱其对民众的责任。这种追究制度,能使政府重视其在各项公共服务中对民众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并为解脱责任将任务细化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形成责权对等的体制,实现责任政府的蜕变。首先,国家审计监督要关注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因为审批预算的权力来自人民,这种权力的最终实现必须依托于预算的有效执行,否则,人民的权力就会旁落。其次,国家审计监督要关注政府部门履行责任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因为取之于民的资源,只有用之于民,并用出成效,才能满足纳税人的要求,这才是政府责任的最终归宿。再次,国家审计监督要关注一切受托经营者的责任,促使这些受托经营者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时刻不忘对人民承诺的责任。

5、深化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推动政府预算改革。

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内容,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到最广泛的公共利益。作为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国家审计,应对政府使用公共财政资源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要实现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应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应建立政府预算编制审计制度。新《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在每一预算终了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预算审计机制主要以事后审计即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为主,没有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面预算审计机制。因此,应建立政府预算编制审计制度,以确保预算执行审计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其次,应建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制度。我国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是预算内资金,大量有利于预算管理体系外的其他政府资金未纳入审计范畴。实际上所有的政府资金,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国家审计对象的范围应扩大到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建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制度。最后,对政府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政府效能。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绩效审计仅仅还停留在关注和认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缺乏对实务的指导。在面对不同审计对象时,其的特殊性给绩效审计造成了困难。因此现阶段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绩效审计机制。通过深化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改革,实施政府预算审计,能够揭示政府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最后一部分,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改革财政体制、完善中央政府投资管理、以及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由此可见,国家审计有助于提高整个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

(二)经济安全层面:

1、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国家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复杂化的日益加深,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从近年来审计情况看,当前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总体呈现出综合交织、结构繁杂的态势,既涉及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也涉及具体产业、企业等微观经济;既有呈现出严重后果的问题,也有尚未暴露的潜在风险;既有整体问题,也有局部问题。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注重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自觉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从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揭示和反映事关全局的、整体的、战略性问题和关系到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经济风险,从制度体制上深入剖析原因,向决策部门反馈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和监督,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2、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新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不同的利益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步由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变为裁判员,政府的职能定位于调节、监督、管理和服务,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对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市场的监管情况及其服务社会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反映。国家审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锐利武器,这是因为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自主性及自我调节性特征客观上需要审计扮演经济执法的重要职能;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缺陷,需要政府通过审计监督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运用审计监督手段揭示和处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跨地区、跨国界的经济结果,需要审计部门相应的监督措施。市场越发展,越要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审计监督,促进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式,从而谋求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和谐。

(三)社会公正层面:

1、推进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治以及法律的公正性对善治而言都很重要。法治指一个完善的法律框架,公正合理而且能够被严格地执行。法治的内涵包括对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同样地保护,违法必究。法治保证所有公民人人平等,公民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当权者的想法,法律保护弱势群体不受剥夺和压迫。以依法执政、执政为民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必定会制定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防止权力的随意扩张而损害社会公众的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公正。构建法治社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国建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社会上以权代法、损害公众利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国家审计要利用其自身职能充分为推进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服务,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要坚决查处违法乱纪和破坏公平正义的行为,为构建法治社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贡献。

2、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近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反腐倡廉形势也依然严峻,一些岗位腐败案件多发,一些领域违法违纪问题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如决策失误、违法乱纪、损失浪费、会计信息不真实等,违法违规和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也更加隐蔽和高智能化,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这些情况仅仅是表象,实际上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尤其是危害性巨大的集体性腐败问题。从2010年情况看,审计通过上缴财政、减少浪费等促进增收节支2099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344亿元;向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3092件,有2541人(次)受到处理,其中查出领导干部对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249亿元,82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465名相关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因此,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仍然是国家审计的工作重点。需要明确的是,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不是审计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或者一种方式,要通过查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审计要在反腐倡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依照中国宪法、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的审计机关对所有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项目和事项进行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并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要充分利用这一职能,通过审计的监督、揭示和评价,将政府和官员的权力约束在人民的授权范围之内,并将政府和官员履行受托责任的程度和水平公开披露,接受人民的监督,促进权力与责任匹配,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性约束。同时通过揭示和分析违法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查找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

(四)社会公众层面:

1、国家审计应该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保障。

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特征,也是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诉求。国家审计加强与公众参与治理的良性互动,是有效地化解和防范社会风险及隐患,加强社会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予,因此国家权力必须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国家权力并非无限,政府等管理部门执行国家权力必须合法、高效、廉洁、透明和负责任。因此我国人民民主和依法行政等宪政基本原则,决定了作为国家权力部门之一的国家审计机关,必须以满足人民的利益的和需要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国家审计保障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行审计信息公开,审计机关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透明审计行为,公布审计结果,扩大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国家公共领域治理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引信息、客观的评价标准等,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政府透明度。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在向透明政府转型。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要求其能够对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并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的财务和绩效信息真实合规性的报告,从而促进拥有信息的社会公众质疑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和结果,使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加负责,同时增强社会公众对宏观政策选择理解和信心。因此,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实现透明政府的重要制度保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披露政府行为,通过多方监督和促进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披露国家审计的工作,告诉社会公众审计机构做了什么,接受社会公众、同行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评价。我国自1999年首次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以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共鸣。我国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是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其中“可以”一词表明了是否选择公告是审计机关的一种权力。同时《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2002)第9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审计结果公告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表明其中人为色彩依然浓厚,缺乏制度约束。因此应根据国家相关保密法规的规定,对涉及诸如国家安全的国家机密的内容予以保密,除此之外应一律公开。也就是说,应该将审计机关公告审计结果的“权利”改为“义务”,将审计结果公告的“批准制”改为“核准制”,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通过制度约束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审计机构,免于受到相关的打击报复。这种审计公告制度,不应仅仅停留在最高审计机关的层面上,对于地方审计机关也应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此外,对于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化,还应注意完善事前告知和事后救济等一系列法律程序。

第四篇: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及路径选择

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及路径选择

(陕西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赖秋萍

摘要:前不久国家中央局组织并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中,国家首次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机构的概念。审计机构在国家的治理系统中担当着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它本身具有预防、抵御等带有特殊性的免疫功能。根据此次会议的精神要求,——提高国家对整体的监管以及治理功效,同时深化当前社会中的变革,使得权力运行跟监督体系能够相一致。在此,笔者提出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及路径选择方面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关键词:促进作用审计功效作用治理完善

一. 论述国家治理的内涵

治理理论这个概念兴起于九十年代期的西方学术界,其中的一些政治学家跟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说明。最终,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其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是一个宽泛的界定,它是一个过程,作为一种制度跟规则,它有权迫使人们去服从。同时治理还意味着作为一种制度跟传统,来使得国家的政权得以顺利运行。治理的深层含义就是对于国家的治理。另外,国家治理的过程是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一个协调过程。本质特征,强调了政府,市场,以及公民的在整个公共事业中的协调作用。

国家治理在整个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治理的实质是国家在政府,市场,跟民众之间的协调作用处理。治理理论要对三者这种关系应该有一个准确并且清晰的定位。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使得政府转变其之前的一些管理理念,不断地结合社会的具体现状,来完善当前的各种法律法规,进一步加深当前的政府改革进程,这才是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具体会议精神目的。

二. 地方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国家治理概念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总体上讲,它是一种权益分配跟权力制约相结合的制度。它跟国家所有者,以及掌控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在具体实施国家治理中,需要结合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管理手段,成为经济社会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当下的经济社会进行管理。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实际出发,最大程度地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国早日进入小康社会。而国家审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此次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涉及到的内容。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作为我国最高的法律章程,就对其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各部分跟地方都需要设立相应的审计部门,来对相应的财政收支进行审核,这其中就包括国家的财政机构以及一些企业组织。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照并且遵循相应的法律章程。

时代在进步,相应的制度也应该完善,相应的体制应该创新,同时要符合时代的需求。要对一些法律的漏洞进行弥补,来完善并且加强它的执行作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审计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管理。而有关审计部门在具体工作的时候,就可能存在监管不力,或者包庇纵容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在当下中国国情中,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审计部门能够担负起自身相应的职责,依照法律对其它的权利进行相应的制约,来发挥本身监督约束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其它方面的职责,例如,揭露查出罪犯,以及预防风险等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

地方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下属单位,也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国家审计系统中尤为关键的一个系统组成成分,因此,它本身同样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能监控责任。地方审计在当代社会中,就要符合相应的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要担当好自己的“四中角色”,分别是:推动发展的谋士,揭露腐败的勇士,经济秩序的卫士,以及规范财经的医士,这四大方面也涉及到我过经济社会中的极大主要体系,关系到具体的民计民生,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加强这些方面的执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政治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百姓造福,这也是国家当前发展的具体环节。

三.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突出功能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有很多方面的作用。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免疫功能”.在国家治理的大系统中,它就更发挥出了本身的关键性作用,将其分解来看,主要包括四项功能,它们分别是:抵御功能,预防功能,揭示功能跟改进功能。这四个方面涉及到国家管理跟治理中的许多细小部分,只有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落实这些相应的政策体系,审计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职责功效。下面就来具体地谈谈这四方面功能。

1.防御功能

“抵御”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概念,从国家审计的角度来论述,它指的是通过审计的执行能力,来揭示相关问题存在的不足,同时来保证国家治理的一个过程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尽量不出现一些额外的事情,或者之前没有判断的漏洞。同时,它要求审计部门能够分析国家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事项,并且能够分析出发生这种事情背后的深层含义,从体制,制度跟机制的层面去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治理的过程中,去不断完善整个国家的治理系统,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利因素对国际审计部门的影响,从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审计作为免疫系统抵御作用,这样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可以增强国家健康运行的能力,同时还能防止一些消极因素进入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地发现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逐渐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的稳定。另外还要注意能够具有分析能力,尤其是对当前的审计免疫环境进入深层探索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其与相关的其它经济监督部门相配合,建立起统一的合作关系结构,才能从整体水平上,提高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2.预防功能

国家审计中的预防功能,有其特定的概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及时地预警跟防范,找出一些影响经历的不利因素,特别是那些短时间内未被发现的,但是有危害的潜在意向的问题,审计部门在找到这些相关的不利因素之后,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来尽最大的努力将其消灭掉,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们对经济的破坏性,使经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审计免疫体系与其它的经济监督抵御功能相互结合,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审计免疫功能的整体效果,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的是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3.揭示功能

国家审计的揭示功能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国家的审计部门通过实际的监督跟管理,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查处一些重大的违法违规现象,同时能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经济犯罪的有关线索,从而揭示并且反映出国家治理整个过程中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找出一些阻碍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障碍,跟制度缺陷,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建设,能够真正做到反腐倡廉,来推动我国当前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来进一步深化当前的改革,这也是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所在。

审计部门的职责是多方面的,它的揭示功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归其原因,可以通过审计的工作,去找到影响国家肌体健康的真正原因,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实施这一过程中时,就要遵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规定,同时能够根据当前的具体问题,合理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同时更要关注到国家的其它财政部门的具体问题,能够了解到相关的环保,水利等国家具体的事项,能够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着实地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到国家真正发展的动向,以及在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审计工作跟经济社会健康的运行能够互相有个关联,从而使得审计工作更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本身作用。

4.改进功能

改进功能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同样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而改进功能,它主要指的是通过改革相关的政策,来促进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这样做,能够保证国家治理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国家在运行阶段,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社会本身出现的,有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很多恶劣现象,必然出现的很多方面,这些从某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这些不良的方面,对我们的经济改革进步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跟破坏,比较严重的情况,还会对社会中青年人士,造成不同程度上的误导。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开展中,就要尤其注意审计的修改,纠正等问题的滋生,要将政府跟财政中具体出现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地落实,同时根据情况,制定出符合情形的解决措施。同时,还要遵照高层次会议制定出的一些制度以及策略,使棘突的实施过程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来从整体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强制性,以及效应性。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中

分析可以得知;我们审计局的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七年中,已经召开过相关身居预算财经工作会议,从中找到了一些当局工作存在的弊端,之后又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从整体角度来对当前的经济状态,以及政府的管理,提出改革的问题的实质,同时挖掘潜在的价值,去探索,进而将目前的相关工作做好。

四. 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国家选择一个良好的治理路径

1.可以从多方面来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同时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根据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经济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方式,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同时从审计机关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履行审计机关本身的相应职责。根据这次会议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审计机关在运行中,应该紧密地结合相关的审计项目,能够报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同时加大自身的审计力度,来配合好党中央对一些重大政策的指定以及执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这样做的益处就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出力量。同时对于我们整个国家而言,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战略性目标,可以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2.可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反映出国家经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潜在风险,可以更加系统地维护国家的财政安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国家治理中的预防功能,换句话说中,这个„免疫系统机'会发挥出本身更强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保障当前的经济社会体系能够良好正常规范地运作。审计工作要未雨绸缪,不能等损失形成,或者风险发生之后才去亡羊补牢,这样做的积极意义不大。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能够自身工作的额有效性,能够防范于未然,真正做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工作。

结束语

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身巨大的作用。根据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具体会议精神,审计部门能够深入贯彻并落实会议的精神纲领,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严谨认真,公平公正,担当好自身的角色,真正地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审计网[J],中国审计;2010年19期

(2)张平;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评价[J],中国审计;2010年24期

(3)王换娥,崔铭,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6期

作者简介:赖秋萍(1967.09--),女,陕西汉中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

通讯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宗营镇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赖秋萍(收)电子邮箱:lqp168868@126.com

联系电话:***

第五篇:反腐倡廉是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

反腐倡廉是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

【摘要】国家治理的关键是权力的配置和运用,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国家良治,而腐败行为是滥用公共权力为私人谋利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国家良治目标的实现。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能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本文分析了腐败对实现国家良治所造成的危害,结合“免疫系统”理论重点阐述了国家审计对腐败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并对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家治理 腐败 危害 免疫系统一、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国家良治

所谓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而实现国家良治则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根据刘家义审计长在“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一文中的论述,良治的标准主要有五条:一是有效的国家安全体系,对外维护主权和对内维持政局稳定;二是有效的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防止权力被滥用;三是有效的法律规则和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四是有效的民生权益保障机制,促进摆脱贫困和增进福利;五是有效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二、腐败是对国家实现良治目标的重大威胁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权力、职业和行业是导致当前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因素,大约61.5%的被调查者选择“因权力造成的不公平”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三种不公平现象之首。从中便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行为是十分不满的。人民依法将权力赋予人民意志的代表--国家,国家通过权力的配置和运行实现对国家的治理。权力的使用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权力被滥用或被异化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也就是要特别注意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什么是腐败?国际透明组织将其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在腐败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权力是基础,使用权力的人是主体,谋利是目的,损害他人利益是后果。在本文中我们将腐败定义为:组织或个人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而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来讲,腐败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它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侵害人民利益,是国家治理实现良治目标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一)腐败影响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推进政府改革。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的反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一个政府得不到民众的信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然受到影响,长此以往,还将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威胁。而腐败行为的发生就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极大损害。例如不久前发生的***案、刘志军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让群众惊叹的同时也

引发了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质疑情绪。

另一方面,腐败的存在也会降低政府行政效率。机构设置合理、制度建设科学、人员素质良好是政府高效运转的基本条件。而腐败分子在选人用人上往往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导致部分不作为或不能作为的人充斥到行政队伍中,而这些人又以如此方式开展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又或者腐败分子形成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往往阻碍政府改革的推进。

(二)腐败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的不断完善将使我国经济更具竞争力。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行为,其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具体说来就是合理和效率。而腐败行为的发生,则往往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科学,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比如在国家建设项目和土地出让过程中,规定要实行招投标机制,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在招投标过程往往会发生腐败行为,致使最应该中标的人或组织落选,而通过行贿手段的人或组织得到项目和土地,容易导致建设的项目的不达标或者国有资产的流失,就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健康发展。

(三)腐败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能够做到坚持公民的权力平等和司法公正,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正义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制度为准、以法律为准、以规则为准,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其之上。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公民才能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有机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腐败行为则是以人的个人意愿代替法律制度,将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规则之上,让其他人不能得到其应得的利益,无法行使其应有的权力,是严重损害公平正义的行为。

(四)腐败侵害人民利益,不利于保民生政策目标实现。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历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中之重,党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如今,我国国力显著增强,但是另一方面,民众的收入增长却赶不上国家财富的增长,形成了国富民弱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状况,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关注的,多次强调和采取措施,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而腐败行为,使国家的强民惠民政策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利益,有悖于我党的执政理念。例如在征地拆迁中,存在强拆和补偿不到位的情况,让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土地的同时也让他们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严重损害了被拆迁农民的利益,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

三、反腐倡廉是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国家审计就是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是国家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系统中的监督系统之一,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既然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国家审计应该实现的目标。腐败对经济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是对国家治理实现良治目标的重大威胁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就应该发挥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反腐倡廉是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

国家审计具有反腐倡廉的作用,这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腐败是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其核心是权力的滥用,而国家审计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被异化或滥用,是推进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

(一)国家审计通过遏制苗头性问题,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腐败是重大违法违纪行为,一般而言,腐败不是毫无征兆突然发生的,而是由于之前发生许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改正或是违法意念转换为违法行动而产生的,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腐败就好比河堤,问题就好比蚁穴,如果能及时发现蚁穴并将其堵住,河堤也就不会溃败了。审计机关是宪法规定设立的,对政府财政收支、国家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机构。审计是经常性的监督活动,也就更能及时地感知风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促进其整改,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有违法违纪想法的人有所顾忌,防止违法意念转换为违法行动,从而有效地预防腐败。比如现在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就是对大型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做到边审计边整改,有效地杜绝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腐败行为。在汶川地震之后,审计署就以“促进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为目标,组织审计机关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行了连续3年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灾后重建资金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国家审计通过发现违法违纪线索,可以有效地揭示腐败。

温家宝同志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审计是反腐倡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我们及时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对重大案件线索一查到底,对于发现的腐败案件和腐败分子,要及时移交,密切跟踪检查处理结果。审计始终把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线索作为实际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全国审计共移送案件线索970多件,涉及1500多人,在反腐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审计揭示腐败的作用,也是由审计的特点决定的:一是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可以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涉及其他利益,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揭露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二是腐败的发生往往都会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国家的资金和资产都是审计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国家资财的监控,审计也就更能发现国有资金被挪用、侵吞,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从而揭示腐败行为。三是国家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审计工作涉及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社保、环保等多项领域,可以说包含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而这些领域项目多、涉及资金量大,也是腐败的高发区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监督,可以更好地发现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涉及的层次也在逐步提高,比如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就为审计反腐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对“一把手腐败”也起到了良好的制约作用。

(三)国家审计通过促进体制机制完善,可以有效地抵御腐败。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同样,在权力运行和监督过程中,一个完善、合理、规范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查处腐败行为、处理腐败分子,对反腐工作的推动力是不够的,例如河南省交通厅连续三任厅长落马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审计风暴”曾让民众眼前为之一

亮,对审计的查错纠弊、惩治腐败的功能寄予厚望,但随后,却出现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尴尬情况,其根源就在于体制机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漏洞没有堵塞。如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查找问题、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线索,还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揭露体制机制性障碍,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2012年,审计推动建立健全制度4800多项,从而有效地促进制度完善,让腐败分子无漏洞可钻,想腐而不能腐,构筑起一条抵御腐败的坚实防线。

四、对国家审计更好地发挥反腐倡廉作用的几点建议

如今,腐败呈现“群体化”、“高官化”、“巨额化”、“国际化”等新特征,反腐形势依旧严峻,面对新形势,如何促进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干部是审计工作具体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和审计目标是否能完成、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大小息息相关。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有了一支政治牢靠、本领高超、敢打硬仗的审计队伍,国家审计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效果。第一,要不断提升审计干部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国家审计干部,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应该落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要培养审计干部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和“廉政意识”,不断提升审计干部政治素养。第二,要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如今,腐败发生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审计干部要具有更专更广的业务技能、大案要案意识和职业敏感性,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发现违法违纪线索,揭露腐败行为。第三,要不断加强审计干部的工作作风。在发现违法违纪线索以后,腐败分子往往会多方阻挠审计工作的开展,甚至还会对审计人员威逼利诱,在这时,就需要审计干部有不惧困难、敢打硬仗的作风,对违法违纪案件,一查到底。

(二)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我们知道,腐败的发生来自人的欲望,权力是腐败的关键,而腐败的发生往往和经济利益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人”、“权”、“钱”都是经济责任审计高度和重点关注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也自然地成为审计工作中的反腐利器。1998年至2010年,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及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1亿元,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7600人,有效地推进了对腐败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在实践中,就要深入贯彻两办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精神,加快相应配套法规出台,探索任期内经济责任和书记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更加充分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三)进一步利用信息化审计技术。

刘家义审计长曾提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打击犯罪、规范管理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开始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如财政的金财系统、税务的金税系统、企业的ERP系统。面对海量的数据,如果没有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帮助,我们的处境将会很被

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进行研究,并结合外部数据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找到疑点,确定延伸目标,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工作的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也更能找到腐败案件的线索。此外,还要加强计算机审计平台构建,争取早日将审计系统和财政、金融、企业数据平台对接,方便数据查找和针对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更有利于防范腐败。

(四)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运用。

核查问题、发现案件线索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整改问题、惩处腐败分子和完善机制堵塞管理漏洞,所以,审计结果运用的好坏是审计项目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点。一是要加强审计和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打击腐败行为。一方面,在审计发现案件线索后可寻求纪检、监察、公安部门的及时介入,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案件线索,防止因审计手段有限而让腐败分子销毁罪证,另一方面,在纪检、监察、公安部门办案时也可借助审计部门的力量,利用审计的专业性对案件进行查证。二是要适当推进审计结果公开,让社会媒体、民众参与监督,并通报处理结果,让问题的整改和对违法分子的惩处在阳光下进行。(彭霁林笑冬)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1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

2.刘家义,2012,“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3.陈蔷,2011,“陈蔷纪检组长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与审计质量控制研讨班上的讲话”。

4.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1跟踪审计结果(第5号)审计署网站。

5.辛向阳,2011,“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理论参考》第7期。

6.谭劲松,2012,“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审计研究》第2期。

7.夏继菲,2011,“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文彭 霁 林笑冬(审计署成都办)来源审计署

下载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以及高校改革发展的内生需要都要求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内部审计作为高校自律机制的组......

    浅议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现状及未来路径选择

    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发放,从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做了......

    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武汉 430074 汪生金摘要: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激增,但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培......

    城市道路机动车污染治理法律路径选择

    城市道路机动车污染治理法律路径选择 【摘要】目前道路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机动车船污染措施的......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调研报告

    浅议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四种途径 摘要:正确认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与作用,找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和关键节点。本文......

    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5篇

    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求同存异的思想基础,领域广泛的......

    试论治理理论及其中国化的路径选择(精选五篇)

    【摘 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治理理论移植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治理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中国具体国情,善治的实现困难重重。文章提出要真正实......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高速发展,国情现状的日益转换。国家的政府职能也需及要时的不断转换优化,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使政府能最大程度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