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
浅 论 美 术 教 育 之 人 文 性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10030)
刘 东
[摘要]时代呼唤人文性,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人文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改的主流。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本体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来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从而获得人文陶冶,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为此,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是当今美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1]
一、人文性的涵义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 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内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通过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几个美术小岛.去观赏和体验浩瀚的人文海洋。
用人文性理解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功能: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可见,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
人们对过去重视科学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认识到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为此,适当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艺术(包括美术)文化和历史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对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
二、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与美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审美 活动中发展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接、顿悟、灵感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信仰、理想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这些人文意蕴,正是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所必须吸取的营养。
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可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进而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激发起人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向往,这也正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可见,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
1、以生活素材丰富美术教育的人文资源
正如尹少淳所说:“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美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处不在。为此,我们应把审美知识的领域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们体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审美理念.校园里设置一些新的现代艺术雕像.橱窗里轮换展出师生们的美术作品,播音室在课间播放轻盈高雅的古典名曲,以使同学们沉浸在美的视觉与旋律之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的美的薰染.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升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爱护生活与自然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案例1: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毕加索《格尔尼卡》欣赏
上课铃声响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片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 “对于这
[3]幅作品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了屏幕上,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几位大胆的学生来到讲台上,谈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老师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解,并不时地记录了他们的精神描述。
接着。老师把有关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投影仪提供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①在画中的第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②整幅画面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并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尽可能用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作品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美术课程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人类文化背景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的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 面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它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各科教学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略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课有竞技运动的美及体操中的形体美;至于音乐舞蹈课中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无穷魅力更会使学生如痴如醉。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的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案例2:
北京的故官占地72万平方米.保存着明清宫殿8700余间,收藏着文物精品100万件。如今随着网上故宫的建立,只要点击http://www.xiexiebang.com,世界任何一地的学生,无须亲临故官,照样可全方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进入”故宫博物院,网友可从14个网页分类,畅游自己想看的内容。
学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文物鉴别知识。如“陶瓷真赝对比”一栏,既介绍中国8000年陶瓷业名窑迭出、佳作不断的悠久历史,也列举了各代仿古瓷的形式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三个“仿古瓷”高潮期.内容翔实,极富知识性,可帮助人们提高辨别陶瓷真赝的能力:如点击“文物保护”专题,还能了解到文物部门究竟是如何修复那些残缺的珍贵文物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各学科在文化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既可以减少学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整合和知识掌握的多元化,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方面的能力。
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已成为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最新 的美术教育人文资源,开发大量的人文素材,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发展,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以更好的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整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将美术教育定性为人文性,其意义无穷——它以人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我们由此出发.得以去全力开辟和拓展美术教育的精彩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出版.[2] 杨立梅 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年7月 第11版.[3] 尹少淳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 【J】中国美术教育 2002,(4).作者简介:刘 东(1963—),男,湖南省资兴市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导刊》美术编辑,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及美术编辑工作。
第二篇:美术教育实习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探究
美术教育实习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与人文性探究
美术教育实习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探究
姜丛丛,李民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对美教专业实习生的实习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在遵循阐释主义的基础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往互动如何进行,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研究者与研究对
象的互为主体间的“解释”行为和言语中的“理解”行为两个方面来阐释质的研究中的交往行为。
关键词:质的研究;交往;解释;理解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质的研究遵循阐释主义,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往互动。
一、交往理论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交往范畴的界定大致有两个方向[2],一种是按照马克思的解释,认为交往是人与人的活动、能力和成果的交换关系,是社会物质的变换关系;另一种倾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而形成相互“理解”与“共识”的主体间行为。前者偏重物质交往层面,后者强
调精神交往。本文对交往的讨论建立在后一种理论之上,强调研究主体之间的交流行为。哈贝马斯提出主体在社会中的四种行为:工具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流行为[3]。交流行为是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借助语言符号为相互理解的工具,以期在行为上达成一致。交流行为是一种定位于理解的行为,是行为主体之间所共有的一种实施言语行为的过程,由此,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在规则的引导下,进入人的语言世界,从而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进而达到沟通与相互理解。根据学者欧力同的观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一方面对哲学史上众多的交往理论作了汲取,如洛克的意义沟通论、休谟的共感论、费希特与黑格尔的相互承认论,特别是黑格尔“人伦体系”中的关于劳动与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理论;另一方面,又吸取了现代西方的行为主义语言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一些学派 的观点和方法。其交往理论的特点是以“言语行为的理论”为出发点和基础,以解释学为基本方法,使交往理论微观化为“交往行为的理论”。他认为语言是最基本的交往媒介,言语行为是最基本的交往行为,以达到理解为根本目的。[4]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社会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现代工具理性专制下的人的异化危机,其根源在于传统意识哲学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强调主体与对象的对立和单向的认知与被认知,孤立地研究人的主体意识,把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行为、生活环境以及语言割裂开。因此,他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把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与其行为联系起来,把不同的主体联系起来,从语言的角度来挽救工具理性专制下的危机。此时人成为交往中的主体和社会化的个体。
二、交往是质的研究的内在要求
1.从独白到对话顺应质的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质的研究的发展也追随
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其最初可以追溯至人类学的分支民族志的发展。民族志采用实际体验的方法来探究在某一情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发展的早期,受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研究者们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从研究对象那里探寻客观现实,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对资料的分析,而较少关注与反思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衰落和亚非国家的兴起,西方的研究者们开始反思自己对研究对象的态度,非西方文化一直被他们视为与己无关的研究对象。而他们一直标榜的“客观中立”的研究态度也是不可能的,任何“客观的”描述都暗含着自己的前理解和倾向性。于是,研究者开始摆脱所谓的客观、中立,承认并积极反思自己的研究态度。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现象学和阐释学的进一步影响,研究者们意识到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本人、研究者与
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的结果。
2.交往理论内在于质的研究理论范式之中。一般认为,影响质的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后实证主义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于研究对象那里,从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出发即能找到,因此通过自然情境中的交往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的方法被大多数研究者接受。批判理论承认现实的客观存在,但现实是被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塑造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让研究对象从现实的惯习中摆脱出来,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认清现实,消除研究对象对现实的误读。因此批判理论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对话实现两者的平等交流,从而协助研究对象发现和反思自身。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绝对客观的现实,现实是多元的、被塑造的,研究是双方平等互动、达成共识、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存在于研究者和研究对
象的关系之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三种理论范式在质的研究的具体实践中,都要求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入交往,达到对研究问题的整体性探究,并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解释性理解。其中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注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往。
三、质的研究中的交往行为分析
本文主要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往环境、两者互为主体间的“解释”行为和言语中的“理解”行为三个方面来阐释质的研究中的交往行为。
1.自然主义的交往环境。质的研究应基于自然主义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之流中才能把握每一个生存者的个体特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自然主义的交往,意指将研究对象置于变动的、丰富而复杂的生活、工作环境中,通过透视、体验其生活、社会文化情境来获得“解释”权。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为主体间 的“解释”行为。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主体性对应的是在工具理性之下的主体与对象的对立,而主体间性是主体与对象的交往,交往的目的是达成主体间的理解,而解释是理解的前提。解释是研究对象向研究者讲述自身的经历,自己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反思这些经历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解释的过程中,研究对象有发言权,但是研究对象对自己经验的解读一般会带有强烈且无意识的、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和惯习,因此需要研究者赋予研究对象解释的解释即深度解释。解释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研究者了解研究对象语言中的本土概念,考察研究对象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且要站在研究者的立场进行反思,才能从经验中抽取出结构化的意义内涵,而正是这些意义和观念支撑着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经验。解释是暂时性言语。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试图成为研究对象生活情境中的一员,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交流和了解,然而全
面的了解是不可能的,研究者不可能成为完全的“局内人”,在研究现场获得的信息、对研究对象行为的解释都是基于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此时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当研究者再次进入研究现场,新的解释就会再次出现,因此解释都是暂时的,圆满的、客观的、全面的解释是不存在的。也即是说,质的研究的过程是不断演变的。这也是质的研究面临的困境与难题。为了相对真实、客观的解释性理解,需要研究者反省自己的前理解,尽量避免解释性理解出现偏差。
3.言语中的“理解”行为。理解是交往的一般假设前提。“理解的目标是导向认同。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5]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采取“忠实听众”的身
份与研究对象交往,作为听者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保证在言语交往中理解的有效性:第一,领会。为了能够领会说者的表达,研究者在与研究对象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留心研究对象的“本土概念”,处于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人对某一具体词语的理解往往不同,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虽使用同一个词但可能含义不同,因此,研究对象眼中“可领会的表达”对于身处不同语境的研究者来说往往“很难领会”。第二,效度。哈贝马斯认为,言语行为普遍有效的要求之一就是言说者必须呈现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处于不同情境中的个体,由于生活经验背景的不同,对陈述言语的“真实”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言语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判断研究对象的言语确实在表达其内心的真正想法,需要研究者在倾听时注意观察研究对象的其他表情以及与研究对象的日常行为相联系,以判
断其言语是否在真诚地表达其想法。效度是衡量质的研究结果可靠性的手段,在这里是指研究对象的言语表达与其行为表征有内在的相容性和一致性。营造自然主义的交往环境、基于主体间性,力求解释性理解,研究如何“领会”的策略以保证言语交往中理解的有效性,从而尽力保证美术教育实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2.[2]郑召利。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3]殷杰,郭贵春。理性重建的新模式———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的实质(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欧力同。交往理论的演变:从近代到当代[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5][德]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
与社会进步[M].重庆出版社,1989:4.
第三篇: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昭平四中 邓迎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鲁迅曾说过,写 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人文素质)与“言”(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创造活力的呵护与激励,逐渐使得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作文的人文性大大 流失,主要表现在:
1、题材陈旧,写作范围狭窄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标准的严酷束缚下,“分”已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唯一追求,教师经常在技巧上给予学生指导,却很少提醒学生去观察生活,学生在“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中,在“上课-下课”“作业-考试”的活动中,对生活接触过少,缺少写作的素材,尤其是亲身感知过的第一手的活生生的材料,经常是闭门造车。写家庭生活,内容往往表现家庭的幸福快乐,如父母如何在生活上关心自己,如何在犯错误时教导自己,却绝不写母亲的偏执,父亲的懒惰;写刻苦学习,只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交友,一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援引事例,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老论据。这些作文,不但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而且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内容空乏,使人不忍卒读。
2、思路闭塞,程式化严重
教学过程中对“文体意识”的强调灌输使学生的写作不敢突破文体上框框的限制,议论模式、写景抒情模式、应用文模式等等,都深深积淀胸中,一个题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从词语的选择到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如一个印板所刻;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比如读后感,完全遵照“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先后布局,议论文,结构上动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方式上,无非是摆上几个事实,讲上一番道理,其中再来个正反对比。就连最有自由度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有诗为证:“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夹叙边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这种作文模式变成了僵化的模式,在这样的作文中,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和千人一面的包装。
3、是非不分,缺乏感染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记得有位学生在记叙校运会上同学们长跑比赛时有这样的记述:“不就是为了那几本笔记本吗?用得着那么卖命吗?好像前世穷鬼转世”。学生在作文中迷失了自我,也丢失了灵魂,是非善恶观念发生偏差。学生不知不觉背叛了人文,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 得意兴全无,更不必谈什么震撼力和感染力了。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顽疾”,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这就要让学生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思考生活,启迪学生悟性,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具体表现在:
1、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①的理论观点,陶行知也说过“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②语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清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③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要抓好生活这个源,使学生的作文语言的发展因获得源头活水而变得生机勃勃。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味埋怨现在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是不必要的。现代生活远比过去丰富多彩。关键是让学生们从应试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放开他们的手脚,回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回到广阔的语文大课堂中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必须紧贴实际,紧贴社会,紧贴群众,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让学生读时文,听广播,看电视,交朋友,阅读中外名著,访问名胜古迹,欣赏山川河流等等,从中觅取源头活水的广阔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另外,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生活,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像我们无锡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古城,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丰富了她的内涵,可带着学生参观寄畅园、鼋头渚,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馆;调查小桥流水人家的今昔,新区园地建设的成就;可访问阅历丰瞻的老人,自主创业的青年等等。眼观、耳听、分析、讨论、交流,为写作提供广泛的题材。新闻媒体的发展,多媒体的普及使学生观察生活的途径更方便更快捷了。可以这样说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2、思考生活,启迪学生悟性
写作除了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外,还需要个人生活的感悟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生命感悟是不可能领会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而这种感悟能力的培养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要加强学生的感悟,除了上面提到的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去关心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要让对生活中的某一类事物,某一种现象多加思考,提出点意见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心灵,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在组织、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之后,接一来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去思考生活,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作探究。看了书 籍,搞书评;看了影视,搞影评;听了报告,搞心得交流;访问观察后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了解生活到感悟生活。这样在作文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的感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 花,结得丰硕的果,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中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中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中学的中学精神和理念,使中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因为他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健全的人格不仅使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寻“生以为何”的价值定位。可以说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
第四篇:人文性的学生评语
2,(林)该生胆子小,不敢大胆地跟老师、同学交流,总是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时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点名,才敢发言。下半学期,学习有所进步,书写的字迹美观、工整,能认真完成作业。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她写的字迹,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成绩比较稳定。能认真摘抄读书卡。参加合唱比赛时,不喜欢头戴红花,还好,为了集体的荣誉,戴上了花。
3,(姚)该生有学习潜力,喜欢动脑筋,当教师提问题时,总是积极开动脑筋,但发言声音不够响亮。清洗教室时,比较勤快,能很快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学期改正了好动的毛病,能静下心来学习,真是很可爱。很有上进心,担任值日班长,能及时上岗,带领同学们学习。写的一篇日记《难忘的一节班队会》令人感动,因为爱妈妈。4,(庄)该生学习勤奋,各项作业都完成得很认真,字迹工整,读书卡、日记、钢笔字都一丝不苟地完成,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写的日记很感人,语言优美,能帮助同学纠正错误,性格温和,但有时做事情会偏慢,读书速度慢,教师都为你着急,发言声音不够响亮,希望今后胆子大些,上课更专心些,再接再厉。
5,(陈)该生是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考试时,写的作文是满分,可见,写的文章生动具体,认真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因此,被评上了“文学奖”,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洗教室地板时,能用布、刷子把地板洗得干干净净,弯腰时的身影让人感动。希望改正丢三拉四的毛病。免得影响到听课和改正。
6,(陈)该生手脚勤快,学习勤奋,上课发言积极,声音响亮,能珍惜教师创设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担任值日班长,能聪明地带领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且复习有关知识,同学们都很听话,是个优秀的值日班长。为人诚实,一张笑脸让人感动,是那么可爱。当你把汉堡让给同学品尝时,真让人感动。
7,(林)该生是个聪明的孩子,爱好打篮球。有学习潜力,上课认真做笔记时,当老师叫他,他马上把作业本给教师看的时候,是最可爱的时候。发言积极,爱动脑筋,爱好打篮球。但有时上课会动篮球,后来马上改正了,有进步。希望下个学期,能改掉丢三拉
四、爱哭的毛病,那就更可爱。
8,(侯)该生是个手脚勤快的孩子,清洗教室地板时,很认真,是个会干活的人。但学习不够勤奋,会偷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认真时,学习有进步。俗语说:“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只要有决心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前程是光明的。
9,(翁)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孩子,上课能动脑筋思考问题,口语表达能力强,声音响亮,能给全班同学以启发,当教师看到作业本上一笔一画书写的字迹时,是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教师看到了一颗上进的心。当马上把作业本给教师检查的时候,也是最可爱的时候。老师为他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10,(陈)该生性格温和,为人诚实,合唱比赛中,协助老师编排动作,发挥了自己的爱好特长,好样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进步中,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不怕艰苦,追求上进,很有进取心,作文还得了高分了,写得生动具体,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望再接再厉,多看课外书,增长更多的知识。
11,(施)该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能用心完成各项作业。当写作文时,她会很认真地看题目,然后开动脑筋思索,动笔写时,一口气埋头写,语句富有真情实感。写的日记《我的妈妈》写得很感人。虽然基础不够扎实,但下学期有明显的进步。老师也为她感到高兴。手脚勤快,打扫教室卫生很干净,也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12,(王)该生是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时,书写美观,老师也经常表扬。但没有恒心,有时会偷懒,真的很遗憾。所以当教师要他把作业拿出来时,就有点困难。这时,教师也为他着急。为人诚实,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参加活动时,能遵守纪律。背诵课文还挺快的,但有时没有及时去背。希望以后扬长避短。
13,(俞)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好学生,也很努力,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日记本上的内容写出了真情实感,让老师感动。担任值日班长时,工作积极,能及时上岗,提醒同学做好眼保健操等,声音响亮,落落大方,敢于锻炼自己,有进步。积极参加活动,当回答正确得到表扬时,开心的笑容让人难忘,天真可爱,渐渐自觉地克服动的习惯,好。希望能坚持不懈,取得更大的进步。
14,(陈)该生是个性格开朗、总是笑咪咪的男孩儿,好像天天都是那么开心。受到批评也笑咪咪的,所以他不急,老师却为他着急。做事情总是慢条斯理的,有时也影响到作业的及时完成。团结同学,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劳动积极,能把教室地板洗得干干净净,手脚勤快,上课能积极发言,肯动脑筋,望今后能扬长避短,多看课外书,更上一层楼。
15,(林)该生学习勤奋,努力上进,勇于锻炼自己,总是笑咪咪地面对同学和老师,给人带来快乐。担任班干部时,能以身作则,落落大方,能克服声音
小的缺点,声音响亮地发出命令,带领同学们学习,是老师的好助手,是优秀的值日班长。手脚勤快,总是开心地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进步快,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是大家的榜样。
16,(俞)该生是老师的好助手,手脚勤快。身为学习委员、英语科代表,每天坚持不懈地为英语老师准备好录音机,为同学们服务,获得英语奖。成绩优秀,学习勤奋,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一丝不苟,上课发言积极,努力克服声音小的缺点,声音响亮地回答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热爱劳动,清洗班级卫生时,能洗得干干净净,是好榜样。
17,(王)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好学生,学习上有一股拼劲,进取心强,总是以最认真的态度上课,认真答题,给同学们以启发,声音最响亮,是同学们发言的好榜样。老师总是让全班同学向她学习,也像她那样大胆地锻炼自己。手脚勤快,帮助同学和老师做很多的事情,清洗地板非常干净,书写日记很用心,但存在着错别字,望暑假多练习写钢笔字,多学一些课外本领。
18,(方)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孩子,思维与众不同,发散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比较广,喜欢看课外书,回答问题总能给人以启发,当老师指出他的作业中的毛病时,总是不停地点点头,能虚心接受意见。但有时没有实际行动,没有用心改好钢笔字。每一个字好像都会长了角。希望今后改正丢三拉四的坏习惯。及时把作业带来,免得影响了听课和订正作业。
19,(陈)该生有进取心,上课听讲很认真,并且能积极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当老师看到他高高地、激动地举起的手,很受感动,因为老师看到的是一颗活泼向上的心。当争分夺秒地抄正完作文时,是最可爱的时候,因为很努力。担任值日班长时,以身作则,及时上岗,提醒同学,是好助手。望扬长避短,再认真些,再安静些,多练字。
20,(薛)该生是个很出色的同学。兴趣广泛,爱好打篮球,写的日记《我喜欢打篮球》给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勤奋,听课专心,爱看课外书,这个学习习惯很好,要坚持到底,老师也为之高兴。爱动脑筋,上课发言能给同学启发,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智慧之星。望多练写钢笔字,让字如其人。热爱劳动,团结同学,也是同学们的开心果。
21,(沈)该生聪明活泼可爱,爱动脑筋,爱好广泛,是个小舞星。在班级歌唱比赛中,协助老师编排动作,教同学们,是小老师。热爱劳动,能团结同学,写字比较端正。总是笑咪咪的。但学习上还要加把劲,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各项作业能及时完成,但不是很认真,所以暑假里,要多练写钢笔字,多看课外书,让自己更出色。
22,(何)该生机灵活泼可爱,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上课听讲很专心,能积极思考,当老师一提出问题,他总是眨着眼睛,然后很快地举起手来,发言声音响亮,能给人以启发,老师很受感动。身为路队长,每天准时带着班牌带队,整队喊口令,很负责任。担任值日班长时,很有号召力,以身作则,是个好助手。学习勤奋,有学习潜力。
23,(莫)该生聪明机灵,很会动脑筋,上课认真听讲时,当老师一提出问题,他总是眨着眼睛,然后很快地举起手来,发言声音响亮,能给人以启发,老师很受感动。因为老师看到了一颗积极上进的心。这时是最可爱的。有时能认真地完成作业,这时,他会及时地、很快地拿给老师检查,但没有恒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节约的习惯。经常乱花钱和借钱,这个习惯要改。
24,(林)该生是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好学生。认真早读,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值日班长经常在黑板上写上她的名字,表扬她。自己担任值日班长时,以身作则,发出命令,声音响亮,全班同学都很听她的话,很有威信。真正像个小老师。学习勤奋,各项作业完成得很好,经常展示给同学们看,热爱劳动,手脚勤快,是老师的好助手,望多看书,再认真些,不写错别字。就更上一层楼。
25,(张)该生是个上进心强、勤奋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学生。性格文静,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友好,有一张很纯真可爱的脸。总是努力地让自己发言的声音更响亮,努力地写好每一个钢笔字,努力地写好每一篇作文,很让老师感动,因为老师被她勇于锻炼自己的心感动。担任值日班长时,能把握住机会,以身作则,带领同学们学习,管理能力得到锻炼。成绩优秀。
26,(徐)该生是个勤快能干、性格温和的好学生。乐于助人,能与同学友好地相处,在班上,像个大姐姐一样地关心爱护新同学,很让老师感动。做事情值得老师信任。担任班干部,热心为同学们服务,被评为“优秀小管家”。是老师的好助手。学习比较勤奋,能及时地完成作业,但有时会丢三拉四。望暑假多看书,灵活运用好词佳句,不写错别字。争取更上一层楼。
27,(郑)该生聪明机灵,思维敏捷,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总是眨着一双灵活的眼睛,积极思考,然后第一个举起手,回答问题时,总是声音响亮,正确率高,声音像小鸟一样动听,能给同学们以启发,问题难的,经常是她回答正确。比较娇气,说话有时奶声奶气的。各项作业能认真完成,摘抄读书卡工整,写的日记富有真情实感。总是笑咪咪地面对同学和老师,很可爱。望假期里多练习写钢笔字。
28,(周)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孩子,当学习勤奋时,能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做好摘抄好词佳句的作业,也能完成写日记。但没有恒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还有丢三拉四的现象发生,影响到听课和改正作业。热爱劳动,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当老师看到你一点一滴地进步时,老师也为她感到高兴。这学期,总体来说,有很大的进步,被评为进步奖。望扬长避短,暑假再努力。
29,(何)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富有上进心的好学生。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书写的钢笔字很美观,读书卡、日记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写的《我的妈妈》很感人,很有真情实感,老师看了很感动,读给同学们听,大家也很受启发。担任值日班长时,以身作则,工作负责任,勇于锻炼自己,提高了工作能力。望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再接再厉。
30,(林)该生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女孩子。虽然基础不够好,但是能努力地赶上去,当老师看到她埋头修改的时候,很受感动,因为她能用心地写每一笔每一画,字迹端正了,美观了,真好。性格非常内向,不爱说话,不会贪玩,是个乖巧的孩子。希望假期里,多看课外书,能独立自主,取长补短。
团结同学,尊敬教师,笑的时候最可爱。
31,(何)该生有一颗诚实善良的心,能乐于助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上课爱动脑筋,发言积极,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学习勤奋,能珍惜时间背诵、复习功课,很努力,很让老师感动。由于基础不够扎实,作文中有错别字。但老师相信他一定能行,一定能改正过来,因为“有志者,事竟成。”他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孩子。也很有前途。是优秀小管家和优秀少先队员。
32,(吴)该生为人诚实,团结同学,热爱劳动,手脚勤快,很听话。写字端正、美观,能一笔一画地写字,当认真完成日记的作业时,是最可爱的时候,因为日记内容写得很具体、感人。学习有所进步。但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时会丢三拉四,影响听课和改正作业。望扬长避短,在暑假里能多看课外书,补缺补漏,打好基础更上一层楼。
33,(庄)该生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有表演天份,能和同学密切配合,表演歌舞节目,让同学们一起欣赏,带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认真完成各项作业,读书卡摘抄很工整,内容丰富。写的日记目录完整,字迹美观,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但做事情速度偏慢,有时,不能及时把完成的作业交上来,比别人慢半拍,望扬长避短,再接再厉。
34,(俞)该生是个很有学习潜力、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上课听课认真,发言积极,努力地让自己发言的声音响亮,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得见,回答正确,有自己的见解,让老师很感动。爱好广泛,画画、唱歌、表演,样样行,当他表演一个舞蹈动作,全班同学跟着学的时候,带给全体同学的是欢乐,担任值日班长,责任心强,能力强,是老师的好助手。
35,(郭)该生思维敏捷,上课认真听讲时,能马上开动脑筋,眼睛一眨一眨的,很可爱。然后高高地举起了手,回答正确,给人以启发。但声音太小,像蚊子的声音,不然,就更棒了。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书写美观,作文写得很有真情实感,是同学们的好榜样。热爱劳动,每次大扫除,都积极带好工具,把地板洗得干干净净。望再专心些。
36,(何)该生是个非常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第一个开动脑筋,第一个举手,而且回答正确,语言表达能力强,老师喜欢他的发言,也给其他同学以启发。但美中不足的是,自控力不够强,有时激动得举手时都会离开自己的位置,上进心是强的。下半学期有进步,能有意识地、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受到表扬,老师也为他的进步而高兴。担任值日班长,有责任心。
37,(倪)该生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有学习潜力,学习勤奋,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摘抄读书卡比较工整,但钢笔字写得不够方正,有点缩头缩脑的,要多练写钢笔字。声音响亮,每天喊口令,是老师的好助手,成绩有进步,还要再努力,要多看课外书,使日记内容更丰富、生动些。望再接再厉。团结同学,但要注意课间活动时的安全。
第五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总而言之,阅读的功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因此,语文课的思想,人文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是伴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的。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也只有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