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5篇

时间:2019-05-13 18: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

第一篇: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

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许悄然,衡高强,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公共管理。

摘要:失独父母已经成为社会最弱势、最需要社会支持的群体之一。怎样使失独者这一庞大的群体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是一个严峻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关于对失独家庭现状、面临的困境等相关研究,进一步健全失独家庭救助体系,加大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和支持,帮助失独家庭摆脱困境,重建生活自信。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对策

一、研究背景

我国著名人口学专家易富贤在其研究领域依据一些研究资料和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一些年后的中国将增至1000多万个失独家庭。失独群体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养老问题应由国家、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2年底,中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提高了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重庆市规定失独家庭可获得每人每月260元的扶助金,河南省的规定为每人每年6000元的补助。其中,陕西省的经济补贴最高,农村失独家庭和城市失独家庭除了可以一次性得到20000元与30000元的扶助金补贴外,一年每人的扶助金标准也分别提高到了9600元和12000元。但人口专家、学者、部分失独家庭认为社会救助远远不够,不足以解决失独家庭在养老、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境。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实行了长达了16年之后于2012年6月首次迎来了第一修正案,然而,这份规模庞大的修订草案虽然在表面上重新做出了政府关于对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部分界定,但是它并没有对失独老人的相关保障做出具体说明。

失独家庭带来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赵仲杰(2009)认为独生子女的去世是家庭解体和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李兰永、王秀银(2009)提出政府和社会不应只关注失独家庭经济和物质上的救助,心理上的慰藉也不能忽视。吴敬东、王艺颖(2013)强调了经济、心理、养老机制三方面的重要性。黄建(2013)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角色,构建社会保障网,帮助失独家庭实现自我救助。方曙光(2013)通过对合肥市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失独老人有相当一部分在主观支持(自身心理因素)、客观支持(经济与物质状况)和支持利用度(政府、社区、失独父母)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6]。孙炜红(2014)认为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机构、放宽生养、收养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缓和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损失。

二、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分析

1.家庭结构缺失,生活缺乏保障

根据我国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失独家庭的数量每年大约新增7.6万个。而据专家推测,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实际已经超过了百万,其数目仍在持续增加。孩子是构成独生子女家庭三角结构稳定平衡的重要基础,由于独生子女的突然性亡故使得原本稳固的内部结构出现破裂,因此从根本上动摇了家庭三角结构的稳定性甚至濒临瓦解。由于大部分失独者已丧失再生育功能,80%以上的失独者自身也认为再无精力与体力抚养孩子,家庭抚育赡养功能也由此缺失。另一方面,养老院门槛过高,超过一半的失独者对养老院的经费、设施、人际问题表示担忧,最终被迫处于老无所养的状态。家庭结构缺失的同时,后续的日常生活成为又一大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58.2%的老年人在生活上不能自理,需要接受外来的帮助,衣食起居缺乏保障。实证调查中发现失独老人年龄段在54-63岁超过样本总体的67%,失独群体中慢性病的发病率超过60%。失独老人医疗费用支出较高,政府给予的扶助金显得杯水车薪,失独家庭面临医疗和生活的窘境。

2.经济困窘,状况堪忧

我国的养老体制仍不健全,截止2010年,在我国老年人口中,24.1%的老年人将退休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40.7%的老人不能自给自足,需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赡养。在失独老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村人口,其生活主要来源是来自独生子女的经济补贴。子女亡故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没有经济来源的窘境之中,城市的政府扶助金普遍比农村高。以南京市为例,2014年南京市失独者每人每月可领取500元的政府扶助金,但相对于日益高涨的物价水平,政府的扶助金微不足道,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城市失独家庭主要依靠退休金维持日常开销,在退休后生活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实证调查发现失独家庭大都以养老金和特别扶助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58%将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扶助金占35.7%,仅有4.3%的家庭选择了低保金,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所需缴纳费用相对较高,失独家庭缴纳比例较低。16.7%的失独者表示在子女亡故后仍有负债,生活比较艰辛。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失独家庭生活的基本开销得不到保障,其经济状况堪忧,养老经济困境更为严重。

3.心理遭受创伤,饱受精神折磨

独生子女在亡故后,“心理受损”成为失独父母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在失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产生头痛、失眠、焦虑、情绪压抑等现象,也普遍存在着孤独、自卑、抑郁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时间不能走出失去子女的阴影。在湖北省对三百多位失独父母调查中,76.9%的调查者表明患有心理抑郁症,心理呈现正常状态的人群仅占总体的11.4%。实证调查发现,22%的失独父母至今仍在极度悲痛中,难以摆脱。56%的父母现接受现实,仍有隐痛。仅约11.1%的失独者可以走出失独的阴影。独生子女的意外去世(特别是较大年龄独生子女的亡故)使得这部分家庭从此以后永久地进入了空巢期,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内心创伤无法愈合,长时期处于悲伤绝望之中。有关数据表明,71.9%的失独家庭认为他们面临的最艰难的是“如何解决因子女亡故导致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1.1%的受访者表明在逢年过节时心里最失落与痛苦,失独者面临着精神崩溃的风险。

4.社会融入困难,丧失自我价值

独生子女亡故后,其父母的心态普遍比较自卑,因害怕看到社会上异样的眼光而选择拒绝与其他人交往和联系,长期以往,越来越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实证调查发现,有87.5%的失独老人表示“不愿意出门”,66.2%表示“不愿意与以前认识的人打招呼”,主要害怕谈论涉及有关子女的话题[11]。22.2%的受访者在除原有的社会关系外表示不愿再拓宽交往圈,只愿与亲朋好友来往其他一概拒绝。33.3%的受访者表明在失独后害怕社会交往,已经不和任何人来往,甚至已经搬家。在情感能量的角度上,独生子女家庭在失独后会经历原有交往互动链条断裂、社区逃离到加入组织并参与其中和原有社会关系重构的过程,但情感能量相对较低的失独家庭可能面临边缘化,甚至与社会脱离的风险。在难以再次融入社会的同时,失独者本身自我价值感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生活无意义,对于再融入社会的难度也因此加大。

三、建立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失独家庭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他们在中老年遭遇失独风险、生计变得不可持续时,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失独家庭的风险,为失独家庭建立可持续的应对失独风险的社会救助制度。

1.明确政府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失独家庭面临老无所依的养老风险,失去了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经济状况较差,生产和生活出现困难。国家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为他们养老、经济和心理提供长期帮扶制度。政府须从制度上完善并清晰明确政府对失独家庭的救助责任,另一方面,需从立法层次上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实现具体化、公开化、可操作化,做到在实际生活中对失独家庭扶助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2.依托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优势

以社区服务为主要依托,致力于重新构建失独家庭的精神家园。积极利用现有政策、资金等优势,在社区养老的体系之上,推进社区功能的发挥,以社区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友好扶助以及院舍服务,为失独家庭提供社区救助服务。动员亲朋、邻里乃至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帮扶失独老人,让失独者可以心有所依;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与失独者的亲情联系、牵手服务等制度,有效进入并参与社会互动。

3.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专业作用,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1)建立心理救助机制。

以民间团体为依托,形成社会支持力量。民间社会组织既是连接政府与公民的桥梁,又是公共服务生产的核心主体。民间组织具有灵活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老人们的特殊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义务巡诊、免费体检、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帮助失独者打破自我封闭的枷锁,重新回归社会。

(2)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缓和压力、全面保护两大功能,是补足日常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的支持模式(戴维?A?哈德凯瑟等,2008)。社会工作者一般采取互助网络、自愿联盟策略、个人网络策略、邻里援助网络、社区授权等方法帮助失独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因此,社会网络理论的重视及采纳对失独群体的社会工作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它能够系统而专业的分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拉近失独者与社会大众、失独者与失独者、失独者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及理解。

4.失独家庭自我救助,提高自身养老能力

动员失独家庭建立互惠互助的支持机制,实现自我救助。亲朋好友,社区以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对于失独群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都是外因条件,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在帮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部条件还在于失独者自己的努力和自我救赎,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失独家庭做到自我释然,才算真正意义的自我救赎。所以,作为失独家庭本身应该从经济,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自我救助。(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赵仲杰,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市宣武区调查数据为依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2]李兰永,王秀银.重视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的精神慰藉需求[J].人口与发展,2009,14(6)

[3]吴敬东,王艺颖.失去独生子女家庭问题现状、原因和对策探析――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7)

[4]胡叠泉,邢启顺.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构[J].三峡论坛,2013,(1)

[5]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3,(6)

[6]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

第二篇:贫困失独家庭生存困境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贫困失独家庭生存困境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中国计生协针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失独家庭)开展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2013年将把项目试点扩大到全国49个地市。

摘要:自实施计生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成我国城镇普遍的家庭形式。该政策在取得抑制人口过快增长成效同时,也引发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部分家庭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公共疾病等原因失去子女。随着年龄增长,贫困失独家庭面临着生活医疗、养老、人际交往等困境。失独问题是一项关乎社会安定与彰显人道的重大民生问题,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好贫困失独家庭切身利益。

关键词:贫困失独家庭;社会救助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生政策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群体。与此同时,家中唯一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便衍生出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卫生部发布《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现有独生子女数量已达2.18亿,每年独生子女死亡人数不少于7.6万人。截至2012年,失独家庭总数累计已突破100万的大关。失独家庭表面是孤立家庭事件,但实际反映计生政策所包含的高风险因素,失独问题更多是社会问题,解决失独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

本研究关注的“贫困失独家庭”,指响应国家计生政策家庭,其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因交通事故、疾病传染和自杀等原因去世,这些父母大都超过50岁,已无再生育能力,且生活水平处国家贫困线以下。

二、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武汉市失独家庭生存现状与困境,探索当前社会救助现状与未来利益诉求间的失效领域,进而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为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地安享晚年之路。

2.2 研究对象

以具代表性地武汉市为调研区域,户籍人口837万人,其中独生子女家庭113万户,一孩家庭积存率达68%。全国百万失独家庭中,武汉市有5000个左右失独家庭,大约0.44%的计生家庭不幸成为失独家庭,且未来有增加趋势。2007年9月在青山区妇联、青山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支持下,会长李铭兰成立连心家园联谊会,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正式注册、专门帮扶失独家庭的民间公益组织,至今有300多户失独家庭加入。

2.3 研究方法

(1)访谈法。调研团队于2014年7月16日至7月20日对连心家园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团队通过对会长及部分失独者深入访谈、失独者网络交流平台等渠道,了解贫困失独家庭数量、经济来源等概况。

(2)文献查阅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失独问题文献研究,掌握该领域最新动态;搜集失独家庭相关文件与法律条文,为论文提供基本法律依据;整理连心家园官方资料和统计数据,为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丰富资料。

三、贫困失独家庭的生存困境

3.1 经济窘迫

由于社保制度不健全,儿女养老传统养老方式不可替代。子女一旦遭遇不测,老人生存境况就可能恶化。具体表现为:失独家庭微薄收入来源无法满足未来支出。孟泽楠、朱迪、王霞辉(2013)调查到失独者收入来源主要是领取退休金和农村低保两部分,各占415%和29.4%。连心家园成员中一半以上家庭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约20%成员靠低保生活。

3.2 疾病缠身

连心家园中,患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占近50%,患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占60%以上。身患多种疾病,导致看病次数频繁,医疗费用负担重,而我国现行住院和门诊报销比例远不能满足其医疗需求。

3.3 老无所依

目前,我国无论公办或民办养老院,现有条款硬性规定老年人需与养老机构签订一份入住协议,且需担保人签字。实际操作中,社会养老机构多以签字无监护人、缴费无人担保、后事无人负责等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

3.4 心理创伤

连心家园中,患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占60%以上。他们怕被揭伤疤而自我封闭,情感无依托,又无专业心理疏导,受尽精神折磨与心灵摧残,这也反映当前心理救助机制不完善。

3.5 婚姻不稳,对女方形成二次伤害

子女是父母生活轴心,失独后,精神支柱也随之倒塌,甚至影响婚姻关系。连心家园中,家中只剩母亲的占30%-40%,其中失独父母离异占总数的30%。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孩子去世后,丈夫也不幸去世;二是受子嗣延续传统观念影响,而女方育龄期限短,45岁内男性成员多选择离婚重新结婚生子;三是悲痛情绪无法排解,失独父母相互埋怨而感情破裂。

3.6 权益诉求渠道不畅

当前针对失独问题无明确部门负责,失独父母维权无法律依据,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各部门相互推诿,将其诉求抛之脑后。连心家园中子女去世留有第三代的有5、6户,而涉及第三代抚养和财产纠纷方面缺乏专业性法律援助。

四、贫困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现状与存在的缺陷

4.1 政府出台对贫困失独家庭经济补助政策及法规不尽合理

4.1.1 政策执行力不够

现有针对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较高法律规范是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给予必要帮助”。“给予必要帮助”概念模糊,并未对补助金额、年龄等作明确规定。目前,失独家庭参照“三无”老人标准给予救助。因缺乏中央统筹规划和硬性规制,关于失独家庭如何入住养老机构、如何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医疗报销比例等涉及失独家庭生存和生活关键领域,政策并未详细规定。因此政策执行中,地方政府依自身需要调整政策,伸缩性大。

4.1.2 救助标准低

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规定自2014年起,女方年满49周岁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为:城镇每人每月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然而,连心家园诸多成员因子女疾病支付医疗费而债台高筑,也有不少成员因子女离世患抑郁症、癌症等。毋庸置疑,上述经济补助仅杯水车薪。

4.2 社会组织力量不足

4.2.1 失独社会组织数量少

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团体纷纷关注并帮助贫困失独家庭,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失独母亲帮扶计划、上海市失独家庭自发组成星星港。就全国而言,失独民间组织数量仍屈指可数。而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因事务涉及范围广、服务对象不确定等,间接导致对失独人群关注度不够。

4.2.2 资金来源有限

社会组织运营资金多源于政府扶持、社会募捐和运营收入。连心家园会费标准为每户每月10元,单亲家庭减半(低保家庭免交),微薄会费远不能弥补日常聚会、旅游等活动开支。

4.2.3 缺乏长效化心理干预机制

民间组织具自发性,志愿者工作开展具阶段性与随机性,未能给贫困失独群体提供持续性精神慰藉,造成心灵上巨大落差感。民间组织及志愿者服务素质也参差不齐,不能深入洞悉其内心苦楚诉求,失独家庭更倾向与有相似经历人群抱团取暖。

五、完善贫困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当前政府、社会、个人应形成合力,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救助长效化机制,帮助失独家庭早日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5.1 明确政府在贫困失独家庭纾困中的主导责任

在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应协调财政、民政、计生等部门,从制度设计、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设身处地满足其利益诉求,逐步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

5.1.1 制度设计

(1)建立失独家庭数据库。从宏观上掌握失独家庭数量、特征等基本信息,打造动态化信息交互机制,为社会救助制度顶层设计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2)健全失独风险机制。从源头上降低独生子女死亡率,计生家庭可考虑冷冻卵子、精子技术;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子女规避风险意识和心理抵御能力;建议用计生罚款建立失独基金,让失独者有尊严和体面生活同时,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3)完善救助法律法规。计生部门适当给予经济援助鼓励有意愿、有能力失独家庭再生育,并免费为其开展生理检查、孕检等各种优抚服务;已无生育能力、有领养意愿家庭,民政部门做好领养衔接工作。面向全国适度放开二胎政策,为贫困失独父母提供第三代子女抚养、财产房产问题的法律援助。

5.1.2 政策引导

(1)医疗方面。利用失独家庭数据库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民政部门统一颁发“失独优抚证”,可享受免挂号、提高门诊与住院报销比例、特殊病种救助等绿色通道;优先为年老体弱失独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紧急救助通道等。

(2)养老方面。为失独家庭投保涵盖养老、医疗、意外等综合性保险。对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政府应探索社区上门服务和购买服务;对倾向机构养老家庭,建议由政府出资、以廉租房或老年公寓形式集中养老,这样既能解决入住养老院需监护人缺位窘境,同时又避免见他人阖家欢乐而触景伤情。

5.1.3 资金扶持

依据国家财政状况、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涨幅,动态化制定扶助标准。建议武汉市民政局结合当地年均工资水平与生活水平给予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并参照武汉市城镇每人每月约60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月300元低保标准提高救助标准。

5.2 发动社会力量

5.2.1 呼吁社会关注失独问题

借助网络、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失独家庭社会关注度。民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民间组织效仿连心家园抱团取暖,以失独家庭同样经历促进彼此心理认同和诉求表达。

5.2.2 营造关爱的社会氛围

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传统美德,为贫困失独家庭营造社区关爱的和谐氛围,从经济扶助、精神抚慰、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特殊关爱。

5.2.3 提高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服务水平

经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疏导水平。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如连心家园可在政府扶持下与青山区社区服务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咨询室和志愿者团队签订服务合作协议,确保失独家庭有一对一的全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为其提供健康保障、生活照料与精神帮扶。

5.3 提高自助能力

外界力量有限,贫困失独者能否走出阴霾,关键得自助。首先,学会自我疏导,调整不良情绪。通过燃烧生命余热重整旗鼓,如做义工,传递爱的温暖。其次,搭建交流平台,如失独QQ群,与同病相怜者互诉衷肠,实现情感交流,彼此相互慰藉与勉励。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全国人口与计生舆情周报,2012,(42).[2]武汉人大常委会.抚慰“失独家庭”之痛[Z].20130523.[3]孟泽楠,朱迪,王霞辉.重庆“失独”家庭养老保障模式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6).[4]王梦婕,张昢昢.失独家庭生存状况调查――我们的晚年何处安放[N].中国青年报,20130122.[5]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3,(6).[6]2014失独家庭补助标准最新政策[N].新华社,20140428.[7]王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4).[8]2014年最新武汉低保标准[N].湖北日报,20140820.五、社区体育养老与新媒体结合的意义

5.1 为老人和子女之间搭建起即时沟通的信息通道

在为老人提供社区体育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每天为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做简单的检查并及时记录,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为老人子女发送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让老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状况和出行安全)能被子女远程查看。

5.2 为相关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通过社区工作者及时、准确记录社区老人身体锻炼及身体状况等的相关信息,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可实现对老年人身体锻炼及身体状况信息动态的实时掌握与管理,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体系的建设。

5.3 为产业内部交流开辟专门的平台

通过新媒体建立专业的行业数据库和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了解养老服务业现状和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随时把握市场动向,制订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产品和推广方案,让各种养老行业能够自由地进行自主整合,顺应市场需求,实现良性发展。

六、结论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海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4):121.[2]朱佳.夕阳无限好: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3]程必忠.浅析新媒体在养老产业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4(4).[4]方媛,季浏.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84.[5]谢绮珊.85岁以上1/4有老年痴呆[N].广州日报,2012-10-11(A16).[6]方媛,季浏.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研究述评[J]//白莉.16 省市区老年体育锻炼者心理状态透视[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学会文论文集,2000:169.[7]曹展,陈亚平,丁俭.试析当今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需要及其特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7):245.[8]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21(4).

第三篇: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提要] 救助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石家庄市救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救助管理;困境;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救助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废止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文关怀,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救助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急需探索和解决。

一、救助管理工作困境分析

(一)对职业化乞讨人员管理的法规不健全,亟待整合。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是《救助管理办法》的核心,是与收容遣送办法的本质区别。但救助管理制度是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不能持久解决问题,正如一位乞讨人员所说:“救助站里再好能管我下半辈子吗?能给我钱花吗?在家里如果有办法生活,我何必要出来呢?”对于另外一些长期流浪乞讨人员来说,乞讨本身已经成为一门职业,甚至是回报比较丰厚的职业,他们已经成为职业化乞丐,自然不会去自愿接受救助,更不愿被送回流出地。职业化乞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省区,这些省区的部分农村有集体结伙外出乞讨的传统陋习,当地流传着“城里磕头,回家盖楼”等顺口溜。

据调查,多数职业乞讨人员不属于“生活无着”,不需要并且拒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绝政府的救助,但他们实施的有害行为确实需要加以约束和管理,而现有《救助管理办法》多为关爱性救助的规定,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有不少缺失。对职业乞讨和有害乞讨行为的管理因法律并未赋予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相应职能和手段,而导致各有关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常处于进退两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职业化乞讨人员普遍采取“告知不听,救助不去,劝阻无效,制止不服”的态度,“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二)救助条件难以把握,求助人员的甄别核实缺乏规范性操作。按照民政部《实施细则》规定,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既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又不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但是,实际上真正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人员比例很小,以石家庄救助站为例:在2012年实际救助的6,589人中,长期在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人员118人,仅占救助人员总数的1.79%;因钱物花光、丢失或被偷、被抢、被骗等造成生活一时无着,自愿求助但尚无流浪乞讨行为的人员5,788人,占救助人员总数的87.84%;其他原因如公安部门送来、接群众热线等救助人员为683人,占救助人数的10.37%。因此,如何从工作实际出发,合理界定救助对象,做到“应该救助的得到救助,不应该救助的不予救助”还有待研究。

此外,求助人员成分复杂,动机多样,有的为了求得救助而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编造谎言;有的随身带有现金,因工作人员无权检查,求助人员骗取救助时有发生。如何对求助人员进行有效甄别,有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落实救助管理经费有困难,人员编制不足。一是工作经费紧张。流浪乞讨人员往往是跨区域流动,在安置和跨省接送问题上,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要求,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经费,省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跨省救助任务量对跨省救助管理站予以补助。财政部督促省级财政部门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费。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对中西部救助管理工作予以补助。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兴办救助站并维持救助日常运转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有限的经费往往只够维持机构基本开支;二是人员编制不足。救助管理站的人员编制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核实的,在收容遣送时期还能适应,改为救助管理后,由于工作性质由强制性管理改为人性化的服务型管理,需要24小时值班、街头救助、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及肢体残疾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护理、跨省接送等大量业务工作,人力调配十分困难。

(四)对特殊人群的救助面临困境。首先,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及安置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难题。作为特殊的救助管理对象,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助,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敏感性、风险性等诸多难点。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的主要途径是经公安部门护送而来,占到80%以上,其他是热心群众护送来站和接市政府值班电话、群众热线电话后由救助管理站接回的。目前,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经费问题突出,他们的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较大的医疗费用;而且救助渠道单一,目前这部分人员的救助和治疗由政府承担,民间慈善机构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石家庄救助站为例:2010年329人,2011年378人,2012年403人。救治经费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次,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和管理教育工作也有待加强。由于大多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常年脱离家庭在外流浪,生存环境也使他们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挫折和磨难往往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如石家庄救助管理站在救助新疆籍未成年人时,由于管理人员与新疆籍未成年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在身份鉴别、与接领人关系的核查和日常救助管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新疆籍未成年人曾经出现过绝食甚至自残等过激事件,为促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回到社会,需要在救助管理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二、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时期,少数社会成员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选择乞讨以维持生存具有一定必然性,乞讨现象一时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加、乞讨群体规模一度扩大,在所难免。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既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更不能退回到“收容遣送”的老路上去。既要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观点,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更要着手当前,做到以人为本,积极救助,正视问题,依法管理。

(一)完善《救助管理办法》,加快救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建议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救助管理办法》,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应修改受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覆盖面,将虽没有流浪乞讨行为,但因各种原因已经处于生活无着境地的求助人员列入救助对象,积极予以救助;要尽快建立省际受助人员接送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接送的程序和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2、建议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及时总结执行《救助管理办法》工作实践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1)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财政局、卫生局、交通局等)为成员,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定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公共秩序;(2)更多的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在救助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增加相应条款,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当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基层组织可及时告知、进行临时性救助,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反映、积极开展协助性工作。发现乞讨人员违法行为时,应及时举报,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处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3)增加加强救助管理站防病防疫工作的专项条款。要强调卫生部门的检查督促、防病指导的责任,加强站内工作人员自身防病保护的措施,制定救助站对求助人员要进行身体检查的规定程序和项目,筛查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员。制定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设施设备标准,并确定达标时限,严防流行性传染病在受助人员中传播,确保站内不出现卫生安全事故;(4)尽快明确救助管理站的基本建设标准、机构编制、救助标准、经费保证,以及责任划分、经费结算等方面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规定细则。保证各项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确保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高效地开展。

3、建立救助管理工作社会化参与机制。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宗教组织和广大市民,通过义工服务、捐款捐物、告知引导和直接救助等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救助工作。号召、引导市民将钱物捐赠给慈善团体和公益组织用于弱势群体的救助,使市民的爱心既有施放之处,又能防止受骗上当,还能压缩职业化乞讨人员的生存空间。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支持、参与救助管理事业,建立有效而又稳妥的社会化参与机制。

(二)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救助服务。救助管理工作是服务型的管理工作,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为了适应新的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素质。

1、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救助管理人员,首先要准确理解、掌握国家有关救助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办事,自觉维护受助对象的切身利益;其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富有爱心,责任感强,尊重人格,保护受助者的权利;最后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救助管理工作的工作对象十分复杂,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救助管理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及决断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救助管理工作是一种典型的助人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社会与关于人的知识。要站在较高的水准上观察、认识、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此外,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救助服务,总结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本土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创新工作方式,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1、创新工作方式。救助管理站要从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逐步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方式,丰富救助内容,实施人性化的救助。除日常救助外,要针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进行必要的物质帮助。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心里辅导、技能培训、文化教育、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专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工作方法,争取逐步做到“分类救助,按需施救”,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2、拓展服务功能。救助管理站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展救助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为受助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开通救助服务咨询电话、实现街头救助经常化、在市区繁华路段交通要道设立救助引导牌、发放救助引导卡以及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对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通过为下岗失业等人员提供公益岗位,让他们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既有效地解决了救助管理机构人员紧张问题,又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扩大了救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

(四)积极发展城乡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源头上根治乞讨现象。治理乞讨问题还要从治本上下功夫。从源头上,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引导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在城市,应当逐步给予符合相关条件的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门槛;而当他们失业或陷于生活无着时,应当纳入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解决乞讨问题的最根本之道,则在于加快社会结构的转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完善基于公平和公正的社会政策,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主要参考文献:

[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2]齐建辉.职业乞讨亟须治理[J].社会福利,2010.2.[3]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8.------------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四篇: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镇政府财政困境为研究对象,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分析原因,并提出取缔乡镇独立的财政职能,由县级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问题。

【关键词】 乡镇财政困境 成因分析 分税制 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著(周飞舟,2006)。但是,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文献甚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通过省直管县,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贾康,2002)。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分税制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使其已难以成为一级财政。因而可以考虑取缔其独立的财政功能,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实行分税制的大环境下,县级政府对辖区采取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从而为乡镇政府解困。

循此思路,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归纳了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成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取消乡镇财政职能实施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当前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二、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分税制设计的是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对省级以下财政,尤其是对县乡两级财政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原来属于县乡收入的部分企业税收按分税制规定划为中央收入;其次,按照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一级政府有权决定它与下一级政府采取的财政划分方法,所以各级财政遵循“本级优先”原则,中央政府的做法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上级财政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收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现行分税制对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支出责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1、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的财权大大缩小,事权不断下移,成为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贾康、白景明,2002)。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得到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集中度更是平均每年增加2%,市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提高资金集中度(周飞舟,2006)。财权和事权对称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均有自己大宗稳定的、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源,而乡镇财政却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上级财政在财力分配上层层“向上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划归到自己手中,而将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税源分散的小税种“甩”给了县乡政府,造成县乡税收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要负责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本该属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又不是均匀地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由于上级政府拥有分配公共服务的主导权,往往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不堪重负。从而使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成为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飞舟、赵阳,2003)。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财权和财力的丧失、事权的加重,收支的矛盾愈发加剧。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调地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和社会公平,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

度(Robin Boadway,2006)。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来弥补。在地县本级财政支出里,本级财政收入大约占65%左右,上级转移支付占了35%左右;而基层政府即县乡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35%,部分山区农业乡镇依赖度甚至更高。因此,转移支付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四种主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均有自身的缺陷:税收返还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地区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建设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相背离;一般目的转移支付的测算基础不够科学,实现不了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专项拨款名目太多,很多专项拨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这种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决定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解决“基层政府可利用财政资源的巨大区域性差异以及贫困地区日益严重的财政收入短缺”这一农村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最为科学可行的制度——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随着分税制推行而建立起来(黄佩华,2002)。因此,转移支付的不科学、不完善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李茂生、陈昌盛,2004)。

3、农业税费改革,大幅减少乡镇税源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农业税改革之前,农业税和农业的提留统筹以及其他的集资收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点。县与乡镇政府对农业税费实施了划分,县政府保留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税,乡镇政府则主要依靠提留统筹和其他的集资收费。这导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倒闭、转制之后,农民负担突然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政府而言,农业税、提留统筹以及面向农民的集资收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税收,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主体。这成为2002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背景(周飞舟,2006)。

2002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村级“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的“看家”税费,这些税费的取消导致乡镇财政锐减。税源锐减、财政减收直接挑战分税制在农业乡镇的运行基础。

4、举债负担沉重

由于财政收支缺口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转移支付又存在时滞和配套资金的问题,因此乡镇政府将举债作为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在乡镇二、三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收入。近年来,原料成本上涨,传统种植业盈利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间接制约了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个别乡镇领导利用借款搞投资,形成重复建设,投资后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承担的债务无法偿还,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债务包袱。

在税源短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发挥其为辖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功能。并且基层财政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置不当,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上级财政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分税制实施愈发艰难

一是乡镇分税制已有名无实。尤其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税费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烟叶税也只在少数乡镇征收。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税收更是微乎其微。在无税可以分享的局面下,乡镇财政已然失去了分税和开支的基础。

二是税收征管与财政体制脱节。税源减少,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镇开展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就日渐减弱。为节约征收成本,税务机构对一乡一所的机构作了调整,一个基层税务所要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并且,乡镇税务机构只对上级税务部门负责,乡镇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税收部门的协调能力日渐减弱,已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是财政管理措施乏力。在分税的范畴内不管制定怎样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都不会大,反而会因财政管理不到位,引发一些财政管理、财政支出、财政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思索一种有别于分税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日益严峻的现状。

2、取消乡镇政府的独立财政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做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

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王雍君,2007)。因此,理论上来看,作为最贴近普通民众的乡镇政府,在收集和处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信息以及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最佳优势。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乡镇一级财政,名义上是基层财政,但一直缺少相应的财力支持。分税制之前基本上就是“吃饭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基层财政上划中央很多,乡镇政府保运转、保工资更加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乡镇政府职能和财政供养人员上划,税务、金融、工商等机构己经按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维持原有乡镇财政体制的配套环境己经发生重大变化。财政系统如仍坚持按乡、镇行政区划建立乡财政机构,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配套环境。并且,占乡级支出大半的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发放后,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只剩下政府人员工资支出,乡镇财政的内容就更虚了,在省地方财政级次中,乡镇已称不上一级财政。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和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

3、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又称“收支两条线”,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所有收支项目管理办法,一切开支标准也同样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所需的相关支出全部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无论是从税源的分布情况、预算管理级次、金库的建立,还是从乡镇政府机构的设置来分析,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很不完备。因此,可以考虑撤销乡镇一级财政,简化财政级次,由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对策建议

处理好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关键就是要科学界定县、乡两级事权和财权。就当前的乡镇财政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推行分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乡镇一级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

1、乡镇收入纳入县级收入

不再对乡镇下达税收任务,国税、地税及财政所在乡镇征收的税收、非税收入不再区分乡镇,全部纳入县级收入。同时,取消对乡镇税收工作的考核,乡镇的财政收入数量不再作为评估乡镇政绩的依据和标准。

2、县级财政承担乡镇支出

乡镇收入收归县级之后,乡镇所有支出也相应由县级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基层干部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

3、鼓励税源建设

乡镇税收任务取消后,其对税源建设、税收征管的积极性肯定会减弱。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可以把乡镇辖区内的个人建房装修税、部分车船使用税、畜牧行业税等税收委托给乡镇代为征收,并将征收额度的补助返还乡镇,用于补充业务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4、防范新增债务

规范乡镇支出,防范乡镇新增债务。例如,对待乡镇赤字方面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及共同消化的办法,帮助乡镇消化财政赤字。对县级以上安排的乡镇项目建设配套经费由县级全额承担,避免乡镇发生新的债务。

5、抓好过渡期管理

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继续实施分税制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更替需要过渡性的政策和时间。过渡期间,要坚持利益分配格局、预算管理权限、资金管理和财务审批权限不变,确保乡镇的财政支出不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J].World Politics,1992(10).[2]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3]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4] 朱清: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的分税制改革[J].财贸经济,2010(3).[5] 王春娟、焦雨生:分税制下的县财政来源分析[J].当代经济,2007(4).

第五篇:“城市失独家庭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问卷

“城市失独家庭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城市失独家庭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研究组,问卷旨在了解当前城市失独家庭的需求和期望,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调查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之用,请放心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你的年龄:你的性别: A、男B、女

你的职业:A、政府机关B、事业单位C、国有、民营企业D、个体E、其它

1、失去独生子女以来,你最大的变化是下列哪个方面:

A、精神B、心理C、社交D、身体

2、你在精神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哪些:(可多选)

A、精神压抑B、意志消沉C、情绪波动大D、孤独寂寞E、无助绝望

3、你在心理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哪些?(可多选)

A、敏感B、焦虑C、脆弱D、恐惧E、自闭F、挫败感G、自卑

4、你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是下列哪些方面?(可多选)

A、物质支持B、精神支持C、养老保障D、医疗照顾E、社区服务F、生活照顾

5、你以后最担心的问题是下列哪些方面?(可多选)

B、物质支持B、精神支持C、养老保障D、医疗照顾E、社区服务F、生活照顾

6、除了工作以外,你现在经常去以下哪些地方?(可多选)

A、自己家里 B、亲朋好友家里 C、社区活动中心 D、商场 E、公园 F、电影院 G、其它

7、你现在是否害怕与亲朋好友一起谈论孩子?

A、是B、否

8、如果有生育的可能和条件,你会考虑再次生育吗?

A、是B、否C、说不清

9、如果有收养孩子的机会和条件,你愿意吗?

A、愿意B、不愿意C、没想过

10、你希望获得以下哪些组织或人士的帮助?(可多选)

A、政府部门B、社区干部C、亲朋好友D、志愿者E、社会工作者F、心理工作者G、非政府组织H、自发互助组织I都不希望

11、你认为政府应该在以下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可多选)

A、提供经济补偿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D、建立专门救助机制E、发动社会力量关注F、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G、其它

12、你是否希望自己被媒体宣传报道?

A、是B、否C、无所谓

13、你或者配偶是否患有慢性疾病?

A、是B、否C、不知道

14、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专门面向失独家庭的独立养老院?

A、是B、否C、说不清

15、你是否了解并愿意加入一些失独家庭自发成立的QQ群等民间互助性组织?

A、是B、否C、不知道

16、请谈谈你对自己、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其它看法、想法等。

下载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独家庭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刻不容缓的提案

    关于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刻不容缓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62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绩效考核困境与对策研究(模版)

    姜晓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姜晓萍,马凯利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个成员的资源来提高组织绩效,公务员绩效考核便是适应刺激反映模式而采用的......

    2016失独家庭 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2016失独家庭 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在我国的比例逐年增长,社会需要对失独家庭有一定的关爱,失独家庭是因疾病或意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需要独自面对养老,下面是......

    李康宁:失独家庭尤需“社会养老”托底(★)

    李康宁:失独家庭尤需“社会养老”托底 2012-11-28 对于失独家庭而言,针对性的制度保障、人性化的精神援助必不可少。但从根本上说,相关部门更需要加快步伐,提升养老的社会保障力......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合集五篇]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现在,失独家庭以每年7. 6万的速度增长,全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这其中农村失独家庭占很大......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何新平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 海门226151) 摘要: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为化解中学历......

    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关于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前言:我国公务员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乡镇公务员经常接触与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在党政和农民群众之间起着重要......

    研究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与对策

    研究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为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智力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