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与木在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材料中的运用研究
土与木在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材料中的运用研究
新疆民居是当地居民适应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过程中,选用当时当地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因此当地民居建筑在材料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筑的布置都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利用当地黏结性强且易于脱水成型的泥土资源发展起来的。根据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的考古发现可知,生土住宅早在汉魏时期已经形成,并一直延续了下来。其突出特点是:厚实的土墙,土拱式屋顶,大而显要的公共空间。当地人常说的“挖地为院,隔?盼?墙,挖穴成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住宅的建造特点。土拱住宅离不开土墙,土墙或夯筑,或用土坯垒砌,活再生土上挖成。房屋建筑有土拱平房和土拱木结构平顶楼房两种。土拱不仅用作房屋建筑,而且有的大跨度土拱上面是院落,供居民乘凉,下面是道路,路人可以免受烈日之苦。
前言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新疆吐鲁番亚尔果勒村民居建筑中的土与木材料部分。亚尔果勒村是新疆维吾尔族乡土民居村落,是新疆“历史文化名村”。其维吾尔族古村位于亚尔果勒村,毗邻交河故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多为黄粘土和胡杨木筑成的生土建筑,聪明的维族祖先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巧妙利用黄粘土,采用土木结构,制成了一栋栋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的房屋。富裕人家还会增设廊房,会在木廊上雕刻花纹或绘制图案。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对于建造生土民居的黄粘土、木这些原始材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是选择了商业化的空心砖和铝合金门窗。因此本课题的撰写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亚尔果勒村民居建筑材料的分析
当地居民为适应麻扎村气候、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选用当时当地能得到的黄粘土和胡杨木为建筑材料。经过多年的实践,建造出新疆建筑文化的结晶,为营造出适应生活需要的居住场所,发挥了无穷的聪明才智,因此各个建筑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筑的布置等方面也呈现为多种多样。如何在传统空间环境中继续运用土与木这种既方便、节约又接近自然生态的特色。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与实际需求,本课题从聚落地理学、建筑学、人类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通过对亚尔果勒村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土与木等进行深度挖掘。试图补充并整合新疆民间的对传统和文脉的传承毅力,使得这些民居建筑文化保持着、发展着,并不断赋予更新的内容,从而探讨优化模式。
在现今新农村影响背景下,如何弘扬建造新疆乡土民居过程中选用当时当地的建造材料,并且尊重新疆地域的民居构造和布局形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也是未来新疆乡土民居建筑发展繁荣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本课题以分析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从民居的建构和布局的分类入手,从而探讨乡土民居建筑样态及空间结构优化的实践途径,为新疆特色乡土民居建筑材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
支撑。
合理引导对亚尔果勒村村民居建筑材料的重新认识
由于时代的发展民居建筑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筑的布置等方面也呈现为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运用“土”与“木”这种既方便、节约又接近自然生态的新疆民居建筑
材料。
地理特征与空间组织模式是生土民居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外部条件,因此,本课题选新疆民居建筑材料保护作为代表,从传统空间环境中继续运用土与木这种既方便、节约又接近自然生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合理引导新疆乡土民居建筑中传统材料保护的发展空间。
以土与木建筑材料为切入点:为营造出适应生活需要的居住场所,发挥了无穷的聪明才智,因此各个建筑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筑的布置等方面也呈现为多种多样。如何在传统空间环境中继续运用土与木这种既方便、节约又接近自然生态的特色。
以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材料为核心,分析传统新疆民居建筑材料的时空演变过程、社会人文特征与基本规律,为人文景观挖掘建设奠定基础。完善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材料的演变过程,设计具有适应新农村建设特征的又不丢弃传统的当地的材料,保护新疆乡土民居建筑中传统材料保护的发展空间。
亚尔果勒村乡土民居建筑的传统材料发展空间
“土”与“木”原始材料是历史演进过程中当地居民认识自然的总结,体现了新疆特色乡土民居建筑材料的特殊之处,而新疆民居建筑存在的本身就说明他具有时代价值,在现今的建筑材料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在繁荣新疆民族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保护、传承新疆典型的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围绕其历史演进、空间组织、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系统讨论。从而探索在新农村背景影响下的,新疆乡土民居建筑中传统材料保护的发展空间。
原始材料的深度挖掘:原始材料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总结,体现了新疆特色乡土民居建筑材料的特殊之处,而新疆民居建筑存在的本身就说明他具有当代价值,在现今的建筑材料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并不能够被现代的手法所取代。因此,如今传统的民居建筑材料模式正在遭遇挑战,人们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最佳更新途径,或许将引起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材料既应该顺应当地环境建设条件,破除部分不合时宜的建筑材料同时,继承本地优秀传统建筑材料。发展新形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做到以人为本,节约生活费用,方便生产和
劳动。
营造高效、节能、宜人的民居建筑材料,适应新农村建设材料的适度发展。在传统空间环境中继续运用土与木这种既方便、节约又接近自然生态的特色。同时又有本民族的民居建筑特色。
总结
通过对亚尔果勒村民居建筑材料“土”与“木”的分析,当地居民将当地材料用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并不断赋予更新的内容。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同时又要结合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优化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疆乡土民居建筑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新疆吐鲁番亚尔果勒村自古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巧妙利用黄粘土,采用土木结构,制成了一栋栋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的房屋。研究乡土民居建筑材料保护,首先应提出如何避免趋同的理论依据,从而为整合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建筑材料,以及与民系、艺术、宗教等社会因素建立的互动关系实践奠定基础。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与实际需求,本课题从聚落地理学、建筑学、人类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通过对亚尔果勒村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土与木等进行深度挖掘。试图补充并整合新疆民间的对传统和文脉的传承毅力,使得这些民居建筑文化保持着、发展着,并不断赋予更新的内容,从而探讨优化模式。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同时又要结合当地传统的建筑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本论文为新疆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第二篇:乡土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乡土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陈鹤琴的“活教材 ”理论认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园地处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的丽阳社区内,于城乡交界处,有着丰富的农村乡土资源。《指南》中指出“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依托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乡土资源,创造出特色性的体育区域活动材料。根据当地的资源,我们把乡土材料分成农家用品和传统类,充分挖掘乡土材料蕴含教育价值,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为幼儿的体育区域活动发展提供“养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发展基本动作,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体育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是一样的,是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生活,更好的促进幼儿身体和心里的健康发展,我园于2015—2016下学期学期进行创新创优活动——《乡土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总结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经验,但是也从中看到了许多不足,现将现阶段的创新创优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广泛收集各种乡土材料
由于我园地处农村,属乡镇幼儿园,条件差,体育活动器材特别紧缺。广阔的田野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物质材料。于是,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多动脑、动手,收集不同季节的植物材料——竹竿、稻草、玉米叶、豆类、玉米芯、高粱杆、笋壳叶、木等。
与此同时,我们发出了绿色环保行动的倡议,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特别是生态移民后,家中不常使用的一些农作工具等,每周一家长和孩子将收集的乡土材料及废旧材料慢慢的积累,就会有可观的乡土材料和废旧材料:枯树枝、农用工具、饮料瓶、绳子、碎布、瓶盖、易拉罐瓶、漂亮小石头、河沙、废报纸、硬纸壳、等。
还有,我们农村虽然没有各种高档的玩具,但是农村孩子也有他们耍的玩具,如:踢毽子、跳绳活动、踩梅花桩、竹竿舞、打陀螺、跳绳、滚铁环、纸飞机等。教师把这些收集起来,也可是些乡土素材。
二、挖掘乡土材料,自制幼儿体育活动器材
(一)自制户外体育活动器材,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八大动作的发展。
为了充分激发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不同年龄幼儿八大动作的发展,自制了一系列幼儿体育活动器材。可分为木头类、竹子类、草类、传统类和农作工具类。:
木头类有:高跷(将圆柱体的木块两边用麻绳线圈上,幼儿一手拿一只高跷,双脚轮流往前走)、大木鞋(可三—四名幼儿双脚穿在一双大木鞋里,几人同时协调的抬同一只脚,依次往前走)、木筒、梅花桩、长木凳等。
草类有:稻草人(把稻草扎成草人当靶,进行打靶游戏)、草团(用草编成草团挂在墙壁上在2—3米内练习投掷)、草尾巴(将搓成的小短绳系在腰间当尾巴,在一定范围内四追逐跑;搓成长长的尾巴盘成一个圆形的草垫子,放在地上进行跳跃活动)、草绳子(把稻草搓在绳子,小班幼儿把绳子放在地上跳,中班幼儿可以甩绳子玩,大班幼儿可以进行跳绳比赛)、草网、草蛇、草球、草圈等。
竹子类有:竹马(将竹棒的一头做成马头,马头朝前,竹棒放在胯下,做骑马动作,发展跳的动作)、跳竹竿(我们把长长的、粗细一样的竹竿涂上各种颜色,让幼儿跳竹竿舞);竹推车(把竹子的一头劈开,装一个竹节作轮子,便成了小推车,这个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拖拉玩具)、花轿(将竹棒和纸箱做成轿子,让幼儿玩抬轿子游戏)、竹圈、竹蜻蜓、竹筒、竹梯、竹扁担、竹筒高跷等。
传统类有:毽子、响簧、陀螺、铁环、地牛等。
农作工具:风车、箩筐、提兜、扁担、筛子、簸箕、筢子等。
自制体育游戏器材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资源的科学利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幼儿发展。
(二)、根据不同的乡土材料,选择适宜的制作方法
材料是幼儿体育区域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既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对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选择丰富的农家用品和竹子资源,把它作为载体,对它进行移植、改制,开发出具有乡土特色的体育活动器材。
1.传承、传统。
勤劳的劳动人民在战胜自然的过程中用智慧创造了许多特有的农家用品。在体育区域活动中,我们充分传承发扬地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整合与提升。收集各种农作工具,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并将它们进行筛选、归类。如风车、筢子、箩筐等农家用品,由于现在的城乡一体化,大家都搬迁到社区居住,这些农家用品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发扬,使其回归生活。
2.仿制、改造。
传统的农作工具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直接使用,适用于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因此,我们要对收集的材料进行仿制、改造,这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牢固性、安全性、操作性等。如箩筐、挖土、梯子等工具都比较大,我们就缩小尺寸,让它们更适合幼儿的操作。有些工具使用时安全性较差,如耙子等工具,我们就采用竹制材料进行仿制,降低铁制品的危险性。
3.装扮、美化。
传统的农作工具的颜色比较单一,缺乏美观性。使用时,我们用色彩和图案,运用生活化美术进行装扮美化,使材料拟人化、形象化、色彩化。农家用品以绿色、原木色为底色,如农家乐区域中的筛粮食用的大小不一的筛子,我们用花布进行包裹,不仅增强其美观性,也保障了安全性。
(三)利用乡土材料,编制具有民间特色的早操活动。
为了提高幼儿早操的质量,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幼儿家长、幼儿一起自制了一系列操节器械,将健康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表演、锻炼阶段。即: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想象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现创编了:蒲扇操、自制哑铃操。我们也构思出了花环操、圈草操、腰鼓操、棍棒操、绳操、筷子操、彩球操、等,操练活动大大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优化了幼儿早操活动。
三、结合投放,注重全面性发展
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幼儿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既是活动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是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环境互动的中介。因此,在开展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时,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乡土材料,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单一式投放与组合式投放相结合。
每一种材料都有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但单一投放,玩法较为局限,容易限制幼儿的思维。因此,我们不断地调整材料投放的方式,尝试将单一式投放与组合式投放相结合,拓展材料的多种功能,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出新的玩法。如渔家用品中的鱼篓、花篮,我们发现游戏种类比较单一,仅限于捕捉、装运海产品。为此,我们将其与球、平衡木、扁担等材料组合起来投放,将鱼篓、花篮与球结合起来玩装、抛接球、投放的游戏;将鱼篓、花篮与平衡木、扁担结合起来玩担运海产品走平衡木的游戏。如农家乐区中的打麦穗游戏,原来只是让幼儿模仿成人打麦穗劳作,我们将其与贴有丰字的箩筐、扁担等材料组合起来投放玩“运粮食”的游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发展幼儿跑和平衡的能力。
2.固定式投放与灵活式投放相结合。
在体育区域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隐性资源和乡土材料的显性资源相结合投放。园内的隐性资源,如大树、小土坡、水池、沙池、鹅卵石、草坪等隐藏在我们生活周围的资源,因其固定建筑、外形较为庞大、重量较重等因素,不易于挪动、改造,我们将隐性资源开发利用固定式投放。乡土材料的显性资源,因其机动、灵活,将其与隐性资源组合投放,创造丰富的探索空间,有效地发展幼儿的不同运动能力。如野战区中的小土坡与独木桥、荡桥、木桩、碉堡、手榴弹等材料组合投放,让幼儿钻、爬、双脚攀登小土坡,上坡跳、下坡跳,设置各种障碍物,玩用手榴弹炸碉堡游戏;如水区中的水井、水池、踩水车等与玩水工具、钓鱼工具、水桶、鱼篓等组合投放,让幼儿通过各种材料自主地探索玩水游戏。
3.规范式投放与自主式投放相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体育动作发展目标,我们在海趣区、水区、农家乐区、野战区、建筑区等各个区域相对规范地投放相应乡土材料,开展具有特色性的体育区域活动。为了满足不同幼儿能力需要,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开设了一些可变性强、自主游戏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摆弄材料。如农家乐区的筛粮食用的筛子,幼儿还可用于开展滚、顶、转、推、跑的竞赛性游戏;大小不一的竹梯不仅只用于攀爬取物,还可用于开展地面跳格子;与轮胎组合钻、手脚爬行、踏在横档上行走;空中垂吊等游戏。
四、收获成果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侧重于利用竹类、农作工具和传统类的乡土材料开展体育活动来培养发展我园孩子的体能。努力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每一位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在活动形式上设计得多种多样,均衡培养孩子走、跑、跳、爬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爱玩的、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设计活动内容上也尽量做到新颖,利用乡土材料,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尽可能把身边可利用的各种本土资源制作成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器械。
实践证明,乡土材料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对我园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第一:让孩子们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从小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做一位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合格小公民。
第二:充分利用和爱护体育器材。只有充分利用本土的优越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能,让乡土资源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引导孩子们快乐成长。乡土材料制作出的体育器材虽然比较牢固,但是教师还是要培养孩子们爱护体育器材的意识。比如教师在制作器材时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体育器材制作的不易,在日常的活动中学会去爱护这些器材。
第三:我园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明显得到了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耐力和速度上都有着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我们老师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使幼儿从小得到这方面的培养。
第四:促进了每个幼儿个性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幼儿勇敢、活泼、愉快开朗的性格,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发展了智力和感知能力。许多以前胆子很小的幼儿,碰到困难只会哭,而现在胆子也大了,也会去挑战一些困难了。
五、存在不足
当然,在开展这个活动当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鉴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决定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材、玩具材料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有时候我们老师怕麻烦,没有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准备的材料还要再丰富些,品种再多一些。
第二:给与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够,孩子们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时在活动中,孩子们会发生碰撞现象,摔跤等。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不够,有时候我们教师没有尽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透过孩子的行动去把握孩子内心的想法,理解孩子独特的感受方式。同时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扮演的角色都是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富有童心的游戏伙伴。
第四:给予孩子的自由还不够,因为我们怕孩子乱,认为活动的时候孩子乱了就不好开展活动了,没有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反思与展望
鉴于以上不足,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喜欢体育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他主张给孩子游戏的机会,通过游戏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应努力创设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的户外活动,让他们玩中乐、乐中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优活动要开展好,必定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开展体育活动,让幼儿的体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全园老师共同的心愿!
第三篇:“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工作总结
本课题组的《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申请,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为t33。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外,还配合学校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奋斗精神,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方案,落实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成功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致辞,主持人作了课题的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交流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学习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师生动员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XX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教师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问卷法,调查“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并写成论文。XX年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八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民俗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父母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文章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批评的占54.7%;看见破坏家乡自然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
7、编辑乡土教材《柳风泉影》并设计教案,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乡土、走进乡土。XX年12月28日召开XX总结会暨2010研讨会,总结上研究情况,课题组成员汇报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究中的问题,汇总对乡土资源的调查资料,并研讨编写乡土教材的有关问题。
(1)采用文献查阅法,搜集借鉴《柳泉镇乡志》《柳泉镇百年简史》上有关资料,由主持人张林涛和课题组重要成员孙礼强老师,利用2010年寒暑假及节假日等时间,走村庄、访山民、爬铁道、上桥梁、穿山沟、过山岗,观自然风光、寻历史遗迹、探民风民俗,觅名人名作,游遍105平方公里柳泉大地;理照片、整笔记、查资料……酷暑的日日夜夜,寒冬的时时分分,编辑、修改、校对、定稿……图文并盛、雅俗同茂,乡土味、文学味、神奇味、考证味浓厚的《柳风泉影》于2010年9月1日正式作为校本教材在我校使用了。
(2)课题组成员孙礼强老师根据各年级学情特点,结合我镇乡土情况,给乡土教材《柳风泉影》设计教学案,供班主任及课题组成员使用。学生爱学、乐学,深受师生夸赞,并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好评。
8、采用座谈会的方法,研讨“如何将乡土素材运用到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并写成论文。2010年9月11日,课题组召开了“研讨、总结会”,总结了前阶段研究工作,交流乡土教材《柳风泉影》的使用情况。要求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写一篇论文,写清方法,并根据归纳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乡土方面的文章,全组交流并综合评改,总结汇总。
9、举行各类作文竞赛,对优秀作文进行评选和展览。XX年10月19日,课题组联合语文组举办了“乡土资源调查大赛” 并汇编了《乡土资源文选》,了解了学生对乡土的认识程度,基本掌握了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作的现状;2010年3月27日配合县“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课题组联合政教处举办了校级比赛,并推选2人参加县比赛;2010年9月18日,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课题组配合教务处举办了我校第一届“家乡赞”作文大赛。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和课题实验班全体同学的配合,各子课题的研究全部完成,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喜人成绩。
1、学生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学生通过指导,了解了更多的乡土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很快。以本课题组实验班九年级8班和非实验班九年级1班学生第一、第二、第三次质量检测和中考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作后,更有话可说了,立意更新更高,更能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作文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2、学生获奖喜报频传。主持人张林涛辅导的学生刘影《梦回天堂》荣获县“清洁城乡美化家园”作文大赛二等奖。07、2010课题组实验班级学生在县“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数十人分获县一二三等奖;2010年4月,张林涛辅导的学生彭银撰写的《师生共唱和谐曲》,在铜山县中小学“和谐校园,阳光心灵”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柳泉镇中心中学第一届“家乡赞”作文大赛中,课题实验班级获一等奖的学生8人,占该奖人数的80%;获二等奖26人,占该奖人数的86.6%;获三等奖的33人,占该奖人数的82.5%,显现出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指导的成绩。具体分析如下:
3、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硕果累累。张林涛、孙礼强负责的课题博客被县教科所评为二等奖;张玉、张帮永负责的《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调查报告获县论文评选一等奖;张林涛撰写的《谈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获县课题论文评选一等奖;张玉撰写的《让乡土素材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亮点》获县课题论文评选二等奖;孙礼强撰写的《入乡觅土营养写生》获县课题论文评选二等奖;张帮永撰写的《如何把乡土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获县课题论文评选二等奖;张林涛在县“清洁城乡美化家园”作文竞赛中获辅导二等奖;07、2010县“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课题组成员分别获得辅导一二三等奖;闵新建、王忠忠、武善勇、刘伟、王培恕等在“家乡赞”作文竞赛中均获镇辅导一等奖。
第四篇:《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石林彝乡“土八碗”探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石林彝乡“土八碗”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和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又形成其各自不同口味的“八大碗”。例如天津八大碗、陕西八大碗、满族八大碗、白族八大碗、清真八大碗等等,从制作方法和口味方面都形成各具特色的特点。我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所世代沿袭的菜肴就是滇菜的源和流。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餐饮文化,各地也形成各具特色的“八大碗”,例如白族八大碗、滇东北八大碗等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借助旅游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宣传自己地方的特色菜肴,介绍各地特色的地方风味的资料也很多。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提到民族饮食的相关资料。然而,将地方特色菜肴渗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的还是比较少,尤其是将地方风味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其成为地方风味的传承人,这一教学模式,还几乎没有先例。
2、我校有着32年的职教办学历史,旅游专业也开办了多年,近年来又增加了烹饪专业。旅游专业和烹饪专业毕业生将有一大批从事本地的旅游和饮食服务行业,对于我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我县饮食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本土菜肴知识及技能教育教学势在必行。自我校烹饪专业创建以来,所使用的教材一直都《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是国家的标准化教材,缺少地方性和实用性。泛泛的按照职教统一教材进行教授,学生学习范围较广,针对性不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职教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三农”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针对职业学校存在的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这一职能,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尊重实际需求;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的这一要求。我们提出:利用石林彝族乡土菜系这一资源,将彝族“土八碗”渗透到烹饪专业的实作课程中,并将其内容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旨在扩大对彝族“土八碗”的宣传,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校烹饪专业的乡土教材资料。同时,对于担任烹饪专业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
正是基于家乡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教育资源,《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我们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教育资源,将家乡独特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整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全新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旨在通过研究,能从我县实际出发,利用乡土化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专业教学培训,又能为烹饪专业学生接受的蓝本教材。并以此为教材开展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将我县彝族的特色菜品进行推广,增加我县的旅游文化内涵。
1、通过研究,可以将石林本土菜教授给烹饪专业的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其发扬光大,让学生成为石林“土八碗”的传承人。
2、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将本土资源渗透与探索运用在教学实际中也顺应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课改中突破知识授受的《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核心概念——乡土菜系。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利用本地所特有的物产,制成具有鲜明乡土特点的民间菜肴流派。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及乡风食俗的底蕴,具有当地民俗民风的特色菜肴,就地取材,讲究顺其自然,妙物天成。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
2、核心概念——石林彝族“土八碗”。是以猪肉为主做出来的八种菜品(红烧肉、酥肉、粉蒸肉、小炒肉、凉白肉、爆皮子、千张肉、砣砣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石林本地杀年猪、吃年夜饭、红白喜事宴请亲朋时的代表菜。从制作工艺而论,它所使用的原料烹饪方法以及饮食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彝族本土特色,深受本土民众的喜爱;从价值而论,“土八碗”铭记着石林悠久的地方历史痕迹,蕴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精神,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凝结着地方民众生活的智慧。
3、核心概念——运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研究彝族“土八碗”并将其制作方法教授给烹饪专业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将石林本土菜教授给烹饪专业的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其发扬光大,让学生成为石林“土八碗”的传承人,而且将本土资源渗透与探索运用在教学实际中也顺应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课改中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在我校的烹饪专业学生中进行实践研究乡土教育资源即本土化的各种教育资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乡本土的地域《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及相关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人本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即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靠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从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5、课题组的具体实际情况
我校旅游专业的教师从2005年以来,就开始对石林乡土文化研究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彝族文化方面,过去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课题研究的条件,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多为从事多年职教工作的专业教师,并且都取得相关工种的技能资格证,成为目前职教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其中,杨林昆老师98年毕业于昆明大学旅游系烹饪专业,有较强的烹饪理论功底。还取得国家二级中餐烹调师资格证书。自我校开设烹饪专业以来一直任烹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对川菜及滇菜的学习和研究,对石林乡土菜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能力;陈丽萍老师03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食品专业,擅长于面点制作,对食品营养较有研究;蒋鹏飞和姜毅红两位老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旅游理论知识,且多年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学工作;其他两位老师都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工作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针对我校自创建烹饪专业以来,所使用的教材一直都是国家的标准化教材,缺少地方性和实用性。课题研究的实施,可以促进我校烹饪专业教师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砺练和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指导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实训活动,以求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结合旅游专业和烹饪专业学生服务本地经济的这一作用,有利于建立和拓展我校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坚持走产校结合的路子,增强我校的办学活力,提升我校的办学声誉
四、主要观点
1、我们选择《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主《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要基于家乡的独有资源,包括彝族文化、红白宴席、过年吃杀猪饭、人情风俗、历史积淀等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师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从而多方面提高师生的认知与能力。
2、“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教育 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于教于乐,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帮助职高生树立自信心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1、立项之前的准备:(2014年11月—2015年2月)
2014年11月13日接到昆明市教科院的《关于做好昆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校烹饪专业的认知度;烹饪专业学生对我校目前烹饪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学习并推广乡土菜的积极性;我县知名餐饮企业对我校烹饪专业开展乡土菜课程的认同度。另一部分搜集我县乡土菜的探究与开发现状,乡土菜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中制约的因素以及推广乡土菜进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
2、初步实践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
经过初步调查,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本次课题的核心数据:广大学生家长及我县的知名餐饮企业,对我校在烹饪专业中开设乡土菜的烹调制作极为感兴趣;学生对乡土菜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邀请云南省职业学校兽医专业名师兼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张聪老师、本校校长李伟才、副校长陈永平及教务处处长孙绍波以及本校其他课题组负责人共同出席我们的开题论证会。会上张聪老师对我们的课题从选题的背景、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运用的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给予的指导,副校长陈永平老师则从乡土菜的范围做了界定,孙绍波老师从我校的办学理念“礼貌、传统、劳动”的六字办学方针诠释的“乡土菜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传承了我们彝族先人留下的古老的烹调方法,同时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做了详细的指导。
(三)、具体实践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1、蒋鹏飞老师在烹饪专业学生理论课上讲述《土八碗概述》
2、杨林昆老师负责将酥肉、红烧肉、千张肉、砣砣肉、粉蒸肉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3、陈丽萍老师负责将凉白肉、爆皮子、小炒肉的制作方法教会学生。
4、每月一次的课堂教学互相探究活动,并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达到研究主题的要求。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5、每月一次活动总结,并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奠定基础。
6、对课堂活动进行了实录,制作成VCD,并组织全体成员对其进行再观摩,在探究。
7、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课题研究个案、例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最后经过课题组的审核、推广交流。
8、由杨林昆老师对 2.教育在乡土资源上生根发芽,学生在乡土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开发乡菜土资源,丰富了学习内涵,达到了传承乡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发展经济的目的。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菜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的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综合实践课教学只有在这些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效。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生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生敢于实践。
(1)解决了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本次乡土菜研究过程中收集形成的文字材料补充了烹饪教材中的大统一的问题,为今后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2)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区的乡土教材讲的是家乡本地的历史,自己“身边”的特色菜品(有些菜品许多学生曾亲自品尝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内容,所以这些课程和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激《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了他们参加听课,坚持学习的兴趣。(3)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位。
(二)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1、教师相关论文7篇;
2、《土八碗概述》介绍课件1份;
3、土八碗制作资料若干;
4、教学案例若干;
5、形成了《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报告;
七、思考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深刻性不足;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各类乡土教育资源的整合等;课题研究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的时间冲突;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如何进一步适应地方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中心,把“乡土文化教育”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突破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对于引领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传统,走向经典人生,培养深厚的人文《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素养大有裨益。
八、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1、由许艳萍全面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报告,编写研究成果集。
2、由陈立蓉、姜毅红负责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报告的撰写。
3、由蒋鹏飞负责乡土菜理论课的讲解
4、由杨林昆、陈丽萍两位老师负责实训课的内容。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石林彝族自治县志社》 云南民族出版,1996年11月
第五篇: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节约型、环保型社会战略的不断深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以及设计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不但要有繁复的现代元素,同时也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了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情况,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土元素;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随着现代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提升,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现代流行元素,民俗民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乡土元素在不断流失,增强乡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园林景观作为现代当代文化传承以及地方特色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性的文化内容,将乡土元素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但能够充分保留民俗民风方面的文化,同时也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乡土元素介绍
所谓的乡土元素,最为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区域性的、朴素的、较为传统的人和事。从扩展意义上分析可以包括两方面意义,一是指乡村当中土生土长的自然元素,一是能够体现出地域性乡村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
(1)自然元素自然元素就是指具有实体的物质元素,通过当地的建筑、乡村的景色、田野山林以及池塘小路等等来综合性的体现景观现象。按照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形成实体景观的材料,包括木材、乡土植物以及石头等等;第二种是当地居民平常使用到的物品、器具等;第三种是因为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农业景观。(2)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就是指当地居民由于长期的当地生活所积累成的区域性土地形式以及自然过程的适应方式,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由于长期生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反应,它是某一区域土地上寺庙以及城镇等地区的某种综合体。
2在园林景观中运用乡土元素的意义所在所谓的乡土元素就是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相关景观,这些景观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选择而留下来的,不论是生长的习惯方面还是外形方面都已经适应了所在地的环境。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乡土元素,不能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还对当地居民非常具有亲和力,对于形成园林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可识别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传统乡土文化乡土元素实际上就是民族风俗的体现,是民族性的财富,充分体现出地方性的文化传承,是精神方面的遗产,能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乡土风貌。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运用地方性的文化、民俗,能够推动乡土文化的恢复以及保护工作,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保护乡土文化不遗失。
(2)加强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提升景观的可识别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各方面都区域大同,景观的可识别性逐渐降低,无法体现当地特色。但是乡土元素主要来自于当地,是具有特色的景观形式。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乡土元素能够提升人们对家乡文化、民间风俗的理解,加强城市景观的差异性,提升景观的可识别性。
(3)能够节约景观营造的成本乡土元素就是当地特有的,不需要进行过多处理就能够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所以在园林设计中采用这种景观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景观建设的成本。同时,乡土植物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很少会因为环境问题而死亡,其所营造出的景观效果具有非常好的美感和亲和力。
3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现状
(1)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采用外来物种现阶段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倾向于采用外来物种,普遍认为外来物种和元素要比本土的更加有优势,对于乡土元素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被忽视。
(2)园林景观设计时乡土元素运用不足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当地的乡土元素,没有认识到园林景观中乡土元素的应用对于当地造成的影响,所以设计过程中只为了迎合大众的美感以及政府机构要求,造成设计过程中很少甚至不采用乡土元素,这是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受到忽略的重要原因。
(3)对于乡土元素的研究不够深入从目前情况来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将乡土植物苗木列入到体系当中,这也使得乡土元素的相关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园林景观育种改良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外来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乡土植物的研究资金投入的比较小,甚至出现苗木短缺的现象。
4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分析
(1)在园林景观中充分应用乡土元素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应用地方的已有习俗,例如民间的工艺品、民俗节日当中用于渲染气氛的相关元素等。这些乡土元素能够充分体现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文化,能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多彩生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应用乡土元素就是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相应保护,例如通过画面或者雕塑等方式表现出乡村农忙时期的场景或者传统节日的相应场面,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情节的画面。也可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民间工艺雕刻或者编织等内容,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可识别性,使得游客进一步的了解到地方工艺以及当地的习俗等,进而增加当地园林景观的吸引力。
(2)通过乡土树种进行地方性标志性景观的设计乡土植物是创造出乡土景观的最好对象,例如北方地区受到气候方面的影响,所以乡土植物树种通常是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这样就会形成针叶林景观以及阔叶林景观。但是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常绿落叶植物,这就会呈现出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的景象。对于热带地区来说,其乡土树种主要是棕榈等植物,呈现出较为优美的树形,叶片飘逸、树干挺拔,表现出热带地区所具有的特有景观特点,这就形成了热带植物景观具有的特色。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较合适的采用对比等方式对于当地乡土植物实施美学搭配,能够表现出植物所具有的独特观赏性。
(3)利用较为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景观的特色乡土景观大多呈现出质朴、色彩浓烈奔放的特点,所以可借用乡土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颜色以及质感来表现景观的乡土特色。可以采用相对素雅的底色,之后将不同色彩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对比中达到和谐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民俗所具有的特色以及较为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对比美学效应,通过色彩的差异来设置可以起到对比烘托作用的景观树种。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也需要重点考虑乡土植物色彩的搭配以及植物随季节变化所呈现的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在秋季来临的时候银杏、悬铃木等植物的叶片会变成金黄色,非常美观,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
5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对于人们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见解,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中乡土元素的运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将乡土元素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但能够充分保留民俗民风方面的文化,同时也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家骏;刘明东.刍议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农业,2015(05):29-31
[2]王丽.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的运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31-35
[3]陈锦屏.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45-47
[4]胡清坡;康永峰;王久艳;罗东红;孙东冬.论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0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