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未来高中学习长这样……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变化 | 新一轮高考改革!未来高中学习长这样„„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可自主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其他课程。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未来的高中学习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撰文解读。
“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
现状:“学生不动老师动”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但无论怎么变,有一点几十年来始终雷打不动,那就是中学每个班级一定有自己固定的教室,中学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学生不动老师动”——学生在固定的教室里学习,教师则穿行于不同的教室(班级)进行授课。
改革:“老师不动学生动”
但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后,这种状况完全倒过来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有固定的教室,变成了“老师不动学生动”——老师在固定的教室授课,学生则奔走于不同的教室去听课。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高中“班主任”变身“辅导员”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涵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以往的“班主任”更像一个事无巨细统包统揽的“保姆”,那么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
“英语快班”两年“拿下”高中英语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原因是新高考规定英语实行多次考试,考生在高二即可报考。那么,极有可能一部分学生会试图在高二就将英语“拿下”,以便在高三集中全力冲刺其他课程。这部分学生必然要求在高一和高二时大大加强英语学习力度,“英语快班”将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则倾向于充分利用高中三年时间积聚实力,到了高三时再一鼓作气考英语,那么这些学生会要求按正常教学进度学习,那么学校就必须设“英语慢班”。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学生确定“学考”、“选考”科目 学校实行“分层教学”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做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
语、数、外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外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门庭若市”、“门可罗雀”科目怎么“破”?
与此相对,其他科目则会在客观上受到一定影响,有的科目可能由于未来就业形势更加乐观,在高考招生中专业口径更宽,将其作为选考课的学生会“门庭若市”,这些科目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显著提升;有的科目则可能只有少数学生选学。作为校长,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应有预判和预案,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着手考虑对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布局。
第二篇: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及亮点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及亮点
【关键词】 高考;改革;意义;亮点;变化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22―01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笔者结合对《意见》的学习和理解,简要谈一下对本轮高考改革主要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改革的背景意义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现在比较成熟的考试招生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备受争议。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对教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刚性指标(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录取的主要(唯一)依据。在此架构下,“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成为了中学教学的 “指挥棒”,特别是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高考“指挥棒”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放大,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催生了基础教育的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这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现行高考制度最质疑的地方。在此背景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就一直在改革,如考试科目改革、并轨招生改革、高校扩招改革、网上录取改革、网上阅卷改革、网上填报志愿改革、网上征集志愿改革、专项计划改革、大平行志愿改革等等,高考可以说一直在“争议”和改革中负重前行。本轮高考改革之所以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主要原因是这次改革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总书记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为本轮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本轮改革顺应了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的诸多诉求和期盼,吸收了过去十余年教育界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反思批评和探索研究成果,改革涵盖了中小学招生、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等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二、改革的亮点及变化
1.高考计分“3+3”。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是本轮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意见》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高考成绩和考生自选3科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要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
2.素质评价作参考。《意见》规定,“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高考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中学需顺应改革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3.实行分类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类考试招生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规定,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将成为主渠道。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是“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并行,逐步实现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4.关注农村学生。《意见》规定,今后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5.规范加分项目。这项改革措施有利于维护高考选拔录取的公平、公正。《意见》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g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的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6.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统一招考录取模式的补充。这次改革提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主要措施为: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编辑:郭裕嘉
第三篇: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作者:刘道义文章来源:本站上传点击数:970更新时间:2007-6-29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明确规定: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如何使课程评价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如何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呢?一方面,需要考察和评价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如何学习,即吸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还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学习能力,他就有了终生学习的能力,也就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即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这些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就要考察和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 + 终身学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单凭一次性考试是绝对不行的。在美国,中学生升学不仅需要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成绩,还需要三位权威人士的推荐信和该生在校学习的成绩,以及该生的一篇作文(说明自己的特点和志向)。据了解,美国许多大学垂青那些全面发展的具有领导能力(leadership qualities)的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而鄙视书呆子。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显然,现代评价关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评价也要伴随终身。“一考难于定终身”,评价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与评价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评价可以成为学习过程的促进剂,不仅局限于考查和测试,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采用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又可称作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较强,除自评、互评外、还有学习活动评比、作业评定、点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平时(诊断性)测验、周记等。形成性评价一般采用描述性评价(定性分析)、等级评定或评分。形成性评价的好处是,可以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空间,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进行比较、归纳、反思、创新。例如,学完有关First Aid单元后要求学生归纳所有的急救情景,回答What new information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unit? Do you think you would act differently in an emergency now? In what way?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语言知识,也涉及到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形成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启发学生自主评价,自我反思。譬如,教师有时会问:What new language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unit? In which areas do you need to improve your skills: reading, listening, vocabulary or structures?其宗旨在于肯定进步,重在鼓励,加强信心,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不断提高。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程度的重要途径。中考和高考属终结性评价,以定量为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
化程度不高,考试的甄别和筛选性仍然不可避免。为了解决社会诚信度不高、有可能出现“权、钱、情”的腐败现象,考试还不能取消。近来,温家宝总理说过: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要把考察素质和考察文化结合起来。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学生既会动脑思考,又会动手实践;既懂知识,又能实际运用。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具有情感、文化、知识、技能、策略素养整合基础上的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所谓经常性,就是要重视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考试和考核还必须进行,但考试制度必须改革。考试和考核应该要设法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降低了。而是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要求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在课下也要关心学生。(温家宝)
外语考试改革的趋势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重视考知识转变为重视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由脱离语境转变为加强语境、语篇化和交际性;由客观题过多转变为增加主观题;由仅有笔试转变为增加听力、口试测试,从而着重考查学生思维、表达、交流的能力。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来自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的消息。2007年是这四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从他们的高考方案可以发现新课标高考大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
新考试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倡导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各个省将实行自己的方案。广东省 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山东省实行“3+X+1”,海南省为“3+3+基础会考”,宁夏则是“ 3+文综/理综”。新考纲增加了选考内容,在选考的范围内,考生有选择性,可以选作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
广东省的考试方案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中学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如果能做到公正、公平、可信、可用,那将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2.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作减法,不做加法,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
新考试方案的要求仅限于高中课程第八级范围之内,不涉及第九级的要求,各省市又可根据地区情况定出要求,例如海南和宁夏07年高考要求低于八极要求。新的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减不加,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3.体现探究性,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对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例如听力测试设有听取信息、分析图片、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填空题。阅读部分以应用性文章为主(通知、广告、报告、新闻、科技等时文性文章等),减少故事性文章,适当增加任务型题型,着重考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语言的综合性与语境化因素,注意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有的省考虑取消单项选择题,改用篇章中填语法词的综合性题型;也有的省设置情景考查语言知识的交际运用,将几道题综合成一道题,加强动词词组、固定搭配的考查。另外,新考纲将在书面表达部分增加分值,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根据情景写几个句子或回答问题(15分),第二部分根据所给的任务说明进行写作(30分)。
为了体现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人文素质的考察,广东省打算进行英语口试,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满分为50分。英语口试成绩不记入总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英语口语
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新托福考试的特点,便可以发现,我国高考改革的走向与国际上影响重大的考试变革的趋势是一致的。新托福吸收了雅思考试的优点,注重测试考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摒弃了语法结构试题,新增了口语考试,加重了写作的测试力度。而且把考试看作在美国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需的英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综合展现。其中,口试的侧重点是测试复述教授的授课内容、参与课堂辩论并就学术话题交流对话的能力。测试考生的知识结构是否丰满、学业经验是否丰富、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否良好、口头组织能力是否强等综合素质。听力考试一改过去全由标准的播音员在录音室录制的脱离真实校园生活实际的内容,代之以所有的录音材料是教授的真实授课,课堂内外师生的真实对话。除选择题外,还增加了配对(Matching)、排序(Ordering Questions)和填表(Complete-the-chart questions)等灵活多变的新题型。写作部分则设有综合写作试题:“先听后写”“先读后写”“一听、二读、三写”(150-225字),以及独立论述题作文(300字)。通过这样的考试获得高分的人想必不再会是低能的,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基本上不会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改革英语高考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呢?方向是清楚的,答案也有了,但是我们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实施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马运鹏 《光明日报》
新托福考试变化特点解读于健 《中国教育报》
中国高考改革的目标与方向袁祖望 《光明日报》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浅议 刘道义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 研究与探索北京出版社
第四篇:新高考之下的高中改革
“新高考之下的高中改革”专题之一
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平
9月19日,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次的高考招生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是挑战更是机遇。
浙江省前期的改革为这次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2012年启动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校招生“三位一体”、多元录取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这里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要思考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第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三,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具体的工作应该怎样适应?
一、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改革怎么看,怎么做,这是考量教育工作者态度和行动的分水岭。看的角度不一样,你的认识和行动也就完全不一样。
我省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都是要使高中教育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核心是“选择性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是在两大理念、两大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两大目标。两大理念就是新课改所提出来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两大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两大目标,一个是要实现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再一个就是要实现人人成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走“选择性教育”这条路。
高考招生改革,也为建设特色示范高中创造了条件。我们希望学校学科特色要更加鲜明,真正体现多样化,以满足老百姓不同的教育需求。学校的功能,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次才是选拔,选拔是发展的结果。校长要有教育家的气度,要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办学的追求,这既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为学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考量教育工作者的境界与智慧。
客观地讲,这次高考招生改革会给高中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变量多了,肯定对教学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关键是我们怎样把这种挑战、这种困难变为动力,也变为一种机遇。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担忧、系统内教师的担忧,通过我们的工作消除掉,并做得更好,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二、要始终保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动摇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出“选择性教育”这一核心理念,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学校选课走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已经有了选课走班的经历,学校也已经有了相关的教学管理经验。深化课改后,我们有些学校的内设机构都作了调整,这些都是我省进行高考招生改革试点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两年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这次高考招生改革碰到的困难会更多。
可以说,高中选课为高考选考创造了条件,而高考选考也必定会进一步促进高中的课程改革。因为高考选考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有选择,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也将发生变化。
要适应高考招生改革带来的变化,就必须按照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所以只有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学生选择,坚持选课走班,坚持分层教学,才能使高考招生改革试点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坚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面对高考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等高考招生改革带来的多项举措,普通高中学校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基于学生的自主选课和选考的需求,统筹高中三年的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有序高质实行教学计划。
第一要防止只围绕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弱化课改要求,挤压选修课程的课时。不要把选修课理解为副课,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长的课程。当然开设选修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学科的学习,要重视以学科为轴心的几类选修课建设。第二要防止违规增减课时、赶进度、加难度,任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语、数、外学程拉长,做到少课时不间断。科学合理安排各科的课时、时间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不赶进度。要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标准实施学科教学,不增加难度。第三要防止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课程,实行简单的分班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和指导。各级教研机构近期要深入到辖区内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包括民办普通高中),对每一所学校的三年教学安排、教学实施给予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督学责任区的作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的督促检查,切实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希望基教、督导、教研三家联手把这个事情做好。
这项工作意义深远,我们这一代教育人能够赶上这样一个时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希望我们同心协力,把这次高考招生改革的各项举措和深化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应对高考招生改革挑战
□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缪水娟
我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的核心是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这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课程选择权相互呼应,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由于实施外语和选考科目的两次考试等改革措施,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加强学校课程规划设计
面对高考招生改革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等多项举措,普通高中学校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进一步加强必修课程(奠定共同基础,必学必考)、限定性选修课程(必修的递进和深化,选修选考)、自主性选修课程(必修选修拓展延伸,学校自主开发的四类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努力避免学校课程方案过于追求形式、盲目照搬照抄、偏离办学实际,课程体系偏离学科轴心等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倾向,进一步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科学安排学校教学计划 普通高中学校要把握高考招生改革涉及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点,自主研究、科学制订三年一轮的课程实施计划。在执行省教育厅深化课改关于课程设置三条要求——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超26小时,每周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每学期必须按规定开设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统一规划必修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为逻辑起点,科学、合理、灵活、有序地安排课程与课时。可探索起点年级适当减少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程周课时,拉长学习战线,为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空;探索通过选课走班,适当控制高一阶段学生并行的学习科目,防止盲目增课时赶进度,任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高一学生负担),或过早结束学业考试科目课程,高三只开语文、数学、英语等现象;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制,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灵活安排课程课时,构建体现鲜明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为学生制订一人一张个性化课表,满足学生选课、选考需求,摈弃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分班教学的做法。让教学安排符合教育规律,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应有理性。
着力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
多样化课程是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考试、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深化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各个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课程设置的两个文件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清晰不同学科必修、选修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学业标准、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建构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基于各主干学科,找寻选修课程开发支点,积极开发开设加强科学人文阅读、实验实践工程技术、跨学科综合探究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支持学习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对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科领域多学习多探究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拓展学科视野,发展学术能力,培养综合学习力。
积极推进选课走班教学
选课走班是选择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大部分的学校有了积极的实践基础。高考招生改革扩大考试选择权,必定激发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动力与意愿,推进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校本化分层处理各科必修、选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分层练习),制定分科分层教学要求,实行全员走班;要改变所有学生统一学习科目、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进度的现象,建立完善选课制度,编制选课指南(课程定位功能、学校课程安排、相关考试要求、选课程序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性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同时,随着选课走班、选考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成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的思维,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共存,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与选课走班、选考相关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努力保证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有效落实。
切实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促使学生从文理分科学习转变为多选择跨文理的学习,必将唤醒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普通高中学校从高一新生进校始就要开设“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相关课程,让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我的兴趣有哪些”、“我的特长是什么”、“我最喜欢的学科专业是什么”、“我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制订个人高中三年的学科修习计划。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根据高考改革方案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理性选课,合理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
第五篇:关于高中会考和高考改革的建议
关于高中会考和高考改革的建议
最近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问题,争议非常激烈。反对文理分科者多为社会精英阶层,他们认为分科不利于培养理科人材的人文素养制,不利于人材全面发展。主张文理分科者,多为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主要是认为文理分科会加重学生的高考负担。
其实文理是否分科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文理不应该分科。文理不分,培养文理相通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许多知名院士,专家都是反对文理分科的。但是高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高考压力,使得现行高中教育培养文理相通人才显得异常艰难。我认为,实行高中会考制度,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更加有利于普通高中培养文理兼通的全面发展人才。具体建议如下:
1、恢复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上世纪90年代,在普高实行的高中会考制是高中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后来因为高校招生瓶颈制约,以及其他诸方面的问题,这一制度未能坚持下来。这是不符合高中教育教学规律的。建议新恢复的高中会考制度与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结合,以高中阶段必修内容为主体,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信息技术等十个学科实行会考,不同年级,不同学段考察不同内容。把会考成绩与对学生的高中毕业考核挂钩,会考不合格者,不允许毕业,也不允许升入高一级学校。
高中毕业会考内容,以高中各学科必修主干基础知识为主体,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注重水平测试;会考题目应当有一定开放性和灵活性,难度大大低于高考。
2、建议实行高中弹性学制。高中毕业会考内容对于智商较低、基础较差、能力欠缺的学生,三年时间完全实现全部考试合格的目标,尚有一定难度。建议实行学业补修制。学生参加第一次会考不合格时,必须参加外修,并参加下一的会考,直至完全合格。这样有的学生可能需要三年半或四年时间,才能完成高中毕业。弹性学制,可以满足这一部分基础差学生学习要求。
3、建议改革高考招生体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申请,由学校审查后直接录取。其条件包括学生必须全部通过会考学科学习,且全部合格,取得高中毕业证,品行优良等。无法通过某一所学校申请者,可以申请其他学校。这样,学习基础较差,上普通本科院校无望的学生,在完成会考学科知识的学习任务后,可以利用高中阶段空余时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本科院校的招生,仍旧沿袭已有的按文理分科组织高考选拔人材的制度。在高校录取时,学校可对学生会考成绩中某些学科成绩作出一定的分数要求作为必备条件,实现文理科的融合和渗透。如理工科类院校招生时,可对学生的历史、地理学科会考成绩作出一定的限制性要求,达到院校要求分数线上的学生,才能被录取。
4、建议在高中阶段开设《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过去的经验表明,许多文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微观基础知识没有多大的关联,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对文科学生进行现代科学素养教育,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动态,思想观念紧跟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潮流,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可以尝试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作为高中必修课,并列入文科会考科目,使中学生了解当今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新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科学,现代通信技术等学科的前沿动态和过去发展历程。这种做法利于学生素质提高,而且不会加重学生负担,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
5、加强对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会考环节的督导。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高中学校在文理分科的时间选择上,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有的学校为了有更多的学生上重点大学,在学生刚进校不到一学期就分了文理科,理科生完全不学文科知识,文科生也不接触理化等内容。现行的高中新课改,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也有可能出现课程设置和选修课学习内容大打折扣的情况。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建立长效的常设的课程管理督导机制是保证高中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另外,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毕业会考制度有很多弊端。建议加强对未来的毕业会考制的管理,注重诚信机制建设,加强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以组织高考的机制和精神应对会考,并且把高中毕业会考管理情况和高中学校招生挂钩,则必然会对高中教学改革和高考招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