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中.
《“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中
“建立数学模型”的策略》结题报告 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 马顺明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年来我们学习李庚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学习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学习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课堂模式,去年我们又去本县孙窑学校现场听课学习。从孙窑学校学习回来后,学校提出学习孙窑学校的“愉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自学互助”型课堂教学的课改研究。我们学习、研究了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发现尽管不同的课堂模式在展示数学素材(问题情境),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其都是围绕 “数学建模”而展开的。尽管过去“数学建模”只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和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但事实上“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如代数的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再如几何的全等模型、相似模型、平移模型、翻折模型、旋转模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想追求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解决好“数学建模”这一数学教学“主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在 “自学互助”型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的研究课题,想以此带动数学课堂中怎样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怎样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怎样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教学问题的研究首先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如何教,二是学生怎样学,再就是通过怎样的媒体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有效的结合起来。在 《“问题情境——数学建模——应用与反思”教学模式在“自学互助”型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的研究中,我们提出要研究:教师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怎样组织学生在问题情境下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怎样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在建立数学模型和解释、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11—2008.12)
收集整理学习资料,思考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2009.1—2009.7)
结合“自学互助”型课改研究,开展《“问题情境——数学建模——应用与反思”教学模式在“自学互助”型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的研究。
3、调整阶段(2009.7—2009.9)
回顾反思“初步研究阶段”,在县教科室的领导专家指导下,调 整了研究课题和课题研究的方法。
4、深化研究总结经验阶段(2009.9—2009.12)
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探索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最佳路径,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的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2)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进行案例研究。研究不同模式下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案例比较,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策略。
(3)经验总结法: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成功引领学生数学模型的经验,并通过不断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策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供探究模式。
(二)研究过程
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我们说是全新的活动,尽管我们在此之前也曾总结过教学经验写过教学论文,但那些都是对已有经验作总结,而这次课题研究却是预设了研究方向、研究目标,而具体怎样做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为此,我们重新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课堂模式和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学习李庚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借鉴孙窑学 校“愉悦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上半年我们在803班和705班实施定点研究,进行《“问题情境——数学建模——应用与反思”教学模式在“自学互助”型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的研究。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内同伴互相帮助,最后“白板”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数学教研组成员坚持跟班听课,跟踪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速度和规范程度、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程度,并将803班、705班的学习情况如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模型的解释与应用能力等与其他非实验班作比较分析。我们还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虚心听取师生的意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2009年暑期在县教科室的领导专家指导下,我们将研究课题《“问题情境——数学建模——应用与反思”教学模式在“自学互助”型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修正为现在的《“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中“建立数学模型”的策略》,使研究方向更明确,课题名称与研究的内容更贴近。
2009年下半年,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正式定位于“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要感谢我们的姚海燕校长对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我们针对课堂上“白板书写”所用时间较“纸质书写”多的问题,采用 “导学案”教学一体化。在课前下发“导学案”,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兴趣更浓,同伴间合作的机会更多,学生质疑、答疑 的频率更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效率。我们还细化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初三年级着重以怎样应用“导学案”寻找“建立数学模型的策略”为研究突破口,初
一、初二则借鉴初三的经验,以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为研究主攻方向。本学期,我们着重研究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怎样利用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与释疑,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建立数学模型,怎样让学生正确解释数学模型,怎样让学生快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学生不仅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敢于纠正同伴的“错误”,在问题的讨论与争论中升华认识,使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仅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而且认真学习了袁振国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和《当代教育学》、沈毅和崔允漷老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李庚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还认真学习洋思初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课堂模式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经验,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研究方法得到改进。
四、研究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过去我们认为评价一堂好课就是看教师有没有把难点逐一分解突破、有没有把重点反复巩固、有没有把解决问题的路径剖解透彻、有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全面、学生会不 会用教师所讲的方法解题。现在我们在评价一堂好课时,虽然仍把学生会不会解决问题作为一条标准,但首先是看课堂上学生有没有真的动起来、学生有没有发现问题、学生有没有提出问题、学生有没有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会不会解决问题(应用数学模型)、学生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
(二)教研方法的改变。过去我们往往是没有目的地听课,然后热热闹闹地评课,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的。现在我们是带着“有色眼镜”去听课,即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听课;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程度,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学生合作交流的广度;关注的是课堂学习气氛的和谐与民主;关注的是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先出示教学目标,再展示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奔着教学目标预习课文,利用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问题解决深化对数学模型的认识。教师关注的中心是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面貌的改变。现在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学堂,学生不再是听由教师摆布的学习机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提出来请同伴帮助,学生在帮助同伴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智 慧,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成了自己的能力。
(五)教师成长的改变。通过课题研究加快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撰写的论文有的发表有的获奖;徐娟老师在如东县数学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在“如东县第十三届黄海潮”活动中徐娟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不等式及其解集”、朱卫兵老师执教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数格点算面积”获得一致好评。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研究问题的时间多了,学习的容量有时没有过去那么大了。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一来同伴间要交流学习体会,二来学习优秀生要帮助学习困难生,这样学习优秀生少了一部分本属于自己练习的时间,同时一部分原本不那么冒尖的同学赶了上来,学习优秀生的成绩似乎没有过去那么冒尖了。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设计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结合设计美学教学改革实践,从科学地创设问题、艺术性地提出问题、互动性地追问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在设计美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设计美学
教学模式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不仅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原理,而且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分析研究设计之美的本质特征和设计审美规律,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指导其艺术设计实践。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抽象的一般美学原理,如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心理过程等,学生对其认知和掌握有一定难度,也缺乏主动研究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把设计美学课定位为枯燥的理论课,对课程学习有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成为课程教改的重点所在。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绪状态,并通过调控,使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问题情境中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发生矛盾或出现差距,从而置教学过程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之中,在高积极性和高自主性中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其创造能力”[1]。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于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不同问题情境的设计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笔者从设问、提问、追问三方面探讨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的科学性
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科学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是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创设既不能偏离既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更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得合理与否、难易与否等均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开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安排,并系统设计课程中的若干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既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又循序渐进,难易得当。
以笔者的教改实践为例,首先,开课前笔者把设计美学教材中的十个章节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划分为五大专题版块:1.美的一般原理;2.设计的形式美;3.设计审美心理;4.中西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5.设计美学新课题。其中第一版块既有对设计美学学科的概述,又有对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对设计美本质特征的分析,属于课程入门的基础版块;第二到四版块按照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易到难,从设计表象的形式美到美感的心理过程、设计审美心理的剖析,再到文化精神和设计美学思想的研讨,属于课程重要的核心版块;第五版块集中于当代设计前沿的探讨,交流最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思想,探讨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精心设计的五大专题版块,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纲的教学结构内容安排。其次,在将教学内容专题版块化的基础上,围绕每一版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了整个课程的若干讲标题,每一讲的标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第一讲是设计美学讲什么?第二讲是设计之美的本质是什么?……对应每一讲的大标题问题,再设计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小问题。每一讲由这些小问题串起来,小问题逐一解决了,对应的这一讲大的标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上述教改实践可以看出,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应首先注意创设问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课程要有全局整体的把握。围绕教学大纲划分专题化的教学版块是“面”,把各个版块的教学重点设计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若干大标题问题是“线”,每个大标题问题下的若干个小问题是“点”。点线面有机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线索非常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一目了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出问题的艺术性
即使有了从面到线再到点的合理的问题创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富有艺术性地导入问题,让问题与情境真正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乃至主动思考,与教师有效互动,这也是课程教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情景式教学采用特殊命题,鼓励学生将间接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特定情境结合,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等方式,多渠道获取对理论知识的直接理解,其核心是运用具体的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具体而言,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将提前规划设计好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这里所谓的艺术性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教改实践中十分重视问题的导入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关注喜爱程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在探讨“美是什么”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视频,其中涉及社会美、艺术美、设计美、自然美多个方面,以声画结合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满怀兴趣并带着思考进入问题情境中,这样后面再讲解相关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再如分析日本的禅意设计与北欧设计的区别的问题时,将这一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带来实物(小的家居、日用品)或者自己参观的实景图片,在问题探讨前先展示,让同班学生有直观而亲切的情境感受,其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分析会更加主动、更加投入。
因此,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犹如不同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的乐章。教师是问题情境节奏的指挥者,指挥着教学情境的不断推演。富有教学艺术性地导入并提出问题,能使创设的问题与相关情境完美结合,使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关注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内在的心理驱动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学生的设计审美素养无形中得以提高。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保障,设计美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美育的风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与美的启迪。
第三篇:《情境——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情境--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2014年黔东南州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培训
初中数学专题课题学习心得体会
锦屏县平秋民族中学:唐宗康
为期八天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结束了,先后有十多位老师给我们授课。在培训课题中,既有法制与安全专题,也有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有初中数学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与分析,更有高效课堂教学的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等。在老师们的授课中,我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凯里五中张礼利老师的讲座——《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启迪颇深,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课堂情境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式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小品)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案例1: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以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
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5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活中经常有类似的骗局,把它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二、课堂情境的应用性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把一些重要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
案例2: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元旦文艺晚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个位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的什么位置时,对甲、乙两位同学才公平?
学生被这一现实的问题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探索发现问题: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那里。
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有用的数学。
三、课堂课情境的实效性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
案例3: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同学们摇头晃脑读不停)师:同学们个个都是编儿歌的高手,没文字了还可以继续往下讲读。
生:我发现一种规律,下句话和上句话比较增加了1只青蛙,1只青蛙,2只眼睛,4条腿。
师: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那你们用10只,20只,100只,1000只,------,生:x只青蛙,x只青蛙,2x只眼睛,4x条腿。
师:为你们感到很自豪,一首读不完的儿歌,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
巧设情境,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活力和智慧。
四、课堂情境的渗透性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学科又为数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
案例4:《李白买酒》:“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古诗歌为背景创设数学问题,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古诗歌的同时,培养自己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
张老师的讲座,我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拓宽了教学视野,更知道今后教学中,老师不仅仅关注知识的结果,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只有使学生能感到学习的迫切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和足够的交流和发现规律的活动空间,课堂才能够充满生命活力。
第四篇:《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应用中有关问题的解释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应用中有关问题的解释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应用中有关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根据《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的情况,结合本省实际,对《条例》应用中的有关问题,作出解释。
第二条 《条例》第四条第三款关于“政府所属部门”、“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条例》第九条第四款关于“各相关部门”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中予以明确。
第三条 《条例》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适合村(居)民自治的形式”是指村(居)民委员会应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制定村(居)规民约、村(居)民自治章程,实行村(居)民委员会与村(居)民;签定计划生育合同或协议等方式,具体规范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村(居)民委员会管理计划生育的权力和责任以及双方违约责任。
第四条 《条例》第八条第四款规定的“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包含以下内容: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负责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的具体保障措施,如机构、人员、经费;负责落实独生子女家庭的有关奖励和优待政策;负责本单位育龄夫妻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负责承担单位出现违法生育的法律责任等。
第五条 《条例》第九条第四款规定的“管理体制”是指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共同配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计划生育和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体制。本款规定的“组织形式”是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人员等。
第六条 《条例》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本款规定的“公益性宣传”是指面向社会大众,宣传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的非盈利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宣传活动、制作宣传品、开办专栏、专版、知识竞赛、公益广告等等。本款规定的“纳入宣传计划”是指纳入本宣传媒体或阶段性宣传工作计划。
第七条 《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晚婚”是指男性公民二十五周岁以上,女性公民二十三周暌陨辖峄椋?且系初婚的。这里的“晚育”是指已婚妇??3岁零7个月后生育第一个子女。
第八条 《条例》第十二条中规定的“违法生育”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一)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生育的;
(二)重婚生育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生育的;
(三)按《条例》规定不得生育第二个子女而生育的:
(四)未达到法定生育间隔期而生育的;
(五)生育第三个(不含依法生育第一个子女时是多胞胎;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时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两个子女并丧偶,另一方无子女,依法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或第三个以上子女的;
(六)再婚夫妻不符合生育规定条件而生育的;
(七)违反《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当事人三年内不得生育而生育的;
(八)违反《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当事人不再批准其生育而生育的;
(九)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或者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但未申请批准领取《生育证》而生育的;
(十)其他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的。
第九条 《条例》第十三条、十四条、十六条、三十三条中的“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原则上以公安部门确认的户籍性质来划分。即,户籍为非农业性质的居民为“城镇居民”;户籍为农业性质的村(居)民为“农村村民”。当事人的户籍性质无法确认的,由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居住和从业情况进行确认。
第十条 《条例》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第一个子女为残疾人,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是指按照国家计生委《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办法》(2002年1月18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7号),进行鉴定确认的。
第十一条 《条例》第十三条第(四)项、第十四条第(一)项中“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收养的兄弟姐妹。
《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夫妻一方两代以上是独生子女的”是指夫妻一方本身及其父母一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的“男到独生女家结婚落户的”,这里的“独生女家”是指夫妻只生育或未生育而收养?个女孩的家庭。
“落户”是指男方到独生女家结婚落户,并尽家庭成员的义务。
第十二条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再婚的夫妻,一方只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这里的“再婚”是指夫妻双方或一方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婚史,不包括离婚后复婚的。这里的“另一方无子女”是指未生育、未收养子女,或生育、收养过子女且子女死亡的或解除收养关系的。
再婚的夫妻一方只有一个子女,另一方只生育过?个子女离婚时子女依法由对方抚养的,比照《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已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再婚的前婚后婚所生子女累计计算子女数),虽然离婚时子女都依法由一方抚养,另一方不属于无子女。凡将自己的子女给别人抚养、寄养或者遗弃子女的,也不适用“另一方无子女”的规定。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两个子女并丧偶,另一方无子女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这里的“另一方无子女”是指未生育、未收养子女,或生育、收养过子女且子女已死亡或解除收养关系的。
第十三条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是指国家计生委印发的《关于内地居民涉港生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中国内地居民涉外生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计生委[1998]111号),《出国留学人员生育问题的规定》(国计生委[2002] 34号)。
第十四条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生育服务证》”是育龄夫妻依法享受生殖保健服务和免费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凭证,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之前应当提供相关资料,填写相关表格,到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领取此证。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生育证》”是育龄夫妻生育第二个子女或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合法凭证,育龄夫妻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或再生育一个子女必须填写《生育第二个子女申请审批表》,或《再生育一个子女申请审批表》,经批准,应在生育前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领取《生育证》,实行持证生育制度。
《生育服务证》、《生育证》由省计生委规定统一规格和要求,由市(州)计生委统一印制。《生育服务证》一般由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查,《生育证》一般由女方户籍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夫妻?方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事实迁移并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生育服务证》也可以由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查,其《生育证》也可由现居住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但其户籍所在地必须出具有关生育状况证明。
第十五条 《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生育间隔期必须在四年以上”是指当事人生育的第二个子女或再生育的子女与上?个子女相差四周岁或四周岁以上。如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早育的,符合条件生育第二个子女时,女方必须满24周岁。再婚夫妻可再生育一个子女的,生育间隔期除适用上述规定外,以夫妻双方原有子女中年龄最小的计算。
第十六条 《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再生育:“和《条例》第三十三条第?款第(三)项规定的“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这里的“再生育一个子女”包括生育第二个子女和再生育?个子女两种情况。
《条例》第二十条第(二)项规定的“故意致婴儿死亡的”,应以人民法院判决书为依据;第(四)项规定“遗弃子女的”,对于遗弃行为的认定,未构成犯罪的,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认定,构成犯罪的,应以人民法院判决书为依据;第(三)项规定的“没有死亡证据、证明的”,应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以公安部门或医院出具或当事人出具的证明材料为依据认定。
第十七条 《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医学上认为不应生育的疾病”是指卫生部、民政部《关于婚前健康检查问题的通知》(86卫妇字第14号)中关于《异常情况的分类指导标准》(试行)所规定的不许生育的疾病。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育龄夫妻患有严重的遗传性精神病、先天智能残疾和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生育的疾病的”应采取何种节育或绝育措施,由县以上(含县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提出意见,报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方可施行。
第十八条 《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是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非个人计划、并且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条件的妊娠,如发生了上述妊娠,应终止妊娠。
《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长效避孕措施”是指放置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避孕、输卵(精)管绝育术等。
第十九条 《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国家有关规定”是指国家计生委下发的《节育并发症管理办法》。
第二十条 《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其筹措、管理、使用,按照本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假期”是指根据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发布的《节育手术常规》规定的假期。
第二十二条 《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独生子女父母”是指1979年《湖北省推行计划生育的试行规定》(即鄂革[1979]140号文件)实施之日(1979年9月20日)起,只生育?个子女的,尚有生育能力(女方在四十九周岁以内)而不再生育,并按规定领取了《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是独生子女家庭依法享受计划生育奖励和优待的有效凭证。《条例》实施前,依据原《条例》规定领取的《独生子女证》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已领取《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符合《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自批准生育第二个子女之月起,停止享受独生子女及其有关优待,并退回此前已享受的奖励和独生子女保健费,注销《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二)生育第一个子女时生育双胞胎或多胞胎的,不享受独生子女待遇。
(三)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夫妻,因子女夭折只剩下一个子女,按《条例》规定可以生育又不再生育(尚有生育能力,女方在四十九周岁以内),可以申请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从领证之月起,享受独生子女家庭的有关优待。
(四)再婚夫妻双方或一方原只有一个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婚后的家庭只有?个子女又符合《条例))规定可再生育一个子女而不生育的,其子女和家庭仍可享受独生子女优待。
(五)再婚夫妻双方原各有一个子女并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现都在再婚后的家庭中,从再婚夫妻婚姻登记之月起,停止享受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的有关优待。
(六)《条例》中关于独生子女从领证之月起至14周岁以前每月发给10元或者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500元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的规定,自《条例》生效之日起执行,在此以前,低于这个标准的不补发,已高于这个标准(包括对独生子女其他方面的优待)的,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保留。
(七)关于几种特殊家庭独生子女的优待问题。因丧偶、离婚形成的单亲家庭,以及父母一方自费出国留学、研究生在读或正在服刑等特殊家庭,原已领取《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在其父或母再婚前、完成学业前或服刑期满前,独生子女继续享受优待,独生子女保健费由抚养者一方单位全额发给。
(八)依法收养了一个子女(指符合政策生育的子女)后又不再生育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收养的子女及其家庭享受独生子女待遇。
第二十三条 《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退休时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和“退休时加发百分之十的退休金”均随着当事人的退休工资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
《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项规定的“另发给?次性奖金”,奖金数额不得低于500元。
第二十四条 凡《条例》做了禁止性规定,法律责任部分未规定相应法律责任的,均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项规定的“所在县(市、区)上一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各县(市、区)统计部门统计口径为准。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所在县(市,区)上一农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以各县(市、区)统计部门统计口径为准。
县级统计部门应提供“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据。
第二十六条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二)项、第二款中规定的“三倍征收”均指“对当事人双方三倍分别征收。”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中规定的“实际年收入”是指当事人的实际年纯收入或者年工资总额,如当事人属国家工作人员的,以其年工资总额为基数计征;如当事人属从事经营活动人员的,可根据其纳税额、营业额等指标为依据推算计征。
第二十七条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包括几种情况:
(一)双方符合结婚登记的实质要件,但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生育的;
(二)双方或一方未到法定婚龄同居生育的;
(三)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骗取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的。
第二十八条 《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重婚生育”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登记结婚生育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登记结婚生育。
第二十九条 《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这里的“委托”是行政委托,是指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将法定的征收社会抚养费作出书面征收决定的行政职权委托给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行使,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一上述委托与被委托关系的建立,必须采取书面委托形式。重大、复杂、影响较大的征收决定一般不应委托。
第三十条 违反《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当事人三年内不得生育第一个子女,而提前生育的,每提前一年,参照《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标准,征收当事人双方社会抚养费。
违反《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当事人不再批准其生育而生育的,比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征收当事人双方社会抚养费。
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或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未申请领取《生育证》而生育的,比照《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项;关于生育间隔期提前一年的规定,征收当事人双方各500元社会抚养费。
第三十一条 《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单位职工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对当事人所在单位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并追究该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指违反《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双方各在一个单位的,按《条例》规定数额分别罚款;夫妻在同一个单位的,按《条例》规定数额的双倍罚款。这里的“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指对该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这里的“单位”是指当事人所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等具体单位。
第三十二条 《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计划生育协助义务”包括:开展群众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普及生殖生理、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教育;根据实际条件,向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提供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和咨询、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制定本单位或本行业的具体规定,应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向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工作机构提供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根据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规定,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落实有关计划生育的奖励、优待政策,人民政府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其它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事项等等。附件:
第五篇: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潘仁平
田辉
李源(自贡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阐述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效果;结果
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后,门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9.51%提高到80.10%,医嘱检查的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8.20%提高到76.50%,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从最初的21.07%降到了9.84%。结论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某院处方质量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但还存在工作表的监测指标不完善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处方医嘱
点评模式
建立
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79-02
用药干预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处方分析是了解用药干预效果的重要方法。[1]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和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文件的要求,某院开展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建立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能有效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本文拟通过总结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提供参考和意义。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构建。
1.1 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1.1.1 处方医嘱点评专家组。由分管副院长任专家组组长,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医疗管理、医院感染科、医院药学等多学科专家任成员。
1.1.2 处方医嘱点评工作组。由药剂科主任任工作组组长,组员由具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的且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担任。
门诊药师组、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组、临床药师组。门诊药师组负责日常调配前处方的审核,负责及时与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沟通。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组负责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是由药剂科的临床药师和具有高级药学专业职称的药师组成,他们不仅有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临床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针对患者个体提供不同的药学服务,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临床药师组负责病区定点科室的医嘱用药,他们参与病区查房,查看医嘱用药、处方开具是否规范、合理,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与医师沟通交流,另外参加科室、医院的会诊,给予用药建议,同时承担我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药学药师组。由具有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药师承担,主要负责每月的处方点评工作,完成处方点评的随机抽样、统计、点评、分析、总结、上报。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有效干预和处方点评结果的及时公布,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1.1.3 行政干预部门。医务科为医院行政干预部门,承担业务知识及技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决策不合理用药医师的处罚。
1.2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流程。
1.2.1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依据和标准。以《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各种诊治标准和用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依据和标准[2]。
1.2.2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抽样方法。门诊处方抽样方法:将医院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156名医师分批次(重点科室如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每月抽查该科室二分之一以上医师处方,其余科室医师分为三批)轮流抽查其本月所有抗菌药物处方。住院医嘱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医院是抽取药品比例超标前10位医师的出院医嘱,另外每月轮流抽查某科室所有医师上月出院病历,抽样数不少于5份/人。根据抽查医嘱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医嘱给出合理用药的建议,均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或医师,科室或医师在接到通知一周内要将整改或申诉意见反馈到医务科。三个月后会再次抽查该科室病历查看整改情况。
1.2.3 处方医嘱点评方法。专门设计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表,在原有的处方点评工作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给药频次、给药途径、单次剂量、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4项指标。
1.3 处方点评结果的反馈形式。
1.3.1 药学方面处方医嘱点评形式。当面沟通,多数即时干预的处方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反馈回医师;电话反馈,比如缺项、需皮试药物而未注明过敏史、超七日用量等;挂网公示,存在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适宜等我们会专册登记,并在院内网公示,多次出现的同类不合理用药处方,经与医师沟通仍不改者上报医务科进行处罚。把处方医嘱点评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成PPT,在全院进行专题培训。
1.3.2 医务科处方医嘱点评干预的反馈形式。组织相关专业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药师参加各科业务查房,就该科室在处方医嘱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在会上进行通报,个别问题与医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多次出现严重不合理用药医师,院务会上进行点名批评;经济处罚,根据处方医嘱点评结果进行相应经济处罚,比如缺项扣5元,严重不合理用药扣款金额为该处方药品金额的一半等。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应用与成效。
2.1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应用和成效。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专人将样本逐一列入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工作表。问题处方由工作小组人员集体讨论和评价,专人进行统计、汇总、反馈与上报。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从2011年10月开始这半年来每月门诊处方抽查情况、抗菌药物专项医嘱点评从2011年开始抽查医嘱检查情况作为样本比较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效果。
2.2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
以上报卫生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调查表》的临床药师提供的每月抗菌药物消耗数量和使用频率表为依据,对连续3个月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结合当时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异常用药情况,决定是否限制购入数量、同时重点监测该药的使用情况合理性等。
2.3 抗菌药物预警方式。
每季度由微生物室提供各种培养的结果以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率数据,院感科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开展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体会。
由于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没有明确的检测指标,也没有一个现成的统一的专项点评工作表,所以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也仅是摸索性开展工作。工作模式需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医院今后处方医嘱点评工作的重点。
随着医院新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更新升级,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也会尽快启动,将会加大力度对医院不合理处方事前监督,同时可以将专项处方点评监测指标更细化。把WHO推荐抗菌药物的日限用量DDD、用药频率DDDS、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纳入点评指标。另外药剂科也要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业务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推进个体化给药理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地用药。
实践证明了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处方质量,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合理使用率在短短的半年里从69.51%提高到80.10%,医嘱检查的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8.20%提高到76.50%。通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处方医嘱点评是不合理用药的有效干预办法之一。[3]下一步医院专项处方医嘱点评工作还会加入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送检率等指标。由于开展此项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多,期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红.用药干预前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6):464.[2]卢海波.戴德银.刘英等3年来处方点评的实践与总结[J].中国药业.2008,17(12):70.[3]吴永佩.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8):3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