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味盎然语文课堂探微》

时间:2019-05-13 00:2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兴味盎然语文课堂探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兴味盎然语文课堂探微》》。

第一篇:《兴味盎然语文课堂探微》

兴味盎然语文课堂初探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付蓉

我觉得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我们工作室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课堂理念的具体体现。有意思的是,这四个字分别解读,还是对语文课堂结构的廓清和重建。一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四个环节:

激趣导入——兴:这个字可读“xīng”,是课堂的起兴准备部分,也可读“xìng”,是激发课堂兴趣的部分。它主要展示师生课前准备的相关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张本;同时检查展示自主学习(预习)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基。

阅读理解——味: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部分,它是一个动词——品味,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理解、欣赏、运用。在课堂中“授之以渔”,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自主学习,提高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其要旨。它还是一个名词——味道,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问题的设置、课堂的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都要让“语文味”溶于其中,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合作探究——盎:热情洋溢,情绪高涨。这是合作探究的部分。它应该是个性的空间,灵动的展台,思维在这里延伸,思想在这里碰撞,学生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联系生活,提高思辨能力。

目标反馈——然:对的,不错的,这样的意思。经过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后,还需要进行学习小结和当堂检测。这是一个豹尾的设计,它体现了现代课堂不是空中楼阁,落到实处才是硬道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一课一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简言之,“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结构。意在通过课堂格局的建构,努力使课堂有兴趣点、品味点、探究点、落实点、生长点,使课堂阅读形式的设计有具体支撑,使课堂目标更加具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得更为充分。

下面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为例,说说我们的“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期待各位专家的指导。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是一篇传统课文,大凡教这篇课文,无非是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之情,通过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典型形象,品味一下描写生动的句子,大同小异。加之文章又比较长,学生学得不是很有兴趣,也收获不到什么实质的东西。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人物的篇目很多,如果篇篇都是这么上,那就失去了目标与重点。这篇课文所在单元不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点呈现了这个人物对作者成长过程的重要影响。如何运用“兴味盎然”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呢?

我在备课时紧紧抓住“影响”二字,以“兴味盎然”建构课堂体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做出有益的尝试。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想体现“精准”二字。

精准的教学目标是“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实施的基石,需要有课标意识、教材意识、单元意识和学生意识。每课突出一个重点,真正使学生学得有条理,有方向,聚焦知识能力,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使他们学有所获,正是现代语文课堂的核心。

像《我的母亲》这类名家名篇要教的、要学的东西很多。长课文短教更好大胆取舍,突出重点。课堂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一开始,我准备以“了解胡适的思想”为教学目标。试图把这篇文章作为了解胡适的一扇窗,先从文本中了解胡适思想受了母亲的影响,再出示胡适语录,了解他有哪些思想,然后推荐阅读胡适的作品。这个点子很有文学韵味,好像也很能激起学生对胡适的兴趣,但结合课标中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和初中阶段写人文章的单元目标来看,这个目标有些架空,脱离了文本本身。

这篇文章重点刻画了母亲这样一个大家族年轻的当家后母的慈爱、宽容和坚韧,因为她的言传身教,才影响和教育了年幼的胡适,成就了他辉煌的未来。并且作者满载着对母亲的深情,文章结构丰富巧妙,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直接关爱、教育和影响,而且用大量篇幅生动描写了母亲跟其他人的交往,使母亲对“我”的影响更深刻广远。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作者情感,通过具体事例和精彩语言了解母亲对胡适成长经历的重要影响”。并把“学习多角度、立体展现母亲对‘我’成长的影响。”确定为教学重点。

再来说说教学结构的设计,我想凸显“精巧”二字。

这节课以“影响”为核心,形成五个步骤,分别是:

1、激趣导入,了解影响;

2、默读课文,初识母亲;

3、研讨文本,体悟影响;

4、且学且思,交流影响;

5、联系生活,抒写影响。可谓是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这个设计还充分体现了“兴味盎然”的课堂结构特点,尤其在“兴味”二字上颇有匠心。

一是环节激趣导入——兴,从胡适的简介入手,通过猜想胡适一生获得的荣誉迅速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对胡适的极大兴趣。我再适时引导:“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她何以能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极大极深”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这个悬念的设置,也让学生对这位母亲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来一个情景再现吧:

师:同学们,【同步屏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他3岁丧父,14岁离乡求学,20岁赴美留学,28岁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中国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学者。他做过北京大学校长,担任过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chú)议》,新诗集《尝试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今天我想介绍给大家的胡适先生。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他3岁丧父,14岁离乡求学,20岁赴美留学,28岁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中国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学者。他做过北京大学校长,担任过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chú)议》,新诗集《尝试集》等。

作为学者的胡适,他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博士学位,大家猜猜有多少个? 生:(自由发言)10几个、20几个 师:猜少了,是35个(生一片惊叹!)

师:在胡适成长的过程中,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呢?

生:是他的母亲。胡适自己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她何以能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极大极深”的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二是阅读理解——味,这是“兴味盎然”语文课堂的核心,由第二个环节“默读课文,初识母亲”和第三个环节“研读文本,体悟影响”两个步骤组成。先结合文本理解母亲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步骤是比较容易的,有了这个奠基,后面的推进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个环节“默读课文,初识母亲”的实录吧 【屏显】

学生活动一请默读课文6分钟,边读边勾画。并思考:

1、在胡适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回忆母亲?请勾画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师: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默读有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请同学们拿起笔,边读边勾画。并思考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6分钟后)

师:同学们,阅读需要分享,思考需要表达。谁来说说在胡适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是一个最仁慈、最温和的人。生:是一个能容忍、有刚气的人。生:是一个慈母、严父、恩师。

师:这位集慈母、严父、恩师、刚气、温和等形象于一身的母亲在胡适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地位。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回忆母亲的?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生阅读勾画,点三名学生读自己找的句子)

师:本文中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寄托着胡适对母亲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现在,让我们大声朗读这些饱含深情的句子吧。

【屏显】齐读第(4)(6)(7)(10)(12)(13)段中的抒情句。

齐读: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4)••••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6)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7)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10)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12)•

齐读: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3)

师:胡适感谢慈母给了自己极大极深的影响,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品读第5—12自然段,看看这些影响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出来的?

下面就进入了第三环节“研读文本,体悟影响”

“用心品读第5—12自然段,看看这些影响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出来的?”这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独立阅读与小组交流,给足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文本之间进进出出几个来回。我在本节课上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听到学生的精彩理解。老师巧妙的在品味过程中抓住“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了”这句话和“捧”这个字反复品读,读出了深度。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了”这句话,并适时屏显出胡适母亲的简介,老师和学生就一起读出了作者对父亲、母亲以及自己的轻薄,从而通过母亲的训诫“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理解了母亲的失望、痛心、委屈,严父慈母之心跃然眼前;从一个“捧”字读出了母亲的艰辛与宽容。这些品味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到作者多角度、立体展现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借此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可谓是“四两拨千斤”,悟到了“味”之妙处。还是来看看学生们当时的精彩表现吧 【屏显】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用心品读5—12自然段,看看母亲对胡适的影响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出来的?要求:

1、自主学习3分钟,边读边做旁批。

2、小组交流4分钟,用“我的慈母(或说严父、老师)教会了我,请大家看到第段的事例……”的句式进行交流(可先朗读相关句子,再作具体分析)。然后派代表进行小组汇报。

(4分钟后)

师:同学们,只要有思想碰撞,必定有智慧生长。现在请小组代表展示你们在讨论中产生的智慧结晶。

生:我的母亲很严厉。第5段说母亲很早就把我喊醒后给我训话,要我用功读书。

生:我的严父教会了我尊重他人和严格要求自己,如第6段说我犯错了,母亲没有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就是打也是关了门打,还不许我哭。

师:有了尊重,批评才是雨露,有了雨露的滋润,小胡适才能更好的成长。生:我的严师教会了我说话要尊重他人,第7段中我说:“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是说自己没有父亲了,而母亲觉得没有父亲并不是值得张扬的事,所以教育胡适说话不要太轻薄。

师:你觉得这句话轻薄了谁? 生:轻薄了他的母亲和父亲 生:轻薄了他自己。师:为什么说轻薄了他自己? 生:因为胡适是他们的儿子,他轻薄了他的父亲和母亲,就是轻薄了他自己。师:听了这句话,母亲是怎样的态度? 生:气得发抖。罚他跪,还狠狠地吵了他。师:请你读读母亲吵他的话。

(生读“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师:我也想读一下。同学们听一听这句话里有哪些情绪?(师读“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生:生气,更多的是痛心、失望。生:可能还有委屈。

师:是啊,年轻的大家族的后母,儿子没有了父亲,自己没有了丈夫,本就是艰难的。如果儿子再不成气,那该是多么痛心的事啊!她绝对不允许胡适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这样看来如果没有母亲当初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胡适之后的巨大成就。

【屏显视频】

【资料链接1】胡适母亲(冯顺弟)16岁嫁给当时已经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3年后胡适出世,6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而那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大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她苦心孤诣,以瘦弱之躯支撑着一个日渐没落的大家庭。

师:母亲对胡适的影响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我的慈母教会了我宽容和大度,第8段中说大哥欠了赌债,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点怒色,这样的年,我过了六七次。说明母亲对于大哥的错误是抱着大度的姿态。

师:从两个“从不”足以表现出母亲的气量。“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由此更看出母亲生活的不易,这里的宽容也是坚强。

生:我的慈母教会了我容忍。第11段写大嫂和二嫂生气十天半个月不停歇时,母亲只忍耐着,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哭。

师:大家设想一下,母亲要是骂人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会打成一团。

师:这样事情更糟糕了,看来还是不硬碰硬的好。母亲这一哭,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终于感化了大嫂和二嫂,一个场景出现了,你们看到了吗?

生:嫂子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的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

师:你能把话筒捧给我吗?(生把话筒捧给了老师。老师也是双手接过话筒,接着单手递给另一个同学)并问:如果把“捧着一碗热茶”换成“递来一碗热茶”,好不好?

生:“捧”字显得尊重些,“递”有些随意。师:嫂子把茶捧给母亲,是想怎样? 生:是来认错的。师:母亲原谅了吗? 生:原谅了。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

师:一捧一接,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师:在这个家道中落、人员众多、举步维艰的大家庭里,母亲的容忍更显得可贵可敬。所以,胡适才会由衷的感叹“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生:我的母亲还教会了我做人要刚正,要有原则,要刚气,不能太懦弱。第12段中说当五叔侮辱了母亲的人格,母亲非要他认错赔罪才肯罢休。

师:母亲做人有原则,有底线。这样的母亲更值得胡适敬重。

师:同学们,通过小组汇报,我们看到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就是融汇在这么多生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通常我们写母亲大多只写母亲对我的爱和教育,大家有没有发现,胡适写母亲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母亲与其他人相处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生:写出了母亲的为人对我有潜移默化地影响,这对我的教育很大。师:有资料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胡适先生的为人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

【资料链接2】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资料链接3】1952年11月,胡适到台湾讲学,当面对蒋介石说:“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无一语批评蒋总统。宪法只许总统有减刑与特赦之权,绝无加刑之权。而蒋总统屡次加刑,是违宪甚明。然整个政府无一人敢向蒋总统如此说!”胡适还写信劝蒋介石不要连任总统,这些事,都是需要勇气的。

师:是啊!中国有句古话:不看人对我,只看人对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胡适生动描写母亲与其他人相处,不正体现了恩师言传身教的“润物细无声”吗?母亲的影响永久铭刻在他的生命里。(齐读最后一段话)

深情朗读: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师:同学们读的很整齐,也很深情。常言道:读到深处写自成。下面我们也来写一写。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第四环节“且学且思,交流影响”的学生活动:请仿照课文最后一句话,用“读完本文后,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学得了„„——我都得感谢„„”的句式,写一句话,说说你读完本文后受到了哪些影响?

这一板块的仿写练习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重新审视,又是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在本节课中是否学有所获的一个检测,这就是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对“然”字的落实,它要求每节课都要尽量做到教有所得、学有所获。

为了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仿写,我先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我是这样说的: 要不我先来个抛砖引玉吧:读完本文后,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教育儿子的真谛——爱有度、严有格、教有法,我都得感谢胡适的母亲。【边说边板书】

(生写,2分钟后同桌相互说给对方听。并点了两个学生代表发言。)综合来看第二、三、四板块的学习,本节课以三次学生活动贯穿,层层深入,始终围绕“母亲对胡适成长的影响”这一中心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最大层面的促使学生学有所获。本来,课上到这里基本就完成了本课时的任务,但为了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抒写生活,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我设计了第五个环节“联系生活,抒写影响”,这一板块是想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将课堂习得的方法、获得的思想与生活关联起来,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

当时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有人说一个好母亲就是一所好学校。孟母三迁,孟子成就了“亚圣”之名;岳母刺字,岳飞终能精忠报国;胡适的母亲言传身教,教育出了名满天下的学者。我们的母亲也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默默地影响着我们,那就让我们也来写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吧。

【屏显】 课外作业想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写一个片段。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要有生长的家园。基于现代课堂理念的“兴味课堂”,就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家园之一。如何给师生的生长营造出科学、民主、公平、正义、可持续性发展的家园。我建议各位在困惑时,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每天在给谁上课”?

当你把全体学生放在心上,把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性在课堂上得到保护和释放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你就会自觉地尊重差异,你就会给所有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你就会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有分层要求。如此每个学生才愿意跟着你学。

第二个问题是“这节课你准备给学生教些什么,目标是否单一而具体”? 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先“粗备”整个单元,并了解要讲的“这一篇”在这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游离于单元之外;也无需将整个单元的任务,让一篇课文全承包了。在想其事,探其源,悟其情,感其妙的基础上,一堂课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合理的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两到三个有梯度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反复思维碰撞,从而得以掌握。

第三个问题是“你的课堂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静心读书和思考?” 兴味盎然的语文现代课堂要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自学自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其实最开始上公开课时我就不敢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担心听课老师说节奏不紧凑,课堂容量不够。可整节课我越讲的多,效果就越不好,学生并不买账。为了改变这种难堪,后来我在没有老师听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把讲解砍掉三分之二,给学生多点儿折腾的时间。记得有一次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上《满井游记》时,看得出孩子们的心早就飞回家了,有气没力地应付着我的提问。这时我干脆不讲了,抛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的话题后,就请男生和女生互相对话质疑,他们为了说服对方,除了引用文中句子,还搬出资料书上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介绍,那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还站到讲台上理论。之前我准备提供的链接资料成了多余,之前我担心的课文翻译也不用多说了。就在这样的折腾中孩子们读懂了大意,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最后我们在下课时再问自己两个问题:“这堂课我教了吗?学生学了吗”? 如果一节课上完后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提高,还是平面到平面的滑行。那这节课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了。在朱莉萍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不断的实践、思考,我觉得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厚的课堂,是有一定思维容量的课堂。只有想办法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格局,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作为价值追求,课堂才能释放持久的生命力。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微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探微

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也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不变的路子。但是在现在的新形式下,这样做好像已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虽然老师“教”的可能更起劲,但学生“学”的却越来越没有劲了。关键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已经不感兴趣了。甚至已经倦怠了。于是乎,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死气沉沉,一点反应都没有。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玩,有的早已经走神了,更有甚者早已进入梦乡。即使有在听的,也是在听老师讲,而自己一点也不思考,对老师的引导和提问也是沉默面对。这个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我,我上课有时真的很无奈,真的没有一点积极性,也恨这些学生,他们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不珍惜机会,不去认真听讲、思考学习。是不是他们太笨了,根本就学不会?我开始也这样想,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有一天一个学生告诉我,我们班那个语文课上从来不回答问题,语文成绩也很差的男生,英语却学的非常好,在英语课上很愿意回答问题,而且成绩也很令人羡慕。这件事让我震惊了,英语能学的很好,看来不是智力的问题,关键是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好。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让我顿悟。我发现,我们都走入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中,作为老师,我们的初衷都很好,就想把我的东西全教给学生,但并没有从学生自身出发,考虑他们的兴趣及其接受能力,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结果欲速却不达。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课堂上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其关键在于老师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他们心中对语文的“火焰”,无兴趣何谈学好语文?无兴趣无怪乎上课飘飘然游弋于梦乡之中。于是,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不甚浅陋总结出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欠缺兴趣的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简洁,学生不易吸收。这一个问题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在教学中容易形成顾虑,害怕因为自己的遗漏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欠缺,所以在备课时,往往死抓课本,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原则,尽量达到全面,反而有时候事与愿违,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冗繁,思路不清,重难点不明,学生情绪烦躁。

其二,课堂形式过于死板,不够丰富,缺乏创新。目前,为数众多的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讲的面面俱到,哪管学生听的晕晕乎乎,形式单一简单,千篇一律,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往往还会引来学生的反感。

其三,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也有诸多不同,好生与差生不一样,男生跟女生不一样,坐后排的学生与坐前排的学生也不一样,等等。这些因素往往成为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对象,成为教学的盲点。以上几点是笔者不甚简陋探索的总结,也是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欠缺之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道了教学中的欠缺之处,笔者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从教学中来,关键还要回到教学中去,让教师学会在教学中“激趣”,让学生带着激情出发;学会变枯燥灌输为“含笑谈真理”。先就如何“激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如下愚见:

一、通过设疑问难简化教材内容,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臵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一篇课文上升为几个问题,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课堂的负担,轻松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达到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笔者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设计了四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内容,这四个问题是:第一,作者从何而归?第二,作者为何而归?第三,作者归向何处?第四,作者归去感觉如何?这四个问题十分简单,熟读诗歌内容的同学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诗句作为答案,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通过对答案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向往之情,让其体会这位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的高洁的品行。再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即“梦想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么实现梦想?”,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不难让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个清晰的感知,同时了解了马丁〃路德〃金,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领袖的伟大梦想——对平等自由的不懈追求,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国五十年代黑人的生活悲惨现状,同时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斗争思想——非暴力思想即用坚忍和爱心取的应得的权利,无论从知识还是情感上都给学生强烈而深刻的体会。

教学中往往设计简短的几个短小精悍的问题,不仅大大的简化了授课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也让学生以疑促思,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的做到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目标。

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多样教法,增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形式比较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即往往都是老师就一篇课文开讲,向学生灌输文章的写作目的、内容、写作手法等,枯燥乏味,教师不断想“招数”,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创新,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萌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1)新颖导入语引趣

俗语云: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便是一节课乃至一篇课文的开始,故而新颖别致的导入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攻好这一关,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教学时是十分的注重课文导入语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往往会不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导入,如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导入,我设计采用了启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畅想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很多学生想到的是乔峰、郭靖等武侠人物,我就势引出一个另类英雄——烛之武,他虽然没有强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自己国家陷入危难之时,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秦晋百万雄师,化解了国家的危难,从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此人的兴趣。

再如鲁迅的《祝福》一文,我便采用当堂调查的方式导入,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关于“父母在家谁做主”的当堂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家中母亲做主,也有不少学生家中是父母双方都有做主,也有的同学认为家中自己最大,学生踊跃的参与调查,就此情况,我便借题发挥:如今在我们家庭中,母亲做主的大有人在,在社会上,妇女更是顶上半边天(举一些成功女性的例子),而在以前的封建家庭中,妇女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们严格的受到“三从四德”思想的束缚,忍辱负重,过着悲惨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母亲,去听听她的苦难悲歌,自然导入《祝福》的学习。此外,有很多的文章,我往往借题发挥,这个“题”形式多样,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歌曲等,手段多样。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给学生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让学生从忧郁的曲调中感受贾、林的爱情悲剧;教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我下载了一些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勾起人悲惨记忆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纳粹的暴行,认识历史;教授白居易《琵琶行》时,用了唐宣宗李忱给白居易写的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在导入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白居易的作品,等等。(2)多样的教学手段提趣

好的导入,就像一桌酒席的开口汤一样,虽味美,让人回味,但毕竟不能长久,所以真正的重头戏还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释放自己的兴趣。

教授《陈焕生上城》时,我便发现《陈奂生上城》的结尾想象空间很大,于是,我就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文后续“陈奂生的解释”,即让学生想象陈奂生回家后老婆问起卖油绳所剩余款的去向时给予的解释,并引入了表演的手段,找了几组学生,每组由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构成,当堂“对峙”,妙趣横生。曾经还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侦探,查明《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找到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为其伸冤。在过足了侦探瘾的同时,也从多个方面了解了祥林嫂的死,解决了对课文主旨——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感知和认同。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往往会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在教授《鸿门宴》和《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我便把《百家讲坛之王立群教授解读<史记>》搬上课堂,借助名家的观点让学生更好的解读这些名篇;《祝福》《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我更是将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播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更深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细节上的不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再别康桥》,我是花了一节课时间,用笔记本电脑播放舒缓的配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让其感受作者那细腻的情感。……

(3)开展多样活动,体验成功乐趣

人在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总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稳定下去,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努力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愈学愈乐学;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愈学愈厌学,上课睡觉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的心理,多创造一些机会给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失败的情况,给予其特殊的鼓励,往往也能促进他们对你这门学科的尊重和兴趣。例如,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如“成语填空”、“猜字谜、成语”、“巧接诗句”等等,活动多样,而且每一次都给予后排学生更多的机会,并不计成败给予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兴趣,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情绪。真正的语文课堂“活”起来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陶宏开教授说教育首先是心育,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我们在教学中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长期不变要探索的课题,其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计算机教学探微

计算机教学探微

在中学里,计算机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已列入教育计划,高一年级为必修课。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设备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探讨的。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软件的能力,应该从单一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转变为重视计算机应用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软件能力。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编制一些简单程序,掌握一些简单程序设计技巧。

动手是本学科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机实习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技能,包括安装计算机,开机、停机,使用磁盘操作系统,学会使用一两种软件,能掌握程序的输入、编辑、修改、运行的方法。通过人机对话、思索判断的思维活动来培养自学能力。在程序高度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马上指出其错误,而要让学生观察研究程序的每条语句乃至标点符号,再参照出错信息的意思找出错误原因后进行修改,到正确运行为止。磁盘操作系统的使用,是计算机实际操作中重要一环。如何引导DOS,磁盘中的程序如何才能调入内存应用,怎样将内存中程度存入磁盘中,如何列出磁盘中的文件目录等操作命令的使用,条件许可最好边讲边让学生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

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最难莫过于程序设计,而这一内容又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但极大多数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只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并不需要亲自编程序,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程序设计内容,决不要盲目压给学生。而是要循循善诱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启发学生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模块结构去掌握程序的设计方法。程序中的交换、累加、累积、分类、排序、删除、标志设定等都可看成是一种固定的模块。对这些模块熟悉后,读程序就容易了,一段段的读。

写程序也是按模块一个个地拼接起来,写起来不会感到太吃力、且有条理,思路也会较清晰。当然习题中过难过深的程序设计教师要索性舍去。但是怎样使学生熟悉这些有用处的模块呢?那就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读懂各种类型的程序,把例题上的程序进行解剖分类,在对计算机语言的语句、定义符、命令、和对具体问题的描述方法相当熟悉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一面阅读程序,一面讲解,把程序分割成常见的几个模块,而各种模块又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编程方法。这些模块的积累,无论在阅读程序或在设计程序中都可派用常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较复杂难读懂的地方要鼓励、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障碍,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中学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从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上课时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句。上机时除了完成作业外还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思维规律,通过上机实践鉴定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能使思维活动日趋完善,自学能力得到加强。

第四篇:美声唱法民族化探微

美声唱法民族化探微

【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美声唱法的起源与特点,介绍了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几代美声唱法歌唱家对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所做出的努力与发展。纵观我国目前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的趋势,着重论述了美声唱法要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并提出在正确掌握美声唱法的技巧外,要更多地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及经典的中国民歌,正确掌握中国语言的发音规律,力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化 中西结合 语言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欧洲。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发声和歌唱的方法,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与流派。其经历了3个多世纪的检验,蓬勃发展、经久不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艺术是每个历史时期真实生活的写照,不同时期的歌唱风格、形式、技巧内容不同,歌唱的方法也不同。美声唱法在欧洲的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的变迁,最终摒弃了只讲声音不重视歌词、只单纯炫耀技巧脱离内容的歌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丰富的共鸣色彩,情真意切的语言,声音集中而具有穿透力。这就是表现力较强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在欧洲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播到中国仅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去欧洲学习美声唱法的中国歌唱家、教育家开始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课堂与音乐舞台上,把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瑰宝带回了祖国。例如:应尚能、黄友葵、周淑安、周小燕等。他们在各个城市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大力推广介绍欧洲古典歌曲、艺术歌曲,以及歌剧选曲的艺术风格、语言文字、技能技巧、表现手法,给我国歌唱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与生机。而且在声乐教育方面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喻宜萱、郎毓秀、张权等人,为我国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批杰出的作曲家也茁壮成长,如赵元任、黄自等人,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抗战时期,歌唱家和作曲家们以音乐、歌声为武器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激励了抗敌将士的斗志。如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创作的《嘉陵江上》、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声乐艺术,尤其是美声唱法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在声乐艺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际声乐舞台上,我国选手以精湛的演唱,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声乐比赛的桂冠,成为一支备受国际声乐舞台关注的队伍。同时,我国又有一批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在成长,使美声唱法在我国生根、开花、结果。

但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尚存在着不尽如意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美声唱法的学生或歌唱家在演唱中国美声作品时,吐字不清晰,歌词含混不清,这些都造成演唱或演出效果不佳,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美声唱法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用,使美声唱法民族化呢?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我国声乐界目前发展的趋势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笔者认为,要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学派,被中国广大听众所接受。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1.正确掌握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法;2.多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及经典的中国民歌。要想正确地掌握好美声唱法的技巧,就要根据自身声音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声音的外国经典艺术歌曲,如意大利的声乐作品,法国、德国、俄罗斯的声乐艺术作品等,而且要大量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的美声唱法基础。例如,我国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在《怀念我的声乐老师沈湘教授》中说,沈湘刚开始给她打基础时,就是根据她的自身声音条件大量地演唱外国艺术歌曲,使她的声音底子打得更牢固、更扎实。使得她在演唱大作品咏叹调时得心应手,受到同行们的赞许。

此外,在打好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在掌握好外国歌剧的演唱技巧下,在学习与掌握好中华民族民间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去演绎中国美声唱法作品、中国经典民歌。在保持中国作品原有风格基础上,科学地把美声唱法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中国声乐作品中,使我们的声音线条更加连贯流畅、柔美,声区更加和谐统一,演唱风格更加鲜明。只有这样我们的歌声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正如我国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在《论歌唱艺术》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中国的歌唱家,应首先唱好中国歌,„„无论演唱任何中国歌曲,感情、风格语言必须是民族的。”

第二,歌唱这门艺术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歌唱语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声乐与语言的结合,语言在歌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切歌唱的技法都是围绕着语言来进行训练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语言、发声训练的基础是五个母音(元音)a、e、i、o、u,属字母体系的字。中国的语言母音发音的基础是a、e、i、o、u、ü,比意大利母音多出一个ü母音,属方块字,一字一音。中国的语言远比意大利语言要复杂很多。因此,笔者认为,在训练与演唱中国美声作品时,仅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母音来训练学生是不够的。

那么,要想解决美声唱法表现中国语言的矛盾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吐字的调值,即四声声调把握准确;2.掌握好“五音”,即唇、齿、牙、舌、喉的发音着力点;3.处理好“四呼”,即开、齐、撮、合的口型;4.了解我国传统歌唱理论提出的“十三辙”,有助于对汉字发音规律性的认识,即掌握好十三辙的发音部位与归韵。

只有这样,才是强化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歌唱的最佳办法,才能吐字清晰,创造浓郁的民族风格、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才能做到声情并茂,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更贴近。如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在她的《关于演唱中国作品的问题》中所说:“声乐离开了民族的语言要求,这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也就无从存在与发展。”

总而言之,要想使中国美声唱法民族化,我们不仅要借鉴美声唱法通畅的气息、宽广的音域、致远的穿透力。也要糅进中华民族传统的吐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才能唱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美声唱法。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作者单位: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辽宁省艺术学校

(责任编辑:张斐然)

第五篇:李白山水诗探微

内容提要

当我们从人与社会这个大视角上,了解李白对人生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后,再将注意力转到人与自然这个大视角上,便会发现,李白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他追求自然美,从不间断山水诗的创作;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唐代的山水诗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李白的山水诗是唐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他的作品与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加上诗人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便较少有人将他的山水诗作一总体性的考察。“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的山水诗意境开阔、韵味悠长、大气磅礴。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1○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艺术风格

李白山水诗探微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会宁县太平店镇教育管理中心:王志国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山水。

一、李白的山水诗清新明丽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膝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3○

2○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崇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趣盎然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5○

6○

4○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7○

三、李白的山水诗劲健有力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回川,再加上黄河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8○

9○10○11○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

四、李白的山水诗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

在王维、孟浩然诗里,山水虽已表现诗人自我,但在诗人意识中,人和山水之间主客观界限仍是清楚的,并不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只是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而在李白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注释:

1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2不闻钟:指访友不遇。○○3青霭:指云雾。

4白帝: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白帝山上。○○5彩云间:白帝城地势高峻,远望如在云中,加之清晨云霞变化多彩,故称“彩云间”。6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古时相传距北帝城一千二百里。○7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出版,79页。○○8噫、吁、兮:三字都是蜀地方言中的惊叹词。

○9蚕丛、鱼凫:传说中蜀国的两个开国君王。

10茫然:茫昧渺远,难以详说。

○11尔来:指开国以来。尔:此。四万八千岁:形容时间之长久

参考文献:

[1] 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2] 徐文海,李晓峰.《李白诗酒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修订版 [3] 龚自珍.《辑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张厚余.《太白诗传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小宁.《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下载《兴味盎然语文课堂探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兴味盎然语文课堂探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探微

    小学语文教学探微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浩保 摘要: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只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酸甜苦辣。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

    成语文化探微 说课稿

    《成语文化探微》说课稿 河北易县中学郭文静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我校开展较好的校本课程——成语文化,是探究性学习课型。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

    小学古诗教学探微

    “诵读经典”专题教学随笔 小学古诗教学探微 潮阳区贵屿石峡小学 郭晓纯 2012年11月21日 小学古诗教学探微 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占有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学......

    三位一体教学法探微[五篇范文]

    三位一体教学法探微 关键词:实行“三位一体教学法”后,既便于加强班级管理,又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指把工艺课、实习课和班主任三项教学工做融为一体,由......

    恶法抵抗探微范文

    恶法抵抗探微 摘要:依法治国实质上就是良法治国,然而由于社会迫于压力和诱惑而产生的恶法应否予以遵守在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人认为采用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对恶法予以......

    班务工作探微(合集5篇)

    班务工作探微 我执教了十几年,也从事了十多年的班务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耕耘,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在此,我就将自己在班务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有极其丰富的瑰丽珍宝。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闪发出迷人的光芒。长期以来,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