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教学中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0: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在教学中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在教学中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

第一篇:谈在教学中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

在教学中规范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指出: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名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遵守和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是义不容辞的天职。

母语是民族的灵魂。母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能立足世界之林的标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祖辈智慧的结晶,所以,每一个民族首先要学好自己的母语,每一个人首先要学好自己的祖国语言。充分认识语言的民族性,才能增强我们遵守和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如杀虫剂是“默默无蚊”,咳嗽药是“咳不容缓”;服装店是“百衣百顺、衣帽取人”饭店是“食全食美”,这些不规范用字竟成了商家的广告奇招。有些人为了崇尚古人,为了书写美观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在题写的牌匾上写不常见的繁体字等等。这些不规范用字现象中小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学生们好奇心强,吸收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不强,给他们的语言文字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认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不仅关系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基本情感问题。语言文字规范化刻不容缓。要使孩子的语言文字规范,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

“作”和“做”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 答:“作”和“做”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这两个字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作”和“做”的基本含义以及语体色彩不同:“作”的基本含义是“兴起”“起来”,如振作、风雨大作;“做”的基本含义是“制造”,如做衣服、做桌子。“作”带有书面语色彩,如“作画”,“做”带有口语色彩,如“做活儿”。②“作”和“做”同属动词,但在表示“进行某项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意义时,所带宾语的词性不同:“作”常带动词性,如“作了周密安排”“作报告”“作斗争”;“做”常带名词性宾语,如“做活儿”“做工”“做好事”“做手脚”。③“作”和“做”在表示“制成”的意义时所带宾语有“精神”与“物质”的不同:“作”带的宾语常为精神产品,如“作文”“作画”;“做”带的宾语常为物质产品,如“做标本”“做家具”。④表示“充当”的意思,大多数词语用“做”,如“做母亲的”“做个好学生”“做媒”,只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类说法用“作”。“作”和“做”经常分辨不清的只有几个词,如“做主”“做人”“做伴”“大做文章”“叫做”“当做”“做贼心虚”。这些词语一般用“做”,也可用“作”。在明确上述四点区别的基础上应当做到“作”与“做”的分用。

人文是语言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的人文性。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须具有人文性。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人文显然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进步的价值观,具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具体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语言学习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支持人等,培养道德情操。充分认识语言的人文性,对我们遵守和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参与课程改革,正确执行课程标准,有着重大的意义。

工具是语言的特点。尽管我们重视语言的工具这一特点,但是在学习和应用中,却常常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法则,如有的衣服专卖店把 “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混乱了学生的视听,使学生不知道那个是对的。

语文,语,口头语;文,文字。这就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一个是口头语,一个是书面语,这就是语文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听与说,语文教学长期未能被重视;读,也少的可怜,一年下来,就读那么几篇课文;写,也少得不能再少,一个年头,就写那么几篇所谓的作文。著名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这里的“慢功”的基本含义,指积累的过程。少,积累就薄;薄,后发无力。所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意义十分重大。

一.从教师引导上规范

教师的汉语言规范化水平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规范产生极大的影响。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是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你的课堂才富有生气和强烈的感染力,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愿意去学,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很难想象,张嘴操一口地方方言,吐字含糊不清,抬手板书字如杂草的教师,他的学生会被吸引,课堂效果会令人满意。因此要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第一批异型词整理表》。针对论文、教案、学校公文中常见的不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知识水平,增强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

二、从语文课堂教学上规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表现为听说读写、用语用字。学生参与教学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师生言语用字规范化是有效参与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林炜彤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基础不实,应用能力不强。因此他提出“打基础不惜工本”:要切切切实实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方法指导、基本习惯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听、读、想、说、写,如何驾驭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训练。为实现新课标,按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居第一位的。学生通过听、读,从口头和书面作品中内化的知识,需要经过说、写训练,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运用时,外化为语文能力。

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工具所承载和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如果把语文形式比作“刀”,把思想内容比作“刃”,不重视语言文字这个物质的现实就没有“刀”,“刃”也就不存在了。思想内容在一段言语、一篇文章中的地位固然是重要的,但在语文教学中任何削弱语文形式教学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就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语言文字规范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我们要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深入,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因材施教 探究感悟

-------浅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走入误区。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取悦他人而作文,尽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本文首先正本清源,鲜明地提出作文教学的意义与目标,不是为了应试,也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个体生命的宣示。接下来阐述了激发兴趣,指导学法,自改创新等几方面的做法。最后写个人的一点体会与思考,对作文教学作出一点探讨与尝试。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命宣示 因材施教 探究感悟 创新 自改

叶圣陶先生1941年在《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一文中写道——“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这句话点出了作文的实质;作文是因为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从心理学上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感悟和思考的前提。是生活中大量的如海潮般奔涌的素材,或者也可以倒过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忍不住有种要表达的冲动,因此,热爱生命,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这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

要知道,作文并不是一道语文作业,而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并不是老师的教学指令,而是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作文不是也不应该是编造出来的而应该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只有平时对生活倾注了热情的人,生活才会给他以丰厚的写作素材的馈赠,在生活中接受锻炼,考验,磨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学素养,才能写出一篇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文字优美的佳作。所以唐代大政治家、军事家、海内宗师裴行俭尝谓“士必先器量而后文艺”,毛主席说:“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这是有充分根据的。

其实依据语文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事和作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验与亲身体验,我认为“习作就是个体生命的展示”,学生写作,动机必须首先是源于作者内心的冲动,是个体生命的宣示,必然充满鲜活的真情实感与生命的激情。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心灵出发,以生活实践为载休,着重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体现出来真正的人文意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我表达,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命,巧于创造,善于交往。一言以蔽之,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生命的精彩,具体说来,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吃透学生,把握特点,因人而异,分步实施。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因材施教是一条普遍的教育原则,只有对学生有了透彻的了解,教学才有针对性。《论语》中记载有“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老夫子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答案,正是对“求也退”,“由也兼人”两人截然不同性格的深刻把握,才针对性地分别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回答,如果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就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把握目标,分层实施,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写好作文的前提。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对待同一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感悟。在《论语》和《庄子》这两部经典中,大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先秦哲人庄周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内心情感,设身处地从孩子们的心灵出发,不拔高,不矮化,循序渐进,顺其自然,乃作文教学之根本。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作文就会自然而然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当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兴趣已经不可抑制了。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尽可能地把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

如果学生为作文而作文,那么,他很难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只有当他觉得写作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需要时,这样的写作才会真正写好。因此,我们要通过努力尽可能地把作文同学生的自我需要结合起来。北师大版新教材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共有十个主题单元,涉及到“龙”,“书”?“礼物”,“真诚”,“劳动”,“心愿”,“火与光”,“角度”,“破除迷信”,“我们去旅行”等十个方面内容。题材多样,内容十分丰富,结合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生活实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与体会,生活经历及体验,就会感到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道德实践与创新实践,让学生写自己在寒暑假中的见闻与收获。在开学时写一写新学期的计划,中间写学习反思,期末写一写复习计划与总结等„„平时更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日子或一些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用中写作,新年到了,请每一位同学互相写信,互致新年的祝贺,家长会前,自己练习写一份请柬给家长送去,学生对教学或身边事物有什么看法和建议,都可以写篇有说服力的文章在班上念等,这样,既可增进互相交流与理解,又能锻炼自己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②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提高学习效果。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就像我们说话总希望有人听一样,我们写的文章也希望尽可能多的人读到无论是黑板报、广播室,还是《小小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凡著诸竹帛者谓之文学”,关键指导,重在参与,教师要以身作则,当学生看到一月,每一期都有新作发表,自然信心百倍,这样即可激发习作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另外,经常让学生在班上宣读作文也是一种口头发表形式这对学生的鼓励也很大。

③让学生的写作形式多样化。

只有作文的写作,学生是很难有兴趣的,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实际上体现了学生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而且,在这多样化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不知不觉地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我们主张学生不拘格地写作,随心所欲地表达——让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具体形式可以有日记、随笔、班级日报、读书笔记、散文小品/小论文等,还可创作剧本,小说童话/儿童诗歌„„形式多样,不必要求尽善尽美,但一定要尽情尽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说“要勇于并善于创造性地写作”,并不是不要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而是强调要把在课文中汲取的写作。养料轻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够在构思上“与众不同”,也就自然体现了“创造性”。

所谓构思上的“与众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为立意新、题材新、语言新。所谓立意新,就是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破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题材新,就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的但又反映了社会本质或生活含义的一些素材。

所谓语言新,就是要摒弃作文中公式化的描写,雷同的形容,陈旧的比喻等等,而代之以朴实,新鲜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言语。

创造性地写作,作为教师来讲,最关键的是鼓励学生“让思想冲破牢笼”,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善于感受生活,勇于表达个性。

4、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叶先生说:“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些引导和指点”,他呼吁要克服语文教学上两个难题,第一,教师要少讲,让学生自己学;第二,在作文教学上,要改变精批细改的做法,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

教给学生一定的美学原理和写作技巧,初步学会习作的自改方法,每次作文可把全程分为以下程序:

①搜集材料(或实地考察,教师启发,相互讨论等)。②酝酿构思(剪载材料,确立中心,谋篇布局,草拟提纲)。③初写草稿(根据中心,提纲写正文)。④师生评改(学生分组初评,教师重点批改)。

⑤自改定稿(根据批改意见,反思初稿优劣,定稿并写后记)。

三分写作文七分改,学生修改时,注重从主题中心,结构层次,语言表达,语法修辞,标点及劣写各方面细心检查,反复修改,形式可分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统一标准,明确目标,教培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审美技巧,形式不拘一格,风格多种多样,争取为我校语文教学闯出一条 引路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鲁迅,巴金、叶圣陶等教坛先辈反复强调过的,亦即充分尊重师生的“智力生产力”,共同呵护我们的“课改实验田”。不能沿用九斤老太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百看百不顺,动辄泼冷水,打棍子,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能逐步推动习作教学的健康发展。

总之,让我们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全面发展为目标,循序渐进,开拓创新,让作文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为今后全面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选

①《现代作文论》教育出版社2002版 ②《典论·论文》 ③《尚书·尧典》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⑤《语文教学论》,陕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李景阳主编

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三篇:品味语言,体会内心——《半截蜡烛》教学谈

杨献荣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写的是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情报,沉着、机智地同德国军官们斗争的故事。文章描写细腻,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此文放在第十册第四单元,要求利用文本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落实本单元重点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藤受人物形象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理清文章思路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前提。可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说说各自然段写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体现作者思路的词语。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参加了什么工作,板书“传递情报”;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伯诺德夫人做了什么,板书“藏”,并画一根半截蜡烛和小金属管;朗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伯诺德夫人做了什么,板书“换”;朗读第四、五自然段,说说杰克做了什么,板书“端”;最后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杰奎琳做了什么,板书“端”。课文读完,行文思路即一目了然。

这样的板书既能帮学生感受作者用“半截蜡烛”做题目的用意,也方便学生利用板书把伯诺德夫人一家所做的事情简要地说清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内容完整、语言简洁、通顺连贯。三个人分别做了什么,要都说出来,一个不能少;要对每个人所做的事情进行归纳,语句要前后连贯,不能有语病。要求要明确,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反馈时还应进行必要的评点。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初读课文时要整体感知内容,还应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可抓住板书中“传递情报”这个词,引导学生思考:(1)课文中“传递秘密情报”是怎样的一份工作?(十分危险的工作)(2)伯诺德夫人一家知道“传递秘密情报”十分危险吗?(知道)(3)她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份十分危险的工作?(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她们为此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二、精读课文,选择片断,推前想后体会人物内心

课堂时间有限,品味语言片断选择要精,品味过程应细,方法应科学,要品出其中的味儿来。可选择课后练习中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表现的三句话,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后练习要求用删词比较的方法,品味这三句话中“轻轻、从容、默默、镇定”四个词语。如:“‘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这句话中“轻轻”能去掉吗,为什么?当然不能去掉,否则就看不出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了。这样引导往往只能给人物贴上“机智,勇敢”之类的标签,很难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引导:

出示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的句子,指名朗读,提问: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再引读: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情报,她平静地对德国军官们说——(学生读伯诺德夫人所说的话);为了不引起德国军官们的怀疑,她便——(学生读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的句子);她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还有别的原因吗?她在“说”和“吹”之前还有什么举动?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引导学生思考:她轻轻地把蜡烛吹熄是想告诉孩子们什么?——害怕只能引起敌人的怀疑,要像妈妈一样沉着冷静。最后再引读:她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情报,热情地对德国军官们说——(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相关语句);为了不引起德国军官们的怀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明白要沉着冷静,她便——(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相关语句)。

出示描写杰克表现的句子,指名朗读后将“从容、默默”变成红色,提问:“从容、默默”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之后,第一组学生朗读描写杰克的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杰克望着束手无策的妈妈会心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写一写;第二组学生朗读这句话,然后引导:杰克望着脸色苍白的妹妹,心想——让学生写一写;第三组学生朗读这句话后,引导:杰克望着摇曳的烛光,心想——让学生写一写;第四组学生朗读这句话后,引导:杰克望着谈笑风生的德国军官们,心想——动笔写一写。各组写好后,教师朗读描写杰克表现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描写杰克当时心理活动的语句。

出示描写杰奎琳表现的句子,指名朗读后提问:“镇定”和上句中哪个词语是近义词?开始时杰奎琳还“脸色苍白”,现在怎么镇定了?接着引读:杰奎琳看到妈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她明白了——(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读:是她——(学生朗读描写杰奎琳的句子);杰奎琳望着哥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她明白了——(指名几个学生回答);教师顺势引读:于是她——(学生朗读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轻轻、从容、默默、镇定”等词语品味完后,应简要总结为什么要品味这些词语、品味的方法,促进迁移运用。可先让学生朗读刚刚品味过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动作快慢、轻重的,在句子中意味深长,阅读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想原因,猜结果,体会蕴含的情味;写文章时,要注意运用这类词,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成长体会

厚积薄发潜移默化---谈语文教学中的成长体会

文/秦玉洁

做学生的日子在惶惑间悄然远逝。虽然岁月已模糊了大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但那句铿锵的话语仍留存于心--厚积薄发,潜移默化。

2003年毕业至今,我已走过了10年的教学历程,回顾过往,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没有离开过这句话。

语文学习的特点重在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旨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又要在课堂内外用语文的思想去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我把基础知识的积累分为两个体系,一是教材体系,一是高考知识体系。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在教学过程中,每课的知识点很重要,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工作之初我只是力求备课时加深加宽,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基础。经过调整后,我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融入高考考点的讲解和解题技巧的渗透,把高

一、高二的授课和高考联系了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课内的知识点以小考的形式及时让学生强化和巩固,尤其是要求背诵的篇目更是严格检查。同时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每天监督学生进行成语和字音字形的积累,这种做法我已经在所带班级中施行了一年的时间,学生基本养成了日常积累的习惯,每天都会自觉地记忆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只是养成记忆积累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阅读和写作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成绩。

阅读,主要是以摘抄和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边读边抄,积累词句;边抄边想,整理成文。高

一、高二学年,注重学生兴趣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为其日后深入、自觉地学习语文奠定基础。但个性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有时还可根据教材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和篇目供学生阅读,例如,讲解朱自清《荷塘月色》时,配合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我向学生推荐了林清玄和周作人的部分作品。不管阅读什么内容,最终都要求学生形成读后感。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读后感定期检查,并挑选出优秀篇目,如果有可能可以整理后打印出来供学生浏览。

有时我还把阅读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竟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高二第四册小说单元的教学,每篇课文讲解前我都给学生布置一个读后感,课前批阅后挑选几篇立意深刻、见解独到、语言优美的习作进行范读,然后由学生点评,进而引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了课文,同时在范读和点评时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致很浓,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

写作,主要以作文和周记为主。为了避免学生把周记写成凑数字的作业,和无病呻吟的流水账,我布置的周记以读后感和人物形象评论为主,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不至于互相抄袭,有时在学生的周记中真的能够发现一些深邃的思想和闪光的语言,遇到这样的习作我都是修改后整理打印出来。对学生的进步在评语中决不吝惜赞美之辞。至今我们班整理了两期的优秀周记,我想,当学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肯定的目光中感受到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时,那么,写作应不会再是一种强迫了。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而我已尝试着把语文延伸到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学生耳濡目染,接收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5年担任班主任以来,我以一个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在班级的墙壁上为自己开辟了一方天地“班主任寄语”。以委婉含蓄,朗朗上口,言简意丰的诗歌传达班主任对学生和班级真实的感受。我总是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渐渐地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方式,现在我和学生交流的文字经常会出现在他们的摘抄本周记本、作业本和小考本上,语文已经进入了我和学生的生活。

回首来时路,苦也无数,乐也无数,自己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遗憾和不足,我会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厚积而薄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永远以语文的名义用我不华丽但真切的情感铸就脚下的三尺讲台。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第二高级中学)

第五篇:《谈语言》教学设计

《谈语言》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2、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3、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4、学习生字:

时髦(máo)弄巧成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装饰(shì)勉强(miǎn qiǎng)违背(wéi).....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问,课文脉络清晰,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①、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②、第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③、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①、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②、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③、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④、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⑤、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一些语言规范运用的例子,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观点,并指出书面语的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约定俗成”不见得就是准确的、全面的。人们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约定俗成的,但有些时候它就不正确,如观看魔术表演。因此,遇上问题应开动自己的大脑,运用智慧去辨别真伪。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二、细读品味:

1、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2、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3、第三部分:作者在第6、7自然段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谈到自己的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进而强调书面语是应该规范化的。第8、9两个段落举了两个例证,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两个事例一个是违背事理,一个是望文生义,但共同的结果是造成语言的混乱。第10自然段谈了“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作者的论述准确又全面。第11自然段提出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最后一段提出“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了标准也会发展”,这说明作者议论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观点。

三、品味语言: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掌握好语言的重要性。

2、“许多写文章的人…… 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排比,突出某些人写文章过于修饰的情状。双引号在此表示强调和有特定的含义。

3、“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设问,强调写作不能脱离口语,话怎么说就怎么写。

四、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五、教师小结: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精彩的口语。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用精彩的口语表达出来,因此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就应多向父母、兄弟姐妹学习精彩的口语。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0、谈语言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下载谈在教学中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在教学中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点体会(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多媒体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体会

    谈多媒体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体会 宁会敏 摘要: 现代科技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方便,应用电脑课件进行英语教学不仅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记忆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法制教育 案例 随着近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的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面......

    关于C语言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关于C语言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作者:吴淑琴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3期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且是近些年在国内外都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的一......

    托班语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转自发表吧 论文范文发表论文托班语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作者:蔡芳纯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尤其在这个语言信息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每个人工......

    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论文[推荐五篇]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由语法、语音和词汇构成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我们的思维工具, 同时也是我们思想的直接反映。......

    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运用规范

    转自发表吧 论文范文发表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运用规范 作者:汪嵘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讨论了合理运用教学板书的重要性和化学教学板书的运用规范,其中包括教学板书的科学性、......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 黄美芬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古今中外历来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 --- 旧州学校保吉文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