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国庆中秋期间交通安全方面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国庆中秋期间交通安全方面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切实做好“双节”期间全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保障辖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随着中秋、国庆假期将至,群众出行和公众活动增多,人流、物流、车流集中,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面临较大考验。
一、交通安全方面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
(一)在建的重点道路交通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两节”期间属于法定节假日,很多重点工程都会停工停产,导致部分工程存在安全监管的缺失,期间恰逢台风“山竹”来临,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对人员或道路安全造成一点影响。
(二)“两节”假期前后客流高峰,车站客流量增大。每逢两节来临,我县客运班线、旅游班线、旅游包车等营运线路会大大激增,回家过节探亲、旅行游玩等成了大部分该地区人群的主要目的,因此,随着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导致客运站人流量增加,同时也加大了路面拥挤情况。
(三)水上交通、渔业等存在面临台风来袭。我县虽然不是水上交通发达地区,但绥江和两岸也有少部分的渔民和一些水上工程项目工程和交通设施,台风“山竹”来临可能会对该县的水上作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有效措施
(一)突出重点领域,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在建项目(东环路、南北线等)施工机械、支架、吊装等设备检查,对深基坑、高边坡、临时用电等易受灾害性天气影响的部位和环节进行排查,实时监测台风“山竹”行走路线,采取各项防范措施,防范发生事故。强化对干线公路和沿河临崖等灾害易发公路的重点巡查监控,加强管辖路段广告牌、临时构(建)筑物等检查,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二)强化车站监管,落实安全措施。督促相关客运站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规定,督促辖区内客运企业合理安排班次,充分利用 GPS 安全监控系统加强对从业人员和运营车辆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强化节日期间加班车和包车客车、农村客运、旅游客运及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等的安全运行管理,严厉查处非法营运、不按规定线路行驶、出租车拒载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水上管理,及早排查防范。重点排查客船舶的消防、救生设备等安全设备的配备、保养情况,确保船舶技术状况良好、安全适航。针对台风“山竹”等特殊恶劣天气,督促各渡口渡船做好防风防汛各项措施,需停航的要及时停航;劝导未上岸住家船人员及时上岸避险。
(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值守。要完善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细化各项应对措施,准备充足的救援物资和抢险装备。要加强值班值守,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管理到位,严禁出现缺岗、脱岗现象。一旦发生紧急或突发事件,要果断采取措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信息,第一时间有力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及时控制险情,把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第二篇:招商引资领域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招商引资领域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导言】
新常态下,招商部门干部如何处理招商引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当前招商部门干部处理招商引资思想认识切入,探寻破解招商引资问题的现实路径。【正文】
一段时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对壮大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推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锤炼干部作风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发展阶段的变化,招商部门干部在处理招商引资问题过程中,逐步凸显一些典型性问题,有的项目质态普遍不高,有的专业招商能力不强,有的产业聚集难以形成,有的资源要素难以支撑。因此,新常态下,招商部门干部如何处理招商引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当前招商部门干部处理招商引资思想认识切入,探寻破解招商引资问题的现实路径。
一、主要问题
1.在思想认识上,重实绩轻实际。解决认识问题是处理招商引资问题的首要问题,招商部门干部招商引资的政绩观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夸大注水”。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招商部门干部以“招商论英雄”,对招商实绩的认识存在“一俊遮百丑”现象,夸大注水现象招商实绩屡见不鲜。二是“饥不择食”。不问青红皂白,“捡到栏里都是菜”,有的地区甚至对一些严重污染隐患的项目,也想法设法促成项目落户。
三是“目光短浅”。有的招商部门不顾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盲目大批引进资源消耗型项目,这不仅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下一轮发展机遇的丧失。
2.在招引方式上,重竞争轻合作。主要存在“内、外”两方面问题:
一是“外抢”。由于项目有限,而人们对项目追求无限,招商部门干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引发争商抢资现象,区域之间、园区之间、部门之间不能互通信息、相互配合,致使招商引资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很高。
二是“内耗”。有的地方不讲规则、不守底线、不惜代价,为争取到更多的外来项目和资金,各地都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营造“投资洼地”,致使拼资源、拼税费、拼资金、拼价格、拼环境等各自为战的内耗型的恶性竞争相当激烈,甚至导致“越招越穷”。
3.在项目质态上,重数量轻质态。从各地引进的项目和资金的数量上看,招商引资的成绩是显著的,无论是项目数、合同资金数和实际利用资金数,均一年胜于一年,有的地方甚至以2-3位数的速度在迅猛增长。
但我们稍作分析便发现,不少地方引进的项目,一定程度地存在“六多六少”问题:一是小型企业多,规模型利税型企业少;二是劳 动密集型企业多,资金密集型企业少;三是资源消耗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四是污染型企业多,环保型企业少;五是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六是产品粗加工型企业多,精深加工型企业少。
4.在项目帮扶上,重管理轻服务。
一是权力意识错位。域政府权力被部门化,部门权力被个人化,个人权力被绝对化,致使投资环境毫无优势,政府信用和威望大打折扣。
二是服务效率低下。握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没有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改善政府形象的高度出发,去想方设法改进机关作风,规范办事流程,减少审批事项,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而是以单位和部门利益为中心,挖空心思从一己私利出发去想问题办事情,徇私枉法、假公济私、损人利己、争权诿责。
三是衙门作风过重。以加强管理为名,处处设关立卡,导致不少地方的一站式服务形似神异,服务中心形同虚设。
5.在园区建设上,重数量轻规划。园区建设主要存在“多、弱、乱”三方面问题:从绝对数量上看,较“多”。有的招商部门园区建设遍地开花,过多过滥,相互之间争资金、抢项目异常激烈,致使园区的产业聚集度过低,不少园区由此陷入发展困境。从配套功能来看,较“弱”。园区内项目布局杂乱无章,企业聚集度低,产业关联度差,配套协作能力弱,产业链条过短过细,产出效益不高。不少园区因设施不全、档次不高、定位不准、先天不足、管理落后、服务缺位等,“开而不发”,徒有虚名。从政策扶持上看,较“乱”。不少地方不顾 实情举全力搞“三通一平”,甚至举债搞“六通一平”,“九通一平”,这些做法,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原则,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和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断受损,而且也人为地造成区内区外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二、对策建议
1.适应形势,精准招商。
当前,应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实行精准招商:
一要“以商招商”。政府唱主角的招商引资方式,不仅是政府越位和错位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而且也会因官员与商人之间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交流习惯等方面存在差距,抓不住外商所思所想而影响招商成效,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强化企业自主招商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要“专业招商”。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责任心强、吃苦耐劳、既掌握法律法规和本地政策又吃透外商心思的专职招商引资工作队伍,要加大专业招商人员在外经外贸、投资服务、社交礼仪、项目工作等方面的培训力度,要建立和完善专业招商人员的各项激励保障机制。
三要“园区招商”。园区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引擎、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深化改革的实验基地,园区大多具备相对完善的载体功能,要切实发挥出园区招商的主体作用。
2.兑现政策,优化环境。一方面,强化政策扶持的“硬”支撑。精心打造政策的硬优势,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对重点项目,要切实按照“一业一策”要求,量身定做有利于促进主导产业、现有企业加快发展的特惠型政策。明确从设备抵扣、技改补助、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支持、优先礼遇等方面给予个性化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投资环境“软”实力。投资环境对客商来讲是最大吸引力,对政府来讲是最强的竞争力,环境的优劣,尤其是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招商引资的成败。环境好,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让客商有赚钱,社会有地位,安全有保障,是吸引、留住、扩大外商投资的关键所在。
3.弱化管理,强化服务。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要摒弃阻碍开放的思想,清理阻碍开放的政策。以亲商、安商、扶商、富商为宗旨,以改革探索为手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难点作为政府及部门服务的重点,急项目之所急,想客商之所想,多设路标少设障碍,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着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实施重大决策事先听证、事前公示制度和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制度,全面推行“并联审批”、“一审一核”制,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4.分类帮扶,分时帮扶。一方面,对帮扶项目的覆盖面上,实现“无死角”帮扶。对服务项目一视同仁,不“看人头下菜”,坚持“一碗水端平”,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力求做到锦上添花,同时对规模小的、刚刚起步的项目,不低看一眼,不让老板寒心,而是雪中送炭,全力服务。
另一方面,对帮扶项目的过程上,实现“全时段”帮扶。对招商项目进度不同的项目,帮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签约项目,单位注重主动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上下功夫,及时做好土地征用、规划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尽快开工,推动合同资金转化为实际投资;对开工项目,要及时解决资金、政策、土地、人才等方面要素,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对在建项目,注重要素整合调度,实行倒排进度,推进项目快速建设,争取建设的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5.园区建设,注重统筹。
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形象宣传、统一对外招商、统一设施配套、统一领导协调,推进园区体制创新。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个好”:
一要规划好。园区建设要与城镇化战略相结合,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之中。对不同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要做到规划先行,不仅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二要预留好。还要明确同一园区内的项目投资密度,既要留足发展空间,又要防止圈地,更要严格控制非工业用地比例和改变用地性质,以确保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整合好。对地域相邻、功能雷同的园区合理进行规划整合和区域重组,为工业集约开发和集约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延长拉粗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减轻园区建设和发展成本。
第三篇:农村交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农村交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农村交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提高全民交通安全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维护正常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根本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道路进行了建设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道路通车里程迅猛增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事实证明农村道路正在成为道路交通事故新的增长点,也是交巡警部门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重点。落实好国家农村交通安全各项政策以及创新农村交通各项发展,有效的提高农村交通参与者的意识,减少农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农村交通参与者的各项权益,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的和谐。
(一)农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相比其他道路交通事故,有其独特的规律性。我国农村道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相对于农村交通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来说,还是一个新的事物。由于管理方法和观念认识上的不适应,再加上物质、经费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农村交通运营管理还不尽如人意,与现代运输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农村交通交通事故的分布规律如下:
1、车辆发展迅猛,种类繁杂,安全技术状况低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买车欲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想买车,农村机动车数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长。原先以交通运输为致富门路的格局被打破,大量的机动车作为生产和生活工具进入农村家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然而,一个硬币是有两面的,机动车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机动车辆种类繁多,质量性能千差万别,安全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技术安全指数较低的摩托车由于其灵活、快捷、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作为代步工具已十分普及;二是农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常私自对车辆进行拆卸改装,造成车辆安全系数下降;三是城市淘汰下来的许多接近报废甚至已超过报废年限的机动车大量流入农村,形成安全隐患;四是大量未能上牌、上证和检验、审验的农用机动车在农村道路上行驶,其技术安全情况处于失控状态。
2、交通参与者众多,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特别是交通法制意识淡薄,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车辆的增多,同时也是驾驶员的增加。随着人、财、物的大流动,出行人数的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机动车驾驶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整个驾驶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农村,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驾驶人员没有经过驾驶培训,没有驾驶证件;上到十几岁的小孩,下到七十多岁的来人家;对这种过于分散的驾驶员队伍,当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交通处罚力度不严,有时候出现以罚代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在乡村道路上从事运输和机动车驾驶的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交通法制意识淡薄,交通安全常识欠缺,行车走路我行我素,交通违章现象极为严重。部分机动车驾驶人员没有经过严格考试和培训,或者是驾驶培训过程大打折扣,导致驾驶技术差,对道路上各种情况的估计、判断能力不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民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危害。
3、道路与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滞后,行车环境和条件较差。近年来,农村县乡道路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不仅线路延长、路面拓宽,而且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达到镇镇相连,村村互通,使农村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行车速度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道路属平面混合道路,两侧村庄、学校、企业较多,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严重匮乏,相关的安全设备不齐全,存在很多安全因素。其他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也不能适应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形势和现代农村交通的需求,这是导致农村交通事故的两大因素;同时,堆物占道、乱设摊点等违章现象比较普遍,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4、交通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交通管理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一是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新情况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交通管理部门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干线公路、轻县乡道路”的倾向,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新情况缺乏对策性研究,使其成为交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管理工作滞后。二是管理及教育模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农村交通工具种类多、数量大,农民驾驶员队伍庞杂的局面,交通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组织力量薄弱,在管理方式上,沿用陈旧单一的管理模式,使得农村机动车及驾驶员的管理工作出现失控漏管。如在农村机动车辆迅猛增加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只注意注册、登记、发牌,而日常管理措施没有跟上;以罚代法,乱执法的现象很普遍。由于管理措施无法延伸至乡村,有些农民购车营运,或不办理牌证,或上牌之后不参加检验。三是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执法效率低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很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县乡道路分布广、里程长、路网密,加上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重视不够及警力紧张、经费不足等因素,造成大部分县乡道路管理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交通违章无人查、无人管,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车辆无牌行驶、带“病”行驶、未检未审、超速超载等严重违章现象十分突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负面影响形成连环效应。虽然每年都组织警力深入到县乡道路对农用车辆进行集中整治,但覆盖面毕竟有限,成效不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因公安机关尤其是交巡警部门交通执法装备不足,人手和经费匮乏,加上当前农村执法阻力较大,致使农村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力度不够,存在着“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没有形成长期的工作机制以及长期的效应。
5、机动车车辆第三者责任险投保率低。
我国有明文规定: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参加车辆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会增加车辆的使用成本,多数农村车辆所有人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拥有的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较差,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会增加保险费率。对国家法律了解甚少,对机动车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的认识不到位。因此,绝大部分农村机动车辆都没有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
6、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但其侧重点在城市交通,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却言之甚少,形成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方面的空缺。如摩托车、改装车、农用车、电动车等,在安全技术标准、行驶规则、违章处罚等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部分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管理部门难以具体实施。尽管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最近不断的出台相关的法律去完善交通管理存在的法律漏洞,但也只是“堵”,而不是“疏”,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村交通道路事故的特点
依据交通有关法规,乡村道路交通事故,属于非统计上报的事故。因此,分析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难于收集到准确的数据。从一些典型的案例总结得出,乡村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特点:
一是事故形态多属翻车和堕车。在乡村,大部分道路是利用田坎和山边开辟的,遇到雨雪天,驾驶员对路宽的估计不足,一旦车辆靠边,路基很容易坍塌,造成翻车和堕车的事故。
二是事故车辆类型多为摩托车和农用车。当前我国乡村广大农民由于受经济和道路条件的限制,使用最广泛的摩托车和农用车;尤其是摩托车稳定性差,无任何防护装置,安全技术状况低于其他车种,因而发生事故后,非死即伤,人身伤亡率极高。
三是肇事驾驶员大多技术生疏或是无证驾驶。由于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是购回车辆后再学驾驶技术;有的车辆已经买回几年了却没有办理牌证。如:2005年12月,某村农民为了抓元旦、春节客运赚钱,用4000元钱买了一台三轮车,在没有驾驶证和车辆未入户的情况下即上路营运,结果购买车不到半个月,在客运中转弯速度过快,将车翻到塘中,导致车上两名乘客当场淹死。
四是机动车辆绝大部分未参加保险,发生事故后难以处理,经济赔偿不能到位。车辆参加爱保险本应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车辆所有者抱着侥幸的心理而不缴纳保险费;广大农民更是如此,根本无保险意识可言。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但车主自身无赔偿能力,也不具备社会援助条件,是交通事故处理部门难以调解,当事人双方常常引发纠纷,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二、我国农村交通管理的问题
农村交通事故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原因,相对于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漏洞:
1、政府的重视不够。一直以来,交通管理部门重城市、轻农村,重干线公路、轻县乡道路,对农村交通的认识不够;农村交通事故的发生、治理、预防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2、资金投入不足,现阶段,农村县乡道路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不仅线路延长、路面拓宽,而且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和等级化,达到镇镇相连,村村互通,使农村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行车速度明显提高。但是,在农村道路交通的维护、保养方面的工作滞后,农村道路交通标志缺少,警力配置少,一个镇的警力就几十个,十公里一个;警力配置不合理,农村交通事故多发地段没有进行专门的治理。
3、管理者队伍建设滞后,管理者素质不高。在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知法犯法,为了个人的利益,以权谋私,以罚代法,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执法者的形象,更是破坏了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存在信任危机。
4、农村交通管理的技术含量少。交通管理严重滞后,且科技含量较低,仅凭传统的交通巡逻和定点执勤进行路面控制,没有把适应现代化的电子监控、报警、通讯设施投入我国的农村交通管理工作,这与我们交警所承担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5、缺乏现代化交通管理意识和行之有效的巡查管理模式。交通管理手段滞后,致使管理不到位,打击力度不足,农村道理管理不见高效。传统的农村交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合农村现代化的发招需求,建立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农村交通巡查管理模式,跟上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有利益减少农村交通事故的发生。
6、法律建设滞后,存在管理盲区。我国道路交通的法律建设还不完善,农村交通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更是滞后,农村交通事故管理工作存在管理的盲区。
7、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不到位。农村交通事故的出现,很大的一个方面是农村交通参与者的法律意识薄弱,农村交通安全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一是大部份驾驶员只会基本的驾驶操作,缺乏对紧急交通情况和复杂交通情况的处理能力,对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安全通行的故障缺乏判断与处理能力;二是交通秩序观念淡薄;三是对交通法规了解甚少,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驾驶员文化基础差、主观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头脑里只想到赚钱,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关心、不学习;四是对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缺乏认知能力,绝大部分农村机动车驾驶员只认识基本的交通标志,对一些与交通通行安全有紧密联系的标志、标线缺乏认知能力;五是只注重车辆的动力性,对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不够重视。
三、预防和减少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我国正处于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的阶段,农村交通问题突出;农村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交通环境。鉴于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持乡村社区的稳定。
(一)转变观念,建立乡村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公安机关领导要转变重视城市而轻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观念,公安机关领导作为这个领域的直接与专业管理人员,管理观念的端正对于整个农村交通管理有重大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城市和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要并进齐抓,从长远上看,制定一套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和管理的长期计划,并按照经济规律和发展速度公布实施,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应理顺农用车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责,切实抓好对农用车辆及驾驶员的管理;具体分工,责任细化。
其次,无规不成方圆,公安交通管理决策部门应该将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纳人上报统计范围,将所有能够通行机动车辆的道路列人管理的范围,挤净交通事故上报中的水份,把乡村道路交通秩序的好坏纳人交通评价的范围,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工作方针和决策的正确性。
再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并建立健全适应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法律规范,探索一条强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新路子,以适应机动车辆进人农民家庭的需要。发展一条属于中国农村交通管理的模式。
(二)强化乡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建立健全乡村交通宜传教育网络,实现乡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
针对当前农村交通知识薄弱,交通参与人素质参差不起的情况,大力发展交通知识教育,广泛宣传,整体提高农村交通素质,预防与制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全国各地的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建立乡镇交通安全组织。成立乡镇交通安全办公室,形成交警大队抓中队,中队抓乡镇交通安全办公室,乡镇安全办公室抓村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逐级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把村民是否遵守交通法规列入评比文明村和文明户的内容,以不断增强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在乡村中小学校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课,并由交通警察、乡镇交通安全办公室等单位配合,对中小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真正落实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措施。再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图片展览和地方戏曲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实现交通法规家喻户晓,人人遵守的局面。
(三)加大投入,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提高综合通行能力 农村道路具有里程长,质量低的特点,要政府部门一次性投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可采取政府投一点,农村集体拿一点,受益农民出劳力的办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改建计划。一是改善道路线形,弯道大、坡度陡的路段通过改造,提高行车视距和降低下坡惯性,提高爬坡能力;二是扩宽路面和改善路面条件,减少会车危险,提高路面附着系数;三是在事故多发路段修建挡阻墙,设立交通标志和标线,提示驾驶员谨慎驾驶。
(四)强化车辆管理,坚决禁止无牌无证和不合格车辆上路行驶,加大打击力度
第一,通过定点和上门服务的办法,提高对车辆的办证率。对于长期行驶,来源正当,又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逐步适应规范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第二,会同交通客运管理部门一起,规范车辆的用途,凡不允许和未办理客运证的车辆,坚决禁止客运。
第三,加强路检路查。对超速、超载、超疲劳运行的车辆驾驶员,要坚决纠正其违章行为。对于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和无牌无证的车辆,坚决禁止上路行驶。
第四,加强对农用车、摩托车修理行业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制定农用车、摩托车修理行业标准,对不具备开办修理厂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张营业。
(五)加强对乡村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首先,对农村报考摩托车和机动车驾驶证的人员,县(市)交警大队要改变原来在一个地方集中学习考试的办法,采取灵活机动,相对集中的办法,服务上门。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学习和训练,严格按考试科目和标准办事,杜绝人情执照和后门执照。真正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以提高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对原来己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人员,可通过审验或违章学习的机会,对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法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帮助他们迅速提高驾驶技能和法规意识。
再次,按照属地的原则以村为单位成立机动车驾驶员安全管理小组,明确专人对辖区内的机动车驾驶员进行日常的教育管理,每月至少组织他们学习2-3次,以不断增强机动车驾驶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六)加强乡镇交警中队建设
首先,农村交通警力不足的现象一直都存在,改变目前交警中队布 局不合理,警力不足,装备落后的现状。按照乡村道路里程和车辆状况,增加交警中队的人员编制,合理规划好基层交警中队建设,解决好基层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之成为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实体。
其次,改变基层交警队伍的勤务制度,实际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定人员、定路段、定责任、定奖惩的办法,把四分之三的警力摆在路面上,牢固树立“以路为本”的观念;采取早、中、晚结合,晴、雨天结合,重点与非重点结合,定点检查与巡逻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监控方式,切实扭转乡村道路交通秩序混乱的局面。
再次,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形式,强化对基层交警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真正成为自觉行为。同时采取业务比赛,竞争上岗等形式,提高基层干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基层干警均能达到一警多能的标准,以适应乡村道路交通管理的客观要求。
第四篇: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来看,一是思想教育有待加强。少数党员干部精神“软骨”、思想“缺钙”,理想信念滑坡、担当精神不足、干事激情衰退。比如,从严治党新常态下一些干部为官不为、怕为、懒为的思想有所抬头,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冲击了正面学习教育的话语阵地,严禁改非年龄“一刀切”引发了观望等待情绪,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滋生了非公务员干部的思想躁动。二是重点难点问题有待破解。如,对如何加强推荐票数的分析甄别、综合研判,发挥重要参考作用办法不多;对德的考核评价缺少有效手段,干部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情况难以考准考实;对如何有效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如何拓宽基层干部成长进步空间等问题需要探索实践。三是基层干部结构有待优化。基层干部总量不足,来源渠道单一,年轻干部流动过快,干部年龄老化,结构不优,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建议:一是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树正面典型、干部召回问责等多种途径,强化党性锻炼,聚集正能量。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项目先行先试,对干部工作动议、推荐、考察等关键环节进一步细化贴近实际、严谨规范、务实可行的具体办法。三是树立重视基层导向,加大基层干部招录及选派力度,建立完善扎根基层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措施。四是打破身份界限和论资排辈观念,加大公务员、参公单位、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轮岗力度;五是参照职务与职级并行 1 制度,对非公务员单位任同一职级满15年的干部,经组织考察,可免去职务,享受上级职级经济待遇。
从基层组织建设来看,一是责任落实不够到位。“重业务轻党建”、“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和工作方式简单化、形式化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党建工作占综合考核权重偏低。二是服务功能不够健全。组织设置还存在“盲点”地带,有的存在组织空心、机制空转、制度空挂、服务空岗等问题,功能职能发挥不佳;一些软弱涣散村受经济基础、区域位置、资源条件所限,出现返软、返弱现象。三是教育管理不够严格。一些党员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弱化,身份意识有所退化,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四是基层保障不够有力。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地方财力等因素制约,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对农村主职干部的待遇提高,影响到副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议: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消除空白点,建强薄弱点,实现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二是加强政策倾斜,探索村干部半职业化或职业化办法,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经济待遇,栓心留人,激发工作热情;推动资源有效整合,重心下沉,帮助基层谋划发展。三是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管理,推进传统教育模式与互联网等新型教育模式相互补充,增强组织活动实效。四是建立党员登记制度,摸清无职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情况,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强化党内制度落实,严把党员进口与出口。
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一是政策整合不优。一些单位重经济、轻人才,重资金引入、轻人才引进,重经济效益、轻人才作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组织部门作为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的部门,缺少有效务实管用的工作抓手和载体,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资金、项目等难以有效整合。二是人才培育不够。人才培养存在重引进轻使用、重“女婿”轻“儿子”、重个人轻团队“三重三轻”现象;受发展空间、生活条件、工作待遇、区位地域等影响,缺少有力的人才激励保障和政策扶持措施,贫困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精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是人才流动不畅。因户籍、地域、身份、编制等原因,人才合理流动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人才作用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出现了人才闲置的现象。建议:一是畅通人才流动通道,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刚性制约,探索优秀人才在基层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支持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企业设立科研工作站,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二是完善创业激励机制,制定落实各类人才职称评定、科技研发、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创业融资等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使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三是创优人才成长环境,大力选树和宣传人才先进事迹,重奖贡献突出专家人才,设立人才扶持资金、优秀人才奖励补贴、艰苦地区特殊津贴等制度,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调适对策
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调适对策
心理学 2009-06-27 17:49:24 阅读2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调适对策
【摘要】: 人格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会更趋激烈,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因此,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已成为
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人格障碍;预防和控制;卫生教育;学生
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
1、自卑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
2、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担心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对近100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骨干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咨询中首位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约占84%;而在人际关系中占首位的是社交困难,约占57%。
3、懒惰 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又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4、狭隘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
5、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我国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
6、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的一种不安感,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在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焦虑主要是指不适当的高度焦虑。
7、自我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的调适对策
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强化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培养自主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
2)、注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教育大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选择正确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克服依赖和惰性心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并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他们积
极向上的热情。
3)、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之上。教会大学生克服孤僻、封闭、自卑、羞怯等社交心理障碍,学会有礼貌、真诚地与人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健康教育 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两性关系,选择正确的异性交往方式,克服与异性交往中带来的烦恼,珍惜青春年华,使友谊和爱情成为学习的动力。
5)、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社会生活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承受竞争、挫折和失败,培养大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学会自觉、主动地利用和发挥主客观优势,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善始善终的良好意志品质。
2、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从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讲,整洁、美观、健康、充满朝气的校园与和谐、温馨的家庭,会使学生保持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和减少人格发展缺陷的产生。从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创造来讲,父母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注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多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给他们更多一些爱与关怀;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尽力创造让学生表现自己能力、才智、闪光心灵的机会,这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基础;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和心理氛围,特别是良好的集体生活情景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交往,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重
要手段和条件。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不仅影响到他们当前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其一生。因此,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足够的心理教育时间,可以充分保证大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消极情绪,如忧愁、烦恼、愤怒、悲哀、痛苦、孤独等,如不加以及时调控,久之就会成为大学生较为稳定的人格缺陷。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去对
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人格发展缺陷。
参考文献
[1] 孔燕,江之成,兰文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 程葵.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1)[3] 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
[4] 林岳新.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探析.青年研究,1998,(7)
[5] 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心理科学,2000.24(4)
[6] 张泽武,吴赤蓬,刘国宁,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
[7] 翟德春,潘秀明,韩素玲,等.医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
生,2006,27(3)
[8] 刘雪勇.体育教学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理论探新.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9]孙培志,袁玉涛,郄爱萍,等.河北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