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天下第一楼》看教育培训工作的优点
从《天下第一楼》看教育培训工作的优点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电视连续局《天下第一楼》中有三对师徒关系,一个常贵与全顺师徒二人,一个是罗大头与成顺师徒二人,另一对是刘小辫和“儿子”刘金定二人,他们既是师徒关系,也是父子关系。这三对师徒关系有好有坏,带徒弟的方法也各有千秋:罗大头因脾气暴躁,对徒弟就显得比较苛刻,他生怕成顺学走了他的本事,因为他有一个信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常贵对徒弟全顺就比较温和,几乎是倾心所授;至于刘小辫父子就更不用讲了。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你的公司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公司急需一种人才,就是找不到,无奈之下,你可能有以下两种选择,一种是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另一种是寻找“收空降兵”,也就是到社会上招聘现有的人才。可是,你实施以后会发现,接收的刚刚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需要有一年到两年的适应期;从社会上招聘的现有人才,总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缺憾,用起来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甚至还有一点不放心;有时,你从自己企业基层提拔起来的人选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可以随时走向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又知根知底,让人放心。
“职业导师”在西方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Mentor”有良师、优秀领导者、好顾问等含义。企业建立职业导师制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职管理人才开发的良好机制,让新员工或者职位较低的员工,以一对一的方式向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或者高位者进行学习。这个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企业管理的学习,扩展到专业技术和技巧的学习,而受训人有可能比教育培训工作人的职位更高。
EG的韦尔奇曾从mentor那里获益非浅。1998年,他到欧洲时,发现下属的一家保险公司的总裁跟他讲mentor如何如何,韦尔奇觉得很奇怪:他是总裁,怎么还要mentor?原来总裁的mentor是每周教他两三个小时计算机的人。这件时对韦尔奇触动很大:如果我再不注意计算机和互联网,就会作为一个土老帽退休。后来EG推出一个e计划。1000名基层售货员作为mentor,向1000名高级主管介绍TI和互联网;让所有公司的员工在互联网上分享资料库中的资料,等等。韦尔奇的EG终于和互联网拥抱了。
看来,无论你是多么位高权重,你只要在工作上和学习上还有学习的需要,你就需要mentor。
其实,国人对mentor并不陌生。孔子就是导师之表,而我国企业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也依稀能凸现mentoring(多译成“辅导”)的面目。
Mentor在香港有一个形神兼备的称呼:“企业教父”,有人是这样看“企业教父”的:既是朋友,又是顾问,可来自企业内部,亦可来自企业外部。
什么人需要职业导师?概括讲,只要对专业和个人发展有兴趣,乐于接受别人回应与辅导、勇于接受别人挑战、拥有时间管理智慧、以及渴求有成就感的人,都需要。一句话:内部导师制是一种依靠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快速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的培养机制。其方法是:
第一是确定导师和学员的资格。这项工作由人力资源布根据个人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个人专长等情况,分别确定一级导师、二级导师和三级导师,不同资格的导师带不同资格的学员,每名导师最多带三、四名学员,形成梯状的人才结构。对学员资格的确定,采取两个结合,一方面是本部门领导推荐,另一方面是个人自主结合,把学员的主动性和自愿性相结合,保持积极的心态。
第二是确定培养方法、内容和课题。培养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工作上随时指导,定期指定研究课题,针对性的技能专题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教育培训工作内容的确定,主要有导师结合学员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内容,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时间,导师可以与学员商定。确定了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后,导师要给学员指定相应的专题,并把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和内容报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接受人力资源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三是考核和优化。根据导师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成绩的学员,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备案后,可以再为学员引进更高一级的导师,并把学员的进步作为晋升、晋级的依据之一。对于完不成教育培训工作目标的导师要分清原因,进行处理。
针对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导师结合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进行调整,不断进行完善,实现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和升级。
内部导师制的明显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自己发展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使员工对自己发展的前途和空间充满自信,有效地防止企业人才的无序流动;
二、能够完善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团队竞争优势;
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人才保障,解决企业引进人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缩短了企业引进人才的“同期化”,保证企业的人才供应。内部导师制是一种迅速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更为实用,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后序发展的人力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在内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拉帮结派、自私自利的利己小团体产生,作为导师的领导人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始终围绕公司的核心精神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学员,努力避免“误人子弟”的错误发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逐步探索出有意于企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企业实施的“内部导师制”无疑是一种人才快速培养的有益探索。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第二篇:从“藏经楼”看经楼民俗文化(本站推荐)
从“藏经楼”看经楼民俗文化 樟树市 经楼中学 杨生仁
经楼自古是块宝地,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神岭峰像是腾龙昂首欲冲云霄;萧江河恰似巨龙之尾环卫腹地,更像一条神奇蜿蜒的彩带。故有“藏龙宝地”之称。
据史料记载:经楼得名,始于宋代,于今千年有余。先传大禹治水时,寻孽龙一条,锁于经楼地界,不意孽龙挣脱,穿地逃走,遂成“萧江”。宋乾兴年间,临川县富商秦三郎(一说“聂友”)水路货运至此,卜知此地灵气,举家迁此,经营下埠,萧江一时繁盛。其所生五子,商贸之余,通读经史,乃建“五经楼”,四方玉昆金友汇聚,研经究学,名声远闻,达于朝廷,皇帝封五子为“文馆博士”,赐名其地曰“经楼”,经楼既立,(一说盛唐尚书令聂道茂在此传经办学,曾修“五经楼”而得名)文风殊盛。据传明代贤臣谢缙曾随皇帝南游至经楼,皇帝有“经楼好做金銮殿”之赞语。后来,五楼不知毁于何年何月,然经楼渊源深厚的人文历史,尤其好学之风一脉相承并影响后世文化。
尤其恢复高考之初,经楼中学曾与樟树中学、清江中学并列为樟树市(原清江县)重点中学,远近学子转至经楼中学就读,名为辉煌。撤高中后,初中部曾连续九年升学中专、师范、樟中人数夺农村中学之冠,号称“九连冠”。
正值建设和谐社会之盛世,寻根溯源,于2002年重建斯楼于经楼中学校园内,更其名为“藏经楼”,寓其“秉承传统,弘扬文化;激励后学,发展经楼”之意。
“藏经楼”不愧是经楼文化之源、文明之根。
一、独具乡土特色的采茶戏
经楼民间文化享誉四方。较有名气的是民国初年中林柯村柯万芝(1883——1950),他篾匠出身,曾拜临江花鼓戏郎刘善秀为师,先后编导过100多出民间戏,并练有顶帽自转、顶碗站凳、爬梯撒杂戏及轻盈如飞的矮子步;他召集戏苑好友下乡发展、指导各村戏团。后离开田园,戏演四方,在峡江县主办“四花四旦”演练班,把木偶戏和花鼓戏的唱腔融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著名的《三牙崽锄棉花》、《顶烛怕妻》、《红绣鞋》、《耍金扇》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直至后来还在我地传唱不衰,为清江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高安采茶戏在我地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我们经楼有这么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地方采茶戏像雨后春笋开遍经楼大地。至今还闻名一方的“扁担”戏团——经楼窑里采茶戏剧团就
是传承了地方采茶戏的唱腔和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像古装戏《孙成打酒》、《十五贯》,最受群众喜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一些民间老艺人推陈出新,借鉴了萍乡调和高安采茶调,并吸取之长加与融合,创作出来了许多具有时代风采的优秀新作,像改编后的古装戏《孙成打酒》,法制宣传戏《村官治赌》、《劝妻》;展现农民奔小康的《山塘卖花女》等多部采茶戏深受群众喜爱。其中《孙成打酒》、《村官治赌》曾参加江西省农村地方戏演出比赛获得佳奖。时至今日,这支农民戏团在白根保夫妇组织领导下,还时常活跃在高安、丰城、新干等地,每逢后窑朝拜文化节,或其它村朝拜、村民办婚、寿好事还会邀请窑里戏团前来演唱庆贺。
二、佛道合一的经楼万寿宫
经楼历史上是佛教、道教等多种教会活跃的地方,曾建立了许多宗庙场所,较大的有万寿宫、太保庙、东狱庙。而经楼万寿宫规模、影响最大。相传晋代福主许真君(原名许逊,西山人氏)因平息水患除妖斩孼造福于民,功勋卓著,忠孝神仙普天福主敕赐,后曾被皇帝册封为“福主”。自明朝开始西山万寿宫建观宫朝拜得到了朝廷的公开认可,随之,佛道两家甚为尊奉。清初沿袭到经楼,繁盛于清中晚期(具体时间不详)。“经楼万寿宫”临立于萧江河西岸(毁于文革初期,原址在现经楼粮管所),主殿高峻雄伟,重檐朱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旁伴有楼台亭榭,还有高大的戏台,宽敞的场地,其建筑规模与声势仅次于西山万寿宫,名扬遐迩,居我省宫观之第二位。形成了瑞州、临江两府,兼及丰城等地的贸易集散地,成了当年人皆向往、尊奉朝拜的圣地。自晚清到解放初期,经楼出现过许多放木排跑江湖的生意人,据说就是受恩于福主,保佑了子民在外平安发财,他们在南京、无锡、芜湖等地都组建了同乡会(又名乡帮),每年八月初一都会相邀返乡朝拜,或携款捐资,如“万寿宫”后来的部分建筑、经楼的交通门户——萧河上的石拱桥、还有经楼通往水溪、窑里、中林的青石板路就有他们心系家乡的功绩。至今,经楼还有许多当年放排在外发迹后定居在南京、芜湖、无锡的子民后代(以水溪、经楼街为多),他们至今还保持和家乡联系。因许真君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一,民间就依次举行庙会来纪念这位福主。八月初一庙会之时,佛道信徒多会于此,四海商贾相邀云集,采风游玩者不失良机,可谓会如潮、人如蚁、货如山、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古镇那真是人声沸腾。再加上锣鼓丝竹、轻歌靡靡,酒肉脂粉,香风习习,庙会虽阑而人不静,酒已醉而人更迷,恍如置身于仙境。
古庙会店铺林立,张灯结彩,商品丰富,摊位拥挤、生意红火。
出入其间虽没有大商场的华丽陈设,却有一种服务热情、公平竞争的气氛。其中猪、牛贸易犹有规模;商品中粮、油、盐、菜、烟、酒、鲜货,又有棉、麻、布及日杂货,行业齐全,品类众多,应有尽有。至今,我们江西一带民间农历八月初一赴“西山万寿宫”朝拜之俗尤盛。
勤劳善良的经楼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济沧海,心系桑梓谋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的倡议下,许多经楼在外创业者、地方名流,还有许多信徒,他们捐资捐物,镇政府也大力支持,帮助修通公路。历经六年的努力,如今“经楼万寿宫”临河重建在萧江河西岸(以原旧址为邻)。临江而望,“万寿宫”、“慈航殿”两大殿平行屹立,金碧辉煌,在河水、树木的映衬下煞是一派园林宫殿气派;殿内供奉着许真君福主,观世音老母和各路仙人、十八罗汉塑像,其形态各异,神情毕肖,雕刻之精美,乃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昔日的经楼“万寿宫”,在太平盛世重放光彩,将吸引远近信徒、游客来此朝拜观光,也带动了民间经济与文化交流,造福黎民百姓。如今,每到农历八月初一,前来烧香祈福的信徒、游客络绎不绝;遇有重大节日,乡民们就会有自发组织起来的腰鼓、扭秧歌和戏剧表演在此进行,共享盛世祥和之乐。
三、各地兴起的朝拜
经楼各地的朝拜也源于“万寿宫”每年八月初一的庙会。因古镇经楼老街规模、场地有限,一时难以容纳前来朝拜和贸易的人流,故规定在不同时间由各地村民簇拥抬着本村祠堂的菩萨,敲锣打鼓前来“万寿宫”叩拜许真君福主承福受恩。此习一直沿袭,直至“万寿宫”被毁。各地为纪念这位忠孝神仙普天福主,平息水患除妖护民的功绩,相继按时日在本村祠堂或神庙举行祭拜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鹅祭祖,有的村庄杀猪、牛、羊祭拜。随后是迎菩萨仪式,此时,村头巷尾锣鼓声、鞭炮声震天,全村老小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又开始怀念并追求民俗文化。因此,各地过朝拜之习俗又相继沿袭。不过是以一种新形式,赋予新时代意义出现于经楼大地。皎湖是农历七月初七,其次大多为农历九月二十八,中林、沿园、水溪、下埠分别是十月初六、十月初四、十月二十四、十月二十五。朝拜之日,杀鸡宰猪,美味佳肴,各具风味,打麻子(又叫打糍粑)、煎红薯丸是映时节的传统项目,从朝拜前一天晚要忙到第二天天亮(这是备于宾客回家的礼物,可谓“吃不了,兜着走”)。各家各户高朋满座,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驱车前来,村上还请民间戏班表演节目,自白天轮流演到晚上,本地采茶戏最受老年人欢迎,后窑村专为此花巨资兴建了戏台,九月二十八这天,村头巷尾,人头骚动;宽阔的草坪停满了各式车辆。做客的,看戏的,游玩的,各享其乐,热闹空前。许多精明的厂商、生意人也以此为契机争抢市场。后窑村委还借机兴办了“经楼后窑朝拜文化节”,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可见,今天的朝拜民俗活动加强了区域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四、有趣的婚俗
自古至今婚姻乃人生之大喜事,喜庆又庄重。我地一场婚事一般过程分为:相亲,看家、过礼、婚礼。
古时有媒人主持的婚姻才是合法婚姻标志之一。媒人(男女一方各一人)有充当联络员又充当调解员的职责。择偶时对合“生辰八字”谨慎而又严格,把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干支合写在一张红纸条上,叫“庚贴”,男女双方换过庚贴后,各自把庚贴安置在家中神龛上,或压贴在灶王爷神位前,然后对神明祖灵焚香卜吉。烧三支香,若三支香烧得整齐,就认为吉祥,若烧得参差不齐,就认为将来会有长短,不吉祥(有的请算命先生测属相是否相克)。
第一次见面印象很重要,男女青年穿着各需打扮一番,不过男的忌讳戴帽子,(因为以前男孩有许多头有皮肤病而不长头发,会让女的产生误会)相亲时主要由两媒人撺掇。双方同意后,女方要选日子到男方家中了解房屋、父母兄弟等家中的情况,这叫“看家”,这当然也少不了媒人的参与。
看家的主要议程是确定过礼的具体内容、过程。女方父母兄妹来到男方家,男方需要热情款待,席上要商议好给女方的礼金项目数额,一般金银首饰必备(若男方家庭困难在媒人的协调下可还价)双方认同即可。还要准备赏赐(一般是布匹、衣服、或手巾、袜子)。现在有的地方兴起了大看和小看,大看就是女方亲属、房族人等再来到男方看家,这次人员之多声势浩大,不过赏赐较简单、便宜。
过礼只是一个财物交易的仪式,但非常讲究礼貌诚信。男方在媒人的见证下,将看家时议好的财物数额如数奉上(有的是在结婚迎亲时送上),不需办理任何文书手续,讲究诚实信用。在过礼仪式上由双方父母或村上的老秀才选择黄道吉日作为结婚日。男方再向女方送上结婚请柬(即送日子纸)。
结婚仪式意味着婚姻的圆满完成,是所有礼数中最隆重,最庄严的一环。婚礼这天,男方请到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声势浩大来到女方(随行有花轿仪仗,迎亲工具最早是轿(后来也有骑马的,有钱人是
伍花马,八大轿))。新娘上轿前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拿簸箕,装些谷子、豆子,撒到轿内及周围,边撒还边唱颂歌,为迎亲顺利,不失良辰美景;礼担内配有鹅、鲤鱼、猪肉、长面,数额必须逢双,以图吉利。,随行中两位媒人衣着仪态很有讲究,不管天晴下雨都必须手夹一把雨伞(谐音不能“散”)。而女方需在迎亲队到来之前在伴婆(一婚女性才合格)侍弄下在闺房哭别爹娘长辈(大意是感恩父母家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时,在场亲人都必需包上轿礼。当女方家中备好嫁妆后,就由男方来的迎亲队抬上,风风光光踏上回程。迎亲的线路忌讳走重路,一般是东来西返,如路遇官轿,在我们宜春地区就有官轿让花轿的一段趣事:据宜春清《野史》记载:一农家女子出嫁途经一桥,不巧对面来了两顶举人轿子,一文举,一武举,各不相让。新娘说:“二位老爷让我过,你们天天坐轿,我一辈子才坐一次。”二举子不领情,提出要对对子,谁赢谁先过。文举对:“笔心子光光,笔杆子圆圆,三篇文章连中三元,得了个文状元。”武举人随即跟上:“箭头子尖尖,箭杆子圆圆,跑马射靶连中三箭,得了个武状元。”新娘不甘示弱,紧接着对上:“小脚子尖尖,指头子圆圆,洞房花烛恩爱三年,生一对文武状元。”大家承认新娘赢了,花轿先过。据说,后来此事传到皇宫,皇帝竟御批:“花轿遇官轿,花轿先过。”在新娘还未接到男方家之前,男方家里“坐新床,抢三子”就是选四个小男孩各坐在铺好的床四角,摆上许多枣子(与“早子”谐音)、莲子(与“连子”谐音)、桂子(与“贵子”谐音)寓意是早生连生贵子。这并非迷信,无非是图个吉利而已。“三子”摆好后,让坐床的小孩一抢而空,那母亲就赶快将小孩一一抱下,抱得越快越好,以示婆婆将快抱孙子。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在一片鼓乐声中来到男方村子,首先在祠堂前停驻,由新郎抱下新娘,新娘脚不能沾泥土,否则不吉利。在祠堂拜了祖宗后又由新郎背到家中拜祖神、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才到洞房。
闹洞房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热闹的环节,也是对新婚人祝贺的一种方式。一来增强人气,二来让新娘见识熟悉一下乡邻,便于今后和睦相处。俗语中“三日无大小,四日无长幼”说的就是闹洞房之夜不论辈份大小,说什么戏闹的话,新娘新郎都不许恼怒翻脸,认为“闹喜闹喜越闹越喜”。说、笑、逗、唱都行,于是众人会出一些令新郎、新娘难为情的游戏,如:绕口令、猜灯谜,或听荤段子(最有名的是“十八摸”),或当众拥抱亲吻,或啃一个用红线悬在空中的苹果,还让新郎抱起新娘摘取一朵随时会提升的鲜花(还有时可以闹伴婆)。
这一习俗古有佐证: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有一段闹洞房的习俗记载:曹操和袁绍本是同乡人,小时候他俩就算得上地方的小混混,做事就好闹惊险。一次,他俩参与闹洞房,他俩趁人酒酣未尽,闹洞房仪式将要开始时,偷偷混入洞房,把还披着红盖头的新娘从窗户中抱出去,两人一先一后轮换背着新娘消失在夜色之中,当曹操把新娘背上一便道而袁绍还落后时,他趁机跌倒,抱着新娘滚下山坡,借此机会甩掉袁绍,袁绍非常生气,觉得曹操一人沾了便宜,于是就愤愤返回告密。五、五月端阳赛龙舟
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些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节目”。经楼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以前这里有一座石拱桥,是经楼通往张家山和樟树的唯一通道,圣殿般的“万寿宫”就屹立在美丽的萧江河岸。自古以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勤劳的经楼人民就有在此竞渡的习俗。一条龙舟上共二十九人,二十六人划桨,一人擂鼓助威,一人敲锣掌握划桨节奏,一人掌托。竞渡、行舟时各自不能为争夺名次而撞击对方龙舟,尤其是龙头,这是“犯忌”的行为。每到这一时节,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龙舟下水都必须在“万寿宫”下河段绕游三圈,边绕边唱祭水神歌,然后才开始竞渡。竞渡时群龙待发,一声炮响,船似离弦之箭。两岸人山人海,欢呼雀跃,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有人曾记录了那壮观的情景:“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河上那锣鼓喧天,喊声一片,竞渡场面是如此惊心动魄,就连那些足不出户的闺秀也身佩香囊梳妆打扮,小孩儿脖子上挂着荷包和用五色线编成的小网兜装上一两个煮熟了的鸡蛋,结成一串,挂在胸前,玲珑可爱。
如今,美丽的萧江河,时近端午仍是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沿河村落的龙舟自发在此训船,操练技术。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云集于萧江两岸,有的扶老携幼,有的骑着摩托,还有些城里人开着漂亮的小汽车前来观看,两岸堤上人们川流不息,小商品摆满道路两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通过每年的赛龙舟活动,许多村落还与张家山、高安、丰城部分村庄建立了友好往来,每当端午时节就邀请他们参赛并热情招待,而
高安时兴农历五月十八赛龙舟。每到此时,他们也会邀请经楼船队参赛并以宾客相待,以致后来发展到不仅是健身强体的运动,还有农业生产技术和物资的友好交流,我们经楼人民通过龙舟赛在与兄弟般的高安人民交往中,“高安精神”(敢于拼搏、坚忍不拔、誓不服输的精神,民间叫“乌背脊”精神,因为高安人劳动、划船都习惯打赤膊),曾激励过一代经楼人艰苦创业。
六、正月舞龙
舞龙习俗自古久远,龙的种类,舞的方式和其他地方大致相似。仅经楼街周围就有危村的火龙(又叫龙灯),园子村的彩龙,下埠村的黑龙,还有郭村和黄村的黄龙。舞龙时间一般是除夕夜或新年初一,这天,经楼街上爆竹轰鸣,鼓声震天,大街小巷,人流如织,街道两旁店铺,张灯结彩,舞龙队员个个生龙活虎,他们身着舞龙盛装逐店逐门舞龙拜年,围观者不怕热闹,串串鞭炮扔向滚动的龙身,舞者机智巧妙地挡开燃烧的鞭炮,这就是舞龙技术,又是艺术,那威武灵巧的雄姿煞有美感。随后各店铺需向舞龙队奉上红包以表回敬。危村的火龙则是规定在正月十三和十五晚上。那长长的火龙远看十分壮观,一般都是由几十节相连而成,内燃蜡烛,外围一层透光的民间棉质纸(下方空着),龙身不能翻滚,是利用火龙的游动来展示其吉祥优美的姿态。同样,火龙所到店铺或各家门前需承奉红包以示回敬(正月十三不要包红包)。此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且龙的精神也赋予了更新的意义,是勤劳的人民追求吉祥、幸福、快乐的象征。
草拟于2012年5月于书斋
第三篇:从企业文化看党建工作
从企业文化看党建工作
胡帅
工作单位:张家口市下花园旭光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公路街桥头
邮编:0753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文化的推动。把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落实到企业,用先进文化武装企业职工,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构筑强大的文化动力,对于正在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企业文化,是多层次、多内容、多方位、多角度的文化综合体,是包括物质、行为、观念诸多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在现代企业中实际运用。在企业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党组织必须抓住机遇,把体现现代企业重要特征的企业文化作为新载体,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一、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新载体的客观依据
社会的巨大变革,企业环境和职工心态的变化,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一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再管用。承认“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就不能仅靠“物质刺激”管企业,而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建立的新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强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对社会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力即智力、凝聚力、创造力等,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渐趋完善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必将为企业增进活力、加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我们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
从企业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来看,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顺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企业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企业改革越是深入,越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企业改革顺利发展的保障。然而,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并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则是一个新的重要载体。它用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企业职工,使职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自觉维护企业的改革,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党建工作,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企业党组织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客观需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载体。
从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来看,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必须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素质,并把他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而要做好这一点,企业文化则是一个重要载体。因为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精神和群体意识,注重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能够把各具个性、各有追求和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职工团结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企业党组织把提高党员、干部和职工素质作为其工作重点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所建设的企业文化,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我们能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企业文化新载体也为我们企业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功能效应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是客观现实的选择。如今,国内外的一流企业,无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使企业成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是客观现实的选择。同样,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也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为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企业党建工作在为市场经济服务中应该发挥导向保证、动力促进、保驾护航等作用;而企业文化自身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且两者又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把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必将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企业党组织自觉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意识,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方针,坚持公司、股份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并成自身的主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党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始终,一方面可以优化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培养自强的企业宗旨和精神团结的人际关系,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增强自觉地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有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凝聚融合功能,它能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企业成员团结起来,使企业职工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把个人融合于集体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组织仍然负有领导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以企业文化为载体,融共产主义理想、观念、道德和党的新时期总任务、总目标于企业文化之中,可以从理性的高层次上解决个人前途、国家前途、共产主义前途的联带制约关系,使远大理想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同时,可以通过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引导职工把他们的智慧、积极性、创造精神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从而,使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进一步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有利于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对市场经济负面所诱发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约束机制。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功能,它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无形的、非强制性的多种风情规范和人际伦理关系准则,对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言行起到约束作用,并以无形的文化力量使职工在一定的行为规范范围内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职工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淡薄了;功利意识增强了,而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明显地弱化了。这种现象反映到我们企业党组织中来,则会诱发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则可弥补我们目前有形规章制度难执行、执行不严等方面的不足,并起到更为深远而持久的约束效能,达到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
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树立自身形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和辐射功能。既能给党员、干部和职工多重需求的满足,又能通过企业精神的培养来塑造党员、干部和职工的自身形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树立自身形象,常常是通过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来体现;通过围绕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来体现;通过发挥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而企业文化正是企业党组织实现这些目标、树立自身形象的有效载体。通过企业文化中的各种文化形式,如表彰会、先进人物发布会以及厂报、广播等传播媒体,宣传激励干部、党员和职工中的优秀人物,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和辐射功能,无疑对企业党组织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把握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党员直接面临着的是竞争上岗、工资福利等实际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了,而对理想、信念淡薄了。因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重视党员的学习,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党建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精神,以团结一致、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尊重科学、依法守法等为主要内涵,并以此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进而激励企业成员为企业的振兴而奋斗。我们要抓住企业精神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位,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技术基本知识与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演讲、知识抢答竞赛、有奖论文发布会等活动,吸收党员广泛参与,使广大党员在参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成为既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懂经济、会管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各项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借助企业文化的制度管理,推进企业党的作风建设。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构架,它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证。其包含有企业的组织体系、管理系统、办事程序、民主方式、规则条例等内容,对协调企业的生产具有硬性要求,更重要的是从价值观念上提出一种理性的韧性约束,以强化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党组织要借助企业文化的制度管理,制约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进一步推进企业党的作风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加大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的力度,寻求最佳结合点:在工作的安排上,主动地与企业生产经营贴紧靠实,使党建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方法的选择上,改变“蜻蜓点水”不深入的状况,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在效果的考核上,把党建与生产经营的结合度及产生的最终效果作为依据。从而,使企业党建工作走出一条高效、求实的新路子,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摘要:种姓制度是印度独有的历史产物,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中,高种性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之类的不公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印度国民教育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简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印度教育的发展作一探讨。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教育
一、引文:
伴随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经济的崛起,其高等教育问题日趋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注意到,在过去近两个世纪,尤其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的60多年里,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高等院校数量世界第一(约2万多所)和在校生人数世界第三(1120多万人)”的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1】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论在艺术还是科学方面都曾闪粗过灿烂的光辉.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僚体制、殖民统治和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又有着屈辱的历史和愚昧的传统。所有这些,特别是种姓制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今天的教育发展。
二、种族制度和印度教育的概况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种姓在古梵语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印地语叫“阇提”,意为“种”、“出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意为“族姓”、“出身”。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这种制度主要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出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印度教的经典还认定前三种等级的人是可以获得“再生”的,而首陀罗则没有这种权利。
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恒河流域的一些王国里,原来的四个等级又被细分为许多等级(亚种姓)。结果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原来的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和用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龌龊”的,他们不能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2】
印度教育制度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印度时期、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60年代后。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一:古印度时期
要完全用今天我们的教育系统来解说古代印度的教育当然是很困难的,不过占代印度教育的分期还是很明确的,就是,7岁以前在家庭里受教育,8到16岁在学校,以后便在高深的学府。在吠陀时期还没有初等教育之可言,但在奥义书时期之末似乎已经有了。但它是否给印度所有儿童受,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认为只给三个上层种姓的儿童。这时种姓制度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了。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二:殖民统治时期
印度有悠久的历史,是个古老的文明国家。17世纪起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47年8月14日才宣告独立。在殖民统治时期,形成了一套官办教育制度。学校面向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目的是培养买办。在整个教育结构上重视印度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三: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
独立后,印度于1950年1月通过宪法,规定向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但到1981年,印度的文盲人数却有4.37亿人,高于独立时的文盲人数(3亿人)。【3】一类学校只是为最贫穷、最落后的社会阶层开放,与原来的小学并存,形成初等教育上的双轨制。印度教育制度阶段四:60年代后。
60年代,印度酝酿一场新的改革,终于在1968年议会通过了《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各邦均统一执行颁布的十二三制。这个学制要求创办10年制普通学校,以便向所有儿童提供一色的普通那个教育。【4】
三、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的影响
印度的种性制度导致的结果,至今仍然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婆罗门和刹帝利贵族阶层的影响力虽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着主部门,吠舍阶层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罗和贱民“不可接触者”的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等级森严类似南非的种族隔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在大中城市略好一些,但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底层的人若想染指较高级的职业或职位比登天还难。在同阶层尚可谈公平,不同阶层公平或机会有天壤之别。印度影视作品《流浪者》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高种姓、享有特权的人经常歧视低种姓人,他们认为作为印度等级最低、他人最不愿接触的“贱民”,永远也不应该享有什么东西,更不用说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等级森严的社会,通常按种姓、宗教、阶级、地区和性别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种姓是印度最普遍的划分尺度。在印度教内,种姓制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进行残酷压迫。1980年,印度中央政府的“落后阶级委员会”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落后阶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2.4%。据印度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调查,到90年代初期,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印度人口仍占总人口的40%以上【5】。种姓制不但压迫低级种姓,而且歧视妇女,它通过传统习俗、观念压迫低级种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体和广大妇女,导致这些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受教育程度很低。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这种制度,更高种姓的人可以享有质量好的学校和工作,低种姓的人大都贫穷,而且不识字。然而,对印度低种姓阶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的步伐还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过,改变的要求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过。根据最近一项由印度政府资助的调查,印度低种姓学生每天面临教师和高种姓学生的虐待。教师无视他们在班上的存在,高种姓学生则拒绝和他们说话,甚至和他们发生身体接触。印度政府官员承认,在印度还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对“贱民”的孩子,学校教室里确实存在种姓歧视的问题。【6】印度教育体制“深陷在阶级模式的泥潭中”。
四、种姓制度改善后的印度教育
现代教育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在殖民时代曾为上层种姓所垄断,从而也曾是权力和特权的象征。但是,随着教育的民主化、世俗化、公平化。因此,印度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
必须废除种姓制,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和公平化,提高“落后阶级”和妇女、女童的受教育人数和文化水平。认识到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性,1950年颁布的印度宪法对种姓问题作了特别规定,其中第17条禁止一切形式的“不可接触”行为,并规定惩罚办法;第15条规定任何公民“都不得仅以宗教、种族、种性、性别、出生地点等等为理由”,而被排斥于公共场地、设施等的使用之外,其中包括商店、饭店、旅馆、娱乐场所,以及水井、水池、浴室、道路等等。宪法中还专列条文,责成政府对所谓的“落后阶级”给予文化、教育、经济方面的优惠,并在联邦议会和邦议会中为其保留席位。1955年,政府又颁布“不可接触犯罪法”,进一步禁止对“不可接触者”的歧视。【7】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在法律上以及一切政府行为中,都严格反对种姓不平等,并尽力提升低种姓的社会地位。
随着种姓制度问题得到改善后,印度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建立了比较灵活、完善的教育体制。近期印度制定了“十一五”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全纳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拟铲除教育种姓化,促进印度教育得到优质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技、经技术人才,也保证国家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确保印度可以在当前世界上的先进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语
种姓制度一直贯穿于印度的各方各面,在教育这方面有着难以消除的影响。在这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这一时代下,种姓制度的迫害也来也受到重视,在印度政府领导人及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种姓制度给教育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承节.印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12月北京第1版
[3]葛孙士 海维均.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 吴春燕.印度教育的发展与印度的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 崔金宁.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6
[6] 吴式颖 褚宏启.外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7] 林承节.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第五篇: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如今生本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展开着,如今的生本教育模式与理念实际上在美术课中早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先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美术课中的主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一般美术课的设计环节为:
—、创设情境。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一开始,要通过聆听音乐或是挂作品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课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这不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有了很好的感受本课的机会,为讲好课做好了铺垫。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可以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创作意图。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大胆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自我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这一段时间需要给学生放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己合作解决问题,聆听音乐,在优美放松的音乐中去完成作品,这段时间教师尽量参与度要少,体现孩子的创作特点。
四、展示欣赏。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评价的环节,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最后补充。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扩展延伸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使美术与思想品德、人文学科综合在一起。既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又最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小结能够让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咱们再从生本教育的一面来看:生本教育主张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生本教育的教学观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情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比之下,美术的课堂其实早就运用着生本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这正是学生们为什么喜欢美术课,而有些厌烦语文、数学等科目。相信在生本教育倡导的今天,美术的课堂将会更加的活跃、更加的灿烂无比。
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淄川开发区中心小学
曹红爱 2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