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
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普育学校为例
天津市普育学校 梁峰
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前身是温家宝总理的爷爷温瀛士先生创办的普育女子学堂,2009年恢复重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宜兴埠镇,初中学生60%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2009年全校没有一位是区级名特优教师,甚至连教学骨干都没有,2009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占全体教师三分之二以上。面对这样特殊的教师结构,面对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普育学校要走什么样的路,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只要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普育发展的牛鼻子。
普育学校是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基地,王敏勤教授作为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所长,直接指导我们的学校。为了便于王敏勤教授的指导,能使老师们有一个集中学习研讨的时间和地点,普育学校设立了‚普育大讲堂‛,每周三固定一天,上午下午各一门学科,初中和小学间周进行,系统进行和谐教学的实验。
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王敏勤教授每周三风雨无阻,到我们学校参加‚普育大讲堂‛,听课评课,指导老师们按照和谐教学法上课,至今已六年12个学期。12个学期里,王敏勤教授在普育学校指导点评了936节课。前来参与同课异构的学校有北京、重庆、上海、山东、河北、内蒙、江苏、安徽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天津本市的133所学校,参与大讲堂活动的学校除青海、宁夏、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都有学校或教育局派人参加,大约3.1万人次。现在每周的大讲堂更是座无虚席,从周一到周五都有前来挂职学习的外省市老师。
‚普育大讲堂‛是立足课堂、立足校本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平台。每次都是2-3位老师同课异构,之后是同学科老师的点评、管理干部的点评、王敏勤教授的点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讲、同伴讲、校长讲、专家讲,大家都讲,所以称之为‚大讲堂‛。和谐教学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和谐教学教学模式在这里形成,取得大家的认可后再推广到全校。每学期大讲堂的课表在开学前就安排,开学后将整个学期课表下发到老师们手里,同学科的老师都要参加听课。现在‚普育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很多外校的老师以能在这样的大讲堂上课、得到王敏勤教
授的评课感到是一种荣耀和资格。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中梳理出了‚普育学校的三级教研体系‛,为教师专业培训找到了抓手。三级教研既备课组教研、学科组教研和学校教研。
备课组教研的主要形式是‚四同一异的课堂教研‛、‚以七说为形式的集体备课‛和‚阶段教学质量的分析‛。‚四同一异的课堂教研‛是备课组教师每周必做的一项活动,‚同题、同备、同听、同研,找出之间的差异‛,其安排会在周课程表中体现,同备课组的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一个课题、一同备课、一同听课、一同研讨,在比较差异中相互学习和切磋。
‚以七说为形式的集体备课‛流程是根据分工,每位教师提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教案、导学案、当堂达标题、课件‛,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体备课,通过‚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的七说说课来进行交流、研讨,形成共识后再次修订,形成个人上课的资源。
‚阶段教学质量的分析‛是通过备课组交流期中与期末试卷分析,来查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是每考必做的一项工作。我们要求教师既要分析学生考得怎么样,还要透过试卷看学生学得
怎么样,更要分析老师教得怎么样;既要从横向上找到与同伴教师不同考试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找到教学中的‚短板‛,又要从纵向上分析自己最近两次考试之间相同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摆查教学‚短板‛的落实情况;质量分析不单要有文字说明,还要列表格,用数字进行对比。
学科组教研主要抓手有‚说课标说教材‛、‚大讲堂‛和‚三级建模‛。‚说课标说教材‛是普育学校在王敏勤教授指导下开发的一种研读课标和教材的教研常规。老师们借助专家对课标的解读、对教材的说明,自己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整合课标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利用知识树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并给同伴演说的教研形式。‚说课标说教材‛每学期初举行一次。通过‚说学段‛、‚说一册‛、‚说单元‛、‚说专题‛、‚说考点‛等形式打通课标、教材和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任课教师从一般的熟知教材、把握教材提升为自主建构教材体系,创新整合教材结构,保证教学内容设计准确。
校级教研由‚教师讲坛‛和 ‚校长讲坛‛两个讲坛构成(教师讲坛为单周周二下午,校长讲坛为双周周二下午)。‚教师讲坛‛由中小学两个学部分头组织,分德育和教学两大主题,讲的内容要立足普育的课改、课堂、学生管理。讲题由自选主题逐渐过渡到由学校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命题。学期初,由教师自报具体讲题之后,学校统一安排。宣讲教师要准备PPT和3000字左右的文字稿。演讲时间为10分钟。活动的评委由全体教师担任,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演讲效果进行打分,学期末评出奖励等级。‚教师讲坛‛让每一位教师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从教学的实践中走向教学的研究者,突破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校长讲坛‛是由几位校长和骨干教师轮流主持。校长们根据自己在承包学科组、备课组和年级组工作中的思考,通过整理和提升成为培训内容。‚联系实际工作,问题和亮点并重,方法加策略引领‛是校长讲坛的原则。骨干教师所做的培训是从普育讲坛优胜者中选拔,特别是与当前教学实际接近的主题,在讲坛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全员化、科研化‛是两个讲坛的基本原则。
在以‚三级教研‛为形式的校本培训中,既有每一段教研和培训的重点,又始终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核心展开,提升了校本研修的实效。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中梳理出了‚课堂体系‛,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品味。‚课堂体系‛主要由‚课堂理念、课堂模式、课堂要素和课堂策略‛四部分构成。
普育课堂教学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法五环节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要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检测;课堂教学策略:三真三实一及时。
我们积极践行新课改的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放到首位,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自学情况,老师通过反馈确定教不教,什么时候教,用什么方式教。
为了让课堂理念能落地生根,老师们易于操作,我们进行了‚三级建模‛。宏观上,学校要有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落实学校课改要求,体现学校课堂特点;中观上,每个学科不同课型要建立自己的模式,体现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微观上,即使同一学科同一备课组的老师用一样的模式,但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设计,体现教师个人风格与特色。即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既能很好地落实普育课堂理念,又防止了‚模式化‛。
普育学校的课堂要素主要有‚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课堂检测‛三个。导学案要当堂发放,其设计要依照学校规定的格式,导学习流程,导学习思路,导
学习方法、导知识规律和体系,导学习激情,最重要的还要导出问题;普育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人数安排上是‚同桌互助下的4人合作‛,教师评价依照‚郎氏分层计分法‛,要评价到组,既调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品味;每节课临近下课,按照目标设计都有‚当堂达标卷‛,落实‚堂堂清、人人清‛。
普育学校提出了‚三真三实一及时‛的课堂策略。‚三真‛是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要深、要透、要放得开;小组合作要发挥互查、互助、互促的作用,要有效率;‚真理解‛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步步能清、当堂能会,不留尾巴。‚三实‛是设计实、反馈实、达标实。‚设计实‛是指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情,重难点的设计要准,要当堂完成;‚反馈实‛是指通过‚检测、互查、展示、巡查、提问‛等多种手段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达标实‛是通过检测检查目标达成情况,检测后拿出补救的办法。‚一及时‛是评价要及时,评价要过程化——自学情况、导学案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课堂表现、达标情况等等,从而真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中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独立学习时学生冷静思考,小组合作时又能积极主动交流,展示的时候大大方方走到讲台,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论时又能大胆踊跃,学习的自信心有了长足进步。基础薄弱的孩子有人帮助,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承诺得以实现,优秀的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就更加优秀,良好的学习风气成为普育课堂中最亮丽的名片。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中培育了普育学校浓厚的教研风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生素养提升的研究,围绕课程建设和班级文化的建构,围绕课堂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等核心要素的提升,围绕学生学习障碍的突破等等的小课题研究开花结果。仅仅2014—2015上学期初中部就有69个小课题的成果在全校推广。如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赵春梅的《化学课中小组合作的实效》、李娜《如何应对小组合作中的闲聊现象》,学科建设方面的苗红英《数形结合在数学课中的应用》、闫文硕的《文言文教学研究》、杨晓伟《史料在历史课中的研究》,在导学案实效方法研究的王楠《地理课中的导学案使用思考》,课堂环节要素方法研究的刘兆楠《如何设计好生
物课的开头和结尾》、苏丹《在物理教学中的课堂引入激情》,在班级管理以及班级文化建设方法研究的于淑委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艺术》、刘惠的《营造班级凝聚力的小妙招》、罗辉的《唤回漂泊的心》等等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产生很大影响,其成果不但为老师们教研风气的形成提供帮助,经验得以分享,更助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提升。‚全员推进,分层发展‛的骨干教师培训理念得到落实,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北辰区举行的初中语数英三个学科教师基本功比赛中,三个第一名均被普育学校教师获得,一等奖的一半也被普育教师拿走,引起天津市内外同行的震惊与关注。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普通学校发展提升的有效路径。立足常规扎扎实实抓落实,立足校本老老实实去谋划,不追风,不搞运动,‚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高效低负的目的基本达到,在几年的中考中得到验证。送毕业班的老师三分之二是2009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经验不足,但是在和谐教学法指导下,旗开得胜,取得中考成绩连续两年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骨干教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齐头并进与梯次发展的格局形成。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的模式为很多学校和区域的课改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从大讲堂的学科课改延伸,普育学校积极构建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需求。探索出了以‚基础类、活动类、拓展类、探究类‛四大领域的78门(类)小课程、活动队和社团。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课程‛系列成为普育校本课程的核心。学校充分挖掘天津资源、宜兴埠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校本资源,先后开设了二十多门有有民族特色、宜兴埠乡土特色、普育特色的非遗校本课程。其中民族舞蹈、武术、京东大鼓、书法、农民画、剪纸、京剧脸谱、陶艺等课程,已经成为普育学校品牌校本课程。2011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组从全国选取了包括普育学校在内的十二所有实力、有基础、有成果的学校作为‚‘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核心校,全面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以非遗课程为核心的培训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培养了一大批学有特长的体育明星、艺术能手,一批好苗子已经在全国、市区级等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得佳绩。京东大鼓社团
中28名孩子成为第四代正宗传人,节目两次登上天津电视台,普育学子两次走进央视‚看我七十二变‛节目并获周冠军。让老百姓的孩子不平凡更不平庸,向‚办全国一流平民学校‛的办学特色迈进。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中强化了普育学校对外交流的水平。六年来,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内蒙、河北、辽宁、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新疆、广西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同行的学访,市内几十个兄弟校也慕名学习;普育学校的年轻教师在大讲堂得到锻炼和提升,也走出家门为十几个省市的教研队伍和学校进行展示与培训,传递和谐教学的理念。南至三亚,北到大兴安岭都留下了普育人的足迹;不论是经济发达的江浙沪,还是西部的新疆、甘肃,都有普育学校的朋友;广西百色的隆林,甘肃的宕昌,河南的平顶山、鹤壁,河北的邯郸、廊坊,山东的青岛、威海、日照、淄博、枣庄,辽宁的大连,内蒙古的赤峰,北京,重庆等地都有普育的友好学校。
六年来,学校在和谐教学思想引领下的普育大讲堂实践探索也带动了普育学校全面工作的进步。为学校文化建设、师资培训、学生素质优良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六年过去了,普育学校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全市一流,中考成绩全区第一,学生素质与教师素养提升迅速。先后获得市级以上奖项43个,2015年9月,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三级教研改变学校》,2015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我的《三级课程助德育落地生根》。
在和谐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普育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普育队伍的成长越来越快,普育整体办学的水平越来越高,普育的朋友越来越多,普育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明亮。
作者简介:梁峰,天津市普育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北辰区名校长、特级校长。
第二篇:“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常采用的“六步法”,分析了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学所起的作用,并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一般通过项目教学中六步法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是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有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的“六步法”
一体化教学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六步法”来完成授课。通过六个教学环节,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
1.资讯
资讯环节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识读任务书,确定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最终的输出是成果、是任务分析报告。
为了能够明确内涵,需要理解和分析任务书的各项参数,需要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和消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使用手机就可以查阅相关的资讯。为了保证效率和检索的正确率,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常用的专业网站或者相关文献库的检索方法。
2.计划
计划环节要求学生编制工作流程,编制仪器设备清单,最后输出检测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于计划,通过教学app蓝墨云班课提供作业指导书和检测方案模板等,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输出。在执行计划时,信息化的发展使小组在线讨论成为现实,而且分工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在进行课程统计时,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工作都会进行统计和评价,形成一个类似档案袋的文件,便于后续的项目总结和评价。
3.决策
决策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加便捷和快速,教师通过点赞成或者批阅,直接实现电子签名授权并开展工作。如果有相关建议,也可通过邮件或者建立线上小组讨论组,直接对该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小组计划的私密性,又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能确保计划的正确性。
4.实施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施环节最大的体现是实时汇报、沟通、监控和答疑。在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中,所有的过程都记录在cnas要求中,现在也允许电子记录,这也是目前分析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适应行业发展。在实施环节中,学生的照片、语音、视频等记录和求助均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意见,也能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数字化资源的课程素材也为实施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来获得关键操作点的学习与实践。
5.评价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常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信息化背景下,通过app就能够快速地实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繁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6.反馈
反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总结和编制一个近似项目的检测方案,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和提出意见、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提交作业一般采用电子文档形式,对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对教师的建议等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现场答疑等形式进行。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的,能够快速获得反馈信息,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获取学生关注或提出的下次课堂需要加强或进行授课的内容,师生关系更趋近于一种平等关系。
二、“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六大特性,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了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1.“互联网+”能更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校有智慧校园平台建设,课程也开发了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收集、整理、分类放置的电子课件等,学生均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或其他网络终端查阅,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可以与二维码、蓝墨云app结合,实现手机浏览。通过邀请家长加入平台,教师和家长均可以查看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和评价结果,包括积分排名、资源阅读情况、撰写的总结、分工等情况。比如,要求学生课外收听一场自己感兴趣的仪器信息网的在线专业讲座并撰写总结,总分10分,纳入平时成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时间安排。
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为完成项目做好准备。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均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分工、执行、评价、反馈、求助、答疑、提出要求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开展能够使学生咨询、计划、决策、思考、讨论、表达、总结、创意等方面的能力快速提高。
首先,面对着海量信息和知识,学生须学会如何选择、深入思考挖掘核心知识点,提高了其检索、选择的能力;其次,在项目中,计划和决策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表述方法,也不能够得到通过,所以对学生的软件应用、表达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工作方案,得到了全班学生的掌声和赞美;再次,所有成果、过程中沟通等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交流媒介也发生了变化,有视频总结、图文总结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土著”一代的特点。3.“互联网+”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导向作用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评价、决策、导向,构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项目。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置学习情景,通过超链接或者在线视频、图文,甚至是当前热点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手段,设置好引导问题,可以是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投票、测试等,能更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确保教育的公平。
在评价上,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保密性,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质量。课程采用蓝墨云实时积分排名模式开展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积分悬赏方式,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是以思维方式培养为导向,真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开拓和训练,最终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所以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 “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他们的诉求。
1.开放心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整个社会,“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慕课、蓝墨云、腾讯等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机构都在进行尝试,这是教育的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必须接受的事实。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联的网络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要开放心态,不能故步自封。不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被时代抛弃。即使不能做潮流的领军人,也得作为参与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成为“数字教师”。
2.冷静应对,坚持教育为本
“互联网+”环境下,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其次,学习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需要去辨识与选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冷静应对,不能过分地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失去了教师的知识构建作用。
所以,信息化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师的深度讲解、示范、剖析、点评等在课堂中也是不可获取的元素,在课堂中要加强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平台,为教育所用。
3.提高素养,加强自身信息化知识的储备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页、数字化资源、链接和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料的开发和整合,并在合适的平台上使用和分享,所以前期的教学设计、备课等特别重要。
其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也提高了,比如相关app的使用、试题盒子、慕课平台的使用等,对软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所以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对信息化手段的学习。
再次,由于“互联网+”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解答的问题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包括信息化检索技术、视频制作、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这对一体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不断冲击,如何构建适合“数字一代”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实践,“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开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才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题库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1.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对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缺乏生命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2.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但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如何回归生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真正卓有成效的研究还不多。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就具有了紧迫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明了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政治学科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
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从新课程的课程模块来看,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散发着生活气息。这本身就说明了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应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4.基于高中生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高中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校的。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比如商品交易、消费品市场等。这些生活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法替代的影响。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3)通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尝试构建以教研组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也是在理论上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4)新课标教材增加了大量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学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为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能关注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校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在实践层面上,尝试了以生活化为主题教研组活动,促进教研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政治教学策略研究社)的形成。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
国外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应该被看作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社会来说是美好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于美国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为今后取得长足进步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七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教育”(Sciencefor all)的口号,其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培养科学家转向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大众教育,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中学在“教育人性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培养更为有效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促动下,其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研究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
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论,并主持开展《“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该课题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提出了创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基础教育的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研究。目前此项实践已在部分小学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洛社镇中心小学的历经3年研究课题‘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生活质量’,该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为切入口,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以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为研究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以往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走出刻板、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指出: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并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堂教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郑教授提出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并认为在教学理念上需要从科学认识论转向生活认识论,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上需要从接受到体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渐渐引起了教育界同仁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温州市瓯海二高《新课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的课题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而具体到思想政治这一学科来说,其生活化教学的系统研究还非常不成熟,为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3.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探索生活化教学操作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即生活。5.探索现代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生活化。
6.通过“理论——实践”的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
7.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新的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1)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3)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5.创编生活化的相关练习
(1)将生活中的典型内容融入教材,以实现教材的再生。(2)在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教材,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3)编制生活化的练习,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操作体系研究。实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即体现了“从生活到教学”和“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操作措施
l.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认真学习,并做好摘录。
(3)努力学习科研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3.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充分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把这些现象带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反思”为范式,开展以生活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文献资料、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及时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研究动态,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课堂观察法。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成果也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因此,必须运用到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首先,观察教师。我们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了哪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了哪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其次,观察学生。我们主要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有较的提高。
(三)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教学案例 3.课堂实录 4.课例光盘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月)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2.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研究准备。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
1.进一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讨论展示活动。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研究方案,继续做好研究工作。2.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3.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 4.编制课堂实录、相关的教学光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严建强 中学高级教师 政治组教研组长 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2.组长:徐晓芸 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 具体策划、指导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 3.副组长:郑萍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全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4.成员:徐晓芸、严建强、郑 萍、唐立强、田玉霞、冯晓娴、方冬梅、俞小萍、仰 虹、陈燕、张海燕、郭威
5.执笔:严建强、方冬梅、郭威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教科研气氛比较浓厚。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关的论文在杭州市、余杭区获奖,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如,《让政治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获杭州市政治学会论文三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一等奖;《高中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一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二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二等奖;《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三等奖等。3.学校重视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4.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马凤英:《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
3.葛峰瑞:《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课中的应用研究》 4.金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第四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思想的实践探索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思想的实践探索
—以《枫桥夜泊》教学为例 摘要: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反思。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教育,培养语感素养是感性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必须遵循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关键字:诗意语文,浪漫,底蕴。
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的王崧舟先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情愫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这是王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精辟解释。“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诗意语文课堂是文本文化独特解读有效整合的大气课堂。课堂实录《枫桥夜泊》我看了很多遍,阅读之中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美的诗意享受。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犹如一幅徐徐展开又徐徐卷起的画卷,又如一篇优美的倒叙式的文化散
文,它不仅吸引我们走进了诗歌《枫桥夜泊》的意境,分享了诗歌特有的意蕴;还让我们饶有兴致地欣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钟声愁眠文化,感受了经典文化的独有魅力。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是千年的经典文化之旅啊!享受之余,我不禁震惊于课的丰实与厚实,震惊于课浓浓的文化与浩荡的大气,震惊于王老师对文本文化独特的解读与有效整合!王老师底蕴深厚,解读文本有独到的功力。他解读文本,不是就文本读文本,而是细察文本内涵、还原其本源,从文化的角度拓展文本外延,超越文本。诗人张继留下的诗歌不多,收入《唐诗鉴赏辞典》中仅《枫桥夜泊》一首。这首诗共28个字,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包含了6个意象,形成浓郁的“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卧闻寒山寺钟声。意象集中于“钟声”,其意境疏朗空远,愁绪更加浓厚悠长。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之所以家喻户晓,之所以能奠定张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因为张继把钟声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成为一种愁眠的文化意象,这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之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声,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只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唐诗鉴赏辞典》)历代文学评论家及我们读者大多认为“愁眠”即诗眼,而王崧舟老师解读时则独具慧眼,抓住了《枫桥夜泊》这一特有的文化意蕴,把视角落在“钟声”上,既抓“愁眠”,更抓“钟声”;并以此诗“钟声”为源,精心收集了唐朝以来历代文人描写“钟声愁怀”的诗句,进行钟声愁眠文化的有机整合。课上以“钟声”为主线,由钟声引出并以此为着力点铺张开去,使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生命世界,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享受到经典文化千年钟声的魅力。整节课钟声悠扬,情思流动,纵横变幻,具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奇丽浪漫之美。“胸有诗书气自生”,人如此,课不也如此吗?于是一节丰实、收放自如、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钟声,千年经典文化”的大气课堂便生成在我们眼前,令我们震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名师,享受诗意语文.要学习的不是王老师上课的形式,也不是他如诗画般的语言,学的是他对语文教学的爱,学的是他居高临下解读文本的功力。厚积薄发,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从而感染学生,课堂才能成为老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诗意课堂。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求我们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诗意语文课堂是精美的预设与灵动的生成和谐统一的智慧课堂。如果说文本解读要不厌其大,力争发散思维,那么课堂策略则要不厌其小,尽力聚焦成点,让学生从一个个小的环节中接受大道理、大文化。王老师的智慧就在于他不是把
大文化整个灌输给学生,而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十分巧妙地把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浓缩于一首诗,一个个意象之中。王老师的《枫桥夜泊》可谓简约不简单,简约是说课的结构就是一条线、一个点;不简单是说就这一条线、一个点却让学生动情地走进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享受了千年经典文化的魅力。简约彰显丰实与自如,智慧令人敬佩!
一条线,指的是千年钟声文化线。先来说说课的导入和结束环节,这两个环节,王老师借用的媒介都是自己精选的几句自唐以来历代描写钟声的诗句,不同的是出示的先后顺序,智慧就彰显在这不同的顺序中。导入是按从今到古的顺序用多媒体出示的,结课时出示的顺序恰恰相反,从古到今。这些诗句仿佛建构起一条千年文化的时空隧道,导入时,学生在诗句的浅吟深咏中循声溯源,自然地转入《枫桥夜泊》的学习,走进一千多年前张继的钟声生命里,感受钟声文化历史的悠久。结课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从钟声文化的源头——张继的钟声吟诵到当代陈小奇的钟声,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将从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当代——一千二百多年的诗句串联起来,引领学生深情的吟诵,让钟声在吟诵中一次又一次叩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让千年钟声代代相传的无限魅力在吟诵中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文化”,引出“经典”,然后课戛然而止。从课堂的生成看,这种循声溯源式的导入和由源探流式的结课,首尾呼应,蕴藉隽永,不仅起到了激趣学文的导入效果和升华情感,令人回味无穷的结课效果,同时还构建了一条千年钟声的文化线,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文化磁场,增加了课的厚度和广度,生成了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一个点,指的是王老师引领学生解读《《枫桥夜泊》时,抓的“对”字这个训练点。“对”字抓得好,因为它是联接诗意与诗情的桥梁。一位物理学家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生成的课堂告知我们,“对”字在解读《枫桥夜泊》时,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出示词典义、换字,理解字表意思,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最希望谁来陪他?……没有……只有……”这一句式的反复问答,在想象中感悟“对“字的意蕴。“对”字由表及里的品读,让诗意平面的意象,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浓浓的诗情也在品读过程中从画面中流淌出来,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钟声愁眠文化的真正意蕴也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浸入了学生的生命里。
王老师说,语文是感性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般的牵手一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感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车轮辗过的卖炭翁的哭声;是“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秋时节里那飘零的落叶……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
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希望能有一天,我也能成就拥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诗意地栖居于课堂,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正如王崧舟所说:“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思想政治课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负有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课堂容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还要积极探索。
[关 键 词]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实践;探索
一、思想政治课应用多媒体教学之优势
教育思想现代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翼。实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持。现代科技,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更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品德为核心,以追求学生个性发展,追求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实际能力发展为目标,面向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教育。”[1]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要求。我所在的学校在孝感市最早开通校园网,为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与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相比,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视觉、听觉紧密结合,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对于教学中需要文字表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用字体选择、字型加粗、加框、下划线加以强调突出;对于教学难点,则用恰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表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加以突破,这样,教师教得活、讲得精,学生乐意学、容易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很抽象的教学难点时,我先出示了资本主义一个企业内部各分组成部分有序生产的状态图,并让学生分析出“之所以能有序生产的原因在于这个企业的各部分有一个共同的所有者即某一位资本家”这一结论;再将场景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各企业之间无序生产的状态,让学生分析出“各企业间不能象一个企业内部那样有序生产的原因在于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资本家” 这一结论。从两个场景的对比中,很自然的得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间的矛盾”这一结论。
其次,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课教学的内容不断更新,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教材编写印刷周期等问题,思想政治课教材的选例、信息等往往容易滞后。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强,视角广的课程,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大量的时政新信息及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及时引入课堂,解决教材选例信息滞后和事例信息有限的问题。
如我在讲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课时,将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寻相片段引入课堂;讲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时,展示了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在讲授《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时,给学生播放北京蓝极速网吧失火的新闻报道。
还有许多重大实事,如悉尼奥运会、釜山亚运会战况,张健事迹,党的十六大等,均可利用多媒体及时引入课堂,既增加信息量,又使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身在课堂,眼观四方,“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再次,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主要依靠教材、黑板加粉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所说的道理往往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多媒体提供的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乐曲、翔实的材料、充分的数据让学生耳闻目染,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可信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讲授初一年级《意志坚强的表现》这一课中“处事果断”这一环节时,播放了铁人王进喜在井喷发生时义无反顾的跳进泥浆池的录相片断,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铁人的精神;再如我在讲授初三年级《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一课时,开始便播放了一组今昔黄河对比画面,还出示了一组近年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增强了教学说服力。
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走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
德认识、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二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彩逼真的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加上教师恰当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调动和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我在讲授初三年级《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课时,一开始就播放了我国领导人与其他各国、各地区领导人会晤的一组照片和美国“9.11”事件的寻相片段,既使学生对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总体的映像,又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饶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多媒体教辅助教学还借助于课件的制作和生动形象的展示,有意识地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适应新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例如,我在讲授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框题时,在课件中展示了很多我国在近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图片、录相片段,使得政治与历史两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再如在讲授初二《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框题时,我将地理学科中的“生态链”、“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等知识穿插于教学中,使得政治与地理学科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连接点上思考分析问题,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和体会
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才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还须结合现实条件,进行不断的探索,让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在这几年运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个问题是我认为需要加以注意的。
第一,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2]然而,有些教师不愿意改变现状,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认为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道德情感的陶冶和思想观念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引进多媒体计算机,充其量可以在公开课上做做样子。这是一种极为守旧、保守的观念。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习、研究、观摩,转变观念尽早的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第二,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业务素质,和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3]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也应当灵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一般说来,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来传播知识,使知识通过某种形式作用于学生的一切物质条件或物质媒体。能够帮助教师顺利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的所有物质工具都可以说是教学手段,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实物等。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出现,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的学,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本身,更不是目的。不加考虑的将与课堂有关的所有的文字、数据、图表,录相、投影等输入电脑如走马观花一般在课堂加以展视,而忽视教学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使学生和教师成为“媒体”的“奴隶”,只会成为课堂的干扰因素,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与分析,结果知识结构不清,作业无从下手,更不用说思想品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曾观摩一位教师所讲授的公开课,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每当题目出现时,就一个小猴子在屏幕上跳来跳去,这样做只会干扰学生进行思考。所以,要注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否则,只顾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一味追求课件素材的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一目了然”,搞“黑板搬家”、“课本搬家”,会使现代教学
沦为落后的“满堂看、满堂听”,产生现代“填鸭式教学”。
第二,要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黑板、粉笔、挂图、投影等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但由此却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用现代教学手段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反映在教学中,他们忽视甚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存在,片面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实,在现代教学中,计算机不应是惟一的教学手段,一些传统的手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能“老树开新花”。投影机、录音机以及自制的一些教具,都可派上用场,尤其在一些落后地区,利用好这些媒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各种媒体应“多管齐下”“百花齐放”,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如1999年我讲授初二年级的《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课,仅使用录音机,先是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导入新课,后出示几幅风景挂图,播放了几组反映环境恶化的录音材料,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要消除“传统教学手段过时论”的影响,树立这样一种教学手段评价观----只要能够有助于教师高效,快捷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即使教师只是利用了简单的一幅挂图、一个实物,也应该说是运用了恰当的教学手段。
同时,教材中的引言、插图、语录、设问用好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并非每一节思想政治课都有制作成课件的必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对那些教学难点、重点,抽象不易理解的问题,热点问题,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
总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各有所长、各有优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应合理地选择使用,绝不能过分的依赖一种手段而忽视其他手段。在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应是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特长,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第三,勤搜集,苦学习,自己动手作课件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政治课教学的普及,一个问题日益出现在教师眼前,那就是课件的制作。一方面,市场上的政治成品课件极少,多数以语、数、外等课为主;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成品课件,也不一定适合于自己的教材版本和教学思路。所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已成为对广大教师的必然要求。
首先,广泛收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政治课件,需要和涉及的素材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文体等。政治课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广泛收集素材,如自制的图片、动画,电视、报纸、广播上的新闻事件,相关的教学网络资源,例如中国基础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新华网图片频道、人民网图片频道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来源。还可以收集别人制作好的光盘,如影视、歌曲光碟以及专业人员所制成的优秀软件等。
其次,认真学习常用的电脑操作技术。要熟练的掌握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一个前提是要会操作电脑,会使用视频展示台等仪器,会利用软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因此,政治教师必须下苦功夫,学会操作电脑;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特点,应该掌握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这三种较为常见和实用的软件,学会其使用方法、掌握技巧。
最后,制作思想政治课课件。要做出一个好的课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要把握教材层次,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选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写出课件规划思路。
第二步,在课件规划思路确定的基础上,撰写课件的详细方案。要画出教学内容框架图,做到思路清晰、内容精练、重难点突出;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设计,选择符合要求的背景、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素材,安排好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效果的搭配。
第三步,选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精心设计和制作,并反复进行调试,注意图片之间、图片与文字之间以及它们与屏幕之间的链接、按钮的灵敏度等问题。此外,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不断的根据需用补充、修改、完善,从而体现思想政治课件教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艰苦而又复杂的综合性劳动。只要认真搜集素材,撰写出具有清晰制作思路和新颖创意的脚本,选用合适的教学软件,就能制作出优秀的课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我国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积极探索,充分、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思想政治课注入
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155页 [2] 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8日 [3] 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167—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