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__dinggao
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暴丽霞 冯强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阐述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与奥林匹克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探析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内在契合点.进而提出以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内容为指导,构建“一种理念;三项措施;四种途径”的发展模式建设学校体育精神文化,探析后奥运时代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思想;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可持续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开辟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国乃至世界体育事业的一个里程碑。随着2008奥运的尘埃落定,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后奥运时代。人们在回味北京奥运的成功申办、筹办、举办给中国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推动力的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也随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探索其与中国各项事业的互动关系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模式。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本人的一个新的探析点。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贯彻实施,预示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又迎来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本文针对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现状,探析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内在契合点,进而提出以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内容为指导,树立“一种理念;三项措施;四种途径”来建设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实现后奥运时代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内涵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文化学观点来讲,人们根据文化要素的不同,将学校体育文化分为三类,即学校体育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体育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思维、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等,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创建良好的学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之久而愈加蓬勃兴旺,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把奥林匹克运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具体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就是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通过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格言等来体现并维系其具体运动发展的。对奥林匹克思想的理解角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本人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奥林匹克思想,即“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勇于参与,积极进取;和谐发展,全面进步。”
2.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现状
俗话说:思想指导行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建设。但是精神文化建设是整个系统建设的核心,如果没有主体思想和意识的指导,如何谈行动的执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共倡的时代精神。实践证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其中,以体育课程建设为主的物质文化建设最为显著。但是论及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既无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无具体的建设措施,就更别提突出的成绩了。因此,从总体进程来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就只局限于点的个 1 别突破,尚未形成面的整体推进。另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也制约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还是从学校体育发展历史来看,“重文轻武”是我国历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认同,给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就整个社会而言,人们轻视学校体育,不能正确衡量其在社会的地位;就学校而言,校园体育文化气氛混沌,功利色彩蔓延;就学生个体而言,对体育的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我们建设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努力寻求与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与氛围,以此促进和协调学生其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契合点
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通过体育这种教育手段,使学生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培养一种顽强拼搏、积极上进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思想所谋求的就是把体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培养高尚情操,使人得到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是一种人生哲学、生活哲学。“和平、友谊、进步”与“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体现的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的奋发精神。因此,从这种角度上说,“追求和谐、统一的发展;注重教化功能;崇尚自强精神”是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内在的契合点。
4.以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内容为指导,建设健康的学校体育精神文化
4.1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所说:如果没有人的行为,规则不过是一堆词汇,而结论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因此,教育的真谛在哪里呢?教育的真谛,就在以人为本的坚守中。教育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就是这一目的的最贴切表述。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而且已经折射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今,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里,“以人为本”的奥运观念已经成为新世纪奥林匹克的主旋律。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精神,培育和塑造大学体育文化,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一切的教育教学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达到预期目的,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个性获得最佳发展。而这一点也正是奥林匹克思想教育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又一谋和点。我们要把人文奥运的理念真正贯穿到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快乐。
4.2以“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奥林匹克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人们体育行为的取舍和对体育的作用、意义的认识程度。具体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习惯、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等标准。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体育认识的偏颇,以及近现代某些体育教育思想的误导,使基层体育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乐趣,“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使学生从小产生体育课就应该是自由活动这样的错误认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性别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正确认识体育的态度,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行为以及终生体育的意识。另外,大部分学生受学习任务所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体育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使各个阶段学生的体质状况逐渐下降。
1992年国际奥委会制定并正式实施的《奥林匹克宪章》中,首次对奥林匹克主义做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表述,即“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他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 简言之,奥林匹 2 克主义的中心思想体现的就是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体育运动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奥林匹克主义是借助体育运动推进教育、和平、民主、仁爱理想的生活哲学;是一种超越政治、种族、文化和思想领域公德法则的生活哲学,而这些思想恰是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培养目标。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全国各地学校五年施行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形势与要求,根据试行过程中实践检验的反馈,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实验,对《试行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2007年4月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标准中对各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求提出了详细地标准,要求学生对体育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以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奥林匹克思想为指导,培养与纠正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4.3以“勇于参与,积极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和顽强的体育精神。
自我体育意识是指学生个体的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与行为的综合反映。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体育教学模式的单
一、枯燥,一味的强调整体的统一性、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正确认识体育的态度。再加上过去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这一格言深刻含义的片面理解;社会舆论的过分宣扬以及人们对运动员过高的期望值,给运动员带来了巨大的、无形的压力。如日本著名的马拉松选手冈谷幸吉,赛前被公认为奥运奖牌的必得者,为了不辜负众望,他承受了超大强度的训练,但是运动成绩却不见增长,最后他选择了自杀;类似的运动员自杀现象还有英国短跑选手派宁顿和前苏联跳高选手斯太比亚诺夫等。太多的事例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理解上的偏颇,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观点:体育只是运动员的事,和个人无关;参与体育运动就一定要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优异的竞技成绩等等。因而产生了惧怕与躲避的心理。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倡体育属于社会的每个成员,每个人都有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利。参与体育并非就是为了夺取名次,而是一种运动权利的拥有。而“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既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战胜自己,向新极限冲击的奋斗精神。不仅如此,这些格言还给予人们生活与学习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与信心。因此,我们应该以“勇于参与”来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端正其正确的体育态度;以“积极进取”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其真正体会到在体育中超越自我的乐趣。
4.4以“和平、友谊,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主义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和法制观念。
人们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整体,体育道德品质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道德风貌的基础,而良好的社会体育风貌又为形成个人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创造条件。体育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个客观和主观、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过程。目前,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不正之风,即过于侧重各学校之间运动成绩的攀比,而忽视彼此之间友谊的建立,往往为了几分之差而弄的面红耳赤,以唇相击。更有甚者假借优秀运动员冒充自己学校的队手或者不顾学生个人的安危,命其采用一些不道德的、违法的卑鄙手段参与比赛,以期争夺名次。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初衷。奥林匹克精神崇尚一种公正性、正义性、公平性,反对暴力、药物,主张“费厄泼赖”的公平竞争。因此,在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和平、友谊、公平竞争”的思想来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和法制观念,杜绝一些异化思想的侵蚀。
4.5以“体育课、课间活动、运动会、体育节”为物质途径,实现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外在融合。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虽然精神文化建设是其建设的核心,但它必须一定的物质形式来实现。体育课、课间活动、运动会、体育兴趣小组和体育 3 节等一系列的组织形式是其实现的具体途径。其中,体育课与课外活动是学生参与体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把奥林匹克思想的具体内容贯穿到平时的体育课与课外活动之中。此外还可以利用标语、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在运动会、体育节等其他活动中开展诸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可以给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和奥林匹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建设平台和传播途径。
5.奥林匹克思想与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的教育群体为最具活力的青少年儿童,而这个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一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诸如理想迷失、责任淡漠、价值失落,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文精神失落的结果,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学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体育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学校体育精神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并更好的接受、领悟、传播奥林匹克思想。随着2008奥运的成功举办,奥林匹克思想中“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勇于参与,积极进取;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思想光辉已经折射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异化现象,例如:过度的竞争、取胜意识,极端的功利主义、唯科学主义等,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客观地看待奥林匹克思想,始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地处理好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与奥林匹克思想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作者简介:暴丽霞(1979—),女,山西太原人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史与奥林匹克学
工作单位:运城学院体育系,讲师。
联系方式:运城市河东东街333号 运城学院体育系
电话:*** email:blx_1979@126.com
参考文献:
[1]童昭岗,孙麒麟,周宁
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第一版,P 94-95;P63-65 [2]常乃军,王岗 20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一版,p20-24 [3]罗时铭
奥林匹克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第一版,P42-50 [4]陈媛媛,马小平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03
[5]徐本力
20世纪现代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走向的展望[J] 安徽体育科技
2001.02
[6]唐照华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04
第二篇: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精神
百年奥运,百年期盼。一百多年前的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人何时能参加奥运会?中国人何时能拿到奥运金牌?中国人何时能举办奥运会?这三个问题,国人回答了整整一百年。1932,东北大学刘长春靠张学良接济,单刀赴会洛杉矶第12届奥运会,到达美国的第二天仓促参加100米及200米预赛,因旅途劳累,预赛就被淘汰,返程连买船票的钱都没有。半个多世纪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而对于第三个问题,中国人等了整整一百年,申奥旅程十分艰辛,第一次因两票之差与奥运会失之交臂,多少人为之哭泣;终于,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人们为之欢呼,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中国人民的支持。
中国举办奥运会,不仅仅看重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也不仅仅看重它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看重的是奥运精神,这精神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奥运格言,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对此理念颇加赞赏,1920年正式将其作为奥利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短短六个字,充分表达了奥利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战斗、争取胜利,也是指对自己的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挑战极限。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一举成名,2006年7月12日又打破了沉睡13年的110米栏世界纪录。其实,为了这短短的十几秒的比赛,刘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跑了多少个来回。刘翔说:“我的对手就是我自己”。想想看,没有“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没有锐意进取、百折不饶、永不言弃的精神,刘翔是不可能做到的。2.重在参与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运动,历来主张“重在参与”,顾拜旦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一切体育为大众”的口号,号召全民体育、终身体育,强调“参加比取胜更重要”。他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栾菊杰,中国体育史上的传奇人物,著名女子花剑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击剑金牌,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击剑史上唯一的一枚奥运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50岁“高龄”的她重披战袍,以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代表加拿大出征北京奥运会,尽管没有获得奖牌,但她那重在参与与“我回家了”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3.公平公正的精神:早在古代奥运会的入场口的铜像上就刻着“在奥林匹克,只能以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胜利”。因此,奥林匹克堪称一切竞争的典范。“全世界的运动会以公平、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精神在奥运会相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世界各国运动员不论国家大小、强弱,不论什么民族,大家都平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运用肢体语言做为媒介,进行公平的竞争与和平的交往。后人认为,“通过奥林匹克这种没有任何歧视的运动,形成了一种超越于生死相搏的战争的新形式,而是以公平的形式,赤身裸体地参加竞技。”公平达到赤身裸体的程度。
4.团队协作的精神:奥运赛场上,台前是运动员个人的竞技,但背后却是集体的较量。所以,现代奥林匹克特别强调“相互理解、友谊、团结”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希望“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团结,团结起来,发展体育运动”。刘翔之所以取得成功,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乒坛霸主地位,中国跳水队之所以被视为“梦之队”,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在20年后重返奥运金牌领奖台,除了队员刻苦训练之外,团队协作自然也是很重要的。奥林匹克运动还有意识地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强化团队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人们常说,体育是一种象征,一种实力的体现。江苏在总结承办十运会成功经验时,第一条就是“举省一致、团结拼搏”。
5.和谐和平精神:和谐和平是人类对生命的珍重,是奥运的渴望。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体育就是和平。奥林匹克宗旨是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又说,奥林匹克运动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作贡献。在古希腊时期,每次奥运会举办之前,当地各城邦的人们都要聚集在奥林匹亚宙斯庙旁举行神圣的仪式。他们从祭坛上点燃火炬,然后高擎火炬奔赴希腊各个城邦,一边奔跑一边高呼:“停止一切战斗,参加运动会去!0火炬到达之处,战火无不熄灭,即使是剑拔弩张的双方、激烈厮杀的城邦,也开始了神圣休战”。奥林匹克休战协定曾延续了1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条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续以“和平、友谊、进步”为目标,奥运会是国际上唯一的当某个国家国旗升起的时候不会引起他国强烈敌视的文明场合。奥林匹克的五环旗更是象征着全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大团结。
6.人文人本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从渊源上便存在着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思考。早在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在现代奥运会诞生初期,顾拜旦明确指出,体育与竞技的目标不是要造出健壮的人形动物,而是要培养和造就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在实践中,顾拜旦选择了将体育运动与教育和文艺相结合,强调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出发点和归宿是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体育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实力、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奥林匹克精神之于当今中国,无论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还是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64年东京奥运,日本崛起;88年汉城奥运,韩国振兴;而08年北京奥运,中国正在腾飞!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浅谈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浅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思想教育的开展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生活中的影响和熏陶也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逐渐被高校重视起来,各高校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营造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此本文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工作的两个不同范畴,但二者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二者之间即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拥有很多的相同点。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任务目标上具有同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国家政策和世界形势,树立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利用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内部的一切的人员、物资和活动促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文化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更健全的人格,辅助素质教育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此在任务目标上具有同质性。其次二者在目标对象上具有同质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对象都是在校的高校学生。而且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积极的引导,本质上也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此在目标对象上具有同质性。同时二者在最终的作用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都是对让青少年人生选择更正确,行为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且不管是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一方面取得效果,都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最后二者在研究领域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虽然说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实际上可以发现二者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都是通过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而且思想文化的内容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从而通过这些科学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武装,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导。
2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2.1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之间共同发展缺乏重视
虽然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之间的一些联系逐渐为人所知,但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还是习惯性的将二者作为两项完全不同的工作进行。导致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同时学校对于二者之间的重视程度也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都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授课。而校园文化往往还停留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例如在学校张贴一些标语,或者是在教学楼内的走廊上展示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更加注重这些文化形式的构建,忽视了校园文化实质内涵的传播。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多数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缺失。
2.2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滞后
一项行为决策的实施需要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然而目前无论是高校工作人员还是相关研究学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有人认为二者应该被放在统一的管理层面对相关工作部署和设施布置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思想健康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然而也有人认为,二者虽然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同质性,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因此只需要各自独立的开展即可,并无必要将二者联系起来。这种观点上的争论,给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开展带来了阻碍,一些学校也对此持保守观望的态度。
2.3外来文化的冲击
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服务的。然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我国意识形态权威、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职业选择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尤其是青少年尚处于正在发育的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往他们只能接受学校教育中正确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熏陶,但是在当今社会他们有太多途径接触到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和思维方式。为此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4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也为思想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进行有力的指导和把控带来了麻烦。众多网络信息未经筛选就大量被发布在了互联网之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侵袭,而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接触互联网的监控力度十分有限,因此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互联网上一些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走入歧途。而且互联网各种丰富有趣的信息和游戏让学生对承载校园文化的一些形式和活动不屑一顾。所以能够看出互联网发展某种程度上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2.5缺乏专业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其他学院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的教师兼任的,而很少能够聘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所以教师的相关专业素养不足,从业教师的稳定性也较差。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是由学校管理部门根据一定的主题通过一定的物资和活动,而缺乏专门的相关人才。一旦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专业人才将变得更为缺乏。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理论联系进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让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很难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改进策略
3.1建立和完善共同发展机制
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充分认识二者互动促进的行为方式,了解机制运行中的所有影响因素,为机制的运行提供充足的动力,才能够让二者更好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3]。首先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也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在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教授相关法律知识时,可以通过学校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模拟法庭或举办法律案例知识讲座等等。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形式,提高学生对遵纪守法的重要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也让全校形成学习法律知识的热烈氛围。
3.2丰富载体,提高宣传力度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宣传阵地。为此要促进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也需要丰富载体,从而扩大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首先应给充分占领学生经常使用的各大新媒体,例如成立专门的校园新闻网站,对学校内的重大事件及国家层面的重要精神以及优秀品质的代表进行宣传。同时利用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相关的知识进行推送,并在线上举办一些相关的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此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及时和学生交流互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更好地引导和把控。
3.3发展主体,增强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不能只通过课本知识和宣传标语实现最终目标,要真正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进来,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使二者真正发挥出巨大作用[4]。为此首先学校党政工团干部以及辅导员、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作为开展此项工作的主题,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然后再从教职工和学生队伍中吸收接纳优秀的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队伍。最后加强所有队伍内队员的工作能力和整体合作意识,从而再形成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水平。
4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近年来我们逐渐对这种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并未将这种练习应用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之中。本文从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目前二者面临的共同困境,从而对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以期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质量有所助益。
第四篇:奥林匹克精神与学校体育教学
奥林匹克精神与学校体育教学
提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顾拜旦,正是这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者赋予了人文精神以新的内涵;现代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妇孺皆知,正是这一寄托了无限人文关怀的标志性口号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做为学校体育教学,“更高,更快,更强”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鉴于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易组织;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等特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渗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发现学习”相对“接受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原有平台上的课堂教学,教师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效益”,用直接告诉所有知识结论的方式,养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习,都在等着别人(主要是教师)“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直至在他们的心里层面积淀下一种“惰性”走向社会,他们还有什么“创新精神”可言?我们极力提倡这样一些学习过程:“实践—发现”的过程;“讨论—归纳”的过程;“自学—交流”的过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原有的课堂教学,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狭窄的:“我”能讲完“教案”,“你”能学会“解题”,似乎教学任务的完成就这么简单。这种课堂教学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在演出一幕幕的教案剧”。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平时的教学中只注重如何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技能,如何能够顺利的完成这堂课的内容,而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当中,是否真正的掌握这些技能,并且是在“我想学”、“快乐的学”中掌握并不重视。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在心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会了吗?会学了吗?学得有情趣吗?在“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显然是天经地义的,然而,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随着我国学校体育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教师这样的角色定位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9年前(1972年)向全世界教师提出的这一精彩的“角色”转换的号召,在我们今天——课堂教学的转型期——显得那么的重要!因而,教师并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而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要让学生做到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大胆地进行想象、联想和猜想,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活动,不怕失败、追求成功;有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习惯,能选择更好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原认知水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想结合呢?在平时的课中,我一有机会就向学校介绍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在雨天室内课,通过收看电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奥运。在这一个学年中,我校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跳绳比赛,篮球比赛,往返跑比赛,乒乓球比赛,登山比赛,拔河比赛,棋类比赛等等。让学生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一种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通过一学年的努力,现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增加,而这种兴趣不仅仅只是觉得体育课没作业,能够玩。
第五篇: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与组织文化建设
论文 关键词:新 经济 人才观组织文化创新激励心理契约
论文摘要: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新经济时代人才的侪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相对于贵奉而言里得更曲稀缺,出现人才雇佣资奉的新现象。组织要想不断创新并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禹吸引人才。应创建一种咀正确的人才观为基础,以嗄引留用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创新激励、协作共丰和心理契约为特征的组织文化。人才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间题.它渗透在识人选人用人留人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中,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如何从人才观角度实施组织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本文拟从人才观角度探讨组织文化的建设同题。
一、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 社会对人才的看法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农业经济社会重视的人才是那些体格强壮精通拱作。具有经验型认知和技能的人;工业 经济社会的人才是那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机器、制造机器.在工厂进行各种物质生产的人。从表而上看农业社会的人才标准与工业社会迥然不同,但它们对人才的本质看法基本一致,即人才受到资本的雇佣,资本第一位,人才第二位,资本相对于人才而言是稀缺的。后工业社会则认为人才是那种能移灵活运用信息。有创造性的人,随着上世纪末新经济的悄然兴起,人才流动全球化趋势增强,人才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才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排在产业资本、金融 资本之首,从而开始了人才雇佣资本的新时代。在知识型 企业 里,创新型脑力劳动者取代资本所有者成为委托人,和管理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资本所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相对固定的投资收益;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得固定的工资报酸。如今人才表现出更多方面的特性:一是专长性。人才都是有所专长和能力的人,是本领域的行家里手,人力资本价值高:二是进取心,人才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他们竭力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发展 自己的才干,对工作价值的期望高;三是自主性,人格的自主性明显,对人、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程序。不轻易受他人左右,自我管理的能力强;四是流动性,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普通员工.他们容易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知名度独立于组织之外获得聘用。更倾向于职业承诺而非组织承诺,特别是组织承诺中的感情承诺和继续承诺较低;五是稀缺性.人才不外乎是个体的先天潜质、后天 教育 以及环境熏陶锤炼综合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成材。所以人才对社会来说总是稀缺的,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六是创新性,它是高素质人才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出有价值的新产品、新观念、新方法的能力。人才作为一个具有人力资本属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总是不断地从组织环境中汲取信息和知识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而组织也需要不同人才能量的发挥达到自身的且标,二者的关系状况体现着一个组织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而所谓的组织文化是“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间题的实际形式’。组织要想不断创新并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吸引并留住最好的人才。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要求组织创建的是一种以正确的人才观为基础,以吸纳留用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创新激励、协作共享和心理契约为特征的组织文化。
二、创新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组织成员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一方面是吸引、聚集一批创新型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雨是设立相应机制开发现有人员的创造性:不过“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的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正是扼杀个性创造性的罪魁‘’①二曾几何时。以强调员工的忠诚感、服从性和缓慢提升制度的日本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研究热潮。但随着信息化 网络 化时代的到来,日本经济的衰退使得日本企业文化的光环日趋式微,日本企业的神话破灭了。而美国经济近十年则持续增长,为此人们不得不冷静反思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文化根源。美国的文化‘教育历来尊重人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这种追求创新的文化背景可能决定着新经济必然最早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并使其他国家发生强烈的趋同效应二我们知道,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突出特性就是创新性,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世界脑库‘’即着眼于人才的创造性而言‘创造性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其能量的发挥离不开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机制的设置。霍夫施泰德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推崇的英雄般的人物,创新文化的建设首先应在组织内外部寻找创新型的偶像人物,使之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一批员工的成长。如比尔。盖兹已成为知识资本家的代表,it行业的英雄。深深地影响着is业的年轻人」就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家本身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基于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合理分配而实施创新行为的主体,其创新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对企业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影响到下属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质量,世界著名大学和老牌企业无不以其 历史 的、现时代的英雄人物激励着后来者。其次,一个组织的创新文化需要通畅的信息流动网络。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对所拥有信息的加工改造过程,新经济越来越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理解信息、对信息迅速做出反应、管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组织成员对组织内外部信息保持开放吸纳的态度。以求活跃思维拓展视野,这是人才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现实中的组织却常常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现象。出现信息交流障碍,致使许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和基层员工不了解他们所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或计划、战略,甚至不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需求状况,这样就削弱了创新行为的工作动力。信息流动的对称性、公开性和快捷性是组织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再次。创新需要合理的异质性人员结构。所谓的异质性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在年龄‘个性、性别‑},.度、背景或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一定的异质性有助于群体进行发散性思维,做出 科学 的决策,利用各人各方面的优势,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从而使组织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别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变化环境。最后、创新需要超越自我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即趁越,它是对现存的超越与否定,是一种不满足心理所带来的行为结果,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劳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只有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不固着于己有的竞争优势,具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才会有创新发展。’‘居安思危、’的意识,永不满足的雄.l},‘自我实现’的愿望,与“假想敌’‘的不断竞争等组织人格因素的塑造,正是形成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