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

时间:2019-05-15 05:5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

第一篇: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

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 ——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

伦敦奥运的开幕式,给国人印象似乎很是深刻,网络上评价自然不绝于耳,褒贬不一,喝彩的多数是普通网民,稍有微词的多数是官方媒体。个人认为,这次开幕式还是不错的,有些惊喜。

而人们最热衷的是,将此次伦敦奥运开幕式与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相比。时过境迁,鉴于两国的体制、文化以及历史有太多的差异,通过奥运开幕式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大相径庭,单纯的比较一来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二来也实在无法分出高下。

举办奥运会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无疑是一个长久的梦,自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以来的100多年中,他在实现民族自决与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的,是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认同,其中包括国家、社会和文化。举办奥运会,无疑是圆了国人的一个梦,因而我们通过奥运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体,他要融入世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转型中的国家,他从传统专制的窠臼中解脱,效仿西方,逐步构建起现代国家组织形式,实现现代化。同时,他也正逐步患上所谓的国际认同“焦虑症”。因此,他急于表现自己30多年的建设成就,展现给世界他的一切: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具宽松的文化环境,更加规范的制度,一个更积极更具包容性的东方大国。

另一方面他要通过奥运展现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东方文明的魅力,象征他是东方文明的真正代表。

最后,更重要的是,他要表现自己的崛起,不单单是国家层面的崛起,更是民族的崛起,民族自信心真正意思上的回归,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是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误解、嘲讽的一次全面的反击和正名。

将这一切投射到奥运开幕式的艺术表达形式上,使得北京奥运的开幕式承载了太多的期望,融入了太多的元素。作为奥运的总导演,摄影出身的张艺谋采用了他的强项,对于视觉效果的综合应用,采取所谓的“大手笔,大部头”,用梦幻一般的特效、磅礴的场景,庄重、恢宏的气势,以及泼墨般的渲染。没人能够否认,北京奥运的开幕式是非常成功的,作为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他给世界的是一种惊奇和震撼(这当然是需要钞票的)。而在这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深层次上的对民族认同的追求与期盼。

“如果开幕式只是简单比较大小的话,谁都比不过中国,也就是说再怎么大也大不过北京奥运会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获得了“解放”。我们当时就想:很好,好吧,我们要尝试另外一种不同的东西。”——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博伊尔。

我们不能不感叹英国佬的狡猾,当然,一先一后,后者总是有优势的。如果说北京奥运开幕式给人的是震撼,今年伦敦奥运开幕式给人的则是温馨之感。作为张艺谋的同行,博伊尔在开幕式设计上同样也独具匠心。确实,英国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家机器,没有那么有力的举国体制,或者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将奥运开幕式搞得像北京那样的规模(美国可能都不行)。但是,这并不影响伦敦奥运开幕式的成功,因为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要远远超过了中国,他们也没有所谓的亟需的“国家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举办过两届奥运会,更有了一份自信与从容,以及自由发挥空间。

同样,细心的观众都能看出,伦敦奥运开幕式对自己国家的诠释也同样是非常成功的。一者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东方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描绘不同,伦敦开幕式除了开头很短的展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田园风光之后,时间轴大幅度后移,着力描述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变化,而这正是这个国家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开启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文明。

二者在歌颂伟大的成就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历史学者雷颐先生这样评价伦敦奥运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最令我震惊的是表现了历史上的底层,圈地运动,童工,产业工人的辛劳。争选举权的妇女游行及为此死亡的一位女性。在这种场合,这样表现自己国度的历史!这才是对自己过去和历史的自信。”

最后,最使我赞叹的是,他们通过奥运开幕式不仅回顾了本国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对全世界的贡献,更将自己的目光放到现在,回到了当下。他想告诉世界:英伦大地不仅能够创造出铁与血的工业文明,也能够成就NHS这样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不仅能够贡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也能带来哈利波特与彼得潘;他有罗温·艾金森的搞怪、有007的魅力、也有甲壳虫和滚石的疯狂,他展示的当下的活生生的英国,他要表达的是大英帝国仍然在影响着世界,仍然在输出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他要获得的是这个时代的认同。因此,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处理更为的宽松,更为的自由,更具有人文主义关怀,还夹杂一些幽默的元素。

当然,伦敦奥运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节目衔接过于仓促,整个场面有那么一点混乱,可能由于东西方审美观念有差异,“电影导演丹尼·博伊尔大量采用了现场和电视插播的方式让开幕式看起来像一场电影,有很多场景特写;这样尽管照顾了电视观众,但现场观众很难看到这些镜头,觉得开幕式缺乏气势和观赏性。”这是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的说法,虽然我对此人的说法不感冒,但还是有些道理。

最后,谈谈两个开幕式的烧钱情况,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花了2.7亿元人民币,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花了8.31亿,考虑到审计的水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性价比稍微低了一点,不过差异也不算是太大。

以上这篇简短的文字算是对相隔四年的两个开幕式的印象吧。

第二篇:奥运开幕式比较:伦敦vs北京

今天反复看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稍做比较吧:

比较

1、引子——伦敦:泰晤士河,以自然为线索来到会场,小清新;北京:烟花脚印,以人类足迹为线索,充分利用夜色,效果震撼,一上来就手笔不俗,好像张艺谋一开头说,接着看吧哥们今晚就靠创意出来混了……两者相比各有千秋,更喜欢北京的。

比较

2、倒计时—— 伦敦:孩童头顶的气球破裂,童趣,小清新;北京:击缶迎宾,这个倒计时可以载入史册的,荡气回肠,不用多说了。相对来讲伦敦的倒计时没有在自己的体系中出彩,这个桥段张艺谋完胜。

比较

3、五环—— 伦敦:工业铸造,飞升太空,前者在聚合后喷射花火时较为壮观,后者在开幕式最后点出被气象气球带入太空时感觉颇具创意(不过这个立意没有再被强化些有点可惜)。北京:梦幻五环,当时看到这个五环时,好像呼吸都被带着飘走了,不能以创意而更应以艺术来形容了。以上两者各具特色吧。

比较

4、国旗—— 伦敦:陆海空三军护旗入场,手语唱诗班唱国歌,看到后者中的许多残疾儿童在虔诚地“唱”着国歌令人非常感动。北京:杨沛宜林妙可《我的祖国》令人动容,56个民族共唱国歌立意高深。国旗入场桥段更喜欢北京的,唱国歌桥段更喜欢伦敦的。

比较

5、主题曲—— 伦敦:网上那多人都在问“有唱吗?”有的人说是黑猪,有的人说是火的战车……天,这一点上真失败,就算人家survival在金曲榜单上成绩不好也不能这样啊。北京:即便《我和你》注定是那种流行不起来的偏艺术感空灵不接地气的作品,但起码还正经占一席之地,起码俩人站地球上还惹眼球。

比较

6、文艺表演—— 伦敦:绿色乡村实现了返璞归真不与北京开幕式争锋的目的,立意也好,表现童话那段颇有特色,但不够震撼,此外工业革命、国家医疗以及舞蹈等特色和表现力较弱。北京:太多太经典的桥段了,巨型卷轴、郑和船队、太学学生、行为艺术画卷、活字变幻、太极阵、京剧昆曲、液晶地球……

比较

7、运动员入场—— 伦敦:用快节奏背景音乐带快入场的效率,值得推广。北京:运动员的七彩足迹成为画卷的一部分,运动员成为行为艺术的参与者,这创意想想都帅气。

比较

8、和平鸽—— 伦敦:带白鸽翅膀的自行车,创意也不错。北京:以虚的和平鸽起飞的画面代替,以观众双手做成的鸽子代替,创意不俗。

比较9圣火伦敦:小贝浑身都是戏结果只给个押镖的角儿,点燃圣火者好,立意在团结和未来,而每个代表团一个火盆汇聚成为圣火这创意的确不凡,就算是Thomas Heatherwick炒世博英国馆的冷饭也原谅他了!北京:可位列巴塞罗那射箭点火之后排第二的经典,李宁跑过鸟巢屋顶那一圈屏幕影像就像掠过人类长河。

比较

10、结尾—— 伦敦:以8万人齐唱Hey Jude为压轴,Paul McCartney这老小子还指挥男的唱两句女的唱两句,开幕式最终真正成为了每个人的盛会。赞!北京:没有专门的结尾压轴。比较

11、明星和幽默—— 伦敦:007、憨豆、小贝,其实女王也是作为明星之一参与演出的,还有众多的摇滚明星,憨豆的幽默节目可谓史上一绝。这些都说明英国人把奥运会就是当作那么一件乐呵的事儿。北京:奥运会及其开幕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出场明星和类型显得较为单一,表演形式就更单一。

比较

12、综合—— 伦敦:一个比较实在的文青和小清新综合体,更多地强调集体、强调多样和包容,体现了一个心智成熟而又充满活力、富于智慧和自信的大国形象。北京:惊艳的创意和视觉表现超出全世界的预期,诗书礼乐也有想提升奥运会的层次境界和文化输出的嫌疑,锐意进取的完美处子秀背后略带紧张。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江苏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点研究基地介绍之五)

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外的学者往往着重于批判,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这一主题的建设性的开展。对于属于多民族国家而且还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的我国,积极地探索汉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民族认同这一问题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学术界目前这一领域也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对此进行综合研究的学术单位尚未出现。南京大学汉语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是财政部、教育部2004批准设立的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该基地的主要学术方向是对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总结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中所包含的学理资源,为当今如何增强汉语言文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促进作用提出决策咨询和理论基础。

中国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问题,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首先,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复杂影响,如何承继中国久远历史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认同成为弘扬文化中国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其次,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如何发挥汉语文化对于多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台海两岸尚未统一,如何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学的纽带推进两岸统一;当代中国双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西方的语言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如何维护汉语言文学的民族性等问题,都是急需研究的重大问题。该课题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性。它对于促进学科互动、构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创新的学科团队和创造性人才,集中学科力量,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基地主要研究力量包括南京大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社会学,戏剧戏曲学和4个博士点学科: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些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有莫砺锋教授、丁帆教授、鲁国尧教授、董健教授、王守仁教授、周晓虹教授、赵宪章教授、杨正润教授、程章灿教授、李开教授等。

研究基地主攻目标:对西方相关理论及经验研究范例进行批判性分析,厘清其学术脉络与局限,进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独特性和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达到国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并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学科内涵,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学理及实际决策的咨询。

该课题包含4个主要研究方向:1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理论研究;2传统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式;3危机中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4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汉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民族认同之实际对策研究。

研究基地的科研组织方式是打破原有系、科体制的局限,研究课题的设计不再受原有的学科划分的限制,而是从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出发,重新组合队伍,在机制上促进学科整合,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方面实现真正的跨学科思维。

第四篇:年俗认同与城市文化建设

年俗认同与城市文化建设

田兆元

年味清淡,缺少年俗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失。春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我们不能听任农村年俗因为人口不断减少日趋冷清,而城市年俗又没有很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最终空叹文化传统的失落。其实,城市年俗的构建和认同,我们大可有所作为

每到年关,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和大学生都急着往家赶,许多已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人,也回老家过年,使得春运大军越发声势浩大。除了合家团圆,在父母祖父母跟前难得地尽几天孝心,回家过年的另一个原因,是家乡的年味比城市里浓厚而纯正得多。还真是这样,看看我们的城市,许多小区在春节里平淡冷清。于是,不少感觉乏味的城市人,便谋划着出国旅游,或到外地走走看看。年味清淡,缺少年俗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失。

“兼容性”、“碎片化”和“主旋律”

城市为什么缺少年俗认同?因为许多小区邻里间平常很少交往和交流,没有形成“熟人社区”,过节时自然凑不起热闹;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外地人不断涌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老家的年俗有所不同,相互间的“兼容性”不够,使得城市年俗更加“碎片化”。更主要的原因,是不少城市并没有把年俗构建和认同当做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常常只被理解为建造剧院、邀约大型演出、办创意园区等等,没有把市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当做根本任务。因此,城市年俗通常缺少“主旋律”,就是在市民中有较高认同感的文化习俗与项目。“主旋律”很重要,有了它,才能不断吸收融汇各种“新来的”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年俗内容,通过主动积极的“兼容”把“碎片”整合为一体。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化需要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包括民俗认同,否则将会产生一些人们“彼此疏离”的城市。城市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假以时日,但文化建设在其中可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现在,面对规模庞大的春运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连年来一直有人建议设法把一部分外乡人留在城市里过年,甚至让他们把家人接来同乐。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城市的年味呢?我们是否应该像重视春运一样重视城市的年俗构建和认同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关之时长途奔波的人们,迟早会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需要城市的年味和年俗,也就是说,城市应该满足他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古人有一种社会理想,叫做“安其居,乐其俗”,颇有道理。我们现在对于“新市民”的安居等问题开始重视,但还基本未考虑让他们“乐其俗”的事情。

“节日及其习俗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

城市年俗的构建和认同,我们大可有所作为。眼下商家对营造过年气氛是最起劲的,将店铺布置得红火热闹,借机促销。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和渲染张扬,向来是年俗的一部分。我们看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记载,知道那时商家就是年俗构建的重要力量。但商家的自发而为,效果不尽理想。一则热闹归热闹,却没有城市的个性特色,更没有城市文化的内涵在其中。二来他们主要想着促销,位居主要商业街的店铺十分积极,而居民区附近的商家自感竞争不过,就不来劲。这不怪商家,因为城市文化部门未能积极规划和组织,结果必然如此。此外,各种文化场所如影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园等,更应开展多姿多彩、能培育成品牌的年俗活动。也可鼓励支持一些企业组织灯会、行街表演,等等。

年俗活动是需要规划和组织的,尤其社区的活动组织不可或缺。其实所谓社会管理,“节日及其习俗的管理”是其中一部分,在中国古代,这是地方官的职责之一。现在,我们不少城市的政府部分,过节时的作为还主要是访贫问苦、抓好市场供应和加强治安等等,对节日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没有人关心引导城市的年俗构建,年味能浓吗?

春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我们不能听任农村年俗因为人口不断减少日趋冷清,而城市年俗又没有很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最终空叹文化传统的失落。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第五篇: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推荐)

青年期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者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些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确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于足,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要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们在这个过

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有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确立。体验过各种发展危机,经过积极努力,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2)同一性延续。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明确做出对未来的选择,但是正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处于同一性探索阶段。

(3)同一性封闭。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由权威代替其对未来生活做出选择。这实际上是对权威决定的接纳,属于盲目的认同。

(4)同一性混乱(扩散)。无论是否经历过同一性危机,或是否进行过自我探索,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的价值或目标。这也称为角色混乱。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

但是,如果长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标准受阻,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无法接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生活。有的会走向与社会要求相反的、消极的同一,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征候群的特征。

下载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认同与时代认同——评北京与伦敦奥运开幕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南跨境民族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大全)

    云南跨境民族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师范) 学号:114130230 姓名:杨易 摘 要:跨境民族,其成员有着本民族的民族身份和本国国民的公......

    残疾人身份认同与无障碍人文环境

    一、何谓是身份认同及其意义? (一) 什么是身份认同? 我理解对残疾人的身份认同,首先承认残疾人是“人”里面的成员,而不是盯着人家的某种特点,某种缺陷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家排斥......

    五个认同与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五个认同”与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崔榕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6日 06版)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当前,受西方国家意......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共5则)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本书都在围绕自我认同问题来做文章,它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中, 外在的全球性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

    青年价值成长与价值认同论坛

    青年价值成长与价值认同论坛 1.简单讲述一下这几年在72公司的经历好不好? 答:我来72公司已经第8年了,和我一同来的同学,几乎基本都走光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了。这几年我先后在口......

    纳文化认同与传承研讨会策划书

    纳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第一届泸沽湖纳文化研讨会 主办单位: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承办单位: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策划人:曹建平木里 多吉 尔青 1 目录 二、活动主题......

    传统节日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传统节日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摘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内在一致性。传统节日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添了一个新途径......

    认同、差异与发声 性别教学演练

    認同、差異與發聲─ 性別教學演練(劉開鈴、陸偉明/五南/2009.03) 本書為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2007年 執行「成大帶動周遭院校或同領域學術發展計 畫」的具體成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