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跑泉镇黑王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马跑泉镇黑王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黑王村地处麦积区分路口,全村340户1300多人,耕地面积200多亩(全部为山地),村庄面积21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70元。自2010年被市上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村以来,通过镇、村共同努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变。近年来,该村以城乡一体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在群众自愿、公开、公平的基础上,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决定,在二中征地剩余38亩闲置地上建设新农村。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了框架结构7层的村民住宅楼6栋,提供住房246套,建筑面积24562平方米。同时将小区绿化、亮化,共绿化面积3300m,建设路灯18盏,明显改善了村容村貌,为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期工程4栋12层284户28800平方米,已启动建设。两期建成后完全可实现住新村、开发旧村的目标。2
—1—
二、加大招商力度,拓展就业渠道,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桥南服装小商品城前身为分路口饭店和甸子影剧院,始建于80年代,由于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市容市貌,经区镇两级积极协调,于2011年引进桥南建材市场延伸项目——天水桥南服装小商品批发城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25.3亩,总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主体工程为6层框架结构综合体商用建筑群,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天水桥南服装小商品城建成后,可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预计年经营收入一亿多元,实现利税2000余万元。该项目由黑王、甸子两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投资方合作,合作期内每年每亩土地租金2万元,合作期35年期满后,固定资产全部归两村所有,优先安排黑王及三十甸子两村群众就业。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主体工程已建成,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竣工,明年6月商户可全面入住营业。
埠南社区农贸市场前身为一简易蔬菜交易市场及闲置厂房,于2010年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埠南路商贸公司合作,村上以土地10亩入股,合作期为35年,每亩年租金2万元,合作到期后,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该项目一期投资3000多万元已建成3层6千多平方米的商贸综合市场,于2011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就业100余人。二期正在规划建设。通过招商引资,—2—
方便了群众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3800元增加到2011的4870元,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
三、挖掘资源潜力,企业转型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三鑫商砼厂的前身为黑王砖瓦厂,为关停的五小企业。该项目依托新农村建设于2011年投资建设,建成黑王村集体控股的三鑫建材有限公司,总投资3500万。于当年建成投产,年销售额达11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完成利税62万元,现解决该村劳动力100余人。因高铁路线影响,现商砼厂考虑搬迁扩大,完成后预计可解决劳动力200余人,年销售额可达2200万元,完成利税130余万元。
分路口市场始建于2003年,占地17亩,由于当时资金投入有限,设计不到位,脏乱差情况较为突出。今年被列入区政府50项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办理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拟投资1.2亿,建成6层5万平方米、地下1.7万平方米、地上3.3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通过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对黑王砖瓦厂、埠南农贸市场、闲置厂房及分路口市场等效益低下的资源进行整合,推动转型升级,使黑王村的企业发展后劲得到明显增强。
四、强化村级组织,完善规章制度,战斗堡垒作用明显提升。
黑王村党支部立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扎实推进党建工 —3—
作,为全村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党支部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特别注重党员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今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依托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党员干部学习100余人次,使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二是扎实认真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村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完善规章制度。该村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明确了工作职责,严肃了工作纪律,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根据党员个人技术特长和所从事的行业,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位、党员致富能手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已成为该村致富的主力军。五是充分发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的作用,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
下一步,黑王村将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盘活集体资产,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目前正在制定该村的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拟建2栋12层楼,约144户,面积14400平方米的住宅用房,准备用于置换村民的宅基地,可置换出90余亩土地进 —4—
行产业开发。同时,准备开发150亩山地,兴办西山农家乐项目,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集餐饮、住宿、观光、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
—5—
第二篇:峪泉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2011
峪泉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中共峪泉镇委员会 峪泉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5日
峪泉镇地处嘉峪关市近郊,辖嘉峪关、黄草营和断山口3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人口924户,2999人,耕地6031亩。是甘肃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属典型的城郊型乡镇,毗邻市区,地域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镇区内有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悬壁长城、黑山石刻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目前已形成旅游餐饮、交通运输、劳务经济、绿色蔬菜种植、现代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甘肃省文明乡镇”、“甘肃省明星乡镇”、“甘肃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甘肃省双拥模范先进乡镇”、“甘肃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乡镇”。2009年,嘉峪关村被评为甘肃省新农村试点建设先进村。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7元,比2008年的6756元增加1231元,年均增幅8.8%。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雄关区委、区政府及市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嘉峪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及“四带动一加强”发展战略,立足我镇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镇区旅游资源丰富、毗邻工业园区等有利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一)依托城郊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近年来,我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挖掘种植业增收潜力。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发展订单农业。每年引进在我镇具有发展优势的农作物新品种5—8个,以订单农业形式鼓励农民发展玉米制种、瓜菜制种及订单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2010年全镇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700余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61.5%,发展订单农业150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25.3%。二是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两年先后组建了嘉峪关市峪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嘉峪关市富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嘉峪关市富尔康绿色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嘉峪关村农产品营销协会、黄草营村养殖协会、黄草营村金田良种繁育协会,农民进入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将黄草营村184亩退耕还林地开发成一个年出栏家禽5万只,产值300万元的规模化绿色生态散养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引路”的方针,计划在嘉峪关村和黄草营村各建设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目前工程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扶持和规
范镇区小香猪养殖和鸿翔蓝孔雀养殖场等新型养殖企业的发展,投资5000万元的嘉峪关村金凤凰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开发项目2010年已完成投资600余万元。2010年全镇家畜存栏量达58598头(只),增长2.7%,出栏量达36700头(只),增长9.6%,养殖业发展迅速。
(二)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近年来,我镇以工业强镇为主线,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一是合理规划镇区产业区,将产业区开发和嘉北工业园区开发相结合,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吸引适应我镇发展需要的、环保型加工企业来镇投资,目前已有安邦、宏焱、生利等28家冶选、加工、新型建材、物流企业积极落户我镇辖区。二是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砂、土资源,成立了运输业协会,组织动员农民从事交通运输业。目前,全镇共有165台载重汽车、28台装载机、8台挖掘机从事运输业。三是持续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壮大企业经济总量,增强对本地农民的吸纳能力,2010年全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500万元,同比增长15.5%,镇域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近年来,我这充分利用地处城市近郊优势及辖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围绕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和石关峡景区,鼓励引导村民发展风雨雕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工制作,开发驼马队等旅游项目。二是围绕辖区旅游线路和农村果园林地,加快农家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了以嘉峪关村一、二、三组和黄草营村一组为代表的农家乐餐饮聚集区,通过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逐年增强,餐饮业年收入已达300万元以上,目前全镇已有旅游餐饮企业60余家,从事旅游服务的人数达到450人,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新来源。
(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近年来,我镇通过加强对劳务经济的组织领导,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与园区配置并举、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并重、分散输出与有组织输转相结合的劳务输出良好发展格局。一是充分依靠我镇现有技能培训力量和社会培训力量,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汽车驾驶、电气焊、司炉、计算机操作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培训200至300人。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达到“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以品牌打市场”的目的。二是进一步发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和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强化用工信息搜集和跟踪服务,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平台。2010年,全镇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到1241人,农民纯收入的75%来源于二三产业。
二、以狠抓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镇村基础设施水平近年来,我镇按照“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和“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
中、人口向镇区集中”的“三化三集中”目标和原则,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快新镇区开发建设。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完成了新镇区供排水、供热、双拥路改造、嘉黄公路改造和峪新路建设等5大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小康住宅71套;投资500多万元建成新镇政府、派出所、土地管理所办公楼;投资300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新镇区农贸市场。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07年至2009年,先后投资870多万元完成全镇所有18个居民点的改造工程,改造内容包括乳胶漆粉刷沿街墙面、更换大门、修筑门楼、整修道路、硬化人行道、浇筑花池和架设太阳能路灯等。2010年,投资170余万元引导补贴资金完成嘉峪关村6个居民点(282户)农户后院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内容包括统一砌筑后院墙、更换后院大门、新建卫生厕所、修建养殖暖棚、修缮杂物房、硬化后院路径、疏通后路等,并在在居民点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投资470万元,完成嘉峪关村和黄草营村16.8公里灌溉渠道改造工程,灌渠运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渠系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市交通局的支持下,每年改造村组道路10公里,使村组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以强农惠农为目的,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我镇始终坚持以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和监督权为目的,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一事一议” 政策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全镇“永靖会议”精神,通过设置惠农政策明白栏、发放惠农政策“一册明”及“一折统”、建立惠农政策咨询室等方法,保证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镇应发一折统1387本,一册明1373本,实发一折统1387本,一册明1373本。2010年,为享受农村低保的57户125名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12.67万元,为3名“五保户”发放补助金1.13万元,为22名患病群众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10.34万元;累计向487户1630人发放救灾救济金12.42万元和46份价值200余元的救济物品;发放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等优抚款14人4.89万元,慰问金8500元;发放残困户、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补贴资金26万元;落实各种计生奖扶资金8.4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1.85万元;办理汽车、摩托车补贴共48辆,兑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7.51万元。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统筹推进社会事业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镇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争创“平安乡镇”。建立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机制,各类案件发案率连续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各类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化解率达
%以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受理率达100%,化解率达90 %以上。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完成全镇3个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了农村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促使政府公开服务延伸至农村,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社区的各项服务,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四是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以上)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合率达到80%以上)为配套,其它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五、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我镇积极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途径和办法,努力实现以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和带动各类资源的统筹,以城乡党建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促进全镇统筹城乡发展的全面提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好各级组织部门搭建的“双结双带”帮扶平台。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和各村的关系,做好服务,推动城乡党建资源统筹,激发农村党建工作活力,进一步促进以城带乡、共建共享工作;同时积极协调各帮扶单位采取项目带动、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协助各村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以及帮助它们完善各项基
础设施建设。各村与帮扶单位共达成帮扶项目8个,其中2010年完成2个。二是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把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着力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动突破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奋力开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三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镇立足实际,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以创建“五个好”、“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活动载体,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着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第三篇:2011某某镇调研城乡一体化汇报
关于牛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牛首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有关会议精神,立足“一区三园五城”(普陀堰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度假区,牛首工业园、襄樊现代物流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张营新城、竹条新城、尚庄新城、熊集新城、牛首新城)的建设目
标,不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牛首镇实际情况,牛首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即以牛首、竹条两集镇为中心、以张营、熊集为发展聚集区,以长寿岛、普陀堰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刘岗、张湖两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李冲村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完善城镇体系与村庄布局规划,对每个村的产业发展、村庄布局、道路交通、绿化美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分别进行了近期和长期规划设计。各村因村制宜,完成街巷硬化绿化、村内绿化美化,对临街墙体进行粉刷。在抓好绿化、硬化、美化的同时,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公共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为牛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是创新了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农
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牛首镇积极筹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主动抓好了试点工作推进。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规范流转土地,全年实现土地流转不低于3000亩。
三是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围绕新农村建设目
标,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重点做好普陀堰、黑龙堰、白龙
堰、黄龙堰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大对所属
4条干渠50公里清淤整治力度,完成受益农田1000亩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交通方面,新建通村公路60公
里。改善农村公交环境,在现有3条通村公交路线的基础
上,力争再发展一条农村公交路线。加强落实农路的管护
措施,着力搞好农路绿化和路检工作,切实改善农民朋友的出行环境;二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大兴植树造林,完成低产林改造1028亩,荒山造林430亩,在张岗、新
中两村进行“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全年植树30万株
以上;三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汉十复线、316
国道沿线14个村进行国道环境整治,通过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确保沿线各村环境始终达到在“五清”、“五
无”标准;四是实施农村风貌改造工程。完成36个村庄
规划编制,抓好刘古岗、张湖两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
设。切实规范农民建房的申报、审批程序,加大对无证建
房、超标建房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建房监管网络体
系,确保全镇农民建房合规、安全、美化,适宜人居;五
是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工程。以全区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全力支持和协调共建单位深入我镇各村,着力将牛首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按照“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高效种养业,推进产业
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我镇在巩固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316国道沿线13个村为
载体,大力实施“绿色蔬菜走廊计划”,建设万亩高科技
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建成大李营千亩莲藕,汉江源、巨
龙山、鑫顺天、农兴达等一大批蔬菜种植基地;以围绕
建设全市养殖大镇为契机,全力开展“畜牧养殖业规模
推进计划”,新发展养殖大户50户,规模养殖户3户,牲猪出栏5万头,家禽出栏45万只,半年创造产值达7500
万元;以“明国”、“翔毅”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有序推进“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全镇新注册李
珩、永久发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两家,农业生产向组织
化、品牌化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牛首镇将大大力实施“四大计划”,实现了农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集约化、高
效化水平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1、绿色蔬菜走廊计划。牛首镇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
范园以熊营、刘岗、庞营等13个村为载体,规划建设集
聚“农产品加工物流、高效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三大
功能的示范园。“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将以其独
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生态资源,有效促进农民高起点的发
展各具特色的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及农事
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园”项目,大力发展近郊“一
日游”,从而把园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2、农产品加工业崛起计划。对现有涉及东汇、妞妞
等企业集团的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服务力度,2010
年落实妞妞公司隆中牌大头菜2000亩基地的规划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调引进北京龙建、上海致盛
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入驻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实行重
点跟踪、扶持,着力培育一个具有相当数量、规模和实
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有力促成牛首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
3、畜牧养殖业规模推进计划。围绕建设全市养殖大
镇,继续深入推进生猪“万头猪场”模式、肉牛“165”
养殖模式,2010年新发展养殖大户300户,规模养殖户
13户,牲猪出栏14万头,家禽出栏75万只,年创产值
1.5亿元,推进全镇规模养殖达到养殖总量的50%以上。
4、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在规范“明国”、“翔
毅”等原有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引领辐射作
用,2010新发展涉及以养殖、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2个。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稳
(一)资产积累状况平稳。2009年全镇村级集体总
资产9765万元,与2008年的相比增长12%,集体净资
产6530万元。
(二)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较低。2009年收入(不含
土地征用补偿、转移支付)按村组分,5万元以下的村
32个,占总村数的89%;5—10万元的村3个,占8.3%;
10—20万元以上的村1个,占2.7%;全镇当年集体经
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32个,占村总数的89 %。
(三)集体兴办经营实体少。目前村办集体企业
只有2个(袁营砖厂、黄庄砖厂),而且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不多。村经济来源渠道减少,其收入来源主要
靠砖厂经营收入。
尽管我镇在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底子薄。据调查,全
镇除袁营村、黄庄村、牛首村经济收入成递增趋势,其
他各村经济发展缓慢或呈萎缩趋势,制约了新农村发展的进程。
(二)大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兴办企业投
资、上交税收,形成时间多为80、90年代。
(三)农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
题。农业信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农
业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农民信贷难、融资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四、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热情高涨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已成为牛
首镇广大干群的共识,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热
情高涨。元至八月全镇共引进内资1.9亿元,工业总产
值达到4.1亿元,增长33%。规模企业达到14家,总产
值达到2.73亿元,增长43.2%。祥镭激光、泰和集团、华泰天成等企业先后落户园区,湖北先开环保、妞妞食
品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建标准厂房9.7万平米,牛
首工业园初具雏形。以襄樊普陀生态公园、黄龙堰会议
中心为代表的重点商贸项目和以长寿岛生态开发为重点的旅游经济蓬勃兴起。长寿岛旅游经济自我发展,效应
初显,近万名市民前来旅游观光,生态旅游招商规划基
本完成;普陀堰旅游休闲度假区完成9个球道土建工程,与该项目配套的9米宽的铁路涵洞已经完工,移植景观
树木共计2万余棵。以牛首美邻超市、竹条广源超市为
代表,新增商贸企业5家,新建村级商店18家。仅2010
年,牛首镇在建、扩建和向上争取的各类项目达19个,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投资
达39亿元;村镇面貌大大改观,玉皇街东路、政府街东
路两条集镇道路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为牛
首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镇区经营秩序、卫生秩序,集
镇环境形象开始改善,村庄建设规划、316国道牛首段沿
线8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得到积极落实。生态建设工程深
得民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长寿岛、黄庄两村新改
造低产林面积2000亩,建沼气2000口;通过实施农村
公路“村村通”工程,建成新中、茶庵等村通村路106
公里,开通302、306、308三条通村公交路线;通过实
施“安全饮用水”工程,两大集镇初步实现自来水供应,张岗村水厂项目已经达成意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5个村卫生室
通过达标验收;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大,计生水
平明显提高;民政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1105户3019人
享受到农村低保,524户1227人得到社会救助。通过增
添锅炉和太阳能热水器,福利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条
件进一步改善;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事业,镇达标文化站房
建设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全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到
40%以上。
第四篇: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县政协办:
根据府协办发【2010】16号文件《关于开展府谷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调研内容做简要汇报。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就业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总人口230493人,其中农业人口183702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18541人,其中转移就业49218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2%。14岁以下人口41583人,14-40岁人口57887人,40-60岁人口62458人,60岁以上21774人。农村残疾人数为12800人,占农村人口的6.9%。大中专以上学历有15000人,高中学历有82000人,初中学历有65000人,小学水平有20702人,文盲人数1000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达1500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人数为50000人。2009年底,各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达2.2万人次。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
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49218人。分布在第一产业人数有9844人,分布在第二产业人数有24609人,分布在第三产业人数有14765人。从2007年开始,我县每年财政拿出1000万元鼓励我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未
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广大城乡青年进入职业技能院校进行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并给予补贴,截止2009年底累计培训人数达7900人。培训学员现在陆续毕业进入我县各行各业,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此项工程惠及了广大农村青年,有效地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
此外,我们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由各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走访,然后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上报培训计划,同时我们也深入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对我县的农民工进行了培训。
培训中,我们聘用专业讲师,对农民工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尤其在农民实用技术方面,我们聘用了榆林农校的讲师们,实地对各乡镇农民进行了讲解,同时我们给培训人员建立了档案。2009年短期培训人员达2.1万人。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方面
全县设立劳动保障平台23个,各乡镇、社区都设有一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主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办理、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劳务市场4个,主要开展职业咨询、职业介绍、失业登记、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能够有效地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办理相关社会保障服务。由于23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站)机构身份没确立,工作人员由乡镇府工作人员兼任且经常有变动,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的连续性有很大的影响。
四、就业保障制度方面
1、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加大执法力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查处雇用童工、办理群众投诉案件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了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2009年累计检查各类用人单位480余户次,涉及劳动者2.8万人,下达询问通知书480余份、限期整改指令30余份,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18000余份。对违反劳动法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处罚,累计罚款114万元。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185起,立案130起,结案126起,调解案件43起。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劳资纠纷7起。共追讨农民工工资438.3221万元。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妥善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劳动争议。2009年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5起(调解26起,裁决14起,不予受理4起,撤诉1起),涉及职工47人。结案率是100%,总共涉及金额2326506元。另外,庭外调解83起,涉及职工238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接待来电、来信、来访1000多人次。依法鉴证各类劳动合同852份,审查无效劳动合同50余份并督促其整改,劳动合同鉴证合格率为100%。
五、随着我省户籍制度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我县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员在就业方面也逐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也需要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此项工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没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的争议和诉
讼案例。
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2007年我县被确定为榆林市三个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县2008年10月1日,我县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新农保,2009年11月被列为省级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4041人参保,其中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累计收缴保费1459.9446万元,参保情况远远好于预期,享受待遇人员20359人,死亡注销登记人员921人,累计核发新农保养老金和丧葬补助费4671.662万元(其中新农保养老金4632.0336万元,丧葬补助费39.6284万元)。
府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佛坪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汇报会议
佛坪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汇报会议 10月13日中午14:30在住建局5楼会议室,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鸿主持召开佛坪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汇报会,县长刘德力,县委常委书记王俊生、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生波、方如军、刘泽民、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及各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并邀请西安凯信集团派员参加会议。最后刘德力县长总结讲话。
会议首先由住建局局长靳耀斌同志介绍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相关情况,就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做了详细并细致的报告,并由重庆渝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钟焱进行专题汇报,并对佛坪县整体规划及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用幻灯片的形式汇报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汇报介绍,主要分为13个大部分,1、规划背景。
2、基础条件分析。
3、规划总则。
4、发展战略。
5、人口预测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
6、产业发展规划。
7、空间布局。
8、重点区域规划。
9、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10、基础设施。
11、社会事业。
12、综合防灾。13近期建设规划。介绍汇报后,各局相关领导及镇领导分别谈论提出根据渝南规划设计汇报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提出了自己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最后刘德力县长作了总结讲话:住建局靳耀斌做了城乡一体化汇报介绍,重庆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用幻灯片详细汇报介绍,经过大家的讨论,并拿出建设性、可行性建议,并提出5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识要到位,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也是落实统筹城乡战略的重大举措,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这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规划要结合我县的县情,并做好五个坚持,做好三篇文章,在规划中要做到体现五个坚持,1、坚持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2、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方针,3、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民生为本的原则。
4、坚持项目引领,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方向。
5、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佛坪,打造熊猫家园的目标。同时把三篇文章落实到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去,三篇文章是,做大旅游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富裕城乡百姓,从而把佛坪建设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宜居和谐山水家园。
二、明确目标、功能要到位,建设好5个佛坪秀美、生态、安全、和谐、幸福的新佛坪。工作要位做好9个结合,1、与省政府出台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
2、与全县的土地内容总体规划结合。
3、与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
4、对陕南移民搬迁规划结合。
5、与引汉济渭三河口库区建设规划结合6、要与旅游总体规划结合。
7、要与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结合。
8、与各部门的专业规划和各镇的规划结合。9与打造秦岭瑞士小镇总体理念结合。
四、统筹安排、保障要到位,基础设施产业与产业发展要统筹安排,把社会事业与保障体系要统筹安排,同时把县城建设与镇村建设统筹安
排。
五、密切配合、领导要到位。各领导把这个规划当成自己的事情,高度重视、加强合作、提供资料、梳理意见,并经行书面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