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5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

第一篇: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

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统筹规划。近年来,在京津冀都市圈、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区域的强劲带动下,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上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京津冀都市圈的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工业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一起,共同构成了推动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将“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发展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如何处理好这些增长极之间的关系,区分主次,安排缓急,已成为当前环渤海地区整体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必须通过统筹规划加以解决。一方面,要通过合理规划,引导这些增长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更要通过统筹规划,明确这些增长极在整个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协调各自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形成发展合力。

(二)完善合作机制。国内其他区域联合协作的经验表明,相对比较健全完善的协调机制能够有力地推动区域合作。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为代表的协调机制。适应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应当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作用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建立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体系。当前重点要根据合作领域组建一些专题工作组,专门负责相关领域合作任务的落实工作,并逐步推动建立区域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制度和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同时,积极促进城市间社会团体、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和广大市民的交流与沟通。

(三)统一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区域发展互动的基本条件。要研究制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规则,促进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的优化组合。要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共同培育和发展环渤海地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要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各类中介机构,加强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设和协作,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四)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要从整体上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的战略布局,加强区域内海港、空港、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能力之间的协作与分工,尽快形成互联式、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推进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区域内铁路干线的建设。要按照国家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加强港口与港口、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强整合力度,鼓励联合建港用港。

(五)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强区域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渤海海域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合作,联合制定区域环境和资源保护规划,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制度和区域环境重大事故灾害通报制度,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强产业合作。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支持和引导区域产业转移,鼓励和推动优势产业扩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要推进区域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大能源项目的合作。

(七)加强科技合作。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探索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要合力打造区域信息平台,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建设环渤海地区城市协调联动的信息服务体系。

(八)加强旅游和文化合作。要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网络,拓展旅游联合体组织的职能,共同构建区域旅游大市场。要大力加强城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营造浓厚的区域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第二篇:全面深化环渤海区域合作

全面深化环渤海区域合作

——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第十五次市长会议上的致辞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 范恒山

(2011年5月2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环渤海区域合作第十五次市长会议。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环渤海地区各方汇聚一堂共谋合作发展大计,意义重大。我们相信,本次会议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历来重视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多次做出重要部署。“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推进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加快发展的区域规划和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环渤海地区的改革发展。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省市的共同努力下,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环渤海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明确了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下,进一步对环渤海地区的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为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实现更好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等突出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泛推进多个领域、多个层次、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区域合作,是实现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臵,拓展合作主体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渤海地区深化区域合作,不仅是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提升区域发展层次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在当前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环渤海地区深化区域合作的总体方向,就是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要素,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似应继续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致力于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水平。环渤海地区要以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为重点,协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基本保障,要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功能为骨干,以交通通道重要节电港口为需求,形成功能完备、通联内外的综合运输网络,要加强区域能源协调合作,合理布局煤碳、油气、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能源需求通道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快区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和信息港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区域资源信息共享。

要致力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环渤海地区要切实把握国际科技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衔接配套的产业格局为积淀,以提升产业层次为方向,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自主产业,努力增强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环渤海地区科教发达、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实现关键领域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努力把加工产业变成创造性产业,把耗费体力的产业变成耗费脑力的产业,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致力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缩小地区差距。环渤海地区既是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又是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区域内有一批经济十分发达的大都市和大城市,也有环绕京津的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带。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应把消除贫困作为突破口,按照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借助对口帮扶、园区带动、项目支持等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机会公平、权利平等的原则,率先改革城乡分拨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居民在居住、就业、迁徙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在维护土地、房产等财产权益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社会服务,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投资优惠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待遇。

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围绕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先行先试,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特别是要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法治环境。要立足于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要素,不断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深化对外合作与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别要注重利用企业经济、配套投资合作、园区共建等形式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致力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担压力较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加强区域产业和资源节约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机衔接,制定和统一实施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标准,探索建立科学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进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环渤海地区的振兴和繁荣将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希望环渤海地区能够全面深化合作,有效形成互动,在缩小城乡与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示范,在推进体制和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作出示范,在拓展开放领域与空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作出示范,率先实现现代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合作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我们密切关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并照中央的部署开展了一些工作。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给予积极支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环渤海地区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一、合作发展宗旨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

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远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增长率应不低于前期水平,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提升;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完成;次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完善,区域大市场业已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合作及开发,全面推进次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四、次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

建设大通道、营造大环境、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今后五年次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先行建设次区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国家要共同努力,使次区域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实验示范区,所有即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次区域先行执行,使次区域国家先行受益;应争取将次区域作为UNDP在全球推行的“平等合作、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实验样板。

2、加快建设联系中国、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大通道,逐步完善水路、陆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昆明—曼谷—仰光、昆明—河内—新加坡、昆明—密支那—印度雷多等三个方向的铁路和公路建设步伐,改造滇越铁路和公路,提高运力;升级改造一批低等级的公路;整治澜沧江—湄公河、红河的一些重要航段,提高航道等级并建设一些重要港口和码头,推进伊洛瓦底江中、缅水陆联运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相互开通次区域主要机场之间的航线。

3、建设三条经济走廊,形成贸易、旅游、能源、矿产和农业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并能够相互对接的贸易运行机制,扩大区域贸易量,促进次区域贸易长足发展,使次区域贸易总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人流带动物流,建设昆明—仰光、昆明—海防、昆明—曼谷三条经济走廊;形成统一的次区域旅游圈;形成一批自然资源开发基地和“桥头堡”式的现代工业园区,形成一批强势产业,变综合资源优势为产业群体优势。

4、构建次区域共同市场和贸易与投资体系。在重要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及人口密集地区,建立一批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能对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共同市场;确立次区域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双边或多边贸易共同遵守的较为合理的贸易与投资准入体系,为大市场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5、建立促进次区域发展的合作框架和内在机制。次区域合作既是在“10+3”、“10+1”框架下的合作,又要构建和突出自身“5+1”的合作框架,使合作方式多样化、层次化和制度化。

6、建立环境监测与资源保护网络。在澜沧江—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以及萨尔温江等主要流域建立防护林体系,使水土流失的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建立健全动植物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建立自然保护网络,保护珍稀物种;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示范区。

7、建立教科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网络。建立较完备的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艾滋病、非典等重大疾病联防共控体系,使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建立国家与社会保障保险体系,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事业发展。

8、建立次区域反贫困机制,构筑基本生活保障网络。通过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实现次区域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

9、遏制婴粟种植、加工、贩运等危害社会行为。在传统的婴粟种植区改种经济效高的农作物,遏制毒品的生产和蔓延。建立有效打击和控制婴粟种植、加工和贩运的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第二节 中国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贸易合作为主线,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强化意识、增强信心、开拓进取;培育和壮大农业(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烟草、旅游、能源、矿产和建筑六大支柱产业;实施层次推进、地带经济、贸易投资、大都市、相互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六大合作战略;背靠中国内陆,联合大西南和东南沿海省(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产业先行、区域先试,旅游开路、贸易通关,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对接,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都市。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次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增强。实现次区域各国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发展目标

近期:云南省GDP年均增长保持在7—8%的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长6.5%左右,按可比价计算的GDP达到350亿美元,云南占次区域GDP的比重达到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9:43:38。培育群体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26%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左右,境外投资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左右。稳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

中期:云南省GDP争取在2000年的基础上在翻一翻,年增长率保持在7—9%以上,云南占次区域GDP的比重达到20%;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群体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突破,“大通道”建设有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远期:云南省GDP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高新技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大大提高,外贸进出口和外资利用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大通道”建设顺利推进并建成,人民生活水平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本世纪中叶云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推进六大合作战略

1、层次推进战略。确定优选发展的地域和领域,按照层次发展、梯度推进的原则,由近而远、先易后难、重点突出、逐次展开、全面推进次区域合作。从地缘上考虑,云南可优先与越南、老挝和缅甸合作;从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考虑可优先与泰国、越南合作;从产业和企业转移难易程度上考虑可与老挝、柬埔寨合作。以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的开发带动合作,循序渐进、全面推进。

2、地带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分地域、分通道走向,推进开发合作,逐步辐射整个次区域。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交通干线为纽带,构建经济走廊和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重点抓好“一区三走廊”建设,即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昆明国际大都市,建设昆明—曼谷、昆明—海防、昆明—仰光经济走廊。

3、贸易和投资促进战略。扩大贸易和投资,促进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今后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商品、技术、服务、跨国公司运营和其它资源的国际间流动和交流,使次区域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从而达到以外贸和投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大都市带动发展战略。以中国昆明、泰国曼谷、越南胡志明市等大城市为基础,构筑面向整个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都市,以此带动全流域的开发与发展,并培育壮大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国思茅和景洪、泰国会晒和清莱、老挝琅勃拉邦和万象、柬埔寨金边和暹粒、越南河内等大中城市,促进中、泰、缅“金三角”、中、老、缅“绿三角”和中、老、越“小三角”结合部及其它地区小城镇发展。

5、相互开放战略。次区域各国都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的要求,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为前提,充分调动各国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进各国间的相互开放,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繁荣。

6、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坚持依法保护与合理使用的原则,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各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促进次区域可持续发展。

重点推进“通道建设、旅游圈建设、贸易便利化、产业梯度转移、边贸升级转型、水电能源和矿产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及生物资源创新、区域信息化、生态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十大工程

第四篇:环渤海地区之间港口竞争力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间竞争十分激烈。这些港口不仅要承受来自国外竞争对手如韩国釜山港、日本横滨港等的巨大压力,而且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在无序竞争中又丧失许多发展机会。港口核心竞争要素

港口之间竞争优势的涨消取决于各个港口拥有的核心要素的状况。港口核心竞争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

1.1 腹地经济

港口腹地的经济实力(多用GDP衡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港口吞吐量。一般而言,港口腹地GDP规模越大,产生的海运需求越大;GDP增长越快,海运需求的增长也越快。

腹地经济结构包括经济外向度和产业结构两方面。腹地经济外向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腹地进出口贸易额与GDP之比。腹地经济外向度越高,对海运的需求就越大。随着世界制造业向国内不断转移,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海运需求增速将超过GDP增速。产业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腹地经济的产业构成。一般而言,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主要产生集装箱货源,重化工业占产业结构主导地位的地区更多地产生散杂货、油品等货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港口是腹地依赖型港口,因此腹地经济状况往往是决定港口发展前景的首要因素。

1.2 自然条件

港口自然条件直接影响港口的建设成本,进而影响港口的运营成本。港口的自然条件一般包括4个方面:(1)码头前沿及航道水深。目前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对码头前沿和港口航道的水深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2)年作业天数。一年中港口正常作业天数等于年日历天数减去由于气象、水文、航道(包括泊位前水域)疏浚、码头和设备维修等原因不能作业的天数。(3)泥沙状况。容易发生泥沙淤积的港口疏浚成本更高;(4)波浪条件。波浪起伏较小的港口围堰建设成本较低。(5)岸线和土地资源。岸线长度决定可以建设的码头数量,而土地资源则是港口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曹妃甸之所以被称为渤海湾自然条件最好的泊位,主要就是因为其优越的水深条件以及丰富的岸线和土地资源:岛前水深达-25m,最深处为-36m,是渤海最深点,并有一条深-27m的天然水道通向黄海,是渤海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25万t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曹妃甸可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达310km2,开发海域浅滩能避免占用耕地,并且减少投入。

1.3 集疏运条件

港口集疏运系统主要包括内陆运输系统和水路运输系统。良好的集疏运系统有助于节约货物运送费用和运送时间,从而提升港口竞争力。内陆运输系统主要取决于港口所在地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条件,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运能充裕的港口往往更能吸引货主和航运公司;水路运输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港口拥有的航线数量和航班密度,港口开辟的航线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航班密度越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就越强。

1.4 运营效率

随着国际航运业竞争的不断升级,降低物流成本成为航运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向,而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成为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有效手段。以集装箱船为例,10000TEU以上超巴拿马型船的人员工资、港口费用、保养维修费用、燃料费用等平均单箱运输成本均较4000TEU以下灵便型船显著降低,仅为1433美元。散货船和原油船的大型化也显著降低单位成本。

表1 不同型号集装箱船舶单箱运输成本 美元

码头前沿水深如果不超过-20m就无法接卸10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和VLCC油船。码头的长度也必须与船舶的长度相适应,专业化的码头和后方堆场等储运设施在接卸大型船舶时显然比通用码头的接卸效率高得多。

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大幅增加,货主、航运公司与码头之间的协调以及不同货种在各个码头之间的调配越来越复杂。集装箱多式联运和“门到门”运输等新型物流方式的日益普及,对港口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成为提高港口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港口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港口建设成本、集疏运条件和港口运营效率的差异,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个港口综合运输费用的差异。综合成本是发货人或航运公司在选择港口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总体而言,腹地经济状况决定的港口货源的生成规模、种类和成长速度反映港口货物需求空间,港口自然条件、集疏运条件、运营效率等决定的港口综合运输成本反映港口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成本。供需双方共同作用,决定港口的长期竞争优势。环渤海港口扩张规划

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港口从地方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扩张产能的冲动往往比较强烈。尽管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由于该地区港口分布比较密集,诸多港口各自扩张产能的结果导致竞争白热化。以辽宁省港口群为例,按照各港口规划,2010年的整体吞吐能力将增加到6.5亿t,较2005年的实际吞吐量增长超过120%。

与之相似,京津冀港口群的天津港、黄骅港、唐山港、秦皇岛港,山东省港口群的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也有庞大的扩产计划。交通运输部预计2010年环渤海地区港口总吞吐量达15亿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100万TEU。“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港口吞吐能力紧张的局面将逐步消除,港口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环渤海港口的竞争态势

港口竞争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是不同港口群之间的竞争;第2层次是同一港口群内不同港口之间的竞争;第3层次是同一港口内不同港口企业之间的竞争。本文仅讨论前两个层次的竞争。

目前,环渤海港口对腹地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竞争更多地出现在经济腹地重叠的港口之间,即以第2层次的竞争为主,第1层次的竞争尚处在演化过程中。

对于同一个港口群内的各个港口而言,由于它们经济腹地重叠,而经济腹地在某一阶段内生成的货源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各港口的成长速度往往呈现此消彼涨的态势。尽管国家层面的环渤海港口规划对各港口的分工有统筹考虑,但由于各港口所属行政区域不同,各个行政区域又都从地方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谋求属下港口的最快成长,因此港口群内部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第1层次的竞争(即港口群竞争)目前尚不明显,但3大港口群的枢纽港(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在应对各自港口群内部竞争的同时,还在进行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之争。国务院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中确定大连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但在滨海规划中又将天津港定位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尽管青岛未从国家层面获得定位优势,但山东省明确提出全力支持其竞争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目前看来,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实力基本相当。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三港都将为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而努力。这种竞争现阶段主要表现为3大枢纽港之间的单打独斗,但港口群竞争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港口群内部竞争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大连港、青岛港和天津港在各自港口群中的枢纽地位不可动摇,但或多或少都遭遇周边港口日益明显的分流影响。一些二线港口近年加大基础建设力度,运营效率大大提高,部分港口甚至采取费率竞争手段,对枢纽港的货源形成程度不等的分流。

4.1 东三省港口群一一营口港异军突起,大连港应对乏术

大连港2005年的吞吐量为1.7亿t,居辽宁省沿海诸港首位。国家环渤海湾港口规划将大连定位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将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等港口定位为支线港和喂给港。

规划的定位并不一定是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近年来,与大连港腹地有较大重叠的营口港表现出咄咄逼人的上升势头,对大连港的分流作用日益明显。东三省目前均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大量的矿石、钢材、油品等散杂货需求。散杂货低附加值的特点,使得陆路运输成本相对大连港显著较低的营口港的优势凸显。通过近年大规模的港口建设投入,营口港的港口设施条件和装卸效率逐步提高。

1998—2005年,营口港和锦州港的复合增长率为25.5%和22%,分别超过大连港同期增长率13和10个百分点。

4.2 京津冀港口群一一二线港口专业化扩能,天津港面临分流压力

天津港近年来尚未受到周边港口的现实挑战,1995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为16.5%,超过秦皇岛港同期增长率9个百分点。

随着周边港口扩产项目的逐渐投产和后方集疏运条件的改善,未来天津港的散杂货业务可能面临较大的分流压力。其中,秦皇岛港5期工程于2006年4月投产,煤炭吞吐能力增加5000万t,未来还将配合大秦线的2亿t扩能计划进一步扩产。唐山港曹妃甸港区2座25万t级码头于2005年底投产,并且还将建设2个40万t级的铁矿石码头。黄骅港作为神华集团的专用煤炭下水港也有较大的扩产计划。

4.3 山东省港口群一一日照港雄心勃勃,青岛港受制铁路运能

由于后方铁路同时还承担客运任务,青岛港的货运能力供应非常紧张,2000年开始吞吐量增长率逐步下滑。日照港的后方铁路运能供应相对宽松,特别是在两个专业铁矿石码头(吞吐能力分别为20万t和30万t)技产后,吞吐量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1995年以来,青岛港吞吐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4.67%,高出烟台港2个百分点,但比日照港低4个百分点。2005年,日照港和烟台港的吞吐量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65%和31%,而青岛港同期增长率仅为15%。结论

5.1 真正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只有1个

从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规律来看,在某区域范围内,一个港口一旦确立其枢纽港地位,就可依托其航线航班的优势形成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其余港口纳为其喂给港和支线港,并且这个枢纽港的地位是唯一的。如果某个港口群的枢纽港在争夺国际航运

中心的竞争中最终失败,即便这个港口群内其他港口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局部的获益也无法弥补其整体的巨大损失。

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都只是腹地型的枢纽港,货物中转量都不大。由于3港之间实力差距不大,因此哪个港口最终能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目前尚未可知。在3港将注意力集中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角逐时,同时都面临着自身所在的港口群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问题。如果被所处港口群内部的竞争分散太多的精力,在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中就可能落入下风。3港实际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也一直在尝试对所在港口群的整合,但由于地方利益冲突,始终举步维艰。

5.2 谁能率先走向整合,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尽管目前争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3港实力差距不大,但相对竞争优势的变化已经比较明显。1994年,大连港吞吐量为6212万t,天津港和青岛港为4652万t和4213万t;2005年,大连港吞吐量增加到17064万t,但落后于天津港和青岛港大约7000万t和1600万t,同年,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为265万TEU,仅为天津港和青岛港的55%和42%。

大连港竞争优势相对下降的态势比较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其腹地经济增长较慢,另一方面是受周边港口分流明显影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大连在争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暂处不利地位。辽宁省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鼎立支持以大连港为主整合辽宁省沿海港口。辽宁省内主要港口皆已上市,这也为辽宁省沿海港口整合提供更多的协调余地和整合手段。

相对于大连港和天津港而言,青岛港最缺乏的是某种“名分”及其相关的政策便利。由于国务院分别给予大连港、天津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青岛港的危机感越发强烈,多次提出山东省港口整合的建议。

天津港的腹地经济条件和政策优惠程度优于其他两个港口,但由于京津冀港口群分属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等3个行政区,整合难度相对较高。

第五篇:环渤海地区企业对接洽谈会方案

2015年环渤海地区招商引资对接洽谈会方案

一、会议主题

主题:对接、发展、双赢

主题:推动环渤海地区与安阳市企业合作,解决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务安阳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安阳中小企业发展和“三农”项目,为两地共同发展搭建平台,为安阳建设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积极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自主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充分发挥政、企多方积极性,搭建多种形式的对接平台,合理配置资源,为推进安阳建设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有力的招商支持。

原则:一是重点支持产业聚集区内的市重点项目建设;二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广大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三是合作共赢。

三、组织机构

安阳市政府主办、安阳市政府驻环渤海联络处承办,安阳北京商会协办。

1、成立招商引资对接活动小组 XXX任组长; XXX任副组长; 联系人: XXX。

2、参加活动单位

环渤海地区:

安阳市:

四、活动安排

时间:7月16日08:30—11:30 地点:北京市

五、活动主要内容

(一)开幕式

1、参加领导致辞

2、相关单位发言

(1)安阳市政府驻环渤海联络处介绍招商洽谈有关情况;

(2)北京方代表发言;

(3)安阳方推介介绍。

3、意向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书

(二)招商对接活动

(1)采取对接超市形式。北京各单位设立展台,现场宣传推介企业情况、产品、服务项目,安排专业工作人员驻台咨询洽谈。市环渤海联络处组织安阳有资金需求的项目单位和企业入场洽谈、进行互动对接。

(2)对口洽谈。根据合作意向反馈情况,统一安排双方进行一对一对口洽谈,会前已有初步合作意向的,或者在对接“超市”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会议安排专门场所供双方洽谈。

六、对接成果跟踪

1、及时统计对接成果,并按统一表式认真填报。

2、建立对接项目资金到位和履约情况月报制度。

七、宣传报道

宣传重点。一是突出招商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对接的总体情况和典型事例;二是加强招商项目创新,扩大资金支持,为承接产业转移等情况;三是加强政、企,企业间合作,互利共赢情况;四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八、对接活动相关单位主要任务

(一)环渤海联络处综合科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对接会活动方案;组织现场布展及签约工作;负责两地企业对口衔接工作;负责对接成果统计汇总上报。

(二)对外联络科负责汇总筛选推介项目;负责通知入选项目报送单位联系项目方参会;负责重点项目调度会整体安排。XXX同志负责环渤海方面,XXX负责安阳方面。

(三)安阳北京商会负责场地安排及找主持人

(四)各参加洽谈单位负责准备自己的宣传资料和展板制作资料(电子版);安排现场咨询人员。

九、对接活动费用

会议费用由市财政专项资金解决。

下载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思路(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后,感触颇深。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区,发展......

    第十届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经贸合作洽谈会

    第十届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经贸合作洽谈会(开幕)主持词信息来源:内蒙古工商联信息中心2008年10月13日浏览次数:633 (2008年9月18日)内蒙古工商联主席田震开幕主持词尊敬的各......

    环渤海地区五省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环渤海地区五省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五省市,是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又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圈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认......

    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磐安县水务局 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是全省欠发达县市之一。全县总面积1196平方公里,辖9镇10乡,人口20.84万。该县素有诸水之源之称,是钱......

    平原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思路对策

    平原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 思路对策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今年全省农村工......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

    锦州“十二五”规划将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特大型城市

    锦州“十二五”规划将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特大型城市 锦州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座生机勃勃、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港口城市。东......

    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5篇模版]

    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王胜今、王凤玲、于潇 (王胜今、于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王凤玲: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北京,100824) 摘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