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限购红线难破但可曲线松绑
限购红线难破但可曲线松绑
近期全国各地楼市限购调整的传闻不断,广西南宁、天津、杭州萧山、无锡、安徽铜陵等城市相继放松限购。在佛山高明经历限购“松绑”告吹后,广州传出南沙将针对澳港人士松绑限购的消息,而这也被视为广州对松绑限购能否破冰的一个试探。
今年5月份,方圆地产首席分析师邓浩志在其个人微博爆料,广州南沙将松绑限购,针对香港、澳门居民购买南沙住宅的限购将松绑,“即未来港澳人士可在南沙置业”。不过,该人士表示公布时间还不确定,同时南沙还在讨论对“粤”籍人士放开限购,即放开广东省内居民的限购。
关于南沙限购松绑或有针对性放开,自广州开始限购后不久就不时有相关声音出来,其中南沙作为国家级新区,不少专家都曾建议应该松绑限购,以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为了促进港澳和南沙的合作,针对港澳人士的限购松绑更是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支持。邓浩志透露,“落实粤港澳优质生活圈”这个南沙定位正是重要的理由。
不过,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广州仍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调控政策,目前没有政策调整。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住建部一位相关司局的人士确认:“近期北上广深也有市场剧烈调整,部里正在观察研究,但依然不会发文表示限购退出。”
有专家表示,各地出台的“限购”政策大多数以当地的社保证明及纳税证明缴纳一定年限为前提,而北京规定为5年,广州“穗六条”规定为3年、上海“沪七条”为两年、武汉等二线城市大多数为两年,广州的年限要求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因此哪怕不能完全放开限购,也可以通过调整社保、纳税证明实际缴纳年限来实现限购政策的定向宽松,扩大符合购房资格群体范围。
第二篇:全力以赴 攻坚破难
全力以赴 攻坚破难 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顺利推进
同志们:
经国务院批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自2012年8月正式实施,从明年开始正式发布数据。为积极稳妥推进全市一体化改革工作,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目的是举全系统之力,集全系统之智,全力以赴,攻坚破难,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顺利推进。刚才吴队长介绍一全国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的背景、方法和实施方案,等会刘主任还要作重要讲话,我想对我市的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提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一体化改革的意义和特点
实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后,国家将以“居民收入”指标取代过去沿用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可以从名称上、内容上把这两个指标完全统一起来,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住户调查提出的需求: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做到城乡指标可比,从而客观揭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需要。要实现两个同步增长,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需要有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量化指标。三是提高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需要。当前调查方案和制度中存在的影响收入、支出数据质量的问题,需要通过一体化改革进行解决和完善。四是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管理的需要。一体化后的住户调查工作,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部分,就是分省住户调查,目的是满足国家和省一级的需要;二是地方部分,就是分市县住户调查,就能够满足政府对市县管理的需要。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对我市来讲,这项改革还有特殊的重要性,即“两个事关”:一是事关市委提出的今后确保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的实现。到2015年底,要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5万元,力争2.8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力争达到5.6万元;二是事关今年率先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省定目标是农村居民人均2.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5.5万元,年初市委提出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万元,分别完成现代化目标值的80%和86.9%。
同时,这次一体化改革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重视程度高。一是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一个专项调查经国务院批准是比较少的。二是国家局整合了农村司、城市司的职能,成立了住户调查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实施一体化改革的全部职责,并将一体化改革作为重大专项进行重点督查督办。三是局高度重视,国家局成立了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马局长亲任组长,亲自出席住户办在南宁、昆明召开的工作会议,这种重视程度在专业工作中很少见。
第二,筹划时间长。国家局在2001年就开始着手研究住户调查制度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开展相关调查,为改革提供基础数据。2007年组织四川等四个省进行小范围试点,为改革积累经验。2011年改革总体方案最终出台,并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今年3至5月,国家局又组织了四川、上海等7省市进行试点,对一体化改革进行最后预演。十年磨一剑,现在这个方案已经基本成熟,剩下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落实方案,全面推进这项改革。
第三,推行时间急。今年6月10日,国家局在武汉召开了一体化改革方案布置会,正式启动了全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为确保2013年能够发布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国家局对改革进程设置了多个控制性节点,要求各地7月31日前完成新方案的布置和培训,10月15日前完成新调查户开户,12月1日调查户正式开始记账。尤为急迫的是9月5日前就要上报清查揭底的数据。
二、深刻认识一体化改革带来的挑战
两个住户一体化改革,是统计系统加快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但任何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机遇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作好应对。
第一,来自业务量猛增的挑战。以往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样本确定一定五年,换样年工作多一点,以后每年进入常规的调查。改革后的住户调查,样本每年轮换50%,一些记帐户刚刚进入正轨又要重新换户,市级培训业务量增加,辅助调查员的工作量也成倍增长。面对猛增的业务量,如何完成任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第二,来自数据调整的挑战。根据一体化改革的需要,国家局用新口径对2003年以来全国和分省、分城乡的收支数据进行了重新测算,并回溯调整了2003年以前历史年份的数据,以建立一个历史可比的数据平台。同时,江苏总队也将回溯测算各市县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相关数据,建立分地区历史数据的比较平台。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一直位于苏州县级市第4位,如果这次一体化调查工作不扎实,这样的位次也可能动摇。
三、全力以赴推进一体化改革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下一步,我们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认真做好辅助调查员的选配工作。
辅助调查员在住户调查中担负十分重要责职,每月承担着对所在村(居委会)十多家记帐户账本的收发、业务的指导、账本的编码等工作,且一定五年。因此调查工作的好坏、调查数据的正确与否与辅助调查员关系密切,我们必须坚持标准选配好辅助调查员,调查员必须坚持实地调查和入户调查的原则开展工作。各镇(区)回去后要指导、协调好村、居委会的选配工作,各抽中村及居委会回去后迅速选聘责任心强、工作负责、有群众基础的同志作为本次调查的辅调员和调查员,建立健全住户调查工作组织网络。
(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为确保全市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已经起草好文件,准备以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文,以便各地积极开展工作。同时争取市财政的支持,确保调查各项经费的落实。各镇(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职能科室和业务人员。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时间紧、难度大,刚才前面也提到今后每个调查点都要换样50%,调查任务很重、因此,各镇(区)根据统计部门做出的经费预算,尽快落实,确保快速启动。今后要将城乡住户收入调查经费列入各地每年的财政预算,以确保城乡居民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开展一体化住户调查培训。
选配好辅助调查员后,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做好全市各级业务培训工作。对辅助调查员的培训,要采取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相合,重点是现场技能的培训,增强其与调查户的指导调查户记帐的能力。培训内容既要包括调查制度、调查内容、采集方式、填报要求,又要讲解访问技能、工作流程等。要选择一些复杂地区进行试点,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技巧,少走弯路。对调查户的培训主要是增强他们的配合程度,提高他们的准确记帐能力。统计局相关科室的同志要实行包点包户,及时上门指导调查工作。确保所有调查人员切实理解调查方案和抽样实施细则,使调查户正确掌握记账方法。
(四)加强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的宣传。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是统计方法制度一次大的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重,影响大,为此我市各级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媒体、村、社区内公告栏等宣传平台,综合运用粘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一体化改革的目的意义,切实加强对一体化调查数据的解读诠释工作,着力营造依法调查的良好氛围,提高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全面推进一体化调查宣传动员工作,促进调查工作的顺利展开。
同志们,住户调查工作关系国计民生,是统计工作的的核心专业之一,同时住户调查数据也是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现在,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的各项工作都进入了倒计时,时间有多紧不言而喻。希望大家进一步明确责任、同心协力、增强使命感,充分掌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各项要求,圆满完成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工作。
第三篇:温州楼市限购政策松绑调查:市民挤爆售楼处
品酷网,全球首家由消费者自主定价的网上购物平台,为您实现中国式购物!
温州楼市限购政策松绑调查:市民挤爆售楼处
“温州松绑限购令”后续
连日来,温州成为国内首个松绑地方楼市“限购令”城市的消息,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到底是不是松绑?温州楼市对此反响如何,房价会反弹吗?此做法是不是与国务院限购政策有抵触呢?宁波是否会跟进?昨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市场反应
温州房屋登记大厅座无虚席
记者了解到,温州是8月6日开始调整限购政策的。根据新政,温州户籍居民(家庭)可购两套房。市场对此反应如何?
15日下午,记者来到温州市住建委房屋登记大厅。大厅内人头攒动,800多个座位基本座无虚席。
记者看到一位50多岁的妇女正在向负责发放排队序号的女工作人员咨询:“我家已有一套房子了,现在又看上了一套房子,想买过来给儿子做结婚用房,是否可以登记产权?”该女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啊,从上周开始,一户家庭就可以购买两套房子。”随后,记者接着问:“那从可以购买两套房子开始,每天的交易量是否有上升呀?”工作人员回答:“那个当然啰,现在都下午4点多了,大厅里还有这么多人。”“楼盘展示中心被挤爆了”
以前一户限购一套,现在可以买两套,这会不会导致房价反弹呢?昨天,记者走访发现,最近温州市民买房的热情有回升现象。
一位姓周的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得知政策放宽的消息,上星期六,温州一企业老板召集多位亲朋好友到乐清一个将要开盘的楼盘看房,买房热情比以前高了。”
正想买房的叶先生则说:“这消息一出来,我马上就知道了。如果有好的房子,我还想买。”
温州一售楼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楼盘展示中心一下来了2000多人,挤爆了!”一房地产老板告诉记者,新政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是利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带高交易量。然而这样的消息有人欢喜有人愁。市民李先生说:“现在房价这么高,虽然温州房价近期下跌很快,但是我看远远没有回到理性的价位,像我们这些经济实力不强的,还是望楼兴叹。如果限购放开后,房价一回升,我们更买不起房了。”
还有一些市民觉得温州这一做法与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抵触,“这政策还是想靠房价来拉动GDP,对百姓太不负责任了。”
不过,在温州市房屋登记中心主任黄齐看来,新政不会导致房产价格反弹。他说,从6日开始,成交登记的数量和以前基本差不多,每天也只50套左右。
●部门回应
“仍在国务院限购政策框架内”
这几天,关于温州“松绑”限购令的消息引发热议。15日下午,黄齐向本报记者表示,温州楼市限购政策一直以来都在国务院规定的限购政策框架内严格执行,目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区购房不再有时间节点限制,限购措施和其他城市相同。“这绝不是松绑!”黄齐强调。
温州市房管局副局长余跃彬介绍说,之前是比其他地方都严格,限制了不少改善型的需求,现在是调整到和其他城市一样,符合购房资格的本地居民可以购买两套住房,但名下所有房产最多只能是两套。
谈到此次政策调整的背景时,黄齐告诉记者,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房屋限购令,当时温州的房价畸高,投机投资的现象普遍,为了遏制这一局面,温州出台了全国最严的限购令。通过这几年的调控,温州的商品房价格与当时相比降了20%多,基本回归理性,以前一套房子随便转一下,几十万就到手的机会没了。
政策调整是否和GDP有关?黄齐说,他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昨日,有媒体称,浙江省住建厅正对此事进行调查、了解,不排除叫停的可能性。不过,在昨天的采访中,浙江省住建厅并未向本报证实上述消息。
●宁波影响
宁波暂无“松绑”消息
地产商充满期待
宁波是否会成为限购松绑的“潜力”城市呢?昨日,记者询问了宁波市住建委,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宁波是否会松绑限购政策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
不过,地产商及改善型购房者则对“松绑”充满期待。
“如果宁波也会跟进的话,对地产商那就是重大利好。”荣安地产董事钟卫民向记者表示,一旦宁波也松绑,购房者有可能继续购买,房价会继续上涨。
“限购导致我们改善型购房者成了受害者,但是不限购又担心房价飞涨。”市民黄凯向记者表示。他认为目前房地产的政策是一个矛盾体,好比是做化疗,好的坏的细菌一起杀死了。黄凯说,如果宁波限购松绑了,自己肯定要换房,而且还要换地段好、户型大的房子,因为根据这十年的经验来看,每一次调控并没有大幅打击房价,一旦国家的调控政策改变了,房价又会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反弹。
第四篇:我国楼市进入调整期 松绑限购不如改革土地制度
我国楼市进入调整期 松绑限购不如改革土地制度
时间:2014年07月11日 07:34:49 中财网
当前我国楼市已经进入调整期,购房者和开发商的预期发生变化,不少城市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出现政策松动迹象,频频通过放松限购等手段刺激楼市。然而,短期刺激对于楼市整体发展的效果并不大。当前更应该利用楼市调整的大好时机,顺应房地产周期规律,化解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让市场重塑有效的运行机制。
前五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出现双双下滑,且销售额的同比下降速度一直高于销售面积。随着市场降温,地方财政紧张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受此影响,楼市调控松绑成为地方政府拉动经济的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措施。调控松绑之所以频频出现,与地方财政收入与楼市乃至土地市场的高度依赖密切相关。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08万亿元,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本级)为1.95亿元,“卖地”收入已占地方本级收入的55%。正是由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地方政府更倾向于运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运行。
事实上,成交变化、涨跌起伏所带来的波动是正常现象,应该通过市场手段修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特别是在当前部分城市库存量高企、消化周期较长的背景下,如果再度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仍无法解决困扰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利用当前时机破除土地财政的依赖症。由于存在土地财政的短期化倾向,不少地方政府倾向于在任期内大规模、高地价供地,以此带动财政收入和地方GDP的发展,相比之下却较少考虑市场的供应现状。如果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土地制度本身入手,对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上缴模式、中央和地方分成比例进行调整。尽管财税制度调整涉及面较大,但是针对我国长期陷入房地产绑架经济的这一现状,适时开启土地制度改革将是破解土地依赖的可行之径,也将避免“有形之手”对于市场的过度干预。
楼市的调控政策也应该避免“一刀切”。地方政府应综合考虑楼市供求现状,合理把握供地节奏和供地规模,实施差异化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楼市库存量高企、市场实际需求不足、房价下行压力较大的城市,当务之急应是如何化解供给过剩的问题,刺激需求有效提升。如果仅仅是贸然放松各项政策,影响到市场的预期,导致开工和投资反弹,则市场供给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楼市未来依然面临重重难题。
总体来看,需要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对于供给过剩的城市,可以放缓甚至暂停土地出让,首要任务是消化库存。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城市,则应该重点放在如何吸引购房需求,加快完善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配套。而对于需求量较大的一二线重点城市,则需要加快保障房的供应规模,合理引导房价涨跌预期,避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第五篇:强化安全监管确保红线不破
加强安全监管确保红线不破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最重要、最基
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中,综合监管是法律赋予安监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的基础,是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的重要抓手和基础保障。因此,确保红线不破,我们就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积极探索开展综合监管工作的措施、途径和手段,加快构筑“分类指导、职责明晰、条块结合、运行有序、机制完善”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制和总体格局。安全是天,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安全红线”只有成为发展坚守的底线,“发展为了人民”才能变成美好现实。
要确保红线不破。首先要用好法律法规赋予的各种职
权,安全生产综合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键是要把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把目前拥有的工作手段用到极致。就
1是代表政府做好安全生产具体领导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责任控制目标的制定及检查与考评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通报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的表彰与奖励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的法定执法检查工作、严格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
其次,就是要发挥好各级政府、职能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不同层次和多方面的主体,只有各种主体都行动起来,都依法履行好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才不至于落空,才能避免和消除安全生产工作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问题。在推进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上,要发挥好层次主体的作用:一是政府。政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体,二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专项监管部门。公安、道路交通、、建设、消防、电力、质监、旅游、药监等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各有关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主体。三是企业。企业是众多主体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在目前大部分企业已是无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应切实加大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责任,促使企业严格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建立起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四是社会力量。即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制度、事故隐
患及违法行为曝光制度等,发挥好工会、妇联、共青团、新闻媒体及广大公民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作用。
总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必须强化“红线意识”,强化“红线意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必须紧紧抓住企业这个责任主体,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强化技术装备、严格安全监管、严肃责任追究,切实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必须深化认识、严格履行职责。要看到,只有生产环境安全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继续下去,才有可能持续创造价值和利润。多年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因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付出过大的代价,有的地方甚至为此付出人的生命代价。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促进区域、行业领域的科学、安全、可持续发展,自觉提高坚守“红线”的能力,做坚守“红线”的坚强卫士。
“红线意识”是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只有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加强安全监管,严把源头管理,自觉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处理好安全监管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才能永保安全生产这条红线的韧劲!
(禹州市安监局综合协调室訾朝勋)
201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