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焕彩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杨焕彩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日期:
2012年03月09日访问次数:126领导姓名: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2009年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通报2011年度和谐城乡行动考核情况,安排部署今年的城镇化工作。青岛、东营、潍坊、威海、菏泽等市交流了工作经验,讲的都很好,请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肯定成绩,正视存在问题,不断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紧迫感
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全省上下形成了合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浓厚氛围,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46.1%提高到2011年的50.9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我省人口城镇化正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期,发展速度继续保持稳步提高态势。截止2010年底,48个设市城市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30%,其中有15个设市城市超过50%;在 60个县中,有47个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30%,其中有16个县超过40%。我省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镇化质量实现新提升。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地位凸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2009年召开了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0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全省上下形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合力,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型步伐加快。省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科学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生态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各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精心打造宜居宜业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城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居民。三是城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全省人口城镇化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期间未出现大起大落的异常情况,在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同时,全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年均提高0.94个百分
点,城镇人口与非农就业岗位基本实现同步增长。
(二)规划引领作用凸显,大中小城镇形成协调发展新局面。区域性战略性规划编制不断加强。2011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和《鲁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为实施两大国家战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区域竞合共赢提供了科学依据。编制完成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纲要,完成了《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了区域发展会商机制。目前全省108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91个已批复实施,为城市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定依据。全省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发展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全省现有人口过100万的特大城市6个,10个过50万人的大城市,32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60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和1118个建制镇。
(三)蓝黄战略深入实施,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省重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均超过13%,明显高于全省经济增速(12.5%),在区域经济的有力推动下,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55.3%,高出全省5.6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6.6%,提高3.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速2.4个百分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率57.8%,高出全省8.1个百分点;暂住人口549.49万人,占全省总量的84.4%,显示出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城乡一体快速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一批经济强县、强市加快崛起,呈现出亮点多、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局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了农村集聚发展。按照“积极探索、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通过村庄合并、迁村并点等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000多个,1000多万农民实现居住社区化、生活城市化。
(五)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新增强。一是低碳生态成为城镇持续发展的主导方向。目前我省17设区城市均已提出了低碳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90%以上的县(市)出台了促进低碳或生态发展的具体措施。二是节能减排成效突出。新建建筑节能和墙材革新深入推进,新型墙材生产、应用比例分别达86.8%、98%。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11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02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列全国第2位。2011年新建成垃圾处理场15座、垃圾中转站9座,新增垃圾处理能力5860吨/日,实现“一县一场(站)”目标,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三是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90亿元,同比增长5%。新增5个国家园林城市、16个省级园林城市。村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全年完成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370亿元,同比增长
6.7%。全省5450个村庄开展了环境整治,3686个村庄结合农房建设进行了环境建设,受益群众达450多万人。
(六)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2011年,全省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6.05万套,开工率111.3%。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开工和货币补偿12.79万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10.5%。二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明显。全省17个设区市、31个县级市全部制定并按时向社会公布了房价控制目标,济南、青岛出台了居民住房限购政策。三是着力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家在农村、人在城镇和在城镇工作、无市民待遇等问题。
(七)强化组织领导,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扎实开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后,各市高度重视,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贯彻意见和推进措施,全力破解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加强了对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的组织领导,大部分城市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研究出台了《实施方案》,制定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域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有的把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纳入对县市区科学发展观摩点评体系,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长效推进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省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速度不快、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发展滞后、县城和小城镇规模偏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明确我省城镇化发展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本质,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不断增强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紧追感。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我省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各地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编制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确立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从今年开始,省里将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作为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早动手,避免工作被动。要及时研究解决城
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城乡统筹、低碳生态城市、城乡管理、小城镇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各地在推进城镇化中,要根据各自实际,实行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东部地区要坚持区域统筹,突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实行集群发展、组团发展,优化城镇网络,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西部地区要坚持多元多极的发展思路,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重点培植一批经济强镇,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二)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要把城市群作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增强对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省里将着力抓好新一轮《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全省重点战略的实施,以“一群一圈一区一带”为主体,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格局。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城镇群,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发展。相关城市要加强沟通和研究,建立协作机制,在规划协调、设施共建、资源整合、协同发展方面做好统筹。进一步增强济南都市圈和鲁南城镇带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壮大城市群实力,使之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区域;要顺应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沿城市快速交通走廊,重点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城和新市镇,推进人口有机集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产城融合,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省里今年适当时机将选择部分重点小城镇,集中优势资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加快推进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
(三)做大做强中小城市。争取用3-5年时间,将即墨、胶南、滕州、龙口、寿光、诸城、新泰、荣成、文登、邹平10个中等城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把章丘、胶州、平度、广饶、蓬莱、莱州、招远、莱阳、海阳、青州、高密、昌邑、兖州、邹城、曲阜、肥城、乳山、沂水、郯城、禹城、乐陵、博兴、临清、高唐等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其他县城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
(四)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省里将对96个国家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有步骤的实施扩权强镇,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和执法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人口、产业、资金、技术集聚,壮大城镇规模和实力。各地要借鉴潍坊市经济强镇向城市转型的试点经验,推动小
城镇撤并和做强做大。省里将选择经济基础好、设施配套齐全、人口规模较大的100个左右的小城镇,设立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资金,加大培植力度,培植特色产业,强化城镇功能,吸引农民就地转移。争取用3-5年时间,使100个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将其中20个左右的小城镇培植成为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五)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制定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指引,指导新建农村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从体制上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对规划确定不予迁村并点、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的村庄,安排必要扶助资金,开展“三清四改四通五化”,重点解决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等问题。
(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各地要认真总结农民工城镇化中的经验、问题和矛盾,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稳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着力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碍,合理降低外来人员的落户条件。加快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七)强化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建设部门要把城镇化和小城镇紧紧抓在手上,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作为牵头部门,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各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明确分工,强化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会同新闻媒体,对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的先进做法和新型城镇化的典型经验,及时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省建设厅从今年开始,将继续编写城镇化发展简报,在山东建设报和山东建设信息网开辟“山东城镇化”专栏,及时总结报导各地城镇化工作动态和经验。要重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省里今年将选择适当时机,对县市和乡镇的主要领导进行城镇化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对城镇化工作的认识,提高驾驭能力。
第二篇: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过去一年,我市金融工作成绩突出,有力支持了地方建设。为此,市政府再次对金融系统予以了通报表彰。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下面,我就今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xx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广阔2004年,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铜九铁路池州段和沿江、合铜黄高速池州段正式开工建设,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池州电厂一期、英格瓷二期、清溪河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安景高速池州段进入施工设计。去年,全市实现GDp92.4亿元,增长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两位数增速,全市经济增长明显提速;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34.6%,增幅位居全省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54.7%,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3亿元,同比增长43.5%,其中引进省外资金增幅达到171.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决胜“十五”,加快赶超,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为“十一五”的奋力崛起,实现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市委、市政府今年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市委一届九次会议和市人大一届六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和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着力实施“11641”工程,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招商引资40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在基础上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项目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助推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池州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项目拉动。今年,我们要确保池州电厂一期两台机组投产发电、铜九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完成主体厂房和矿山建设、英格瓷二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开工建设安景高速、皖宝矿业年产300万吨石灰石、东方钙业50万吨氢氧化钙、东至香隅化工园氟苯等重点项目;同时,要稳步推进池州电厂二期、海螺三期、林纸一体化、吉阳核电、九华山旅游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随着这些大项目陆续上马和投产见效,届时我们的经济不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飞跃。同样,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不断拉动作用,存贷款资源会大幅增加,金融可选择的优质客户会愈来愈多,金融不论在信贷总规模、信贷资产质量或是在经营效益上,也都将会有一个迅猛发展,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前景会更加美好。
二、金融要更好地反哺于地方经济,必须有效增加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振皖口号。安徽要崛起,池州更要崛起,池州的崛起离不开金融等部门大力支持。当前,我市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由于直接投融资渠道缺失,金融信贷融资仍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如果我们的金融部门今后能够在企业融资问题上再多想一些办法、多下一番功夫,相信对池州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更大。金融立足于地方、扎根于地方,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经营宗旨,用足用好政策,努力争取池州的资金能全部用之于池州,甚至能够将池州以外的资金也吸引过来,用于我市发展,促进池州崛起。去年,我市存款规模突破了100亿元;今年,我们期望贷款也能够顺利突破100亿元,实现存贷款双双超百亿。当然,资金是生产要素,哪里有效益,就流向哪里;哪里效益更好,资金就更多地会向哪里集聚,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我们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金流向。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我们的一批在建和投产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金融部门青睐,成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领域,信贷资金投放及时、足额,加快了项目进程,发挥了预期效益,改变了池州工业面貌,希望2005年金融部门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
三、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和配合,切实做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在金融工作方面:一是要正确落实“双稳”政策,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信贷方针。各金融部门要客观分析池州经济形势,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紧紧围绕“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认真贯彻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池政办〔2005〕4号),按照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关要求,把握好信贷投放结构和投放节奏,在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贷投入的同时,扩大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通过组织银企项目对接等活动,搭建银行与企业及项目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继续做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贷款资金的落实到位工作,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银企双方的互信和互动。要努力争取城市道路、旅游开发、清溪河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事业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适时推动银团贷款,强化银企互动、银银合作效果,实现金融与经济共赢。要发挥证券业的投融资功能,为企业开展证券业务知识辅导,助推池州企业上市进程。要发挥保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化解风险、保驾护航。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促进我市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当前,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仍然比较多,如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非信贷资产损失率较高;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大额授信和集中授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效率不高,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金融业自身素质还不能真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新理念,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要求,加强和改进金融业监管工作,建立和创新有效的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大清收、转化不良贷款工作,加大损失贷款核销力度,促进全市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要坚持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并举,认真抓好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工作,提高风险发现、评估、预警和处置的能力,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远的目标,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高度统一。要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继续抓好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面向公众和企业开展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建设良好的监管协作环境,人行要牵头组织,加强金融、保险和证券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工作联系制度;人行、银监局要密切协作,建立健全辖区内金融稳定协作机制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继续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规范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以后,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要切实加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与支持,提出“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人行与银监局要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定各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相关金融机构应适度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人行与银监局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工作,严格执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条件,认真开展对信用社专项票据发行申请的审核,确保专项票据发行工作顺利进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不良贷款下降,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这项工作,省里已经作了专门部署,改革目标和政策措施十分明确,要求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我市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地方政府工作方面: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领导,为金融部门提供政策保障。第一,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将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金融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将支持金融业发展作为深化招商引资政策的新内容,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第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意识。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不懂金融的领导就不是懂经济的领导,不抓金融的领导就是不抓经济的领导。要了解金融工作的特点,学会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企业找政府、政府找银行的状况。第三,要着重培育良好的信贷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靠市场。要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一批优良中小企业,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为金融部门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第一,要增强服务意识。要从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工商、土地、房产等部门要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提供便利;发改委、中小企业局要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传递信息,帮助金融部门寻找新的信贷切入点和增长点。第二,要强化法制意识。借助地方党委、政府的力量,公正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支持银行保全债权。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的通知》(皖办明电[2005]7号)精神,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拖欠贷款,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切实抓好当前我市的经济运行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当前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要集中精力,狠抓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能进一步上升。从1—2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的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1.8%,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25.4个百分点,产销率也下降了7.9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下降24.3%;财政总收入增长22.4%,比去年同期下降60.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5%,其中省外资金同比下降1%,市外资金同比下降73.7%;金融机构筹款同比少增加1.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加4.66亿元;外贸出口(1月份)也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1%。这一组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出现局部下滑的苗头,一些主要的经济运行指数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要求,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切实抓紧落实,确保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和保持上升势头,确保今年“11641”目标的顺利实现。同志们,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池州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今年的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希望金融部门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不断做大做强,为池州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俞军同志在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俞军同志在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3月11日)
今天上午我们考察了南京市在两化融合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刚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位教授和5位企业家还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辅导,目的是为删选两化融合试验示范企业作准备,主要是研究企业信息化工作上可以尝试的着力点,希望各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尽快进入推进两化融合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状态。信息技术革命已经由信息处理到信息传递,进而进入信息感知的第三个阶段,生产力将发生裂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挑战。
为选择和建设两化融合试验(示范)区和试点(示范)企业,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摸清两化融合试验(示范)区评价基本指标和试点(示范)企业在企业产品设计、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基本指标,我们组织召开这次座谈会。下面我将2009年企业信息化工作情况和今年的工作重点讲一下:
一、2009年工作基本情况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工
业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我省作为全国工业经济大省和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产业综合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信息化与工业化既具备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融合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两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强烈内在需求。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举措,也是当前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的必然选择。
2009年,工信部揭开了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序幕,3月20日工信部下发“关于同意南京市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复函”,南京成为全国首批 “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省级层面我们依照企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工作有一定基础、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两化融合”工作中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条件,确定了省级首批 “两化融合”试验区:常熟市、江阴市、无锡市惠山区、常州市武进区和南通船舶产业集聚区、宜兴环保产业集聚区。
通过积极开拓努力探索,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主要是推动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技术改造、产业调整与振兴、鼓励科技创新、发展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等政策的贯彻落实紧密结合起来,在电力电子、装备电子、纺织机械、— 2 —
服装加工设备、环保设备、船用电子等企业集聚度高的重点产业基础上,做宽、做深、做透“两化融合”工作,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推动部分地方政府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部分试验区建立了领导协调机制,有具体主管的负责人和相应的制度,充分发挥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9年全省包含省级试验区共计申报两化融合项目103项,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申请资助4.2亿元,共计资助项目29项,项目总投资12亿元,资助经费6583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7倍。在企业信息化工作方面,申请列入工信部“倍增计划”项目39项,项目建设总投资5.9亿元,其中贷款资金近3亿元。
二、2010年工作安排
(一)主要目标(3312工程)
设立30个两化融合试验区,培育300个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确定10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20个生产性信息服务平台运营企业,在此基础上经考核择优命名一批“示范区”、“示范企业”和先进单位。
(二)重点工作
1、积极支持南京市按照工信部要求以及《南京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尽快完成“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目标任务,争取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2、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新兴产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产品研发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推动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在企业资源管理(ERP)、生产执行系统(MES)等建设运行的基础上,建设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之间的设计和服务的协同;支持典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源管理的优秀信息化解决方案产品化,在做深、做透、做优行业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为行业其他企业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3、按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要求,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共建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支持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主管部门要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加快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整合资源,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为江苏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作出贡献。
4、强化两化融合宣传、培训工作。按照陈主任的要求,今年是经济和信息化委组建以后的第一年,今年我委的十项重点工作,两化融合是首当其冲,是第一项重点工作。我们要大力宣传,并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深化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理解,统一对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认识,探索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有效方式。
三、工作要求
最后提几点要求:
1、要统一认识,牢固树立“两化融合”的战略意识。推进两化融合,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的突破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牛鼻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是感知中国、智慧江苏的必由之路。两化融合工作不分先后、不分大小、不分南北。企业不重视信息化,难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不抓信息化建设,终将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升江苏经济既好又快发展的竞争力的要求,各地要组织力量编制“两化融合”专项工作规划,帮助企业制定“一年、三年、五年”的规划。各地政府领导和经信主管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扎实组织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2、要强势推进,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各地要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打牢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精心试点,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年底根据委统一安排要对企业信息化工作进行考核。
3、提出对选择试验示范企业指标的修改意见,尽快书面反馈。
各地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在两化融合试验示范企业的选择
指标上认真对照当地企业,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企业,提出对试验示范企业选择指标的修改意见,尽快反馈。
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是新任务、新挑战,各地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及业务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统一认识,认真落实,要为做大做强江苏的企业,使江苏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位于全国前列,为江苏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杨焕彩同志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杨焕彩同志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大家昨天参观了聊城城市建设现场,听取了五位同志的典型发言,今天又听取了聊城林峰海市长、济南王良常务副市长、青岛王建祥副市长的经验介绍,感到很受启发、很受鼓舞。刚才省政府张传亭副秘书长传达了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的致信,郭兆信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建设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坚持城乡统筹、改革创新,特别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抗震援川工作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建设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建设事业大发展、城乡面貌大变化、工作水平大提高的时期,每个城市、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各有亮点、各有优势、各有特色,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升。
——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各市相继召开会议、制定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升到全局和战略层面,在全省上下形成浓厚氛围。“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49%左右,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培育区、鲁南城镇带为主体,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大中城市为中坚、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住房保障工作成效显著。五年间投入住房保障资金800多亿元,基本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了52.5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建立,为10万户提供了廉租住房保障,符合条件、提出申请的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5万套,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1450万平方米、15.8万户;17市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试点,新建1.7万套。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达600万人,缴存总额1219亿元,提取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32亿元。
——城乡规划的调控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省海岸带、黄河三角洲和鲁南城镇带等城市群规划的编制实施,对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08个市县全部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75个已批准实施,有力推动了城市空间科学拓展和城镇化有序推进。17市县编制了城乡统筹规划,35个市县实现城市规划建成区控规全覆盖,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3年规划全面完成。城市规划委员会和“阳光规划”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工作的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间,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累计完成城建投资3330亿元,2010年底污水集中处理率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集中供热普及率45%,城市人均道路20.5平方米、公园绿地15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和节水型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扎实开展迎奥运、迎全运环境整治,城市面貌特别是旧城区、近郊区形象大为改观,打造了一批新亮点。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数字化步伐加快,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效能和水平明显提高。新建了一大批文化设施和体育场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省村镇建设完成投资410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村镇自来水普及率83%,小城镇污水处理率14.9%、垃圾处理率69.4%。“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深入开展,新增21个省级中心镇。村庄和省际边界地区环境整治扎实推进,4000多个村庄面貌发生较大变化。200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主导下的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两年间整体改造7800多个村庄,完成农房建设投资2700亿元,230万农户的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工程建设管理日趋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和标准管理进一步加强,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及备案、建设工业产品备案、建设执业注册、工程档案归集等制度逐步完善,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建筑市场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成效明显。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建设监理和项目管理行业发展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下大力气抓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深入开展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和创“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活动,工程质量稳步提高,获“鲁班奖”4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62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88项,创优总量居全国前列。
——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递增23%,累计超过1万亿元,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住房二级市场日趋活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8平方米。在全国率先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率先完成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省级联网,对于提高开发项目综合品质、调控房地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大幅度提高拆迁补偿标准,率先实行住宅小区内公用设施投资和维护费用由专营单位承担,有力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住宅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24个。住房品质稳步提升,24个项目获“广厦奖”。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实行物业管理的面积比“十五”末增加近1倍。
——建筑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大做强建筑业成效突出,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培育大企业、品牌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2家企业年产值过百亿,5家企业过50亿,17家企业过20亿,特级企业数量达到13家,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开拓外埠建筑市场创出佳绩,出省出国施工人数累计突破150万人,完成施工产值2200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五年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2.9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三;实现增加值8165亿元,约占全省GDP的7%;年均从业人数322万人,每年吸纳250多万农民工就业,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建筑节能新标准,建立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机制,建成节能建筑2.2亿平方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900万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改全面展开,供热计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所有设市城市、县城和部分建制镇已禁用实心粘土砖,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84%、97.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迅速扩大,4市5县被列为国家示范城市和示范县。扶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00余项,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类建设执业注册师达到14.5万人,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0万人,资格性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培训建筑农民工150万人次。
——建设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省和各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机构改革已基本到位,各地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30多个设市城市成立了城建投融资机构,在筹集城建资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运营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建设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63个,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1亿美元,利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进展顺利;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47亿美元,施工地点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风廉政、依法行政、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现象,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提请省人大、省政府制定和修订了8件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出台了57件部门规范性文件,颁布了80项工程建设标准,建设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行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各类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四五”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显著,省厅在去年底的全国建设会上介绍了经验。拆迁管理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进京到省上访案件进一步减少。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工程立功和“安康杯”竞赛深入开展,创建了一大批文明工地、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服务窗口。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贡献突出。汶川地震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建设系统勇挑重担,先后组织8000多人奔赴灾区,建成过渡性安置房3.3万套,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全系统积极参与北川灾后恢复重建,编制了北川县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和17个乡镇重建规划,200多名干部、300多家企业、3.5万名职工奋战在一线,在新县城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涌现出崔学选等一批英模人物,为实现“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性一年,全系统、按照年初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工作布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尤其在事关国计民生、影响全省大局的方面全面完成任务,取得优异成绩。省政府下发了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完善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和鲁南城镇带规划成果通过评审;完成城建投资900亿元,新增城市道路1380公里、绿地5500公顷,新增污水、垃圾日处理能力110万吨、3900吨,17市和部分县市开通了12319热线;截至11月底新建经济适用住房5.1万套、廉租住房1.7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000户,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试点并新建1.7万套,改造棚户区7.28万户;农村住房整村建设在建和完工126万户,改造危房25万户;建成节能建筑6000万平方米,建成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18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010万平方米,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的建筑达到280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双双突破3000亿元,建筑业完成总产值8500亿元,其中装饰装修行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缴纳各种税收835.7亿元,占全省财政和地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的42.8%。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克服种种困难、争取各方面支持、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建设系统是一支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队伍,是一支拼搏奉献、能打硬仗的队伍。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城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小城镇整体实力偏弱,城市群发育程度尚需提升。二是城乡发展还不平衡,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仍相对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三是保障性住房供应还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需加快解决。四是建筑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质量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仍相对不足,市政管网不够完善,园林绿地分布不均,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健全,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六是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缺口较大,按实际用热量计价收费尚未大范围推开。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建设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为制定“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特别就城镇化、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农村规划建设、建筑节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深刻分析省情,科学研判了我省“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要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绿色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为我们做好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结合我省建设工作实际,省厅制定了《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原则,明确了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55%;城市和县城人均道路面积22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50%,污水集中处理率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0%,污水集中处理率31%,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2%;新建农村住房300万户,改造危房40万户;新增住房保障户数67万户,住房保障户数占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比重达到20%以上;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万亿元,实现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5.8万亿元;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000万平方米,城镇规划区新型墙材应用比例100%。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这些目标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编制实施本地、本行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在建设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和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提升质量效益。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立足行业实际,突出发展主题,遵循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建设事业发展方式。要更加注重建设行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社会贡献,算好算细投入产出账,把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改进、人居环境改善、职工收入增加上。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把创新创造的精神贯穿到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把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变建设事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规划、城建投融资、城市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改革,更加积极地组织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建设事业发展不断增添新活力。三是坚持统筹兼顾,优化城乡结构。把统筹兼顾作为做好建设工作的根本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定居、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镇。把合理的资源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前提,节约集约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环境友好、适宜人居、富有文化底蕴的空间载体。把推进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作为转变建设事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断扩大应用新型建材、新式工艺、新型设备和可再生能源的规模,从终端环节拉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把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好住房保障、农房建设、房屋拆迁、环境整治、工程质量、城市安全、物业管理和市政公用服务,努力构建富有行业特点的民生工作长效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认真扎实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保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以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为目标,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突出抓好住房保障、农房建设、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城市管理、质量安全、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保持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重点抓好八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21号文件精神,与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城镇化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抓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城镇化水平要提高1个百分点,年底达到50%。一要扎实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上半年省城市化领导小组将依据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对各市进行检查考核,各市也要组织好对县市区的考评。各市要以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引导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主动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为吸纳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要以96个国家级重点镇、252个省级中心镇为重点,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资金、人才等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培育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名镇。要配合抓好16个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支持潍坊抓好扩权强镇工作。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要求,科学推进迁村并点,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积极开展“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二要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力争由国务院审批的全部上报,由省政府审批的全部批复。各地要重点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停车场、景观风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到2015年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适时更新和调整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建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控规覆盖质量。做好城市中心区、综合体、交通枢纽、繁华街道的规划设计,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规划统一管理,凡是向各类开发区下放规划管理权的,必须全部收回。将“阳光规划”推到村镇,在所有小城镇和村庄实施规划公示制度。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力度,提升城乡文化内涵。三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好各类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带动城镇承载能力提升,促进城乡面貌改善。积极应对城市交通拥堵的严峻形势,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加强快速路、立交桥、停车场、公交场站等设施建设,保留和完善自行车道、人行道系统。重视管线共同沟、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改造水气热老旧管线。推动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逐步实现环卫、园林、供水等行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保障。根据国家新下达的计划,今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32.43万套(不含租赁补贴),任务相当艰巨。各市要加大力度,确保完成。一要重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是保障性住房新的增长点,今年全省计划建设7.4万套。要把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干部与教师周转房等纳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统筹合并建设。要拓宽筹资渠道,各地除财政投入外,可将从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节余部分以及房改售房资金,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将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新建、改建和租赁公共租赁住房。二要搞好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以县市为重点,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收入线标准,扩大覆盖面,实现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准入标准有效衔接,具备条件的可予以并轨,使城市低收入家庭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自主选择保障方式,宜购则购,宜租则租。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筹集力度,提高实物配租比重。各市要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保持合理的供应规模,同时引导有条件、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开展集资合作建房,作为经济适用住房统一管理。计划全省新建和筹集廉租住房1.2万套,新增租赁补贴0.8万户,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7万套。三要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继续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针,用好用活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垦区、林区和铁路棚户区改造,计划年内改造11.81万户。另外,有关城市要建设限价商品住房3.32万套。四要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城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社团组织在职职工为重点,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摸清缴交单位底数和情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公积金实缴率。进一步降低门槛,减轻贷款人负担,积极稳妥发放公积金个人贷款,支持居民基本住房需求。要切实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系,加快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健全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公积金安全。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从这两年的工作实践看,农房建设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符合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山东省情,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一要保质保量完成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任务。省政府确定今年完成农房整村建设80万户,确保完成3年300万户的任务,同时改造农村危房20万户。各地要继续以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矿区搬迁村和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内村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正确把握方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房则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镇村三次产业发展,扎实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和生活成本增加等实际问题。要按照国家六部委要求,探索建立建材下乡操作办法和工作模式。农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必须纳入工程建设程序,由县以上建设部门全过程监管,确保质量安全。二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建立土地转换平台,搞好土地收储和出让、转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村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余土地指标留足农村发展用地。积极推广应用秸秆气化、秸秆型煤、大中型沼气、节能门窗、太阳能、地源热泵等节能环保适用技术,让农民住得好、花得少。对距离城市建成区边缘5公里以上、以多层楼房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鼓励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省里将直接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三要积极稳妥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对没有进行迁村并点或整村建设的村庄,要总结推广威海经验,市县两级筹措资金,支持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整治重点是“三清四改五化”,即清理“三大堆”、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改水、改厕、该灶、改圈栏,实现容貌净化、道路硬化、街巷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一要抓好建筑节能和墙材革新。要以县市为重点,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机制,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继续抓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管体系建设,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筑节能服务业。完善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监管机制,确保列入强制安装范围的建筑全部实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加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管理,组织好省级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和低碳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加快建制镇“禁实”步伐,加大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征管力度,加强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研发推广节能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为原料的利废新型墙材和无机保温材料。结合农房建设和建材下乡,抓好新型墙材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应用,组织建设村镇节能住宅示范工程。二要积极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用户配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按照供热企业可控、住户用热可调、政府主管部门可管的要求,搭建供热计量远程调节控制技术平台,推动供热计量数字化、系统控制智能化、住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督网络化,实现供热企业降耗、用户节费、社会节能的目的。建立健全供热计量资金筹措、产品准入、工程监管、能耗监测、收费标准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供热计量项目建设,确保所有达到分户计量的项目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三要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提高管网收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水平,抓好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在有条件的重点镇规划建设工艺先进、规模适度、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实现“一县一场”。建立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和成份。逐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四要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屋顶绿化、道路绿化、停车场绿化为重点,提高旧城区和中心城区绿化水平。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搞好节水器具推广,提升城市节水水平。推广节能照明技术,建立节能型城市照明体系。完善城市道路建设联席会商制度,推广不开挖技术,减少道路挖掘。积极创建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力争在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上实现突破。五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快住宅建设模式转变,抓好一次性装修到位、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模块化应用,推进CSI新型住宅体系应用和试点工程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争取3年内创建20个省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实行《住宅品质状况表》和住宅产业化技术审查制度,积极创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五)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加快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扩容提质、转型升级和地方财政增收,是建设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一要推动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各地要支持引导房地产骨干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企业实力,尽快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引导优秀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住宅部品、材料生产企业,与房地产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提高先进技术和产品集成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编制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培育一批机制新、效益好、规模大、信誉佳的品牌企业。二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贯彻落实去年的国发10号、国办发4号和鲁政发57号文件,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查处未办理规划、施工、预售许可手续进行建设和预售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行市场监管、项目监管、企业监管“三位一体”的动态监管模式,实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条件意见书和电子项目手册制度,严格执行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验收制度。继续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力争实现各市、县联网。建立健全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个人住房信息互通互查。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商品住房交易透明度,引导居民理性消费。认真落实《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三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施工一体化的路子,加快向工程项目总承包转变。坚持扶专、扶优、扶强,提高专业企业比重,打造一批品牌劳务企业,鼓励大型优势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施工领域,引导省内施工企业参与铁路、公路、机场、码头、轨道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拓展高端和外埠市场,巩固省内市场,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市场,抢占东北、新疆等潜力市场,站稳东南亚、中东等传统境外市场,加大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四要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落实《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打造诚信行业,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和水平。加大招投标监管力度,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探索建立统一的招投标网络监管平台。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深入推进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和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制度。严格按省统一程序和文书执行工程档案“两书一证”制度,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落实到技术资料上。加强全过程计价管理,完善控制价和竣工结算价备案管理制度,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工程款和恶意压级压价行为。规范监理行为,提高监理质量和水平,在政府投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中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强化建设工业产品备案管理和市场监管,开展建机类产品节能认定,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加强建筑劳保金收缴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坚定不移地抓好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城市管理。一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快12319热线建设步伐,争取所有设市城市年内全部开通运行。推广数字化城管模式,沿海设区城市2011年建成,内陆设区城市2012年建成,县级市2013年建成。落实《山东省城镇容貌与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实现铁路沿线500米可视范围内景观面貌明显好转。规范城市各类摊点、户外广告设置和管理,实现便民利民、整洁有序。加强城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和谐城管”创建活动,倡导以民为本、服务优先的城管理念。二要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公用行业和公园、景区安全运营监管,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重点落实好供气、供热、供水、城市桥梁等专项应急预案。抓好城市防汛,加快防洪排水工程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确保汛期安全。抓好抗震设防,组织编制山东半岛城市群及郯庐断裂带综合防御体系规划。贯彻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确保燃气安全。抓好供热用煤采购调运、天然气气源争取及供气计划落实,保障冬季城市供热、供气正常运行。贯彻实施《饮用水卫生标准》,改造提升处理工艺,完善供水网络,确保供水安全。组织开展地下管线综合普查,建立管线信息系统,保证管线安全。建立完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桥梁设施安全。三要提高市政公用事业运营效率。加强市政公用行业运行监管,完善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继续实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推进行业政务公开、服务公开。加强维护管养,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加快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步伐,建立健全风景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监测监控手段,促进风景名胜资源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七)坚定不移地抓好依法行政、科技创新和行业稳定。一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落实“三定一保”立法责任制,确保完成立法计划。启动“五五”依法行政和“六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行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建设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行政监督,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和省实施条例,认真受理各类行政复议申请,及时撤销、变更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规范运作程序,增加公开内容,增强工作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二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业,组织实施“12223”工程,提高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类骨干企业省级技术中心为依托,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核心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以先进成熟适用技术为重点,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开展大规模农民工培训。加强建设执业资格执法监督,推进注册管理信息化,完善建设执业师信用档案,改进和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建设执业师业务水平和执业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组织实施好利用世行、亚行贷款的城建环保项目,培养一批建设行业涉外人才。三要维护行业安全稳定。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模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变分散监管为集中监管,继续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开展“安康杯”竞赛,推动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从业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要限制其从业资格;情节严重的,终身不得从事建筑活动。合理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依法强化拆迁管理,坚持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继续推行“四合法两到位”,加大拆迁信访集中处理力度,化解拆迁信访积案,妥善处理拆迁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八)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廉政、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贴近发展大局,紧跟中心任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廉政勤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党员干部监督,强化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廉政风险防范,确保廉洁务实高效。建设系统各级主管部门从事资质审批的工作人员,两年必须轮岗。大力推进科技防腐,积极施行电子监察。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中央、省委和厅党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各类专项治理,抓好问题整改。二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抓好创先争优活动,选树一批行业典型。继续组织高端业务讲座,推动学习型行业建设。推进企业文化、行政文化和行业文化建设,抓好行政服务品牌建设。围绕“执政为民”的主题,完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好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工作,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建设系统的社会形象。三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行业考核评选,以文明行业创建为载体,健全完善精神文明竞争淘汰机制,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和质量。继续利用好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载体,推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同志们,做好2011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xx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准备得很充分,银行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各家商业银行负责人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设想,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金融系统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争取为池州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建市较晚,起步较迟,工业底子相对较薄等,这些历史原因众所周知。但随着近几年的建设,现阶段阻碍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集中在环境制约、体制制约和供给制约上。环境制约又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其中软环境的影响又较大,需要长期不懈地去塑造,当然,硬环境也需要不断改善,譬如交通等。体制制约是多方面的,而且带有普遍性。就目前来看,全国的体制正在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加快企业改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势在必行。供给制约除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给紧缺之外,主要体现于企业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池州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起步阶段,必须背靠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持,获取及时、必需、有效的资金供给。全市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发展资金供给紧缺问题。当前,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金融形势趋紧,资金运转困难突出,转化难度加大,但我们的银行要从中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看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单纯的金融系统业务观里跳出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点,找准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动银企互动双赢近几年池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还得益于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二者之间仍然差距很大,譬如就税收方面来看,非公有经济全年利税仅占海螺水泥的1/3,但其在社会稳定和就业方面却作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现阶段我市非公有经济已经解决了15万人的就业。由此可见,池州微观经济的基础就是大量非公有经济企业,他们是池州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石。因此,无论是为了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发展池州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要把非公有经济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继续贯彻“放”的方针,尽其力量予以扶持。扶持非公有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扶持现阶段还处于起步初期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总体上呈现出个改企、小变大、弱转强的趋势,亟需金融系统的大力扶持。从这个层面看,金融的制约已经比企业其他方面的制约更为明显,也更为迫切。因此,现阶段池州的发展,特别需要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贴近服务、贴身服务,也就是要为企业解决好“贷款难”问题。解决“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主动权在银行。银行应当转变以往的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可行方案,尤其对那些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降低门槛,加大服务与支持的力度,支持他们加快发展。改善金融服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及时授贷,促进中小企业增强发展的自信心,防止中小企业外流。我想,如果这些中小企业都发展壮大起来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都充分释放出来了,池州经济的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三、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在转型改革中的定位和走向,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结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解放思想。银行系统目前发展的障碍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在企业而在自身,这主要源自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独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当前,要把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观念的一个检验平台,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金融系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二要面向市场。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衙门作风,官商作风。池州有的是可贷企业,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要确立围绕市场找项目、围绕项目找客户的工作思路,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找准有优势有成长性的项目。要盯紧招商引资项目,通过金融服务吸引招商项目,并为落户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增强经营的活力,营造金融机构之间良好的竞争环境。三要创新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创新。目前通行的金融工具都可以用,如抵押、担保等,形式要突破,方式要创新,只有这样,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方式方法创新的潜力空间非常大,只要是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家已用的,我们都可以照样拿来用,当然,实际工作中必须保证操作好,执行好。四要搞好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也是党委和政府的要求。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抓好增值服务,靠服务增值。五要保证金融安全。金融企业是特殊行业,要注意控制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市场经济最大的缺失是信用缺失,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教育和培育的过程。要多宣传金融规则,在服务中培育客户、培育市场,最终形成银企间的互信、互动与双赢。总之,池州的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池州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