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在河南的实践与探索
城镇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在河南的实践与探索
多年来,城镇计划生育工作一直走在整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前列,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给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解决城镇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属地化管理,是唯一出路。
一、城镇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城镇人口计生工作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城镇化水平加快的挑战。就河南而言,从2000年到2020年,我省每年将有100多万人口转为城市居民,城市化比例将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今后15年内,我省将有2000多万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镇,无疑给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有关人口政策等提出了挑战;二是铲除二元结构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发展失衡。要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就不得不铲除二元结构。要铲除二元结构,就必须修改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出现脱节,管理出现真空,人口计生部门对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对人口计生工作产生的冲击与影响研究不够、准备不足。三是企业改组改制的挑战。现在很多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已经出现六个找不到,即找不到法人代表、找不到育龄群众、找不到重点对象、找不到服务措施、找不到结合点、找不到政策依据。这些情况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二)城镇人口计生工作出现四大矛盾。一是二元制计生政策出现矛盾。近几年,大量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迁入城镇,多数地方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居民整体划转为城市居民。这些地方的土地被征用后,一部分群众种地无田,就业无岗,成了无地流民。有一部分群众既有土地,又有非农业户口,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矛盾。二是管理与现实出现矛盾。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村交错,城村相连;人户分离;新建住宅封闭管理;企业改组改制后,很多职工下岗、失业,不少人脱离了原工作单位,加上大量的无业人口存在,自由人增多,管理服务的难度加大。三是服务能力与需求出现矛盾。城镇居民对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政策法规知识以及技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维护自己实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生殖健康权、发展权的意识日益增强,而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的体制不能有效、便捷地解决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技术服务、管理服务、维权服务问题。四是旧体制新情况出现矛盾。旧的条条管理体制只能管住在职职工,而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无业、下岗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出现明显漏洞。城镇计划生育机构不健全、管理服务人员少、网络不完善、经费保障跟不上等现实问题,造成了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严重滞后。
(三)城镇人口计生工作出现五个日益凸显。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推进,城镇人口计生工作难度日益凸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益凸显;不稳定因素日益凸显;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市与市、县与县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差距日益凸显。
有效解决城镇人口计生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强力推进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属地化管理。
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属地化管理,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为贯彻落实城镇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体制,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改革创新,创造出了适合本地城镇实际的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办事处模式。即“办事处---社区---居民家属院(片)”模式。这是设立有办事处的城镇落实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和省辖市所辖城市区管理模式相同。巩义市、新郑市、林州市是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代表。
(二)管理服务区模式。即“乡镇---管理服务区---管理服务小区---居民家属楼院(片)”模式。就是没有设立办事处的城镇落实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滑县、沈丘、清丰等为代表,这是全省城镇落实属地化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居委会模式。即“乡镇---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区---居民家属院(片)”模式。这也是没有设立办事处的城镇落实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的一种模式,主要以叶县等为代表。尽管全省城镇落实计划生育属地化还有其它的管理模式,但基本是以这三种模式为基础的。
三、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口计生委党组高度重视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2005年3月,省人口计生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在城镇建立新机制、城市和流动人口三大工作机制,改革以前城镇计划生育“以条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属地化管理体制。同年11月,省人口计生委在滑县召开了全省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全面推广滑县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由于这项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今年三月,省政府把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列为全省人口计生系统要落实的六项改革之一,省政府
责成相关部门要共同参与这项改革。为此,省人口计生委又专门下发了《河南省城市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任务、措施、要求以及改革的时间和步骤。
总结全省各地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做到五个保障、抓好五个环节、落实五个结合”。
“做到五个保障”。就是在改革中要做到五个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各地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民政、城建部门积极参与管区划分,落实办公场地,人事部门主动选调专干,财政部门调度资金,保证工作经费,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二是政策保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改革方案,出台配套文件,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三是资金投入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人力物力,保证清理清查、阵地建设、人员工资待遇等经费,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四是督导保障。各地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组织人员现场督查、召开经验交流会、编发体制改革信息等形式对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督导;五考核保障。把城镇计划生育体制改革工作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创建优质服务县的重要条件,并作为半年、年终计划生育监控调查的重要内容。“抓好五个环节”。就是在改革进程中要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抓好宣传动员环节。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载体,向党政机关、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宣传城镇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相关政策、改革方案、目标要求,为体制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二是抓好排查摸底环节。全省在3个月时间内抽调了5万多人,对城镇辖区逐街、逐院、逐楼、逐门、逐户、逐人进行排查登记,澄清人口底数;三是抓好阵地建设环节。按照“两室一校”(即计生办、康检室、人口学校)标准,高标准建设管理服务阵地,提高服务水平。四是抓好网络建设环节。我们要求各地都要建立“街道办事处(管理服务区)——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小区)——居民楼院——楼栋”四级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配备办事处(管理服务区)、社区(管理服务小区)计生专干、楼院长。五是抓好制度建设环节。要求各县(市)必须落实属地管理制度、清理清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健康检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管理服务制度,努力推动城镇计划生育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落实五个结合”。就是在改革中要落实五个结合。一与机制建设相结合。把城镇体制改革作为新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基层树立搞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建设工作新机制的理念,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新机制、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二与创优工作相结合。把城镇计划生育体制改革工作融入到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工作中去,以改革促创建,以创建促改革;三是与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相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依法办事,达到城镇居民满意,要以城镇居民的满意度衡量体制改革的效果;四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以体制改革促进城镇社区建设,以社区建设促进城镇体制改革;五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要以城镇化建设推动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效
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达到了以下成效:
一是落实了属地管理。据统计,全省118个县(市、区)中,有74个县(市、区)撤销了县直科(股),44个设置有县直科(股)的县(市、区),42个已经转变职能,把县直单位全部移交城关镇或办事处进行管理。104个县(市、区)基本完成体制改革工作,还有14个县(市、区)有望8月底前完成体制改革工作,属地化管理体制基本落实。
二是澄清了人口底数。据统计,改革前全省城镇总人口为759.4万人,改革后总人口达到896.3万人,比改革前增加136.9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为259.6万人。
三是健全了机构队伍。据统计,这次城镇体制改革,全省118个县(市、区)共设置管理服务区或社区1409个,配备管理服务人员4728人,平均每个管理服务区或社区3.4人。配备专兼职楼院长24955人,基本做到了有人管事。
四是建立了服务阵地。据统计,这次城镇体制改革,全省118个县(市、区)成立的1409个管理服务区或社区,建(租)办公室面积71423平方米,平均每个办公室面积达到50平方米。康检室面积25157平方米,平均每个康检室达到18平方米。人口学校面积70911平方米,平均每个人口学校50平方米。
五是堵塞了管理漏洞。这次城镇体制改革改变了以前“以条条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基本堵塞了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流动人口的管理漏洞,也解决了封闭住宅小区无人管理的漏洞,使城镇常住人口(非农人口和农业人口)、流动人口都纳入了计划生育管理,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正在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不到位。由于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城镇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进行清理清查,没有建立机构,配齐人员。有些地方只是人口计生部门自己在改革,领导不力,措施不硬,致使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人口计生部门,特别是人口计生部门的领导思想观念陈旧,不想把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职能没有转变;少数地方等待观望,行动迟缓;还有一些地方强调困难,不敢触及矛盾,畏难情绪严重。
三是社区建设不到位。全省多数城镇社区建设滞后,大部分社区也是翻牌社区,不具备社区的功能,人口计生部门在推动城镇社区建设,影响了改革进度。
四是清理清查不到位。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清理清查城镇人口底数。由于领导认识、重视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顾虑,清理清查工作质量不高。
五是经费投入不到位。体制改革工作牵涉到清理清查、人员工资待遇、阵地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等,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特别是需要解决城镇计生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等。大部分县(市、区)虽然暂时解决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一些地方在体制改革工作中,投入很少,还有个别地方弄虚作假,虚报投入,影响了体制改革的质量和效果。
六、如何进一步深化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
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落实属地化管理,提升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如何进一步深化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现一个转变。即已经设立县直计生办或县直股的县(市、区)要么撤销县直计生办或县直股,要么转变管理服务职能,放权于城关镇和办事处,把直接管理的职能转变为指导、协调、监督并重的间接管理职能上来。已经撤销的不再设立县直计生办或县直股。
二是抓好两项落实。一是要抓好机构、人员落实;二是要抓好经费落实,特别要建立起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城镇人口计生工作有机构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三是确保三个入轨。一是要强行入轨。城镇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生活在城镇的人口,不管你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是农业人口还是非农业人口,是在职职工还是下岗、失业、无业人员,都必须强制入轨,纳入正常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二是要属地入轨。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各类所有制企业;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社会上的自由公民,无论是中央的直属单位,还是外省的派出机构,所有在居住地生产、生活的人,都必须纳入属地管理。三是要准确入轨。只要是河南公民,或者在本地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外省公民,都要准确建档,不能漏登、漏管、漏报、漏库。
四是实现四个创新。一是实现制度创新。就是要在城镇形成一套科学的、实用的、便于操作的工作制度、服务制度,要让广大城镇居民知道、明白各种制度,自觉接受居民的监督;二是要实现载体创新。对城镇居民的服务标准要高,工作要更加规范,要求要更加严格,服
务要更加热情。要创新载体,使服务方式亲情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质量规范化;三是要实现能力创新。在体制计划生育体制改革和管理服务工作中,要各显其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验,体现各自的工作能力;四是要实现手段创新。根本手段就是信息化手段,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手段上实现突破。在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与信息化、标识化、规范化、职业化结合起来,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减少浪费。五是强化五项措施。在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注意抓好几个重要环节: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抓协调;二是强化部门责任制——抓配合;三是强化条块责任制——抓交接;四是强化合同管理责任制——抓落实;五是强化奖惩责任制——抓考核。
第二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三篇:精细化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
精细化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
中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如何实现魏书生所说“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笔者依托我校全方位推进精细化管理工程的实施,在进行班级管理方面大胆改革,围绕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一指导思想,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陋文浅知,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指导使班级管理更臻完善。
一、以情感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组成环节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始终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从不偏信偏爱。在我的感染和倡导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我班文化氛围中最响亮的口号:“不论成绩多高,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英雄!”成为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为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管理平台创建提供了宽厚的空间。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法典,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此,我指导学生依托《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公约》,从班级管理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教育和控制功能的动态体例,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首先,细化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公约》,实施班级量化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深化,是班级管理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层次更新的必然之路。与此同时,完善了检查反馈制度,不仅常务班长、值日班
长、值勤组长随时监督,作为班主任的我按照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求到位,及时将检查、指
导情况以《班级日报》形式反馈到责任人手中,进行整改。实践证明,这个管理办法行之
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
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应对学校“学生会管理细则”的实施,我班的班委会进行了扩大选举,确立了常务班长负责制下的值日班长班务管理制度:设常务班长一人代表班委会对外参与
学生会工作和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其他事务,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其他班委成员如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同时兼任班级常务副班长,由原先向班主任负责改为直接向值
日班长负责;值日班长由全体同学轮流担任,任期内(一天)行使一切班级管理职权,如
监督班委会、科代表日常工作、记载当日的出勤情况、维护自习课的纪律、监督并制止课
间大声喧哗以及在走廊打闹的行为等,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才”的育人原则而进行的如上班级管理体制改
革,扩展了班委会的作用,更突出了班委会的服务理念,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学生自
主管理的原则和基础。同时值日班长体制的运作,减除了班主任琐碎事物的制约,使班主
任更高层次的运作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导向;也消除了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人人参与班级的管理凸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巩固,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
精细化管理的正常运作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
第四,学生以学业为重,为解决困扰已久的部分学生不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和我班
课堂气氛沉闷而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建立了校、师、班、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
帮助的精细化立体运作机制;为活跃课堂、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升华班级文化层次,以学
业为核心,营造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班级文化氛围。同时,在作业完成、课堂检测等所有
于学习有关方面展开竞赛,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胡章平
2008-8-10
第四篇:实名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实名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为了控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膨胀、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机构编制的管理方法。它以部门协调配合为前提,以《机构编制管理证》为载体、以机构编制和人员核准使用为基本内容、以经审批的机构、编制和实有机构、人员名实对应为目的的管理模式,对机构编制、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我县在推行实名制管理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实践,在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效率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临武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
80年代初,我县就开始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并于90年代初又进一步完善规范,实行了“进人控编通知单”制度,人员增加和无序流动的现象初步得到控制。2005年又逐步建立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管理模式,《机构编制管理证》既记录了相关机构的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经费形式、领导职数、人员编制、法定代表人等内容,还收集了在编人员花名册,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职称等内容。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每人所属编制种类清晰,不重不漏,两本清册,一目了然。进一步明确当《机构编制管理证》
所列内容发生变化时,相关机构应持证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变更手续,从而使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变化情况和人员增减、流动去向等情况都清楚明了的反映出来,使编制与人员相互脱节的现象得到极大改观。否则人事部门不予审批工资,财政部门不予核拨人员经费和统发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障等。逐步建立机构编制公开制度,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及其执行情况,通过有效形式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社会公开,接收监督,并建立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吃空饷”专项工作,层层把关,加强机构编制的日常监管。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实现了机构编制总额控制与动态管理的协调一致,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但随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依然存在的问题
1、统一规范问题。目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只是在相关会议上或领导讲话中,由机构编制系统自上而下提出要求,既无文件规定,更无法规政策依据可循,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
2、职能部门协调问题。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涉及到组织、机构编制、人事、劳动、财政等多个部门,大家虽认识到实施该项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当
中,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权力分割的冲突难以避免。譬如组织部门配备领导干部在前,机构编制部门的核准领导职数程序就变成了“统计备案”,控制领导职数就成为一纸空文;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之形成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
3、编制尺度问题。机构编制实名制实施以后,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是消化超编,以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实对应”,但超编问题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有编制总额不合理、改革进程不一致的问题,也有历史和政策的因素。
4、编外工作人员的管理问题。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将机构、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一一对应起来,以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而实际情况却还有大量人员游离于机构编制管理之外。编外工作人员是地方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动用本级财政供养的、不占用编制且履行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的人员。比如:公安机关的联防队员、交警城管人员、环卫人员、乡镇敬老院等,对这一特定人群进行清理、规范是必要的,一方面,机构编制实名制旨在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另一方面,这是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过程中迫切需要重新慎重思考的新课题。
5、改革配套问题。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全面实施,必然要求对超编人员、违规人员的清理清退,如果人员分流政策
落实不了,相关改革配套政策跟不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也难真正到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在认识层面上要切实增强机构编制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增强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全社会的机构编制意识,让他们深入了解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和实行实名制的意义。上下形成共识,用足用好用活编制,控制机构编制膨胀,确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在管理层面上要注重协调配合。一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出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同级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必须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部门应建立相关的领导职数管理登记台帐,在呈报干部任免之前,应事先与编制部门衔接,审核有无领导职数和编制空缺,确保在职数和编制限额内制定配备方案。三是实行地区编制总额科学测算与动态控制。编制总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对“超编”判断的准确性,不尽合理的编制总额下的实名制自然也缺乏严肃性。建立科学的编制标准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合理的配置依据和程序,对地方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机构编制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新起点。确
定一个地区的编制总额,一般依据人口、面积、行政区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宏观因素,科学核定一个地区的编制总额并随关联因素的变动进行动态控制是实名制有效推进的必要条件并且科学核定一个部门或单位的编制数也是实名制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科学的编制标准,可按不同地区、分行业提出编制核定参数,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标准,以提高地方机构编制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四是妥善处理超编人员,清理、清退自聘和临时人员。只有各相关部门形成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3、在技术层面上要科学规范操作。按照中央编办的安排部署,举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培训班,就实名制管理的有关政策要求、实名制管理软件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熟练掌握中央编办研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程序和基本方法,确保全省、全市上下协调一致。
逐步完善成体系完整、程序规范、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新模式,实现机构编制信息的准确、快速上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科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
科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
为了学习借鉴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快矿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几年来,在科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提醒,相互交流科区计生工作经验、管理模式、操作流程的运用。在具体工作中实地操作了信息平台数据,对科区计划生育登记和流动人口管理进行了网络管理,并与兄弟单位进行了详细的交流。通过几年来使用和多次交流,普遍感到,信息化管理使计生员开阔了眼界,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准确率和工作效力。同时分析我矿信息化发展工作与实际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学习借鉴有关单位先进经验,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在此谈点体会。
一、综采区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主要特点介绍
宿州市直属单位为淮北市矿业集团管辖。矿区人员居住分散,以工人村为主,在镇里街道、附近乡村租房职工及家属为重点,全员纳为信息反馈人群,未婚青年应出具未婚证明。全部纳入计生信息网络管理。就综采一区而言,现有在册职工194人;其中,妇检38人信息反馈115人,男立户4人,夫妻在本矿其他单位15人,未婚青年13人,超龄8人,无配偶1人。支部书记与计生网员抓全面工作,队长保班组的政策。并且成立了科区计划生育协会,支部帮扶困难户结对子服务。计生工作已全面实施网络化管理,构建了矿与科区间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共享,祁南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管理服务互动的工作运行新机制,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1、矿计生办设立了计生信息网络中心,科区设立网络终端,全矿建立了统一的计生共享数据库。纵向实现了科区、社区(居村、单位)
联网,横向实现了计生、和兄弟厂矿联网,建成了区域网,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在线管理与服务。全矿形成了完整的人口计生信息网络。
2、利用人口信息联系平台,查询、下载矿、科区数据库信息,建立流入人员档案,对管理情况特殊的,通过信息平台不仅在内部可以直接调动人员,而且可向兄弟厂矿提交计生信息,并可对外地计生部门提交信息,还可协助公安机关查询嫌疑犯照片和个人资料,具有远程录入、变更、查询、汇总、打印等功能。由以前的人工为主改为网络为主,并实现了第一地点、第一时间,同步采集。有信息变更也可一次性操作成功。
3、新婚信息由区计生网员通过信息平台录入男女双方基础信息,矿计划生育办公室就可查询,并纳入科区管理。出生信息由接生医院出具出生医学证明,根据生育妇女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登录网络,变更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等信息。孕情、节育信息主要通过矿计生办开展生殖保健服务的同时进行采集。派出所在办理新生儿入户时,查验计生证件,核实新生儿父母基础信息和婴儿出生信息,核实出生情况。及时了解育龄夫妇基础信息和婚姻、孕情、生育、人口流动等个人信息,实现了信息互馈,资源共享。矿、科区可随时上网查询。矿计生办开通了信息平台,职工查询输入“1”密码“1”即可登录,查询个人资料。
4、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化给日常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带来方便。一是办理管理交接,对需要变更计生管理关系直接更改,接收单位根据提供的管理交接证明,核实后变更管理交接。二是浏览、查询和下载各类基本信息。科区基层计生人员可随时上网,按单位、住址或其他分类,浏览、查询、打印本矿及科区所有已婚育龄人员基础信息。科区可利用网络数据库基本信息打印管理服务档案,完全代替了手工书写。三是汇总各类基本数据。矿、科区可利用共享数据库,分类、分项汇总本矿、科区的各种计划生育基本数据。既满足了报表需
求,又可以对育龄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
二、加快我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矿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结合科区现实情况,特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科学制定操作性强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议计生网员应予以配置专用电脑,便于工作。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先基础,后应用”的客观规律,保证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规范化管理。改变计生工作中存在的忽视基础性工作,缺乏统筹规划,结果只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到处打补丁,造成了很多资料不到位,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人员调动双方单位应及时更改,并将个人档案交接清楚。尤其网员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兄弟科区的经验,引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去异求同,经常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症结,从而确定我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信息化带动的战略目标。
2、建立信息化管理业务强,思想好,作风硬、会管理,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团队。再好的信息化工作还是要依靠人来完成,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完成,人的能力决定着工作的效率。因此,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决定信息化工作是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3、架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矿基本上是单机运行,存在着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采集渠道单一和传递、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使信息资源在在规范管理、引导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效能。在解决城市与农村没有达到资源共享。另外,与计生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信息“闲置”。所以加快网络建设步阀,尽早实现资源共享,是我们的即定目标.微机化管理,建议人口计生部门服务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已婚育龄妇女,而是将全体社会人口全部纳入视野,前瞻性
地管理人口计生工作.综上所述,几年来科区计生工作实践与探索,尝到了网络信息化的好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各级计生管理人员共同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改进,提高计划生育网络管理信息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科学的人口信息化发展观,紧密结合矿区实际,从解决问题入手,从基础建设抓起,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应用为导向,以开发为带动,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综采区
2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