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

时间:2019-05-13 12:2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

第一篇: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

民富为纲,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

经济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收入是家庭和谐与幸福的基础。近年来,**县各级党政始终把解决老百姓不够富裕的问题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臵,努力建设一个各族群众能够感知、“户户都有增收”的幸福**,让**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导向,夯实“户户都有增收”的思想基础

**县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富民增收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由增长到发展、由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路转变。

一是强化思想导向,解决了“经济发展为什么”的问题。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化,全县各级党政干部的认识更趋统一,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致富群众、造福百姓。因此,在发展农业中,提出了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农民,用现代化理念建设农村,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思路举措;在发展工业中,研究制定了鼓励企业和建筑行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实现富余人员就近就业;在发展第三产业中,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失业、下岗人员就业各项优惠政策,降低门槛,搭建创业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鼓励各族群众创业致富。

二是强化工作导向,解决了“工作重点是什么”的问题。发展好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户户都有增收”关键。全县各乡镇场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突出本乡镇特色产业优势,做强种植业、做精林果业,做大畜牧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推动了“户户都有增收”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考核导向,解决了“工作成效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以收入指标为重要内容的幸福泽普指标体系,并通过细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等,把富民增收宗旨、执政为民理念、和谐发展目标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达到“户户都有增收”的目的。在目标考核

导向下,2009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6元,居民储蓄余额达到 亿元,财政用于惠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补贴、涉农资金补贴支出达到9514.44万元。

二、落实措施,着力实现“户户都有增收”

实现“户户都有增收”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不断探索助民增收新的途径,切实提高各族群众收入,为实现幸福**奠定物质基础。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经过几年努力,**县逐渐形成了以红枣、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马铃薯、小茴香为主的种植业、以家禽为主的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四大农业产业。一是做精林果业。**县坚持把林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来抓。2008年**红枣荣获国家金奖,2009年建成了全*最大的10万亩红枣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基地,2010年深入推进县乡村干部示范园工程,力争建成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红枣精品园5万亩以上,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核桃精品园6万亩以上。预计2010年全县红枣面积16.89万亩,核桃面积21.15万亩,全县各类果品总产达10.45万吨,果品产量大幅增加,林果业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是做强种植业。确定马铃薯、小茴香在种植业中主导地位,巩固我县作为全*最大早熟洋芋生产基地的地位,建好覆盖南*三地州的种薯繁育基地,发展好2万亩洋芋出口注册基地,在全县种植马铃薯3万亩、小茴香6万亩。继续压缩棉花面积,总体保持在10万亩左右。三是做大畜牧业。坚持“两大一特”战略,依托佰佳肉业和家禽养殖备案基地,继续扩大家禽养殖规模,2010年养殖总量达1800万只。充分利用林果对有机肥的需求,紧抓**对口支援机遇,大力发展大畜养殖,今年新建单个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禽畜棚圈28个,逐步形成果畜产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格局,使畜牧业成为与林果业并驾齐驱的另一支柱产业,快速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发展设施农业。坚持改造老棚、完善新棚、提高质量,使所有大棚全部达到深冬生产标准。充分利用**对口援助机遇,以每年2000座的速度大力发展

庭院日光温室,使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组成部分。预计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866元,比2009年增长800元。

(二)推进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促增收。保证农副产品的顺利销售,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多途径深入推进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有利于形成稳定持久有序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一是大力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提高农副产品副加值。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34家,其中粮棉加工企业10家、林果产品加工企业7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4家、蔬菜加工企业1家、仓储物流企业12家,带动农户72786户(农户产业重叠)。2009年共收购各类农产品147172.38吨,加工后销售收入57331.544万元,产值49710万元。二是鼓励农副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组建。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农产品营销协会14个(其中在县民政部门备案登记的5个),2009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0613吨,年销售收入80796.6万元。三是鼓励农副产品营销经济人参与销售活动。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营销经纪人524人,其中从事粮棉营销的有160人,从事林果营销的有90人,从事畜禽营销的有196人,从事木材营销的有42人,从事其它农产品营销的有36人。2009年营销各类农产品107500吨以上,销售总额10754.35万元。四是积极组团参加各类展会。近年来,每年都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津洽会、喀交会、乌洽会、农博会、林博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商品展销会等,集中展示了泽普县各类优势农产品资源,拓展了销路。

(三)鼓励创业就业促增收。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搭建创业平台,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每年县财政投入500-800万元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依托40万亩林果业、10万亩高效多熟种植业、1800万只家禽养殖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营销服务队伍。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22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依托城市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2009年,个体工商户累计已达 万户,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再就业3647人,全县221名“4050”人员和47户“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动态就业”。城镇失业人员逐步缩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5 %。

(四)实施劳动力转移促增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还有大量的城镇待业青年、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是实现“户户都有增收”的一个重要部分。**县大力实施“一户一人一技”工程,整合全县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投入6300万元,建设占地200亩的职业培训中心,并在全县12个乡镇建成10个培训基地,结合内地企业不同时期用工需求,合理设臵技能培训专业,开展订单、定向、定点式培训并进行资格鉴定,使各类未就业人员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09年,参加职业培训10463人,其中城镇各类人员培训633人,农村劳动力培训4833人,劳动预备制培训4997,领取职业资格证书4609人,通过培训,转移劳动力22000人,实现劳务创收1亿元。

(五)落实保障促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四道保障线”,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社会保障向社会弱势群体覆盖等“三个覆盖”,加快实现城保、农民医疗参合率“两个100%”,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转移性收入。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快,居民社会保险收入成为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主体,其他各类保险收入也为部分困难家庭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年全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资金6247万元,同比增加3881万元,其中发放农村低保资金786.3万元,城镇低保资金846.56万元,城镇社会养老金1637万元。

第二篇:全力投入抗旱救灾 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全力投入抗旱救灾 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王家庄各驻村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块带头抗击旱灾

面对又一个百年不遇的旱灾,王家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镇党委的尽心指导下,全体驻村指导员深入抗旱一线,充分发挥旱情民意调研员、抗旱救灾指挥员、政策法规宣传员“三员”作用,确保大春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

当好旱情民意调研员,知民意解旱情保大春。自今年入春以来,王家庄镇干旱少雨,气象灾害已达100年一遇,给全镇12个村(居)委会人畜饮水、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带来严重影响。面对旱情,王家庄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坚守一线,把抗旱保丰收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紧,制定了“每个驻村(居)指导员负责所驻村(居)委会”的包保责任体系,积极协助好村(居)委会干部做好抗旱保丰收工作,旱情未解除之前,驻村工作队员一律不得返回。在镇党委的组织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员行动在前,奋战一线,积极协助镇、村干部进田间、到地头、入农家,实地查看人畜饮水、抗旱保苗和水源蓄水工程等情况,详细了解各村组旱情和群众在抗旱救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做好灾情收集、核查、上报,把握动态用水情况,同镇、村(居)“两委”干部共商应对方法、共谋抗旱措施。截止目前,新农队组织开展入户调查3200余户(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条,采纳14条,为镇党委、政府掌握灾害灾情、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有效的信息。各驻村指导员心系群众,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严峻的旱情,各驻村指导员在发动群众浇水保苗,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全力以赴协助镇党委、政府采取多渠道找水源、多种方式拉水浇苗等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旱情,积极向各村委挂沟联系部门争取救灾资金,帮助群众解决抗旱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镇1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已协调抗旱资金5万余元,铺设水管8000余米,协调拉水车30余辆(次)。

当好抗旱救灾指挥员,修水塘打河坝增蓄水。组织动员干部群众迅速检修水渠、塘坝设备,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源条件开展抗旱保苗; 1

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抗旱资金,修沟打坝,助修水塘,增大水塘河坝蓄水量,待雨天来临时可以最大限度蓄水,提高供水能力,为抗旱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庄郎村委会老黑箐村是山区饮水因难村,村民平时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村中的水塘,今年遭遇特大旱灾,水源基本枯竭,新农村工作队与村干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拉水保证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并共同商量修缮了庄郎村3个村小组村中的水塘,增大水塘河坝蓄水量。驻村指导员和村组干部带领260多名手持杆橇、锄头,肩背箩筐的村民,挖水塘淤泥、加固水塘坝。

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强宣传抓调解促和谐。新农村工作队与镇、村、组干部一道走村入户作宣传,增强群众抗旱信心,通过广播、标语、入户交谈等形式,及时宣传保障人畜饮用水、做好大春生产、综合协调等工作措施,稳定旱区群众情绪,切实增强群众抗旱的信心。同时,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宣传抗旱救灾等知识和注意事项。截止目前,先后组织召开抗旱会议36次,广播宣传126次、入户宣传3150余户。针对当前抗旱形势严峻的局面,新农村工作队员主动承担起矛盾纠纷调解员的职责,不断加强政策措施宣传,倡导团结和谐之风,共同应对旱情,共同战胜旱魔;积极开展各类矛盾排查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成功调解各类用水民事纠纷15起,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第三篇: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劳动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强化民本意识,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真正让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今年以来共与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41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654人。年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完成市达目标全年任务的97%。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完善试点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我们将此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结合我县实际,明确了“盯准开滦、开辟京、津,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打品牌创信誉,完善服务,全力推进”的劳务输出工作指导方针。根据在衡水市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修订了我县劳动输出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07年底输出2.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3亿元的目标。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输出1.9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2.3亿元,向开滦输出9500人次,跨省输出1万人次。另外,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实现与省、市网络的联网,共享用工信息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到2008年,村级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并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确保输出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到2008年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5%,满足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需要。

二、制定三项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调整充实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下步工作任务。二是考核制度,将任务分解到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实行目标管理,作为年终考核各单位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定期评估制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协、各一名副职任副组长,县计划、农经、统计、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在市局的指导下,半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三、狠抓三项工作 扩大输出规模

(一)、抓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县以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为契机,对全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技能性培训。我们对县职校、农广校、驾校等7个学校进行摸底整合资源,根据每个学校的特长确定培训专业。培训单位开办了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我县,培训农村劳动力达1300人。二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引导性培训。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为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我们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成教、职高为依托组织引导性培训60期,培训人数达4555人。三是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与用工单位共同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基地,在组织务工人员外地打工之前,专门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基础理论、劳动法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强化学习,提高在外务工人员的团结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使我县的农民,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二)、抓典型,合理引导农民主动外出务工。培养了时瑞清、白瑞江等10名外出务工先进典型,在《迁西栗乡》、电台、电视台进行了事迹介绍,并给予了表彰。同时重点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外出务工人员岳庆贺回乡办铁选厂,我们为他免费进行开业指导,并在人员招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免费为其招用了30名农民劳动力,通过不懈努力,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的意识不断增强,争先恐后到外地寻求就业门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抓信息,完善信息搜集发布网络。常年派人外出到各大中城市搜集用工信息,并在用工量较大的城市还建立劳务输出信息收集点,配备兼职信息员,负责用工信息的采集。对筛选后的用工信息,除劳动力交流市场及时予以发布外,县电视台和电台在黄金时段随时进行循环发布,各乡镇还利用流动集市直接将用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形成了辐射周边各县的信息发布网络。今年以来,共搜集发布劳务信息130条,做到了信息发布准确、可靠,供需对接方便、迅速。

四、突出四个重点 完善管理服务功能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乡(镇)、村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汇报,部署下季度重点工作,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鼓励各劳动保障事务站独立开展就业工作,凡是劳动保障事务站每输出一名劳动力,我局便给予20元奖励,目前已发放奖励10万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各乡镇保障事务站开展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经他们组织输出人员占全县输出人员的70%。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年初开展的“春风行动”为契机,在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硬件投入的同时,合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通过劳动执法手段,打击非法职介活动,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环境。

2、注重跟踪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在将“务工者”送出去的同时及时的“跟出去”,派人专程进行护送,对接收地的食宿、岗位、用工待遇做详细的安排。并制定了跟踪服务及管理制度,经常走访用工单位,及时妥善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工伤、工亡等突发性事件时,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及时赶赴现场,积极协助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共协助用工单位处理了伤、病、亡等事故72起,有效的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农民工家属和用工单位双方的信任。

3、组织用工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9月份我们把30多家用工单位的领导,请到县里征求意见、交流感情、以玩为主。在玩的同时,共叙合作友情,进一步密切关系,增进感情,在这方面舍得投入达到了预期,这次活动的开展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

4、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为开滦各煤矿务工的近3000名迁西籍农民协议工代办养老、医疗、保险的同时,又为他们交纳了工伤保险,解决了务工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的问题,彻底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举受到了用工单位以及我县农民的一致好评。实现了“求职有去处、务工有合同、输出有保障”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县邮政局(390人)、网通分公司(216人)2个单位用工实施劳务派遣,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要。总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县形成了农民外出务工,愿意通过我们介绍,用工单位招工愿意让我们组织的局面,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存在问题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宣传力度不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内容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处理。

六、下一步打算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是按照“思想再解放,路子再拓宽”的要求,继续加大输出力度,广辟输出渠道,广交新朋友,走出去与大中城市联姻。力争成为“京、津、唐”环渤海湾这个金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争取输出更多的劳动力,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省实施阳光工程扶贫技能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同时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自觉投入到培训中来,变“要我参加培训为我要参加培训”,使培训达到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三是按照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篇: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2016-3-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3月11日

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东盟进入中国市场的海陆通道,沿海、沿江、沿边,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个个鲜明的标签,成为广西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所在。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项独特政策优势,为广西带来了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东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了广西代表团审议,对广西发展作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在广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的定位,赋予了广西新的重大使命,也为广西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事业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五年来,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根据自治区工作安排,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海洋事业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年来,海洋规划立法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广西海洋地方性法规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随着《广西海岛保护条例》即将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广西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三大海洋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上有望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速”。《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成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颁布实施后首批获得批准实施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2015年)》《广西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获得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用海规划》《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年来,海洋领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丰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全面清理确认了行政权力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海洋领域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机制,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陆续推开,启动了以市场化配置方式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评估、出让以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秩序。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了《广西填海规模控制性指标(试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签订了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实现了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监测、海洋灾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研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属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沿海三市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较好地维护了海砂开采秩序。与自治区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不定期开展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

五年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沿海市绩效考评范畴,从严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港湾、河口、赤潮多发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布设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极大提升了广西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能力。妥善处置了红树林虫灾、北部湾赤潮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威马逊”“彩虹”等多次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较好地维护了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开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为62.3%、67.8%、83.4%,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面积达9202公顷,面积趋于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年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验收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经费最多、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广西作为地方项目执行办,配合国家项目执行办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先后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等3个牵头(重点)项目、16个参与(一般)项目,为广西参与单位争取到国家资助的累计近4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业务化运行后科研能力逐年提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在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组建了海洋学院,不断优化涉海学科布局。

五年来,海洋基本能力建设更加夯实。海洋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2012年底获批成立。开创了全国海洋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建设与管理之先河,初步建立了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运行环境基础。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日益完善,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海监执法基础日益夯实,广西首艘千吨级海监执法专用船正式入列,广西海洋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和防城港海洋维权快速反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对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提升海洋执法水平、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海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扎实。坚持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八个从严”,构建党组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四风”问题等,加大整改查处力度、监督管理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全区海洋系统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区海洋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强区,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主动适应,认识上尽快到位,方法上抓紧改进,工作上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海洋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路。1.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的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海洋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重大转变,主要是海洋经济管理面临着由统计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由强调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要求海洋工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必须加快转变海洋管理职能,必须加快破解海洋支撑保障难题,必须加快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海洋工作新发展。

2.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新要求。当前,广西全区上下正紧紧将抓住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好“边”的文章,努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格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国际合作,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海洋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以创新理念增强海洋事业发展新动力,要以协调理念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新格局,要以绿色理念开辟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要以开放理念拓展海洋合作发展新空间,要以共享理念实现海洋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树立惠民利民资源观,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深刻认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结合广西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五大政策支柱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完善海洋资源调控方式;围绕“产业政策要准”,实施有保有控的用海政策;围绕“微观政策要活”,完善海洋资源市场环境;围绕“改革政策要实”,加大海洋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强海洋服务社会民生保障。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严把海洋资源供应关口,实施有保有压的用用海政策,加大用海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防范海洋领域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海洋源供给保障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五篇: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力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

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力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动产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枢纽作用越来越显现,已成为当前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的有力抓手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动力。近年来,我县按照“选准一个能人、培育一个产业、成立一个合作组织、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思路,鼓励、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互动双赢”。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涉及奶畜、蚕桑、果菜、种植业、工艺品等众多领域,发展会员2411人,佳美工艺品、兴盛乳业、利民蚕桑、绿源瓜果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县合作社经营发展的“领头雁”。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2000多万元以上,其中,百万元以上的达到10个,30万元以上的达到15个,年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联系销售农副产品3000万吨以上,实现收入50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效益。兴盛乳业专业合作社集体资金年均增加32万元,社员的股金分红每股达到15.7元,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县通过合作社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10个,获得国家产品专利3项,“西秦竞秀”苹果、“满寨红”西瓜享誉省

内外,成为馈赠亲朋好友和来宾的佳品。全县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20元以上。

通过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深入调查,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支持和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运作不够规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在目前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对于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抓宣传,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宣传各地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特别是经济收益等方面的典型,增强群众的合作理念,激发群众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热情,调动群众入社建社的积极性,提高各级干部依法支持和推动合作社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抓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和要求,健全完善股金设置、机构建设、民主决策、财务监管、赢利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全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做到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质量安全标准、技术和培训服务,统一产品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四统一”,加快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抓好名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认证。

3、抓服务,增强带动作用。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对产业优势明显的合作社要加大培育扶持,对与农民利益联系不紧密的进行改造,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要从技术、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特色产业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提升自身实力。鼓励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构建“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发展水平和经营效益。

4、抓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和落实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搞好信贷服务,依法优先安排合作社建设用地指标,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用电、用水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省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跨越发展。

下载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