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预习探究)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预习准备
【第一组】
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情景设置】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概况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之后,一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便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当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提问思考: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第二组】
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
【情景设置】
材料一:
“知识”发展预测:据说,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阅读量的总和。今天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很快就会被淘汰。
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至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因此,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能满足日后一生工作生涯的需求;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需延长为5-22岁;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类惟有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材料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因此,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提问思考:从材料概况出,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
【第三组】
三、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情景设置】P57-59页,怎样做到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①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第58页
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第59页
提问思考:看课文材料后思考,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四组】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情景设置】:综合课本资料和教师补充资料。
提问思考:
(1)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2)建设“学习型社会” 对于我国有何意义?
第二篇: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shan 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
三、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一组】
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情景设置】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概况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之后,一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便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当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提问思考: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师生归纳:
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⑴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⑵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就象坐标上的两个数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
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都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彼得•圣吉 ——“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创始人】
1947年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师从麻省理工学院、电脑内存发明人、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佛睿思特教授(Jay Forrester)读研究 1
生。之后,他从老师的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中得到启发,继续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建立一种更为理想的组织。他的理论强调人的价值,注重系统思考,认为组织想要实现其最大的发展潜力,就需要重视远景、目的、自我反思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
【第二组】
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 【情景设置】 材料一:
“知识”发展预测:据说,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阅读量的总和。今天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很快就会被淘汰。
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至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因此,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能满足日后一生工作生涯的需求;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需延长为5-22岁;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类惟有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材料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因此,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提问思考:从材料概况出,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 师生归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
1、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终身教育(或称终身学习)是发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大于在线上网的人数。
其次,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日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现阶段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要有明显提高。2020年,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包括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上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3、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国正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
4、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人民接受教育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范围.【课中探究】阅读以上材料和教材P56-57页“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教材,思考什么叫“知识”? 知识,不仅仅是贮藏在头脑中的具体的科学文化理论,还包括获得这些理论的能力与方式等。
2、古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天有何新的意义? ⑴、新知识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 ⑵、知识创新在不断进行、永无止境;
⑶、知识不断扩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⑷、社会不断发展,面对不断涌现的、“无穷的”新知识,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3、对于文化传承来说,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
⑴、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⑵、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量激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文化传承的方式,促进“学习、文化、教育”三大资源有机整合; ⑶、“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组】
三、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情景设置】P57-59页,怎样做到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①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第58页
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第59页
提问思考:看课文材料后思考,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师生归纳:
(1)公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时学习,处处学习。
(2)国家:国家也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
【课中探究】学习型社会”的特点P59页课本。
(1)人人都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教师小结:
1、学习由不甚被重视状态提升到支配生活的地位;
2、学习由阶段性转变为全程性;
3、学习由自在性转化为自为性;
4、学习由非经济性转变为经济的直接动力;
5、学习由注重经验型转向促进创新性。
【第四组】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情景设置】:综合课本资料和教师补充资料。提问思考:
(1)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2)建设“学习型社会” 对于我国有何意义? 师生归纳:
(1)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繁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加快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文化发展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2)建设“学习型社会” 对于我国的整体意义
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潮流。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提出了“创新”的历史性任务。而创新,就要求充分开掘人力资源,就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是解决我国当前新问题的新举措。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就业的重负;二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四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创建学习型社会,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教材P56-59有五则材料和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
①第一则材料和图片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对社会进步、个人发展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
②第二则材料和图片说明知识不只是贮藏在头脑中具体的死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③第三则材料和图片说明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传统学校教育的范围。④第四则材料和图片说明人人需要终身学习。
⑤第五则材料和图片说明网络拓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习的交互性。
课堂练习:
1、韩愈著名的《师说》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启示我们(B)
A、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学习方式不断改善
B、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
C、建立学习型社会,可以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
D、教育应成为国家工作的中心
2、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指出,必须善于学习。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运用文化生活理论回答:
(1)怎样理解“学习,学习,再学习”?
(2)怎样才能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说,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永远学习。要建立学习型社会。(2)
公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国家:国家也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
第三篇: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致橡树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预习案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借助预习案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有一个了解,通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对本诗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把握。2.通过“整体感知”扫清对诗歌文本的理解障碍,并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识。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便向老师请教或由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4.限时15分钟,高质量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了解背景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具有极强的现代人文性,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新鲜,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诗人是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成了低级趣味、成了小资情调,甚至于被人谩骂、批判。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
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同时更以独特的视角诊释了女性的爱情立场。
三、文体知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四、整体感知
诗歌从内容上分为几层?
明确: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Ⅱ.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基础知识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巩固落实,不留遗漏。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为加点的字注音。攀yuán()凌xīāo花()绿yīn()慰jiè()霹lì()雾ǎi()流lán()虹ní()红硕.()戟.()常春藤.
()(答案)攀援 凌霄花 绿荫 慰藉 霹雳 雾霭 虹霓 shuòjǐténg
2、下列各项都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语,请改正。
A 凌宵花废墟懊丧()B 做窠稠蜜雾霭()C 流岚虹霓绿阴()
(答案)A 霄 B 密 C 荫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 究 案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一.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几种爱情观的认识。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4、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探究点二】
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本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读朦胧诗,体悟主题
1、“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2、“小巷顾城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3、“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Ⅱ.文本拓展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的异同 我愿意是草屋, 我愿意是急流
在深深的山谷底,裴多菲(匈牙利)草屋的顶上 我愿意是急流, 饱受风雨的打击......山里的小河, 是一只小鸟, 只要我的爱人 在崎岖的路上、在我的稠密的 是可爱的飞焰, 岩石上经过......树枝间做窠, 鸣叫. 在我的炉子里, 只要我的爱人 我愿意是废墟, 愉快地缓缓闪现. 是一条小鱼, 在峻峭的山岩上, 我愿意是云朵, 在我的浪花中 這静默的毁灭 是灰色的破旗, 快乐地游來游去.
并不使我懊丧......在广漠的空中, 2
只要我的爱人 懒懒地飘來荡去, 是青春的常春藤, 只要我的爱人 沿着我荒凉的额,是珊瑚似的夕阳,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
一:文本形式的比较
《我愿意是急流》作者是间接抒情,通过借助代表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情于景。形式上结构对称,句式重复,给人以视觉美,上下押韵,两行转韵,给人以听觉美,我她对举,一唱一和,给人以听觉美,同时比拟贴切,隐喻相关,给人以画面美,整篇诗形式上对称,情感热烈,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火热的爱情。《致橡树》同样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先用“我如果爱你,绝不”的句式来否定了自己爱对方的方式不是攀附与痴恋,“不,这些都还不够”作为一个转折点,倾诉了自己的理想爱情模式是能够和爱人相敬相知,想象着自己和爱人一起共风雨同患难一起享受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到的是满足与幸福。她用自然的景象来描绘她和爱人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默契与敬勉。形式上相对自由,没有像裴多菲那样结构上完全对称,但同样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二:文本意象的比较
1、《我愿意是急流》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象自喻,这些意象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感;而比喻爱人的意象则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相对来说,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我们不难发现,裴多菲是以男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理想的。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2、《致橡树》中抒情主人公是以“木棉”这一树的形象出现的,以“木棉”的独体意象来对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歌咏它们的美好,而是用了一系列限制性词语——“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甚至”等,对它们予以否定。这些带词语传达出了作者鲜明的信息:抒情主人公是以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来告白她爱情的诉求。在这里,我们发现,舒婷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三:文本意境的比较
裴多菲凸显他的男性主张,舒婷宣告她的爱情宣言。
1、裴多菲是站在大男人的立场对待她的爱人,他说,“我的”爱人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整个历程中“我”甘愿承受“崎岖”,勇敢地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漂泊,哪怕毁灭,哪怕生命最后是苍凉。前提是“我的”爱人必须是“我”所希望的那种“小鱼”,那种“小鸟”,那种“常春藤”,那种“火焰”,那种“夕阳”。“她”的贤淑灵动是为衬托“他”的坚忍勇猛,“她”的安逸鲜艳是为见证“他”的庇护有力。如果,他的爱人没有和他的希望向一致,那她就不能得到她的爱,这完全显示出裴多菲的男性主张。
2、舒婷则是坚持女性独立的立场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
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我想,这是女权主义者温和的觉醒书。她不反对女性拥有贤淑美德,也认为女性拥有柔美的秉性是必要的,可是她并不认可女性就要成为男性的附庸,一切以男性的意志转移为转移,她比喻“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她”与“他”:“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她”与“他”:“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她”与“他”:“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这样的爱情神谕,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这些就很符合作为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心境,现在的女性不仅向往的是爱情,更多的还是自己的人性自由,她的诗也让一些想要依傍所谓的大款的女性有了一次觉醒,爱情和人格独立两者兼顾又交相辉映,绝非易事,需要具备平等意识、宽容意识、人格尊严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些人文学思想的独立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种爱情理想。四:文本意味的体会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是中外两篇赞扬爱情的美妙诗歌,读了裴多菲的诗句,我感到的是男性的阳刚,似乎自己就会被包围在他的爱中,时刻受到保护,这也许让很多喜欢当小女人的女性感到很向往,也很期待自己的生命中也会有一个像这样的伴侣能够时常守护在自己的身边,可是现实的生活又给我一个反证,那些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有百般宠爱的机会,可是,最后却以悲剧收场,这让我不敢奢望这样的爱情。读了舒婷的《致橡树》,它让我感到的确是女性的坚强、独立与自信,不管是谁,都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这让我明白平等的爱情才能长久,世上本没有谁天生就是为某一个人服务或给予保护的,只有自己能够独立,才能给予对方爱。我们时刻宣扬男女平等,不仅仅只有说法上的平等,最重要的还有人格,精神和自身作为一个人而平等。舒婷告诉了我们作为女性所要坚持的梦想和原则,这是我最大是收获,这些是我读了两首诗之后所得到的体会。
当然无论裴多菲还是舒婷,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说明他们的诗在现今社会还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爱情观,还在被不同的人坚持着。其实无论舒婷的独立、平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还是裴多菲带有政治色彩的爱情观,都无所谓对错,因为诗歌本身没有对错,爱情本身也没有对错。他们的爱情观必将传承下去,留给更多的人去讨论.【我的收获】反思静悟
第四篇:教案: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路径参考
1、通过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事例,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理解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4、理解与时俱进体现的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二、理论评析
(一个原理、一个理论依据、一个首要问题、一对关系、一个要求)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举例】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宪:
A、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
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
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一词入宪,“计划经济”一词淡出;
C、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
增加了“依法治国”四个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2004年修宪:“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非公经济地位获得提高;更加明确地表明“保障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扩大;“政治文明”首次被建议入宪;国家主席职权有所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统一(1)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举例】讲真话要有“五气”:勇气、正气、底气、锐气、大气; 【举例】不求真务实的几种表现:
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急功近利,随心所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
二、第六课课时练习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理论评析
(一个原理、一个理论依据、一个首要问题、一对关系、一个要求)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举例】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宪:
A、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一词入宪,“计划经济”一词淡出;
C、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增加了“依法治国”四个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2004年修宪:“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非公经济地位获得提高;更加明确地表明“保障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扩大;“政治文明”首次被建议入宪;国家主席职权有所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统一
(1)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举例】讲真话要有“五气”:勇气、正气、底气、锐气、大气; 【举例】不求真务实的几种表现:
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急功近利,随心所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布置作业】
第五篇: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初步探究
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初步探究
摘要
学习型政府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政府改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性选择。建立学习型政府,就要在政府机关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创造一种适合学习型政府的文化,转变政府价值观,创设新型的政府精神。提出创建学习型政府要完善公务员培养体系、构建政府学习型组织、创建多元化的学习载体,以及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保障机制、考评制度和公务员的选拔机制等。我们要从多方面探究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具体思路,为成功地建设学习型政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学习型政府;政府文化;制度保障;创新
Preliminary inquiry about building a learni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BSTRACT
A learning government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knowledge economy, is the world'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reality choice.To establish a learning government, will be for the government to set up new learning concept, create a suitable for the learning culture of the gover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government values, create a new spirit of the government.Puts forward to create a learning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civil service training system, build a learni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create diversified learning carrier, and establish a learning govern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civil service selection mechanism, etc.We want from many aspect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ideas of building a learni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provide theory support to successfully build a learning government.Key words: a learning government;The government culture;Institutional guarantee;innovation
目 录
前 言..............................................................1
选题依据.............................................................2
前人研究........................................................2
我国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国际背景................................3 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必要性......................................3 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思路选择
...................................4 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重要意义......................................4 参考文献
........................................................6
前 言
所谓学习型政府组织,是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建设人民满意的党政机关为奋斗目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政府的学习气氛,塑造全新、前瞻、开阔、系统的思维方式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政府组织。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不是依靠权力、领导意志及行政命令来推动,它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律和自主,依赖于机关内部相对稳固的运行机制,通过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推进政府再造。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政府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version),即政府组织的共同构想。二是政府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三是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四是政府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五是政府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选题依据
前人研究
在行政改革过程中,学术界一直很重视政府创新理论和时间的探索,但在我国把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引入政府创新理论和政治家的实践视野是在90年代末期。
我国把学习型政府的研究,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体现在由连玉明主编,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的《学习型政府》一书中。作者主要从政治文明,新公共管理,政府治理结构,政府精神,电子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我国学习型政府。
2、在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连玉明主编的《学习型社会》一书的第三编中,作者从国家学习体系,公共管理,国家治理结构与政府再造,电子政府,政府精神等角度入手,着重研究学习型政府与政府服务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徐正中和张永全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习型政府》一书中,主要从政府管理制度变迁,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挑战,政府再造,学习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学习型政府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学习型政府。
4、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习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读本》一书中,王强和陈易难从政府管理创新这个角度来研究探讨学习型政府。重点探讨学习型政府和政府管理的理论创新,政府公共政策创新,政府法律制度创新,政府组织创新等方面的内在关系。
以上研究成果初步构成了我国学习型政府理论研究的框架,并对我国学习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和构建具有重要的知道和推动作用。其他的学习型政府及其构建的理论研究大多是以这些理论成果为基础的。
1、我国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国际背景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动摇并改变着原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方式。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政府替代
模式,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传入我国后,与中国的政府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关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巨著《第五项修练》一书开始传入我国,该书推介一种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未来的组织。
1.2管理思想界对学习型组织开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有的学者称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的金矿”,有的学者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未来企业的应变之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彼得·圣吉在全面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规律后认为: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世界企业界学会对学习型组织理论高度重视,于1992年授予彼得·圣吉最高荣誉——“开拓者奖”。日本管理学教授野原深刻地总结了其中的原因:“一个惟一能肯定的东西,就是在什么都无法肯定的经济世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惟一源泉是知识。”所以,建立学习型组织日益风靡世界。
1.3世界上许多城市和国家也纷纷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组织” 美国提出了要成为“人人学习之国”、“把社会变成大课堂”的“学习型社会”。日本提出要把大阪建成“学习型城市”。新加坡、荷兰则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府”。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也着重指出:“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党同志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政府机构改革,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成败在此一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紧跟党中央,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我国学者也把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应用于政府管理领域,试图用这种理论把政府打造成高效的、廉洁的、与时俱进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府组织。
2、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必要性
2.1建设学习型政府,是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型,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加速期,特别是对落后地区来讲,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一个跳跃期。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实现由低标准小康向高标准小康、由几个主要指标的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要求政府必须转型,政府的工作方式必须转变,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执政水平必须要提高。建设学习型政府是促进公务员更新学习理念、提高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整个政府应对社会变革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我们的政府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始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从而领导、驾驭好这个社会。
2.2建设学习型政府,是建设新型政府的基础。我们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府、效能政府、法制政府、和谐政府、为民政府、廉明政府”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建设新型政府。在新型政府的几个方面中,建设“学习型政府”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因为只有建设成“学习型政府”,才能使政府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从而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政府的自身建设产生不竭的动力;才可能使政府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用法意识,明确服务理念,提高拒腐抵抗力,从而推动“效能政府、法制政府、和谐政府、为民政府、廉明政府”的建成。
2.3建设学习型政府,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明确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各级各类组织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学习型”创建活动。“风成于上,俗成于下”。创建学习型社会,首要的是要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公务员队伍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中的表率作用,继而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4建设学习型政府,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与世界发展潮流同步。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府,就是要学习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并把最先进、最能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思想、认识和经验,体现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凝聚全区人民的力量,在推进浉河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实现自我超越、共同发展。
3、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思路选择
3.1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公务员的本职是工作而不是学习,如果学习影响了工作,或者为了学习而放弃工作,那只能是本末倒置。实践性学习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知识和经验相统一。这种学习方式表明在工作场所和在教室一样能够提供同样多的学习机会。所不同的是,实践性学习要求结合工作经验反复的思考。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包含3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①知识从实践中来,并且应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②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是一种集体行为,因此学习是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工作;③使用实践性学习方法的人都倾向于去探索该如何学习,这有助于他们解放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实践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毕业论文 3.2多方式多渠道地学习一是要坚持研究式学习。以深入学习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途径,以推动创新为目的,营造深入思考、探讨争鸣的氛围,使学习研究与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推进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坚持开放式学习。要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开阔思路,以世界眼光博采众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学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三是要坚持互动式学习。就是要在平等参与、互相交流中学习,每个工作人员都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为政府组织内部交流思想的课堂、研究问题的平台和创新思路的阵地。四是要坚持反思式学习,这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化。在反思中探求规律、升华认识,不断调整完善自己,变经验为智慧、变教训为财富,在反思中审视问题,用更好的思路办法解决问题。
采取现场教学、外出学习培训、菜单式学习、网上学习、论坛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实实在在的载体吸引广大公务员参与,增强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实效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充分利用和完善原有学习载体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学习载体创新、设计和拓展,以满足各层面公务员学习的需要。
3.3重视积累经验,鼓励尝试,包容错误和向错误学习虽然有大量论述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学习的文献,但是一方面因为这些文献大多集中于纯组织或赢利性组织;另一方面,各种著作也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没有什么压倒性的理论,也没有最好的实践方法。因此,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尤其重要。实践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尝试难免就会犯错,禁止犯错就会扼杀尝试和抑制创新。通过尝试获得的连续性的经验能够描绘知识发展的清晰轨迹。重视积累经验并在经验中总结,重视新理论,以及思考新理论出现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学习内容并且更有效地学习。
4、我国创建学习型政府组织的重要意义
4.1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的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改变,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团队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必须建成学习政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4.2构建学习型政府是适应国际行政管理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行政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政府部门除了要处
理本国事物外,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要求政府必须是开放的结构组织,不断接纳外界的、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应对各种复杂多样的国际行政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是学习型政府,不断学习世界上不同的执政理念和管理模式,借鉴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在提升自己的行政效率和办事能力,一更好的应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在全球不断改变的行政环境下巩固并提升自身的政治地方。4.3创建学习型政府是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对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要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迫切需要提高政府的整体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而系统思考,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因此,建立学习型政府,有利于推进政府的工作创新,更好的、有效的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负责问题
4.4构建学习型政府是解决社会转型期问题的需要 我国的各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的变革,制度的变迁,以及公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一并使得整个社会在转型期出现了多种复杂矛盾和问题,这给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政府,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执政能力,才能更有效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同时,构建学习型政府也是提升公务员工作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政府公务员的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构建学习型政府,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的要求,也是政府公务员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着,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出版,1998.[2] [美]彼得·圣吉着,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译.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与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4]李阳.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学习型政府建设[J].理论前沿,2004(15).[5]陶学荣,李荣华.创建现代政府管理新模式:学习型政府[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6]叶肇芳.我国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动因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09(4).[7]许正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政府管理创新-学习型政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8]王岩.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几点建议[J].商业文化,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