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压题小议小学语文的_亲和之举_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小议小学语文的“亲和之举”
诸暨市安华镇小蒋志会
内容提要:通过听周教授的报告得到启示,懂得了小学语文的亲、醇、和、美的几个特点。然后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自己对小学语文亲的几点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亲近学生学习方式文本
最近,我有幸听取了周一贯教授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群体风格研究的报告,并观摩了几堂这种风格研究的优质课。我也从中受益非浅,对小学语文的“亲、醇、和、美”的内涵也有了几分认识。我联系自己的教学生活实际,就小学语文中的“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我以为“亲”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契合点,也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我们教师与学生的亲近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印象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老夫子,手拿一把戒尺,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机械地重复着束缚人思想的《四书》、《五经》。教师俨然一副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学生稍不认真触犯清规 律,便饱受 尺的皮肉之苦。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可想而知,这种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吗?师生之间又怎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们现在语文教师大都具备了现代的教学思想-----那就是以人为本。即主张教师与学生亲近。亲近------正如金明东教师在《亲、和、醇、美------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中所论述那样,“亲”,即教师在课堂的亲切之语、亲善之举、亲近之情、亲和之力。课堂的亲和------这是一种从教师骨子里透出来的亲和:教师怀着童心与爱心,主动“蹲下来”,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看世界进课堂,努力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智慧地成长,让他们亲近课堂、亲近语文、亲近生活,站在教师的肩膀上出课堂看世界。
记得那是我刚从教不久,一次,我在上一堂语文课《在大熊猫的故乡》,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大熊猫生活在山高谷深、箭竹茂密、流水潺潺”的山谷中,我引导学生刚刚读完这一段文字,马上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熊猫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有水的地方呢?”一个男生马上举手回答“因为大熊猫长得比较胖,行动不方便,它在口渴时,可以不用走过多的路就能喝到水”。这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回答,似乎有些糼稚。但我马上对他的这种想法表示肯定,说“你想得真周到”,那个学生非常高兴,当时脸上都在发光。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我没有扼杀一个富有想像力的童心。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情境与学生的亲近。
教师的亲和还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方式与学生亲近。只有选择了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和更加敏捷,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上小学语文《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如果单纯地由教师分析,课堂气氛一定很沉闷。于是我想出了角色表演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文本,然后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电视机,向在座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特点和功能,比如说“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超大屏幕电视机,在我们电视机家簇中,我的个子无人能比,好了,我已经作了充分的自我介绍,你们了解我了吗,喜欢我吗?”学生们果然像我预期的那样,自告奋勇、踊跃表演,在轻松各和谐的氛围中了解到了各种电视机的特点和功能,而且对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又如,我在上《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观察和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准备一张地图和几幅图片,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带领大家参观的形式学习全文,学生们都争相上台表演。整堂课的效果挺不错的。
二、让学生与文本亲近
我们现在有大多数语文教学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
堂语文课花样越多,有的甚至完全与语文文本脱离。作为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甚至要超越文本。我们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亲近文本、解读文本,方能体现我们所说的本色语文。当然,亲近文本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与生活相联系。
比如,小学二年级有一篇关于五星红旗的一篇文章,通过学习课文一升到爱国这一情感主题上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于是,我就让学生在学生升旗仪式上先去体验,当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听着激动人心的国歌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在上课文时,让学生将在生活中的体验与课文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非常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这样,不仅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也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读的方式来亲近文本。
要想更好地亲近文本,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只有通过各种各样声情并荗的朗读,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才能有一种心灵的碰撞,才能有一种情感的体验,实现我们的情感价值目标,体现语文的人文精神。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范读、领读、略读、精读”等,我们应根据自己上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近。
又如,我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我根据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会积累重点词句。选择了精读这种阅读方式。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份,反复地朗读,从中感悟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和给人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达到了教学目标。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但无论如何,亲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语文的美,才能更好地运用它。
第二篇:压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
张家港市南丰小学赵新梅215628TEL:***
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很多语文老师也觉得作文课难教,。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在老师给了题目之后,就急忙提笔写。还有些学生感到题目难写,很长时间静不下心来,不知该怎样写,紧皱眉头、唉声叹气或是东张西望,甚至坐立不安。对于这两种学生,其实他们都写不出好文章。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作文难”现象呢?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作文难”的现象分析
(一)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能力被抑制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应该像人们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愉快。美国教育学者认为,在学习写作以前学生们一般都认为自己本来就会写作,他们甚至能自己“出版”书籍。令人遗憾的是,从语文课上开始作文教学以后,我们的学生就越来越不能“自由”地表达了。许多教师因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较大的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刻意地追求内容的“新意”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在作文中学生也是这样。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了什么就会在作文中如实地写出来,真实中透露出儿童的天真,真实中反映出他们纯真的情感世界,没有虚假,没有做作。而往往这样的文章却被老师扣上没有“新意”的帽子,认为学生的选材没有创意,认识肤浅,写得再好,也顶多打个良好。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意”,赢得高分,每次写作文都要挖空心思地想一些与众不同、最好是大家都没
有见过的内容去写。这样的作文看上去很有“新意”,但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假话连篇,虚浮夸张,找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词句东拼西凑。这样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没有亲身经历,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三)过度地追求美文佳句的引用
许多老师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写出一些闪亮经典的句子和词语,每每在写作文前,总是先让他们从书上摘抄大量的好词佳句背诵,并要求他们把摘抄到的经典的词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认为这样的作文写出来才够水平。因此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常常说着一些不符合自己年龄和性格特征的话,让人读了总觉得孩子在说大人话,言不由衷。也许,这个孩子根本就不理解这个词语、这段句子。学生不是名人,但我们却试图以名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说名言;学生不是哲人,但我们却要求他们具有哲人的思辨力;学生不是诗人,但我们却在用诗人的水准去要求他们的语言要生动富有诗意;学生更不是一台复印机,但我们却经常让他们去复制别人的语言。
综观以上现象,如果再这样刻意地让学生去写作文,他们快乐的孩提生活会在作文中失去快乐;学生纯真的情感世界会在作文中失去纯真。若如此长期下去,学生的成长令人担忧。让我们把本该属于孩子的那片纯真快乐的天空还给孩子们吧!
二、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引导观察,写真实生活
认真观察是为了获得写作的材料。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像蜻蜒点水,肤浅、不深刻。教师就应该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留心身边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亲眼见一见,亲口问一问,亲身做一做,养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看,指的是认真观察。这种观察,不只是把学生简单带出去看一看就算了事,而要重视指导观察。学生在平时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写作前指导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想,就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把看到的、听到的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和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悟出新意。“想”要以“看”为基础,而不是凭空乱想。“想”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小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决定着文章的灵魂,它是核心的东西,所以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可以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计划地循序渐进,逐步引导。这种观察能力不是能够一朝一夕立刻提高的,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和写作实践活动中,善于利用机会,有意识地培养。
(二)优秀范文,引导写作
范文既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精选的作文。“引导”不是指对范文的照本宣科,那样只会造成学生的机械模仿,而是要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剖析,体会范文的写作方法,起到引路的作用。我通常的做法为:先让学生根据本次的作文要求,谈谈自己在课前是怎么准备的;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最近学过的课文在这些方面的写法;接着出示范文并引导学生思考:范文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总结提炼出带有指导作用的写作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要求写生活中的新发现,这时我问:“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然后,阅读例文,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经过的。学生在探讨中有了写作内容,产生了写作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写作的依据和方法,写作时已无太大的困难。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仿写了。
(三)主动交流,互相提升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聆听、协作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一个小组里学生的作文都是学生自己读,大家想,各自提出修改方法,然后议一议,辩一辩,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最后修改定稿。可以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全班交流。教师浏览一下修改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让作者和修改者互动交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过这种坚持不懈而又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我相信,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稳步提高。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任重道远。让我们都来关注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用更多更好的个性语言,写出好的作文,把生活描绘得更为精彩,更为真实和更具有感染力。努力让小学生“乐于作文”,让“作文难”现象成为过去式,一去不复返。
参考文献:
[1]曲云《小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的原因和对策》[J].牡丹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徐海鹰《浅谈小学生的写作心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6 [3]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4 [4]张耀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例话》[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8
第三篇:压题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简报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简报
(网络版)
主办:杨蔚工作室2010—12—
1携手生本再对话共促课堂高效行
——北碚区小学中段语文研修活动掠影
12月1日上午,,细雨携着寒意,北碚区实验小学逸夫楼的阶梯教室里却洋溢着融融暖意,来自委属各小学校、各镇(街)教育管理中心、西南大学附属小学、重师大初教院附属小学的语文教师,北碚区小学语文工作室、西师出版社、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中文方向的博士、硕士、大足县的同行共计200余人汇聚一堂,就“小学语文主体式生本对话教学”开展了热烈友好的研修活动。
活动首先由北碚区实验小学的冉高明老师和北碚区小学语文工作室的刘利老师分别执教三年级略读课文《地球清洁工》和四年级批读课文《哥哥的心愿》,课后,两位执教教师聚焦“小学语文主体式生本对话教学”作了及时反思。
接着是同伴经验分享。北碚区中山路小学的赖琴老师和北碚区朝阳小学的赵铭老师分别作了发言。赖琴老师结合本次研究主题,就自己所在学校语 1
文组读书做记号课题以《阅读教学中“二次批注”的深化研究》为题,从“研究背景、各年级目标、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介绍;赵铭老师聚焦“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谈了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做法。
随后,杨蔚主任组织在场的老师们积极研讨。来自区内外的听课教师都发了言,大家一致认为两节课回归了语文本身,都是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展开学习,因文而异,教法不同,都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语言现象中学知识,找方法,寻规律,然后表达、运用、实践,将作业练习整合在课内,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互动研讨中,老师们还提出了语文教学中一些困惑,杨主任作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最后,朝阳小学的李静校长传达了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参加“小学语文国培计划”的信息及感受,她重点传达了全国小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崔峦的讲话:语文教学要“二度开放”,敢于大胆取舍文本,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做了“一课多得”,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凸现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主体式生本对话教学”课题研修活动的开展,为北碚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参会教师获益匪浅。(通讯员:吴冷灿)
第四篇:压题小学数学论文
免费教育文稿网无需注册,免费下载,关注课件、试题、教案的打包下载和参考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小学数学论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
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张敏
摘要课堂是不可预测的,错误也是难免的。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并能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为学生和教学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错误善用培养美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错误出现,但是在平时我们比较关注学生的闪亮点,对于他们正确的回答津津乐道,却忽视了课堂上的错误。课堂是不可预测的,错误也是难免的。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学生不出错的的教学,它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意外”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并能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为学生和教学的发展服务。
一、善用错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发生的错误不是一文不值的,它通常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出示“把一根木条锯成6段,每锯一段用5分钟,问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30分钟”,这时老师不给任何的回答,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学生拿纸折,有的画图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寻找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汇聚成一处,擦出智慧的火花。如果老师当时在课堂上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呈现出来,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的火花。
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二、善用错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既可 全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网站 QQ 904007915 教师群号 46332927(小学)56954784(中学)
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错误之所以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
一位教师上课时出示例题:“圆形花坛的周长25.12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结果出示的时候,漏抄了“圆形”二字,学生在试做时,一个学生发现了问题。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
师:对,确实少了一个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说那该怎么办?
师: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这花坛的形状你将如何设计呢?花坛的周长还是25.12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不同形状的设计方案,有圆形、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错误,将错就错,设计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这一“巧妙的错误”,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它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老师的错误引发的是学生的思考,难怪有些老师上课时要故意犯错,故意装“傻”,让学生来帮助解决问题。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是不用害怕错误的,我们可以在错误中成长,真正的印证“失败乃成功之母”。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错误,因势利导、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善用错误,增强学生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情绪饱满。
如“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4.7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别害怕说错,请说说你们的想法!”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很踊跃,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胆怯地举起小手作了解答:3.6+4.7=8.3(平方米)。这种解法立即引起了学生的一阵哄笑,在其他同学的嘲笑声中,这位同学面红地低下了头。看到她那难过的表情,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平静地说:“我们听听他的想法吧!”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2与除2相互“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下底的和了。于是我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为(3.6+4.7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呢?”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这个学生如释重负,脸上显露出来的是自信和投入。
面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错误,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错误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成功。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消除面对错误的恐慌,然后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挑战错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善用错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判明是非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做座右铭。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基础知识比较多,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认钟表》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画钟面的活动,画完后进行展示。
师:哇!真漂亮!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自己设计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生1:老师,3号钟面有错误。两根指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
生1:不行!钟面上的指针是一根长,一个短的。
生2:对,我还知道长的一根叫分针,短的一根叫时针呢。
生3:我发现6号钟面也有错误,它的数字写成了一堆。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3:每个数要隔开一点。
生4:一个数和一个数空开的位置要一样。
生5:每个数字也要写得端正清楚。
„„
老师从错误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创新之本。观察是创新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努力给学生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从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会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也才是称职的。不要惧怕孩子们出现错误,让我们共同去感悟去营造错误给课堂带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吧!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第五篇:小学语文《父亲和鸟》教案设计分享
【教材分析】
这是课改实验人教板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本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课后的“我会读”是一个词语积累的练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是学习课文。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教法、学法】
这是二年级的课文,面对的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多媒体设计为: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的形象,他先自我介绍,然后出现父亲的图片,由小朋友介绍他的父亲一生都喜欢树林,喜欢爱唱歌的鸟。这时,出现课题《父亲和鸟》。由师提问,这一课到底讲了父亲和鸟的什么事呢?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感悟体验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由读、同桌读、找伙伴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反馈学生读的情况时,指导学生感悟出父亲“喃喃地说”该怎么读,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来指导。父亲怕惊动幼鸟时,说话很轻,指导学生读得轻些,学生读不到位时,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引导。
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设计小组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反馈学情时让学生给课件配音。课件中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加上学生的配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师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觉得父亲对鸟怎样?从哪里看出?通过讨论深入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
2、读最后一句话,与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感情。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交流关于鸟类的知识。在新课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学科的整和。通过收集资料,既培养了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关于鸟类的知识。
2、积累词语。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词语练习说话。
3、写一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让学生观看一则公益广告《我是一只小小鸟》,在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的歌声中,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可提示,如果自己碰到那只没有妈妈的小鸟该怎么做?如果你看见那个猎人该怎么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