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时间:2019-05-13 19:1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第一篇: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近三年来,我校系统规划学校工作,进行学校整体改革。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新校长上任第一年就提出要将我校建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开放型的,有特色的学校”,并制定了三年规划。第一年规划抓好工作常规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第二年规划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年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巩固教育质量。

我校三年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整体优化。实现整体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增值效应。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学校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各个层次、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和联系,不但搞好要素本身的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注意搞好整体结构。在抓好“五优化”(队伍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体优化,为国育人”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逐步探索了一条“五变”、“五加强”、“五结合”的教改新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偏重智育转变为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德育和心理素质培训,做到思想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加强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视学力开发,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结合;由教师“中心”、“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结合。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德育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立体化。即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领导、教师、职工,班级、团队、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合力”教育网络,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校一手调节社会影响,一手抓家庭教育的指导。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我校认为,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学的功能。我校把“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指导思想,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把开发学力作为突破口。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达到“两减”、“两高”。即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发展非智力因素、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重复性或无效劳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同步。有的教师提出要力争把课上成“四高”:即高情绪——使每节课成为师生共同创造、享受的过程;高效率——精心选材,合理安排,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超时运作”;高层次——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式,重视方法论的讨论;高感受——把课上成有趣味、有哲理、与人生感受密切相关的课。有计划组织各类公开课,进行启发式、讨论式、讲练式或单元教学试验。在教改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都具有实践和指导的意义。

2.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很快,学校教授的知识永远落后于新知识的诞生,因此开发学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且也是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开发学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马克思说过“人们通过追求他自己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历史”;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再次,要加强学法指导,实现“一过渡”,即初中由依赖教师到相对独立阶段过渡。因此,在教改中,我校十分重视学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学生学习方法讲话》,在初一开设学法课,并发动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编印了《中学生学习经验集》。学生学习能力,只能通过学习实践中培养,因此在教改中,制定相应的学习常规,把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抓好六个环节,培养七个习惯,训练八种能力,并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但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学习习惯、学习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平时考查和学期考试结合,考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

3.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普通初级中学是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包括身心发展的基础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以适应多层次、多规格各类人才的要求。①抓好基础年级和基础学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科的教学,注意做好初一与小学的衔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②开设选修课和职技课。加强选修课的计

划性,注意处理选修与必修关系,毕业会考与升中考的关系,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在初一办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数学特色班、一个美术特长班。③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指导。要求每个教师组织或指导一个小组,培养一、二个“尖子”。

4.加强教学领导,抓好教学管理。学校领导管教学,主要是管好教育思想、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表编排、制订教学要求和制度)教师安排和教学设备。①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各科教学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思想教育、知识要求、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课外阅读和活动、检测评估。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②抓好教学常规。提出备课、听课、作业批改、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要求,建立检查和考核制度。③重视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调控。通过听课、参加备课、阅卷调查和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学要求,学生和家长对教学意见,及时改进教学。如学校领导听任课教师的课、召开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召开了10个班学生座谈会和数学等学科教学的问卷调查,进行学情“会诊”。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学校基本建设。优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景作用,使人精神焕发,是一种美的教育,美的享受,是“无声语言”,巨大的教育力量;优良的文化环境,良好的传统、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之,校园环境建设,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砥励学生志向,优化个体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四、搞好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的管理,就是要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管理好。其中人是主要的,管理的核心是管好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1.调整学校机构,实行层级管理。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层设级组和科组,实行年级组办公,强化层级管理。级组对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全面管理,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更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减少科组事务,加强科组教研科研活动,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总结交流教改经验,组织全校性课外活动和讲座。

2.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从新校长上任第一年起我校逐步制订了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汇编印成《学校管理制度》,从校长到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办法。校长主要抓好四条:①出主意,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上级指示和学

校情况提出办学意见,拟订学期(学年)工作计划;②作非常规决策,对一些重大问题,经过调查了解、集体研究,敢于作出决定,敢于负责;③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干部解决困难;④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学校重大问题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如奖金分配方案、管理制度等,都交给教代会和学代会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根据学校工作特点,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并把经过实践证明是好的经验,补充和修改制度,转化为常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五、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关键是教师。“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面貌决定学校的面貌,学校的整体改革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关键是队伍优化。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从组织、师德和业务上加强队伍的建设,逐步建设一支师德风尚好、业务水平高、群体意识强、“精干、高质、高酬”的师资队伍。如省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等,他们的工作和模范行动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声誉有很大的作用,是学校宝贵的人才。

目前为止,我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在工作上如何处理与同事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学生在上学路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工作的差距还很大,任重道远!我校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规律,增强整体思路,加倍努力工作,把我校办成现代化的学校。

第二篇: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不约而同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把握什么方向?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成为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经过13年的课改实践与探索,该区得出了6条重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经验一:

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引领着模式,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则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课堂文化重建,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经验二:

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加强专家引领,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创造性重组”,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

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高中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上传公共邮箱,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

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

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课堂非常活跃,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我区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便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开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将新授课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外或家中学习新概念和新资料,完成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则重点开展专题讨论、教师点拨以及与同学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实验,完成另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程内容非常开放,学习方式非常多样,交流互动非常便捷,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于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王水发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6日第6版

第三篇: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为开创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他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自2005年7月份以来,在教研员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研讨和观摩。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实践、总结的机会。我们逐渐地更新课程理念,并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目标指导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施。在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进步与成长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里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里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苦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的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因此还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课堂纪律5%;《地理填充图册》作业4%;《地球仪的模型》制作4%;《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制作4%;校园平面图绘制4%;《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绘制4%,开卷考试占25%——教师拟定10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3道回答。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绘图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地理小论文占25%——教师拟定3-4个专题,学生任选其一,800—900字左右,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法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里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大连市任一宗教建筑的分布地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但问到佛教信徒如何诵经并表演出来时,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得很好,这时另外一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要给大家表演佛教信徒如何拜佛,还主动要求站在讲台上表演,他跪在讲台上一边表演一边解说。刚完毕,又一位学生要上台表演喇嘛教信徒如何拜佛,他也在讲台上又趴又跪,好不热闹。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教师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于是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如《人类居住地——聚落》一节,给学生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聚落的外貌、材料大都因地制宜,没成想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导弹、枪炮等高技术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有防御系统,还有吸收太阳能系统——白天转化为室内冷气,夜晚转化为室内暖气……对于导弹枪炮等我知之甚少,又不是本课内容。我就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独特,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出来,就转回了我的思路。课后我反思,如果能顺着学深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就这方面有无利弊,或让学生回家查查资料,了解防御系统有无必要安排在这里,有无科学性等,这不仅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做到以人为本,还可以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反思、思考跟不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各学科都要涉足,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落伍于时代。

课堂教学活应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幻,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要收放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这几个月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让我切实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着眼点,努力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育思想,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有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小学美术纸艺特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象剖析

小学美术纸艺特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象剖析与对应策略

【内容摘要】

本文以新课标新理念为依据,剖析了当前小学美术纸艺特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力求创设有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继承传统技能技巧、鼓励发挥个性能动作用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享受动手操作的快乐和实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美术、享受美术,让纸艺特色探究教学为小学美术课堂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美术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关键词】纸艺特色 实践 现象 策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特色办学理念、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的现实生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纸艺是有生命,有语言,有个性的,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创作过程能增加强学生创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热情,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纸艺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以孕育、萌芽和成长。因此,如何有效创设纸艺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接受美术熏陶,让特色教学在课堂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结合我校实际和多年的纸艺特色教学探究,我们发现,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现象透露出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教育问题。

一、材质现象——制作用材准备不齐全,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在纸艺校本课程《纸板盖新房》教学中,教师完成了新课知识要点的讲授和示范引导后,便让各小组按照预习课的分工进行合作创作。可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嚷嚷着说:“老师,叶梓玮同学又没有带工具和材料来!”;“老师,李丽把纸板忘在家里了!”;“老师你看,我们小组是陈斌负责带纸板的,可他却用卡纸代替。瞧!我们的房子都要倒了„„”

思考:的确,学生上制作课不带或带不齐工具和材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头疼的,教师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而究其原因有很多种:如忘带、家里没准备等,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纸艺制作课需要的材料比较多、复杂且讲究材质,准备起来的确比较麻烦,甚至有些家长反映说有些特殊材料想帮孩子买却找不到哪里有卖等。由于每周的纸艺课只有一节,受许多原因限制有的学生不能按时按要求去收集、查找与课堂有关的知识内容和上课学具。致使这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只处于聆听和旁观的位置,有时甚至捣乱,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很多教师遇到这个问题时第一的反应就是对学生进行指责,而没有考虑学生准备的实际困难。因此,加强课前准备的引导,提高课堂实效很有必要。教师与其在抱怨这抱怨那,为何不主动出击,提前做好课前的计划和统筹以解后顾之忧呢?

统筹策略:统筹计划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纸艺课中,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学生创作成功的前提。学生所带的工具、材料等,关系到学生的创作内容与形式。要想上好手工制作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科特性,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而这里说的做好“课前备课”,并不是指明天要上课了,今天才叫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或是下周要上课了,本周才叫他作好准备工作。我所说的“课前准备”是指全学年的课前准备。即在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教师就要引导和布置学生完成这项准备工作,它包括:

1、学校方面:学校应根据各校学科特色的实际情况,解决特殊材料和用具的配备和发放。

2、教师方面:提前备课,分析本学年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形式,列举出其所需的相关材料和工具。跟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和工具是由学校配备,哪些材料和用具是需要学生自备的,并让学生抄录好,回去逐样备齐放入材料袋中。如需临时增加所需材料,应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

3、学生方面:材料管理员及小组长必须在课前发好材料袋给同学,以保证课堂上人人有动手制作工具。课后及时整理并清点好材料袋放置好在教室储物柜内进行统一保管,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遗忘、丢失或准备不齐全等情况而影响课堂教学了。

二、求新现象:盲目追求“创新”教学,忽略基本技能传授。

在《小猪吊饰》立体纸艺制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1、播放“三只小猪”影片导入课题;

2、播放音乐,分角色扮演小猪玩游戏;

3、出示小猪图片,让小组讨论分析小猪的特点;

4、通过课件简述制作步骤,出示作业要求;

5、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创作。此时,学生原本愉悦的神情顿时变得凝重,表情诧异,根本不知从何下手。直到课程结束时,教师仍再忙于四处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操作上的问题,最后,没有一个小组能按时完成作业要求。

思考:从上述案例看,教师的备课看起来似乎样式齐全、环环相扣,可谓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可为什么却没能达到教学目的呢?很明显,原因出在教学重难点不明确,忽略了技术技能的教授。他一味忙于迎合所谓的“创新”教学,为教学形式穿“花衣裳”,完全忽略了基础知识与技能技巧上的示范与引导。在纸艺教学环节中,教师适当的操作演示和学生的创作练习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应该重在热闹、花俏,也不能流于形式,为了形式谈创新,为了创新而形式。我们创

设有效新颖的教学形式目的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本位策略:合理继承与鼓励创新相结合。

积极尝试创新教法是对的,但创新不应抛离传统,不能脱离儿童发展实际,忽视儿童继承传统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在纸艺教学中,动手实践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只有合理继承及掌握了基本操作技巧才有谈得上在作品表现形式的突破创新。一些老师高举着“要放手让学生创作,不要局限学生想象的空间”的旗帜,在学生开始动手实践时,教师只巡视于学生中间,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光启发不动手,一个劲儿地鼓励学生大胆地做„„,这一过程常常流于形式,起不到教学作用。难道这就是老师们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吗?需知道“百闻不如一见”啊!如在《可爱的小乌龟》一课时,乌龟通常都是四脚着地的,但有大胆表现的学生却想做站立的的小乌龟,这就涉及到乌龟的四肢和龟壳应该如何组合粘贴?重心应该放在哪才能站稳?针对这些综合性问题的出现,我会与学生们一起动手操作,探讨科学的制作方法,适时进行示范点拨,一切问题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不要仅仅巡视,而应该针对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示范和点拨,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这样既能开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转化新的知识内容,真正起到教学作用。

三、合作现象——合作交流形式流于表面、纸上谈兵,挫伤学习积极性。

再说上一案例《小猪吊饰》立体纸艺制作教学中的第三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猪的特点,话还没说完,只见一只只小手争相举起了。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没过几分钟,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一声令下,打断了学生的讨论,并且没安排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便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了脸上。

思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教师互相交流、讨论,一起感受美术、理解美术,这就是美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价值性不大、有效性不高。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式,且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足,什么时候合作交流,什么时候结束讨论,完全由老师的教鞭控制,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案例中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的,可这位教师非要花足时间、花足力气地穿插这个没有实际意义合作讨论的环节,这样的合作讨论有必要吗?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试问这样的合作学习怎么能发挥它的优越性呢?又怎么体现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

能动策略:面向全体与鼓励个性能动相结合。

合作探究学习是纸艺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相互合作中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探究、学习和制作。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表面的知识。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教师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固然重要,但不应该只耍花招,不练功夫。如《小猪吊饰》这节课中学生自主讨论的环节流于表面,不切实际,教者大可以把“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设置在创作过程中,如挑出一些对知识技能吸收快消化快、心灵手巧的优秀学生,让他来充当小老师,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帮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进行探究制作。并把“怎样加上装饰吊绳”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讨论、实践,创造出更多不同的安装方法,最后让他们展示小猪吊饰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喜谈优缺点,想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辅导现象——教师指导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在《城市美容师》一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用纸材进行创作环卫工人的形象。在分析完环卫工人的工作性质和特征后,教师便让学生自己创作。学生根据以往学习过的制作人物的方法,很快就完成了工人的基本体态,只差为他们穿上标志性的工作服,生问道:“老师,请问环卫叔叔阿姨的工作服该怎么做啊?”教师却想都没想地回答说:“动动脑筋,自己想象!”学生一脸茫然„„

思考:教育思想决定着教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思想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案例中学生提出了实际性的问题,而老师为掩饰自身知识的缺乏便高举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的旗帜,把球又踢回了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不难想象。教师是教学研究的引领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创造出无限的学习资源。

下水策略: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具体操作的引导相结合。

《课标》指出:“美术手工制作特别注重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而过程又要靠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环节来完成。教师指导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合作中的进程、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合作学习失效的重要因素。”新课改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必要时,更是应该下水教学、亲身示范,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教学引导,如案例中面对学生的发问,这时,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帮助者,又是指导者,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分析人物的工作性质及服装的特征与作用,并适时示范,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自由发挥”的混乱局面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应采取一种友好的、相互交流的态度和行为,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纸艺制作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也会互相影响,每个成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堂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一观点已成为各国教育者的共识。”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上美术手工课时,不妨多思考、积累一些“良方”,以便巧治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疑难杂症”,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空间,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尝试,促使他们不断的超越自我,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智力。

以上列举的只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纸艺特色教学探究中存在的几种现象,它警告我们,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位美术教师都要有一种理智的思考,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固步自封,而是以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丢掉花架子,练好真功夫,在合作学习的创设中要仔细推敲,做到“认真谨慎”。实实在在创设有效的探究学习氛围,把握合作教学的契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在纸艺教学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傅道春 2001-7-1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 2007年1-7期 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起点》 谢洪涛 2003-11-1 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五篇:浅析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现象与策略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现象与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小学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中小学体育课程应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例如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学实质却没有变化,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学生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这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就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体育改革的文件和资料,阅读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的论著,参考有关或相近的其他文章和作品多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专家咨询法。走访了几位特级教师,100多位不同职称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咨询了国内10多位体育专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听取了意见。同时,还实地观看了省教育厅教研室、部分地市教育局教研室及教委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听了多位体育教师的课100多节,为本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3、逻辑分析法。本文采用演绎、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力求论据充分、有力,论点具有建设性。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单靠体育教学也解决不了增强学生的体质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却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区分运动教学与体育教学。运动教学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本质的部分。从本质上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把体育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会不会太窄?如果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了共识,这种强调或许没有实际意义。可是,长期以来把体育知识技能理解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统偏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问题

1、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为什么没有转变?并不是体育教师不想转变,不能转变。而是因为第一,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第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第三,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研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我们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3、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竞技性运动项目,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些运动技术,虽然有助于学生已具有的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但对体育教育来说,显然脱离了其内涵,只能是一种外部的行为要求,未必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活动内容,而且警觉化的强身指向在于片面强调体育对人体的改造作用,过分追求人的身体活动能力的不断超越和自我精神的磨练,因此,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必然会偏离正确的健身目的,违背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不实际地要求学生片面追求运动能力的超越,崇尚于外在的强筋壮骨、体能达标。

4、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适应,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象过去那样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要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5、教学评价。那种教学评价的划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同一规定。平时考核很难做到这一系列的同一规定,因而也就很难成为一种公平检验的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然而教学评价的划一化,忽视了学生的进步,显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激励性。

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遗传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的体育教学。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现代教学观,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遗传型”和“灌输型”教学观,因此很容易单纯去追寻没有理念的教学形式的现象。如目前许多学校都尝试了选项教学、小集团教学、体能分班教学、个人特长分班教学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思想僵化,使得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在形式的层面,难以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真正体现到体育教学中去。

2、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 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许多精力放到对某个动作的精雕细刻,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往往用技评或跑表、米尺去丈量,这种做法脱离了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得不偿失。对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中介,不是能力自身,所以,学生健身能力的形成是以身体为基础,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专门的教学、专门的教学内容和专门的方法实现的。

3、遴选教学内容。运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对它的加工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这是体育教师准备教材的重点、难点。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制: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的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球类教材也可以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毽球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4、优化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5、改革考核方法。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在给予政策导向外,应及时落实解决教师工作的困难,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关心与帮助。学校体育专家要深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指导,使教师能够真正地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下载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不仅赋予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生活的权力,而且也是限制、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手段。虽然“依法行政”......

    房地产估价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房地产估价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浅析 作者:罗静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 作者简介:罗静(1963-),女,四川峨眉人,主检法医师,研究方向:房地产评估、土地......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一)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理念指引、指导、指向教学行为。目前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违背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违背语言教学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1. 加强对教材的钻研,正确把握教材。 2. 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 3. 识字与写字能力 4. 语文积累 5. 阅读能力 6. 写作能力 7.口语交际能力 8.加......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对策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对策 【摘要】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核心制度,医疗事故鉴定是明确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构成医疗事故时责任分担的关键环......

    旅游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旅游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旅游管理实践教育是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合理的旅游管理实践和实践教学能够培养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人才,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

    安全标准化生产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

    安全标准化生产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中新网7月18日电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日前下发了,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在初中物理 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