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
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
“无论多么寡言、腼腆和平庸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愿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爱护、培育这种愿望,并使之早日化为行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课题。书中指出,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更应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情入理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转化工作,使他们生来就有的“一颗能生长出个人爱好和能力的茁壮幼芽的种子”开花、结果。这一切的前提应是,对待他们要象对待公民和同志那样,了解、尊重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和所应履行的义务。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师中,还有相当一些人受某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维护‘师承“的训条,无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要求,伤害他们的自尊,抹杀他们的特长,摧残他们的个性,这就很可能会贻误他们的将来。讽刺挖苦学生,动辄轰出教室,以”解气“为目的而向家长告状,体罚、变相体罚,不乏其例。在教学上,搞疲劳或轰炸战术,更是大有人在。学生以学习为痛苦,由此造成厌恶学习甚至厌恶生活的心理。凡此种种,至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在学校要过上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可我们的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生活是单调枯燥的。这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极大。”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我体会这里所说的”人格“,包括教师的德才学识以及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教师行为可以使他们产生感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全部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的进程。
因此,读了此书后我感到,当务之急是端正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
第一步要倡导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渴求”理解“,我们就要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三毛热、琼瑶热、辩论热和所谓的早恋,学生希望”爱护“,我们就要从爱护方面出发,正确对待他们的弱点,如幼稚、冷热病、耍小聪明等。只有尊重信任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资格。
进一步就是实施”苏步青效应“。苏先生认为,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捧名师“。科学史证明,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是一条规律。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就指出:”只要思想未遭禁锢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陶行知的箴言今人誉醉:”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不想让学生超过自己的,就不是好教师“!试想,如青出于蓝而不能胜于蓝,或不愿意让”青“胜于”蓝“,那我们还有什么指望?
教师怎样使自己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呢?读一读《学生的精神世界》,或许不无裨益。
第二篇:《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
《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论多么寡言、腼腆和平庸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愿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爱护、培育这种愿望,并使之早日化为行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课题。书中指出,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更应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情入理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转化工作,使他们生来就有的“一颗能生长出个人爱好和能力的茁壮幼芽的种子”开花、结果。这一切的'前提应是,对待他们要象对待公民和同志那样,了解、尊重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和所应履行的义务。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师中,还有相当一些人受某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维护“师承”的训条,无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要求,伤害他们的自尊,抹杀他们的特长,摧残他们的个性,这就很可能会贻误他们的将来。讽刺挖苦学生,动辄轰出教室,以“解气”为目的而向家长告状,体罚、变相体罚,不乏其例。在教学上,搞疲劳或轰炸战术,更是大有人在。学生以学习为痛苦,由此造成厌恶学习甚至厌恶生活的心理。凡此种种,至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在学校要过上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可我们的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生活是单调枯燥的。这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极大。”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我体会这里所说的“人格”,包括教师的德才学识以及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教师行为可以使他们产生感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全部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的进程。
因此,读了此书后我感到,当务之急是端正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
第一步要倡导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渴求“理解”,我们就要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三毛热、琼瑶热、辩论热和所谓的早恋,学生希望“爱护”,我们就要从爱护方面出发,正确对待他们的弱点,如幼稚、冷热病、耍小聪明等。只有尊重信任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资格。
进一步就是实施“苏步青效应”。苏先生认为,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捧名师”。科学史证明,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是一条规律。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就指出:“只要思想未遭禁锢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陶行知的箴言今人誉醉:“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不想让学生超过自己的,就不是好教师”!试想,如青出于蓝而不能胜于蓝,或不愿意让“青”胜于“蓝”,那我们还有什么指望?
教师怎样使自己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呢?读一读《学生的精神世界》,或许不无裨益。
第三篇:《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
《学生的精神世界》读后感
金东小学王大鹏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精神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是学生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部分,精神文明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的初步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依赖每个公民精神世界的提高,比如,农场管理人员可以对航天事业感兴趣,驾驶员可以阅读关于法学的知识。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因此在孩童阶段探寻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可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真诚的情感和尊重,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心在与他们一起跳动。
一、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两个方
面。一个学生的成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研究他们的心理,个性特征及其形式原因,才能很好地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姓名、身体状况(应该特别关注有残疾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游离于集体之外)。
2、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和现有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
3、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等。
4、历史状况:包括学习经历、奖惩、个人重大事件等。
5、成长环境:包括学生的交友情况、经常涉足的场所等。
6、家庭情况:父母亲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是否健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愿望以及家庭中重要的社会关系等。
7、适应状况:学生从普通初中进入职业学校有一个适应期,而我们只有抓好了入学关键期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适应状况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尤其是心理适应。
8、发展需要:需要是人们各种行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所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一定要从了解学生入手。在以外的班主任工作中,常常忽视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所以感觉跟学生沟通很难,总是无法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学生有话不敢和班主任交心去说,就无法正确把握他们的动态。
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将情感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博爱便是弥漫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前提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也是每位班主任应该贯穿的准则,同样也是走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教育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也是走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出发点,离开情感,走进学生精神世界也就无从说起。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情感教育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班主任适时地运用这一感染媒介班主任很容易跟学生沟通,很容易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一味地阐述道理,而忽略情感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对班主任产生厌烦情绪,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之,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感情的融入,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有小小的进步,也要激励、表扬。也许一次小小的表扬,学生会深受感动,在学习上也找到新的支点,重新树立信心,也许
就因为亲切的笑容,真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学生就会重新找到自我。这样就能凝聚每一个学生的心。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性,更容易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过程中的情感融入,能使学生获益匪浅。它如一缕春风,能重新扬起学生信心的风帆,它是一泓清泉,能滋润学生自卑的心灵,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精神世界的大门。
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要永真情感动学生,用挚爱温暖学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须用真情去打动学生,让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心灵受到跌宕,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期中考试后,我班有几名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懈怠了很多,学习明显没以前认真了,作业也不交了,有一种破罐破摔的味道。我抓住时机,及时跟他们沟通,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思想所犯的严重错误,进行正面教育:‚你们选择还是学生,你想过吗?你在上课时呼呼大睡时,你的父母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你在和同学吃喝谈笑时,你的父母却在吃着廉价的饭菜,就为了能省点给你在学校加餐,以更好地学习,你又于心何忍?说到底你们就是以个个‘剥削者’,你们的衣食来源于父母,你们剥削的时你们的父母,他们在家受苦受累,为的是让你们成人成才,你们却不努力学习,关键时没又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相反还自暴自弃,这会让你们的父母寒心啊!你们应该好好地报答他们,而作为还是学生的你,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学习,把成绩搞上去。‛几个学生听完都情不自禁地哭了,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保证迅速从阴影中走出来,今后加倍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中有进步。听了他们的话我也很欣慰地笑了。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震撼,这样对班主任来说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能保持更长久的动力。用真情感动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的心灵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宽容其言行,鼓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般的感受,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便有了‚不令而从‛的威性。这正是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班主任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则使他们更能保持长久的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把心交给了学生,学生也让我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们在时时刻刻感受到我对他们关爱的同时,也自觉地对班级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加关心,他们
便会自觉地以主人翁意识愉快和睦地相处,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班风。正如东方诗圣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木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教师煦煦春风般的关爱下,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分了解下,这些学生也一定会成就他们完美的人生。
2014年2月19日
第四篇:大都市与精神世界读后感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读后感
孟雨凝 201109030315 通过所学,我们已经了解到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早期,社会学对城市系统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而这次,我有幸拜读了齐美尔所著的《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是,对他所进行的研究过程有了进一步了解;二是,对他的研究结论产生了一些能动的观点,而不再只是书本上别人的总结。
不像滕尼斯和迪尔凯姆,齐美尔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的社会心理。他从分析城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以及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这里,我先将齐美尔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的主线进行梳理;然后,结合现实,谈谈我的读后感。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描述了城市的特征:城市生活复杂,生活节奏快,生活组织严密,精神刺激强烈。那么,为了适应这种生活环境,城市人会变得理性、聪明、工于心计。城市人的心理特征:理智性、极强的时间观念、崇尚因果观念、个性化和疏远化等,但城市人却因此在精神世界上是自由的,相对农村人而言。而城市人之所以会变得理智、冷漠、个性化,根本原因在于金钱的重要性。因为它把所有的人格和品质都简化为一个问题:值多少钱。而金钱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发达的劳动分工需要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其实,金钱的作用,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货币经济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人们在于他人交往中采取了一种讲求实际的功力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态度往往伴随着对别人的漠不关心。作为一种等价物,金钱是最有力的平衡器,它可以把各种性质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差别表达出来,金钱变成了所有价值的共同目标,它把一切事物的精髓、个性和它们的具体价值都抹杀了。齐美尔在对现代城市生活进行认真严肃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城市生活中,个人怎样才能保持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必须适应城市。
对于这本书,我不能说自己完全理解了,简略的看过一遍后,我深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咀嚼。齐美尔作为一名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能够从复杂的城市社会生活中,从复杂的人性中,总结提炼出关于城市人社会心理和形成原因的诸多理论,并且一直到100年后的今天这些理论还能得到大家的追逐和赞同,这就足以见得他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个名社会学专业学生,我一直很关注韦伯提出的研究者的原则问题。韦伯提出,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是可以相容的。价值相关主要表现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选题、收集材料和结论得出之后,应用这些结论时。而价值中立则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我认为,齐美尔在这本书中就深刻体现了价值中立的一面,而正是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使得齐美尔在此书中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有生命力和包容性,概括性。他在书中这样说:无论我们是赞同还是反感冲突和统一的个性表达,它们超越了我们的判断式的态度所适宜的范围。既然这样的力量已经从头到尾结合在我们属于其中的整个历史生活之中,渗入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胞,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抱怨或者宽恕,而只是去理解。
比如,齐美尔指出大都会以其街道的纵横交错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迅速和形态多样,造成了它的心理环境,为了适应城市中各种事件中的转变和矛盾,理性并不必然发生骚乱和内在的动荡,而那是更为保守的个性能够适应同样的事件节奏的唯一途径。因此,都市人创造出一种保护机制,来抵御对之构成威胁的、外部环境的波动和断裂所带来的极度混乱。都市人的典型主要以理性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而不是情绪化的反应。就这一点,其实生活在都市当中的人都深有体会。就我个人而言,我来自一个小城镇,而且我从小是在一个兵工厂的家属院长大的,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我们的社区除了工厂还包括了学校、医院、市场,所有人的生产生活基本都可以在本厂区完成。厂里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同质性强——都是工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往往十分看重感情。而现在,我在成都上学,我的生活圈子不仅仅局限在成都理工大学社区,而是会和成都建立一种联系。更准确的说,由于城市是货币经济的中心,以商业活动为主。现代城市的商品供给来源于市场,产品是提供给素未谋面的顾客,所以人际关系是无法估算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斤斤计较、计算利益的交换。所以,准时、精确、算计这些都在都市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
我曾经到北京游玩,在去往目标景点的路上,就发现北京市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无论是走路的、乘地铁的还是坐公交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不耐烦的、焦躁的心态。每个人的表情似乎都是:别靠近我,没兴趣,烦着呢。这点正好可以用书中的一个理论解释。齐美尔指出:厌倦态度的本质在于对事物之间的区别漠不关心。它们在厌倦者看来是一种均
一、单调、灰暗的色彩,其中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让人喜欢。这种心理状态是对彻底的货币经济的一种准确的主观反应,因为金钱代替了各种各样的所有事物,并且以“多少钱”的区别表达了它们之间的所有质的区别。有鉴于金钱以其单调乏味和冷漠无情的品质,能够成为所有价值的一个公分母,它成一种可怕的校平器——它掏空了事物的内核,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价值和它们的独一无
二、无与伦比,而且再也无法恢复。
通过这本书,我体会到大都市中人们的理性、算计、冷淡、厌倦实际上是一种客观情绪,是货币经济的客观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决不能用简单的好坏了评价。实际上这种冷漠、理性实际上保护了自己,因为这种保留的态度,使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在接触每一个陌生人时有自己的安全空间,不至于由于过分的介入而发生冲突。同时,这种暗含厌恶的保留又显现为一种更为普遍的都市心理特性的形式或包装。它给个人保证了一种、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当然伴随着自由而来的是城市人的内心的孤单寂寞。利用这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环境和充裕的大都市,还依然觉得身处荒漠,十分孤单寂寞。
齐美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解释城市心理的矛盾面。照理,城市人应该是张扬个性的。但是,我们又可以发现在中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子。其建筑物、机构和技术等文化成就展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对人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单一化。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点时,往往就使作为整体的人的个性丧失殆尽,至少也是越来越无法跟客观文明的蓬勃发展相媲美。人被贬低到徽不足道的地步,在庞大的雇佣和权力组织面前成了一粒小小的灰尘。但这实际上反过来促进了个性化的发展。为了挽救最个人的因素,必须创造某些非常手段、特性和个性化,而且它们必须被过度夸大,甚至只是为了能够进入个人自身的意识。每个人都渴望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另一面,而展现出来的人则获得了大家的瞩目。比如,诸多选秀节目中的参赛者,他们中性的打扮,特立独行的衣着往往会受到大家的追捧。都市人所特有的在自我放逐、反复无常、吹毛求疵等方面的放纵过度,这些行为的意义不再是它们本身的内容,而是在于它们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让自己引人注目。
所以说,齐美尔在文中提出如何保持个体的精神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的城市里,怎么能保持整体的人的个性,而且这个个性不是表面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创造性。我们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中,不能极易产生理性、算计甚至冷漠、厌倦、寂寞等心理,但通过一些书籍了解到之所以会被都市狂流席卷的原因,我们就能保留一丝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和思考力,是自己不会被都市去个性化。
第五篇:浅谈职校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浅谈职校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可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真诚的情感和尊重,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心在与他们一起跳动。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精神世界、工作艺术
职业学校班主任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和职业规划的引领者,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呢?
一、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两个方面。一个学生的成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研究他们的心理,个性特征及其形式原因,才能很好地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姓名、身体状况(应该特别关注有残疾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游离于集体之外)。
2、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和现有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
3、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等。
4、历史状况:包括学习经历、奖惩、个人重大事件等。
5、成长环境:包括学生的交友情况、经常涉足的场所等。
6、家庭情况:父母亲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是否健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愿望以及家庭中重要的社会关系等。
7、适应状况:学生从普通初中进入职业学校有一个适应期,而班主任只有抓好了入学关键期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适应状况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尤其是心理适应。
8、发展需要:需要是人们各种行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所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一定要从了解学生入手。在以外的班主任工作中,常常忽视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所以感觉跟学生沟通很难,总是无法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学生有话不敢和班主任交心去说,就无法正确把握他们的动态。
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将情感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博爱便是弥漫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前提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也是每位班主任应该贯穿的准则,同样也是走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教育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也是走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出发点,离开情感,走进学生精神世界也就无从说起。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情感教育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班主任适时地运用这一感染媒介班主任很容易跟学生沟通,很容易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一味地阐述道理,而忽略情感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对班主任产生厌烦情绪,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之,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感情的融入,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有小小的进步,也要激励、表扬。也许一次小小的表扬,学生会深受感动,在学习上也找到新的支点,重新树立信心,也许就因为亲切的笑容,真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学生就会重新找到自我。这样就能凝聚每一个学生的心。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性,更容易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过程中的情感融入,能使学生获益匪浅。它如一缕春风,能重新扬起学生信心的风帆,它是一泓清泉,能滋润学生自卑的心灵,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精神世界的大门。
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要永真情感动学生,用挚爱温暖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须用真情去打动学生,让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心灵受到跌宕,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期中考试后,我班有几名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懈怠了很多,学习明显没以前认真了,作业也不交了,有一种破罐破摔的味道。我抓住时机,及时跟他们沟通,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思想所犯的严重错误,进行正面教育:“你们选择还是学生,你想过吗?你在上课时呼呼大睡时,你的父母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你在和同学吃喝谈笑时,你的父母却在吃着廉价的饭菜,就为了能省点给你在学校加餐,以更好地学习,你又于心何忍?说到底你们就是以个个‘剥削者’,你们的衣食来源于父母,你们剥削的时你们的父母,他们在家受苦受累,为的是让你们成人成才,你们却不努力学习,关键时没又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相反还自暴自弃,这会让你们的父母寒心啊!你们应该好好地报答他们,而作为还是学生的你,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学习,把成绩搞上去。”几个学生听完都情不自禁地哭了,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保证迅速从阴影中走出来,今后加倍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中有进步。听了他们的话我也很欣慰地笑了。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震撼,这样对班主任来说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能保持更长久的动力。用真情感动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的心灵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宽容其言行,鼓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般的感受,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便有了“不令而从”的威性。这正是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班主任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则使他们更能保持长久的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把心交给了学生,学生也让我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们在时时刻刻感受到我对他们关爱的同时,也自觉地对班级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加关心,他们便会自觉地以主人翁意识愉快和睦地相处,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班风。正如东方诗圣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木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教师煦煦春风般的关爱下,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分了解下,这些学生也一定会成就他们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班主任》 作者 :齐学红马建富2007年7月第二版
作者:徐辉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