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双拥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双拥工作更
快更好发展
91963部队政治处刘光俊
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为双拥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创建双拥模范城(县)的指示,为和平时期的双拥工作拓宽了思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继承了双拥工作的优良传统,揭示了双拥工作的本质要求;胡总书记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精神,也对双拥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双拥工作作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一、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双拥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胡总书记关于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胡主席对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促进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世界范围内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境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从未停止对我国“西化”、“分
化”的图谋;少数“台独”分子,公然把两岸关系说成是“国与国关系”,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会日渐突出,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敌对势力想方设法与我争夺群众、争夺阵地,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异常尖锐复杂,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做好双拥工作对于凝聚军心民心、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祖国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对于战胜各种困难、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前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从而真正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任务,不断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它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
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重点、办实事,不断注入双拥工作新的内容。
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必须紧贴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的实际,努力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部队战斗力上下更大的功夫,谋求新的突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军队在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要大力关心和支持。例如:要针对部队不经商、全部吃“皇粮”的情况,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帮助部队搞好生活保障;要针对官兵的后顾之忧,帮助解决干部转业、士兵退伍和随军家属安置、下岗军嫂再就业等实际问题;要针对部队兴起科技练兵的热
潮,发挥地方经济发达、科技人才密集、技术装备先进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拥军活动。广大官兵要牢记我军宗旨,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支援地方“三个文明建设”。要积极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以“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思想感情,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地方经济腾飞作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重要指示,积极组织部队参加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在树立社会公德、创造优美环境、遵纪守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双拥工作的实效性,从各方面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服务。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的任务要求和环境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双拥工作必须以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技拥军工作,从各方面为军队建设提供服务。通过双拥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打得赢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未来的战争是高科技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战争的性质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好双拥工作,从地方来讲,要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切实解决部队在战备、训练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环境;从部队来讲,要
积级支持地方的经济建设,为地方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安全的保证,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高双拥工作的科技含量,帮助部队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为打得赢做好人才的准备。要打得赢,除了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保障外,良好的人才储奋,是打得赢的关键所在。作为战争主体的人,如果没有较高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使用现代武器装备的技能,就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兵器的作用。双拥工作就要以此为重点,从帮助提高部队的科技文化水平入手,多方面地做好拥军工作。要通过“科技拥军”、“智力共建”活动,如“好书送军营”活动、向基层连队赠送电脑、为部队举办电脑培训班等活动,帮助部队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要进一步拓宽科技拥军的路子,提高科技拥军的层次,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为部队提供高科技的智力支持。
四、必须大力加强双拥政策法规制度的建设,切实增强双拥工作的规范性。
双拥工作要切实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必须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抓拥军。一是要抓好现行制度的落实。每年定期召开议军会、武委会,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有关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问题;坚持军地领导联系制度。利用“八一”、元旦、春节等时机相互走访慰问,报告工作、互通情况,组织地方领导过军事日,融洽感情;坚持驻军联系协调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拥政爱民工作领
导小组会等,加强情况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共商双拥工作大计。同时,在重大问题、重大活动上注意搞好协调,确保双拥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加大立法力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重新审视现有的双拥政策法规,并适时进行修订完善。及时研究制定具有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的双拥法规。近几先,塘沽区先后制定颁布了《塘沽区随军家属安置暂行规定》一系列双拥工作法规,为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执行双拥政策法规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执行政策法规不力的人和事,应通报批评,追究责任;要倡导务实的作风,突出做好一人一事和一家一户的工作,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同时还要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要把双拥政策法规的落实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地方党委议军的重要内容,纳入执法检查机关的职责,纳入对单位领导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各级双拥职能机构,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督促落实,确保双拥政策法规的权威性。
第二篇: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建设的“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显然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狭义的“社会”范畴。这是从广义的“社会”范畴,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组成的共同体提炼出来的,把它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地位。这种四位一体的布局,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更加深入。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则描绘了一种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陶渊明的关于世外桃源的构想;康有为在《大同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的“整个天下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自己的新社会制度的试验以“新和谐”命名;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把未来的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些和谐社会思想不乏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见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关思想和主流给予了肯定,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无论在什么社会,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被关注和思考。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也提出要和谐,但那只是对人民的一种统治术,是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服务的。虽然,为维护统治秩序会向人民作出某些让步,出现某种“社会和谐”。但是,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里,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虽然是值得称道的“积极主张”,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平等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任何一个社会,当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时,是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社会的,只有当非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时,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找到了人类和谐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企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差别,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的和谐只能是相对的,是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发展的,最终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任何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的思考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更新的、更重大的任务,作为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是对成人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的、重大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贵州省有个叫毕节的地方,是一个贫困的,被联合国称之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经过16年的努力,通过平衡地处理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初步走上了理性、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称赞。尽管他们目前的建设成就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毕节的发展模式还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毕节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把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教育脱贫”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据毕节地委的统计,近10年间,毕节地区兴建和改造“希望小学”、职业中学40余所,培训各类人才10万多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后发
优势”。毕节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教育公平是起点的公平,是现实公平的基础,是公民平等发展权的保证。我们可以从毕节经验中感受到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感受到成人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历史重任。我们应当进一步认清:
第一,成人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20多年努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个人首先富了起来,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将面临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就自然资源而言,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资源少,而且浪费严重。像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许多矿产资源的储存量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人力资源而言,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人口的质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0》认为:1987-1997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面对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不足,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高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每年有数百万的成人接受高等教育,2004年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毕业总人数的46%左右,数百万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成人继续教育。每年接受培训的职工近5千万,接受各种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农民近一个亿。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成人教育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二,成人教育是与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充分,将会导致一部分人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收入差距和社会差距拉大;严重的会影响人们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兴旺。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难度最大的国家。必须创造条件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然而,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多,重要的是就业人员的素质;文化技术水平。现在许多农民工进城打工,怀着良好的愿望,但就是找不到工作,不是没有职位,只是许多人没有适应岗位的文化技术知识,不能胜任而已。为了加强就业培训,教育部、农业部等单位正在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规定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以及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或重新就业的工人、农民、于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成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劳动就业的培训重任,促进就业的充分和优化,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第三,成人教育是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盲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2000年15岁以上的民国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刚刚进入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高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会困难重重;国民素质不高,也会直接影响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这样,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回因国民素质不高而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重要问题是教育,除了加强普通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外,就是不断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环境友好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四,成人教育是与人们生活质量紧密联系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等同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谐社会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如稳定收入,居民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满足人们自身娱乐、休闲、欣赏等精神上的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成人教育不可忽视的功能。
第五,成人教育是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紧密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20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某些经济社会不协调,及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的严重问题。今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是个令人感到尴尬,同时也感到危机的数字。事实告诉我们,对自然的过分索取,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前一段出现的“环保风暴”正是体现了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决心。有识之士强调,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广大中小学学生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重点对广大干部、职工等全体公民实施专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变他们传统的发展观,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为维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开展适应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教育,增强有关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操作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显然,这也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展望未来,成人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越重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离不开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极其重大。
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要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适合的教育活动和形式,根据成人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和教学。
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要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建立一个开放、灵活的成人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扫除成人接受教育的各种障碍,使成人不受学历层次、学习专业、入学资格(学历教育除外)、工作性质的限制,便捷地获得学习的机会;使成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活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为人们公平享受教育权利提供条件,进而为社会公平夯实基础。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释放着成人教育的最大价值,也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必须创新,把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做好,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向成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成人学习的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化社会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方向备考申论
第二章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方向备考申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评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纳、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2020年,构建社会评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氛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圈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首先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若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铬 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扑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领先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辆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评论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中共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嵇慧斌 2011年07月06日12:5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现有社会组织党组织8家,党员190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探索与实践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多措并举,不断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一是抓组建。根据社会组织规模不等、党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抓党组织组建工作,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目前,全区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到100%。二是抓队伍。严格按照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把发展党员重点放在经营管理者、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青年上,在发展过程中,严把程序关、质量关。同时,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了把业务能手、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管理骨干“双向培养”工作,目前,全区社会组织共培养党员能手18人,发展能手党员42人。三是抓管理。区委按照“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条块结合”的原则,将有规模、有潜力、员工队伍稳定的5户社会组织党组织纳入企业工委直接管理,其他3户社会组织党组织划归乡镇、街道管理。制定了《区委常委包扶社会组织党建联系点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党建联系点8个,区委领导主动深入联系点指导工作26次。
二、建立机制,确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成效。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区委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先后实施了“先锋基础工程”、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党员示范街”、“党员先锋岗”、“科学发展在身边”等主题实践活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社会组织党组织中创建“五个好”党组织的意见》、《关于对全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派驻党建联络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建立目标机制。各级党组织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了社会组织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制定了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区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发挥作用方面的典型事例,以点带面,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党组织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载体,推动“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区委针对社会组织的特点,采取“五个三”措施,即做到“三个有利于”,坚持一切有利于学习、一切有利于工作、一切有利于员工心情舒畅的原则;做到“三个兼顾”,兼顾学习和工作、兼顾提高思想认识和提高劳动效率、兼顾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与提高社会组织的整体效益;做到“三个明确”,明确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努力做到“三个满足与三个期待”,满足职工获得更大实惠的新期待,满足职工更高精神需求的新期待,满足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新期待;努力做到“三个建立”,建立起社会组织与职工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起社会组织与党组织、群团组织新型的工作关系,建立起安全、稳定的工作秩序。通过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与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全区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创建党建品牌。区委努力创建具有西安区社会组织特色的党建品牌,形成了具有西安区特点的党建品牌。西安区个私协党委创建的党员示范街,被评为市级党建品牌,示范街的党员、积极分子诚信经营、不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营业额也增长了30%以上。西安区阳光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心聚党旗下,永远跟党走”的党建品牌围绕精心育人目标,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党总支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多多摄影党支部开展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靺鞨绣的攻关活动,成功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专利,靺鞨绣代表黑龙江进入上海世博会,产品已畅销国内外,销售额突破300万元。阳光外国语学院党组织以开展“五爱教育”为载体,通过联合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在学生中普及党的知识,树立了党的威信。博爱医院党总支开展了“创五好、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党员先锋示范岗,在全院掀起了创先争优活动热潮。
第五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 推动政法工作创新发展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种具体表述,也融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在政法工作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找准政法工作服务大局的切合点,是我们政法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之后,结合我区政法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研究确定了适合本区区情的工作思路。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重点大力实施“二、三、五、一”战略,推动政法工作创新发展。
一、突出队伍建设“两条主线”,夯实政法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石。
在世间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政法工作也同样如此,政法工作的创新发展,全靠一支过得硬的政法干警队伍,有了可靠的政法工作生力军,才能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发展民生。因此,我们必须眼晴向内挖潜力,把功夫下在固本强基,强化队伍建设上。一是以政治业务建设为主线,切实提高政法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突出政治建队。要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领会科学发展观,研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促进政法干警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全面提升。同时,紧密结合伊春林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林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复合型经济新林区建设的实际,围绕构建和谐稳定平安伊春,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市、区工作,在上半年集中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民生观”教育,着力增强全区政法干警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抓好业务建队,在提高全体政法干警业务能力上,将2008年确定为素质建设年,从公、检、法、司各自不同工作职能特点出发,各有侧重地开展专项培训学习,通过强化法律、法规和政法实务学习训练,使广大政法干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适应岗位职责需要,真正达到政策法律熟知,业务水平一流,执法行为规范的要求。再次,抓好作风建队,加强政法队伍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好“六条禁令”,以塑造优秀的政法干警形象为出发点,继续弘扬董大鹏精神,争当全市政法系统排头兵。年内着力发现、培养并选树一批具有代表性、经得起考验、树得住、叫得响的新的政法干警典型,放大示范效应。二是以正规化管理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政法队伍的执法能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政法机关及干警履行
二、增强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三种”能力,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进一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政法工作永恒主题。政法部门应该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中发挥自己独有的职能作用,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真正做到位,不辱使命。一是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能力,保障民愿的通畅诉求和及时解决。老百姓对政法机关非常信赖并寄予殷切的期望,政法机关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充当好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桥梁
和纽带。首先,要认真开展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排查化解工作。政法各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开展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在充分发挥好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功能的基础上,把“信访联络信息员”建设纳入重点工作之中,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场所及重点人周围,务建一批有责任心的“信访联络信息员”,做到“动有信息,查有踪迹,处有依据”,同时要认真梳理好各种信息,对排查出的问题和案件做到“一事一预案、一事一包案、一事一分析、一事一结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面落实妥善处置重大群体事件工作措施,每季开展一次社情分析,对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或重大事件的社情进行跟踪监控,特别是国家和地区重大新的政策出台或调整时,搞好预警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保证各个重要时期“零”上访目标。其次,大力推进矛盾纠纷调访社会化大格局。要逐步完善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连;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律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式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要把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访形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全社会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交汇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高效调解共同体。要积极探索建立专业维稳工作机制,建立起情况信息、调查控制、应急处理、法制公关四支相对专业的维稳队伍和专门工作机构,用系统论,重点研究矛盾纠纷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再次,从坚持依法办事,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依法打击极少数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防止事件出发,在慎重甄别的前提下,对在群体事件中“三出”(出钱、出力、出谋)人员和挑唆煸动,寻衅滋事的骨干坚决打击。二是提高处置涉法涉诉案件能力,做好政法部门的信访工作。政法部门信访工作是社会焦点问题,直接影响政法部门的形象、警民关系和法律权威,必须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和妥善处理,取信于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要遏制涉法涉诉案件频发势头。在某种程度上说,涉法涉诉案件之所以发生,还是由于极个别人在办案适用法律、履行法律程序等方面有纰漏,要加强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广大政法干警提高遵守法律、依法办案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预防涉法涉诉案件发生。二要认真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规范执法办案行为,督促干警认真履行职责,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我们执法工作标准,实行一票否决,从监督上预防涉法涉诉案件发生。三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类涉法涉诉案件。出现涉法涉诉案件,就应勇敢直面,该纠正的纠正,该认错的认错,对于确属无因由诉访,也应该耐心、诚意地做好解释工作,把不安全、不和谐的因素予以化解,取得最佳处理结果,切不可人为激化矛盾。在处理涉法涉诉案件中,应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对执法办案工作进行反思,从思想、作风和制度三个层面整改,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四要主动预防各类涉法涉诉案件发生。要通过隐患报告、重大疑难案件督查督办,责任追究,认真解决政法机关处置涉法涉诉案件中,执法不公,甚至司法腐败问题。同时,要坚持原则,对极少数无理取闹、缠诉缠访、利欲熏心、无视国家政策法律尊严,对原本公平判决裁定结果硬行纠缠、制造事端者予以必要的惩罚,以扞卫正义与公理。三是提高法律普及和运用能力,改善执法环境。“欲使民由之,必使民知之”。学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对执法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把学法用法贯穿到实际工作当中,要以“学法律、讲权利、讲责任、讲义务”(一学三讲)为主题,以“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法律进学校、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企业、法律进林场”(法律六进),“法律广场”、“法律大集”为主要裁体,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教育,使知法守法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习惯。其次,要突出普法的重点对象,强化对中小学生及违法边缘人员和重点人员的法制教育。要结合信访工作和涉法涉诉案件处理,积极利用一切有效法制教育手段,进行执法守法教育,使这部分人在强化法律教育学习中受到深刻思想教育。再次,巩固“四五”普法国家级先进区和2007年省级依法行政先进区、市级法治环境先进区的成果,加大基层民主法治化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力度,扩展民主法治化示范单位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强化推进“五项举措”,深化平安友好创建活动。
创建最平安、最稳定的区域社会环境,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最实际的工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后五年深化“平安龙江”建设若干意见,与时俱进
,创新方法,增强实效,以五项举措的强力推进,实现“平安友好”建设的深化升级。第一,强化警务措施,增强警务实效性。一是把警务工作向广度延伸,在巩固警务进社区的基础上,把警务服务向校园、向农村、向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拓展;二是把社区警务以户口管理为主,向实有人口、重点人群、边缘人群、特殊人群、“社会人”、社会组织虚拟社会方面推进,把全员人口管理,向分类管理挺进,提高民警对高危人群熟悉率和打击对象提线率,增加工作实效性;三是建立弹性工作机制,增强警务工作机动性和效率性。改进重点部位、要害部位警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我管理、自我防范、自我受益运行模式。第二,强化防控措施,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一是加快技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技术资源,把全区所有重点区域及部位全部纳入到技防控制覆盖之中。二是完善社区群防网络,继续坚持以治安员、治安保洁员为防控主体力量,定点、定岗、定责巡防,并发挥好“一员”(义务治安员)、“三会”(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三老”(老干部、老职工、老政法工作者)积极作用,实施群防群治。三是增强特殊层面的防控力度。在三个农村完善治安承包责任制;在11个林场强化地域联防;在工行、农行、建行、信合、邮储等金融部门强化技防;在首脑机关强化巡防;在行业控制上加强查防;通过多重防控措施落实,严防案件发生。第三,强化基层基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础工作,夯实创建根基。一是深入开展“五无”(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违法犯罪人员、无重特大事故、无违法闹访人员)企业、学校、街道、社区(村)、林场创建活动。二是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将全区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全部纳入综治考评范围,严格兑现奖惩,消除“盲点、盲区”。三是扩展社区“社工”覆盖面,在三个社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今年配齐、配强九个社区“社工”,真正担负起社区特珠人群管理教育工作责任。四是拓展三个司法所法律服务保障领域,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重点,牢守维护“和谐友好”第一道防线,并对重点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消除不稳定隐患。第四,强化依法打击措施,提高打击绩效。一是加大案件侦查力度,提升打击效能。公安机关以侦破命案为龙头,以查办“八类”案件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为重点,维稳创安。检察机关以查处贪污贿赂案件、渎职侵权案件为重点,惩治腐败。二是强化审判力度,弘扬法制。审判机关通过刑事审判工作,宽严相济,依法裁判,惩治犯罪,警醒
社会。三是强化案件深挖力度,扩大战果,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进行中,互相制约,互相配合,开拓案源,深挖余罪,达到有案必查,不枉不纵。第五,强化专项整治措施,切实解决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一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专项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项行动。二是深入开展治安秩序专项整治,布下整治网。将整治工作触角延伸到管理行业、文化娱乐、旧货买卖、网络信息、校园周边、铁路周边、市场内部。同时,加大企业整治工作,整治扰乱企业秩序、侵害企业(特别是外来投资企业)利益行为,加大公共安全、食品、药品、爆炸危险品的整治力度,确保公共安全;加大消防、交通安全整治力度,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火灾和交通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三是开展重点时期(两会、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活动等)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摸清外出重点人员情况,涉法涉诉人员情况、有制造事端危险人员情况,把防控整治重点外延,保证重要时期安全。四是加大对妨碍区域经济发展行为整治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帮助解决办企业中一切在法律框架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四、打造“一个品牌”,全面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组织政法各部门全力打造最平安、最稳定友好区这个品牌,全面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我们要把创建平安和谐友好工作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一名干警身上,“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使全区400多名政法干警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同心同德,都为友好区的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政法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区公安局创造并总结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个十百千万”活动。即,每一个干警都确保以个人的模范执法行力,维护和树立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每一个政法部门都确保建立十户以上的执法工作联系点;每一个政法部门都确保在社会各界聘请百名左右监督员;政法部门的政法干警确保与区内弱势群体结成不少于一千个帮扶对子;政法部门每年印发万份宣传单或征求意见函,向社会公
开警务、检务、审判、政务、接受监督、公开评警。通过“个、十、百、千、万”活动开展,厉行亲民、爱民实践,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密切警民关系,与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推动我区政法工作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