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总结和思考(最终版)
对教育教学一些困惑的思考和总结
1.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到底是教得好还是考得好呢?
现状是教得好不如让学生考得好。教得好和考得好之间并不具备完全的一致性。如果教的不好,但是通过大量练习,题海战术等一样可以让学生考得好。所以教得好只是有更大的可能让学生考得好而已。并不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这样就导致很多老师的困惑。很多老师运用好的方法教学但是不愿意用题海战术导致考不好所以家长社会会否定这个老师的所有教学。
对这种关系,既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承认有背离,但是在无法推翻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有现实主义的操作方案,对教育制度进行适应的基础上但是要留有一个空间,不断改善教学,探索有效管理班级,有效干预学生,有效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办法
2.如何避免职业倦怠?
保持旺盛的职业发展动力,持续的上进心和乐观的精神,强壮的精神品质才会避免职业的倦怠,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3.终身学习的途径:1.个人素养的提高2.岗位上的学习3.深入的交流和有效的讨论
4.对于学生不做作业的思考:
思考作业的量和趣味性。
布置差异性作业,少而有趣,进行鼓励。
故意不做的,思考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理顺师生关系,激将法,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5..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厌学,教师应该怎样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将学校这个机构打造成富有温情的地方,如果成绩不能跟城区学校比的话,那么起码让孩子有一份对学校的留恋,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真正的用课堂来吸引孩子以抵消与城区孩子相比而带来的那份挫败。
6.怎样提高教师的威信?
人格魅力,让学生信任。公平,稳定,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学生的所有行为,一碗水端平。
积极参与教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梯度性,提问深度的差异性,作业的差异性和选择性。
第二篇:关于学案教学的总结思考
关于学案教学的总结思考
高二政治组张立功
由于政治课很多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难调动,所以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政治课就是老师死教学生死背,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大家一直都在探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听课学习效果的政治课教学方法。
面对这种情况,李瑞国老师在2006年4月去呼市观摩了呼市二中的学案教学法后,觉的学案教学这个方法可以在我校政治课教学中推广,回来后召开了多次教研组集体会议,共同商讨如何开展学案教学。由于不同年级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学案模式。我们高二备课组在李瑞国老师和肖毅老师带领下,全组教师积极投入到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经过多次集体商讨后,制定出了适合于符合高二实际的学案体系。而后大家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群策群力,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制作学案,并认真研究学案教学的方法,把教研组的科研气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浓烈程度。
我就拿《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教学实例来说明一下学案的体系以及教学中具体应用情况。
学案第一部分是学习启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些小故事,小寓言或者热点事件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并初步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学习启动是这样设计的:大家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人们往往只看到网络的弊端。据有关人士调查表明,家长和学校通常是反对青少年上网吧的,怕孩子在那里学坏,加之关于网吧事故的报道,使得部分青少年的父母更是担心,便强迫自己的孩子与网络绝缘,结果不但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还增强了孩子的好奇心。控制上网也是难上加难了。
这段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学生读起来比较亲切,能引发他们对该问题的深入探究,从而引发其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可以利用此段材料在课堂上搞一次小辩论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掌握了辩证法思想的内涵,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上网的看法,有的认为网络可以丰富知识,开发智力,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上网,也有同学认为网络是得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站中不可自拔,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对网吧的进行了实地调查,说在网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玩游戏和聊天,查资料的很少,甚至想建议政府为了学生的成长关闭网吧。
学生讲了这么多,教师就可以很容易的往今天的辩证法内容上引导了。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灌输,学生始终都在用这个例子和所学知识对比,最终在不自觉中掌握了辩证法思想的实质。
学案的第二部分是预习课文填空,设计这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以前我们总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但是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不能够深入了解课本内容,看完了没什么印象,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把课本中的重点语句,段落,和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做成填空,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边看书边把填空做了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由于学生做了十分充分的预习,课本中简单的知识已经基
本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一些简单的只是就完全可以一带而过,而把时间重点放在经学生
预习自己发现的难点的地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且填空的内容也给学生日后记忆提供了
行之有效的帮助。
摘一例子供参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是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观点去观察事
物。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力量的推动,当然也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了。
学案的第三个部分是问题探究,主要是将课本中的难点重点设计成一个一个思考题,随
着教学的推进将其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在课堂上的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的解
决。达到当堂解决疑问的效果,并且使得学生在复习时也可以尽快抓住本课的核心内容并且
理解和记忆。本课中我们设计了2个思考题。
1、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
形而上学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这两个问题是本课的两个难点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么两
个问题,在课堂上将其专门拿出解决,方便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方便了学
生学习和巩固。实践证明也是很成功的,学生普遍感觉重点难点不再难学难记,考试也可
以随手拈来。
学案的第四部分设计的是体验高考。这一部分主要是精选历年关于本节内容的高考题,对学生进行一个即时的高考训练。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相关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尽快的将
所学知识与高考相联系起来,消除其学习的盲目性。而且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也是最
感兴趣的。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选了一道2001上海的高考题: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
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②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特殊性 ③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 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这道题结合实际涵盖了最基本的辩证法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知道本课在高考中的地位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学好本课内容的动力。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随堂训练,就是在课程讲授完毕后当堂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进而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减少了学生在课下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本部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练习、能力提高和特长培养。循序渐进地从多方面提高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迅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和考试紧密联系起来,为以
后的复习和应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体系就是上述这些,这个体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紧跟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认为,学案教学这种方式成功的找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契合点,既有利于学生
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能在注重课堂气氛的同时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也解决了学生学了不会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方便了教师备课,为新教
师迅速成长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当然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如何将学案与教师的备课充分
结合在一起,如何让学案能够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的需要以及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
学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等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第三篇:教学思考
语文教学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看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三)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一)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教学思考
教学思考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巩固旧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五篇:教学思考
教学思考
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必然不同,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是难免的。有点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突发情况面前一急就乱。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情绪紧张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课堂就失去控制,出现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就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政策”,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严加训斥,甚至暴跳如雷,这样做,轻则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熄灭其思维的火花,重则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有效地处理好意外情况,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老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影响教学;或者教师回答了,但因为缺乏仔细思考,语言表达得不恰当,学生接受困难。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可以把问题暂时搁臵起来,引导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以便学生能安心学习,防止他们分散注意力。使用搁臵法,教师在课后应查找有关资料,尽快给学生合理满意的答案。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如同桌或前后学生吵架等,影响课堂秩序。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中断讲授去批评学生,必然会影响全班学生学习。为了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又能脱身处理偶发事件,教师可以采用分身法,如布臵一两个紧密配合教学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思考,或者布臵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做,同时解决争端。这样,教师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有效处理了突发事件,不至于顾此失彼。
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要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发挥教学中的暗示技能。常见的有语言暗示、环境暗示、目光暗示、表情暗示等。例如,有的学生懒于动脑,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就想让老师帮助解决,教师便可以用“老师相信你能行”等语言进行暗示,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宽容是艺术性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一种方法。宽容不是软弱,也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更不是纵容与包庇。宽容要使学生在灵魂深处反省,宽容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与良苦用心。只有这样,宽容才会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学生对教师的平等民主,宽容大度感到由衷的敬佩,改善了师生关系,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要学会调控课堂,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凭感情用事,不漫骂、体罚、不挖苦、讽刺、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坚持以表扬、鼓励、比赛、激发上进等正面教育为主,树立正气,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