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的“人情练达”
作文教学中的“人情练达”
“人情练达”,出自《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其意思是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衍生到写作上来,常常是指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这方面的深厚积淀,写出好文章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是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人情练达”。每到写作文的时候,许多学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果写出来的“人情”大多是忸怩作态,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许多作文中叙述的故事情节往往是不合常理、漏洞百出,一看就知道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这样的作文即便文采再好、文法再有技巧,也绝不会是一篇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好文章。
我曾经布置了一篇以“坚强”为话题的作文,虽然事先一再提醒学生思路要开阔,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生活的狭小天地中。但是以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多数学生是很难跳出这个圈子的,学校生活往往变成了学生作文思维的樊笼。两个文笔非常好的同学,作文的构思都是写自己因为一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自己的情绪从失落到振作,最终完成了一次从脆弱到坚强的情感蜕变。应该说,这两篇文章叙事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亦不失优美,尤其是注重心理描写,写景状物也能够恰当地衬托自己的心理感受,并较好地渲染了气氛。这两篇作文在写作技巧上可谓是可圈可点,然而就文章的故事情节来说,就只能用“遗憾”两个字来形容了。因为这两篇作文有这样的情节:一位学生因考试没考好不敢回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躲在学校教学大楼的角落里痛哭,“任雨水肆虐地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流淌”;另一位学生则更是夸张,当得知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竟然神情恍惚地来到了学校教学大楼的楼顶,眼望远方的天空发呆。这样的文章就好比是用上好的锦缎料子做了一个绣花枕头,里面装的却是糟糠之物。
我们对中学生不能求全责备,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尽可能多地积累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鼓励和引导学生写身边小事、写真情实感。其实人活着,就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中。每天我们身边如流水般地发生着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情,或大或小,或喜或忧,或美或丑,或感动或激愤,或平凡或伟大。其实这些都是储藏着的极为丰富的作文素材的宝藏。人们常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教会他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既是作文教学的需要,又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
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无外乎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得来的。家庭生活是基础,学校生活是重点,社会生活是方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先从家庭生活入手,再过渡到学校生活,最后回归社会生活。
从家庭生活出发、从亲情感悟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这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生入校伊始,我就会向学生提出“进入中学后你发现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然后自由命题写篇作文。从这些作文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出发,然后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当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才行。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作文时,提到家中的“老烟枪好像熄火了”,说的是嗜烟如命的父亲不抽烟了。这件小事在作文中本是一带而过,这位学生对此也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写者无心、读者有意,我敏锐地意识到“烟枪熄火”的背后可能有故事。于是我找来这位同学,问他知不知道家里的“老烟枪”为什么熄火了,这位同学把头摇得如拨浪鼓。我就让他自己先好好想一想,如果还是没有答案就回去问一问“老烟枪”。第二天这位学生来找我,一边不好意思地挠着头,一边细声细气地向我汇报了调查的结果。原来他从妈妈的口里了解到,“老烟枪”因为看了一篇介绍被动吸烟危害极大的文章,其中谈到被动吸烟对青少年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从此便不再在家里抽烟了。如果实在忍不住,“老烟枪”便会一个人躲到阳台上去过过“烟瘾”。从这位学生的谈话和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多少体验到了一种叫做“感动”的情愫。这种感觉的强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情感体验或许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于是,我让这位学生把他的这份感动写出来,然后指导其修改完善,并作为范文在班上推荐,鼓励其他学生也把类似的事例找出来,写出他们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每次组织这种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我经常会在各种场合表扬那些写得好的学生,有机会还会把他们的好作文送到校刊发表。此外,我还利用名为“语言堂”的班级宣传园地,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
又如,一位同学的母亲在递给她水果刀的时候,总会拿住刀刃,把刀的把手一端留给孩子。有一次母亲缝纫时,她给母亲递剪刀,便仿效着母亲的做法,也用手握住了刀刃这端,把手柄那端递给母亲。我指导学生把这件事情写进作文,这位学生说她的母亲看了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家庭生活中许多熟视无睹的片段,都会散发出温情的光芒。这些生活片段在温暖、感化人心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的选材范围。人心一旦体验过亲情就会变得“鲜活”,再用这颗心去感受同学情、师生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生活比家庭生活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接触的人和事更加纷杂,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拥有更敏锐的观察力。由于引导学生感知学校生活与感知家庭生活的方法基本相同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感知学校生活的时候,就
要因时因地制宜,学以致用。我会实际根据情况置布诸如“观察我的同学”、“身边的一件小事”这类的话题,要求学生们认真观察并不限题材地写成文字。然后我会从中找出一些典型的内容指导学生写成作文。这种做法虽然简单,但获得的回报往往是巨大的,我有时甚至会被这些看上去还很稚嫩的中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所震惊。一位学生的文章里写了这样一件小事:教室饮水机前的过道很窄,如果有人在靠近外面的水龙头接水,后来的人要进到里面去接靠墙的那个水龙头的水就很不方便。夏天的一节体育课后,有位女生去接水,碰上另一位男生也在接水,她本来想站在旁边等一会儿,没想到那位细心男生却发现背后的她,便主动移到里面的水龙头去接水。尽管那里的空间太狭窄,他高大的身躯得倚靠在墙上,但他还是把方便的位置让了出来。还有一位学生又写了另一个故事:班上转来了一位新生,坐在第一排的位子。课代表发作业时,本来已经把一部分同学的作业本交给这位新生分发,可他突然想到这位同学是新来的,很多同学他可能还认不全,于是又把作业本拿回来自己去发了。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细心的班主任每天早上进教室;看见斜射进教室的一束阳光总是照在中间的一位女生的桌子上,于是老师每次便习惯地放下窗帘,并回头看看窗帘是否挡住了阳光,此时师生俩互相朝对方投以微笑。于是,这位女生便将这件小事写进了作文„„这些事情极其微小,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甚至没有人说一句话,但这些下意识的行为里却蕴含着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感受,学生感悟到了并把它们写进了文章里。我们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去体验这些蕴藏在平凡小事中的丰富情感,提倡他们写出来,不管是通过日记、小练笔还是正式作文的形式。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积累,还愁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学校生活多姿多彩,经常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敏锐地抓住这些“突发事件”,要求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或者借题发挥阐明各自的观点,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掌握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例如,同学之间因为小事情闹磨擦,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宽容”的话题。又如:有一节课上,两只小鸟飞进教室,惊慌飞窜中,其中一只小鸟不幸被旋转着的锋利的电扇叶片打断了翅膀。针对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课后展开联想,认真思考。不久就有两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这件事,但两位小作者思考的角度和切入点各不相同:一位同学写的是记叙文,她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小鸟受伤死去的过程,表达了同情哀伤之情;另一位同学写的则是散文,只是略写了事情的经过,更多的则是写自己由此感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发出了“人生不售回程票”的感慨。我抓住这个机会,将两篇作文打印出来让学生比较阅读,并让学生谈感受写评语。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对记叙文和散文这两种不同的文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一件事情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启发学生要想写出好
作文,既要善于联想,还要学会从多角度思考,这样才会有精彩纷呈的佳作涌现。
谈到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尽管大家都提倡并且鼓励中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现在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当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而且由家庭、学校构成的“两点一线式”的生活,让他们也没有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所以,就现在中学生的特点而言,了解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经验的窗口应该是广泛阅读。其实,了解社会未必非得事必躬亲。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我非常提倡学生大量阅读报刊杂志,尤其是像《读者》、《特别关注》、《作文素材》等优秀杂志。有人可能会推荐网络和电视,当然,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却不一定适合大多数学生。因为电视的内容是让人被动的接受,而且看电视需要很多固定的时间;上网又担心学生会染上网瘾,更担心网络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还是敬而远之,少碰为好。报刊杂志总是能及时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翻阅,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报刊杂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文字传达的,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以中学生的阅历水平来看,他们有可能对读到的一些内容似懂非懂、甚至根本不懂,但这都没有关系,只要读了就好,这就好比为病人补养身体,也许病人食欲不好,也许有些食物、补品一时半会还消化不了,但这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病人把这些东西吃到肚子里去,只要肚子里有货,早晚是能消化掉的,但如果病人总是拒绝进食,那么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我的经验来看,那些喜欢阅读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明显的思路灵活、联想丰富,他们常常是有话说、有嗑唠。
有人说,作文如做人。所以说,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教作文可以使学生具备诸如勤劳、勇敢、善良、正直这些传统美德,当然光有这些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让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和一颗细腻而善感的心,用心来观察和感受周遭的事物,我想这就是所谓“人情练达”的真谛吧!
第二篇:人情练达的五项修炼:老秘书的秘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出现在《红楼梦》原文第五回。有一天,我与大学老师聊天。他说,做秘书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就是这副对联要求的吧?我想了想说是。读大学的时候,我最喜欢向老师请教的就是《红楼梦》的有关问题。老师笑眯眯地问我,现在你有秘书的实践经验,又做了那么久的办公室领导,如果在金陵十二钗(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中挑一个最适合当秘书的,你会选谁?我回答,从个人的情怀,最喜欢挑林黛玉,但从工作需要,最可能挑薛宝钗。老师问,为何?我说,林黛玉有才情、文笔好、心思细,但薛宝钗人情练达、为人老到、处事稳当。但这两个人都有不足。如果这两个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那是最理想的秘书了。这些年来,我反思自己,人情练达长进不大,这是一大教训。我当秘书的第五个体会就是人情练达。
当秘书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所谓情商,就是情感智商。即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英文简称EQ.情商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秘书的人情练达来自于情商,来自于后天。一个人情练达的秘书,人家会说这秘书情商很高。但是并不是说你有了情商,就一定会人情练达。人情练达的秘书肯定是在与领导、与其他人交往时,能使自己显得更加出色、受欢迎并有教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有些人智商很高,但情商不高,人际关系不怎么好,事业也不这么顺利。有些人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人际关系好,生活积极,反而在社会上混得风声水气。可以这么说,一些人凭智商找工作,一些人凭情商获提拔。我认识两个秘书,一个是高智商,硕士研究生毕业,一个没考上大学,是电大毕业生。这两人分别给领导当了秘书。后来发展的结果是,电大毕业的秘书一路得到提升,官至设区市的副市长。硕士毕业的秘书一直在县里,最终是一个县的档案局副局长。他们两人的区别在于,一个学历高但情商低,服务领导不到位,另一个是学历虽低,但情商高,服务领导很有水平,实际工作也很有能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秘书情商很重要,人情练达很重要。当秘书如果只是停留在会写、会拿包、会给领导提供一些服务,那是远远不够的。
秘书的人情练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一开始很青涩。但随着不断实践,大多数秘书都会慢慢地老练起来。重要的是要修炼以下几条:
第一条、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谓识时务,就是能把握领导工作的大局,能懂得世故人情,掌握行政机关的基本规则、行政事务的基本套路,行政人员之间的基本规矩。识士务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才能把握好与领导的关系。识时务要做到三个不:
一是不碰逆鳞。
龙之逆鳞,触之必死。领导的禁忌就是龙之逆鳞,当秘书的千万不能碰。对领导的禁忌,比如各种隐私、各种工作保密之事、其他各种不需秘书知道的事情,不能有好奇心。俗话说,好奇害死猫,秘书要牢记在心。还有些秘书了解的禁忌,更是不能名知故犯。举个例子,比如领导非常讨厌随地吐痰,秘书就要坚决不做。再比如说,领导很不喜欢有人在车上打喷嚏。秘书经常与领导同车,就要时刻准备一块手帕,万一打喷嚏时能用上。领导很讨厌不守时的人,秘书就一定要守时,提前等候领导。二是不唱反调。
领导与秘书的关系,始终是主从关系。领导为主,秘书为从。秘书要围着领导开展工作,要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对领导的指示、意见、讲话、要求,秘书不要在公开场合唱反调,而是坚决执行到位。除非是私人关系非常好,领导是真心征求你意见时,才可以提出与领导不同的想法,供领导参考。绝对不能背着领导发表与领导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哪怕与你的亲朋好友都不能说。三是不要越位。
领导是领导,秘书是秘书。秘书要严守上下级规矩。不要以为领导器重你,就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大家都知道韩信军事才能杰出,但为何刘邦要杀他,就是因为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竟不识事务提出要代理齐王。一旦形势好转,刘邦就容不下韩信。最得宠的秘书都不允许顶撞领导,都不能代替领导来发话、来表态。始终要记住秘书只是服务领导的一个小兵,不能越过与领导的界限,这是衡量秘书是不是识事务的一个最基本底线。第二条、有眼力见儿
这是北方话。用南方话说就是有见机行事的能力,懂得察言观色,灵活办事,又不招人烦。领导最喜欢有眼力见儿的秘书。发现一个秘书有没有眼力见儿,其实也不难。你只需观察小型的会议是谁在给领导续茶水。如果领导杯子没有水了,第一个起身给领导续茶水的是秘书,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秘书是灵活的。如果是办公室主任或其他人在给领导续茶水,秘书无动于衷,那就很难说这个秘书有眼力见儿。续茶水是观察秘书服务意识的最最基本功。怎么培养这种眼力见儿?一般来说,有的人天生灵活,反应快。但很多秘书的眼力见儿还是后天形成的。
第一,要有强大细致的观察力。秘书跟随领导,要眼观四方,既要看领导眼色,也要看领导的下意识。就是要养成与领导需求、性格、习惯相适应的洞察力,养成注意服务细节的观察力。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强大细致的观察力,才能为有眼力气儿提供基础。
第二、要善解人意的反应力。
秘书跟随领导,了解领导的喜怒,知道什么事能做、不能做。所谓有眼力见儿,就是为领导服务要自然而然,不能做作生硬,不能让领导烦。为什么一些人为领导做事,有的人会认为是拍领导马屁,领导也会沉下脸,就是因为这种做法过了,适如其分地做出反应,这才是高水平的服务。第三、要迅速快捷的执行力。
秘书跟随领导,为领导提供各项服务,要如应云流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仍然以续茶水,如果秘书的动作始终是慢一拍,被别人抢了先,那就会让领导和其他人感到,你这个秘书的眼力见儿是不怎么的。第三条、如不成事那就不败事
不少干部都对领导秘书有敬畏。秘书要保持清醒头脑,这不是在敬畏你,而是在敬畏领导,怕你在领导面前讲坏话。有一句成语叫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些人之所以怕秘书,就是认为你管我提拔重用是做不到的,但你秘书要说说我的坏话,败败我的好事还是很容易的。这就涉及到秘书如何处理她与领导下属、与周边同事的人际关系问题。我曾看过一本历史书,讲一个大将到皇宫参加皇上的宴会。门口的小太监以为大将会送些东西给他。结果大将视小太监为无物,径直走进了皇宫。小太监非常生气,就在皇宫的一条小径上解了小便。宴会结束后,皇上走到小径,看到一处湿湿的,便问小太监怎么回事。小太监答,是某大将将的小便。皇上大怒,把大将杀了。这个小太监显然是太过分了,后来一些大将就高举大旗叫“清君侧”,开始造反。做秘书的如果像小太监这么搞,肯定最后会害了领导。那么秘书应当如何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呢?
第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当秘书接触领导下属多了,可能看到了这些干部的种种不足,但你不要给领导火上加油,专说这些干部的坏话。说得多了,就会物极必反。有时候给那些干部说一些公道话,在领导发怒时,做些适当的劝说,反而会显得秘书大气。这与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还是不同的。第二、到什么山头说什么歌。
秘书接触三六九等、不同的人,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这就需要秘书与这些人交往时,人情练达,会看场合讲不同的话,会讲外交辞令。有句俗语:“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秘书不是要有这样阴暗的心机,但至少要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如阿庆嫂那样,善于与刁德一这样不怀好意的角色周旋。第三、学做一枚铜钱。
铜钱正反两面不一样,表面光滑、内在本真。秘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像铜钱一样,既要保持内心的本真,又要给外人一种随和圆滑的感觉。里外都是圆滑,那是人家反感的小滑头、小人精。里外都是本真,过于真实、过于率直,处理人际关系也会中招,吃亏碰壁在所难免。正确的做法是内方外圆,表面不妨学会妥协,甚至大智若愚,装聋作哑,内心却要如明镜一般,有坚定的是非观,切不可在大酱缸里,把善良把率真全染黑了。第四条、养书卷气、弃书生气
所谓书卷气是指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所谓书生气,是指死板教条、不肯变通、不懂人情世故的作派。秘书要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书生气。党的十八大以来,肃清官场风气,加强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建设。需要秘书养书卷气、养浩然气,做谦谦君子。特别是做秘书久了,更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秘书做得久了,不好的东西影响多了,往往容易粗俗不堪,不读书不看报,业务能力不愿干,喜欢吹吹拍拍、长袖善舞,长此以往,终究是混不下去的,不但会害自己,也会害单位、害领导。但是一个秘书书生气十足,也是会害工作、会害领导、最后会害自己的。
书生气的秘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迂”,办事很迂腐,什么事都办不成、办不好。二是“拗”,脑子一根筋,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场合,都不会妥协、不知变通。刚做秘书的,常常容易书生气十足,显得天真和幼稚。这就需要向实践学习,尽快脱掉书呆子气。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秘书经常被领导说,你这个书呆子,除了会写,其他什么都不会。他不知道怎么办。有一次他和同学老师聚餐。老师看他苦着脸便说:“我的这些学生就你最有书卷气,你看他们天天就知道吹牛吃喝。你有思想有情怀。”秘书便说:“老师,领导说我是书呆子”老师想了想说:“这么多同学都敬我酒了,你还没敬呢?来,敬我一杯酒,说一些我喜欢听的话。”秘书起身过去敬酒,说了一大堆好听话。老师高兴地说:“谁说你是书呆子啊。”秘书豁然开朗,后来就摆脱了书生气。
第五条、带眼睛、耳朵,不带嘴巴
这句话我是从网络小说中看到的。同样的意思,美国作家海明威也说过:“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对于秘书来说,说话是一门学问,沉默也是一门学问。很多时候,特殊的身份决定秘书只看不说,只听不说。
第一、看破不说破。
秘书跟着领导,会经常看破别人的短处或者异常。特别是当领导的手下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个时候,秘书脱口而出,说破真相。也许一时你很受领导的器重,会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对方肯定是怀恨在心的。如果向领导私下说不好更好?第二、沉默是金。
以下几种情形不可说。一是有些领导的随口习惯,问秘书,我说得对不对?无论是对还是不对,只要领导是随口问的,都不要开口。二是领导在调研时,问相关情况,如果没有人回答,但你知道这个情况,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去回答,可以私下告诉领导。三是领导讲话时出现差错,比如某个数据、某个字说错了,不要公开去更正,可以事后私下不经意告诉领导。第三、该出手时要出手。
秘书是领导贴心工作人员。有些话必须告诉领导,比如你知道、领导却不知道的重大事情、基层情况。有些时候是秘书和领导的两人空间,比如跟随领导外出,坐同一辆车。一般情况下,秘书没有达到与领导可以无话不说的境界,领导不说话,不必主动寻找话题。但如果领导与你说话,你不要紧张,不要一声不吭,可以试着聊一些领导感兴趣又比较轻松的话题。第三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开去
——讲话(整理)稿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第五中学(原扬武中学)龙孝荣
内容提要:自从人类产生文字语言以来,作文就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在人生的旅途上,成功的关键是向目标迈出的第一步和将要到达终点的最后一步;要达到成功,就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完成这关键性的两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产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的具体能力考察过程,是知识运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写得比较好的计划和总结,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探究方向的学术论文。
关键词:论文思维计划总结教师
自从人类产生文字语言以来,作文就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产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的具体能力考察过程,是知识运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具体的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有积蓄(采集)、感知、构思、升华(写作欲望)、语言加工整理,这几个重要阶段方能基本成型,这几个重要阶段可以说成是: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
用巴金的话说:写作是为了战斗,实际上也是一种战斗;讨论和研究某个事物和事件的实质,为了揭露阴谋,为了国家的发展建设,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才能算得上是写作。写作没有目的,也不求救于有这方面特长的人,这对于我们
这些初学者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写文章、写计划和总结都是一种有意识、有一定研究方向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写作必须是有意图的、有动机的、有一定目的和研究方向的理论性比较强的论理文章。我们的看法是:用心去写一篇教育教学计划、总结;或者是一篇特别的证明题、求解题的与众不同的解法就是一篇不同寻常的论文。鉴于此,今天我以《红楼梦》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本人文化水平毕竟有限,只能从文字上去分析,我的理解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去洞察明了,通过观察和分析研究就是学问,然后通过艺术加工达到与现实事件相互吻合,充分显示人情味,对于情感和情操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并且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文章。这与古言说的‘未做文章先做人’的看法是没有两样的。
一、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我知道,我的教育教学本领比起在座的同事们(偏远地区骨干教师)来说还差得很远,我只不过在写论文上比起你们多点看法而已。现在我们的老师需要写论文,又苦于无法开头,也不知道如何写;不写又不行。特别是申报中级职称以上就必须要一篇随评论文和二至三篇以上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原件和发表证书,这就需要我们不得不动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了。
在这里我不惜用我的一段经历与同行们交流,其中有我的酸甜苦辣,也有微乎其微的成功喜悦:20世纪末我希望在教育教学成绩上得到县级以上的教育和行政部门的同情和支持,取得评聘中级职称的资格,1995至1996两学年所教班级州级统考:人均分别是87.8和86.6(百分制)分,超县水平20多分,及格率分别是86.5%和83%,超县水平10多个百分点,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就因为巩固率低于97%无望;1997至1998学生参加全州毕业会考,荣获全州毕业会
考成绩第三名(排调中学建校以来第一次获得的名次)。三年过去了,人生才有几个三年呢!也就是因为如此,迫使我不得不致力于看书、用心去学习写作。开始我学习写第一篇散文《我爱苗乡红山茶》参加湖南省文学作品竞赛,获得优秀作品奖。《1998年贵州省初中毕业暨高中、中师中专招生考试几何证明题选析》、参加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举办的“耕耘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获得优秀奖,1999年辅导学生参加“跨进新世纪——第二届长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荣获第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本人获得教师指导奖。然后开始学写论文《浅谈等腰三角形的三条特殊线段》、《“心”是师生情感交融的桥梁》等论文10余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第一、二等奖,并被收藏于国家级出版书籍《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中国育人杂志》中。我认为:成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必须承认自己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并且不遗余力地去探索。这些毕竟是微小的收获,一个教师忙里偷闲,爬一点最低层的职员不该爬的“格子”,写一点想写而又不该写的东西,发一点想发而又大可不必发的牢骚;用这样的方法驱逐困惑,填补经济和物质上的空缺,应该是我们偏远地区教师很有意义的、必要的文化生活。
二、论文写作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够写出来,随评论文和参加比赛的论文还可以拼揍报刊杂志上的优秀文章,需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就不行了(这里关系到知识产权问题);有人说‘只要有钱就可以发表’,不要认为你的钱会被人喜欢(有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我的看法是:想要写好一篇论文,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比如能够写一般的作文就可以了;但是,必须经常动笔,常言有:“三天不说嘴生,三天不写手生”,这一句话不是没有根据的。其次必须注意你自己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有如头发丝一样的不同,你就用笔把它记下来;比如在解一道理科题目时,你的看法与教科书不同,你的学生的看法与教科书不同,或者是一道题有几种解法,那一种比较简单易懂,能够为大家接受,这些就是你的论文材料,别丢掉了,那就是一件宝贝。有事件、有物质,才会产生效应;就会产生思维和联想,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文章就会产生共鸣,文章就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文章就容易得到发表。用曹雪芹的话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于文章写作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关系呢?我想是应该的。另外,要放下架子。假定有个人喜欢读书,你就可以请他看你的文章,并且问他是否看得懂;比如我的《浅谈等腰三角形的三条特殊线段》就曾经过我的学生、修房的泥水工看过,这种做法说明你尊重他们,没有看低他们,他们就会给你提出宝贵的意见和看法,用征求过他们的宝贵意见加以修改,才得以成功。这种做法与古人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了,就不愁写一至两篇比较有水平的论文,希望大家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人是练出来的;我曾经写过这样两首诗:‘莫道半辈事尽休,岁月倒转君亦愁,广读诗书习文化,莫待时光染白头。’、‘苗乡俊岭山连山,百万师生战得酣;披星戴月多倾注,莫把时光毁于玩’勉励自己,我把玩耍的时间用在教育教学和看书以及学习写作上,我把成功的文章叫做“兰花草”、“长城扑克”和“的士”等等。一定要勇敢的写,并且多找一些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给你修改加工,就一定会成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
总之,我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成功的关键是向目标迈出的第一步和将要到达终点的最后一步;要达到成功,就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完成这关键性的两步。
三、撰写论文材料和构思的长期性
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需要的材料很多,采集的时间也很长,就像起一栋房屋一样,不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是不行的;每一个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只是因为材料准备不够充分,构思和组织结构不够完美;要想自己能够写出一篇好的论文,没有长时间的准备和材料加工是不行的。我的《浅谈等腰三角形的三条特殊线段》历经10余年之久才得以成功,成功的论文不经过三年两载是达不到理想的;只要材料准备好了,并且通过艺术加工就有可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
总之,做你自己的事情一定要用心去做,用廖江涛的话说就是:随心的人把它丢给垃圾,“无心的人把它放在眼里,有心的人把它藏在心底。”这里我用一个人上街购货物的话说‘买用的货物要中用又要好看,买吃的货物要好看又要好吃。’现在我把《红楼梦》的那一副对联改一下:即‘生活留心皆学问,词语练达即文章’,以作同行们的笑料。
四、投稿的忍耐性
论文撰写完毕,通过加工修改,确认为优秀稿件以后,就可以将它投向编辑部,发表成铅字,成为国家出版社编辑部承认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文章,获得一定的精神收获;但是,经常是投出去的结果没有达到满意,有的稿件投出去几次或者十几次都得不到发表。比如我的《浅谈等腰三角形的三条特殊线段》一文,参加过州、县教育系统的论文比赛多次没有中奖;投向省内几家报刊也如泥牛入海,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国教育报》论文比赛征稿通知,于是,我用这篇原搞投向《中国教育报》,万一想不到的是,竟然中了中国教育研究论坛全国论文比赛一等奖,还有120元稿费呢!论文被收藏在《中国教育报》思想理论部编辑的《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一书中。
说了半天,路在何方?现在,请大家看看《西游记》的主题歌词:“„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努力吧,相信第一线的同行们都不是等闲之辈。
第四篇: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2012年8月20日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礼”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问候祝福,送礼作为一种沟通 感情、促进交流的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尚往来”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地影响着礼文化。当今的送礼现象在家庭生活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人们对送礼持什么样的态度?不同的职业、阶层,送礼现象有怎样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今年七月份洛阳师范学院的一批同学组织社会实践,针对人情往来中的送礼现象进行了调查,虽然这些调查资料不够充分,调查结果和分析也可能不太准确,但它们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的社会情况,希望这份调查报告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当今社会中送礼现象的相关信息,让大家对我们的送礼现象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以后的送礼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
调查范围以洛阳为主,调查对象分为三类,农民、城镇工薪阶层(包括医生、教师、工人等)、城市居民。其中农民24份,工薪阶层56份,市民30份。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每年的家庭收入
调查显示,24位被调查的农民中近一半每年的收入大致在3000元到5000元;工薪阶层与市民则60%以上每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
2.送礼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三类调查对象一半以上的家庭每年送礼次数在5~10次,每次送礼的花费也基本上一半都在50~100元,但相对之下,市民的送礼次数要多些,其1/5次数在10次以上(工薪阶层不到1/6,农民仅占1/12),其花费也要高些,近1/2每次送礼花费在100元以上。根据这些,在被调查的所有对象中,60%的人感到每年的送礼会对家庭造成一点压力;表示完全没有压力的占到20%,其中市民就占到一半以上;表示很有压力的不到总人数的20%。可以看出,送礼已成为当今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未对家庭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其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人们对送礼的看法
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大多数对礼尚往来表示支持,要么
就是无所谓,而反对的不到4%,大家普遍都认为送礼是有必要的。在送礼时,60%以上都是随大流的心态;送礼不求多但不能比别人少的占到20%;表示只能比别人多不能比他人少的不到总人数的5%。对于争相送礼、互相攀比这一现象,50%的人知其害但仍随大流,自觉抵制的不到20%。可见送礼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争相送礼、互相攀比的现象也存在,但人们已视之为正常现象。
4.人们送礼的自愿度
调查显示,在送礼时,110位调查对象中表示送礼都是自愿的不到4%;市民中大部分愿意送的将近占其总人数80%;工薪阶层中大部分愿意送的和只有一小部分愿意送的各将近占其总人数的50%;农民中大部分愿意送的不到其总人数的40%,而全都出于无奈的占到总人数的1/3。由此可见,虽然大家认为送礼是有必要的、很正常,但在送礼时却存在着有一部分是不愿意送的现象、对送礼存在无奈的状态,这一点农民表现的尤为强烈。
5.选择礼品时考虑的因素
对于所送礼品,大部分人考虑的是心意,其次是实用性,然后是价格,考虑档次的不到总人数的9%。可见人们送礼还是以心意和实用为主。
6.关于送礼的一些风俗习惯
大部分都表示没有特殊的习俗,只是礼尚往来而已;送礼多是在节日,如春节、中秋、国庆等,红白喜事也要送礼;大家越来越注重送现金,较方便;送的太少拿不出手,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送礼送双、吉利吉祥; 送礼时往往根据关系亲疏远近来决定礼品或是礼金的轻重,根据对方送礼的轻重来回送对方,可见送礼确实是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纽带。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送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牵动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一根链条,不同身份的人在送礼方面既有相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一)普遍现象 1.送礼“水涨船高”
农民、工薪阶层、市民,随着收入的增长,在送礼上也表现出“水涨船高”的现象。相对而言,市民的送礼次数较多,花费也较高,工新阶层也不示弱,农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一点。由于送礼习俗源远流长,始终占据着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送礼对家庭所造成的压力也一直存在,无论何阶层,这种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但人们并没有发现它的威胁性,因此平常视之。
2.送礼重“心意”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尽管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买东西也较多讲究档次了,但在送礼上还是较尊重对方的喜好,送适合、对方需要的礼品,而不是过多讲究价格和档次,这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人们在送礼时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礼品或礼金的轻重实际上也是对“心意”的看重。
3.存在争相送礼、互相攀比的现象
根据上面调查分析,人们对送礼大部分持随大流的心态,但送礼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的也占一部分,并且大部分人都知道互相攀比的危害但仍随大流,可见送礼已不是单纯的礼尚往来,还掺杂了身份、面子等因素。这一点在市民中的表现较明显,争相送礼、互相攀比占其总人数近1/4,工薪阶层中这种现象也露出头角,可见这种社会现象也不容忽视。
(二)个别问题 1.收入差距问题
首先是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调查中我们可知工薪阶层、市民的年收入一半以上都在10000元以上,而农民的年收入近一般都在3000-5000之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只占到其总人数的1/4。
其次是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调查显示,在收入上,工薪阶层的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其总人数的60%
以上,年收入3000-5000元的占其总人数的20%以上,而中间收入6000-9000的则不到10%,可见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2.送礼自愿度受到怀疑
调查显示,人们虽然支持礼尚往来,认为送礼有必要,但在送礼时的自愿度却并不是百分之百,只是大部分愿意送或有一小部分愿意送。而农民则表现得尤为特别,其大部分愿意送的不到农民总人数的40%,而其1/3表示送礼时全出于无奈。从这些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送礼行为和心理存在着矛盾状态,农民的送礼意识尤为淡薄,虽然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提高,其送礼次数和花费也不算少,但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在送礼时存在勉强、自私、狭隘的心态,没有真正体会到礼尚往来的内涵,只是停留在保持传统、维护面子的表面上。
五、建议
1.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扶植力度以利于农民增收,改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缩小农民与工薪阶层、市民等的收入差距。
2.在工薪阶层中,正确处理好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完善企业工资制度,保障工人的合法权利,维持社会公平正义。
3.在农村加大精神文明建设,设立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已形成良好认知,纠正送礼时的不
健康心态。
4.加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端正送礼态度。同时加大素质文明教育,增强人们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意识,做到适可而止,不互相攀比。附录一
有关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送礼”这一现象也是自古有之,司空见惯。您对这一现象有何感想呢?请您结合自身实际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调查员:______
调查时间:______
您的职业:______
1、根据您的家庭收入状况,您认为每年的人情往来花费会对您的家庭造成压力吗?
A、完全没有压力
B、有一点压力
C、很有压力
D、其他
2、您在送礼时持什么心态:
A、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
B、只能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 C、随大流
D、其他
3、针对争相送礼,互相攀比这一现象,你会:
A、自觉抵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B、知其害处,但仍旧随大流 C、认为这一现象很正常
D、其他
4、这些礼都是您发自内心想送的吗?还是由于其他原因不得不送?
A、全都是自愿送的 B、大部分愿意送 C、只有一小部分愿意送
D、全都是出于无奈
5、您对送礼这一现象的看法是:
A、支持
B、反对
C、有必要
D、没有必要
6、您认为家里每年在人情往来上一次需要多少钱?一年几次?
A、20—50元
B、50—100元
C、100元以上 A、5次以下
B、5—10 次
C、10次以上
7、您每年的家庭收入大概是多少钱?
A、3000——5000元
B、6000——9000元
C、10000元以上
8、在购买礼品时您考虑最多的因素是?
A、价格
B、实用性
C、心意
D、档次
9、您支持礼尚往来吗?
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
10、您家乡关于送礼方面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如何应对绩效考核中的人情现象?(精)
如何应对绩效考核中的人情现象? 绩效考核难过人情关是很多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老企业的共性问题,极端的甚至全公司一个样。这无疑会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优秀的员工得不到激励,拙劣的员工缺乏压力。一方面,员工追求高绩效的积极性会因此受挫,另一方面,不公平的内部竞争环境也会引发人际矛盾、优秀人才流失、甚至更恶劣的后果。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人情分现象的成因。1.领导层的“中庸情结”
人情分现象并非难以规避的,比如美国的通用,中国的华为、联想等都能通过绩效考核划分出优秀、良好和不足的员工。分析这些企业与人情分现象严重的企业,最大的区别便在于领导层。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中庸之道。管理者与员工天天相处在一起,感情因素在执行政策时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担心考核记录会影响员工的薪酬、资历,会打击员工的工作信心和热情,甚至会令员工心生敌意,于是普遍不愿意扮黑脸、作反面评价,生怕得罪人。
2.员工缺乏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
许多员工都把绩效和自己的薪酬等同视之,这是对绩效考核的错误认识。绩效考核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而非管理的目的,为了考核而考核,甚至为了发奖金、扣工资而考核都不是正确的绩效观念。
之所以进行绩效考核,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用事实和数据对人员进行评价,防止人情因素造成不公。通过对员工进行反复的绩效计划制定及完成情况跟进,还可以挖掘出员工的长处和不足,发现公司的运营问题,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因此,员工必须应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改善绩效,为员工的开发和提升提供依据,为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决不单纯是作为薪酬分配的依据。
3.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健全
绩效考核之所以成效差,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问题。
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设置不具体、难衡量会很容易导致主观因素的渗入。如引入过多态度类指标、使用“比较好”“还不错”等非数字化标准等。
考核人员的选择也很重要,若考核人与被考核人存在明显的利害关系,则会导致结果虚高或虚低;若考核人不熟悉被考核人,相互之间很少接触,则很可能导致评分趋中,大家一个样。因此不能随意选择考核人,必要时还可选择多个考核人进行多角度考核。
不重视绩效反馈,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情分现象的放纵。有的员工发现了不公之处,却申诉无门;有的考核人知道不会有反馈,便不会对自己的评分负责,有意无意地放任自己的主观随意性。
分析出了产生人情分现象的原因,下一步便是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对策。1.进行正确的绩效观念教育
尽早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是避免绩效考核人情分现象的必要措施。首先要转变领导层的绩效观念,这是保证绩效考核顺利开展的第一要务。领导层内需要一致明确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在领导层内营造出以事实为依据的绩效考核风气,让全体管理者都认识到绩效考核不是刁难员工,而是帮助员工和企业实现更高的目标。
对于员工,可以通过培训教育,传达绩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让员工抛去曾经功利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确保绩效考核和管理的落实,并通过绩效考核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取得进步。
只有纠正了领导层和员工的观念,才有可能在今后的考核中规避人情因素、拉开差距。
2.宣扬竞争性导向文化
当企业文化倡导竞争时,绩效考核便不会受制于人情而出现明显的趋中现象了。事实上,绩效考核结果体现差距是大有裨益的。企业好比一个团队,团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而出现并不断强化的。提到竞争,往往很自然地被人们理解为外部竞争,其实,团队内部同样也需要竞争。缺乏竞争的环境,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难以长久维持,因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待遇都差不多,谁还愿意出花心思多出力呢?唯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推动良性的绩效考核工作,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也能从中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开发与筛选,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优配置。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选取具体、量化的指标和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员工绩效。如选用销售数量、出勤次数等客观的数据,使用数字化的标准等。通过事实数据来进行考核是避免人情分的最有效措施。虽然通常无法做到完全的量化,但还是应当注意降低带有主观因素的指标的比重。
对于考核人的选择,不能想当然,要确保考核人有足够时间和机会观察被考核人的工作情况,并且有能力将观察结果转化为有用信息,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可以结合多个考核人的评价来判断一位员工的绩效表现。比如有的企业实行360评估法,即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包括直接上级、间接上级、同级、下属和自己等来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都从各自的工作角度,考察和评定被评估者,由各种不同评价意见综合起来的考核结果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员工真实的绩效水平,降低部分人情分的影响。
绩效反馈机制也应当格外强调。通过绩效反馈,能够反映出更多员工的真实情况,也能够起到监督作用,令考核人进行客观评价。例如,有的企业会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匿名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将每个部门的员工满意度和部门管理者的综合绩效评估挂钩,形成对考核人的监督。
人情分导致的绩效考核“大锅饭”是一种管理的倒退,对企业和个人的长远发展都有害无利。而要避
免人情分现象,就得要求观念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需要领导层、制度制定者、以及普通员工的配合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