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兴市场城镇化融资机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新兴市场城镇化融资机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韩鑫韬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有序推进,城镇化融资需求也越见庞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等机构估算,我国在未来十年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需求可能高达30万亿~4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由于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机制还比...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有序推进,城镇化融资需求也越见庞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等机构估算,我国在未来十年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需求可能高达30万亿~4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由于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机制还比较欠缺,这么庞大的资金,仅仅通过财政预算和银行信贷来解决是不现实的。从20世纪中期以来,诸如韩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市场采取政府财政、政策基金、合作信用、债券发行等多种融资方式推动乡镇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
新兴市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实践来看,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经验极具典型代表性。韩国和台湾地区都是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基础,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乡村运动”,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增加大量公路、电力供应,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方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又助推了城镇化进程。1970年韩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50%,到1997年已下降到11%,同期农业人口从1440万人减少到450万人,少于总人口的10%。截至2011年底,韩国城镇化率为91.1%。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通过一系列土地重划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农业的生产,并且利用农业剩余资本来培育农村工业,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的发展,进而促成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中小城市的发展。1982年,台湾地区5万人规模以上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61.3%,比1950年高出37.2个百分点,从事农业的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数的18.9%。目前,台湾地区的城镇化率超过85%。
新兴市场城镇化融资经验
韩国以财政投入带动民问资金介入方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韩国政府在“新乡村运动”中实行了政府财政主导、民间资本协同参与的融资方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韩国政府通过成立政府基金、对外发债
募集大量资金。1971~1980年,韩国政府投入“新乡村运动”的资金累计达2万亿韩元,约相当于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0%,政府投资在总投资额中所占比例除了1972年和1973年在20%以下外,其他年份均在20%以上,最高年份达59.1%。另一方面,在政府资金的带动下,韩国广大村民将自己的储蓄资金通过农协投入“新乡村运动”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韩国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占农业总投资的比重为75%,比10年前增长了45个百分点。
台湾地区借助农会信用部支持农业推广、农民培训及文化福利建设
台湾地区借助全岛各地农会在农村中的威望和信用,推动农会信用部的发展,进而支持农业推广、农民培训和文化福利建设。截至2010年12月末,台湾地区农会信用部存款高达8604亿元新台币。拥有广泛可靠资金来源的农会信用部利用盈余资金积极推广相关农业技术、农民培训及文化福利发展,加速了台湾地区城镇化进程。1982年农会信用部提供的农业推广、农民培训及文化福利经费就达10.6亿元新台币。1993~1999年,农会信用部每年提供的乡镇及农村发展经费都超过62亿元新台币,约占每年盈利的60%。2003年以来,农会信用部逐渐确立了在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中的主体地位。截至2010年12月末,台湾地区共有农会信用部301家(含分部),合计贷款余额7191亿元新台币,较2003年增长55.6%。
韩国通过建设合作信用机构和农村金库支持农业生产和乡镇公共设施建设韩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了层层农民合作信用机构和农村金库,推动乡镇及农业现代化建设。1961年和1976年,韩国先后成立了以合作信用为基础的农业和水产业协同组合信用部,并建立相应的村级信用合作机构,采用高息揽储(年息6%)、低息放贷(年息3%~4%)的办法,支持农民扩大生产规模,中间缺口由财政补贴到农协。截至2010年末,韩国合作信用机构的存款余额达195万亿韩元,贷款余额达134万亿韩元,存贷比68.7%。1973年,韩国政府开始推行“新乡村运动”金库建设,在每个村庄和城市的洞(社区)建立金库,每个金库平均配备100万韩元,同时吸纳农协会员的保证金存款和储蓄存款,重点支持农村乡镇公共设施建设。
构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韩国和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台湾地区为例,截至2010年12月末,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约125万家,占台湾地区企业总数的97.68%,吸收了台湾地区70%以上的就业人口。目前,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借款为主,2010年,其融资比例高达69.27%。这主要得益于台湾地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同时也逐渐构建和完善了各项融资制度。此外,政府主管机关也会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确保普通商业银行给予中小企业一定比例的贷款。2005年,台湾当局“行政院金管会”颁布实施了《台湾地区银行加强办理中小企业放款方案》,要求每年对中小企业的放款余额加2000亿元新台币。同时,台湾地区政府部门还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直接或者与银行贷款进行捆绑等方式,协助中小企业获取所需资金。
韩国通过发展政策性金融、中小企业银行以及资本市场等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目前,韩国设立了91种政策性基金,每年可向中小企业提供约4.9万亿韩元,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1961年,韩国成立了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银行,其全部贷款的85%投向了中小企业。1996年,韩国参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KASDAQ(高斯达克)市场,专门为高科技新兴公司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1997年,韩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振兴公团”推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P-CBO(Primary 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以“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的形式支持农民增收
由农民收入增长而自发带动形成的农村城镇化需求,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台湾地区采取了“政府主导斗民间金融机构参与”的形式向乡镇区域投放信贷资金,支持农民增收。一是1983年成立的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其主要目的是协助担保能力不足的农渔民获得经营所需资金,并降低承办农业信贷的金融机构的授信风险,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二是2005年成立的农业金库。该金库主要从事一般性存贷自营业务、辅导各地农会、开展农业专项融资等业务。启示及建议
积极增加政府财政对小城镇的建设投入。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中央财政始终是资金的主要支援方,这有利于启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城镇投资项目,并确保建设目标与中央规划相一致。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的财税体制,建议中央政府出台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建设项目补助比例规则,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并通过规定配套资金措施保障地方政府也承担支援资金的义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韩国和台湾地区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包括私人银行、私人资本等)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根据民间资本逐利性特点,建议将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前者投资主体为政府,以政府税收或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债券投入为主;后者以民营资本为主,降低民营资本入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壁垒,并结合项目的收益性特征,尝试以未来收益为保证来融资;同时,建议降低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门槛,扩大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主体。
大力发展涉及小城镇建设的信用保证基金。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许多农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乡镇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因此,建议以中央政府主导,建立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小城镇建设信用保证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信用保证基金,为乡镇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分担风险,并提供融资保障,同时,还可以以基金的名义发行在岸或离岸债券,向公众募集资金。
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小城镇的信贷支撑作用。韩国和台湾地区充分利用农协(农会)信用部在“熟人社会”中的作用,加强吸储能力的同时,积极支
持了当地农村及乡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及监管机构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本土小城镇化”,即,以布局小城市、中心镇为主,且保证大部分取之于当地居民的资金,最后能用之于当地建设发展。同时,大力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为信贷支撑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融资体系扩展城镇化融资渠道。韩国和台湾地区积极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因此,建议合理简化中小企业板上市审批流程,把握好事中监管和事后严罚的政策导向;合理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主体,适当放宽涉及“三农”领域、小城镇建设领域等中小企业的发债条件;探索地方政府和企业发行城镇化建设收益债券,综合运用长期债券、信托、股票等市场化融资方式来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难题。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来源:《中国金融》2013年第16期)
第二篇:城镇化融资机制研究陈铮
湖北省城镇化融资机制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为目的,分析目前湖北省城镇化融资面临的困难,并基于传统融资模式,引入资本市场,提出了依托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增加融资渠道,推动城镇化投融资。
[关键词]湖北省;城镇化;融资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政策背后,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将居民从农村户口转移到城市户口,它涉及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居民能否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大问题。在各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了城镇化的成败。透过城镇化建设的复杂表面看过去,背后却是一系列看不见的资金在流动,城镇化推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资金缺口大,本文将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提出有效的融资机制支持城镇化进程。
一、我省城镇化历史、现状及计划
我省作为中部大省,肩负着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积极响应中央政策。我省于2010年制定的《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我省将“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建设,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省会武汉为中心,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县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以改革开放初期为参照基点,我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4%上升到2012年的53.5%,提前完成我省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规划的“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的目标,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703.22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5779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根据“纳瑟姆”曲线,城镇化水平达到30%而继续上升至70%的区间,是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发展阶段,此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亟需大规模公共投入。湖北省2012年城镇化水平为53.5%即属于城镇化的加速期,并且在未来的二十年里还将继续处于上升阶段,这对我省各级政府的融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二、我国传统城镇化融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特别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目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国开行预计未来 3 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 25万亿元,而现阶段财政资金难以独立承担城镇化建设重任,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 11.7 万亿元。从人均城镇化转化成本计算,如果要在 2020年达成城镇化率达到 60%的目标,单就城镇人口转化,就需要投入20万亿元,投入资金中的大部分需要地方政府筹集,而目前地方财政收支不平
衡,负债高企,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为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地方对资金如此饥渴?本文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为配合中央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配套的地方项目资金导致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由此形成了后期的还本付息压力;二是地方官员的政绩驱动进行的类似“移山造城”的盲目城镇化运动;三是金融机构的参与起到了加速形成“重资产泡沫”的作用。目前城镇化中的诸多投资中,与民生关联不高的投资活动往往超前,而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投资支出却往往滞后,这与现在的城镇化主要由强势政府带动而非市场力量带动、现行行政体制有关。
以08年4万亿投资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推出的4万亿元大投资,以我国城镇化为契机,转危为机,深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在此次大规模财政政策刺激中,中央是领军投资主体,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为本地区包括城市建设在内的投资筹资。中央投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铁路建设债券、财政支付和大型银行配套贷款等,但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收入寥寥,不能满足于大规模投资需求,而且政府限于法律约束,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或者从资本市场发债融资,从而各地政府纷纷成立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并以土地出让金为保证来筹资。这种融资模式成为了后续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来源。
根据融资模式可以将传统城镇化融资方式分为四类:财政投资模式、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模式、国内外贷款模式、证券市场融资模式。
财政投资模式:财政投资主要包括政府从财政收入中的拨款,税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税以及某些专项资金。虽然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逐渐力不从心,在我国现阶段,它依然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指地方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对通过收回、收购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予以储存,以满足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土地储备制度主要通过 “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来实现融资。
国内外贷款模式:从实践经验看,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运用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以及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通过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外国政府如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贷款,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等特点,这种融资方式一般手续复杂,需要较长时间的审批和可行性论证,并且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往往会附加苛刻的条件,因此,限制了此种融资模式的适用性,但国内贷款较国外贷款相对容易,在自筹资金中,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靠国内银行贷款。
证券市场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传统融资模式中,具有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是最适合的融资模式。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产生可预见的稳定收益,这种特征与具有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的筹资特点一致。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先天缺陷,证券市场融资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为基础设施筹集资金。
三、湖北省城镇化资金需求及融资机制
我省“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实行协调推进、联动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我国其他省份一样,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为解决城镇化资金问题,我省采取的主要融资方式为:政府资金投入(含土地买卖收入)、政策性金融投入(主要是由国开行执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入,由于我省并未纳入地方债发行试点,所以暂时还不能采取在资本市场进行债券融资。
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平稳增长态势,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16504.17亿元,增长27.6%,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656.09亿元,增长11.9%,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22.8%。
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2012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为17393.79亿元,增长25.7%,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826.55亿元,占比重为4.8%;国内贷款2070.02亿元,占比重为11.9%;利用外资138.74亿元,占比重0.8%;自筹资金12448.86亿元,占比重71.6%;其他资金来源1908.04亿元,占比重11.0%。按资金来源占比排序,依次是:自筹资金(含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与政府土地买卖收入等)、国内贷款、国家预算内资金。由此可见我省国家预算内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从资金来源增速与投资增速的比较来看,资金来源增速低于投资增速,随着我省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这种资金紧张趋势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不改变现有融资渠道,扩宽资金来源,将会严重影响我省城镇化的推进与发展。
四、融资机制创新建议
在全国深入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我省城镇化建设也将需要大量稳定的、持续的资金支持,但由以上分析可知,单凭政府力量难以满足,这就需求在传统融资模式基础上创新融资机制,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城镇化建设,以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资金保障为出发点,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增加融资渠道,盘活社会资源,以下为基于现有融资机制可以选择创新的融资方式:
1、资产证券化,基于土地储备制度融资的局限性和土地融资的不可持续性,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简称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是指以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保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高档债券或国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等金融产品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证券融资方式。ABS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的方式,使原本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可以进入高档证券市场,并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高、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发行债券和筹集资金的成本。同样这种融资方式也适用于未来有可持续性收益支持的项目,比如基础设施领域的收费公路、桥梁等。
这种证券化的直接融资模式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这种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强化约束信用,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的优势所在,我省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推出此类债券,扩大融资渠道。
2、积极推行市政债券模式
所谓市政债券是指地方政府及其代理机构或授权机构发行的一种债券。1994年,我国推行财政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实行“分税制”,自此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但是,从我国财政运行的现实矛盾来看,地方政府缺乏筹集资金的权利,却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因此,地方政府在基础实施建设过程中往往难以解决自身财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省应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经验,以政府为主体通过适度举债筹集建设资金,缓解资金矛盾。市政债券大体上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前者是以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作为偿债的保证,一般适用于无项目收益或现金流的情形;后者是以特定项目的未来收入作为款款的保障,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
我国的市政债券发行仍处于探索阶段,2010年发行了市政项目建设债券用于市政道路、公共交通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类似于市政债券中的收入债券。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随着政策的开放,我省应积极争取市政债券发行主体资格,这将对缓解我省城镇化资金紧张有重大意义。
3、积极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信托
信托融资是指利用信托方式筹集资金,这将是未来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城市基础设施信托是将社会闲散并期待增值的资金集中起来,委托信托投资公司管理、运作,投资于某个特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同分享投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是作为项目的投融资中介,以其专业、经验和理财技能参与安排融资计划。
具体而言就是信托公司通过发行信托计划,采用信托贷款、股权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募集资金参与投资市政工程、公共设施、水务系统、道路交通或者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实践中常见的是各地信托投资公司与地方政府或其融资平台合作,为其解决建设中的融资难题。基础设施信托产品具有风险小、收益稳定、回收期较长的特点,收到居民及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能吸引巨大的社会资本。
4、扩大公私合作领域
公私合作融资模式由来已久,简称ppp模式,是指在提供公共品的过程中,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让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既能让政府更有效地实现公共职能,又能适当满足私人部门的盈利要求。该模式并非现在才兴起,而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他很多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就是这种模式的应用。我国运用比较成熟的有BOT(建设—经营—转让)、BTO(建设—转让—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LBO(租赁—建设—经营)、BBO(购买—建设—经营)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的特点是建成的项目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建设者或经营者可以通过租赁或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获得项目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这种方式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前期建设中来,以减少政府投入或为政府臵换和融通资金。现在我省公私合作领域还比较窄,在后期应该扩大并深化合作领域,如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这种合作方式既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与低效,又可以缓解政府在此类项目上的资金困难,而且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及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城镇化资金缺口的解决不仅仅在于模式的创新,还需要在融资模式之外构建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更好地发挥融资渠道的效用,促进金融系统更好得服务于城镇化建设。比如为了增进农村经济活力与效率,确定土地确权流转制度;为了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公共建设领域,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为了增加城镇化资金来源,支持民间非正式金融的正式化;为提高融资效率,围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开发金融产品,开展产品流程创新,为确保专款专用,建立良好的资金使用质量监管机制等。
以上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创新在解决短期内城市融资问题时具有较大作用,而从长期来看,要彻底解决城镇化资金需求问题则需我省能变外部筹资为内部筹资,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提升自身经济实力,优化本省产业结构,建立良好的资金循环体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在资金流。
[1]参考文献:
1、付敏英、汪波:《城镇化大型产业园区开发融资模式选择与方案设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7期。
2、李晓杰:《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的若干思考》,《华北金融》,2013年第3期。
3、刘良谋、张学峰:《新形势下推进湖北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政策》,2011年第10期
4、江易华、程琼:《湖北省城镇化现状及对策分析》,《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2
月
[2]作者简介
作者:第一作者:韩民春;第二作者:朱森林 通信作者:朱森林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电话:***
E-mail:zhusenlin2005@163.com
第三篇:五项机制建设经验汇总材料(范文)
五项机制建设经验汇总材料
一、组织体系:市局与(区)县两级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征管科、综合业务科、计划统计科、办税服务厅、管理分局和稽查局依据职责,信息相通,环节相扣,部门互动。市局与区(县)局共召开了50余次互动机制工作会议,其中例会36次,主要解决了一是如何贯彻省局互动机制与市局互动机制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二是对第一和二季度互动工作分析了相关数据,制定了评估模板,深入开展了医药和石油钻采行业的评估工作。专题行业16次,主要通报了二季度互动进展情况,研究解决了下步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明确责任,加强监督考核。
二、制度建设:一是市局与(区)县两级制定了《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实施细则》,结合本局实际情况,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开展互动机制建设的流程。二是县区局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互动机制资料传递及归档制度》,实现了执法文书统一,制作规范,内容完整,传递严密。三是制定了《互动机制考核办法》,实现了逐环节考核,兑现奖惩。四是制定了《业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了相关部门互动,加强了部门间横向信息的沟通,做到信息共享。
三、面线点分析、点线面利用:上半年在木制品、医药、石油钻采、非金属制品等行业共评估573户纳税人,评估税款1127万元,所得税调整不合理税前扣除项目2912万元。其中:(一)木制品行业:
1、纳税评估情况:绥芬河局、东宁局木材加工行业对263户纳税人进行了纳税评估,共查补税款158万元。海林局利用“四小票”抵扣凭证模块对原木发票进行筛选调查,共发现虚假发票22份,查补税款114万元。绥芬河1户纳税人(长隆木业)纳税评估后疑点不能解除移交稽查局,东宁稽查局发现东宁县富龙经济贸易公司有13份原木发票是假票,非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40余万元。已将该公司移送东宁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立案查处。
2、存在问题及原因: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许多会计数据是虚假的,部分木业企业的税收负担长期偏低。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企业采取购销两头不入账,体外循环造成的。二是不法企业采取虚开原木发票,人为扩大进项税额造成的。三是一些企业采取用加工剩余物(边角料)抵顶外委加工费造成的。
3、采取措施:绥芬河局对木材加工企业实行“以电控税”。分烘干业务、加工业务,测算出每度电执行的征税标准,如烘干业务增值税每度电征税标准0.20元。
东宁局通过稽查局发现假发票案件后,开展专项税务稽查,从源头监控入手,掌握木材行业的木材来源与木材的流出。对绥阳林业局木材科、东宁县林业局所属8个林场以及绥阳镇火车站进行专项检查。共取得销售原木有关资料4000余份,从东宁县绥阳镇火车站取得木材发运单3000余份,涉及有关木材加工企业及个人400余户(人),预计可查补税款200万元。(二)石油钻采行业
1、评估情况: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评估模板,评估25户纳税人,评估税款12万元, 牡丹江石油配件有限公司评估疑点没有解除,移交稽查局。
2、存在问题及原因:一是石油机械加工行业普遍存在废料收入不计或少计的问题。二是企业法人财务知识缺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的问题,表现在账务混乱,产品成本核算没有或不准。三是对于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原料长期库存较大,可能存在原料不归属企业、虚列进项税的问题。四是存在利用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合谋偷税的可能。一般纳税人进项税已全额抵扣,发出产品不入账,通过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出去。或通过小规模纳税人来虚假委托加工,加大进项税和产成品成本,从而影响增值税与所得税。
3、采取措施:一是督促企业要健全会计核算、废料要主动申报纳税,对责令限改期满后核算仍不健全的企业暂停其一般纳税人资格;二是加强税源管理,掌握该行业的经营状况、生产工艺、税负率、产废比、毛利率等信息并形成记录,对低于市局下发的20%产废比及10%毛利率要说明原因,并由综合征管部门实地调查后共同确认;三是密切监控税负突然下降、与市局下发税负比率差距较大的企业,及时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四是对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要严密监控,防止利用关联关系来偷逃税款;五是完善该行业企业一户式档案,形成连续性实地调查记录、评估数据等资料。(三)非金属制品业:
1、评估情况:制作了《碳酸钙生产企业产量与用电配比评估模板》,到电业局采集了辖区内所有生产碳酸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两个生产耗用电费数据,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效果显著,评估24户,已入库税款82,808元,滞纳金8,951元,罚款34,706元,正在组织入库110万元。林口县化工原料厂,是生产碳酸钙十几年的个体工商户,厂长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以前税收管理员进行征税时,他总是不按要求提供真实纳税材料,故意隐瞒生产产量和销售收入,由于无法掌握该厂的真实生产产量和销售收入,该厂少缴税款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这次应用《碳酸钙生产产量与用电配比模板》使该纳税人主动补缴税款、罚款和滞纳金10,000元。
2、存在问题及原因: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基本上都没有健全的帐簿,无法准确核算纳税情况,除开具发票需缴税外,其余部分大多都隐瞒生产和销售收入。
3、采取措施:对帐簿不健全的生产碳酸钙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除按开具发票缴税外,要求税收管理员每年制作《碳酸钙生产产量与用电配比模板》,进行征收管理。
(四)医药行业
1、评估情况:制作了评估模板,评估225户纳税人,评估税款135万元。
2、存在问题及原因:一是查实征收户尤其是小规模纳税人存在计帐不实,少计销售收入情况。二是定额户的销售额的核定缺乏足够的依据。三是多数纳税人(包括记账户)申报和提供的成本、费用(如房租费)等经营数据额度偏低。
3、采取措施:市局正在制定《医药批发、零售行业管理办法》,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求医药经销纳税人申报时,同时报送药品调拨单。二是医保定点药店将每月报送医保公司的医保单附列一份报税务机关。三是对查实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比照同等规模定额户确定月保底税额;同时要求其保留存货盘点表备查。四是要求医药经销单位完整保存销售报表和销售小票,定期提供给管理员核查。
(五)稽查互动情况:突出查办大要案,我稽查局与公安经侦部门密切配合成功破获了宋国龙团伙特大出售非法制造抵扣税款的原木发票案,搜缴出未销毁的存根联1,512份,查明虚开原木发票金额41,701万元,涉及抵扣税金5,488万元,犯罪团伙6名成员全部抓获,今年上半年,13个省(市)税务、公安部门继续对虚开发票进行协查取证和追缴税款的工作,截止到6月末,发出协查函1209份,涉及到251户企业,已回复1151份,其中已抵扣税款911份,各地税务机关已补缴税款 3378万元,罚款331万元,滞纳金50万元,税款追缴及刑事诉讼工作还在进行中。滞留票核查,检查企业65户,其中有问题企业10户,查补税款、滞纳金和罚款58.21万元。另一方面开展了四期滞留票的核查工作,共涉及50户企业,171份发票。通过开展专项检查,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业、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保险行业、烟草行业、机械制造业和建筑材料生产及销售企 业的专项检查,共检查出有问题企业65户,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411.61万元。在对我市四户房地产企业进行房地产税收专项整治工作中,查补税款687.04万元。
稽查与征管互动情况:07年以来针对专项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我局稽查部门及时向管理分局提出管理建议4条。最近,稽查部门根据木材行业原木发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市局征管科上报了书面反馈意见,提出了建立原木销售发票抵扣预警制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实地核查盘库制度等动态监控措施,做好发票抵扣的管理工作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六)税管员平台核查假发票:海林局利用税管员平台核实在采集的10份发票中有4份发票属虚假发票;1份发票购货方与销货方信息不一致。补缴税款15864.82元。对辖区内7户饲料免税企业2008年上半年取得的普通发票,通过税收管理员综合数据管理平台逐一对比,又比对出虚假发票15份,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七)把互动机制建设与日常税收征管工作有机结合情况
1、宁安局执法软件发现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收入与开具发票不符的信息为切入点,分析比对出62户纳税人作为评估的点,通过检查发现35户纳税人存在问题,补缴增值税税款98369元、滞纳金6912元、罚款3705元,清理纳税人票种不符信息近200条。东宁局1至6月经发票审验缴销岗验旧购新发现有36户个体工商户超定额应补税149610、37元。调增个体工商户定额89户,年增加税收43万元。
2、存在问题及原因:对专项清理中发现了个别查帐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发票验旧供新中存在验票信息,但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却为零;个别双定户和小规模纳税人的普通发票超期不来验票;个别纳税人的票种核定购票数量和开票限额长期不变;个别农业生产者代开免税发票出具的材料不齐全等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纳税人票种核定以后的动态监控不够;二是纳税人购票后超期不来缴销没有及时跟踪;三是纳税人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普通发票的使用和保管出现问题;四是对农业生产者代开免税发票监控不够;五是税收管理员对普通发票的日常管理和检查还没有完全到位;六是办税厅发票窗口在验旧供新过程中没有与纳税人的申报信息及时进行比对”等。
3、采取措施:制定了《宁安局关于明确普通发票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宁安局关于明确代开农产品免税发票若干问题的通知》,堵塞了征管漏洞。
(八)所得税评估:评估1户,调整不合理税前扣除项目2912万元,征收所得税189万元,查找出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虚增管理费用。
(九)关联企业评估。针对“建龙”企业铁矿产品受其北京总部控制价格偏低问题进行评估,2008年开始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基本持平,上半年入库增值税5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加税收收入241万元,入库所得税5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4%,增加税收收入257万元。海林局制定了《海林局税收业务专项管理办法》,加强对关联企业评估。
四、两线结合:宁安局将小规模纳税人普通发票面线点税收分 析工作结束后,市局面线点税收分析机制工作组及时进行了总结,并以全市这个层面筛选出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收入与开具发票不符的信息536条下发给基层局开展检查,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明责、履责、问责机制、执法考核机制:《穆棱市国税 局岗位职责》、《穆棱市国税局征管工作规程》,新岗责共设立64个岗,先后对在税收执法工作中绩效突出的三个单位授予“执法先进单位”称号,并对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3名税务干部给予重奖。
六、五项机制建设体会:
1、落实好“五项机制”领导班子重视是关键。一把手”负总责,各位付局长分工负责,互动机制工作组各成员具体抓。
2、二是落实好“五项机制”强化监督是保障。加强绩效考核。尤其是在岗责目标体系的设置上,我局紧紧围绕五项机制的要求展开,重点突出对互动机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确保“互动”工作规范、持续、有效的开展。
3、制定工作流程是落实好“互动机制”的手段。按照“互动机制”实施细则的要求,为各部门划分了工作职责,信息中心定期提取各行业的税负率等信息;计统部门进行详细分类;综合部门确定预警值和评估行业及评估对象并逐户进行案头分析确定评估要点;管理部门根据评估要点和实际情况实施评估。同时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疑点还自行确定评估对象报主管局长批准进行评估;稽查部门根据综合部门审理确定评估环节发现存在偷、逃、骗税嫌疑的纳税人实施稽查同时还对评估环节没有问题纳税人不定期抽查考核。落实好“五项机制”持之以恒是目标。五项机制”的运行是一项长期工作,特别是“互动机制”单靠机制的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此我局将“互动机制”考核在目标管理考核中单独列出,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流程图,大家一幕了然。根据流程图对照绩效考核要点,有重点完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4、成当期工作。
5、税源管理是否到位取决税管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
6、针对行业特点对评估人员进行事前有针对性培训。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资金PPP融资思路
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达42万亿
地方上哪融资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融资平台融资职能将被剥离,面对城镇化建设所需求的巨大资金缺口,未来地方政府去哪儿融资?
目前,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试点已经启动,一些意在替换此前融资平台融资、更加规范的项目收益性债券融资方式也在不断涌现。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负债并不可怕,降低债务风险的实质是限制无节制的债务规模的扩张以及将以前融资平台多种“隐性”负债方式“显性化”,做到对债务心中有数。与此同时,通过PPP模式,市政建设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有望引入更有效率的私营资本的管理机制。
矛盾
地方债难填巨量资金缺口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意见》指向非常明确,即堵住平台融资后门,打开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前门。2014年5月22日,财政部印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券改革,也意味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从“代发代还”经“自发代还”过渡终于迈向了“自发自还”的新阶段。
“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不仅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成本,还有利于拉长债务期限,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期限错配问题,是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体制的核心。”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级业务部霍志辉表示。
不过,霍志辉同时指出,未来地方政府直接发行一般责任债券将是大势所趋,但是短期内规模仍有限。数据显示,2014年试点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的总发债额度为1092亿元,仅占2013年融资平台债券发行额的13.18%。
而若将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和城镇化建设需求资金相比较,则更能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今年3月份曾表示,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人民币。就此,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离2020年只剩6年时间,平均每年投资约为7万亿元,假定每个城镇化建设项目资本金按30%的最低标准计算,70%须通过市场融资来完成。这样除每年地方政府将投入2万亿元左右作为项目资本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剩下的5万亿元资金均将通过市场融资来实现“每年5万亿元的资金,完全依靠政府发债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吴晓东说。
吴晓东告诉记者,今年试点自发自还的地区最高发债规模也不足150亿元,假设安徽省可自发自还债150亿元,筹集的150亿元资金需在安徽的16个地级市之间进行分配,以省会城市为例,若能分到40亿元,再将这笔资金下分至下一级行政区,一个开发区或县只能分到大约4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目对城市基础建设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完全不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他直言。
短期内,政府债券不能成为融资“主力军”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同。另一位地方城投公司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预算法》尚未修订,法律上还存在障碍,地方政府债券根本无法置换此前地方融资平台已经形成的存量债务,自主发债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巨量资金还得依靠其他渠道来获取。”他说。
新路
项目收益性债券主打“准公益”
短期内政府一般责任债券规模有限,无法独扛万亿融资“大梁”。与此同时,一些创新的项目收益性债券融资方式也在不断涌现,这类创新瞄准的正是一些有现金流收入、但是需要政府一定补贴的“准公益”项目。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下发一份文件,创新棚户区改造的债券融资方式。该文件首次提出将研究推出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即“对于具有稳定偿还资金来源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将按照„融资———投资建设———回收资金‟封闭运行的模式,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试点。”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3.430, 0.00, 0.00%)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于日前正式推出项目收益票据。7月11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项目收益票据业务指引》,正式推出“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且以项目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为主要偿债来源的债务融资工具”。《指引》发布当天,交易商协会接受了郑州交投地坤实业有限公司项目收益票据项目注册,该项目注册12亿元,首期拟发行5亿元。据悉,该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地下交通人防工程项目。
与融资平台作为主体融资不同,项目收益债券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发行主体与地方政府债务隔离,能有效防范传统融资平台模式带来的财政和金融风险。
实际上,项目收益债券弥补了当前准公益、却无确定现金流项目债券融资的空白。“运用项目收益债券融资方式的很多项目并非不需要政府补贴,但是在融资过程中,补贴部分和项目本身的收益部分会被划分清楚,由投资人自己判断风险。而以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都混在一起通过融资平台融资,债务风险很不明确。”某大行债券承销人士告诉记者,降低债务风险的实质是限制无节制的债务规模扩张及将融资平台多种“隐性”负债方式“显性化”。
“此前一提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就笼统把经营性项目债务也涵盖在内,其实这部分可以通过项目收益化解掉,应该与政府信用隔离开来。”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微博]副书记于文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债资信评级业务部叶枫表示,考虑到监管层政策导向,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地方政府将通过注入更多市场化的经营性资产或采取“政府购买”、“拨付改租赁”等更加市场化的支持方式将融资平台改造为能获取稳定经营性现金流的“特殊实体”,用来发行项目收益类债券。叶枫认为,在监管部门“市场化、经营性”原则指引下,将融资平台改造为发行项目收益类债券的“特殊平台”将是地方政府另一条规范化直接融资渠道。
探索
借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除通过债券融资引入市场资金之外,市政建设也希望引入社会资本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部在今年力推PPP模式。
PPP模式即公私合作制,是指政府和企业之间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适用于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伙伴关系,二是利益共享,三是风险共担。在发达国家,PPP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既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如水厂、电厂、地铁、道路等,也可以用于很多非盈利性设施的建设,如医院、学校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要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债务融资之外,可以考虑PPP模式。PPP模式可以卸掉财政资金背上的“重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并发挥各自优势。
据悉,财政部此前正对PPP项目进行筛选,其中收益性项目或将作为PPP模式的推广重点。王保安说:“对存量及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尽快筛选出合适的项目先行先试。”目前,PPP模式正在全国多个省市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PPP绝非万灵药,如果不妥善设计和实施,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风险。“技术不规范、商业可行性不匹配、风险分配机制缺失、项目准备不充分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造成PPP项目失败。”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PPP模式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政府与民营资本企业实现双赢的前提下,PPP才是一种好的模式。”吴晓东表示,一方面,政府所希望得到的是低成本的建设资金与高效的运营管理,政府不缺的是风险小、现金流稳定的公共项目;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希望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这刚好是政府所拥有的。“PPP本身是不能实现这种双赢的,只有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有效率的PPP模式。”他说。
第五篇:绿色城镇化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探究
绿色城镇化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探究
1.序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延续至未来几十年。由于传统城镇化采取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其在拉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入,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环保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必然,即绿色城镇化。
2.绿色城镇化(定义及所遇难题)
3.绿色城镇化可借鉴的市场化融资方式
4.绿色城镇化信托基金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