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重庆市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李勇
——观湘版 “月有阴晴圆缺”录像培训光盘课有感
有幸在暑假期间,看到了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月有阴晴圆缺”录像培训光盘课,并紧接着参加了一个题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妙于巧法”网络教研活动;便以“月有阴晴圆缺”录像培训光盘课为例,来呈现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点思考,算是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得法”的心得和体会吧。
一、抓住认知规律,审视教学目标
“教学有法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法则可遵守;有模式可遵照;是有可以掌握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2]。我们在师范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等等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是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哪个规律呢?让我们的教学“教学得法”呢?
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明确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通过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经历后,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或者叫做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的确“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我们教师重视观察和反思,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实际的做法就是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对审视我们的教学目标以及围绕目标确立我们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哦。
“月有阴晴圆缺”是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月球”单元的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在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反射太阳的光的基础上;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形成月相的变化;并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的变化规律。由于月球及其运动都是远离学生身边的自然物,要认识这类事物必须依靠想象和推理。孩子们虽然读到了六年级,但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空间想象能力更弱。为此,“月有阴晴圆缺” 录像培训光盘课便很好地抓住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统一,紧紧围绕月相的变化规律的感知、领会、运用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得出了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学法―――不同的视点会导致观察到的现象不同;注意了用类比的方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让学生不但地寻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的发展准备了上坡度的台阶,还降低了本课的难度系数,为以体验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有了载体;思维的发展有了依托,利于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新知识与学生头脑里的原有知识接轨,促进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能的能力形成。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二、把握教学环境,促进情景体验
“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中的规律、法则、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2];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的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方法中学生的学法我们应该多加思考,应该更多一些,毕竟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无定法是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教学活动更好地体现“教无定法”呢?本人以为:把握教学环境,促进情景体验是一个好的“方法”。它的作用就在于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建构。情景体验它不但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求知有效载体,更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有效手段;也是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必由之路哦。
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博士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因此,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它担负着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激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还能让孩子们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对顺利生成问题,引入探究,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等等,还能为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提供生动、具体事实;它不但能调动孩子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的学习方法和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合作、有意义学习,从而真正地做到动手、动脑学科学。
“月有阴晴圆缺” 录像培训光盘课首先创设了孩子们常见的生活情景,通过让不同视点的学生把看到的一半白一半黑的圆球(下称黑白球)画在印有圆圈纸上,画出的影像不但让孩子们发现了不同的视点会导致观察到的现象不同这一规律,也为月相的变化教学提供了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但很好地激发起了学生尝试的动机和参与的热情,也为生成探究性问题铺平了道路,为假设的形成架设了桥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上。录像培训光盘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这一月相变化规律的学习,把黑板方向当作太阳照射方向,把黑白球当作月球,以白色部分当做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来进行月球的月相的模拟实验,形成了较好地直观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使科学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和谐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更调动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操作活动中还注意了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通过大家的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习惯及能力,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本课教学难点在模拟月相变化实验。培训光盘课以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为主线。注意了把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这一过程作为教学重点来促进学生进行归纳,得到由于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着地球,有时背着地球;有时对着地球的亮区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月相这一月相成因;并让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己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去探究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的月相变化规律。它不但方便了学生更加清楚的感知月相的变化规律,为学生的思维的触类旁通、学生思维的内化、有序,有效的发展提供了阶梯。我们常常讲: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需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去参与、去感受、去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情景的载体作用不可小视啊。
三、围绕方法渗透,强化思维训练
贵在得法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灵魂。“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2]。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学习、思维、实践的一系列活动。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能使人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地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得法与否,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其重要的指标就在于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圆滑的思维过程。
“维果茨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①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②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③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1]。而别人的帮助可以是教师的帮助,是我们该教的内容哦;也可以是同伴的帮助,是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的,教师的作用就是扶哦;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那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哦,如:“月有阴晴圆缺” 录像培训光盘课便是以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过程为依托,以不同的视点会导致观察到的现象不同渗透了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圆滑的思维过程。便很好地体现了教、扶、放的过程。
先说说教;教,可以说是老师们的强项。但必须分清那些是该教的,多思考如何去教哦。“月有阴晴圆缺”这一课,难度很大,因为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很弱,尤其要想象月亮的亮面和地球上观察角度的变化,学生的认知是有困难的,为此,课一开始,便让孩子们通过画黑白球,观察黑白球得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第二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语 文 教 学 反 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 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浅谈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
宣汉县大成镇中心校 李波 *** [摘要]:
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会逐步形成。然而,学生兴趣的培养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灵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得当,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无定法”则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课有常而教法无常。
一、对法的理解
从“法”的意思来理解,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法”的理解应该有两种:一是指处理事物的手段,即方法的意思;二是指标准,规范,即原则与规律。“教无定法”是针对相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言,“教学有法”是在宏观上对教育教学的把握,“教无定法”必须基于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这个前提。“教无定法”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途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是建立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教师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律,才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种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是指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个固定不移的教学方法模式,对教学方法不能公式化和模式化,要善于艺术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要求,又要灵活地处理好教学。“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是由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定的。
二、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诠释
1、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如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证明”这节课时,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会想到折纸法、剪拼法、度量法,然后进一步问这样剪拼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平角吗?度量的三个内角和,会不会是179°或181°呢?怎样才能让人确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新课内容。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数学课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于深奥难懂的数学内容,教师要力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学生,并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理解,我也能学会”,甚至有的新内容老师刚点播一下,许多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我合理的运用迁移转化的教学思想,在学生能熟练计算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也得到大幅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教师授课时为避免平铺直叙地讲解令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出一些趣味数学题。这样就把枯燥的数学题改编成有趣的文字题,往往能引发同学们做题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灵活用脑。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插入有趣的数学故事,如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一些巳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猜想等,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帮助教师处理一些在黑板上画不好,用模型也看不清的图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如在讲到《平移》部分时,学生觉得画图比较难学,而运用多媒体和课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样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题:“一面长为1.88米,宽为1.2米的长方形镜子,要给这面镜子配一个边框,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得数保留整数)”这是一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习有用的数学。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发表见解。各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后来在单元测试时遇到此类题目,全班同学无一出错。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4、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探索“依纲靠本,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使他们逐渐的提高数学水平;对后进生,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老师尤其要抓住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的加以肯定和表扬,使他觉得数学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兴趣很容易学,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实践证明,在困难之中得到了老师的关爱的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比他人增加的更快。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
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目的。定期收集同学们对数学课的意见、看法。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不破坏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微调。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三、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数学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有法的升华。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化有定法为新法,更需要我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至此方能达到循法而不拘泥于定法。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时代赋予我们以更加神圣的使命。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教师们必须认真思考琢磨,根据学生实际和年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为国家输送更多优质的品德高尚的高科技人才,则中国梦的实现不远矣。
参考文献:
[1].李平祥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2003年 第2期 [2].李春莹 《小学数学教育》 2002年 第5期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007年
第3版
第四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设情景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探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设情景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探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创设情景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探讨
【摘要】创设情景教学是一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书本的知识点,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关键字】生活性情景、问题性情景、表演性情景、竞赛性情景、创设情景注意问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获得健康良好的发展。创设情景教学是一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书本的知识点,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知识融于学生的情感之中。下面我就探讨一下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生活性情景,做好课前调查
新课标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如何还原给学生呢,那么就要走进生活。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前,布置好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资料,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做好课前调查。
例如在讲文明礼貌知识点时,要求学生查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人在旅游中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又例如,在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先去网上搜索了解世界的文化习俗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等等。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对学习知识点做好了提前的预习,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寻的资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和被认可的满足感,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理论联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
二、创设问题性情景,做好讨论分析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在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师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然后在教学中要“设疑”,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一个个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时,首先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明白礼貌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跟着提问学生在身边有没有不文明的现象,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很多学生都说有,面露跃跃而试之意,纷纷踊跃相答,举出身边的例子,气氛开始活跃,课堂开始动起来。接着我继续抛问,这些例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趁机引导学生归类总结语言、态度、举止等方面。然后我继续提问,这些不文明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是不是个人私事,与人无关?通过这一个又一个提问,象一颗颗炸弹在学生的活动区域带来了连环声响,整个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课本的知识点也浮现而出。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也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并使课堂教学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达到目的。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教材,深入思考学习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找相关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例如,学习了文明礼貌的知识后,明白礼貌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中学生呢?如何为创建文明的校园献策献计?又如何创建文明的城市?通过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宽思维、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学生懂得运用问题的探究,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表演性情景,做好理解共鸣 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引导作用,设计表演体会情景,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在现实环境中去观察问题,去研究问题。通过学生讨论的环节,鼓励学生要勇于发言,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中提升了情感价值。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有这样一个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包括中国、美国、泰国、日本、南部非洲居民等,设计分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从而也掌握了书本的知识点。
例如紧扣教材,设计小品故事,由学生自导自演,创设课堂情景,在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点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在校园中发生的一段问路情景,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了有礼与无礼的区别和感受。
四、创设竞赛性情景,做好激励进步
竞争是为了激发潜能,提高效率,共同进步。在思品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倡探索精神,创设竞赛性情景,让学生在竞赛中抢答问题,勇于自主探究问题,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让学生了解礼貌用语,设计了一个礼貌用语大擂台,有见面语、感谢语、致歉语、告别语的表达,由学生抢答,看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好又快。学生跃跃欲试,摩掌擦拳,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五、创设情景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俗话说:“栽什么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不同的情景设计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为了实现学生知行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创设情景教学法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心设计教案,注意科学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创设情景,注意所展示资料的科学性,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2、情景紧扣教学目标
情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应流于形式。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避免无的放矢,为了活动而活动,避免教师过分着重活动结果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理引导,尊重学生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的知识点上,使其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枝末节上,针对上课的内容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与学生平等交流,多点倾听留意学生的反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敢于探索,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堂越来越有生命力。【参考文献】
1、陈彬 张峰林《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创新思维—对2005新课程方案的解读》 2007年
2、李建华 《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 2000年
3、魏授章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艺术》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外出学习体会:教无定法教必有法
教无定法 教必有法
小学语文教师外出学习体会
11月26、27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在淄博鲁中宾馆举行的“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年会”,会议隆重而热烈,围绕习作教学这一主题,既有教育专家的学术报告,又有一线教师的精彩课堂,我深深地被吸引,以至于会议结束时还意犹未尽……
一、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
一天半的会议,紧紧围绕“习作教学”这一主题,针对习作教学中的两难:1.学生无话可说;2.教师批阅事倍功半。会议向我们展示了解决此两难问题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如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小学的宋亮老师和济南市长青实验小学的王益群老师的两节习作指导课,在课堂上注重了还原生活,即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在真实的生活重现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宋老师让学生在品尝水时,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品尝人的动作、心理、表情、神态,然后相机指导说,你观察到的这些就是作文中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你把这些写到作文中去就可以了。显然,比我们在课堂上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多了,这应该是我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应该学习运用的。
学生习作后,教师如何批改更高效?莱州市教研室的王春锡老师一语点到老师的心坎上:教师不需要再在课堂外批改作文,应在课堂上去指导,去批改;上海的李白坚教授的多种批改法:巡视批改、朗读批改、自批、互批、比赛批、精批几本等都给我们的作后评改点明
了道路,我们的语文改革不仅应体现在阅读课上,更应体现在作文评改上。我们常规的做法是抱着大摞的作文本批改上几天,最后讲评时却收效甚微,如何实现我们评改的事半功倍,我想这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的努力探索。
那么,学生每次的习作是否一定要以作文本的形式呈现呢?比如用活页纸来代替,我觉得有许多好处,一是便于评改,二是可以灵活设计,更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二、阅读和习作要有机结合。
正如李家栋老师所说:“所有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意识地引导、渗透写作的东西。”实际上,阅读和写作的确不能孤立地去行进,他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相得益彰。我想本次大会也旨在引领老师都要去思考、去创新,打破一成不变的陈旧语文观,让阅读与写作都浸泡在生活的海洋中!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面对着语文教改中的百花齐放,我想自己要做一只勤劳的蜜蜂,“采得百家蜜,为了学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