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程改革中成长的体会
在课程改革中成长的体会
从0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应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它在教材、教师、课堂等方面的变化是具体的,真实的和感性的,带给师生的是乐教、乐学、以及一些全新的体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再次来到我们的身边,教学实践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感受颇深的体验。
一、教材变广变活了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教材,滞后的旧教材变成了鲜活的新教材,而新教材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这些内涵。
1.新的教材处处体现着新理念。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引出都是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开始的,然后开展数学探究;教材还引用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自然而有意义,给学生留下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2.教师、学生本身也是教材。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而且要不断更新,即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因为在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老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科学知识、业务技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师生之间应平等、民主、沟通、合作,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这一教材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反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也应把学生当成教材的一部分来潜心研究,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3.生活也是教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其实数学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数学存在,如买卖、盈亏、打折销售、房屋建盖与装修、开公路建水渠、节约能源、设计方案、摸奖买彩票等等。
所以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来对待、处理这些活的教材,虽然自由度大了但教学难度也就大了,这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心挖掘其潜在的价值,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用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赋予它新的生命。
二、课堂变活了
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为教而教的做法,要努力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在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平行线的识别》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黑板上出示了两条看似平行实则不平行的直线,然后请学生判断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只能凭双眼观察得出结论,这是有误差的,在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我指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兴趣陡增,学习特积极,因为这个知识他们觉得有用。
2.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如有关机会均等与不等、概率、统计等方面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掷骰子,增加感性认识;在圆锥、圆柱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锥和圆柱剪开,感受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展开过程;再让学生制作一个圆锥和圆柱,感受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围合过程,通过这两次的操作,学生对圆锥和圆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区分了侧面与底面、侧面与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学生都说“今天的课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想今后生活中他们若再碰到类似的情形也会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的,这就是对能力的培养。
3.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别的学生的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所以课堂里出现了合作教学,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教学。
例如我在进行华师大版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教学时,在和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猜想后,我询问学生能不能想办法来说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展开了合作教学,并引进了竞争机制,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的思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验证过程。完成以后我再次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学生们的再次思考,最终学生们找到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其中蒋焱同学那组给我和学生们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想到的方法简单,而且容易理解。说实话,当时我都没想到这个方法。这是一种现成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学生合作出来的成果。
4.先进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具活力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丰富了课堂,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具体了,静的变动了,既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又将学生引入了想象的世界。
在华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将本章真实图片用实物投影仪打在屏幕上,接着选择了一些说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的动感画面,同时配上解说词: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展示了一些趣味数学。学生们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无不被数学的巨大作用和趣味性所吸引。
三、教师角色变了
传统的教师走上讲台,便是真理和理想的化身,教师往往把课堂变成表现自己的舞台。在新课程下,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学生机械式的模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组织教学,使自己的设计和组织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和思想交锋,鼓励开展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交锋。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就扮演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等角色;教师还要充当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评判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欣赏他的成果,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激励他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精神;在学生遇到想法或困难时,要帮助他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培育克服困难的毅力。这就是教师的多重角色,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象老师更象朋友,是“学生式”的老师。
在我这几年的教学中,我都喜欢和学生进行纸条方式的交流。孩子们愿意和我交心。当然,利用这种方式你必须要能接受学生对你所提的意见。你让孩子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你的教学方式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不是每个说的你都可以采纳,但是我觉得总有一些是可取的。在我印象中我教的每一届都有孩子给我提的好的意见,而且我确实也采纳了。例如06级3班的吴婷,因为我刚工作,经验不足,上课说话特别快。有一次下课后我刚走到后门,吴婷就跑来说:“老师,我想跟你说一个事。”我笑着说:“你说吧!”她说:“但是说了你不要生气哦。” 我笑着说:“不会,你说吧。”她才放心下来,说“老师,就是你上课说话不要说那么快嘛,说快了有的时候你上句我们都还没反应过来,下一句你都说完了,而且这样你也很辛苦啊!”„„当时我听了真的很感动,从那以后,我上课的语速慢慢的就慢下来了,同时我还发现,有的时候学生给我提的意见真的很有帮助!后来我每教的一届学生我都会告诉他们,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意见都可以告诉老
师,老师会非常认真的看待你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会像朋友一样站在你的角度去帮你分析。也许正是我采用了这种方式,所以在我现在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才会这样的轻松。这次半期考试前我班几个学生下课聊天时,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要是没考好的话实在是太不对起赵老师了,他对我们太好了„„”其余的学生都说:“深有同感!”
其实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很少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辅导,基本就是上课后适当的布置点作业,偶尔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后给学生准备一些奖品及时给予鼓励。可能也有班主任效应的原因吧,我班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超出了区平均成绩的。这说明有的时候和学生沟通真的很重要。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了
在新课程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了,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形式多样化了,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记录等形式,也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这样的评价比较客观,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同时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教学中这部分主要采用数学周记的方式。以前我上的每一届我都采用过,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以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较直接、感受颇深的新体验,由此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看到了课程改革的任重道远。作为教师应该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动力、经验,更深入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让新体验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有可操作性,以推进课程改革。
第二篇: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樊口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我市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它的实施,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给沉寂已久的课堂注入勃勃生机,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通过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精神,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新课程实验指导思想: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促进了学校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回顾这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既有山重水复之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现将我校课改实验研究的变化和成绩作出总结与反思:
一、统一课改思想,加强课改领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应对知识经济化和全球化挑战,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潮,寻求素质教育新突破的重大举措。用新课程思想武装头脑,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是每一个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唯一的选择。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走进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基本保障。为了使课改实验得以有效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校长吴永胜为组长,统一课改思想,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由教科室作为专业指导机构负责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由各教研组、各学科备课组具体实施。同时建立新课改实验的保障机制,设立课改专项经费,为新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改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
这几年来,我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和“面向全体,骨干先行”的原则,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进修学校举办的学科培训,全体教师都通过了区教育举办的新课改通识培训,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和教研制度,注重培训内容的广泛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采取分散指导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强调针对性、突出生成性、体现操作性、强化反馈性,并发挥已参加培训人员的辐射作用,以汇报、交流等方式向其他教师渗透。同时,以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支持和鼓励教师撰写新课改中的教学心得体会,并且利用多种渠道向教师介绍新的教改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课改校本教研“三课活动”活动和校本课题研究,认真实践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提高校本课题研究的研讨效果,精心制定课改教研活动计划,落实校本研讨制度。并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写课后反思、典型教育教学个案和教学心得,并将教学经验总结、提升、物化为教育科研成果,积极参加市、区级以上的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工作,每学期开设一堂研讨课的教案设计和参加课改学习培训记录以及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课改实验工作小结或体会等内容。使教师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通过加强对教师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了新的教学理念,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和很大的改观,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逐年得到提高。我校也连续多年来获得中心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大胆探索新课改,努力实践新课改。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结合常规教研,把“教学八认真”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和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地位,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传统的教学业务学习活动由教导主任一言堂,内容由学校指定,这种模式内容无针对性,方式单一,形式死板,不能引起教师共鸣,不能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目标与效果不一致的问题。我们改进教研模式,杜绝一言堂现象,坚持“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实施“出示问题情境——组织探讨交流——总结教研效果——激发探究趋向”的活动方式,研究身边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树立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一)、实施主体性工程,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抓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正确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与科技发展脱节,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教师应该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对现行教材采用„删、看、讲、补”四字方针。
例如,我校语文组通过对校本教研理论学习,以语文课文教学为依托,采用“课前集体备课——主研老师上课——全体老师评课——主研老师调整后再上课——全体老师再评课”即“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五段式教研方式,先后开展教研活动达十八次之多。
第二方面:大胆改革,积极推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教育行为的转变”,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发展地位。
第三方面:鼓励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音、美、文、艺于一体,正确再现情景,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效用,学生十分欢迎上这样的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注意点”三点到位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三基落实,逐步形成“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注重创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特色。
为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大部分教师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首先,建立平等、新型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以平等、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包括学生的独特性、兴趣、专长、对教科书的质疑和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校园教学氛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校多年来的宝贵经验。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樊口中心小学全体老师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校领导吴校长人文、科学、民主的正确领导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正茁壮存成长为我校的中坚力量和教学骨干。正是在这样一种和谐、人文、民主的教学环境和多年来保持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干群关系的精神鼓舞下,樊口中心小学的老师创造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其次,注重科学方法教育,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凭借新教材能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活泼,栏目设置丰富多彩,有效实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等优势。利用分组教学法,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同学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科学的态度,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再次,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运用鼓励性、赏识性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鼓励性”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
另外根据新课标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测评体系。对学生课业得分的评价是:试卷分数只占学科得分或叫“课业分”的30%~40%,其余的“课业分”占60%~70%;各班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独立的档案,内存该学生的各种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个体信息,包括班主任评价、家长对其的评价和希望。学生档案材料随着学期进程应不断充实各种动态信息进去,以便全校老师尤其是该生的各科任教师给该生打“课业分”,做到因材施教而且综合测评。
(三)认真抓好各教研组的建设,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在反思中升华。
确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引导老师自主提高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科研水平。通过各教研组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各教研组自身的队伍建设,以各教研组为发展、交流的平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通过校本培训既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又要着眼于教师长远发展,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的内容的选择上总体原则是:立足教学,促进成长。内容安排上既有通识、课标、教材研究,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以研代训、研训结合”的实践性研究(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写教后记等)与评价性研究(课例评价、听课评课、教学竞赛),还有素养性培训(阅读中外教学论著,各类课改资料、书籍、写读书笔记等)。开学初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校本教研课题方向和目标,每个教师都写出了自己关心的、需要的、难以解决的内容,我们从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和教师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定为校本教研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教师关心、热心、钻心,为培训、教研实效提供了前提。
例如,我校坚持校长、主任在活动中率先垂范,每周参加每周一课的听课研讨活动,每周深入课堂听随堂课至少3节,和教师一起研究备课,探讨课堂教学得失。每位干部确定蹲点班级和帮扶教师,教研组长每周至少听本组三节随堂课,与教师一起研讨,一起发展。在校领导和教研组长的垂范和促进下,广大教师投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确保了校本教研不流于形式。通过学校教科室引导教师在研究课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调整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校本教研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之间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教研气氛,提高教育科研质量。
四、课改成效突出、科研成果显著。
由于我校在实施课改工作中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使得这几年来在各学科教学成绩、学科教学竞赛、学生艺术活动、教师赛课、教育科研成果中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
五、教师的思考与困惑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诸多迷茫与困惑:
1、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重点难点落实不了,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
2、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
3、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化,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
4、许多课需要大量的直观性的材料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其想象力和理解力。但由于录像机、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室等仍不足,难于把备课中的一些重要的材料展示出来。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
总之,通过这几年来的实际,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这条路充满艰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拓进取。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课改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在课程改革中成长演讲
在课程改革中成长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在今天的演讲前,我想带给大家一个故事。一位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他到一所学校去,用粉笔在教室的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就出现一个小白点。老师问:这是什么?国外的孩子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地说:这是天上的星星,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小虫、这是树上的甜果……由于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而有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在我们中国,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问题却引起全班同学一片茫然。在老师的追问下他们才齐声答到:这是粉笔点!教室里没有一点杂音。这和国外的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位学者继而说到:当今世界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只有身体,脑袋靠别人。一类是头脑国家,也就是他们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嘿,而你们中国就属于那类躯干国家,要想发展,必须依靠头脑国家。
听到这样蔑视的口吻,不禁感慨万千:我们不是未来,但我们的事业是培养未来。我们不是栋梁,但我们的事业是培养栋梁。中国有句古话:“滞,则死;变,则通。”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000年,新课程改革进入校园,课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课改之路,我有过困惑,有过焦虑,也有过徘徊。记得自己精心准备的第一堂公开课上完时,被同事们指出:师生定位不准,教师不敢放手,没有体现学生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教法与学法陈旧,没有体现课改精神;.....一系列问题摆在我眼前,我不知所措,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经验,但效果并不明显。
2007年,我县推行了”自学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这仿佛是给迷茫中的我点亮了明灯。我开始发现自身的问题,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我开始静下心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重新给自己定位。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去寻找问题。我经常性的反思,找出新问题,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一次次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今年初,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我们胡村小学率先开始了“导学案”式教学模式改革。这是24字教学模式的延伸。刚开、时,我同样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学案中问题目的性不强;学生自学时不会使用学案;小组合作探究时,学困生参与困难等。在多次备课--听课――修改中,不断总结,不断改变,通过与同事们共同钻研教材,交流教学心得,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新的模式换来的新的变化:在这样的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不仅得到良好的情感发展,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乐学、善思、勤动、会问。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无论是勇敢自信、文明乐群、还是好探究、勤提问,都建立在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上。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孩子们喜欢和我聊天,他们敢向我提问,敢与我争论。这种师生的平等将促成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我在课堂上也敢于放手,让他们自学,不怕他们出错,在他们发表自己见解时,我用中肯的评价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孩子们需要赏识,他们渴望成功。我在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不仅让他们有持续发展的激情和动力,更要让他们在产生愉悦的同时,在不注重结果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勇敢、乐群等品性,这才是足以影响他们一生的东西。
回首望望课改以来留下的串串足迹,欣喜之中夹杂着不少困惑我要感谢课改,是课改让我懂得了教师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幸福。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
课改驱走了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仍像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他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们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我们将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四篇: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大竹县第九小学 蒋美翠 周世志
摘 要:教师成长就是发展自己以适合学生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课程改革使教师不能再靠吃老本过日子,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学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关键字:更新观念;构建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队伍;培养名师
引 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我校教师都是逐年从各个乡镇小学考调而来,如何有效解决每一位老师的经历观念、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的问题,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这几年又恰逢教科局教研室在全县推行“自主乐学高效课堂”之时,有何良方可以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相适应,真正实现分组、合作、创新地学习呢?
成长就是积累继承与借鉴发扬,就是探索尝试和创造创新。教师成长就是发展自己以适合学生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教师的成长是在做好自己的专门职业过程中进步。课程改革使教师不能再靠吃老本过日子,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学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一、更新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教育理念更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我校教师都是逐年从各个乡镇小学考调而来,每一位老师的经历观念、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解决老师们的观念问题,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这几年又恰逢教科局教研室在全县推行“自主乐学高效课堂”,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相适应的分组合作学习之“尝试教学法”。学校组织老师通过通识培训、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实施途径,让教师在认识课程改革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现代质量观、现代学生观、现代课程观、现代评价观。学校还派出老师远赴杜郎口中学学习取经,以及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县区一级的听课、评课,让教师感受新课程的理念,着重引导教师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教学观;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质量观;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课程评价观。把“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将其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教师角色意识转换: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员”,从“指挥者”转变为“伴奏者”;创造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习环境,鼓励培养学生创新,富有个性,不囿于传统程式,因材施教,敢于向传统挑战;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教师自我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在一系列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严厉少了,热情多了,批评少了,鼓励多了,“一言堂”少了,民主交流多了。
二、探索建立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成长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途径,能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方式也是衡量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准。探索建立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新理念的倡导,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变化,都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打破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局面;新课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空间,要求我们用其他资源去填补,不仅要用课程资源,还要整合其他资源;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要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感到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途径。而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种提升。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教师探求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开放、互动、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焕发出生命活力。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探究活动,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学科教学特色。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内引路,课外延伸。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提倡“开放性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倡导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
在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的碰撞和磨合中,学校的“自主尝试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分组讨论”“学生主讲”的主体框架加上“课前唱”“课中操”“课后演”等形式。摒弃“自主乐学”一定要走“讨论——汇报”这样一个固定的程序,学生们行动机械的重复,真正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演讲得绘声绘色的情景。
三、构建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队伍,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全体教师队伍有奋发上进,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个人是极大的促进,处在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中,个人的潜力会得到挖掘和展现。
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为此,我校着力加强了教研组建设。以年及段为单位组建教研组,让上一年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带领当年的新教师,并形成学校的一项选拔制度。教研组组织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大家共同分析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式方法。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教案上网,大家相互交流。这样既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又带动了一般教师,更帮助了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我们把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作为教研组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组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学校每学期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赛课、听课、评课,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来帮助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教研组真正成了教师合作、学习、交流、成长的园地。学校坚持从严管理,以德冶校,每年对新考调进入的优秀教师,还通过结对子、走出去、观摩示范课、上过关课、教师素质展示比赛、领导听随堂课等形式,逐步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增强每位教师的危机意识,积极学习的。学校给每位教师征订了教学杂志,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一个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还经常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学科基础知识考试和素质比赛活动。
教育行为的反思与矫正是专业成长的契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些多余的不当的教学行为,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剔除多余,克服不当,矫正错误,需要及时而深刻的反思。追求教学艺术的炉火纯青,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仔细地反思,搜寻我们的记忆,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行为是多余的,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对学生的表现,有时给予的赞赏是过分的,言过其实,有时会忽略一部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的表现,该肯定的没有给予肯定。有些学习内容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达标,而我们却发挥了自己“讲授特长”,没有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根治这些“毛病”,不正是专业成长的契机吗?成长离不开反思。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反思的重要。尽管有时甜蜜有时苦涩,有时思乱如麻,有时清晰如行云流水,但大家都能从反思中受益。
为了让教师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后能写出教学后记。要求教师每周都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学校每一学年都开展一次优秀“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并编印《教学反思集》和《教学案例集》。
四、加强师德修养、改革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影响显得更加突出,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高尚的师德,全面的素质,无穷的人格魅力。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开展了“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为主题的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为了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还实施了“三满意”工程,即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让社会、家长、学生来评定我们的学校和教师。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在注重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同时,突出教学方式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期效果。经过广泛讨论和普遍认同,我们提出了“好课”、“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分体现“合作、探究、自主”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应该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位“好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应该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应该是致力于学生和自己的发展,应该是有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轻负担,高质量”,应该是深受学生的爱戴。
五、培养名师,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更呼唤我们培养更多的名优教师,同时也为名优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更有多的机会。因此,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良好的契机,以实施名师工程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学校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确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措施。通过教师自己申报、学生家长评议、学校考核,确定20名优秀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舞台、推出去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学校让这些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引领学科教学,帮扶其他教师。搭建舞台,创设环境,通过举办展示课、名师论坛等活动,展示他们的教学艺术水平;通过推选参加各类名师培养活动和评课活动,充分给予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抓好对新近教师的培养。我们制订和实施了“师徒结对”计划,重点培养每年新考进教师,第一学期观摩学校的展示课,第二学期每个新进教师上过关性展示课,做到“一年能站稳讲台,二年能形成风格,三年能成为教学骨干”。鼓励新进教师参加继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成长。
2017年6月13日
第五篇:在反思中成长(体会)
在反思教学中成长
到一中快一年了,从事教学工作也有一个半学期了。回首走过的短短路程,看到了自己正完成着从青涩到渐渐成熟的过程。而我自身的点滴成长缘于学校的培养,师傅的教导和集体的帮助。
一年来的工作,我深深感受到:能来到一中,我是幸运的。学校给青年教师认师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经验上的取得有捷径可寻,成长更加迅速。有了这样好的条件和机会,我觉得没有理由不主动学习、提高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为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懈努力。
一年前,站在演讲台上我喊出了“为教育事业挥洒青春与热血”的豪言壮语,(一年后站在这里我仍然能清晰的回忆起第一次在学校演讲的情景,讲完下来后大伙都鼓励我“小孩儿讲得挺好,但实际上只有前排得领导能清楚得看到我得双腿在大幅度的发抖。)之后,我也是怀着这句豪言壮语走上了讲台。而后来的困难挫折却让我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和体会。当然,做为一个还摸着石头走的年青人,我的反思还显得很稚嫩、缺乏深度,只是这段时间来,自己在工作中思考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同时上学期在张书记,吴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做了一些中学生心理辅导校本的编写工作,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有了很多感悟,希望大家用批评指正的眼光来看,更希望大家能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里我主要延着这一年自己行走的心路历程,提出两个对于自己来说比较困惑的问题。刚刚参加工作时,要完成由刚毕业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于是我总在思索:“教师的位置在哪里”?当经历一段学习与实践,目睹学校里才华横溢,教学功底过硬的老师们所展现的风采,我在仰慕之余,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魅力体现在哪里”?以下就是我带着这两个问题所产生的思考。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有学者反思中国文化传统对老师“神圣化、悲情化、妖魔化”的定位,其实质都是没有把教师当成是一个鲜活的“人”,而是当成了道德工具、教化机器。
(看课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于老师这个称谓的含义赋予了一定的权威,而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从不同程度上显示出教师职业中这种权威的空洞性。随着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老师在大家心目中、尤其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了。
而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教师的形象在众人心目中越来越真实与丰满,人们能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这个职业。那么面对现今社会上对教师看法的各种争议,我又能怎样找到一个教师真正的定位呢?在这种定位下又如何去开展教学工作?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两点心得体会。
1.做到双向的尊重
刚到班上时,学生调皮捣蛋,我很生气,觉得老师的尊严没了,很下不来台,可是事后跟学生谈,学生坦言:“老师,我觉得当时自己很没面子才故意顶撞你的。”学生一语惊人,而我为自己内心还存有这种旧观念而觉得惭愧,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没把我放在眼里”,“学生不尊重老师”。可是换位思考,作为老师摆出高姿态,认为学生一定要服从,不服从就严厉的苛责,在提倡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新形式下,无疑是在沿袭老师地位“至高无上”的旧观念和做法。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无视学生处在青春期敏感的自尊心,无形中把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开了,学生常常是表面顺从内心抗拒,表现出对老师的冷漠和抵触。
于是我不仅要求学生要“把老师放在眼里”,同时也真正“把学生放在眼里”,不能为了维护老师的权威而把学生的自尊心当成牺牲品。当然,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此时的叛逆心理和抵触情绪,那么作为老师,要时常对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考虑到他们处在这个时期的焦虑和困惑,用爱心和耐心体谅他们。
90后的孩子们被喻为竞争社会的“千斤顶”,信息社会的“迷途羊”,读图时代的“右脑人”,升学竞争的“受害者”。一段顺口溜道出了他们的现状、困惑与迷惘!而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沟通会变得更加轻松和顺畅。2..走近学生心灵
刚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对我这样一个新老师的不接受和漠然,我一直在思索,怎样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把距离拉近。
直到第一次讲校内公开课,我讲的是《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如何导课才能更新颖更能直接切入课题,让我很伤脑筋,忽然回想起上课时有几个调皮的学生问我QQ号码,就想到不如用公布QQ号码的方式导入新课,同时也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要求。课后,果然有学生进入了我的QQ空间,纷纷留言并保证上课会守纪律,再上课时,课堂纪律果然有了让人惊喜的改善,有学生还大胆的向我提出了“老师能不能不那么严肃,和我们做朋友”的意见。从这个事情的转变过程中我悟到了一个道理:老师放下高姿态,不板起脸强硬的与学生“顶牛”,那么学生也会收起倔强的小犄角,主动关心老师,靠近老师。在课堂上,我尽量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结合课本上的政治理论与他们共同探讨他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有限度的增大课堂上的信息量,增强时代感。如讲《世界文化之旅》时,让学生讨论怎样对待“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强劲龙卷风”,讲《智利成果权》时,找出歌手“花儿乐队”获奖歌曲的剽窃事件等等。尽量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起他们学习和探讨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老师也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刻板和食古不化。就这样,我与学生的关系又近了一层。
走近学生心灵,除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要从心理上体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想法,要学会倾听,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回想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从这个年纪走过,虽然时代不同,也都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想到这一点,从内心去体谅孩子们,就不难得到他们的喜欢和信任。
二.教师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是我一直以来给自己的目标。通过观察学习,我认识到了这个目标的达成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
首先,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是品德修养。好的品德修养来源于善良和慈爱,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时,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做到以身作则。
做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尤其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我深知自己不能上课跟学生讲要遵守社会公德,下课就当着学生面随地吐痰。于是“以身作则”便成了我今后为人处事时首先要给自己树立的座右铭。
其次,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与扎实的业务能力。一堂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的水乳共融!需要教师的亲和力,组织能力和扎实的业务功底。试想如果教师讲授知识时像田连元说书那样,组织课堂教学时像挑战主持人选手那样,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听他的课。
这一点我觉得一中的很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值得我去效仿去学习。我们一中的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人人都是口才了得,而且教学风格迥异,极具艺术性,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深受学生、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夸奖和爱戴。回想自己刚开始与学生接触时,呆板的表情,生涩的语言,过于生硬的态度,觉得自己锻炼的真的很不够。
同时,知识的积累也是我今后学习的重心,拿思想政治课来说,做为非专业出身的我,在专业知识方面就很吃力,在上学期的评课过程中,就深深认识到领导及其他老师为我提出的这一点不足。而且,现在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如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可谓五花八门。而我们政治这学科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政治学科的影子。那么政治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必须准备充分,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
以上是我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审视自己成长历程的点滴积累,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期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领导和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指导,我一定会虚心听取,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