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碑店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数学试题试题分析
《高碑店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数学试
题》
试题分析
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局教研室扈红梅
一、试题整体评价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重要的考察方式,调研考试的出发点应该定位于“了解一定时间段内教和学的状况,利于师生双方更好得反思、调整、提高、完善自我”。
“追求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四基四能、凸显核心概念”的显著特点使得本次数学调研试题亮点频频。注重基础而又侧重能力、追求新颖而又拒绝偏难怪现象、挺进公园社区家庭而又重视数学元素的渗透,调研试卷得到了全体师生的高度评价。
二、试题具体特点分析
1.致力习惯养成,彰显素质教育
调研试卷第一题,赫然醒目:“卷面分(满分为5分,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书写规范)”,评分细则中相应给出了“1、3、5分”的具体标准。分值貌似不高,但已经占到了总分的1/24,而且纵观省内外类似试卷,绝无仅有,我市轰轰烈烈教学改革目标理念扑面清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有理解地阅读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样”。张志勇先生慨叹,“忘掉考试吧,剩下的才是素质”。两位学者的观点如出一辙,关注智育之外的“品德、习惯、审美、情趣”才是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第一步。由此观之,命题人发自肺腑地把学生的习惯素质、终身发展纳入到了研究视野,为今后的命题工作作出了表率。
1.服务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但是,思维特点、情感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学生间的差异普遍存在,注意到了这点,调研试卷题型搭配合理、设计准确,如:选择填空解答4:3:125的占分比例及题目总数量与近年中考基本相当、照顾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规律探究只在选择题中出现了一次、基本运算类试题无论从分值还是数量类型 1
都大幅度得到了增加;所考查的知识点既全面又有侧重,如从几何图形的转化到数与式的运算再到数据统计无不涉及、而有理数四则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知识的考查力度则得到了加强。
学生间的差异还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广度向和深度,调研试卷对此付诸了充分关注,如,第11题“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空间观念稍强的同学可以大胆想象、实践意识突出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善于抽象的学生还可以直接排除选项B、D;第12题“拼摆木棒的游戏”,在“以6的速度增长”基础上学生既可以逐个尝试又可以利用代数式解决;第18题“猜数字魔术”,有“机灵劲”的能够逆向求解、善于思考的可以借助方程手段;第26题“水费问题”第1问,小学基础较好的可以借助四则远算、善于建模的可以使用方程手段,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体现了命题者对不同学生生命的关怀。
学困生和特优生作为两类特殊群体,尽管相对中等生来讲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仍然不容忽视,学困的会因享受不到足够成功而放弃,特优的会因得不到足够挑战而郁郁寡欢。第1、2、4、5、6、7、8、10、13、14、15、16、25(1)题,直接利用定义法则、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将30多分拱手相送;第17、23、25
(2)题,极具挑战性的,虽然仅仅近乎15分,却足以让具有充分“智慧”的学生感受到了探索的魅力;80分中等难度试题则培养了中等生的自信心。调研试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爱将新课程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3.强化四基四能,凸显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四能”为标志的数学教育目标: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促成学生的终身发展。
调研试卷突出了对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第1、2、5题(相反数、三视图、同类项)、第4题(有理数的认识)、第13题(单项式的次数)、第6题(方程解的概念)、第14题(线段的性质)、第17题(中点、线段的延伸)、第9、19、20、21、24(有理数、整式、方程的计算和数据统计知识),超过60分,有助于全面学生了解当前的学习水平、加深对前两基在四基中地位的认识,为学生、教师指出了“固本强基”的教学方向。
调研试卷强化了对数学思想感悟运用和核心概念的考察,如:第6、19、20、21题(各种类型的运算问题),占分突破了25分,并且19(1)的解决学生可以按部就班也能够利用简便运算,考差了运算的最优化思想;第23题(人数增减
问题),考察了运动变化思想;第23、26、25题(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需要学生多次反复阅读然后用数学符号表示生活现实中的数量、将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表示抽象为方程模型,即强调了模型思想、增加了应用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20题(整式求值),在ɑ、b没有具体取值的情况下,学生必须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才能化简代入得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高层次地把握。
“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论,更重过程”,能力考查的彰显为教学指出了努力方向。第11题将教材进行了挖掘,以“寻找某个字符”立意,无法照搬,没有几何体向平面图形转化猜数字”,融变化、模型和规律于一体,渗透了函数思想,阅读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会发现仅凭运算难以达成目的,自然要通过猜想、归纳、建模、验证的过程,积累经验得到结论;第25题则使“推理能力”浑然天成,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相得益彰,逆向应用“角平分线”概念则把推理能力的考查推向了高潮;第22题,从两种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加强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考查,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强调了数学的创新意识。
三、试题编制的不足
1.试题命制的细节问题。如,科学记数法,试卷出现在了第3小题,显然,命题人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辨别能力,(较大的数字的基础上,如何表示较小数字),尽管学生没感觉到难度、敢于猜想,但是,如果放在11或12题的位置则更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信心;第25题,工程问题。课标对此有所淡化。虽然小学学过,学生早已淡忘。如果能加以提示“工作总量为
1、工作效率常识”,既能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体现出对他们的关怀。细节的缺憾会造成学生如临大敌屡屡创伤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2.创新意识的考察严重不足。创新意识的体现应该在思考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反思质疑、寻求规律。纵观调研试卷,探究规律仅在12体加以,但由于局限在有限次数造成了考察难度的“人为降低”;第9题,分类思想和空间观念的结合,虽属首创,但学生根本不会感觉到研究的快乐,原因是,四种抉择提示明显。占分仅5分的创新考察,直接导致了试题的区分度并不是很高。体验不到紧张脑力劳动带来的兴奋,对13、14岁的学生来讲,从激发学习愿望的角度将,残酷了些。
四、典型失误分析
1.第23题,虽然晓得“字母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方程可以解决未知问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女生的数目变化”也不难理解。问题在于,相当数量的学生并没有体会到问题的变化,犯下了“刻舟求剑”似的错误。究其原因,阅读能力低下、思考意识淡薄。
2.第17题。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画出图形,也能发现线段关系,进而能够用具体数字表达,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注意到问题的不确定,显然,大部分学生在“空间观念”的的养成运用方面表现得苍白无力。
3.第19、20、21题,大部头的运算,相当数量的学生失分严重,其中包含着一批优秀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任重道远
4.第25题,工程问题面前,绝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不难得出结论,问题解决的任务依然重大。
5.第11题,图形转换,个别学生未解答,可能是找不到解体的思路。
五、关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1.要注重核心观念。数学的魅力,学生学习的快乐,大多建立在学习的良好愿望上。核心观念、基本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无时无刻不指引着学生艰苦脑力劳动的方向。渗透、弘扬、编制网络、厚积薄发,做好了核心观念这个文章,我们的教学就能够事办而功倍。
2.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具有普及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普及型。我们的教育是要塑造出成千上万合格的劳动者,而并非个别的“考试精英”。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学生幸福、发展才是我们的追求。
3.做好数学活动。注重生活中数学因素的挖掘、重视身边的数学和手中的数学。“儿童的智慧就集中在它们的手指上”。周密布置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丰富的经验、感受数学的美,而不是一味的在呆板、乏味、空洞、无聊的世界里生存,这是数学教师、数学课堂的终极要求。
第二篇:《高碑店市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数学试题》试题分析
《高碑店市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数学试
题》
试题分析
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局教研室扈红梅
一、试题整体评价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的3个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数学学习评价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目的,致力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重要的考察方式,调研考试的出发点应该定位于“了解本学期教和学的状况,利于师生双方更好得回顾、反思、调整、提高、完善自我”。
“诉诸求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四基四能、凸显核心概念”的显著特点使得本次数学调研试题亮点频频。注重基础而又侧重能力、追求新颖而又拒绝偏难怪现象、靠近学生生活世界而又重视数学元素的渗透,调研试卷得到了全体师生的高度评价。
二、试题具体特点分析
1.致力习惯养成,彰显素质教育
调研试卷第一题,赫然醒目:“卷面分(满分为5分,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书写规范)”,评分细则中相应给出了“1、3、5分”的具体标准。分值貌似不高,但已经占到了总分的1/24,而且纵观省内外类似试卷,绝无仅有,我市轰轰烈烈教学改革目标理念扑面清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有理解地阅读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样”。余文森说“撇开考试,剩下的是素质”。意即:真正去关注智育之外的“品德、习惯、审美、情趣”才是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第一步。由此观之,试题大胆尝试把学生的素质习惯纳入到了研究视野,的确为今后的命题工作作出了表率。
2.服务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得“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基础薄弱、经验多寡、1
阅历深浅、思维差异、情感体验的区别,导致了学生间的方方面面差异普遍存在,注意到了这点,调研试卷题型搭配合理、设计准确,如:选择填空解答3.5:1:5的占分比例及题目总数量与近年中考基本相当,而且没有出现七年级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开放性问题的大型题目结论,开放试题只是在选择题中轻描淡写的出现了一次、基本运算类试题源于教材难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分值加大数量适中;所考查的知识点既全面又有侧重,如从几何图形的转化到数与式的运算再到数据统计无不涉及、而整式乘除运算和变量应用、推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则得到了加强。
学生间的差异还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广度和深度,调研试卷对此付诸了充分关注,如,第20题“纸片折叠计算夹角问题”,空间观念稍强的同学可以大胆想象、实践意识突出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善于观察的学生还可以大胆猜想;第17题“幂的运算”,学生既可以整体考虑,指数相减进而求解也可以利用网格中的特殊角、基础扎实的同学也可以借助三角板工具,善于操作的同学还能够折叠;第25题“海拔温度问题”第3、4问,小学基础较好的可以借助四则远算、善于建模的可以使用方程手段,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体现了命题者对不同学生生命的关怀。
学困生和特优生作为两类特殊群体,尽管相对中等生来讲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仍然不容忽视,学困的会因享受不到足够成功而放弃,特优的会因得不到足够挑战而郁郁寡欢。第1、2、3、4、5、6、7、、9、10、12、13、15、16、17、18、25(1)题,直接利用概念定义法则、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将30多分拱手相送;第20、26(2)题,极具挑战性的,虽然仅仅近乎10分,却足以让具有充分“智慧”的学生感受到了探索的魅力;80分中等难度试题则培养了中等生的自信心。调研试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爱将新课程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3.强化四基四能,凸显核心概念
“四基四能”是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促成学生的终身发展。
调研试卷突出了对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第1、17题(幂的运算性质)、第3题(科学计数法)、第9题(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第12题(完全平方公式的简单运用)、第10题(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第9题(全等的条件)、第21(整式乘除运算),、第23题(对概率概念的理解)、第25题(变量关系)等系列试题,分值突破了60分,有助于全面学生了解当前的学习水平、加深对前两基在四基中地位的认识,为学生、教师指出了“固本强基”的教学方向。
调研试卷强化了对数学思想感悟运用和核心概念的考察,如:第1、4、12、17、19、21题(各种类型的运算问题),占分突破了25分,并且19的解决学生
可以利用整体思想简便运算也可以利用特殊数值,考差了运算的最优化思想;第25题(海拔高度与温度增减问题),考察了运动变化思想;需要学生多次反复阅读然后用数学符号表示生活现实中的数量、将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表示抽象为函数模型,即强调了模型思想、增加了应用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26题(课题研究),在图形变化的情况下,学生必须整体把握几何图形特征,发现不变的因素(3个等角)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才能得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高层次地把握。
“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论,更重过程”,能力考查的彰显为教学指出了努力方向。第23题将教材进行了挖掘,以“概率中的思考”立意,司空见惯的摸球游戏赋予了新的内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渗透了独立自主学习数的意识,仅凭运算难以达成目的,自然要通过深入思考、衡量比较的过程,积累经验得到结论;第24题则使“推理能力”浑然天成,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相得益彰,先是动手操作(做角平分线)继而发现问题(两条线段可能存在特殊的位置关系吗)最后猜想解决推理能力的考查推向了高潮;第26题,图形简单,可以得到全等以及某些数量关系,图形得到有规律的变化之后,结论仍然满足吗?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思想得到了考查,又强调了数学的创新意识。
三、试题编制的不足
1.试题命制的细节问题。如,24题第(2问),26题第(2)问,考查知识点是同一个,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同一处犯下相同错误,很可能导致他们认为重要知识点没有注意因而屡屡失误进而损伤他们的心理。19题如果稍加改动,“a+b=-5,ab=4”照顾数学思想不强的同学则更能够体现出对他们的关怀。细节的缺憾会造成学生如临大敌屡屡创伤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2.创新意识的考察严重不足。创新意识的体现应该在思考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反思质疑、寻求规律。纵观调研试卷,探究问题仅在第8题有所涉及,但由于局限在选择题的情境造成了考察难度的“人为降低”;第24题,动手操作和空间观念的结合,推陈出新,但繁重的推理(与其说是推理不如说成是繁琐的代数运算)学生根本不会感觉到研究的快乐。占分仅5分的创新考察,直接导致了试题的区分度并不是很高。体验不到紧张脑力劳动带来的兴奋,对13、14岁的学生来讲,从激发学习愿望的角度将,残酷了些。
四、典型失误分析
1.第21题,虽然晓得“整式乘除晕计算公式,但问题中的考察点在于“分
数运算、改变运算符号“,相当数量的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这点化,犯下了“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2.第24题。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画出图形,也能发现线段关系,进而能够利用数学模型表示,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注意到三角形外角(实质是与内角关系),显然,大部分学生在“空间观念”的的养成运用方面表现得苍白无力。
3.第22题,做钝角三角形的高,相当数量的学生失分严重,其中包含着一批优秀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任重道远
4.第20题,学生盲目折叠,却没有顺利发现背景中的平行关系,绝大部分无所适从,不难得出结论,问题解决的任务依然重大。
5.第26题,图形转换,个别学生未解答,可能是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五、关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1.要注重核心观念。核心观念、基本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无时无刻不指引着学生艰苦脑力劳动的方向。渗透、弘扬、编制网络、厚积薄发,做好了核心观念这个文章,我们的教学就能够事半而功倍。
2.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是要塑造出成千上万合格的劳动者,而并非个别的“考试精英”。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学生幸福、发展才是我们的追求。
3.做好数学课题教学。儿童的智慧就集中在它们的手指上”。周密布置多种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系列研究,在整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丰富的经验、感受数学的美,而不是一味的在呆板、乏味、空洞、无聊的世界里生存,这是数学教师、数学课堂的终极要求。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题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题试卷分析
唐县长古城乡白沙中学 刘玉妙
一、试题结构及特点:
此次考试为开卷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共8页,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填空)和主观题(材料分析)构成,其中客观题占60分,侧重对基本知识的考察,主观题占40分。试题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的考察,从难度上看,有的选择题可以直接把书翻到某一页就能够找到答案,更多的选择题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分析题干,与选项。有的选择题,四个选项,可能涉及到三,四个知识点,翻书的话要翻好几页书,甚至翻好几课。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不熟悉,每一个选项都去翻书,就很难得到分。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看来比较简单,但它却注重了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以及知识熟练程度的考查。实际上这一个题的得分并不高,我想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本试题主要特点在于
1、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此套题特别注重问题的情境设置,很多选择题都是以睿智的语言温暖的语调引领学生走进问题情境,既缓解了考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顺利答题,又道出了该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二、试卷情况:
此次考试优秀率为20%,及格率为48%,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的学生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虽然七年级是开卷考试,但在教学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记忆书本上重要知识点的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三、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地图的识读能力不强,学生对于重要的地理方位、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如“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一题学生有不少是将三国形成的过程作为答案。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调研考试七年级生物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七年级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㈠从试卷整体分析:
本次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题严格遵照教育部制订的《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命题思路明确,试卷编制规范。
本套试卷的结构稳定,分值分配合理,面向大多数学生,知识与技能并重,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均有所帮助。
1.生物试题量:包括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和情景综合题5个题,共35道题。
2.生物题型:选择题、识图作答题、资料分析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㈡从试卷结构特点分析: 1.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不难发现,本试题涉及到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三个单元十章的知识内容,共有22节,命题范围涉及其中21节内容。同时,也注重了对重点章节、知识的考察,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占17分)、“种子的萌发”(占13分)、“练习使用显微镜”及用显微镜观察(占10分)等。2.题量适宜,重视基础,难易适度
考试时间60分钟,熟练的学生完全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稍慢的学生在约50分钟也能完成,且答题时的书写量不大。
绝大多数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如第1题(考察生物的基本特征)、第2题(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4题(科学探究方法)等,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
3.贴近生活
试题编者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第4题(“了解唐县各年龄段市民对‘二胎’的看法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第7题(选项A“凉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的水);第8题(“桔子的白色筋络属于什么组织”)、第11题(小明在家发豆芽,他不需要考虑的外界条件是)。
4.以图(表)切入,训练技能
全卷试题中有11个题配有图(表),共占53分,比重很大。试题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考查学生能够能否辨认出图中的结构,还考了查学生能够对图(表)展示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处理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训练基本技能。如第17题(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图)就是考查学生能不能从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的不同得出它们各自在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得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这不仅要求学生熟悉食物链的概念,还要利用图中信息写出含有这四种生物的食物链并根据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得出结论。
5、加强实验 倡导探究
试题较好地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一特点。如第31题(显微镜的使用)、第34(1)题(种子的萌发)第35题(对照实验)就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试题。
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理念,在本试题中得到了落实和体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我也发现学生存在不少问题。
㈠从总体来看
学生答题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运用不够熟练,重要概念含混不清,分析理解能力都有所欠缺、知识迁移和转换能力较差,生活经验太少等。
㈡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学生得分在30-48分之间最多。失分较多的题:1、3、5、8、10、17、25、28、29题等。
失分具体情况分析: 第1题题目是“诗文所描述的景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实质上考查学生对“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理解。教学时我未对“生命现象”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和解读,所以导致多数学生出现失误。
第3题题目要求从选项中选出“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但部分学没记清“森林生态系统是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另外,有些同学不能认识到“热带雨林”和“森林”的联系,发生错选。
第5题是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组成部件的功能的掌握,根据题目“在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可直接选出“B.反光镜”。而许多学生错选成“D.光圈”(调节光线的结构),可能没有认真审读题目。
第8题学生对动植物结构层次中“组织”的理解理解,B选项保护组织是植物组织,而A、C、D中都是动物基本组织。部分学生对此知识点记忆不清导致出错。
第10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由于学生对眼的结构及其功能作用记不住失分较多。
第17题失分较多的原因是学生对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等基本概念分不清楚。
第25题学生将题目中的“有机肥”直接理解为“含有有机物的肥料”,而忽视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是无机盐(这里指固态物质,所以不是水)。第28题考查学生对苔藓植物生存环境的掌握。苔藓植物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欲得答案,还要根据“山南水北”一说来判断,即南面可以被太阳光直射,而有阳光即为阳面,相反阴面对应的方向则为北。学生课外阅读量和经验不足,才会选错。
第29题是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产生淀粉)”实验的叙述,学生需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本题出错较多时因为学生的理解、记忆不到位,其中选C的较多,把“水浴”判为错处。
㈢情景综合题
这一部分包括31-35题,共40分。学生得分在16-28分范围内者较多。失分较多的题目有:31⑵、32⑶、33⑴、33⑷、34⑴、34⑵、34⑷、35⑵等。
失分原因分析:
31⑵题题目为“这两种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学生知道答案者较多,但写成了“线绿体”;亦有学生知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转换器是有区别的,但粗心将“叶绿体”也写上。
32⑶题题目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
进行的。”学生多数只写了食物链,而忘记了食物网。
33题:⑴题“菜豆种子的外形为
”,答案为:肾形。教学时我担心学生无法理解“肾形”,故没有介绍,影响了学生的掌握。⑷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D图为植物的花,E图为植物的果实。题干中问“E有D图中
发育而来的”,学生中有些人将E判断为种子,因此失分。
34题:⑴题中图表展示A、B、C三组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据此回答出实验结论。学生平时实验探究题练习不多,因此把握能力较差而失分;另有个别学生描述不当而失分。
⑵题中“B过程的实质是
”一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识图能力、概括能力等。从图中可知B过程为呼吸作用,这一结论的得出很重要;其次,学生平日的积累也要过关。因此某一环节失误皆会造成失分。“C过程的反应表达式是
”亦是如上所述,要从图中信息得出“C为光合作用过程”的结论,再依据反应式书写要求写出即可,失分多在于学生没有写全条件或场所或产物等。
⑷题考查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问题中问到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学生对这一知识重视不够,掌握不够到位。
35⑵题考查学生对“对照实验”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多数可以弄清楚“实验组”这一概念,但却不能联系题干中“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一信息,故失分。
三、成绩情况分析
我任教的七年级2个班,共105人,参评人数91人,优秀人数21人,优秀率23.08%,及格人数53人,及格率58.24%。分数集中分布在50-59分(28人)、60-69分(18人)、80-89分(18人)、70-79分(14人)等分数段。即有大部分学生可以进步提升,尤其是50-59分和60-69分的学生。
总之,本次考试较为理想,学生成绩分布较为均匀。但难免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够好,作业按时完成情况较差,再加上我校开学初进度较慢,我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学生的成绩仍有待高。
四、教学反思及改进工作设想
本次期末考试及成绩反映出: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忽视了中等成绩学生和后进生的日常表现,没有对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馈和复查,监督评价不到位,导致一些可以避免的小错误重复出现。因此,今后的教学需要注意:
1.因材施教,完善备课,激发兴趣
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只有适合学生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有效发展和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那么,首当其冲的要从备课出发,除了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还应当备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适当的做好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想和解决方法。这样才能走好第一步。
有了如上准备,学生在课上才能体会来自老师的关怀,有了适合自己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兴趣自然高涨,正所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2.注重“双基”教学,学练结合加强运用 从这次试题试卷以及各种教辅资料来看,编写者和新课标保持着高度一致的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想要到达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双基”教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的“学”“练”,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自学、互学、助学掌握重点和难点,并且在学后及时练习巩固,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3.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临界生”、中等生
两个班级里确实有一些学生成绩不够突出,有大部分学生是本可以及格或优秀但却没有的“临界生”。我过去会在开月考总结会议前找他们单独谈话并提出希望和要求,平日教学中再令其组长随时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监督,这样收效甚微,所以今后课堂内外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注,亲自进行引导、监督和辅导,帮助其快速有效地进步和提升。不错过每一个可能,那么凡是皆有可能。整体意识才是最为实际有效的。
4.倡导小组合作,促进“后进生”的进步
坚持新课改提倡的合作探究理念,发挥团队和共享的优势,促进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让教师有了小帮手,每一个学生有了好朋友。
让每个老师头疼不已的就是班里“怎么样都教不好、学不好的”学困生、“后进生”,我也感同身受。这些学生每课必到,却课课不会。过去,我也很困惑,把方法想了又想,措施用了又用,恩威并施也无济于事。现在我意识到过去的方式还不完美,“后进生”也会关心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他们内心更加在意教师的看法,期盼得到同学们和教师们的认可,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因此,我认为对他们“忽远忽近”可能更合适,即不忘时刻关注但适当放手,将他们放在各自的小组中,让“后进生”在亦师亦友的学师身边放下顾虑,轻装上阵。老师及时与学师交流,提出新的要求、建议和帮助,并多多鼓励。有希望才有奇迹!
五、命题建议
走在教育战线上,我深知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意义,向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不断进步的年轻教师学习是我毕生的追求。
本卷出题者的智慧足以令我们敬佩,如34题这样一道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叙述清晰精炼的题目堪称经典。我作为一代年轻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只有两点想法与编写者和其他教师交流:
1.单项选择题中9题选项A“疏导组织”较为科学?还是使用“输导组织”较好?
2.生物学科全县总排名中,前四名的“两率一分”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这一现象是否反映“教师认为难度适宜的试卷,学生却不以为然”?编写者可以适当考虑乡镇中学学生情况,适当降低难度。
第五篇: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生物学试题一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CA.恐龙骨骼
B.珊瑚C.珊瑚虫D.钟乳石2.斑马发现狮子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反映
生物能够()。C A.进行呼吸B.生长和繁殖C.对外界刺激做出
反应D.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3.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
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B A.根深叶茂B.大树底下好乘凉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DA.一片农田中所有的田鼠
B.一片森林中的树木C.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D.一片草原5.存在着“藻
类→小虾→小鱼→大鱼”这样一条的食物链,如果水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
含量最多的是()。D A.藻类B.小虾C.小鱼D.大鱼6.右图是某
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看到的图像。若使图像中口腔上皮细胞移至视
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
D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向左移动D.向右移动7.制作临时装
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产生气泡,其操作的关键性步骤是()。DA.撕取的洋葱表皮要
尽量的薄B.将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C.在载玻片的中央滴清水时,大小要适宜D.先用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平稳放下盖玻片 8.现在科学
家成功地利用干细胞培育出了心肌细胞,这种转变的原因可能是()的结果。DA.细
胞分裂B.细胞生长C.细胞成熟D.细胞分化9.“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此处的“绿”主要指哪类植物()。A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0.下列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D A.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C.蕨类植物D.苔藓植物 11.胚的组成是()。CA.胚芽胚
轴胚根胚乳B.胚芽胚根胚轴胚乳子叶C.胚芽胚根胚轴子叶
D.种皮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12.对于植物繁殖后代来说,花最重要的结构是()。
CA.花托和萼片B.花瓣和花托C.雌蕊和雄蕊D.萼片和花瓣13.小明
帮父亲收获玉米时,发现有些“玉米棒子”上只有很少的几粒玉米。你认为造成这 些玉米
缺粒最可能的原因是()。D
2014初中期末考试题库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A.水分不足B.光照不足C.无机盐不足D.传粉不足14.移栽茄子秧、黄瓜秧时,其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坨,这是()。B A.防止秧苗出现萎蔫现象
B.防止秧苗的幼根和根毛受到损伤 C.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有利于秧
苗根的呼吸15.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银边天竺葵放在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BA.让有机物积累起来B.让有机物运走消耗C.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不让植物产生二氧化碳 16.贮藏蔬菜、水果
要保持低温,这是因为()。BA.温度低,减少细菌病害B.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少C.温度低,促进光合作用积累D.温度低,蒸腾作用
弱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植树造林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会加重旱情 B.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是一种浪费 C.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D.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18.“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
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
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C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植
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D.气孔关闭,影响蒸
腾作用 19.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DA.25 ℃和
0 ℃B.有光和无光C.有空气和无空气D.温度和水分 20.提倡“免
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B A.减少个人的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1.生物圈包括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的表面。2.在一定的地域内,和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的。如果外界干扰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3.右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②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填字母代号)③图中结构B名称是,它的作用是
。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 主要决定于图中的(填字母代号)。⑤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4.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的、含的和含的无机盐。5.根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个区域生有大量的。根尖生长最快的区域是
。6.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发育成果皮,发育成种子。7.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的内完成的;光合作用是在完成的。8.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式子中 a
表示,b表示
。(2)绿色植物在黑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说明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3)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农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
应该
。9.古书《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
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请回答:(1)这段话说出了生物界中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C.树→蝉→螳螂→黄雀D.黄雀→螳螂→蝉→树(2)
你认为这条食物链会存在于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
生态系统C.淡水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3)其中树是生态系统中的()。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什么都不是10.在甲、乙、丙、丁四
个培养皿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各100粒)的绿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
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如下表。
装置 甲 乙 丙 丁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 23 ℃ 23 ℃ 23 ℃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数日后种子 萌发
情况发芽 未发芽 发芽 未发芽 发芽 未发芽 发芽 未发芽 92801009370
100(1)根据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2)
种子萌发后,如果继续培养几周,幼苗生长较好的应该是组。你判断的理由
是。(3)甲组中有8粒种子没有萌发,请你给一个
合理的解释。(至少写两点)。
11.右图是模仿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过的一个实验示意图(注:玻璃罩是密闭的)
(1)该实验中,甲和乙是做为一组
实验。(2)在乙中,植物光合作用为小白鼠呼吸提供了,同时小白鼠呼吸所产生的也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3)该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是
。(4)第一次实验后,发现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下列不符合科学探究做法的是()。
A.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B.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
验结果是否一致 C.检查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
分。)1.C2. C3. B4. D5. D 6.D7. D8. D
9.A10.D 11. C12. C13. D14. B15. B 16. B17. D
18. C19. D20. 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1.大气圈、岩石圈。2.生
物、环境、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限度、破坏。3.①甲; ②B、C、D;③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④ C; ⑤细胞。4.氮、磷、钾。
5.成熟区、根毛、伸长区。6.果实、子房壁、胚珠。7.线粒体、叶绿体。8.(1)
叶绿体、氧;(2)光照;(3)合理密植。9.(1)C;(2)D;(3)A。10.(1)一定的水
分;(2)甲,幼苗只有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正常
生长;(3)胚是死的、胚不完整、种子处于休眠期(说出一点得1分,说出两点即可)。
11.(1)对照;(2)氧、二氧化碳;(3)植物(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