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的语文教育:更活
国外的语文教育:更活
女儿跟当地孩子们在一起学习,语文当然就是西班牙语教育了。
跟国内的孩子一样,现在她在小学二年级,也就是需要慢慢概括段落大意了。
国内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有课文,阅读课文,熟读,分析段落大意,明白中心思想。或者再搞些范文,叫学生们念念,等等。
女儿也在学习这些。不过,我觉得他们的更灵活,也更难一些。最近一段,她每天回来,得在报纸上自己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把它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本新闻的主题是什么,要求写一句话;你觉得本新闻写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最后一个,你对这个新闻的写法有什么建议或者解决办法。我和孩子常常一起做,我觉得这个作业说实话挺不容易的,它灵活,也确实做的人需要动脑筋,因为没有人告诉你现成的答案。而且它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孩子们了解世界也是很管用的。
昨天的西班牙语作业,是关于自然的。有一则神话,说明太阳是怎么产生的。孩子们读了,需要搞清字句等意思外,还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觉得太阳是怎么产生的?你相信神话中说的吗?请你说说,山是怎么形成的?水是谁给我们的?
我都觉得难。但是我觉得这对于孩子们思考问题,独立面对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我想起一个学生的话:我觉得他们挺笨的,他们从来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不想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能力,一般政府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从来都不怀疑。我那天吃了一惊,要那么说的话,我们这些人也大都是傻瓜了,呵呵。他才刚刚二十岁,就说出这样的话,佩服佩服。
第二篇:国外社区教育
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较早,尤其是西方国家,它们在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且在通过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实效。学习了“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我认为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只有国外的经验将给我国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提供一些较好的启示,一、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教育源自于美国密执安州Fliht市由Mott资助的社区学校运动。当时被称为“一种为发展人的潜能和参与地方决策的教育和社区发展措施”,在实践中它与功能主义的规律相联系。这种措施在对待种族、阶级或者性别上是平等的,在民主决策上也是平等的。公立学校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资源,它通过提供经济的、教育的、娱乐的、业余爱好的等方面的帮助,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在北半球一些富裕的国家,“社区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以地方公立学校或临时社区大学或成人教育机构为基础的参与教育过程。通常学校对整个社区开放包括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娱乐和业余爱好等。
二、社区教育的性质相比而言,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持更为激进的立场,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团体定义了它的概念是通过包括经济发展、房屋修复、健康服务、职业训练、成人识字和继续教育等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大众服务。前提是教育不能从文化和它所产生的社区中分离出来,它是与社区发展和社区繁荣紧密相连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是为发展和繁荣社区而服务的。大众教育’北美称做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以?@A27 1:93:9的理论为基础。它被认为是一种处于一种比教育更广阔的框架之中的社会行为,其目标是使人们自我意识政治课程,大众教育的特征由辅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共同关系决定,大众参与训练和行为的计划,并且问题及其解决均来自于社区。大众教育是对于理解自己的提问,它被用于问题提出,做出一个综合性的回答,按照回答去做。
DY=dxy÷{1+(px/py)} 1/2
第三篇:国外教育学习心得
国外教育学习心得
最近,接学校通知,要求我们课余读读教育信息网上“国外教育”资料,我开始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去读的,虽然只是浏览,但读着读着,我便越读越来兴趣,竟然一个劲地读完了。其中也让我深受不少的启迪和感受。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形式新颖多样。
国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很特别。如:教学内容是一张有22道题目的测试卷和一张校园地图。老师要求他们两人一组,在校园的不同地方寻找答案,时间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后,无论完成与否,都必须回到教室。根据老师的题目与地图,学生穿梭于多幢建筑物之间。其中不乏与他人交谈的内容,诸如询问咖啡馆老板的姓名、书店内某些书的价格、餐厅的晚餐等等。既让学生熟悉了各大建筑楼的位置、结构与用途,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快乐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通常老师对学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发展,对哪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自己多学点,多钻研一些。老师的教学形式无规律可言。前一分钟刚讲到历史知识,后一分钟可能就要求大家对某一些知识进行对话与辩论。多种的教学形式确实扩充了学生们的思路,打破了不少以往的陈旧观念。
二、扩展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在国内,我们传授知识通常都在学校内,而美国教育则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他们一个星期五天的课程中,总会有一天是被安排进行参观的。可以参观了 历史人物故居、动物园、教室、公共图书馆等地方。在这些场所、老师、家长带领着孩子们边参观、边完成作业,十分直观形象。讲解员带领着家长和学生,详细而耐心地讲述历史、介绍历史杰出人物,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在无形中得到了深化。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在无形中上升了一步。这种学习与我们国内最近两年的研究性学习相似,但在美国,这种教学方法屡见不鲜。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外国老师经常与学生谈到的是“你们想学什么?”“你们对什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建议?”根据反馈,美国老师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如果我们都表示同意,老师反而会觉得我们没有诚意,不认真,缺乏参与意识。而在国内,这种问题是难得会在课堂上被问的。我们经常遵循的是事先准备好教学计划,一切根据教学大纲。长此以往,老师也缺乏了创造意识,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 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有一个中文月刊,其中一个栏目是刊登一位优秀的华裔学生,资料要孩子家长准备。不可思议的是,每期都会有无数位竞争者。我以为,仅仅因为孩子学业而一定要孩子见报,是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的。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我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是,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我想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其二: 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
其三: 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其四: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当然还可以列出其他方方面面的100项,话说回来,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第四篇:数学课堂“活”得更精彩
数学课堂“活”得更精彩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示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二、让课堂活动成为思维起飞的乐园。
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强,对于小学生,整天对着一些数字、运算,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思维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我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那么“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
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可见数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探索知识、思维起飞的乐园。
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煽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他们良好地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其智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五篇:国外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国外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德国:环保教育从幼儿开始
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到学校报到时,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用于孩子记述自己的环保活动。环保记事本的设计精心别致,每一页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风光照片。编者告诉孩子:要热爱大自然,自觉维护环境。
德国有数百个森林幼儿园,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让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在德国学生的自然常识课程里,对学生进行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很具体、直接,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
美国:环保知识融进各教学科目
美国人环保观念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拥有极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保护完整的生态环境,这归功于形式多样、无处不在的环保教育。
美国虽然重视孩子的环保教育,但是并没有专门的环保教材,环保知识融合在各个科目之中。幼儿园的孩子就会学习“爱护树木”、“爱护地球”等文字,孩子从小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有了这种概念。小学时,老师讲简单的自然常识,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意义。中学阶段,学校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角度解释一些环保的原理。
新西兰:小学开设“园艺种植”课
新西兰的小学课堂有一门特别的课程——有机园艺种植。新西兰有关部门设置这门新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们(尤其是城市孩子)学会不使用化肥种植花卉和蔬菜,从而减少化肥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具体课程包括:如何利用花园废物或家庭剩饭制作有机肥料;如何识别可与蔬菜一起种植的花卉;如何保护花卉、蔬菜不受病虫害的侵袭等。学习计划的基本主题是:园艺和景观、环境建筑、健康水、优质能量和零浪费。为了让学生们有实验基地,每个学校都建起自己的蚯蚓养殖园,借助大量蚯蚓来帮助疏松和肥沃土壤。这一课程受到新西兰各界人士的欢迎,一致认为,使孩子们从小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