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这其中也蕴涵着解决好历史文化背景和各类矛盾纠葛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千百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农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又要解决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和农民对土地依赖眷恋的困扰,也要解决政府财力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制约,还要解决地域差异和生产资料分配不均造成的落差,更要解决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工作实际程度的内在要求。为此,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新农村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不好、处置不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稳定是前提,稳定是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就很难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应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理工作。对农村传统矛盾纠纷,要注重研究其规律、特点及成因,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队查调处理工作力度,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努力把握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维护群众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做到既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又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做到有效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置问题,切实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要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从当前农村治安情况看,农村违法犯罪问题有与城县违法犯罪问题的共同特征,也有农村自身的特点,影响农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盗窃抢劫、流氓恶势力、村匪路霸、制假贩假、欺行霸县、坑农害农等侵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这些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做到除恶务尽,切实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势头压下来,有效地控制案件的发生,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扶持引导,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民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引导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共同努力,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下发了8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是在“一波三折”中进行的,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挫伤,在这种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大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教育和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清形势,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把握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这个切入点,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美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的关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国农民的一大福音。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尤其像东北地区,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的大粮仓,历史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是“取多予少”的政策,导致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建设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建议国家在制定扶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东北老工
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在促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的投放上应重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应加大对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应在贴息贷款和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应在减轻乡村债务上予以扶持,通过国家注入、减免、停息挂账等办法,卸掉乡村债务,让他们轻装上阵带领农民搞新农村建设;应在建立农村保障体系上给予帮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贷款贴息、国债资金和增加贷款规模等途径,采取“百川汇一”的方式,增强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第四,正确处理好依法规划与有序建设的关系。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建设仍存在着无“设”就“建”、边“建”边“设”、先“建”后“设”、前“建”后“拆”的无序建设的现象,随意性强,规划性弱,极大影响了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局面。新农村建设蕴涵了先“设”后“建”的新发展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脚踏实地,以长远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建设新农村,认真吸取历史上搞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大上乡企时“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等劳民伤财的教训,坚决避免把有限的资金浪费到各种形象工程、花瓶式试点工程以及重复建设上去。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建完了很漂亮,对他不方便,我想农民不会满意的。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强化依法规划,各级政府在出台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前,必须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好事办好,坚决避免一个出发点好的政策措施,由于不符合实际或者侵害了农民的权利而引发新的矛盾。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一些地方建设农村的小社区,在这个前提下,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这样就涉及到农民要搬家,老房子要拆掉建新房,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各地区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考虑这个地方这样做有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方面的损失,或者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其次是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往往农民就在他宅基地附近还有他的承包地,如果都合并起来,有些地方可能要收去给别人使用,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要这样做,必须符合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规定。所以说,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从县情、镇情、村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实行分类指导,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肌体的基本细胞,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组织发动和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过去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而与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本应起战斗堡垒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相当一些地方还比较薄弱,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基层组织名存实亡,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丧失了公信力。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村“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尤其是在那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非良性组织,并迅速填补行政功能弱化留下的组织空间。一些家族势力和宗教势力有扩大的趋向,而行政功能逐渐弱化的乡村两级组织无力阻挡这些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崛起,这往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结合农村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形象,不断增强凝聚力,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二篇: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王振亚(2009年4月20日)
质监部门的执法打假工作,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重任,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要把执法工作与科学发展联系起来,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为构建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是国家赋予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法开展监督是保护合法经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根本途径。这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要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办案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执法办案的最终落脚点要放在抓规范、促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跳出为办案而办案的圈子,做到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要严格使用规范的执法用语,遵守法律规定程序。把查办的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确保诉讼不败、复议不改不撤。这样,才能树立执法权威,推进执法监督职能真正到位。我们在执法中不仅要有法律意识,更要有政治头脑、大局观念,注重社会效果。
二、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系
衡量我们的工作质量不是只看查处案件多少,而要综合分析社会经济秩序状态、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评价,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是否满意。因而,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一定要将执法打假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我们严格的执法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给企业带来发展。坚持执法打假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切实保护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坚持执法打假与质量治理相结合,在打假中把集中整治区域性质量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执法打假与帮促相结合,对于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首先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其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更多的市场。
三、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保障生命健康安全的关系
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行政执法工作要以加强“两个安全”的监管为重点,严厉查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和无证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人口密集区域的特种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执法检查;对涉及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国计民生和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产(商)品要加大打假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危害性大、社会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问题;要深入开展民生计量执法活动,防止标实不符、短斤缺两等坑害老百姓事件的发生。
四、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促进质监事业发展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管、技术服务三者的关系,研究探索出行政执法、行政监管以及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的工作运行模式;二是要探索源头打假治劣的路子,增强对违法生产企业的威慑力;三是要深入研究法律法规和执法技巧,不断总结调查取证经验,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四是要在发挥好“12365”举报电话作用的同时,想方设法扩大案源信息;五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提高执法人员获取案源信息的水平、现场检查的水平、调查取证的水平、案情分析研究的水平。
五、正确处理执法打假与树立质监良好形象的关系
执法形象是质监队伍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造就“四个质监”形象。
一是建立信用监督制度,造就诚信质监。向社会、向企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制”、“办事限时制”、“打假维权制”等,同时抓兑现,做到言必行,诺必践。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造就公正质监。采取强化监督机制、缜密监督网络、硬化责任追究等措施,从根本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谨慎运用自由裁量权。三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造就阳光质监。要将相关职能、办证项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输入电脑,公示于众。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向全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严格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四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造就文明质监。制定文明办公、文明执法、文明服务等一系列行为规范。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服务的关系。每一名领导干部处于领导岗位,手中拥有一定的权 力,履行着管理社会的职能。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权力与服务的关系。领 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好处,绝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只有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认 识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权力使用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就是尽责任尽义务的过程,权力一旦与服务分离,必然导致腐败。二是正确处理好地位与责任的关系。每个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不单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党和人民信任、赋予的结果。当组织给予越来越高的地位时,也赋予了更重的责任。如 果地位与责任相脱节,权力就会变质。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 公仆心,才能真正坚持党的宗旨。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为人 民服务的机会越多,作贡献的潜能越大。如果把权力当成谋私的工具,一朝权在手,便把令 来行,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肆意亵渎人民赋予的权力,必然走入违法乱纪的歧 途。三是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为民谋利是我们执掌政权的根本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 情况下,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 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 包括领导者则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公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摆 正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保 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三是正确处理好“为官”与做人的关系。怎样做人,为谁“当官”,是领导干部改造人生观 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首先需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人需要以德为本,弘德立身。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增长学识,开阔眼界,陶冶情 操,提高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 想得透、看得淡,就能自觉地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勤奋工作,就不会去斤斤计较个人的 得失,更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一己之私利。
第四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把握好五个关系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把握好五个关系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事关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是推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其实质在于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又好又快的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在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以深化理论武装为统领,要把握好学和习的关系
学是仿效,是获取知识;习是复习、练习,巩固已获取的知识。古人总结归纳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学和习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道理。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要做到学与习的联通,必须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
三、集为一体,把握共性,体现个性,从而达到知道、取道和得道的目的。要谨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坚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常学常新,学而不厌,以学为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习是权利,也是义务,更是责任。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重点抓好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以学习原着为主,做到全面、准确、深刻把握内涵实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强大动力,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向深入。在新的形势下,“学习”是竞争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升级,需要学习借鉴先进的学习管理理念,把头脑风暴法、T型管理、双环学习法、知识管理等智能管理工具引入党组织,按照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进行组织化的、互动式、研讨式的学习,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和创新的潜力。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教育等现代教育阵地,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卓有成效地推进事业发展。
二、以提高学习成效为重点,要把握好学和思的关系
思,是指思考,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问题。要敢于置疑,要从前后、左右、正反等多方面考虑问题,立体式地思考,特别要联系实际考虑问题,不人云亦云。正确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是解决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发展的问题。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升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成长,没有学,思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必须通过“思”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学”的作用,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提炼为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学而不思,往往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就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就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就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学与思的结合,是全面掌握吸收知识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学习马列精髓之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现实国情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三、以提升能力素质为目标,要把握好学和行的关系
所谓“行”,就是执行力,是指贯彻党的战略意图、完成党的战略目标操作能力。加强学习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党组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础性工作。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能否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当今世界新知识日新月异、学科迭出不穷。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要善于从自己的工作领域、工作实际和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出发,选择性地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联系工作,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本着“缺什么、补
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坚持理论学习与科学文化知识、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在岗学习与脱产培训相结合,自觉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类知识,积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理论提升的频率和速度,不断提高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认知水平,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好坚实、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水平,以不断提高党组织整体执行力。
四、以服务科学发展为根本,要把握好学和用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谋划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作风,才能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也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学是用的基本,用是学的根本,知识向能力转化,载体就是运用和实践,把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要用心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等,以把学习的体会、收获、成果指导实践为己任,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学习上级的方针、政策等,知晓大政方针,奋斗方向与目标,上下合一,推动工作。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只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能使党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前,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围绕这些实际问题,注重理论的运用,注重规律的把握,注重现实的研究,注重实践的探索,真正做到真学、活用,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进一步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
五、以坚持统筹兼顾为前提,要把握好学和工的关系
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为工作提供更好地理论支撑,工作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周密安排,把抓学习贯穿
于工作的全过程,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借鉴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教育活动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要求,落实集中学习、干部培训、调查研究、挂职锻炼等各项学习制度,完善学分、考核等奖惩激励机制,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创新网上交流、媒体宣传、动态反映等形式,搭建起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加快学习成果的转化,推进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不断推动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第五篇: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要正确处理五
个关系
时间:2009-04-13
来源:党建研究网
2006年以来,山西省朔州市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选聘了1108名大学生村干部。目前,这些大学生村干部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在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级管理水平、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感到,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目标,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一些领导干部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认为这是上级安排下来的单项临时性工作,有的觉得这项工作投入大效果小而不值得花大气力,有的甚至认为大学生村干部是一种包袱,因而积极性不高,等等。为了切实解决这些认识问题,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朔州市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努力树立两个意识。一是克服“临时任务”的想法,树立常抓不懈的意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短时期的任务,而要把思想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扎实有序地推进今后的工作上来。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树立不求近功但求远利的意识。不能期望大学生村干部一下去,农村工作就立竿见影,更不能因为短期内见不到显效,就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而是要自觉遵循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充分认识农村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重在对大学生村干部的锻炼培养,重在发挥他们对农民思想意识的渗透引导和相关农技知识的宣传推广作用,重在乡风村俗的改变。
二、正确处理选聘与培养的关系,把培训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选聘是基础,培养是关键。必须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确实把那些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拔出来。与此同时,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必须下大力做好培养教育工作,使他们由一名大学生变成一个合格的村干部。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涉农法律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集中授课、专题培训、以会代训、集中驻村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整合资源,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短期实践培训。二是实行结对帮扶。建立村干部当师傅、乡镇干部带着干的“2+1”帮扶模式。手把手地教,身不离影地带,以尽快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实行列席会议制度。乡镇在召开村支书、村主任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时,要安排大学生村干部列席,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农村中心工作及上级有关政策,学习并熟悉农村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工作动态和方向,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三、正确处理有位与有为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按照有关规定,对大学生村干部,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当地实际安排相应的职务,解决有位的问题。二是创造基本的工作条件。通过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乡村科普文化站等设施,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为大学生村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创造条件,使他们充分利用这些设施,给农村群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供农业生产相关信息,服务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分配大学生村干部赴村工作时,也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发挥其特长。三是敢于放手使用。各县区普遍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按季节、分阶段地给大学生村干部部署指导性工作任务,并进行跟踪指导,用“压”的办法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其中工作成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有计划地把他们推到村一把手的位子上。四是自觉地当好后盾。在把大学生村干部放到工作第一线,让他们直接面对群众、解决问题的同时,乡村干部要为他们出谋划策,撑腰鼓劲。
四、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认真解决大学生村干部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朔州市就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县区、乡镇层层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办公室,负责对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指导和督察,建立起严格的个人档案、考勤考绩、工作日志、定期述职、工作例会、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月例会、季总结、半年汇报、年终考核成为一种基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同时在生活上真情关怀,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一是落实工资待遇。对他们的工资,一律参照当地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并享受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二是建立谈心制度。市里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定期与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在艰苦环境下锻炼成长的信念。三是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大学生村干部到任后,面临的最大生活困难莫过于吃和住。各乡镇、村从当地实际出发,有的对辖区内大学生村干部实行集中吃住在乡镇,工作赴村的办法;有的让大学生村干部吃住在学校,进村工作;有的实行派饭制度,安排他们住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等,为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创造了安心工作的条件。
五、正确处理聘期内与聘期结束后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干部的相关政策
大学生村干部实行的是三年聘期的合同管理制度,要让他们在聘期内很好地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共性的实际问题需要统筹解决。首先,要结合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设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许多大学生村干部反映,他们了解到一些好的项目,并具有推广示范价值,但想开办这些项目,资金筹集是一个大问题。有必要设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其次,要解决好生活方面的问题。随着“村村有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将会增多,今后应给大学生村干部开列一定的办公经费,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包括工资福利等待遇。第三,认真解决后顾之忧。聘期结束后的出路,是大学生村干部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现行政策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出路有倾斜,比如,考研究生可以加分,优先录用公务员等,但多数人特别是一部分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同志,对聘期结束以后会不会被续聘,对三年以后干什么感到困惑,感到担忧。因此,必须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