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算术教师走向数学教师
从算术教师走向数学教师
新普陀小学柴岭
过去小学教师教算术,中学教师教代数、几何。现在都称为数学了,小学教师是怎样教学有关代数的知识的呢?下面是一节解方程的教学片断。
教师在教学了方程的认识后,进入了怎样解方程的教学:
师:10+x=13,x等于多少是怎么解的?
生:x=13-10,x=3。
师:13-10是怎么想的?
生:求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x=3对不对?左边是10+3=13,13=13,x就是方程的解,求出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师:那么10+x=3怎么解呢?相互说一说。
生:x=-7。
师:这一步怎么想的?
生:也是求加数。
师:同学们用加减关系求出了10+x=3中的x=-7,那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吗? 教师期望学生的思维转向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可是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只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自学课本例题。
阅读课本后,师:书上是怎么做的?看得懂吗?
生:两边减去相同的数。
师:是什么性质?
生:商不变性质。
师:什么性质?
生:等式性质。
师: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减去10?
生:根据等式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那两边同时减9可以吗?
生:能是能的,减10比减9好。
师:这样做要得到什么效果?
生:抵消。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
随后进行了解方程的口答练习,引出移正变负的方法。
6+x=4x+9=2x+3=-55+x=0
6+x-6=4-6x+9-9=2-9x+3-3=-5-35+x-5=0-5
x=4-6x=2-9x=-5-3x=0-5
x=-2x=-7x=-8x=-5
师:把原方程与第三行比一比,有什么变化?
生:位置变了。
师:谁的位置变了?
生:和。
师:和的位置变了吗?
生:变了,变到前面去了。
师:原来等号左边怎样的?现在呢?
生:一个加数变了。
师:是这样吗?一个加数从左边移到了右边,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原来是正数,移过去后多了一个负号。
师:这叫移正变负。
……
课中教师虽然向学生传递了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但学生对这种方法并不太喜欢,有抵触情绪,有相当数量学生在接受了“移负变正,移正变负”后,还是喜欢利用加减关系思考解题方法。作为教师也弄不明白,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一种新的、先进的方法?一个简单且关键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三年级已经学过利用加减关系来求未知数了,为什么今天还要学习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由于课前从来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只是因为书上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就要教,就把这种方法当作开阔学生思路的一种附属品。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目的,也就从一开始并不期待人人要在新授中做出积极反映,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就用原有的方法解答。
其实,用加减关系求未知数与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在数学上完全是两个领域中的——算术的和代数的——不同学习,两者有联系,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用加减关系解答就会显得繁难,而用等式性质解答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越高。
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停留在用算术思想方法教代数知识,要从算术教师走向数学教师。为此,就要用一种新的观念、更高的观点来进行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怎样用新的观念、站在新的高度实施新的教学呢?下面是再次教学解方程这一过程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10+x=13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就要把这个方程最后变成怎样的等式?
生:等号的一边是未知数x,另一边是数。
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对这个方程做些什么工作?
生:把等号左边的10去掉,留下x。
师:怎样把这个10去掉,使等式仍成立呢?
生:在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生:根据等式的性质,这样两边都减去10,左边+
10、-10抵消,只保留了x,求出了方程的解。
师:那么这道x-2=-5怎样用等式性质变成“x=?”呢?
生:在等式的两边加上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方程的左边加上2,+2和-2抵消,右边是-5+2,所以x=-3。
师出示x+5=4,x-5=4,问:这两道你们有没有办法,利用等式性质求方程解。同桌讨论,再汇报。
x+5=4x-5=4
x+5-5=4-5x-5+5=4+5
x=4-5x=4+5
x=-1x=9
师:由此你们能得出解方程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移正变负、移负变正”的规律。
认识提高了,教材的组织、问题的设置,都不再像以往教算术那样先要确定求什么数,然后回忆加减法算式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解答的方法,而是把含有加减法的方程作为同一种类型的问题,去完成把方程变形为方程的解的工作,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意识到怎样使方程的一边留下未知数x,把数放到方程的另一边去。把两个具有相同原理,相同解题步骤的例题整合起来,抓住问题的本质,学生就能更全面地观察到其中的规律,获得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
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长期教算术的环境中,习惯了一种细分类型,从河的此岸铺垫一块又一块石块,引导学生到达河的彼岸的教法,缺少一种用较高的观点来处理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其实,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就像一个神经细胞,当神经细胞串连起来时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功能。数学教材中的每个例题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互相融合成就了一种数学思想。教师要把握例题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果把知识切割成一块又一块,各说各的,碰到这道题这样做,碰到那道题那样做,没碰到过的就不会做,就容易使学生陷入背数学的一种痛苦的环境中。课堂要给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较大的回旋空间,学生的智能就能在这个空间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二篇:教师:从“二传手”走向创客教师
“创客教育是什么?课程怎么做?创客成果咋评价?师资怎么来?”这些问题可能是目前我们每个教育人最关心的问题。郑州市教育局田保华副局长的文章《教师:从“二传手”走向创客教师》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了详细的阐述。
教师:从“二传手”走向教师创客
田保华
创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教育拥抱创客运动的关键在于保留其最精彩的部分,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态度,学校要真正从知识传授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信的头脑”。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创客精神正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创客精神,既是课程改革的新的推动力量,又是课程改革新的载体和新的抓手。
(一)推进创客教育的目标任务
未来几年,郑州市中小学推进创客教育的目标任务:
一是助力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走向深度课改,转变教师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普及性创客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中,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兼传播者、创造者转变,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
三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创造诉求,助力学生走上创新发展、创造成长之路,培养一批富于创新、敢于创造的有较高层次的学生创客。
(二)创客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
推进创客教育,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首先要让教师人人成为创客。创客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全面的教育,是以创客浪潮为机遇、整合诞生的新教育系统,是基于制造力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基于行动力培养想象力的教育,是基于所有学生的普及性教育。创客教育,是STEM教育,是基于功能室空间与设备而开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经验环节的补齐,是教育本质的一种时代表达。
创客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必将渗透到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创客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教育内容的升级版,不是科普教育的升级版, 不是劳动技术课的科学版,不是发明创新课的普及版,不是机器人教育的扩容版,不是“精英教育”,不是“创业教育”,不是“一阵风”。
(三)创客教育课程怎么做
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推进创客教育,课程开发是第一位的。创客课程是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的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创客课程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课程。既应该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课程,也应该有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一般来说,应该有机电类、材料类、机器类、数媒类、文学类、艺术类等等。创客教育,应该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即有专门的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也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突发奇想的学习项目,我们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式的项目学习。
创客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设计,我们仍然也必须要强调:以忠实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比如小学的科学、艺术课程,比如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都是创客的基础。创客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设计,应该遵循不同年龄段的能力成长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操作载体,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基础和成长需求。5年级以下以“动手、动脑”为基本诉求,在审美品位方面有意识的打下一些基础;可选择纸艺类课程、粘土类课程、少儿科学实验课程等。5年级至8年级以“创意、创作”为基本诉求,在创新和制作方面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可选择建筑木艺类课程、激光雕刻课程、三模(车模、航模、船模)制作课程等。8年级以上以“探究、智能化”为基本诉求,更加突出在项目复杂性和合作交流方面的要求;可选择传感器与物联网创新设计、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家居功能竞赛、与学科实验相结合的创新项目等。
从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来看,小学阶段,有必要以“产品设计”为主导向,培养小学生“关注”的习惯和“探查”事物的能力,开发求知的本能。初中阶段,建议以“产品设计+ 社会设计”为导向,培养初中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探索”事物的精神,生成求知的兴趣和欲望。高中阶段应在初中基础之上,可以“人生设计”为主导向,培养高中生的“观悟”能力和探究事物的精神,激发求知欲望。高一学生的STEM 教育可以重点学习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技术和技术产品的分类,了解它们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便开阔视野,统揽全局。(2)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基本工具和设备。掌握角度计、几何画板、万用表、GPS 定位器、风力计等常用STEM 研究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设计软件,知道常用的工业产品生产设备,如数控机床、注塑机、流水线生产设备、3D 打印机等的功能及用途。(3)真实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通过拆卸、组装,了解结构的功能设计和稳固性设计。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理解真实产品的工作原理与系统控制过程。高
二、高三年级的STEM 教育,可以重点培养项目开发和实践的能力,学生能够自主设定研究领域和方向,确立研究目标,将更多的课时交给学生自主探究。
(四)创客空间是什么
创客空间一定是课程支撑下的创新性、创造性实验室,是一个学生“造物”的场所。2013年以来,市直学校已经先后建成了55个“创新性”的实验室,各个区县也都建成了一批这一类的实验室。这些创新性实验室本身就应该成为一个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场所。各个学校要加快对课程的开发与完善,以有效地支撑起这些创客空间,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绝不能仅仅是供评估检查、领导视察、兄弟学校参观考察的一种摆设。2008年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全市也已经建成了38个通用技术课教室。各个高中学校要根据创客教育的理念,对通用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对通用技术课教室进行创新改造,不能再搞重复性建设。创新性实验室的利用、通用技术课教室的改造,一定要基于学生的“造物”,而绝不能仅仅是一个供老师讲解理论的报告厅。创客空间一般有六个功能区:阅读区、讨论区、活动区、材料区、创造区、展示区。各学校要以校为本,合理设置。
学校的创客空间,不是“富人俱乐部”,它既应该是学生的手工作坊、工厂车间、地头田间,又应该是学生的文学创作空间、艺术创造空间,也应该是学生的溪旁山间、海洋世界,还应该是学生的网络空间、宇天空间,更应该是学生的“健身俱乐部”。学校这个学习空间,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创客空间,每一间教室都应该是创客空间,校园里的每一个学习场所都应该是创客空间。
(五)推进创客教育怎么走
实施创客教育,宜实行“两条腿”走路,普及与提高齐头并进。虽然说创客空间不是“富人俱乐部”,但是学校必须有“富人俱乐部”。如果说我们的学生都能够从手工作坊、工厂车间、地头田间,走向“富人俱乐部”,那就是“富人(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和所期盼的。多年来,各个学校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了一大批创客型学生。我们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场所,提供工具,提供材料,让他们玩学习、玩创新、玩创造。同时,为所有学生提供课程,提供场所,提供工具,提供材料,让他们走向创新,走向创客。
(六)创客成果怎么评价
创客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造物,二是分享。对学生创客成果的评价,一定不要分数量化,不要等级化,而要赞美式评价、认同式评价、鼓励式评价。可以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维度进行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价值,使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和分享。
(七)创客教育师资怎么来
学校的创客教育,是一种不以比赛为目的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的学科融合性的、实践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施创客教育,必须与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等有机整合。其实,每一个学科课程都应该是创客课程。教师要提升课程整合的能力,学科内学习需要整合,学科之间需要整合,要让学生学科学习过程要成为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蜕变为一个创客型教师。其实,基于推进创客教育的要求,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创客型教师。目前,学校解决创客师资问题,也要创新思维。一是要基于对本校教师的培养,这应该是最主要的途径。其实,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不乏这一类创新型的教师,校长既要善于发现,又要积极鼓励,也要从指定某些学科开始,还要合理地计算课时量与工作量。二是要有计划地引进或者招聘;三是要与社会上的众创空间合作,聘请兼职教师等等。只要想做,办法总比困难多。要让教师人人成为创客,校长必须先于教师成为创客。校长们一定要基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规划、实施好创客教育这一关乎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基础工程。
第三篇:初一数学 从算术到代数_答案
专题03
从算术到代数
例1
例2
A
例3
原式=
=
故其整数部分为2008
例4
设图③中含有个正方形.(1)
由,得
(2)
由得,因均是正整数,所以当时,此时
例5解法1:
时,;
时,猜想:
个,计算过程类似于
解法2:
时,时,猜想:
原式
验证如下:
反思结论必为一个数的平方形式,不妨设,得另一种解法
解法3:
原式
例6
(1)(※)
可分组为可知各组数的个数依次为.按其规律应在第组中,该组前面共有个数.故当时,.又因各组的数积为1,故这2003003个数的积为
(2)
依题意,为每组倒数第2个数,为每组最后一个数,设它们在第n组,别.即,得,A级
1.100
提示:
中,根据规律可得故
2.3.提示:
根据题中定义的运算可列代数式,可得
故
4.10
5.C
6.B
7.B
8.B
9.(1)
(2)
不能,33不符合10.(1)
或或
(2)
由,得
(3)
B级
1.(1)
(2)
(3)
2.(1)
(2)
提示:
原式
3.提示:
由可得,原式
4.595
提示:
设17个连续整数为且,它后面紧接的17
个连续自然数应为,可得它们之和为595
5.D
6.C
7.D
提示:
每一名同学每小时所搬砖头为块,名同学按此速度每小时所搬砖头为块.8.用a,b分别表示甲、乙两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m,n分别表示甲、乙两班未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由a+m=b+n得m-b=n-a,又a=n,b=m,故m-m=n-n,.
9.证明:设任意分法将圆周上的每相邻三个数分为一组,他们三个数的和分别为a1,a2,a3,a4,a5,a6,a7(均为自然数),且a1+a2+a3+a4+a5+a6+a7=①.假设a1,a2,a3,a4,a5,a6,a7中没一个数都小于33,则有a1+a2+a3+a4+a5+a6+a7<231.与①矛盾,所以a1,a2,a3,a4,a5,a6,a7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33,即一定有相邻的三个数,它们的和不小于33.
10.设四个不同整数为a1,a2,a3,a4(a1>a2>a3>a4),则(a1-a2)+(a1-a3)+(a1-a4)+(a2-a3)+(a2-a4)+(a3-a4)=18,即3(a1-a4)+(a2-a3)=18.又因3(a1-a4),18均为3的倍数,故a2-a3也是3的倍数,a2-a3<a1-a4,则a2-a3=3,a1-a4=5,a1-a2=1,a3-a4=1,又a1a2a3a4=23100=2×2×3×5×5×7×11.从而可得a1=15,a2=14,a3=11,a4=10.
第四篇:从学科走向综合
从学科走向综合
2003年4月初,我忽然接到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老师的电话,似乎很急。当我们见面时,他兴奋地告诉我,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将于五月在杭州召开年会,我们应邀出席此次会议,并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经过课题中心组讨论决定,推荐我去上课。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是既激动又不安,激动的是这样的全国性展示课的机会难得,大家又这么信任我;不安的是此事责任重大,我能否完成任务,心中无底。金老师了解我的想法后对我说:“大家推荐你,就是相信你。你能行,没问题!”简短的话语,给了我一种信心和力量,鼓励着我踏上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征程。
选题:一波三折
接到任务后,首先思考的是上什么内容。金老师布置任务时,说要跨越普通的数学学科教学,这让我想到前不久上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体积的应用”,这节课从基本的规则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的体积计算引发学生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思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策略(如糖、土豆、苹果等),效果不错,安徽省天长市校长班学员来听课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节课的课例设计还获得南京市案例评比一等奖。可是,当我满怀信心地把这节课上给课题组老师看时,没有得到肯定。金老师当时说:“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数学思考,也和生活有联系,但综合性不强,课的数学痕迹很深,没有突破。”这样,第一次的选题没有通过。
于是我们开始回想课题组曾研究的一些课题:“雄伟的中华门城堡”内容虽好,但地域性太强,杭州的孩子们不了解中华门城堡;“娃娃说交通”可行,但是异地上课,课前准备时间不够;“小鬼当家”、“红绿灯”、“校园的绿化”也都因在异地上课,学生课前调查不够而不能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那么,上什么呢?什么内容切合大会主题,符合综合实践课的要求并能在现场操作呢?我们陷入了沉思,陷入了僵局。那天会议以后,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我甚至有些烦躁。
两天以后的那个星期六上午,又是金老师的电话,他又兴奋地告诉我,他从当天的报纸上看到一份广告,是说手机入网话费的,感觉其中有题材,要我去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公司调查、访问一下,看看里面有没有文章。当天下午我就跑了三家公司,拿了一大堆介绍手机入网各种套餐的资料,晚上便研究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手机的入网问题还真是一门学问,从公司的选择到套餐的选择都是因人因需而异的,门道还不少呢!这里有价格因素的思考,还有其他因素,如信号强弱、是否环保、是否上网等。直觉告诉我,我们要找的选题就在这里面。我当时很兴奋,自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不得意。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金老师,告诉他我的发现,我的思考,当我激动地谈到各种套餐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的过程时,金老师说:“找到了,找到了,选题就在这里!”经过期待、寻找、思考,选题终于定下来了。后来在回顾这件事时,我深切地体会到,这次选题对我个人是一次磨练,使我在活动教育研究方面走出了新的一步,开始考虑“综合性”问题了。
定位:立意何在?
课题有了,内容也有了,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去上出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它与我们以前研究的数学活动课的区别是什么?换而言之,这节课的立意何在?第一次试上,来听课的课题组成员感到,生活的气息不浓,数学味太足,学生的活动像是在解题。第二次试上,改变了教学风格,问题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结果课堂中小组活动过多、过繁,虽然也讨论数学问题,而且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但是观点大而泛,思考问题的形式单一。
两次试上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直接暴露了一个问题: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当时,我静下心狠狠地看了一些书和文章,才感觉有了一点底气。这类课应该是立足生活,发现问题,既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又不限于用数学思考,也就是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有数学思考,也应有非数学思考,简言之,应该由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综合的认知发展的教学。
当我将自己的理解与课题组成员分享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我们绕回起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套餐?因为它适合了不同的消费人群。那么此课的立意应该落在“合理选择”上。这里的“合理”既有数学的思考,也应该有非数学的思考。思路打开以后,才发现这里空间无限,课的设计也顺畅起来。首先,我将课题由原来的“手机入网的数学问题”改为“移动电话的入网选择”。其次,对目标给了基本的定位,即:从学科走向综合,将单一的数学活动课上升成综合性的数学实践课,使学生在智慧与人格诸方面得到整体的发展。接着,构建了课的基本思路:由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展开,超越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思考,将信息收集的过程理解为判断概括、认知储备的过程,将信息整理的过程理解为提取抽象、认知整合的过程,将信息分析的过程理解为综合应用、认知发展的过程,最后由学生经过不同路径思考,自己悟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的结论。课案终于完成,真是好事多磨啊!
意外:不可抗拒
就在大家兴致高昂之时,举世震惊的“非典”突然来袭,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也因此临时取消了会议,我们的研究也因这一特殊事件的到来而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那些日子里,白天,课题组的成员们都在各自的学校忙碌;晚上,大家虽不能见面,但仍然会以电话、邮件、短信等形式联络。学校里的部分学生因家长的原因暂不到校,学校就通过BBS平台、校园一线通等各种形式与同学们交流。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人们即便是相隔千里,也会有办法让对方觉得近在咫尺,这就是移动电话等新一代电子产品的魅力之所在。于是,我想到了一定要在课的开始部分加上“非典”战役中,白衣天使与孩子通话的场景;在通讯发展史中既加上狼烟、飞鸽传导书、驿站、电报、信件等古今的通讯方法,还应让同学们畅想人类通讯事业的未来。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关注通讯事业的本身,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人类的伟大!这时,我才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学科上的综合均衡发展、融会贯通,它同时也体现在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心智的开发。没有想到,“非典”事件竟然促成了我对课的深度思考,从而凝练课的主题思想,提升了课的品位。
尝试:异地取材
终于,雨过天晴。2003年的10月接到通知,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将于同年12月在杭州正式举行。于是,我又回到对“移动电话的入网选择”这节课的研究上来。事隔半年,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认知上的飞跃,使我找到了这节课的落点、重点、难点及终点,几次试上下来,我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然而,赴会前我忽然想到杭州的手机资费标准与南京可能不同,查询之后,果然如此。由于跨省,浙江省的资费在网络中找不到,这时,时间已经不等人,我被迫做出一个决定:在上课的前两天到杭州去采样,连夜完成课件,不再试上,直接上课。异地取材,现场备课,说起来容易,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谈何容易?可是又没有更好的方法,只好迎难而上啦!这件事,现在想起,还觉得有些后怕。
2003年12月2日早晨,我与市小教培训中心的金春平老师、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何蔚老师踏上旅途。中午到了杭州,下火车就急急地去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公司搜集资料,采访大厅营业员,接着又匆忙赶到长寿桥小学与学生见面。回到会议下榻饭店,已是傍晚了,才想起午饭还没吃呢!晚饭后,我们开始整理材料,修改教学预案和课件等,一切显得是那么紧张而有序。那天,我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就寝时却没了睡意。
成功:路在脚下
2003年12月4日,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这一天终于来了,下午第二节是我的课。课题组的同仁们来了不少,他们是来参加会议的,也是来给我鼓劲撑场的。面对来自全国的同行们,我豁出去了!课的开始,课件上出现了非典时期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不回家,与自己亲人通电话相互问安场景。瞬间,整个会场都激动起来。是啊,中华民族经历并战胜了这次灾难,谁又能忘记呢!当我与同学们一起研讨、活动时,课的气氛又显得是那么的融洽、那么的热烈。学生沉浸在活动之中,而我却沉浸学生之中。移动电话的入网如何选择,学生经历了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思考,最终得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结论。一语既出,四座惊起,顿时,掌声响起,淹没了刚响起的下课铃声,而我和同学们都仍然沉浸在课中。课后,来自东莞、扬州地区的一些代表来向我们索取上课案例和相关资料,并邀请我们到他们那里交流。这节课后来被大会评为活动教学评比一等奖,课案也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活动设计评比一等奖。面对这些荣誉,回想自己经历的这次历程,我想到了金老师曾对我说的那句“痛苦与快乐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此刻,仿佛理解了它的内涵。
此课成功尝试以后,我将自己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更多地化为教学行为。近年来,我和小西湖小学数学组的教师们共同攻关,创立了“身边的数学”品牌。我们坚信:从学科走向综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这必将成就孩子们的精彩童年,成就老师们的精彩人生,成就我们的教育理想:“把数学送给热爱生活的儿童!”
(端木钰,南京市小西湖小学,210006)
第五篇:从责任走向优秀
《从责任走向优秀》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曾国平教授的《从责任走向优秀》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对“责任”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生动的具体阐述,提出了“责任的价值”、“责任的行动”和“责任的经营”,以“责任”为主线,辅以大量国内国外经典案例名言,阐述道理之后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优秀的人,过去的皇帝,今天的各级领导、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当然也包括我。大家都渴望优秀,因为“优秀”代表着很好,很好,非常好的意思。
人人都渴望优秀!
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通往优秀?路在何方?
优秀的道路千万条,在每个人面前都有优秀的宽阔大道,优秀的大道“没遮拦”!每个正常的人,都愿意也应该在优秀的大道上走下去,持续的走下去。
责任不是生来就有的,人从一生下来就应当注重对责任的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爱人负责,对父母负责。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同事负责„„
今天我想从教师的责任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师,要从那几个方面做才是真正的负责任呢?
1、对学生负责。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就是育人。面对自己的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所要肩负的责任:学习知识的传授,良好习惯的引导,正确人生观的建
立等等。针对这些责任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责任并能及时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2、对学校负责,做为城东小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要时时刻刻的想着城小,为城小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把自己的工作不再当做任务,而转变为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时时提醒自己身为城小的人就该为城小尽到自己的责任。把自己和学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对领导、同事负责。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从我加入这个家庭开始,就有很多关爱我的人。他们时刻关心着我的成长,我的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让他们看到我的进步,我的成长。让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4、对自己负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在不断的了解并纠正自己的过去,现在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自己的责任价值,当然要想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也就是书本中所提到的责任的行动。在今后我还要学会经营自己的责任,使自己时时刻刻都能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责任的肩负,责任的完成中努力使自己成长起来,使自己逐步走向优秀的大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始终坚持以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实现着我的人生追求:用我默默的耕耘,恪尽职守的赤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