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开展“学习梅奥精神,服务百姓需求”活动的演讲稿 在流阳似火的七月,卫生局在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了“学习梅奥精神,服务百姓需求”的系列活动,它就如一阵微风,沁人心脾,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梅奥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在不断地工作中慢慢积累形成的。梅奥诊所发展之初,梅奥兄弟建立起了一套“集体行医”的模式,所有医生只领薪水但不分红,这一模式强调了各个医生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患者利益着想,在这一模式下。医生学以致用,精益求精。除此以外,梅奥还规定医生要不断的进修,强调医学研究的重要性,这又为梅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临床治疗,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这三者的结合是梅奥成功背后的推动力。梅奥是一家“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机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患者的需求至上”。不论何时,只要患者需要,来自各个领域的医生都会合作起来,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外地女患者在一天到梅奥诊所就诊,医生检查完后建议她住院,而这位女士说:“我不能住院,因为我开来的汽车上有一条狗和非
常重要的货物。”而这位接诊医生非常果断地派出一名护士为这位患者照顾小狗,并将她的汽车停在了非常安全的停车场。解决了这位患者的后顾之忧,也使她的疾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此类事情在梅奥来说是很平常很小的一件事,而他们真正为患者着想的理念却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所敬仰和学习的。
我们是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是居民朋友的“贴心人”。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怎样把梅奥精神运用起来,并使梅奥精神更加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以下几点是我们为贯彻开展“学习梅奥精神,服务百姓需求”活动提出的要求。
一. 加大宣传梅奥精神的力度
我们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采取居民朋友乐意接受的形式,例如宣传版面,宣传资料,组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居民了解梅奥精神的精髓
二. 整治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
我们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合理设置科室,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为居民提供温馨,舒适,整洁,干净的就医环境。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线,建章立制,完善服务流程,简化就医手续,推行“先诊疗,后结算“的模式,针对特殊人群实行预约服务精细化管理,做到合理安排热情服务。并落实
“首诊负责制”,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管理,落实医疗质量责任制。
三. 健全全科医师团队,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
务
成立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为主的全科团队,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位医务人员均编入全科团队,实行健康服务责任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上门随访,电话回访,全科门诊等,努力使社区全科医师团队及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达到50%
四. 采取多样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通过全科医师团队,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网上公布,发信息,张贴通告,发放便民服务卡等多种形式,拓宽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的途径,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五. 开展主动服务,扎实推进基本卫生公共服
务
通过上门服务,健康体检,居民就诊等多种服务,扎实开展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社区居民人人享有,人人知道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力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品牌。
六.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知
识普及率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树立“预防为主,健康第一“的健康理念,积极主动开展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等各项健康促进活动。
七. 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定期培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梅奥精神是坐标
梅奥精神是方向
我们要践行“三好一满意”优质服务在社区的服务理念,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坚持“居民需求是方向,居民满意是标准”的服务目标。努力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精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杏花岭区府东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2-8-3
第二篇:社区服务感受
社区服务感受
今年寒假,正值春节,我完成了社区服务作业。
我是在除夕那天帮忙打扫鞭炮屑,由于鞭炮屑太多,我扫了两天,其实义务做社区服务虽然累点,但心里还是挺快乐的。我和表弟其实是边扫边玩,鞭炮屑扫好了,我我们又去了公园的池塘里捞垃圾,垃圾有很多种,但绝大部分是鞭炮筒。
在这次社区活动中,我不仅帮助了打扫社区环境,同时使自己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其实也使我明白了清洁工的艰辛,他们生活的不易。特别是这几天,由于放炮的人太多,所以垃圾也很多,他们往往扫了很长的时间之后,劳动成果一会又被破坏了,我在这个时候就特别的气愤,但自己又不能做什么,只能拿起扫帚默默地继续做清扫工作。
当我做完的时候,感到自己其实是特变的幸运,我幸运自己其实不是真的清洁工。我明白了不管是大小垃圾在公共场合千万不能乱扔,并且我还要号召自己身边的人去践行这一行动,尽管我知道这很不容易,但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有道德的公民,我们起码应该履行起自己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即不乱扔垃圾。
这次社区活动我原本打算去超市义务的卖水果,但我想了一想,还是扫垃圾的价值比较大,因为这既快乐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而去超市只是为超市增加了GDP,对大众是无义的。
我想我会把上述所说变为实际的。
扈晓程 M2-7
第三篇:感受“美”味享受乐趣
感受“美”味
享受乐趣
湖北省阳新县陶港中学
汪丽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她是熔铸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情感、才思的一门科学,也是拨动师生心灵琴弦的一首首乐曲。她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趣味的,又是洋溢着美感的。然而,在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往往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教师不厌其烦地逐段逐句分析、串讲,不仅耗时多、效率低,而且把课文中那些完整的、活生生的、感人的形象分析得支离破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曾说“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语文的热爱和激情,不断地激励他们走进语文的美丽世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美感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品味教材中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如同图画般色彩绚丽。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春》《济南的冬天》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用得非常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愉悦的感觉;再如《济南的冬天》中,下了点小雪后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竟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雪后的济南,简直就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啊!教学这类景美、情美、文字美的课文时,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觉美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他们只有在感知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后,才能去表现美,创造美。
二、感受教材中的人性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剖析形象是阅读教学中培养美感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思想与行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高尚人格的榜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安邦的胸怀;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民族气节的溢彩流芳;谭嗣同甘愿用热血唤起民众改革之心的牺牲精神感人肺腑;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坚贞不屈„„古往今来这些伟大人格的典范,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使他们感动、敬仰,在潜移默化之中完善自我,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阅读教学的美好效果。学习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闻一多先生那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感到真正英雄形象的力量,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让他们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变得生动,周围的人们变得亲切可爱。从而思想上受到启发,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
三、欣赏教材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它是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可信可感、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世术境界。如教读吴均的《答谢中书书》,首先我抓住此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轻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闹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净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意境也十分优美,令人陶醉。那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感到“精神的宁静和喜悦”,从而增添了蓬勃向上的力量。像这样具有意境美的文章以古诗文居多,如:《秋思》、《夜雨寄北》、《泊秦淮》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去感受美,从而学会创造美。
四、学习教材中的结构美
文章章法美,包括文章内在思路的精致、缜密、奇巧、迂曲、直致等,以及外在形式的严整齐截、疏密相间、杂而有序、纷繁多变等。这些美的设计或设计之美正是作者审美情感、审美意趣、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的展现,也是文章本身的美的规律和审美特性的反映。
《春》一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写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节是分述部分,第三节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了春草活泼调皮的样子;第四节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描绘了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第六节写了春天里,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出来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寄寓主题的作用。匠心独运的文章结构能使人如品香茗,经久不忘。
五、挖掘教材中的情操美
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人物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维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优点,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课本上的实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用具体的人和事(如“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丛飞等,反面典型胡长青等),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美丑,受到理想美的教育。这样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用各种手段拨动激起学生本能的积极的情感,与课文所流淌着的情感交汇,碰撞,升华。在充满美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
第四篇:享受孤独,感受温暖
享受孤独,感受温暖
由于某些原因,我曾有三天三夜没有迈出家门,没有上网聊天,没有亲友串访的经历。就一个人寂静的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在床上闭目养神,或品茗悟茶,把喧嚣的尘世、揪心的情感、世俗的欲望抛到一边,一个人静静的享受着孤独。
不要以为孤独代表苦闷,眼泪代表痛苦,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二面。当你因工作忙碌不堪,为情感撕心裂肺,忙应酬苦不堪言时,你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人静静的享受孤独。
我本性是个爱热闹的人,从小身边不断朋友、同学。那时的我不甘寂寞,害怕孤独,总认为孤独是空虚的、是凄凉的。时常看到某个人独自做在某个地方呆呆地看着周围的景物和过往的人群,我感觉他们很可怜,庆幸自己身边有这么的朋友。人生多变幻,风雨时常有。不知从什么时刻我也走进了孤独并且学会了享受。
浮躁的心情突然寂静了下来让我懂得独处的奥秘,一个人静静地做在那里。脑海中天马行空的幻想着未来,思索着出路。孤独也许对于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们都曾孤独过,而真正能体会到孤独的却很少,孤独不代表空虚,孤独不代表隔绝。在纷繁复杂的尘世,经常会有一种情绪难以释怀,那就是孤独。孤独不是温饱后的无病呻吟,在人流中,是一种脱尘绝世的凄美,经常伴着淡淡的苍凉。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
真正孤独的人是喜欢静悟的,是善于思考的。他不需要别人的理解与认同,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孤独的人内心很丰富,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空间。他懂得独处的乐趣。这些都是在喧嚣环境中所体会不到的境界。当你处在迷茫的时刻你需要孤独;当你厌烦周围环境时你更需要孤独。“月亮只一个却有众人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谁人懂。”这是孤独者的心声。孤独可以成就人生。人生很多感悟和真理就产生在孤独中,懂的品味孤独才懂的品味人生。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所以你要学会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活动,一人独处一室,空灵而幽静。
享受孤独,耳边——没有上司的训斥,没有下属的谗言,没有是非的论道,没有市井的喧哗,宁静而空旷。
第一次看海便真切地感受了海。
涨潮了,涛声有节奏地传来,且一浪高过一浪,似从四面而来,却不知海之所在。直到穿越一片杂树林,翻过一道土坎,眼前才豁然出现暗青色涌动着不息精力的大海。几十米宽的沙滩镶一条金色长带,如海之裙裾的下摆。潮头象一万匹野马披散着鬃毛自海水的深处涌出并扑面而来。我踩着柔软而平坦的沙滩,努力往被潮水吞没的地方走去,终于没敢走近,远远地在沙滩的中间坐下。
这是秋末的一个下午,天空昏暗低沉地压迫着海面。世界似乎到了边缘,我有坐于悬崖边并逐渐往下滑的感觉,不知是海还是岸倾斜着。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活物,除了我和海。我感到一种行将毁灭或消失的渺小和孤独,我感到我身如幻影,将不复存在。同时,我又很舒畅,觉得身轻如燕,要在大海上飞翔。我第一次体会到孤独也有其美妙之处。
如梦如幻地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蓦地省悟到,人生就是享受,只是享受的内容不同:有人享受金钱,有人享受美味,有人享受山水之趣,有人享受奋进之乐„„而孤独则往往是奋进者所独有的感觉,譬如弈林高手了无对手的“高处不胜寒”,譬如王国维所谓治学的“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身憔悴”的境界,都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大孤独,若能拥有这种孤独,本身就是幸福。大孤独者总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才能面对知识和真理的海洋、面对人生和心灵的海洋,从而忘却孤独,心满意足地坐于海滨,享受超越自己生命的博大与浩瀚。
近年“下海”之风盛行,我便也卷起裤脚入水试试,却试不出深浅,只好收回脚,独坐岸边观别人弄潮。实在寂寞得无奈,便躲回自己的书房,翻翻以前的文稿,忽然发现面前竟然有一片海,哗哗翻过的是雪白的浪花。蓦然回首,才知道自己本来自一个丰富的海洋,却茫然不知所措地寻找海,赤着脚在陆地上试探。这几年我都干了些什么?
我是为了逃避孤独而逃避了我的海,可孤独却如影随形地摆脱不了。好友们劝我下这海又劝我寻那海,我听从这个又听从那个,我依然孤独,因为我不是他或她。那么我是谁?在没有虫鸣的秋冬之深夜,面对一盏台灯、一摞稿纸、一支笔,低头深思或抬头神游于宇宙的孤独者是谁?如一个回头浪子面对自己赤裸的灵魂的是谁?„„
在我的面前,展开了深邃如夜空博大如夜空的无垠的,我的海洋。
享受孤独,眼睛——没有五彩缤纷的诱惑,没有冷面无情的刺激,没有道德沦丧的场景,正如古人之言:眼不见心不烦。
孤独享受,大脑——没有绞尽脑汁的盘算,没有豪气冲天的幻想,没有人情往来的思索,单纯而简约。
享受孤独,心海——没有波澜起伏的情绪,没有激情缠绵的欲望,没有心痛如绞的情感,平静而安详。
享受孤独,需要有净地高僧、山林隐士、溪水钓翁的境界。不浮躁、不虚荣、不奢望,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上帝,所有人世间的功名利禄、锦衣玉食都视为无物。
享受孤独,需要有清心寡欲的定力。不受朋友酒肉的召唤,不受异性美色的诱惑,不为官场、生意场上的利益得失而计较。
享受孤独,需要特殊的时刻,特殊的环境。一个人没有永远的孤独,一个人也承受不了永远的孤独,当孤独成为伤身的利器时,那就得告别孤独,寻找慰藉。
在我享受孤独的第三天晚上,我做了几个小菜,温了一壶小酒,独斟独饮,慢慢进入了酒的世界。酒,唤醒了生命中最原始的欲望,世俗的情感胀满了大脑和心海,于是我决定:暂时告别孤独,去追寻圆满的人生,让人性的光辉照亮生命的征程。
第五篇:感受诗意 享受语文业务学习
感受诗意 享受语文
——《观潮》一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泛滥,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梳通、语料记忆、机械练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纯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地学语文。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像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因此,“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将是新课程背景下小语课堂的主旋律。这种感受不同于一般层面上的感知,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精神为家园,以情感为纽带,融情感、感知、想象、思考为一体,可以说,这种感受富有美感和诗意的。在这样的感受中,才能唤醒语文感性的时空。
【教学案例】
一、在感受中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就激情导语:“同学们,秋游、春游我们都到过江边。当我们在江边嬉戏赏景时,你会发现江水不知不觉漫上江滩的一块块石头,那刚才还裸露在江上的石头悄悄地被淹没了。你们说这是为什么?”生答——“涨潮了。”“对呀,由于月亮和太阳的作用,水面回发生定时的涨落现象,这就叫‘潮’。我们浙江杭州的涌潮尤为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潮》,去领略一番钱塘江的大潮。” 学生的愉快记忆被激活了,又被新景象所吸引,立时进入兴奋状态。紧接着,我韵味十足地配乐朗读课文,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评析】
〖“感人心者,莫先夫情。”而激趣的萌发,则常始于对具体情境的感受或感触,即所谓“触景生情”。为了将学生带入钱塘胜境,引发其审美情趣,我首先调动学生春秋游的情绪记忆表象。在音乐声,在感受声中,在学生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钱塘江潮的神往。〗 这时,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进入“角色”:“‘天下奇观’谁不想亲眼目睹?假如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学校将组织‘爱我中华’雏鹰考察团赴海宁观看这一‘天下奇观’,你们想不想去?”学生当然兴趣盎然。“现在你们就是考察团的成员了。为了尽情观赏这一壮丽景观,我们还带了摄相机。汽车似乎理解我们急切的心情,经过几个小时的快速行驶,于清晨到达了海宁的盐官镇,我们随着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
【评析】
〖儿童是感性的,儿童是直接的。他们喜欢担当、扮演角色,角色体验是一种比一般的观察更直接更内在更直接的感受。它最容易激发儿童内在冲动和渴望。所以,当孩子们听说自己成为“考察成员”时情绪特别热烈而高昂。进而为全面深入的感受课文情境奠定了最佳的动力基础。〗
二、在感受中丰富意象。
在欣赏钱江胜景时,我播放自己精心剪接的录象,我“领”着“考察团成员”们“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看到江水由平静如镜到白浪翻滚,再到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戏剧性变化,听到江潮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巨响。学生纷纷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和赞美。“这真正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呀!”“简直太雄壮,太惊心动魄了!”有的甚至摇头晃脑吟起了诗:“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评析】
〖“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能理解它。”但并非任何意义上的感觉都为儿童所喜爱,更非任何意义上的感觉都能产生对课文内在意蕴的真正把握。感受虽然包含了感觉,但又超越感觉,它应是情感性的、体验性的、审美性的。只有这样,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象,为真正的“人文性”的理解创造条件。为此,我在课前从音像资料库中收集了有关录象资料,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加以剪接,使之符合美育原则,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发展的完整、连贯、深刻印象,而且产生了震撼心魄的审美感受。〗
接着,我一改传统语言教学抽丝剥茧的分析策略,以读代讲,真切引导、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你觉得最能表现大潮壮观的句子,或者你喜欢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多少词语都似乎难以形容那潮声。也许只有山崩地裂才会有如此大的声音,你能读出大潮雄伟的气势吗?”;“潮头很快地移过来,气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你能读好吗?”;“等了那么久,盼了那么久,终于看到潮头了,你的心情怎样?那就把你的惊喜、兴奋读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练着、读着,他们边读边揣摩,然后互相交流、感悟、品味,在反复练读。
【评析】
〖仅仅让学生感受画面当然不够,要促使学生感受向更深层的领悟飞跃,还必须利用语言文字的功能,通过反复诵读,来强化感受。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再现大脑中大潮蔚为壮观的表象,并自动与相应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神韵的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充分,感受就越强烈,领悟也就越深刻。〗
三、在感受中获得感悟。
在学生练读时,我启发学生:“看到这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景象,你联想到什么情景?”“听着这浪涛隆隆的巨响,你想到了哪些词儿?”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把潮来时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的。学生再进入文本,细细品读,把自己的语言表达与课文语言进行比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小组反馈,学生有的从课文布局整体谈感受,有的从遣词造句局部体味,有的还敢质疑课文语言的矛盾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生动活泼。
【评析】
〖感受是感性和理性的一种诗意结合。感受的最终目的也是达到理解和感悟,内化语言,积淀语感,进而运用语言。因此,我在学生感受课文情境后,并没有“蒸发”或“抛弃”感受,进行孤立、片面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获得的丰富意象,去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推敲、比较、体验中感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不断内化、积淀、运用,从而使语文课“语文味”浓。〗
四、在感受中拓展视野。
在备课前,我翻阅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许多资料,并制作了《观潮》这一课的课外阅读资料卡。卡片上有描写大潮的“片段赏读”,有“趣闻传说”,有“古诗选读”,有“形成原因”等等。我在课即将结束前将卡片发给每个学生课外阅读,并发两张空白卡片,让学生课后去书刊查阅或网上查找,记录下来。
【评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阅读要向课外拓展,向生活拓展,向社会拓展。卡片上的资料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立体空间,加大了学生的阅读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同时,空白卡片资料的补充,调动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去阅读、积累,使“封闭”走向“开放”,“师牵”走向“自主”,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
【分析讨论】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自身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理性化的语文教学虽然也曾为改善人的理性品质有所助益,但它却贬损了人的心灵世界中最富有诗意、情趣和生命灵性的那些东西——人的情感、感受、对生活的洞察力或悟性的健康发展。是到了应该将丰富深刻的感性生命归还给儿童的时候了,每门学科都负有这样神圣的历史使命,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率先提倡,因为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诗意的,语文是感性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课堂上充满这样灵动的感受,可以丰富学生的意意象,强化其体验,提高其悟性,张扬其个性,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王崧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研案例论》 周一贯 宁波出版社
我心中的语文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正在努力追求真实、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的学习更有效?我觉得语文课,不光是为了会认几个字,会解几个词,能背诵出文章的几个片段。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为了精神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思维的拓展,意志的强化,心灵的滋润,人格的升华。肖川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美好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生活。他的话让徜徉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境界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追求——我心中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
一、语文课堂,让生命诗意流淌
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缺乏的是感染,缺乏的是“语文味”,语文课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要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有诗意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和诗意的心境,从嘴里流淌出来的思想、睿智能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柳暗花明,让人峰回路转,让人如沐春风。
诗意课堂,需要诗意教师创设优美的诗境,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记得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在揭示课题后,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的优美意境,给他们以美的感染与熏陶,我又用充满激情的、诗化的语言和着和谐的音乐以及动态的课件吟颂道:“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道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了一棵有着500年历史的大榕树下。这棵大榕树枝叶繁茂、根枝错综、硕大无比,远远望去,像浮在水面上的绿洲,具有独木成林的神奇景象。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用文字记录了这一壮观景象。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一次天堂之旅,到文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探寻这个天堂的梦。”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我的一番诗情画意的渲染,旨在营造一种诗性的语境,让学生以诗意的心境融入文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指教《桂林山水》,根据课文内容编辑录像材料,并设计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我饱含情感的叙述再加上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引进美如诗画的桂林山水,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心就会随着那美丽的画面,飞到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再如《长城》、《颐和园》等一些参观、游记的文章,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绍。这些都是一举多得,既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也锻炼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虽然,这些看似很简单,但课堂上流淌出来的那份诗情,正是真情、入情、深情感悟、品味、想象后的流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的诗意对话。
二、让“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所以要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1、创设氛围,体味“读”
课堂上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较生疏,自己难以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边入情入境地范读,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
2、创设情境,想象“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这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最后三个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时,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感受意境,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此时的情感。学生的感受,通过时而轻柔时而激昂的语调在朗读中充分表达,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3、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采用默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通过朗读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让语文课“有滋有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1、真切的“情味”
“情味”我感觉首先是人情的“情”,语文课要以人为本,老师对学生要充满人文关怀,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要、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再是情感的“情”,是“激情”的“情”,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燃情”点,倾情课堂,让课堂“情深深,意浓浓”,焕发生命的美感。要让课堂有情有趣、有情有美、有情有理。学《再见了,亲人》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浓浓的民族情;学《秋天的怀念》想想清明节到了,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体会深深的母子情;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编写小剧本体会那份深沉的父子情„„老师情真真、意切切学生才能情深深、意浓浓,才能兴趣盎然、思接千载、沉浸其中,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最美丽的。
2、扎实的“写味” 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文教学重视“读”,也要重视“写”。王崧舟老师也说:“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精选典型例文,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学完《白杨》让学生写写还有哪些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学完《古诗词三首》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学了《我的发现》写写自己的发现„„有人说:“写是读的孪生兄弟,读是接受,写是释放,读是充实,写是升华。”倾注于笔端的“语文味”是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恒久而悠远。
3、自然的“个人味” 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老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老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美到极致是自然,我苦苦追寻着理想的语文课堂,语文,要教给孩子什么?“在平实中见锤炼,在质朴中见功夫。”——这正是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
请欣赏孙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精彩的结尾——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液晶投影显示:充满和蔼慈祥的冰心肖像,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醒目字符。在袅袅的音乐声中,孙老师深情解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是的,正如冰心老人所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奶奶作品的灵魂。
灵动流淌的音乐,温馨跳动的字符,老师深沉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圣洁的境界,使人久久地沉浸在这优美的情境中。接下来师生一起浏览冰心的作品《雨后》《纸船》,与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学生的心田,爱儿童、爱母亲、爱大海的情感伴随着激情的朗读融入学生的血脉。最后,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乐朗读——百岁寿星巴金老人这样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儿童,爱母亲,爱星空,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多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孙老师也希望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走进冰心奶奶,多读冰心奶奶的作品,也拥有一颗灵动而又充满诗意的心。
孙老师是一个导师,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感悟了冰心奶奶的其他作品,走进冰心奶奶的心灵,感受到了大师那一颗充满诗意而又鲜活跳动的童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孙老师也是一个美的天使,那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美的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孙老师更是一个智者,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课堂也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穿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美丽其实也就是简单的具体体现,简单也是复杂到极点的表达,语文教学需要简单,课堂原本不需要那么的复杂,简单就是一种生活的时尚。多少人和事物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多少的坎坷,最后,蓦然回首,才发现简单才是生活的最大哲理。课堂因真实而灵动美丽,课堂因真情而富有生命,课堂更因简洁焕发出迷人的光辉。
业 务 学习
韩
王
艳
城 二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