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9课明清君主制的加强
第29课明清君主制的加强
背诵朝代歌
(以朝代为代表)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形成并初步发展,而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首次大一统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高峰,到了隋唐时期封建国家正处于高度的发展的时期,明清两朝则处于封建国家的衰落期。因此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明清君主纷纷采取措施,巩固国家发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们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第29课明清君主制的加强
首先,我们来猜个谜语,这是一段凤阳花鼓词:说凤阳,到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里面的朱皇帝是谁?那么朱元璋是谁?给我们介绍一下朱元璋。
大家还记得这大体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吗?在元朝末年,当时统治者统治残酷,民不聊生,生活在当时的人民,不堪压迫,终于在颖州爆发了刘福通红巾军起义。面对这样的机遇,朱元璋怎样做的?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时机,大大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收李善长、刘基、朱升充当谋士,并采纳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力不断壮大,那么他称王的抱负最终实现了吗?(介绍P148大一)
请用一句话概括明朝建立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灭亡,明统一。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了,明的都城在哪里?但有人说不对,北京才是明的都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结合P153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事情经过。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那是后话。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回到刚刚建立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身上,这个新国家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第一个举措就是改革行政机构,那么他是怎样做的?(介绍P148大二)
废丞相,把原来丞相掌管的权利分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手中,而这六部直接听从皇帝命令,这是在中央。而在地方,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废除,由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三司分管刑狱、军事和民政权。而皇帝在之外,还有秘密武器,加强皇权,是什么呢?我们看看一段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那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做,却知天下事的吗?(介绍P148大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以及明成祖时期的东厂,合称“厂卫”共同成为皇帝的耳目,后来又增设相同功能的西厂,监视天下人,所以又有钱宰见皇上这一幕。(介绍P149小字)
在这一时期,在对官吏的选拔上,朱元璋也进行了控制,对原有的科举制进行改革,哪都有哪些规定?(介绍P149小字)
听了介绍有谁知道“四书”分别是哪四书?“五经”又是哪五经?
八股取士就是要求考生用这九本书说话;而且还分把部分,要严格按格式进行考试。对于八股取士后人有两种评价。(介绍P149小
二、小三)
听了介绍,你觉得八股取士怎么样?你的观点是什么?
弊大于利,虽有利于格式规范,但也严重束缚了思想。可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朱元璋采取的这些措施趋势是有利于加强皇权,使中国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第二篇:法国革命及君主制的恢复
法国革命及君主制的恢复(申精)
英国刚刚损失了美洲的13个州,伟大君主国的正中心就发生了严重的政治**,从而更加生动真实地提醒欧洲,世界政治格局从本质上来讲是短暂的。
我们曾经说过,法国君主政体是欧洲个人君主政体中最成功的范例,是许多地位相当或次要的朝廷羡慕和仿效的对象。但是,它的成功建立在非正义的基础上,因此迅速垮台。它英明卓越,积极进取,但是对平民百姓的生命和钱财大肆挥霍。僧侣和贵族免税制的保护,不用纳税,整个国家的负担都扔给中下层阶级。农民深受税收的压榨;而中层阶级则遭到贵族的支配和侮辱。
1787年,这个法国君主政体突然发现国力已经耗尽,不得不召集王国各个阶层的代表来商讨关于缺损收入和过度支出等等令人困惑的问题。1789年,法国议会——由贵族、僧侣和平民参加的聚会,大致相当于英国议会的早期形式,在凡尔赛召集起来。1610年以来它从来没有开过会。因为那时法国是专制的君主政体。现在人民找到了一种办法,表达自己心中酝酿已久的不满。由于第三等级,即平民,决心控制议会,因此三个社会阶层之间的争论立即爆发。平民在这场争论中占了上风,于是法国议会变成了国民议会,明确决定维持王国政府的良好秩序,就像英国议会维持大不列颠王国政府的秩序一样。国王(路易十六)准备奋力挣扎,从外省调集了部队。对此,巴黎,乃至整个法国,发动了起义。
专制君主政体顷刻之间荡然无存。面目狰狞的巴士底狱受到巴黎人民的猛烈攻击,暴动很快波及了整个法国。在东部及西北各省,属于贵族的许多庄园被农民烧毁,地契被刻意毁坏,主人要么被杀,要么被赶走。一个月以后,古老、腐朽的贵族统治制度彻底瓦解了。与王后有关的许多重要贵族和侍臣纷纷逃往国外。巴黎及大部分其他大城市建立了临时政府,新的军事力量国民自卫队,由这些市政机构创建起来,其主要、全部的目的就是抵抗王国政府的军队。国民议会感到有责任为新时代创造一种新的政治社会制度。
这是一项充分考验议会力量的任务。它对专制主义统治时期的非正义行为进行了大清除;取消免税制、农奴制、贵族头衔和特权,试图在巴黎建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放弃凡尔赛宫及其辉煌,仅在巴黎的杜伊勒利宫保留一个人员裁减过的政府。
两年来,国民议会似乎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直到建立一个有效的现代化政府。假如说它的许多工作则是实验性的,必须取消,那么还有许多工作则是正当而持久的。许多工作毫无效果。它对刑法典进行了清理;酷刑、随意关押、迫害异端这些做法被取消。法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外省,例如诺曼底、勃艮第等等,被80个新省所替代。军队中提升到最高职衔的机会向来自任何阶层的人开放。建立了良好、简单的法院体系,但是法官通过大选任命,且任期更短,这 一做法大大贬低了它的价值,使老百姓变成类似的上诉终审法院,而法官则像议会成员一样,被迫迎合大众的趣味。教会的大批财产被国家没收、处理;没有从事教育或慈善行为的宗教机构被解散,僧侣的工资由国家发放。这件事本身对于法国的低级僧侣来说并非坏事,因为与那些更富有的宗教界显贵相比,它们得到的工资入往往低得惊人。但除此之外,对牧师、主教的选择 也需选举产生,这一做法破坏了天主教会果最根本上的思想,因为教会集中在教皇、红衣主教身上的所有权威是自上而下的。
1793年(中国乾隆五十八年),国民会议以366票对361票的微弱多数判处国王死刑。1791年,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实验因为国王和王后的行动而突然结束,他们与国外的贵族朋友、君主主义者互相勾结。外国军队集结在东部边境。6月的一天夜晚,国王、王后以及他们的孩子们悄悄地溜出了杜勒利宫,跑去同外国作流放的贵族会合。他们在瓦兰被抓住,随后被带回巴黎,于是全法国人爆发出爱国主义共和制的热情。共和国宣告成立,接着发生了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公开战争。按照英国已经树立的榜样,国王因为背叛人民而受到审判,被处以死刑(1793年1月)。
现在法国人民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阶段。拥护法国和共和国的热情非常高涨。国内外妥协的状态即将结束;在国内,保王党人和任何形式的不忠行为即将被消灭;在国外,法国将成为所有革命者的保护者、帮助者。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将实现共和主义。法国青年纷纷加入共和军;一首精彩的新歌传遍大陆,这首歌——《马赛曲》今天依然象美酒一样让人热血沸腾。1792年年底,法国军队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路易十四的最佳业绩,无论何处,他们脚踏着外国的土地。他们到了布鲁塞尔,他们占领了萨瓦,他们袭击了美茵茨;他们从荷兰手中夺取了斯凯尔特河。
接着,法国政府干了一件不明智的事。处死路易时,英国驱逐了法国代表,此举惹怒了法国,于是它向英国宣战。这是一件蠢事,因为革命一方面使法国获得了一支新生的、满腔热情的步兵和一支技术高超的炮兵,但另一方面也破坏了 海军的训练,英国人在海上的地位至高无上。这一挑衅行为使整个英国团结起来,反对法国,而大不列颠本来刚发生过规模极大、同情革命的自由运动。
关于接下去几年里法国对欧洲同盟作战的情况,我们不可能详细述说。她把奥地利人永远赶出比利时,将荷兰变成了一个共和国。荷兰舰队冻结在特塞尔岛,没有开火就交出了少数骑兵。曾经有一段时间,法国向意大利的挺进中断了。直到1796年,一位新将军——拿破仑·波拿巴,率领衣衫褴褛、肌肠辘辘的共和军成功穿越皮埃蒙特区,到达曼图亚和维罗纳。
罗伯斯庇尔,公安委员会领导人。公众安全委员会为丹东首先发起组织,委员会集司法行政大权一身。罗伯斯庇尔把丹东送上断头台后掌权。
当这一大批衣衫褴褛的狂热分子高唱着《马赛曲》为法国而战时,他们心中也不太明白究竟是在洗劫还是解放他们所涌入的国家;与此同时,巴黎的共和主义热情正以远非那样壮丽的形式趋于衰歇。革命现在受制于一位狂热的领袖罗伯斯比尔。这个人很难评判;他体格瘦弱,天生腼腆,为人拘谨。可是他具备掌权者最重要的天才——信念。他决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拯救法国,他认为只有他一个人能担当此重任。因此,掌握大权就等于拯救共和国。
似乎共和国朝气蓬勃的活力源于屠杀保王党人和处死国王。叛乱发生了:一次是在西部,在旺代地区,那儿的人民起来反对强制征兵,反对剥夺正统神职人员的财产,这次叛乱是贵族和牧师领导的;另一次叛乱发生在南方,里昂、马赛的人民奋起反抗,土伦的保王党人已接受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组成的守卫部队。除了继续杀害保王党人,似乎没有别的更有效的回击。革命法庭投入工作,持续不断的大屠杀开始了。断头台的发明恰好适合这种气氛。王后被处死,罗伯斯庇尔的大部分对手被断头处死;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这架恶魔似的新机器剁下了一颗又一颗头颅,多得数也数不清。
革命法庭发明了断头机,从此成为恐怖暴力政治的标志,大革命期间命丧断头台者约1200人,死在断头台上的名人还有国王路易夫妇、激进的埃贝尔、主张温和的丹东、罗伯斯比尔、圣鞠斯特等。善良的罗兰夫人临刑前号泣:“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成为最著名一句遗言,她怀疑了革命暴力的正确性,仅法庭正式判死刑的就不止17000人,而里昂清算反革命时则将囚人每200人一批置于深沟用大炮轰击。更多的血腥恐怖使法国革命看来并不是件浪漫而令人神往的事情(周镳)
最后到了1794年夏天,罗伯斯庇尔自己被推翻、被断头处死。一个5人组成的督政府继承他的事业,他们在国外继续推行防御战,在国内维护法国团结,这样的局面维持了5年。他们的统治在剧烈变化的这段历史上形成一个奇特的插曲。他们随遇而安。宣传革命的热情推动法国军队进入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们驱逐国王,创建共和国。但是,激励督政官的这种宣传热情并没有阻止他们掠夺各国被解放人民的财富,以此为缓解法国政府的财政窘迫。他们的战争离自由圣战越来越远,相反倒越来越
接近针对旧政权的侵略战争。法国最不愿意丢弃的伟大君主国的一个特色就是她有关外交政策的传统。我们发现,督政官的时代的外交政策依然充满活力,仿佛没有经历过革命。对法国和全世界来说,不幸的是有一个人冒了出来,他的身上最充分地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狂妄自大的特性。他赋予那个国家10年的辉煌,同时也带给它最终失败的羞辱。这就是那个率领督政府的军队在意大利取得胜利的拿破仑·波拿巴。
在督政府统治的5年时间里,他一直在为自我发展策划和努力。惭惭地,他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他是个理解力非常有限的人,不过他具有铁面无私的坦率和非凡的精力。他作为罗伯斯庇尔之流的极端分子开始人生;他的第一次提升归功于那个派别;但他没有真正掌握在欧洲活动的新生力量。最大的政治幻想支撑着他企图恢复恺撒这样一个陈旧过时、华而不实的念头。他努力摧毁神圣罗马帝国的残余,准备用一个以巴黎为中心的新帝国取而代之。维也纳的皇帝不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只是奥地利的皇帝。为了娶一位奥地利公主,拿破仑和他的法国妻子离了婚。
1799年,作为第一执政,他实际上成了法国君主。1804年,他直接模仿查理大帝,称自己为法国皇帝。教皇在巴黎为他加冕,他从教皇手中接过王冠,自己戴在头上,就像查理大帝以前教导的那样。他的儿子被封为罗马王。
有几年时间,拿破仑的统治到了胜利的顶点。他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打败了普鲁士和奥地利,支配着俄国以西的整个欧洲。但是,他从来没有从英国人手中赢得海上霸权,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使拿破仑的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遭受了决定性失败(1805)。西班牙于1808年起来反对他,威灵顿率领的一支英国军队把法国军队慢慢逼向北方,最后赶出半岛。1811年,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生冲突。1812年,他以一支60万人的混合大军侵略俄国,结果失败,俄国人及俄国的严冬使他的军队遭受惨重损失。德国起来反对他,瑞典也与他为敌。法国军队被击退,拿破仑在枫丹白露被迫退位(1814)。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卷土重来,垂死挣扎,在滑铁卢被英国、比利时和普鲁士的联军打败。他作为英国的囚徒,于1821年死在圣赫勒拿岛。
法国革命所释放的力量白白浪费,就此了结。获胜联军的代表大会参维也纳召开,他们想尽最大努力恢复被大动荡搅得乱七八糟的事态。差不多40年来,欧洲一直保持所谓的和平,费尽周折的和平。
第三篇:明清农业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明清农业
所在院校: 郧阳师专
指导老师: 魏英
准考证号: 0***
姓
名: 刘永旭
专
业: 历史教育
专业类型:
独立本科段(助学班)
2012年12月14日
摘要:明清时期人口增加迫使土地利用大力发展,人们开始出现了与山争田与水争田的局面。土地的深入利用导致了新物种的引进从而从而客观上引起了耕作技术的发展,改良土壤、推进新品种使农作物迅速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
新物种
蚕桑
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进一步发展,开垦山地、围水造田仍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重要途径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区域已由原来的长江下游发展到长江中游,甚至于长江上游和陕西地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广一带的垸田,垸田的开发,使得两湖地区成了新的谷仓,以至于在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人们还加紧了对盐碱地、冷浸田、海涂、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著名的陇中砂田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陇中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气温偏低,温差很大,水源不足,而地下水含碱成分高,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砂田即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砂田是先将土地深耕,施足底肥,耙平、墩实,然后在土面上铺上厚达六至十二厘米不等的砂石,通过砂石的增温、保墒、保土和压碱等综合性能,来取到增产的效果,这是明清时期改造低产田的一项重大发明。
土地利用的进一步发展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所谓桑基鱼塘,其办法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明朝中叶江苏常熟地区即已出现。以后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其形式多样,除典型的桑基鱼塘以外,还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还有的是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2)新品种的引进 明清时期,土地利用进一步发展甘蔗、玉米有很大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先后传到了中国。
①甘薯最初是从福建和广东两省传入中国的,具体说来又有几条不同的路线。一是明万历年间,从国外引种到漳州,由漳州传到泉州,再由泉州传到福建莆田地区,这条路线以漳州最早;一是明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有人把甘薯由海上传到了晋江,第二年在泉州推广,这条件路线以泉州为最早;一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长乐商人从菲律宾引种甘薯到家乡,次年由福建巡抚加以推广,这条路线以福州为最早。大致在福建从吕宋引种甘薯的同时,广东也从越南引进这一作物,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从越南把薯种带回到东莞。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十七世纪初,甘薯由福建引种到了长江流域,到十八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与此同时,甘薯也开始传到了北方黄河流域地区。
②玉米的引进可能要更加早一些,明嘉靖三十九年,甘肃《平凉府志》中就有关于“番麦”的记载,就其对番麦所作的植物学形态的描述,可知番麦即玉米,证明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到中国。从玉米栽培的最早记载出自甘肃平凉来看,玉米可能是从中亚沿古丝绸之路引进到中国的。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杭州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也认为:“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同时,他还记载:“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说明当时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当时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区。大致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
③一般认为花生原产南美巴西,但也有人依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浙江吴兴与江西修水先后出土的植物籽粒,主张中国古已有之,是原产地之一的说法。但花生的广泛种植确在明清时期,且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传进来的。十八世纪中期《三农记》记述:“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就其有关生物学性状及经济特征叙述较为详尽的,书中就其叶、花、根的形态都有所记叙,并以“角插土中成荚”来概括说明,花开胚珠受精,子房柄随即向下伸长,发育为荚果的过程。按“荚”是指延伸的子房柄;“角”指子房和发育的荚果。从而对落花生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已提示。在指出花生的多种用途及经济价值时,强调其可充油料,而花生已成油料作物则始见于本书,从它说当时湖田沙土已普遍种植,又可推知花生已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④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传入之后各地叫法不同,有称洋芋、阳芋,也有称马铃薯、山药蛋。阳芋,绿茎青叶,叶大小,疏密,长园形状不一。根多白须,下结园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黄独也。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霍煨灼,无不宜之。叶味如碗豆苗,按酒侑食,清滑隽永。开花紫五角,间亦青纹,中擎红的绿蕊一缕,亦复楚楚。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尤硕大,花色白。闻经南山氓,种植尤繁富者,岁收数百石云。”马铃薯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和路径待考,一般认为是多次多途径的。
从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中可以看出,新作物对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使得人口对于原有土地的压力又有所减轻,这就为明清以后,人口的激增创造了条件。另有一种传入的作物为烟草。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烟草”的传入和甘薯、玉米等不同,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明崇祯年间,已有不少人以吸烟为乐,一些种植粮食的农田也改种烟草了。但烟草的传入对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产生重大的影响。
(3)耕作栽培技术的完善
①耕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从《知本提纲》中可以看出北方旱地耕作形成了浅-深-浅耕作法,《知本提纲》指出:“初耕宜浅,破皮掩草;次耕浙深,见泥除根;转耕勿动生土,濒耖毋留纤草”。这段话是对浅-深-浅耕作法的概括。转耕就是,地耕三次:初次浅,次耕深,三耕返而同于初耕。或地耕五次:初次浅,次耕渐深,三耕更深,四耕返而同于二耕,五耕返而同于初耕。和北方深浅搭配的耕作方法不同,明清时期,南方水田耕作中深耕得到提倡,深耕的深度通常在八、九寸,有的甚至达到二尺余,为此出现了套耕的耕作方法,深耕多选择在冬至之前的晴天进行,以起到冻土晒垡的作用。适应南方旱地作物的需要,针对南方许多地方地下水位高,且又多雨的特点,开沟作畦,已成为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②肥料:明清时期,对于肥料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在肥料的加工方面,出现了煮粪和粪丹,煮粪是将粪在锅里煮熟,粪丹则是配制混合肥料。明清时期,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沈氏农书》上说:“盖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如水稻追肥,“须在处暑后,苗作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倒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清代杨双山、郑世铎则提出了“施肥三宜”,即根据时宜、土宜和物宜来施用不同的肥料。
清时期耕作栽培技术的要数“亲田法”它综合了区田法和代田法的某些特点,即在大块土地选出小块土地进行人力和物力的顷斜投资,以夺取小块土地的隐产高产,以后逐年轮换,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明清时期,棉花和甘薯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完善。棉花在宋末元初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到明代业已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与此同时,棉花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臻完善,徐光启总结出了棉花丰产的“十六字诀”,即“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甘薯从明代中期传入到中国以后,人们很快就发明了甘薯的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了甘薯藏种越冬的问题,还出现了多种的育苗和扦插方式,使甘薯栽培在其传入之后,很快就趋于成熟,这也它得以普及的原因之一。(4)蚕桑的发展
明清时期蚕桑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日益繁荣起来。①桑树桑树品种有明显的增加和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当时各地所拥有的桑树品种数要远远超出16个。在栽培方面,宋元时期重视“科斫”之后,明清时期非常注重桑树树型的养成。宋元以前,大多是高干桑或乔木桑,明以后,高干或中干的拳桑养成逐渐流行,后来更有低干桑的出现。据《蚕桑辑要》的记载,所谓拳桑就是栽植后的第二年正月,在离地二尺高处剪去苗梢,留两个芽,秋后长成两个枝条。第二年正月,又在这两枝条的一尺多高处剪去,并各留二个芽,其余的芽都抹去。以后每年如法剪留。至第五或第六年,在枝条基部连枝带叶剪伐养蚕,经过数年在这一部位的剪伐,便成拳式。一株桑树上可养成8—10个拳。拳桑的养成具有省工、便于采摘、和保证雨天能有干叶饲蚕这样一些好处。所以在明清嘉湖地区颇为流行。明清时期还将科斫用于枯桑的更新,“将己枯之树,离地六七寸截去,而留其老桩,以肥土堆积其上,俟明春另发嫩条,养成低桑,亦一善法也。”“低桑之放叶较早,于采小叶者最宜”。为了提高桑叶的产量,明清时期十分注重桑园施肥,尤其是提倡“谢桑肥”。《沈氏农书》指出:“剪桑毕,再浇人粪,谓之‘谢桑’。浇一钱,多一钱之叶,毫不亏本,落得好桑。谢桑尤是紧要工夫,切不可因循。”杭嘉湖地区用做桑肥的主要是河泥,“桑不兴,少河泥”,所以“萳泥第一要紧事。”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明清时期注意到桑蟥和癃桑的防治。癃桑是病毒引起的桑病,为害严重,因此《沈氏农书》指出:“设有癃桑,即翻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沈氏农书》中提到,防治桑蟥着重在于刮桑蟥卵块,不使遗漏,以免后患无穷。凡桑一癃,再无医法,断不可留者。”
②养蚕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在浴蚕方面采取了添加石灰、盐卤和高温水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消毒,还可以起到留强去弱,选择良种,促进蚕卵孵化的作用。明代在养蚕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认识了杂交优势。《天工开物·乃服》:“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指用一化性的雄蛾与二化性的雌蛾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良种。该书还记载:“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书中还指出:“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所谓“贱蚕”是指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抗逆性强的品种。蚕种优化,使得扩大养蚕规模,明清时期,浙江湖州一带,为了节省蚕筐,往往在大眠之后,把蚕放在地上饲养,叫做“放地蚕”。放地蚕时,要建蚕仓,“择室之明亮者,打扫洁净,以坚厚土砖散置其中,使布叶者有立脚处,仓边用厚木板围好(小土砖亦可),再以稻草截作寸许乾,匀铺地面(以不露地面为度),而以蚕匀铺其上,不宜过密,亦不宜过稀,过疏则费叶,过密则老得不齐。” 明清时期还创造了花簇和方格簇。花簇是广东特制的一种排湿结茧工具,以适应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养蚕批次多,批量大的需要。方格簇则出现在太湖地区,它对于控制上簇密度,减少双宫、黄斑、紫印等屑茧,提高蚕茧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格簇需要较高的经济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普及。
明清时期,为了提高蚕丝的质量,还对缫丝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是有“出口干”和“出水干”的出现。所谓“出口干”,就是当熟蚕吐丝结茧时,保持适当的温度环境,使则吐出的丝一见空气就能迅速干燥。“出水干”就是使刚从煮茧锅中缫出的生丝能迅速干燥。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炭火加温。
公元1368年,经过元末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政权明清农业在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发展。农业是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的兴衰是农业社会中经济兴衰的直接标志。本着这种认识,作者认为考察清代的农业成就,对于了解清代的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农业全书》 《沈氏农书》
致谢词: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魏老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魏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魏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第四篇:明清文化史专题
关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的一些理解
尽管有所耳闻清代之时中国文化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形象流入欧洲大陆,但在听到老师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讲述时,在看到了歌德、伏尔泰等关于中国文化近乎夸张式的记述时,我还是不得不表示十分震惊。作为明清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一段历史却更像是欧洲人的历史,故而并未怎么出现在历史教材里,也并未被太多国人关注。然而其对于中国制度、道德、社会等众多方面的高度赞扬及其带给我们的冲击感却着实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西方人会在个时期如此看待中国、如此夸张甚至近乎荒诞的赞美?
1. 儒家文化的影响
从这个时期西方的记述资料中不难看出,孔子及其推崇的,以“克己复礼、人性本善、仁者爱人”等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成为西方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儒家文化深入中国社会之深,使得后者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处世之道、社会风气等众多方面都与前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这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缩影,与之形影不离,也致使关注东方的欧洲人不得不对其表示极大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儒家文化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太过于不同,使得其以一种极具新鲜感的存在方式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欧洲人认为,这才是建立社会应当参考的价值标准,也是最完美的价值标准。
然而究竟为什么在欧洲人眼中,儒家文化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以下仅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而理解。
1)宗教
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无宗教信仰的民族是在世界大背景下显得格外另类的,这一现象也是被基督教的支脉深入渗透的欧洲人无法理解的:一个没有宗教作为信仰核心的社会究竟靠什么支撑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呢?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多多少少的发挥了一些宗教在其他社会体系之中的作用,深入了中国的制度及人民日常生活。这样一种思想的完全浸透在欧洲人眼里便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正如欧洲人对耶稣的信仰一般。然而与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孔子并不是如耶稣一般的神,而是纯粹的凡人。而这样的一个凡人的影响力竟能达到如此之大,欧洲人的讶异与慨叹也便不难理解了。
此外,由于欧洲随宗教信仰而来的教会制度的腐败现象以及其他种种漏洞都给欧洲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相处之道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就显得格外完美,其推崇的克己复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观也似乎远远强于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而带来的弊端。这就更像是一群关注社会的人在努力的尝试学习“先进”,尝试寻找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2)等级
“在远东有一个与罗马同样古老的帝国,现在依然存在,人口和整个欧洲一样,没有世袭贵族及教会特权,由天赐的皇权通过官僚机构来统治。”
从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赞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格外认可的。然而在今天的历史教材在评判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却总是批判大于赞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客观评析的时候,也要指出其“克己复礼”思想的封建保守型。我们认为孔子所强调的礼制、等级观念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然而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像伏尔泰一样的大资产阶级清楚的意识到教会统治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弊端故而渴望中国一样的君主制度。似乎中国这样的等级相对于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教权统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崇拜变得理所应当,把中国古代的层级分明的官僚体制、甚至包括今天被我们一再否定的科举选拔制变成了时欧洲人眼中的一剂良药。
2. 西方发展的需要
从欧洲历史记载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其关于中国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实的。这种差别除了其关于古代中国的不完全了解外也有一定的人为成分。
“18世纪的耶稣会士们不仅毫不犹豫地在汉文文献中加入了一些原文根本不存在的词,还毫无愧色地从中国历史或神话中删去可能会危及他们希望树立的形象的所有具体内容。一名耶稣会士如此陷入迷途,居然写到孔夫子又叫仲尼,‘尼’意指‘丘’,因为其母前往一座山丘起到某尊神灵以求子。”1
这样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于中国的夸大抑或歪曲的宣扬是有意为自己所欲表达的思想服务的。作为遥远东方的古老国度,中国为太少的欧洲人所了解。人们往往信于流传的关于中国的文字讲述、信于有学问的教士关于中国的宣扬。统治者欲要规范国家的道德礼数,便歌颂中国的礼法制度;革命者欲要推翻教皇的黑暗统治,便赞扬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来教化大众,希望通过对古老中国的描绘为自己的论述观点奠定坚实的基础。3. 文化之间的隔膜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然而那个时期的欧洲人真的了解中国吗?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呢?我们先从“中国热”学者伏尔泰说起。
“正如他自己所讲和当时人们所说的那样,伏尔泰从未到过中国,但他曾会见过‘20多名从事过这种旅行的人’,而且还自认为‘阅读过所有讲述过该国的作者们的著作’„„这难道就可以说如此熟悉情况的伏尔泰始终都是尽最大可能了解情况了吗?绝非如此。”2
可以看出,尽管对中国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对汉字只字不识、又没有亲自到达过中国的伏尔泰所认知的中国也不过是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经更多的媒介转述的信息堆砌而成的而已。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欧洲同时代的其他关于中国的记述。
当我们看到布歇所做的《皇帝御宴图》中“中国皇帝”在有椰子树装饰的花园里办“Party”,当我们看到意大利版画中中国官吏的小脚,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对于本文化的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想象。他们并不是描绘他们所见到的中国,而更多的是描绘他们想象中的中国而已。正式因为不了解,因为并未深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所以他们只看到了等级的森严,忽视了许多官员的腐败,只看到了皇权专制、等级分明的规整,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选拔的公正,却忽视了封建传统相当大的对人的局限性。别人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好的,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最多的。当他们试图弥补本社会的漏洞时,就把学习的榜样定格在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
4.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欧洲人关于古代中国夸张式的描述主要缘于中国对于儒家思想的信仰与其关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的极大不同,缘于其个人的需要,也缘于他们对中国的不了解。这些因素复杂的融合致使中国变成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完美国度。他们纷纷将聚光灯打在了这片平凡的土地上,使之熠熠生辉。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于实物的认识与定位。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陌生事物所下的定论是不准确的。这种认识基于我们已有的意识形态,受到我们主观偏见的导向,甚至基于我们的来自陌生感的猜想。尽管人们无时无刻地不在受着社会软强迫的影响,但尽量的客观也是我们最大程度地获取真实认识的有效途径。过去的欧洲人不了解中国,今天的欧洲人也未必了解中国。那么今天的中国人,今天的我们,了解欧洲吗?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第五篇: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2.茶陵派 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5 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6.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8.神韵派
清代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其他成员有吴雯、洪昇、宗元鼎,该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要求其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代表作品是王士禛《真州绝句》。9.格调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抑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10.肌理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伟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11.性灵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是袁枚,其他的还有赵翼、蒋士铨、舒位、王昙、孙原湘;论诗提倡性灵说,他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把真实感受和诗人的个性生动地变现出来,但忽略了诗歌的社会性。代表作品袁枚的《马嵬》。12.常州词派
清词流派。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后周济加以发展。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是张惠言《木兰花慢》和周济《蝶恋花》。13.浙西词派
清代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他们竭力推崇姜夔、张炎,该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独具机杼,韵律和谐。代表作品朱彝尊《高阳台》。14.阳羡词派
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成员还有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词效法苏轼、辛弃疾;气魄豪健,抒写身世和感怀吊古德作品尤为出色。代表作品《贺新郎’纤夫词》。
15、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该文学派别将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代表作品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等。
16、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重要作品作家有张岱《西湖七月半》,袁宏道《西湖二》、《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 17.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为“义法”,“雅洁”,“义理、考据和词章”等等;内 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代表作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18.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19.三言二拍: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包括了就奔到会辑和新著的创作。每集40篇,共120篇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才子佳人小说: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
21.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 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22.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
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
成熟的戏剧样式。
23.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
24.三言: 《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25.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1分)配乐演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1分)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分)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格,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酣畅的艺术趣味。(1分)
26.“四大奇书”:指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1分)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1分)以及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演义》、(1分)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传》。(1分)四书并称为“四大奇书”。27.“童心说”:由李贽提倡。(1分)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亦即真心。(1分)“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 “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1分)“童心说”从有利于表达“真心”的角度,反对复古。(1分)
28.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0.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31.世情小说 明清小说之一——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二、论述题
1、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
《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2、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3、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