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绿色明珠倾力林果富民
打造绿色明珠倾力林果富民
麟游县林业局
境内层峦叠嶂的麟游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贫瘠的山坡地长期以来让农民增收的步伐变得异常沉重。近年来,麟游县充分认识到了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富民强县中的巨大潜力,热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积极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惠农政策,不断壮大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产业。
为了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富,麟游县委、县政府把干杂果确立为兴林富民的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建设林果基地县和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的总体思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并举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抓产业,全县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总面积已发展到22.3万亩,其中核桃新植建园12.3万亩,散生核桃、野生山杏10.0万亩,10个乡镇实现了核桃全覆盖,达到乡乡有核桃基地、村村有核桃园、户户有核桃树、家家户户都增收的新格局。2009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360万公斤,产值达到432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68.4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5%,群众发展干杂果的热情空前高涨。
今年,省政府将麟游县纳入“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建设重点县”,为该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核桃建园步伐,延长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机遇。麟游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机遇,树立“大林业、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按照“发 1
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品种特色、功能特色”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狠抓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力争使“玉麟”牌核桃成为富民强县的“摇钱树”。
一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从2010年起,每年完成核桃新植建园3万亩,低产林改造1万亩,2010-2014年五年完成新植建园16万亩,使全县核桃总面积发展到28万亩。今年将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政策推动等措施,认真组织启动实施“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建设重点县”项目,重点抓好核桃新植建园4.0万亩,野生资源扩盘抚育1.0万亩,实现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抓点示范,带动发展。为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麟游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行县乡领导包抓创建核桃示范园点工作责任制,通过抓大点,建大园,典型引路,效益引导,促进核桃产业快速发展。要求县乡各级领导按照包抓核桃示范园点一定五年不变的要求,在继续抓好以前年度干杂果示范园(点)管理和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抓好示范园(点)建设。县级领导每人要创建一个100-300亩示范园点,每个包村部门要创建一个100-200亩示范园点,各乡镇每个领导创建一个100-200亩示范园点,县林业局包抓紫石崖村、丰和寺村、卞坡村3个1000亩核桃示范园点建设,全县今年新建示范园(点)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要求新建示范园(点)按照大坑、大水、大肥、大苗的“四大一膜”模式精细化栽植,规范化管理,良种使用率必须达到100%,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生根粉蘸根、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运用率达到100%
以上。通过抓点示范,促进新建幼园规范管理,实现干杂果建园扩张规模、达产达效双赢目标,辐射和带动全县干杂果产业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三是依靠科技,提质增速。要求各乡镇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特别要注重抓大点、建大园,在规范化建园、发展精品园上做文章。要动员群众树立主副换位,园艺栽植的理念,在留足基本口粮田的情况下,选择背风向阳、坡位中上、土层深厚的优等塬区地和台田地块建园。要大力推广整形修剪、施肥扩盘、除草抚育、抗霜保果、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实用新技术,不断巩固和提高以前年度干杂果建园质量,促其早日挂果,早有收益。四是制定政策,强化扶持。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修改完善《麟游县财政支持农民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规定》,对在耕地新植核桃园的农户每亩补助400元;对在三年以内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村和乡镇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15万元;对在县域内开展林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县财政提供100-500万元贴息贷款,同时设立奖励资金1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引建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奖励。通过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不断壮大核桃产业。
鲜亮的绿色名片,给麟游人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麟游会成为镶嵌在关中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麟游的核桃产业一定会成为该县重要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倾力打造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
春风物语倾力打造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
——关于临城县发展薄皮核桃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环节,有特色才有优势,有规模才有效益。近年来,临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薄皮核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发展薄皮核桃9万亩,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支柱和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发展现状
1999年,该县在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香玲和丰辉两个薄皮核桃品种,经过多年来的示范推广,形成了以绿岭、绿蕾、新惠通等公司为中心,辐射全县8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薄皮核桃栽培面积达9万亩,产量56万公斤,产值达42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县、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薄皮核桃示范基地。今年8月中华民族地区特产之乡推荐宣传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对临城核桃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符合“中国特产之乡”条件,有望批准为“中国核桃之乡”。
随着薄皮核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核桃深加工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绿岭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投入生产,年可加工核桃1000吨,产核桃油200吨,烘烤核桃5吨;投资1.4亿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阶段,现已完成征地工作。绿蕾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扶持,培育壮大。该县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县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每年都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并纳入考核目标。实际工作中,注重做到“五抓”。一是抓规划。经过全面调查,仔细研究,结合临城实际,制定了《临城县2008年-2012年薄皮核桃产业发展规划》,为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二是抓规模。鼓励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优,鼓励群众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规模种植,确保到2012年全县薄皮核桃达到15万亩,到2015年达到20万亩,实现人均1亩核桃园的目标。三是抓加工。注重产品深加工,提高薄皮核桃的附加值,制定了《关于核桃深加工财政贴息工作的暂行办法》,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核桃深加工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有力地促进了薄皮核桃深加工的发展。四是抓市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去年成功举办了临城薄皮核桃推介会,提高了我县薄皮核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申报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措施,着力提高临城薄皮核桃的知名度。五是抓保障。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部门、大户以及先进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在今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县政府对在薄皮核桃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公开表彰,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同时整合农业资金重点支持,几年来农口部门共投入各类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薄皮核桃产业发展。2008年6月,该县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整合农业资金发展薄皮核桃试点县,连续两年省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
(二)龙头带动,全面发展。龙头企业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培育壮大主导特色产业的关键,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该县为强化典型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多形式培树产业龙头。一是培育基地育龙头。绿岭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开发荒岗1.3万余亩,栽植薄皮核桃1.2万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在绿岭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全县薄皮核桃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二是发展股份制企业。成立了绿岭、绿蕾、新惠通等种植股份制企业37家,共栽植薄皮核桃3.7万余亩。三是培育种植大户。全县培养发展了28个种植承包大户,共栽植薄皮核桃约7000多亩。四是实行联户种植。涉及全县20个村1989户,共栽植薄皮核桃约0.4万余亩;五是鼓励家庭种植,目前有3000多户都种上了薄皮核桃,共栽植薄皮核桃约2.4万亩。六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共成立兴农等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23家,共栽植薄皮核桃0.9万余亩。目前,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三)科技支撑,标准生产。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该县经过考察市场、请教专家、深入研讨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品质上。一是成立了县薄皮核桃研究所,对薄皮核桃育苗、种植、加工进行研发。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牌苗木已批量生产,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与河北农大联合成立了薄皮核桃产业协会,编印了《优质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书籍1万本,全部无偿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了农民培训力度。2008年全县共举办有关薄皮核桃的培训班40余期,培训人员2万余人。三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普遍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新技术,成方连片的园区还使用了黑光灯杀虫技术。四是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形成规模的成片林,铺设地下送水管道,全部实施单株根部滴灌。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开发项目。经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许多科技开发项目落户临城。目前已承担了“绿岭核桃产业化技术开发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研究”、“绿色核桃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和“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快了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
(四)市场运作,做强品牌。要做强一个产业,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量。一是通过在北京、石家庄、邢台等大中城市创建专卖店,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2008年10月至今仅绿岭公司专卖店就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二是成立薄皮核桃农业专业合作社23个,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争创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绿岭”薄皮核桃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河北省首届名优果品展评会”金奖、“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荣誉称号,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绿岭”牌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五)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在发展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该县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了“树下种草,林间养鸡(散养)、养牛(圈养),鸡粪、牛粪用作沼气原料,沼液沼渣育果树”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如绿岭公司在核桃树下种植苜蓿7000余亩,在林间养鸡5万余只,圈养牛100多头,不但为薄皮核桃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还节约了生产成本。三、三重效益
临城县通过大力发展薄皮核桃产业,发展了农村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一)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县2008年薄皮核桃有经济产量的达到2.5万亩,占总数的34.3%,产量达到56万公斤,繁育优质核桃苗100余万株,生产核桃油200吨,烧烤核桃3000公斤,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一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约有1万余人从事薄皮核桃的生产和经营。二是核桃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促进了农业观光旅游的蓬勃兴起,目前已有与薄皮核桃相关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省级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闫家庄、南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十余年来,我县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仅此一项就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较199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年增加蓄水182万立方米,保土29.1万吨,每日多释放氧气3567.2吨,多吸收二氧化碳4877.6吨。通过大力发展薄皮核桃种植规模,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几点启示
临城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力紧张,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县情,培育特色,把薄皮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思考。
启示一:选好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只有有效的引导、组织、激发,才能寻找到切入点。临城县有传统的核桃种植习惯,但“核桃好吃,皮难剥”等缺点制约着核桃不能规模发展、形成产业;薄皮核桃既有传统核桃的营养,又有皮薄、挂果早、丰产等优点,易推广且市场前景广阔。该县经过考查、论证、培育终于摸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启示二:抓好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临城县在发展壮大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首先培树了绿岭公司这个龙头,通过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有力地推动了该产业的兴起、壮大;随之成立的薄皮核桃产业协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使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起来。
启示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生产环节的主体也是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临城县在培树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通过宣传发动造势,示范带动引领,外出参观取经,建立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既使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也使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学科学用科学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启示四: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保障。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积累发展能力较差,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这时政府的协调、指导、管理、服务、保障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临城县薄皮核桃产业在短短几年内能取得如此成效,得益于健全的组织机构、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
第三篇:倾力打造
倾力打造“三园”学校 积极推进均衡发展
杨寨中心中学创特色校园汇报材料
杨寨中心中学成立于1996年秋,2009年与原初级中学两校合一。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87人,专任教师66人。学校校园面积6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50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8100平方米,生均占地及绿化面积等均远远超出国家标准。多年来校园绿化、美化、现代化融为一体,环境优雅、书香满园。
近年来,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着力从教师的整体素质、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的办学水平等方面入手,倾力打造“三园”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配置,亲情呵护,努力营造学生温馨的家园
1、按公寓标准整体改造装修学生宿舍。本学期学生离校后,我校共投资近30余万元对学生宿舍进行整体改造装修。一是对宿舍内外全部刮仿瓷涂料,增设1米2高的彩色卫生墙;二是宿舍北面窗户全部更换成铝合金窗户,宿舍门全部包铁皮;三是每层宿舍新建一个洗簌间;四是在二楼和三楼各建一个学生洗浴间,安装4台大容量太阳能热水器。每个洗浴间个安装8个热水喷头,外设一个更衣间,真正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洗上热水浴的美好愿望。后期我们将以寝室文化为主题,对寝室内部设施进行改造和美化。我校共有450余名住宿生,每个宿舍都按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进行配备,有专职宿舍管理教师和住宿生一同玩耍娱乐,这儿仿佛成了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夏无炎热,冬无寒冷,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铺床、叠被、洗刷、休息。住宿生实行量化考核,每天都有值周教师、宿舍管理员、学生会干部进行评比打分。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文明个人”。
2、不断优化、美化学生就餐环境。我校学生食堂始建于2002年,2008年利用国家项目资金进行改扩建,现在已能容纳1000人进餐。餐厅、操作间、贮藏室、仓库等宽敞明亮。餐桌凳整齐洁净。食品卫生管理规范、保障有力。2009年,我校学生食堂被市教育局评为“放心食堂”。在这舒适、温馨的餐厅里用餐,学生不但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膳食,还学会了礼让、关爱等文明用餐的礼节,更多的是让学生懂得了珍惜粮食的意义与价值。合理的膳食,丰富的营养,使得学生有了充沛的精力从事一天的学习,特别是许多留守学生面黄肌瘦的小脸,也慢慢的泛起了红晕,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从此也精神大增,多数学生倍感自己的记忆力在不断增强。今年暑期,我校将投资5万元对食堂内部设施进行添置和提升,进一步优化、美化学生就餐环境。
3、“多管齐下”,倾情呵护留守儿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我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关爱留守儿童。据统计,我校目前有“留守儿童”295人,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学校认真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均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以及父母务工情况和联系方式等作了详细的记载。二是经济上大力支持。“留守学生”大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优先对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问题。三是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留守学生”。要求班主任教师要经常对“留守学生”进行家访,建立“留守学生”与教师的结对帮扶制度,让教师充当“留守学生”的第二监护人,使部分监护人长期缺位的“留守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要求“留守学生”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书信或通一次电话,加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亲情联系。抓住春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的机会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留守学生”家长共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二、德育引领,环境育人,倾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
1.德育引领,让学生健康成长。我校不断突出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巩固德育成果,切实抓好德育教育。通过扎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全方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人性的人,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遵守行为规范,争创文明学生”是学校向每个同学提出的口号和要求。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学生一日常规》,经常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制定了一套检查评比制度,如卫生评比、“两操”评比、爱护公物评比等。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设立值日岗等监督机制。评选文明班级和“优秀”学生,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学校还运用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记录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近年来,学校的好人好事不断增多,学生文明守纪的习惯已初步养成。
2、活动育人,让学生快乐成长。我校始终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一是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体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学校根据学期特点组织国庆节及青年节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绘画展、书法展、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等,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二是组织队列及体操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赛、冬季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依此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是每年清明节组织共青团员和优秀学生代表分别到大悟烈士陵园、红安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炎帝神农公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感受始祖文明的魅力。四是举办法制讲座,鼓励学生争做文明守纪小公民。
3、环境育人,陶冶学生情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外语角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通过栩栩如生的画匾,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古韵经典的文化长廊,富有个性的班级布置、内容丰富的宣传橱窗和独具匠心文化广场,让墙壁说话,让角落生辉。让每位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高雅的情操。
三、质量兴校,素质强校,全力创建学生求知的学园 1.坚持人本管理,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一是抓名师效应,铸高尚师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始终把榜样教育与制度推动有机结合,使追求高尚师德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校市级师德标兵毛清元同志扎根乡村教学二十年,呕心沥血献身教育,因患胆囊炎、胃溃疡两次昏倒在讲台上,都是师生们把他送到医院,他病未痊愈又回到教室;市级师德标兵邓柏亮同志爱生如子,先后为二十多名学生付医药费、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他潜心教学教研,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励;他淡泊名利,多次将评优表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开展“学师德标兵,铸高尚师魂”的学习讨论活动,对照身边真实的感人事迹找差距,让大家自我加压、自主进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抓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学校注重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我校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评选培养”活动,并以此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还十分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充分利用市教育局组织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输送年轻的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前往城区学校“结对拜师”,以期学习那里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科学的管理经验和育人策略;另一方面邀请城区学校乃至市级教学能手和教学专家为我校教师作理论上的“充电”和“洗脑”,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上的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一是以“常规”为本,狠抓教学环节与过程的管理。积极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快乐学习,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坚持德育引领,强调文化育人,以生为本、师生相长,打造道德课堂,构建快乐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善于总结,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道德课堂。二是建立了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师备课、上课、课程纲要、作业批改、考核评价、教学质量分析均有明确要求,并由教务处和各教研组负责检查落实。每学期初学校提出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与计划,教务处拟好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组织教研组制定好学期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各科任教师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学校要求教师备课时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要求授课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能力的培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发展优秀生,特别关注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向课堂要质量,重视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与精选,作业批改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考查评价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2013年中考我校正取市一中46人。
3、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二是是充分利用各功能室组织实验教学,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农村学生的梦想。能在理化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提高技能;能坐在优雅的图书室,博览群书;能在音体美教室陶冶情操,发展爱好,所有这些都是均衡发展带给我校学生的实惠。2011年,我校在投资1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理化生实验室的基础上,今年又充分整合两校原有资源充实和完善我校功能室建设。三是积极申报数字化教学项目,打造数字校园,实现教育管理智能化、课堂教学网络化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四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完善大课间机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组建了由校团委牵头,各年级组和班主任参加的心理辅导网络
四、共享教育公平,着力创办和谐校园。
1.学校十分关注生活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是接受上海交大成功人士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对部分困难学生的帮扶。二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困难学生结对帮扶,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爱护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完成义务教育。三是组织师生捐款,对特困和重病学生进行帮扶。2013届学生胡智杰因患脑肿瘤,花去家中全部积蓄,是全校师生捐款两万三千多元,让他渡过难关,成功参加毕业考试。
2.学校坚持小班化教学,在招生、分班、任课等方面都做到公正、公平,不办“重点班”,不办“快慢班”。3.学校每年以形式开展“防辍控流”工作,制定了防辍工作制度和奖惩方案,确保每位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采取“预防与动员”并举,保证义务教育的落实。我校七
(四)班学生朱欢欢因家庭困难,辍学打工,学校与该村村委会联系,村校联动(村委会帮扶一部分,学校免除生活费)解决了她的困难,朱欢欢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学校
4.“两免一补”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及时兑现,全面促进了“防辍促控保学”工作。
第四篇:林业局倾力打造县域绿色产业经验材料
要金山银山 更要青山绿水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林业局依托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油茶林、楠竹低改新造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深化“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绿色生态理念,不断更新项目建设思路、创新项目建设机制,倾力打造县域绿色产业。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万亩,长江防护林9000亩,建设油茶基地20万亩、楠竹基
地18万亩、国外松基地3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47.3%增加到47.8%,在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净增绿地面积1884亩,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人,年创产值6.1亿元、年创利润2.2亿元。
一、齐抓共管,营造全民参与的项目建设氛围。我县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80.6万亩,其中有林地17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3万立方米,立竹蓄积量1850万根,年林业生产总值超过6亿元,是一个山林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计划“十五”、“十一五”期间,完成12.8万亩退耕还林、30万亩油茶林新造、低改和30万亩楠竹林新造、低改。为确保项目建设的如期实施,县林业局广泛宣传项目建设意义(环境保护、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子孙受益),使全县乡镇、村组和广大人民群众形成项目建设共识;为确保项目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效果,实行班子成员分片负责,技术人员分乡镇包干,县乡两级层层办点、层层示范的工作模式,项目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依托项目建设,重点突出楠竹、油(绿)茶、国外松等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引进林业产业化企业,实现项目建设与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多措并举,突破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在项目建设中,国家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建设成本的30%。面对如此大的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县林业局审时度势,科学应对。
一是争取乡镇财政对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谭家山镇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和实施连片规模承包开发山林的奖励政策,镇财政预算列支奖励资金15万多元。
二是鼓励村民连片规模承包开发。目前,全县已有承包面积50亩以上的造林专业户110多户,承包经营山林近万亩,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其中,梅林桥镇梅林村张永球、响塘乡侯田村村主任扶志平分别承包油茶林300多亩。
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在引导、扶持羊鹿茶业、船形茶厂、仙女竹业、青山木业等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引进**润芝油茶开发有限公司、**鑫发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农其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海阔天空茶艺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已累计投资1亿多元,新造低改油(绿)茶林3000多亩,兴办茶叶、茶油、竹木制品加工生产企业20多家,打造了羊鹿茶、船形茶、天子山茶油、仙女竹砧板、青山板材等10多个品牌产品,初步形成了种、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雏形。
三、创新生产方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从今年开始,所有新造油茶林全部采用受益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的湘林系列良种嫁接苗。按盛果期计算,仅此一项,每亩每年为农民、企业增利2000元。为缓解良种嫁接苗的供需矛盾,降低品改成本,县林业局积极争取省林业厅在我县石潭镇建立年产50万株的油茶良种嫁接苗生产基地。同时,在全县推广林地垦复机械化作业,不仅保障了垦复质量,而且降低了垦复成本,预计每亩节约170元。
第五篇: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一、德令哈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德令哈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青海西部园林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德令哈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植被覆盖率达到28%,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到6840亩,人均绿地面积达6.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48%,有效地改善了德令哈市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生态环境及城市面貌大为改善,城市水系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体现了“高原山水园林城市”文化特征。2009年德令哈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11年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城市”。
德令哈市“十二五”林业规划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城市绿化面积达2.25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同时,以梭梭、白刺、枸杞为依托,开发林业文化;以可鲁克湖、托素湖、哈拉湖湿地为依托,开发湿地文化。把高原探险、荒漠景观与打造旅游品牌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林产品,使林业文化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促进绿色发展。2011年12月海西州安排部署了柏树山森林地质公园开
发建设有关工作。柏树山位于德令哈市北部,是保存较完整的高原草地、森林、岩石风景旅游区。
二、德令哈市园林绿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用“绿色发展”理念审视德令哈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绿色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来衡量,德令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够强。全市森林覆盖率仅达到2.84%,整体生态环境脆弱。
二是城市绿量整体不足且精品少。从国家园林城市主要指标看,人均公共绿地(50万以下人口城市、秦岭淮河以北)国家标准为8.5平方米,德令哈市人均绿地面积为6.4平方米,还差2.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50万以下人口城市、秦岭淮河以北)国家标准为34%,德令哈市建成区绿地率是28.48%,还差5.54个百分点。绿地的服务功能不健全,特色不明显,特别是部分重点地段的绿化不能突出园林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是园林绿化科研滞后,特别是信息化滞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基本停留在手工城镇绿化作业、经验性作业,缺少定量的技术理论支撑,远未达到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
四是城市水系周边绿化还处于摸索阶段。植物群落的种类选择、构建模式还不够科学,对适于水岸绿化的两栖植物及水生植物研究很少。
五是城市绿化应该淘汰白杨树。德令哈市区还有不少白杨树,应
该逐步被淘汰,换种成其他树种,如圆叶榆等树种。淘汰白杨树首先是因为白杨树属速生树种。生命周期短,栽种三五十年以后,树根和树梢就会出现腐烂干枯的现象,遇到刮风下雨,特别是对于高原地区每年春天还是要经历风沙的洗礼,尤其是沙尘暴,极易造成树枝断裂掉落地面,砸伤过路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其次,白杨树还是一种环境污染源,每逢春季,杨絮纷飞,漫天飘散,无孔不入,不仅有碍呼吸,刺激眼睛,还容易传染疾病,甚至引起不少过敏者病疾复发,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小的危害。全国很多城市都已经逐步淘汰了白杨树。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德令哈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搞好生态园林建设规划
立足全省“生态立省”以及海西“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德令哈市市情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研究制定生态园林建设规划和研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可行性。
(二)园林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
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2011年格尔木市成功探索出适应高原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垂直绿化方式。在垂直绿化植物品种上选择了浅根、耐贫瘠、耐旱、耐寒的强阳性或强阴性藤本植物,以山荞麦、五叶地锦为主要品种。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立体绿化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其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绿化面积。
(三)发挥河流湖泊湿地的优势,加快水系恢复保护及环境整治
首先是发挥巴音河穿城而过的优势,在市区南面的开阔地,建设大面积的水上公园,营造湖城景观。在注重陆生植物的同时,进行两栖及水生植物的可行性研究。大力增加水面面积,这对市区绿化美化和改善市区小气候都有帮助。其次是实施湖泊湿地的保护与治理。对戈壁到克鲁克湖的沼泽地带(湿地)实施整治(有20多公里的河段)。建设湿地公园和自然湿地保护区。
(四)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为主
首先本地植物经历了几万年的洗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是最好的植树品种。如在草坪上可以试验种植本地植物厥麻来代替草。厥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抗旱、抗寒、粗放管理,整个植株呈粗网状平铺在地面上,非常美观而无需人工修剪。其次是继续引进适合德令哈地区生长的优良园林植物,丰富园林绿化景观。
(五)以绿量为主,大力提高绿色覆盖
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提倡小的街头公园、绿地、广场、乔灌花草合理搭配;逐步完善城市环城路绿化,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环城生态带;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突出朴素、自然、简洁的风格,形成德令哈高原园林特色。
(六)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在改革创新上积极突破。一是要全面拆墙透绿。拆墙透绿,拆掉的是围墙,拉近的是机关
单位与百姓的距离。拆墙透绿工程既是创建园林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志。同时,拆墙透绿工程还有效地防止实墙上张贴非法小广告,杜绝了市民在实墙边角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现象。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全市“园林单位” 要占60%以上,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二是要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要广泛开展园林化单位、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这对在市民中形成爱绿、护绿的习惯,进而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要改革创新。要积极改革城市园林绿化体制,推行政事剥离、企事剥离、管养剥离,将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具体业务相剥离,通过深化城市园林绿化体制改革,达到既提高管理效能,又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
四是要健全并严格落实园林绿化规章。确定绿地范围控制线,实行“绿色图章”、“绿地认养”和“绿线”“冠名权”制度。建立以综合管理为骨干,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绿地认养制,严格落实门前四包和社区绿化责任制,严肃查处毁绿行为。
五是要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积极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施管理和指导,落实城市绿化规划,检查评估绿化项目,逐步形成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的、各方参与、地企
联建的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成果。
作者姓名:罗永红
电子信箱:hxdx_l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