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合同的角度对处理爱心捐款的法律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从合同的角度对处理爱心捐款的法律思考
蒋俊峰
1995年七月,广西横县地方税务局职工余辉被确诊为慢性粒性白血病,需要25万元多元进行骨髓移植,同年12月22日,横县地税局向全国地税系统发出了紧急求援信,并表示地税局将对捐款进行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抢救上,信的落款是广西横县地方税务局(加盖了公章),并注明了转帐开户行及账号。截至1996年6月5日,共收到四川贵州海南等全国各地的193笔捐款,共计22万余元,但爱心没能留住余辉的生命,共用去医疗费用9.8万余元,还有14万余元,地税局以工会的名义把钱存在银行,余辉的父亲要求把这14万余元作为余辉个人的遗产进行处理。(详情请见2002年11月4日扬子晚报B3版报道:捐款能否当作遗产)
类似的纠纷并不少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国首例追索募捐款案。
1997年12月23日,全国首例追索募捐款案,在陕西省礼泉县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审理。原告杨尔特,男,12岁,因患白血病无力医治,向社会求助,在礼泉县有关领导的建议下,由陕西省礼泉县教育局(以下简称教育局)、中国教育工会陕西省礼泉县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工会)联合向全县师生发出了“向杨尔特同学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倡议书,倡议全县师生为杨尔特捐款治病。教育局、教育工会先后收到30个单位的捐款,共计40482.05元。教育局、教育工会将其中1万元支付给杨尔特,2.2万元支付给其他四位同样患白血病的师生,余款存入银行。原告向教育局、教
育工会索要其余捐款未果时,遂将教育局、教育工会推上了被告席,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如数返还募捐款并赔偿原告为索取募捐款造成的经济损失4569.20元及精神损失3000元。
礼泉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后,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原、被告双方对本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募捐款所有权的权属问题,二是《民法通则》条款的适用问题。
原告认为:原告与捐款人之间形成赠与关系,与被告之间形成代理关系。捐款人为原告治病捐款,被告为30个捐款单位出具了“为杨尔特募捐款”的收据,因而原告是募捐款的所有人,有权获得全部捐款,被告作为募捐款的收集人,是原告杨尔特的代理人,被告将给原告的募捐款挪作他用,侵犯了原告即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属侵权行为,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最高院意见)第129条“赠与人明确表示将赠与物赠给未成年人个人的,应当认定该赠与物为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63条第二款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予以判决。
被告认为:原告与捐款人之间的赠与关系不成立,被告不是原告的代理人。本案属于捐赠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赠与,它不是由赠与人直接将赠与物交付受赠人,而是由被告间接转赠给受赠人,只有捐赠人认为被告违背了他们的意愿,没有尽到把捐款交给杨尔特手中的义务时,他们才有权请求被告履行转赠义务,原告无权主张该权利。赠与是实践性的法律行为,被告将募捐款中的1万元转交给了原告,这1万元捐款的所有权归原告所有,其余捐款未转交原告,原告对其余捐款不享有所有权。其次,原、被告在这次募捐活动中,虽然发生了《向杨尔特送温暖、献爱心》的倡议书,但它是以被告的名义发出的,并不是以杨尔特的名义发出的,原告杨尔特只是一个特定的捐助对象而已,因此,原、被告之间的代理关系不成立。再次,被告同时认为,这次募捐活动,从捐赠目的看,并非为原告一人治病捐赠,还应包括其余四位白血病患者,被告将2.2万元支付给其他四位白血病患者是成立的。应依据《民法通则》第72条“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和最高院意见第128条“公民之间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交付为准”的规定予以判决。
经过6个多小时的庭审,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礼泉县人民法院当庭进行了宣判,认为:“原告杨尔特因患病,向社会各界求助,被告礼泉县教育局、教育工会得知后,向全县各校师生发出倡议书为杨尔特捐款的行为,弘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告以原告杨尔特名义倡议并收取的捐款,应归杨尔特所有,并应及时付给杨尔特,但礼泉县教育局、教育工会将其中1万元付给杨尔特,其余30482.05未付,显属不当。故原告杨尔特请求被告给付以他名义收取的募捐款的剩余部分,依法应予支持。原告要求赔偿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精神损失费,因无证据支持,本院不予采信。
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134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1)被告于判决生效后立即付给原告捐款30482.05元。
(2)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礼泉县人民法院是适用《民法通则》第4条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审结此案的,如果从合同的角度出发,此类案件该如何处理呢?本文以能否把这笔爱心捐款作为遗产处理案为例进行分析(事实上,一二审法院对此案做出了不同的判决)。笔者认为处理本案的关键在于确定这笔捐款的性质和所有权的归属,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本案中,横县地税局向全国地税系统发出了紧急求援信,这实际上是一个要约邀请,也就是希望全国地税系统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各地的好心人纷纷慷慨解囊,把捐款寄到地税局指定的账户上,是一个要约行为,是向横县地税局订立赠与合同的意思表示,横县地税局受下捐款是承诺,经过这样的要约承诺,捐款者和横县地税局之间订立了一个赠与合同,这个赠与合同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附义务的,因为有很多捐款者明确指定了捐款的用途是给余辉治病,即使有些捐款者没有明确捐款的用途,但他们捐款的用意是鲜而易见的,况且横县地税局在求援信中已明确了捐款的用途,故应当判定这些赠与对赠与财产的使用附有条件,受赠人应当按照赠与人的指示和自己的诺言履行双方约定的义务。那么,受赠人究竟是谁呢?可不可以是余辉个人?笔者认为,不可以是余辉,只能是横县地税局。理由如下:
(1)赠与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捐款者和横县地税局。余辉不是合同一方,受捐款的只能是横县地税局,不能是余辉。
(2)有观点认为,余辉是特定的受赠人,横县地税局仅是对该捐款行使财产代管权,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横县地税局享有的对捐款用途的监督权。因为本案中的横县地税局享有监督权,能够对捐款的使用进行监督,防止这笔钱用于对余辉进行治疗外的其他方面,如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制止并纠正.这种监督权是基于捐款者对捐款用途的指定和地税
局自己的许诺而产生的,对捐款的使用者而言是监督的权利,对捐款者而言,却是监督的义务。因而,不能放弃这种监督权。现在不妨假设这笔捐款属于余辉和其家人所有,余辉和其家人就享有这笔钱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想怎么处分,他人无权干涉,而实际上这种监督权可以对抗所有权,所有权受到监督权的制约,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的.所以这种假设不能成立,余辉不享有捐款的所有权.只有让地税局享有捐款的所有权,才能解决监督权优于所有权的矛盾。
(3)或者可以认为捐款的所有权归余辉和其家人,横县地税局享有的监督权是赠与人授予的,是地税局代理赠与人行使的。这种情况下,监督权对抗所有权是合法合理的,既然是代理监督,地税局就更应该忠实于被代理人,更好的行使监督权,以履行对被代理人的义务。如果捐款不用于给余辉治病,可以代理赠与人行使撤销权.因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可以向受赠人要求返还赠与的财产。由于余辉死亡后,受赠人无法按照约定履行这样的义务,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实际是违约行为,而违约责任是一种严格责任,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不应当在有过错时才是不履行,没有任何过失的无法履行也是不履行,而且这个不履行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病故不属不可抗力)造成的,因此,赠与人应当享有撤销权.故地税局作为赠与人的代理人有权利撤销这样的赠与。
所以,无论这些捐款是捐给地税局的,还是捐给余辉的,最终这些钱应当保留在地税局,而不是余辉的家人手中。
现余辉之父以原告的身份把地税局告上法庭,由于案件的处理牵涉到捐款者的利益,捐款者可能想行使撤销权,但捐款者远在其他省份,不知道案件情况,不知道已经发生了行使撤销权的原因,应当由法院发布公告通知捐款者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较为合适,由于第三人可能考虑参加诉讼的成本而不一定愿意参加诉讼,故要求第三人在一定期限内以信函的形式申报权利并说明对捐款的处理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如第三人(赠与人)在规定期限内说明其捐款如何处理, 按其意思办理,如果没有以一定形式申报权利,视为放弃(赠与人的撤销权仅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可以放弃),横现地税局有权按照自己的主张将这些捐款按比例退还给捐款人,或者捐给当地公益事业。
第二篇:从法律角度浅析网络谣言
从法律角度浅析网络谣言
背景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讨论的队伍之中。然而,加之网络“治安”的缺失,一切信息的交互都是“凭良心”在进行。很显然,随着网民基数的激增,道德已经无法起到维护作用。很多不安好心之人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造谣,有些甚至是带有攻击性和反动性的信息。
此般信息的流入使得网络之河泛起污浊。应对此种情况,各大通讯网站公司纷纷扩展实名注册的管理。时至今日,基本可以实现信息来源可查。但是,这并不能杜绝谣言。依然有人铤而走险,或者是不明就里地胡乱发送。
既然有人做错了事,而责任人又可以查到,法律就可以发挥其作用,那么,法律在新世纪会拿出怎样的姿态?是不是散布了谣言就会受到处罚?
事例
我们不妨先看看几个被媒体报道的谣言及其处理的消息。5 月31 日,“站在墙头等红杏”在温州某网上论坛转贴“抢劫不如去炒股——市公安局宣”的横幅图片,并自称是自己开车经过瑞安塘下罗凤花园时所见,被温州警方治安拘留。
太湖蓝藻污染期间,无锡市民丁某自5月31日起向130余人散发“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的手机短信,受到无锡警方治安拘留。
黄、萧、蔡三人将今年3月19日至5月31日广东信宜市共发生的6宗歹徒强拉妇女上车抢劫强奸的案件“制作”成“奸杀女生、盗卖器官、凌迟同胞”等谣言在网上传播,受到治安处罚。
7月5日,四川广安3名男子在汽车站附近闲谈,捏造“公交车翻到渠江大桥河里”的事实并被他人广为传播,导致市民争先恐后到渠江大桥观看,被广安警方处以治安拘留。月18 日济南暴雨之后,网名为“红钻帝国”的某婚纱影楼员工李某在某网络论坛大量跟贴称济南银座购物广场淹死了人,被济南警方治安拘留。
„„
法律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看到警方对于谣言传播者采取了拘留等治安处罚措施。法律上有那些规定呢?
关于应受处罚的谣言,我国法律有两处规定: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一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一款“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近期,相关部门又发布了一条针对网络谣言的处罚规定。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思考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我提到的一个问题:谣言与处罚。从上面的法律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相关处罚所针对的对象并非所有谣言,也并非所有参与谣言传播的人。
“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就要受处罚,不一定以散布谣言为手段;而谣言如果不足以“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则不应该受到治安或刑事处罚。是否已经或足以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而不是所散布的信息的真伪,才是处理谣言案件的出发点。
对于网络谣言,又有人会问:有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或者玩笑帖子,然而被他人断章取义或者简单当真了,并加以转发传播。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这样造成的后果也并非发起者的本来目的,而且推动的主力明明是传播者,此时的责任人又该如何裁判?
前文提到的条例中已经清楚表明,警方采取措施的对象也只是谣言的源头发起者,而并非所有的传播者。诚然,很多情况下,发起者的一些随心之语,被围观者误以为真,而后才造成了影响。但是,我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发起者的确是谣言的源头;
第二、如果他的确使用一种正常、可以被理解的方式开了一个玩笑,这个信息不会被扩散。比如他讲完后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既然被他人散布了信息,那么至少发起者在当时阐述时使用了不合理的方式。
第三、如果是被人断章取义理解,而后他人去传播,那么那个错误理解并传播的人才应该算是发起者。
所以,谣言的传播凡是造成了不良后果的都要负起法律责任,警方也有相应的强硬措施来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从宪法的角度再看看谣言问题。对于谣言诽谤的问题,有人提出:“按宪法规定,我们拥有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言论。” 这句话没错,但是,我认为禁止谣言也是宪法的意志体现。每个人都有自由,那么我们就不能去侵犯他人的自由。言论自由没错,但是,倘若我们所言是虚假、攻击性的,那必将对他们应该被保护的权利造成损害。那么,我们的自由又何从谈起。
所以,我们解读法律不能简单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更应该站在相互关系甚至全民利益的角度去解读,这也正是法律最初的意义——人民意志的体现。
新时代青年人该有的意识和行为
最后,我们抛开法律,再看看这些例子。
在诸多例子中,我们都发现,强势围观并且主动转发的群众才是主要推动力,那么作为21世纪先进知识分子的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表率作用呢?
第一、明辨是非。在一些信息的灌输,尤其是在一些语言激烈的评论的灌输之下,很多人都会选择相信。但是,倘若我们就这样相信了别人,大学也白读了。你如何能确定对方所言非虚?我们应该做的是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信息,在做出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后,再去加以评论。而如果我们无法获得必须的信息,那就不评论嘛。
第二、小者不予理会,大者引导旁人。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再来看看参与评论的意义。其实有很多事情虽然传得沸沸扬扬,但实际意义并不大,比如说传XXX的坏毛病。这些东西并不值得你去议论,那就让他随风飘去即可。
而倘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比如很多人都说蒋介石这不好那不好,但倘若我们真正去了解了他,则会发现其实蒋介石不仅爱国而且刚毅。这个问题很有纠正的意义,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妨对身边的人述说蒋介石。
总之,我们大学生一定不能急躁冒进,虽然不可避免但也要加以克制,我们要依据事实,正确判断,就像浙大的校训一般:求是!
参考文献
【1】杨支柱,政府不是“真理府”[Z] 【2】王娜,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J],今传媒,2013年11期,p59-60
第三篇:从法律角度浅析典型夫妻关系 赵树理
从法律角度浅析典型夫妻关系
——以赵树理本人的婚姻及作品为例
摘要:夫妻关系常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漫漫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知识分子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在当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已然普及,而新婚姻法的颁布更是使之深入人心。
关键词: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婚姻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一统中华直至今日占据主导地位的婚姻类型,莫不外乎两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已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由此,男女平等和睦的的夫妻关系也顺利取代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
在那个特殊的20世纪里,无数炎黄子孙见证了这开天辟地的变化。普通的人们,早已随风湮没。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文学创作者用自身,用笔墨记录下了这点点滴滴的改变。
赵树理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经历了两段婚姻,这两段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一为男尊女卑,一为男女平等。正是赵树理自身的婚姻极好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原型,也完美地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夫妻关系。
赵树理的第一次婚姻。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是一个闭塞的山沟,封建思想浓厚。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在他15岁之时,可以说是一门典型的包办婚姻。与他结婚的姑娘是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据资料记载,这女子是一个颇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高大结实。相比之下,刚刚步入青年的赵树理又矮又弱,颇有“小女婿”之感。结婚之初,由于从小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头脑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起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当时他只是一名高小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也有限,对妻子的一些苦衷不以为意。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妻子对他倾诉日常生活之苦,想从他那儿寻个精神安慰,他总是以为这些小事无关圣贤之道,因而置之不理,有时还加以斥责,使妻子颇感委屈。遗憾的是,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赵树理晚年回忆起与马氏夫人8年的夫妻情分,时有内疚之感。
同时,在赵树理的作品中也不乏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例如《孟祥英翻身》中孟祥英与梅妮的婚姻便与赵树理的第一段婚姻颇为相似。在作品开篇,作者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有两个村子,分别住着牛孟两个大族,世代婚姻关系不断。孟祥英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包办嫁给了梅妮----一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孩子。同赵树理一样,其作品中的梅妮并没有把妻子当成自己的家人。不但要忍受婆婆的蛮横无理,同时还要默默接受丈夫的拳脚相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作品正标题下加的四个小字“现实故事”。可见当时这样的婚姻与家庭并不在少数。男尊女卑的婚姻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古代,除了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权威之外,法律便是国家的另一个权威所在。1912年,溥仪下台。之后的数十年,虽新思想不断传入,占据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意识的依然是封建落后思想。男尊女卑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的常态,它不仅渗透于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当中,更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之中。
一、婚姻仪式。“六礼”是古代婚姻缔结的基本制度规定。“六礼”分为: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从具体的“六礼”仪式便可以看出,男方是占主动地位的。
二、婚姻形式。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常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名女子,这并不是皇帝才享有的特权。贵族们甚至以妻妾的多少作为财产和地位的象征。俨然,女子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地位。
三、婚姻状态。由夫权统治下的婚姻生活。娶妻进门,并不是多了一个家庭成员,而是相当于多了一个变相的家庭奴仆,夫为妻纲的思想深深植入了人的内心。
四、婚姻解除。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中国古代离婚制度主要包括七出、义绝、和离、违律婚断离等制度。该离婚体系以七出为基础,以义绝为手段,以和离与违律为婚断离为补充。在中国古代社会,“七出”曾被长时间实行。“七出”是丈夫出妻的七种理由,针对妇女给出足够的理由,便可以抛妻弃子,而七出之罪中有的罪名并不是妇女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
五、定罪量刑。夫与妻是不作为法律上的平等主体的。夫犯妻是尊犯卑,而妻犯夫是卑犯尊。同一行为,夫妻位置不同,量刑上便不同。
当然,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所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普通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继而夫妻关系有了开天辟地的变化。
赵树理的第二次婚姻。接受了先进思想的赵树理在第二次婚姻时,已然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他的第二位妻子名为关连中。但婚后赵树理先是在外地教书,后来又参加抗日工作,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据记载,在赵树理投身革命的几年中,一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关连中身上。她贤良淑德,任劳任怨。虽然赵树理一走就杳无音讯,左邻右舍更是众说纷纭,但是关连中却始终如一。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继续顽强地、艰难地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穷苦家庭。后来的日子里,赵树理曾多次感激地说过:“在我这个家里老关有功,她是家长,我只不过是家庭成员之一。”“文革”开始后,赵树理被打成“黑作家”,他的作品被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他本人也遭到肉体上的残酷迫害。关连中为丈夫吃了不少苦头,但她毫无怨言。当造反派对她进行人身攻击,骂她是“黑帮的老婆”时,她毫不示弱地回答:“做黑帮的老婆是我的本分!”
这是一段不平凡却充满平等和睦氛围的婚姻。赵树理虽为革命而奔波,未能很好地承担起一个家的重任,但却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男女平等的思想。同样,在他的作品中亦有一对夫妻的早期婚姻生活与他的第二段婚姻颇为相似。《福贵》中的福贵和银花。我想,在赵树理写作这一部作品时,必然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关连中,或是直接以自己的部分婚姻经历改编入小说也未可知。作品中,福贵虽然是为生活所逼,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个人物形象,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依旧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棵毒草。可在银花看来,福贵是她一生的归宿。面对七八年没有音信的丈夫,银花没有动摇,只是守着两个孩子等待曾与她亲梅竹马的丈夫回家。面对邻里对福贵的唾骂,银花只说,“是你们不摸内情,俺那个汉不是坏人。” 的确,从另一个角度看,福贵仍然是一个好丈夫,银花的等待、信任、维护是值得的。有了钱,他时常买些好东西给银花和孩子,没有钱,任凭饿几天,也绝不回家剥削银花。按照大团圆式的风格,银花和富贵也算是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或许是时代局限,在赵树理作品中,这样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可以说仅此一例。
赵树理生活的年代,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初步显现。当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已经普及。新婚姻法的出台更是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权益,进一步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原则。
一、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比如,夫妻双方有平等的姓名权,人身自由权,双方都有选择职业,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置权,另有约定的,从约定等等
二、男女双方在结婚和离婚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双方都享有婚姻自由(结婚与离婚)。登记结婚后,根据双方约定,任何一方都可以成为对方家庭的成员。离婚时,双方在子女抚养、财产处理等方面的权益同样受法律保护。
三、父与母,子与女以及其他不同性别的亲属,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家庭成员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依法享有的义务,均不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夫妻关系的处理需要法律的正确导向。但它又不同于法律中的问题处理,直接而有力。同时它也不同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对夫妻都是一个独特的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夫妻关系更需要双方的精心呵护。夫妻相处的核心是爱,而夫妻的平等是爱的基础。
作为女子,我庆幸自己身在当今社会。作为有着高度文明的人类,不应为男尊女卑的思想所蒙蔽。虽然在少数地区仍然奉行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我相信,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是时代的大趋势所在。
第四篇: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 副本
从法律来看食品安全问题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事实却是广大人民并没有很好的享受到食物所能带来的欢乐,反而越发的不得不时时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吃食,这个实在是可悲。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监管不力。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一、背景介绍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2010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7月份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共有422种产品上黑榜,依云矿泉水赫然在列,有超过9.6吨的产品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2011年7月26日晚,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报道,在成都经营的连锁火锅店“老堂客”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制售火锅油。2011年8月8日,有媒体称,全国每年消费330万吨左右的食醋,其中90%左右为勾兑醋。浙江工商部门2011年8月16日抽样检测了3万盏血燕,结果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350倍,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2011年10月,青岛一消费者在美素奶粉中发现活虫,经销商却要求消费者证明活虫国籍才能赔偿。11月,西安一消费者称在雅培奶粉中发现甲虫,雅培回应未开封奶粉出现固体异物块或小虫的几率为零。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均陷“细菌门”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开始畏惧在中国生存,并且开始思考关于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状况分析
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也都处于惶恐之中。每天的新闻,每天报道,问题依然存在,似乎好愈演愈烈。调料,水果,馒头等等的这些,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
无良的生产商,松散的管理机制,为了利益,而让我们整个社会,群众为其背负后果,获利的代价未免太大。一个社会,食物问题频发,我们何以依赖,何以去相信。
个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也好,地方也好,都应高度重视。重视,不是口头,落实责任,切实实际去完成监督完成管理工作。其次,对生产家,各个行业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对其违规违法的行为需要加大处罚。另外,把舆论监督更好的引入到其中,强化一般消费者的监督作用,运用媒体舆论更好的引导。此外,对于厂商本身,各个食品进入及流通环节也要做好质量检测,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愈演愈烈,各种悲剧惨剧,希望日后能得到改善,得到解决。毕竟,一个连吃什么都不放心的社会,生活其中并无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可以引用某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牛奶里掺三聚氰胺,火腿肠里加瘦肉精,粽子添加防腐剂。”玩笑归玩笑,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十分严峻,从当年的阜阳毒奶粉到而今的双汇瘦肉精,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面临着不安全的食品市场,为自己的饮食安全而担忧。为此在法制建设方面,急需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完善。
从《食品安全法》中我们能看到,其第九章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如“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依法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纵观这些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较之消费者、公众所受到的食品问题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任然微不足道。
虽然《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拘役至无期徒刑,并处的刑罚。但是食品安全生产的主体包括了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刑法应该是最后的保障,不能轻易启动。那么,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需要更加严厉。在民事责任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足够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生产者对于食品安全危害的处罚具有畏惧感,尽可能符合生产标准,提供安全食品。在行政责任方面,对于食品安全负责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故意、失职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处罚。
三、合理化建议
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真令人担忧,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有人还会弱弱的问一句:现在我们还有什么能吃?如何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想最核心的还是要靠我们国家的法律,虽然我们的立法也规定了很多,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来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食品安全的规制,分别是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所以监督体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那些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经商道德。
首先,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罪名主要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等。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保障民众健康和安全,检察机关应当重视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服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立案决定的投诉的办理,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移送警方立案侦查。检察机关还应当加强审判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和执行效果;重视深挖案件背后可能存在的职务犯罪线索,对发现的国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查处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中涉嫌徇私枉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线索的,将及时移送,认真查办,从严惩处。我想从刑法上来规制生产者和销售者,对我国加强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民法层面,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违约责任等。在行政法层面如暂扣、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罚款、拘留等。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体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们应该要从多方面来进行的规范和管制。
一,从消费者角度,要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从生产者和销售者角度,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加强和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者、销售者能够自觉安全生产、安全销售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从政府角度,完善相关机构以及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设立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机构,成立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领导,主要负责协调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措施,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以及食品安全技术的联合攻关,实行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便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综合监管和组织协调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和吸收目前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要认真研究分析与我国现存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问题,科学确定执法主体,提高立法质量,避免重复执法。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技术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程序,坚决杜绝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关标准。标准化工作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全球食品市场竞争的技术依托和目前我国食品生产规模化和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之一。可以在全面清理现有食品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我国统一的食品标准体系。
(四)通过网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和信息系统,保证上报途径简便、畅通,信息及时、准确,为食品安全监察的指挥调度和重大事故的依法处理提供客观、权威的信息来源。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通报和交流,促进信息的合理应用。
最后,加强舆论的监督。我觉得这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通过电视、报纸一曝光,企业信誉受损,对以后的经营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每一个企业最注重的也应该是商誉。现在也只有在“3.15晚会”上会曝光一些产品,那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对检测不合格的商品对该企业也可以予以警告等,如果屡教不改,隔一段时间在黄金时段的新闻中予以曝光。
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做到执法不委托,监管不推托,应急不懈怠,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链,依法依规整顿,切实解决餐饮服务监管中的突出问题。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如下探讨。
一、以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会应付考试,把学习创造当成深重的负担,而不知道科学探索中的乐趣,是绝对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创造思维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都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这个人必然是自卑的。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孤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二、创新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培养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长大以后很难改变。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
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在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有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职业人格品质。
⒉正确定位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按照传统教育观念,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产生品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其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在青少年发育的某些心理年龄上,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公认价值观、道德观及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特点。其次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所致。美国教育家对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逾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蕴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少年会大胆地向权威和制度挑战,正是这些敢于反传统的孩子,才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