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合集]

时间:2019-05-13 05:0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

第一篇: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

文章标题: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

摘要: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改革要求的压力,采取何种改革策略以及方式,实际上成为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首要问题。改革不是革命,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

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稳健

现在许多受到西方经济学熏陶的学者,使用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框架来套中国目前经

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其中不乏焦躁的成分,显然不能完全说明或诠释现在中国经济的一些现象,也就无法准确地提供解决之路。而传统的苏东经济理论,也无法支持或者帮助中国这部经济巨擎机械更好地运行。应该说,典型的西方经济学和苏东经济理论单独运用框套目前中国经济都会犯下以偏概全的毛病。

中国经济的核心动力来自于改革。我们的改革方式采取的是“先定框架,再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方式,也就是传统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语)。这种方式既有别于西方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中国改革是“渐进式”的模式,也有别于苏东的“爆炸式”模式,而且是中国特色——由强力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自我设计,并在微观让市场充分自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充分保证了中国市场经济化改革的健康、稳妥进行,确保了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新兴的大型经济体。由于事先计划及设计总会被快速发展的实际所突破,在没有充分认清这些预先设定的框架被突破的根本原因之前,中国政府总是要稳一稳,从而显得中国政府在一些经济领域开拓不足却谨慎有余。但是从实践上看,原苏东地区经济改革出现严重挫折,以及拉丁美洲经济改革陷入混乱,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对改革进行改革(Reformtoreform)的前车之鉴,仍是中国经济极力避免的严正问题。

目前,有关中国经济过热问题讨论很多,诸多学者对房地产以及股票散户投资者过于庞大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这种担忧与目前困扰中国政府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连并成了目前各派经济学者认为最有可能使中国经济泡沫化的区域。事实上,这种担心有其道理,但这些分析由于受到单纯的经济学眼界限定,使其很难反映这些事件的整体面貌。经济总是与政治相联系,是有着“有此必然有彼”的密切关系的,一句话是一个事物的两端,“一条线上的蚂蚱”。抛开中国与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的国际交往,世贸与中国等等背景,讨论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出现泡沫化,并急于向中国政府抛出种种改革方案或应对措施,不免会陷入两个预设的“成见”。第一是陷入目前以美国为首的8国集团频频向中国施压放开汇率的“成见”而迎合了大国需求。显然,以目前中国政府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所做各种准备而言,过早放开汇率,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目前许多诺奖学者支持的看法。第二是陷入在下放权力后,再回收权力,这有点象国企改革时走过的老路的“成见”,这种作法显然是用一种单一手法对由复杂原因造成的问题进行处理一样。快刀乱麻的结果是,本来可以理顺后可以织布的麻,却只能当作建筑用的下脚料。这与中国改革初衷在方向上发生了改变。当然我并不反对市场无法起作用时,使用政府权力,但必须有限度,明确限定在公共领域。实际上,中国经济改革所有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的政府等非经济部的“无影脚”踩住了市场的“无形手”,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想毕其功于一役有点天真与可爱,而迟迟不见行动或者动作迟滞将会使机遇擦身而过。

不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们对世界的主流判断是正确与科学的,和平、发展、和谐是当今世界的三大主题。尽管在局部会出现种种问题,但通过中国改革成果不断转化成世界经济动力和中国政府的斗争与争取也是可以消除消极影响的。因此,在这难得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斩断无影脚”,让“无形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庞大的改革一揽子计划。而且这更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设计和推动,以保证社会结构的根本稳定以及保持上层建筑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就是要对上层建筑进行修补完善,以适应正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这种主动性改革不是革命,自然要循序渐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农民工地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正在逐步加以解决,中国政府对经济问题的改革方向和决心是搞对头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时间上的耐心,并保持务实的期望而非浮躁的动物性赚钱带来快感的“跟着感觉走”。

《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

第二篇:中国经济改革

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

被称为“最后一个计划经济堡垒”的铁道部,在共和国改革史上第二次被并入交通运输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九龙治水”的局面,被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破题;互联网飞速发展催生的复合多媒体方面的服务与管理,因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合并而获得全方位覆盖。

大部制改革是政府对自己“动手术”,具体到相关部门,改革者就是被改革对象,因此容易形成“壮士难以断腕”的局面。政治学中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指出:首先,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其次,面对拥有的权力,官员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因此在选人用人时,一个官员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属下,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新的“庸政”和“懒政”。当下的政府改革简政放权,大原则已然形成社会共识,但在具体落实中,依旧需要对这样的情况保有警惕。

精简部门的改革,如何避开行政人员“膨胀—精简—再膨胀”的世界性行政机构改革难题?改革后怎样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权力该下放的下放,但如何预防获得管理权力的行业协会等滋生新的官僚主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即大部制改革如何跨越“帕金森定律”?

在此,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改革方式”问题。政府职能改革方案出台后,应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措施跟上,明确各个政府机构的权责界限、人员规模、经费预算,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化,避免天然的扩张冲动。同时,应结合现实中的种种案例,查找政府职能的缝隙盲区,厘清社会管理的交叉点和重合点,提高对权力部门工作效率的监管,保证各职能部门责任上的无缝融合。

其次是“改革执行者”。机构职能重新划分带来的阵痛,必然要平摊到改革者的肩上,砍掉自身多余的手,还给市场和社会,不仅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大局意识和自我割舍的牺牲精神。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这样的素质关乎改革的成败。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开宗明义: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本届政府任期内还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而跨越一个个“帕金森定律”式的改革险滩,实现民富国强,既要一往无前,又要冷静审慎、科学应对。(武雪梅)

第三篇: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随着快速而不均衡的增长给中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实施关键经济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与以往相比,IMF有关中国经济的最新报告的警示意味更强烈。报告称,中国日益迫切需要转变其严重依赖信贷和投资的增长模式。

IMF表示,中国现有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正在制造脆弱性”,同时“尽管中国仍有抵御冲击的有效缓冲器,但安全边界正在逐渐消失”。今年3月上任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已誓言加大改革努力,但尚未采取任何重大举措。

IMF表示,有必要采取“一轮果敢措施”,以确保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成功。该机构补充称,当务之急是“遏制整体信贷增长,阻止金融行业进一步累积风险。”

中国社会融资总量的存量(衡量经济中信贷总量的一种标准)自2009年初以来增加60%以上,显示杠杆率上升,导致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IMF表示,尤其令人担心的是,这些信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传统的金融体系安排的。

“再加上增长放缓,这不能不令人发问:这是可持续的前进道路吗?”IMF亚太部副主任马库斯•罗德劳尔(Markus Rodlauer)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6月,中国曾爆发一场“钱荒”,原因是中国央行不愿注入流动性,引发银行间利率飙升,信贷市场短暂冻结。IMF表示,这场流动性紧缩显示,中国央行有意遏制信贷扩张,抑制风险较高的放贷形式。但罗德劳尔表示,中国需要通过加快解除利率管制,来解决导致市场扭曲的根源问题。中国推动其经济转向消费拉动型模式的努力最近遭遇挫折。2011年,消费曾成为大于投资的增长贡献因素,但2012年底的一轮小规模刺激逆转了这个趋势。IMF表示,“朝向在更大程度上基于消费者的经济的决定性转变尚未发生。”

IMF还对中国政府的实际债务水平发出警告。据IMF测算,若计入政府融资工具和预算外基金的债务,去年“实际政府债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罗德劳尔表示,尽管这样的债务负担仍是可控的,但政府在财政上的回旋余地小于以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出台了巨大的刺激方案,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引发债务激增。随着中国经济再度放缓,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呼吁推出新一轮刺激。IMF敦促中国中央政府继续抵制此类呼声。IMF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75%,明年将增长7.7%,这两个预测都处于区间高端。但IMF表示,其预测面临的下行风险在近几周有所增加。译者/和风

第四篇: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及应对

策略

学生姓名朱子敬

学号2120131512指导教师彭鸿斌

专业班级应用经济学13研1班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1978年邓小平创导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实践探索,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坚持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强国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30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30年来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改革缓慢、基本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和巩固、收入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的威胁,严重干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中国急需进一步的经济改革来破除这些问题的干扰,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中国经济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研究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政策举措。

关键字:经济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政府

一、引言

1978 年 11 月,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三十年来以 9%的速度持续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在经济领域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近期有可能超过德国。中国如今持有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两万多亿美元,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头衔已经非中国莫属,还有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抛锚过的中国经济快车,历经了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前后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被金融海啸波及的悲惨境遇下,中国经济却冲破了各种金融的惊涛骇浪,没有收到严重的冲击。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企及的,在经历了最近一次的金融海啸洗礼后,中国经济依然能够逆流而上,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劲和巨大潜力。然而在这种种惊艳表现的后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与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恶化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投资过热而消费过冷,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再拖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中国必须继续推进经济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体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增长。

二、中国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大概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1.初始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革的重心在农村,农村改革的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相配套,实行了农产品调价、发展多种经营和集市贸易等措施。该阶段,首先是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后在1982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2.全面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9年“**”**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变成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模式。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改革微观转向改革宏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政治领域,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3.曲折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89年“**”**开始至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模式提出后,理论界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的思潮重新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出现了用行政计划替代市场的现象,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受阻,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4.深化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92年 “南方谈话”开始,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该阶段,对国有经济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特别是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放开了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建立了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加快了要素市场的培育步伐,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了长足发展。

5.攻坚改革阶段。该阶段从2002年十六大召开开始,迄今尚未结束。这一阶段比较容易的、浅层次的改革已基本完成,改革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更深层次的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改革越往前推进,难度也越大。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绩:经过这些阶段的改革,我们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

首先在制度方面,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基本废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业已确立,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商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基本到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其次在经济发展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13年和1978年比,我国GDP由3645亿元增加到56.8万亿元,在世界的排名上升到第2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二者平均年增长7%左右.三、中国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

1.制度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仍不够健全和巩固。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集体经济不断萎缩;三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陈旧观念、错误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清除。

(2)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到位。一是国有企业政资不分、政企不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国企产权改制方式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二是非国有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机制不健全,经营不完善,国民待遇未能落实;三是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四是大部分国有部门的职工和一部分农民的劳动力没有进入市场。

(3)市场体系不健全。一是商品市场发育不健全;二是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 场、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发育滞后;三是市场封锁问题严重,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四是市场垄断现象突出;五是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六是市场秩序紊乱,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和市场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4)分配体制改革滞后。一是财政支出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同一部门、同一单位内部平均分配现象依然严重;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四是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过大,按多种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收入所占比重过小;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5)政府改革缓慢。一是政府仍以“全能者”自居,对经济无所不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政府重私人产品生产,轻公共产品生产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三是政府重微观管理,轻宏观管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四是政府以直接管理为主,忽视间接管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五是政府行政层级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6)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质量不高;二是对外开放的步伐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过缓;三是在“请进来”的同时,未能很好地实行“走出去”战略;四是政府各级部门及各类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风险防范机制亟待建立。

2.经济方面

(1)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是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除,特别是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水平。三是我国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但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四是国民经济虽然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整个社会却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居民的生活质量低下、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等。

(2)政府投资相对较热,民间投资相对较冷。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国有企业、国立大学的投资是相对过热的,而民营企业部门的投资大部分是过冷的。,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我国政府依然控制着2/3的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

(3)国力增强相对较快,人民生活改善相对较慢。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较大的增强与改善。但相对而言,国力的增强要比人民生活的改善更快一些。例如,2007年和1978年比,国家的财政收入由1132.3亿元增加到5.13万亿元,增长了45.3倍;而同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40.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31.0倍。

(4)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精神和政治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由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仍然处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小康阶段,所以人民群众的所得不得不主要用于满足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而不能更多地从事精神消费。至于政治生活,虽然人民群众享受到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由于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致使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

1.调整改革重心。在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应该尽快把改革的重心从经济基础领域转向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及社会文化体制。

2.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最终是要进行政治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3.转变改革方式。过去30年奉行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新时期改革面临的任务和呈现的特征表明,继续重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将难以再现以往的辉煌。因此,借鉴国内外改革的经验教训,在改革方式上,应该把总体上的渐进与局部的激进结合起来,使改革既不操之过急,又不裹足不前,确保改革能够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缩短改革周期,降低改革成本。用邓小平的话说:改革的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

4.提高执政党的改革能力。改革既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又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改革者的能力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的。因此,新时期,我国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执政党的改革能力。由于与初期的改革相比,攻坚阶段的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艺术性,因此迫切要求提高执政党的改革能力。

五、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新华文摘

2.朱晓青: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视野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4.张宇: 科学看待中国的经济改革[J]·经济学动态

5.徐长玉: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县际竞争与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

摘要:张五常提出,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激烈的县际竞争促使市场经济价格体制的建立,能有效避免租值消散。从县际竞争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希望可以在“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探寻西部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县际竞争约束竞争合约成渝经济区

中国经济改革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几乎处于相同的步调,理论引导着改革实践,而实践又不断为理论注入新鲜血液。张五常是为中国改革引入科斯理论的第一人,他的产权、合约理论与科斯一脉相承,在经济改革的潮流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要从县际竞争的角度看待成渝经济区的问题,必须先从《中国的经济制度》中的相关概念、理论说起。

一、县际竞争与约束竞争合约

县际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位置邻近的县级行政区政府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非流动经济要素、吸引资本、劳动等可流动经济要素而展开的竞争,培育要素在当地的“根系”,使之扎根当地,其目的是通过吸引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以及争取上级特殊政策以尽可能提高本行政区居 民的福利和人均收入,促进辖区经济增长。

“中国的地区从上而下分七层…...这七层是从上而下地以承包合约串连起来的。上下连串,但左右不连。地区竞争于是在有同样承包责任的地区出现,即是同层的不同地区互相竞争。”县际竞争双方处于不同承包合约的同一层次,这种合约安排使县际竞争具有一些特点,比如县级行政区的界限、竞争激烈等

所谓“县际”,也就规定了这种竞争的界限是县级行政区,县际竞争不是简单的区域竞争,原因在于使用土地的权力。土地对发展中国家很重要,在农业、工业、房地产等经济层面都是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利用效率可以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状况。因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镇、省而是在县,从土地的使用权对经济的作用来看,县际竞争比一般情况的地区政府竞争更有现实意义。

“竞争”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阿尔钦提出,任何社会,只要有稀缺,必有竞争,而决定胜者与负者的规则可以阐释为产权制度。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每个经济人都在极力使用稀缺资源来满足需要,如果竞争是无序的、混乱的,那么会产生租值消散,消散的租值其实就是实施不完善制度而产生的制度费用。产权界定是保障竞争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从约束竞争的角度来说,产权界定下的权利制度安排可以看成是一组合约,称为约束竞争合约。

县际竞争最激烈。因为县级政府决定经济发展的实际权力相对较大。而且,在同一个省或市政府辖区内,县与县之间的竞争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地域的边界、权力的边界均比较清楚、所拥有的条件也比较清楚),县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如在政绩考核中,排名靠前的县,其主要领导可以进入到高一级政府党政班子的常委)、县财政的松紧、县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招商引资提成、经济发展奖励)等都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县级政府在许多方面具有商业机构的特征。

二、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商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其中重庆除了一小时经济圈的23

个区县外,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八个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的重庆幅员面积是1.15万,占37.56%,占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成渝经济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心,具有自然条件优势,长江及其支流贯穿整个经济区直接带来交通优势,另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幅员广阔、西部科学技术中心等优势也让经济区具备了发展成为增长极的可能条件,“十二五”规划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渝经济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具有领跑者的地位,无论从经济区自身优势条件还是外部经济环境来说,在这样的机遇下,成渝经济区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领力量。

成渝经济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两个经济中心构成的双核经济区,而且成都和重庆在行政单位上来说处于不同地位,重庆直接受制于中央而成都则属于四川省政府的管理范围,正是这些独特又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成都和重庆是相同经济区内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中心,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如果没有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实际上确实也很少),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恶性竞争是可能存在的,比如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那么如何规范这种竞争?怎样安排制度来约束竞争呢?

约束竞争的权利结构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以资产界定的权利,也就是私有权,对成都和重庆两个独立个体来说,私有权的界定是清晰的,这种界定以行政界限为基础;第二、以等级界定的权利,虽然二者的行政等级不一样,但是不存在谁附属于谁的问题,所以没有经济单位等级的高低之分;第三、通过法例管制,这类权利结构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第四、受风俗或宗教约束,对成都和重庆来说,这类权利结构的比重很小。私有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作为独立的两个个体来说,成都和重庆拥有各自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私有权,但是作为成渝经济区,二者却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主体,是否需要重新界定产权呢?就目前来看,经济区内要素没有达到自由流动的状态,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资本,在政府之间的竞争下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如果有第三方作为经济区的要素所有者,成都和重庆维持一定的产权也许可以解决要素流动的部分问题,中央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其次,市场竞争行为导致的负外部性的监管主体缺位或大大弱化。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或个人生产经营行为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应该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约束。如企业的排污要严格限制及治理;企业对资源破坏性的开采要严格限制及惩罚;企业对劳工要有必要的保护;等等。而负外部性监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辅助之以非政府组织(NGO)和普通民众。一旦政府转变为竞争的主体,市场竞争负外部性监管的主体就无形中消失或大大弱化了。县际竞争同样如此,因为县级政府的职能从监管经济转变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此时的外部性问题需要另外的监督者,也就是中央政府,所以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问题中会特别强调中央扮演的协调作用,真实目的就是减少负的外部性。

三、基于宁波地区实践的相关建议 宁波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是分不开的。宁波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6区5县(市)。2007年宁波县域面积、县域人口和县域GDP分别占全市的72.7%、61.3%、56.3%,县域经济在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宁波地区也存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在县际竞争路径与制度选择的探寻中,提出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能运行机制;缩小政府规模,强化县乡体制改革,精县、简乡、强村;实施合理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等建议,从而提升制度竞争力。可以看出宁波地区对发展县际竞争,更多强调的是制度建设,另外弱化县的行政职能加强市场职能,突出区域合作。

成渝经济区的县际竞争要复杂一些,而且较宁波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一些,然而县际竞争的问题却类似,在参考宁波地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弱化成都和重庆的行政地位。同一个经济区内的县可能属于不同的省份,如果过于强调政府的地位,在政府作为竞争者的寻租过程中,经济发展策略难以统一,经济区内部仍然处于市场分割状态,那么县际竞争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外部效应。

其次,加强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中央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可以有效减少外部性问题,而且川、渝对于中央来说处于相同约束竞争的权利结构中,中央政府对整个经济区有权威领导,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政策协调。

最后,通过成都、重庆两极之间地区的县际竞争,加强“轴”的经济地位,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促进“点——轴——区”发展模式。

县际竞争发展模式尽管存在缺陷,但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快速发展成渝经济区的浪潮中,县际竞争更能体现作用,不过,推陈出新是必要的,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制度创新,强调竞争的同时注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职能改进,从而促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到来。

注释:

1、《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张五常,中信出版社,第144

页第二段

参考文献:

《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2009年10月第1版,中信出版社;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现状及成渝经济区发展远景——基于“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回顾》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

《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探析》余长惠,[A],1674-3652(2010)02-0118-04; 《四川“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在中共四川省委召开的“十二五”规划座谈会上的发言》林凌,[A], 1006—012X(2010)—06—0005(05);

《宁波地区县际竞争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范廷国、朱国军,[A]

《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何雄浪、杨继瑞,[A],1671-5365(2010)02-0072-06;

下载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稳健[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问题 录入:杨宾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日期:2008-12-22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经济学家》创刊2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编者按: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由西南财经......

    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也有着明显的短处。自2008年来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受到......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论文[本站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论文摘要:说起中国的经济腾飞不得不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

    中国经济改革顺应世界大势

    中国经济改革顺应世界大势 秦 宏 世界期待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即是期待中国如何变革。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渴望为经济治理找到最佳方案。而只有把握大势,才能找到正确方案。......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合集5篇)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 工商1101 王惠婷 2201110126 从1978年改革开始,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ZQ学长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说你可以把它当中国近现代史来读,应该很有意思,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那天拿着写有书名、作者、检索号的小纸条,第一次穿梭在图书馆一......

    中国经济改革与房地产项目投融资

    新闻稿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房地产项目投融资 系别: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姓名:学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 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面对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