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2

时间:2019-05-13 08: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2》。

第一篇: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2

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社会实践感悟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组选定了幼儿教育这个问题。就在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看农村教育在我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而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人口的一半多。“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他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解决好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让农村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茁壮成长,是千万个农民家庭的共同希望,也是国民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谁来弥补。我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70%。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这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面对特殊的留守儿童问题,河南省社科院心理学专家李怀玉表示,如果不及时对已经受到伤害的这类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身体上的重创和精神上的恐惧会把他们压垮。

生源减少师资薄弱。

当前师资力量出现的问题是,学校中语文、数学老师占到了70%以上,而体音美老师和英语老师所占比例很小,这样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德智体美全方面的提高。此外,部分新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进入农村地区教学,往往很难扎根于此,多是干两三年后,就设法离开学校进城教学。

针对,农村教育的问题,各级政府已经或者正在加大这方面的投资。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河南省筹措下达60.3亿元,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等设备,支持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及学生食堂等附属设施建设,公开招聘29469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6个深山区县任教。2012年河南省财政整合6.2亿元,集中支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单从各级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就可以看出,政府是有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教育结合起来。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受到了政府的大力重视。一叶可以知秋,光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就可以窥见中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生命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教育的大力发展就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决心。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名共青团团员和河南人祝福中原经济越来越好。

第二篇:中原经济崛起

促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原经济区处于全国东南西北的枢纽地带,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原经济区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在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上争优创先势在必行。

2011年《中原蓝皮书》提出中原经济发展目标

●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

●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西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两翼

●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温家宝强调,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争取在今后十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使中原经济区有个跨越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靠什么?靠改革开放,靠科技创新,靠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是要注重统筹和协调。对中原经济区来说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

三是要走新型化和信息化道路。不要盲目铺新摊

子,要立足于高起点。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四是要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是要注重环保、生态、人口、资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低碳高效之路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

在“三化”上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

为此郭庚茂省长提出的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

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

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在此基础上要发展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还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那么怎样解决值几个问题呢?试分析钱就是经济,要想有经济就必须要发展。人去哪?必须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第二、三产业就业场景很大,所以要想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就应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做基础,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至于粮食问题就要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

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三化”中城镇化在破解四道难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城镇化这篇文章做好了,就会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把工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可以保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扩大城市的面积,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就有了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继续强化郑州的中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郑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增长极。

――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客运专线、城际快速

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洛阳新区,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中原城市群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要强化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支撑作用。――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交流合作,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和武汉城市圈进而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带。

三是要壮大京广线以西和以东地区。

――加快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展。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菏泽、聊城和皖北四市等10个省辖市为依托,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以河南省现有的黄

淮四市为基础,链接毗邻的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扩展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形成一个“4+4”的跨省区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面提升京广线以西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安阳和河北2市、山西3市为节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来看中原经济区有以下独特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口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粮食优势。五是基础优势。六是后发优势。再加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经济区定能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的“五新”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张景宾

机械材料系机械设计(1)班

***

第三篇:从教师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阜宁县芦蒲初中

肖正州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管理、教师素质、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家庭教育、布局调整、经费投入、政策落实、评价机制的制约。

[关键词]:制约、农村教育、领导能力、教师素质、教育理念、家庭影响、教育投入、办学设施、评价机制。

200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后来“两免一补”工作的逐渐到位。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加强。但仔细思考,农村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就本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及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学校领导成员管理能力较差,无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

一所学校校长是灵魂,一个校长的任免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命运,所以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然而,在一些校区校长通过找关系,走后门才得以升迁。本身业务能力就不强,心中没有真正为一所学校设计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部分校长思想落后,腐化堕落,独断专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溜须拍马,不能够团结和带领广大老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甚至导致其他管理人员及老师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工作消极,心灰意冷。

二、教师的非正常流动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因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师编制上有严格的规定,即学生数与教师的比例,致使新教师难进入,而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城市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逐年增大,已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此种现象在小学较为严重。而年轻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部分年轻教师被政府部门借用,还有的通关系调到城镇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农村学校教师业务能力有限且难得有进修培训的机会。

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而且有的培训都是走过场),即使有,往往也成为校长关系户的专利。农村教师的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尤其突出,极少部分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甚至六七十年代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加之,农村教师经济收入低,在职教师的学习、培训举步维艰;相当数量未到退休年龄、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不能提前退休,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信息技术等课程难以开设,很多学校只好起用较年轻的教师边学边教,这种状况下的教学效果很难提高。

四、布局调整带来的不良反应。

近几年来,县级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学网点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前一村一校的现象不复存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精简了教师队伍,减少了教育经费投入。但是也出现了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调整之后,有很多学生上学离家太远,一种情况是成为潜在的辍学生,另一种情况乘坐校车上学,由于校车数量较少,往往要往返多次或严重超载,导致学生的精力不足及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有的父母在外务工的,就花高费把子女带到其所有地,就近就读,然而,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转移,子女往往要辗转多个学校,不利于小孩的学习。同时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方法落后,虽然在“教育现代化创建”期间,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如增添了部分图书、仪器等),但要满足完整的科学实验仪器,尚差大部分仪器,即使利用已有设备能完成的实验,其利用率也很低;加上部分小学食宿条件差,辅导员业务管理能力和责任心都跟不上。以上这些仍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现在,在很多农村学校,大部分校长愿意将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有关基础建设上,(如:绿化、房屋改造等)而不愿意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投资,(如:教师培训、教学奖励等)这既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团结广大教师集中精力专研教学。使得原来业务能力本来就不高的教师只能越来越差,教育质量长期滞后也就在所难免。

六、评价机制的缺失

1、年终的表彰激励措施不到位,对于每年的往往是能说会道或与领导关系亲近者优先,对于工作踏实、真正勤劳肯干的人往往不被注意;

2、职称晋升制度的不完善,每所学校在制定这项制度时,往往首先照顾到年老的同志(所谓的论资排辈)。

上述这两点往往对要求上进的同志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

七、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他们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家庭教育严重不足。随着打工经济的升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而受农村“隔代亲”传统思想的影响,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儿童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下成长,天性活泼好动的儿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还有部分留守儿童是完全寄居在叔叔、伯伯家中,这类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的留守儿童是“大带小”,在家或租房在学校附近,他们放学后,还得做饭、做家务、带弟妹等。这样以来,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和经济上的压力都非常重,在他们的心里从小就烙下一个阴影,同时也给学校管理、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学生在学校出了问题无法联系家长,不能及时的对孩子教育、监管到位。

八、农村学校教育理念落后,不能开足开全课程。

由于教师编制紧缺、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每天的文化课外,其它课程开不足开不全,即使有人去上也是敷衍了事,缺少专业的知识和认真重视的态度。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主要目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被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学年统考奖惩制度所约束,在这种约束下,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力图促进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九、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

2000年,国家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又提出“两基”迎“国检”,巩固两基成果。事实上学生失学时有发生,辍学率仍出现了反弹。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的家长不重视教育,加上极少部分是家庭贫困,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中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并不发达),导致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小学向初中过渡时,就有一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而且辍学率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三为辍学高峰。

十、家庭教育问题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农村很多家长都长期在外务工,经济收入相对稳定;加上,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从小学到初中免收学杂费。农村家庭都把教育问题过分依赖学校。农村的家长普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穿,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在农村小学,不少家长把学校当成是“托儿所”,家长为子女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视了从精神上关心子女,尤其是与子女进行平等的、积极有效的沟通。完全是将子女的教育推向学校。

很多家长用打骂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教育子女,他们在子女犯过错的情况下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打骂他们,有些家长在被告知子女在校违纪后,在校园里追逐打骂子女,给学校教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农村家庭各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有些家庭父亲忙于生计,把教育子女的事情交给母亲,或父母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祖父母,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受娇养,在校难于管教。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开始想着为子女选择条件好的学校了。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从本地学校到县重点或者一同外出在异地上学,不适应环境又到另一处,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学校。孩子忙于适应环境,无心读书,甚至结识了更多无心读书的同伴,养成了诸多的坏习惯。

十一、“尊师重教”没有落到实处,从而阻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2008年,公务员工资大幅度提高,而教师工资却迟迟未提。对于城镇教师来说,他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增加个人收入,而农村教师就靠财政拨的那丁点儿工资养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教师待遇低,工资改革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待遇问题。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除了工资,几乎没有任何的奖金、福利,使他们千方百计想调离农村学校。

城镇、农村教师经济收入及其他条件相差甚远,农村教师心理极不平衡,努力寻求改变,有门路的留职下海经商(也就是吃空饷现象),但大部分教师还得留在教育岗位,与身边曾经的同事相比,心理落差更大,从而日渐消沉,无心专研;加上在农村,由于娱乐活动少,有些青年教师对这种生活极不适应,只好以打牌,打麻将消磨时光,却不思进取,思考教学,其教育质量自然很难提高。而且其行为对学生将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对学习的乐趣,使得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一些有条件有关系的教师调离后,造成原学校人员缺乏,加重了其他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心理负担,加上待遇问题,更是无心从教。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观点“没有成本的投入或投入过少,就不能产生效益或效益极为低下”,同理可以推论,教师不能获得好的报酬,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上课走过场、形式,而不追求教育质量。其次,因为投资额的不足,就容易使得一些高素质的教师另谋他就,从而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下降,达不到应有的学历程度,因此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总之,影响农村教育的因素是多方多面的、综合性。希望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单位能够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倾听基层教师和广大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尽快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也给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能给他们以全面发展的美好的校园。

第四篇:关于中原经济去 新闻

12.04解读中原经济区规划:百姓眼里的特大城市咋建

“特大城市”引关注,它到底指的啥,许多人搞不清

老百姓眼里的“特大城市”该咋建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刚闭幕,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全省上下备受鼓舞。11月29日,本报用11个版的篇幅,深度解读了规划的诸多亮点,剖析了河南以规划为契机全面发力所做的充足准备。今天起,本报将继续围绕规划的方方面面,通过普通老百姓和专家学者的视角,为您呈现中原经济区将建成什么样子,中原经济区建设将给大家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希望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可以帮您读懂中原经济区。

阅读提示

11月29日,本报推出《中原经济区规划》解析报道“读你”,“特大城市”一词走入中原百姓视野。“特大城市”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它的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有何意义?“它的‘大’,是指辐射力、带动力。目前河南的‘特大城市’,规模不算大。中原经济区为其提供向‘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的难得契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如是解析。而在老百姓眼里,也有他们各自独特的见解。

□记者张渝实习生郭玉

关于“特大”,众说纷纭

在大河报上读到老家焦作有望在今后几年发展成特大城市的报道后,在郑州一科技公司打工的李大雷有些兴奋,“以后咱也算是特大城市居民了,亏我还一直给别人说俺是从中小城市来的。”

“可我不明白,这个‘大’,到底是指什么?是人口多还是面积大,或者经济发展水平快?”

和李大雷一样,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此外,为何要建“特大城市”、如何推动其成长,它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百姓生活的意义有哪些?都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开封网友“不成仁则成花生仁”在本报官方微博上评论:“发展特大城市,是件好事,但我们靠什么?据我了解,特大城市都需要坚实的工商业做基石。”

“特大”指辐射力与带动力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共有4个特大城市,分别是郑州、洛阳、商丘、南阳。《规划》提出,要推动开封、新乡、焦作、邢台、平顶山向特大城市发展。这样,到2020年,我省的特大城市将达到8个。

“它是指市区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城市,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说,其实,“特大城市”带有泛指意味,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大都市”。

“发展特大城市,是因为紧缺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使得我们必须寻求一种空间形态、功能组织与效率兼备的新型地域空间模式,重点发展特大城市为主的城市群地区,这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举措。”肖金成这样解析发展特大城市的原因。

至于它的功效,肖金成认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经验表明,特大城市是城镇化的核心。特大城市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大量外来人口。以特大城市为主的都市区和特大城市较为密集的都市连绵区成长迅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肖金成认为,区域的城市体系及空间格局总是由几个特大城市主导的,这些特大城市在空间上是城镇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功能上整合区域资源,带动区域发展,参与竞争。

特大城市在表现出强劲发展动力的同时,一段时间内还会延续集中化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向有意识的多中心分散方向发展,也就是展示辐射与带动力。“在谋求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能力的同时,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特大城市发展提供了增加信息和物资流通、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等条件,进而推动其向‘特大城市地区’方向发展。”肖金成认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

老百姓眼里的“特大”该咋建

中原百姓对“特大城市”的发展,也有话说。连日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开封、新乡、焦作和平顶山的市民,他们提出不少“金点子”。

平顶山市民王飞远说,城市变大了,规划设计、建筑要有地方特点,一看就忘不了。

“排污、排洪至关重要;街道绿化,城市街道建设也不要总拿‘树’来开刀。”来自新乡的常女士认为。

河南大学教师陆先生则说,推动开封加入特大城市,要注重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各种地下管网的铺设,要有科学预见性,统一设计规划;城市路标,不管街道大小,要设指示牌,门牌号码不准遮挡;城市公厕,不管哪条街,哪条路,每200米建1个,并设立指示牌等。

《中原经济区规划》原文

优化老城区功能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将中心城区周边符合条件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纳入城市组团,优化人居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节点支撑作用。推动开封、新乡、焦作、邢台、平顶山向特大城市发展。

12.03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发布 开创三化协调新局面

提出探索“两不三新”发展路子

据新华社12月2日电 十八大闭幕的第二天,国务院就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探索提出的“两不三新”发展路子也上升为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本报11月28日曾做详细报道)。

规划提出,中原经济区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规划还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主要指标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见附表)。

规划内容还包括推进“三化”协调、区域联动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民生、政策支持等方面。规划的批复实施,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能耗更低 收入更高 升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2011年 26317元 2015年 38000元 2020年 60000元 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2015年要比2010年下降 16% 2020年要比2010年下降 30%左右 升 城镇人均 可支配收入 2011年 17813元 2020年 38000元 农民人均 纯收入 2011年 6629元 2020年 16000元

12.03 中原经济区规划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2012—2020年)国家发改委

(第一节 发展优势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第二节 构建“米”字形发展轴 第三节 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第四章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第二节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第五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加快城市群建设 第二节 提升城镇功能

第三节 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第四节 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五节 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第一节 推进生态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九章 建设和谐中原 第一节 弘扬中原大文化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 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十章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第一节 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第二节 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第三节 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第四节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节 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第十一章 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节 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第二节 强化监督检查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本规划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2—2020年。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原经济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第一节 发展优势

交通区位重要。地处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汇区域。2011年末区内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6965公里、8323公里,占全国的7%和9.8%,运营民用机场达到7个,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

粮食优势突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其中小麦产量5400万吨,接近全国的50%;棉花、油料、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4%、20.5%、14.8%,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产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丰富,煤、铝、钼、金、天然碱等储量较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有色、食品产业优势突出,电子信息、汽车、轻工等产业 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市场潜力巨大。城镇化率达到40.6%,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空间广阔,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人口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是全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原经济区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有利于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激发人口、市场蕴藏的巨大内需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着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节 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更高水平的“三化”协调发展。第三章 空间布局

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提升郑州区域中心服务功能,支持郑(州)汴(开封)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提升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动多层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第二节 构建“米”字形发展轴

提升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功能,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区相连接的基本骨架。

沿陇海发展轴。依托陆桥通道,增强三门峡、运城、洛阳、开封、商丘、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城市支撑作用,形成贯通东中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密集带。

沿京广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信阳等沿线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北接京津、沟通南北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

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依托连接重庆、郑州、济南的运输通道,提升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沿线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形成连接山东半岛、直通大西南的区域发展轴。

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依托连接太原、郑州、合肥的运输通道,发展壮大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等沿线城市,培育形成面向长三角、联系晋陕蒙地区的区域发展轴。

第三节 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加强运输通道建设,提升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和淮河上中游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形成与“米”字形发展轴相衔接、促进中原经济区东西向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

沿邯长—邯济经济带。依托邯长—邯济铁路、晋豫鲁大能力运输通道和青(岛)兰(州)高速,推动长治、邯郸、安阳、邢台、聊城等沿线工业城市振兴发展,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北部省际交汇区域发展的经济带。

沿淮经济带。依托淮河水运通道及沿淮路网通道,统筹淮河沿线资源开发,提升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水平,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第四章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推进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一节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依托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县(市、区),建设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太行山前平原、汾河平原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产业带,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大中型水库和灌区建设,加大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强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区。加快超高产新品种选育推广,建设全国小麦、玉米、水稻育种创新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打造20个粮食生产能力超20亿斤、25个15亿—20亿斤和60个10亿—15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县,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第二节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品的规模,大力发展禽类产品,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发展壮大优势畜牧养殖带(区)。优化生产布局,加大养殖品种改良力度,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油料、棉花产业,推进蔬菜、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食用菌、柞桑蚕、木本粮油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油料、棉花、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和一批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和气象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五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节 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划建设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完善服务配套,严格准入门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优化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一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集中布局,打造区域服务中心。依托城市新区,推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形成现代产业集中区,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纺织机械高端化,培育防爆电气、特种电缆、节能电梯、精密铸造、高效节能变压器等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洛阳动力谷重型装备、现代农机、精密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发展,提升中原电气谷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推动冀南冶金石化装备集群化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6317 38000 60000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9 9.5 10.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9326 10000 10800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9.5 32 37 城镇化率(%)40.6 48 5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8 16 16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1423 1423 142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145 130 110 森林覆盖率(%)22 23 25 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19 220 2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813 25000 38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6629 10500 16000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万人)265 300 35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 35 40 专栏1: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 类 别 指标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民生改善 比2010年下 降30%左右 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资源环境 4 7 15 — 比2010年 下降16% 专栏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

灌区工程。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做好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小浪底南/北岸灌区、怀洪新河、漳滏河等大型灌区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优先开工建设。低洼易涝地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淮河流域低洼易涝地治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以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粮田建设为基础,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

良种繁育工程。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区域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推进小麦植保机械化;重点解决稻谷、玉米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秋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农田林网建设,构建高标准粮田生态屏障。专栏3:农产品优势产区

畜产品优势产区。京广和京九铁路沿线、南阳盆地、豫东平原和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晋南晋东南和皖北生猪基地;豫西南、豫东、鲁西、晋南晋东南、皖北肉牛基地;豫东、豫 东南、豫西、豫西南、鲁西、冀南肉羊基地;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冀南奶业基地;豫北、豫东、鲁西、冀南肉禽和豫南、皖北、东平湖水禽基地。

油料优势产区。豫东、豫南、豫北、豫西南、鲁西、皖北、冀南花生基地;豫南、豫东等优质芝麻基地;豫南、皖北“双低”油菜基地;晋东南油葵和冬油菜基地。棉花优势产区。豫东、豫南、鲁西、冀南、皖北、晋南晋东南棉花基地。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豫南、豫西茶叶基地;豫中、豫西、豫北烟叶基地;豫西豫西南、豫中、豫北、豫东南、皖西北、鲁西、冀南、晋南晋东南中药材基地;豫西、豫南、晋南晋东南、鲁西、皖北、冀南林果产品基地;沿黄、豫南、豫中、豫东、鲁西花卉基地。专栏4: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至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50个左右、100亿元以上的60个左右。

现代农业示范推进工程。在农业大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

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建设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一批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每个中心城市建设农产品质检中心,每个农业大县(市)建设农产品质检站。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市、县的农业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每个乡镇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站。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市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御和信息服务系统。汽车产业。加快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轿车、商用车、中高端客车等优势产品,建成中西部汽车制造和服务贸易中心。提高冷藏运输、工程施工、市政维护等专用车制造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动关键零部件规模化总成化发展,建设一批优势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全球领先智能终端设计、研发及代工企业的合作,建设郑州全国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电脑、显示终端、视听终端等产品,建设漯河、鹤壁、信阳、南阳、蚌埠、晋城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食品工业。提高面制品、肉制品规模和水平,加快果蔬、油脂、饮料、乳制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提高冷链、绿色、功能食品比重,推动优质 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全产业链企业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食加工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

化学工业。积极发展高端石化和精细化工产品,突破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推动传统煤化工升级转型,实施煤制烯烃及乙二醇、百万吨尿素和千万吨炼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鹤壁煤化一体化示范,建设淮南煤制天然气、长治高硫煤洁净利用以及洛阳石化改扩建等项目,在深入研究比选的基础上推进商丘炼化基地前期工作,推动氯碱、化肥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有色工业。突破高水平铝合金和高端铝加工技术瓶颈,依托骨干企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工程,建设以终端产品为主导、上下游衔接的铝工业基地。延伸铅锌镁钼钨等产业链条,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精密铜管、钼板带等深加工产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钢铁产业。提升豫北冀南钢铁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强化产品研发和节能减排,加快邯郸、安阳、邢台、舞钢等地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专用宽厚板、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优钢系列品种,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利废、节能、环保和绿色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家居建材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我国重要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加快行业重组整合,扩大水泥制品规模,提升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产品竞争优势。

纺织工业。结合减量或等量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产业,扩大高品质纱线和粘胶、功能化纤维产品比重,壮大高档面料、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规模,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一批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轻工业。优先发展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及包装印刷等产业,积极承接玩具、文体用品、五金工具、灯具、制鞋等产业转移,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强化产业配套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形成一批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新兴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基地。第三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生物质能源、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提高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超硬材料、高强轻型合金、特种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应用等产业,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第四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现代物流业。提升郑州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地位,加快建设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多式联运,建设郑州内陆无水港,建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推动物流园区、物流通道、枢纽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食品冷链、邮政快递、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物流,建立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推动龙头企业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

——旅游业。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古都文化旅游区、豫东皖北鲁西历史文化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太行山和桐柏—大别山生态红色旅游区,加快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加快培育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功夫、拜祖寻根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智慧旅游”服务网络。

——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开封宋都古城、郑州嵩山、洛阳龙门、邯郸赵王城、定陶汉墓、蚌埠大明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国郑州广播影视节目交易中心和郑州区域性新闻出版物流中心。开通河南电视台卡通频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金融业。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国际结算业务,推动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金融外包服务企业进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推动综合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改制重组。积极研究在河南设立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的可行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给予必要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培育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经营业态向农村延伸,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推动传统商贸、餐饮和休闲娱乐融合发展,鼓励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商贸综合体。以社区商业网点、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等改造建设为重点,推动创建一批居民服务示范社区。支持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郑州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加快推进郑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推动科技、创意企业孵化园区建设,创建一批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发展会展业,举办国际性展会,培育知名会展品牌。支持郑州发展国际会展业,推进郑州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第五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在矿山装备、冶金节能、小麦育种、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花卉、生物医药等创新联盟发展水平。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支持郑州、洛阳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在中原经济区布局建设知识产权区域中心。支持邢台、邯郸、长治、淮北、蚌埠、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南阳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加快调整改造,支持焦作、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第一节 加快城市群建设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区域9个城市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以客运专线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强化“米”字形发展轴节点城市互动联动,促进中原城市群扩容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深化城际开放合作,发挥轴带集聚功能,推动邯郸、安阳、邢台、鹤壁、聊城、菏泽、濮阳等北部城市密集区提升发展,促进蚌埠、商丘、阜阳、周口、亳州、淮北、宿州、信阳、驻马店等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加快发展,形成与沿海地区沟通联系的前沿地带。强化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区、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原城市群。第二节 提升城镇功能

郑州。强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促进高端要素聚集,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依托郑汴新区,推动向东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现代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密切中心城区与新郑、新密、荥阳、登封等周边县城的联系,推进组团式发展,培育郑州都市区。

重要中心城市。发挥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轴带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培育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次中心城市。洛阳巩固提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洛阳新区建设,优化老城区功能,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影响力。邯郸依托冀南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在中原经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聊城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城市,塑造江北水城新形象;安阳建设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邯郸、聊城、安阳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门户。南阳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对接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蚌埠、阜阳、商丘发挥区位优势,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发挥在豫东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中原经济区与华东地区合作交流的东部门户。加快长治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重点强化煤炭东向南向输出的枢纽功能,成为与太原城市群合作交流的重要门户。

地区性中心城市。优化老城区功能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将中心城区周边符合条件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纳入城市组团,优化人居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节点支撑作用。推动开封、新乡、焦作、邢台、平顶山向特大城市发展。提升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濮阳、周口、鹤壁、三门峡、淮北、亳州、宿州、菏泽、晋城、运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济源成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县城。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推动县城老城区集中连片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推动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加快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的功能区,具备条件的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完善规模比较大的县城城镇功能,增强吸纳人口的能力,培育形成一批新兴城市。

中心镇。实施中心镇功能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施扩权强镇,支持经济发达镇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支持有条件的镇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发展成为面向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第三节 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稳步开展试点,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发挥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指导作用,依据产业规模、产业特性和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大多数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社区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社区居民住房,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开展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房屋交易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城乡社会管理,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增强城镇对农村的产业辐射,形成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引导农村工业适度集中,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统筹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和信阳、宿州、蚌埠龙亢农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第七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郑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推进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火车站三大客运综合枢纽建设改造,推动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完善提升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北编组站、郑州东货运站功能,加强与沿海港口和各大枢纽的高效连接,把郑州建成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健全、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内捷外畅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提升蚌埠、阜阳、商丘、聊城、邯郸、安阳、新乡、长治、洛阳、三门峡、南阳、漯河、信阳、运城、菏泽、邢台等地区性交通枢纽,形成与郑州联动发展的枢纽格局。第二节 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铁路。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建设郑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郑州至万州等铁路,规划研究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构建高效连接的“米”字形铁路网络。适时调整并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有序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加快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建设,完成宁(南京)西(西安)等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形成多条跨区域大能力运输通道。结合汝州至许昌既有铁路扩能改造,逐步形成覆盖三门峡、平顶山、许昌、亳州等地区的煤运通道。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铁路规划编制,开展专支线和集疏运铁路的研究论证工作,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铁路网络。

公路。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段;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网络结构,推进国省道网调整规划实施,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内联外通、畅通中原的公路网络。统筹推进高速公路联络线、城际快速通道、旅游公路、国防公路建设,提高区域内路网通达能力。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加快县乡公路、大中桥梁建设和危桥改造,实施农村连通工程,实现“县县畅、乡乡联、村村通”。

内河水运。加快推进淮河和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涡河、沱浍河、唐河、贾鲁河、洪河等地方重要航道和黄河小浪底、三门峡库区航道建设,适时推进汾泉河、西淝河等地方支流航道建设。建设区域性重要港口,升级改造蚌埠、临淮船闸及航道,全面提升淮河干流通航标准。

航空。实施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改扩建洛阳、南阳、运城、邯郸、阜阳、长治机场,进一步增开航线。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建设商丘、信阳、邢台、聊城、豫东北、蚌埠、鲁山机场。加快通用航空业发展,研究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基地。加强主要矿区深部及外围资源勘查,加快推进现代化大中型矿井建设,实施矿区煤炭产能接续和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构建“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开发格局。强化煤矿安全改造和煤炭产业升级。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建设一批规模化抽采利用矿区。依托骨干煤运通道,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积极利用中原经济区外的煤炭资源。

电力基地和坚强电网。依托主要产煤区和重要煤运通道,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鼓励建设煤电一体化电厂。积极推进热电联产、低热值煤发电和必要的电网支撑电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等调峰电站建设。开展南阳、信阳核电项目厂址保护。规划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加快完善主网架和地区骨干电网,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升级,推进电网智能化和输配协调发展。

油气和新能源。加强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勘探开发和利用。配套建设原油、成品油管道和油品储备库,形成以郑州为枢纽的油品供应网络。实施“气化中原”工程,依托西气东输、新疆煤制天然气外送管道等国家骨干输气管道及大型储配工程,加快区域天然气干网管线和配套支线、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到2020年,将管道天然气覆盖到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重点发展城市、工业、车用和天然气分布式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发电,推进纤维乙醇产业化,建设国家先进生物质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加快开发风能资源。积极发展利用光电、光热、分布式风电、地热等新型用能模式,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应用和示范。改善农村用能条件,构建农村绿色能源体系。

加快推进晋东南能源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煤炭产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煤炭深加工,推进低热值煤发电,加快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利用,构建“煤、电、气、化”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加强能源外送,增强中原经济区能源保障能力。专栏5:重点制造业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洛阳大型矿山装备基地,邯郸、邢台、长治冶金石化装备基地,许昌、平顶山输变电装备基地,郑州、焦作、新乡、蚌埠工程机械基地,郑州、平顶山、淮北、邯郸、晋城煤机装备基地,洛阳、邢台、邯郸、聊城、周口、宿州农业机械基地,邯郸、安阳、济源、聊城基础部件基地。

汽车工业。郑州整车基地;聊城客车,亳州微车基地;驻马店、新乡、邯郸、三门峡、长治、阜阳、鹤壁专用车基地;焦作、许昌、蚌埠、宿州、南阳、东平等特色零部件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郑州、鹤壁、漯河、信阳、蚌埠、长治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食品工业。漯河、郑州、淮北食品产业基地,周口、鹤壁、新乡、许昌、信阳、聊城、驻马店、濮阳、邯郸、邢台、运城等食品产业集群。

化学工业。洛阳、濮阳石油化工基地,鹤壁、长治、晋城、淮南煤炭深加工基地,漯河、焦作、南阳、济源氯碱化工基地,平顶山、运城、邢台、聊城煤盐化工基地。

有色工业。郑州、聊城、焦作、三门峡、商丘、淮北铝工业基地,洛阳铝钼铜钛、运城铝镁铜、三门峡黄金、济源铅锌、聊城铜产业基地。

钢铁工业。邯郸、安阳优质钢、舞钢宽厚板基地。

新型建材产业。安阳、鹤壁、晋城建筑陶瓷,洛阳、邢台、蚌埠、菏泽特种玻璃,邯郸铝型材,信阳保温材料产业集群。

纺织工业。郑州、邯郸、邢台等纺织服装基地,南阳、商丘、周口、开封、聊城、菏泽、淮北等精品纺织产业集群。

轻工业。郑州、商丘、新乡、邯郸白色家电,宿州、周口制鞋等轻工产业集群。专栏6: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郑州、鹤壁、漯河、南阳、信阳、蚌埠、长治、济源等信息制造业,郑州、洛阳等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

生物产业。郑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新乡、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聊城、菏泽、亳州、蚌埠、阜阳、邯郸、邢台、运城生物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南阳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邢台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邯郸、新乡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集群,洛阳、安阳、菏泽等太阳能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郑州、新乡、聊城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洛阳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蚌埠国家硅基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邯郸国家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郑州、许昌、商丘超硬材料制品,平顶山、菏泽工程塑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洛阳、平顶山、蚌埠、聊城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业。许昌、平顶山等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洛阳、郑州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专栏7: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

精品旅游线路:洛阳—郑州—开封—安阳—邯郸中原古都文化游;鲁山—嵩县—栾川—西峡—内乡、阳城—济源—沁阳—修武、辉县—淇县—林州—涉县—邢台、桐柏—信阳—新县—商城—固始山地休闲度假游;新郑—淮阳—鹿邑—商丘—固始华人寻根祭祖游;新县—罗山—桐柏—确山、长治—涉县—林州—刘庄—清丰—台前、聊城—菏泽—永城—淮北—宿州—蚌埠中原红色文化游;邯郸—安阳—洛阳—运城、南阳—许昌—亳州三国文化主题游;开封—郓城—东平—梁山—阳谷水浒文化游;运城—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菏泽—聊城—东平黄河文化游;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游;登封—温县功夫文化体验游。

5A级景区:登封嵩山少林、洛阳龙门石窟、焦作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白云山、安阳殷墟景区、平顶山尧山—中原大佛景区、洛阳栾川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晋城皇城相府;争取将一批具备条件的4A级景区升级为5A级景区。专栏8:重大文化产业工程

中原数字出版工程、河南广播电视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河南高清数字网络电视工程、郑州文化科技产业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提升工程、“水舞间”演艺项目、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镇平玉雕大师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禹州钧瓷创作展演培训中心、亳州花戏楼景区扩容提升等。专栏9:铁路网建设重点工程

客运专线和快速铁路。郑州—徐州、商丘—合肥—杭州、郑州—万州铁路。

城际铁路。建成郑州—焦作、郑州—新郑机场—许昌、郑州—开封、新郑机场—登封—洛阳、聊城—济南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洛阳—平顶山、阜阳—六安、宿州—淮安城际铁路。

“五纵五横”大能力货运铁路网络。建成晋豫鲁铁路、蒙西—华中铁路、新月四线等项目;完成宁西、漯阜、孟平、符夹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成淮南、阜淮、水蚌线电气化改造工程。

区域铁路网络。邯郸—黄骅港复线、邯郸—长治复线、邯郸—济南复线、邢台—和顺铁路。

专栏10:公路建设重点工程

高速公路。完成京港澳、连霍、二广河南段及宁洛、合徐高速公路北段等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建设青兰线泰安—东阿—聊城段、青兰线邯郸—大名段、石家庄—邢台—邯郸、桐柏—随州、许昌—宿州—泗洪、郑州—开封—民权、徐州—淮北—宿州、济南至黄山、菏泽—焦作、德商高速等。建设一批省规划高速公路项目。

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G107、G310、S101等国省干线交通拥堵路段。专栏11:内河航运建设重点工程

航道。建设淮河干流、沙颍河、涡河、沱浍河、贾鲁河、汾泉河、唐河、洪河、西淝河、泉河、泥河、新汴河、茨淮新河、菏泽新万福河、郓城新河、郓巨河航道;规划研究建设江淮运河航道、徒骇航道。

港口。建设周口港、漯河港、南阳港、信阳港、蚌埠港、阜阳港、淮北港、淮南港、聊城港、泰安(东平)港等,推进台前吴坝航运码头建设。专栏12:能源基地

煤炭。实施平顶山、郑州、焦作、鹤壁、义马、永夏、邯郸、邢台、淮北、晋城、霍东、潞安、武夏、巨野、曹县、黄河北等矿区煤炭产能接续和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平顶山、郑州、焦作、鹤壁、义马、淮北、霍东、潞安、武夏、曹县等矿区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义马、濮阳、鹤壁、南阳(内乡)煤炭物流园区。

电源。实施大中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热电联产工程,建设豫北、豫南、皖北、晋东南、鲁西火电集群和沿陇海、蒙西等铁路火电带。

电网。加快建设新疆哈密—河南郑州直流、淮南—上海交流等特高压输电工程;实施500千伏主网架和220千伏地区骨干电网完善、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以及城乡电网改造提升工程。

油气。配套炼能提升建设日照—濮阳—洛阳、日照—东明—商丘原油管道,建设锦州—郑州成品油管道和西气东输三线、五线、新疆煤制天然气外送管道新粤浙线、新鲁线、海气登陆(LNG)连云港—商丘管道、盐城—商丘管道等输气管道,建设中原油田、平顶山叶县地下储气库,建设一批天然气区域干网、支线管网工程及配套储气调峰设施,研究规划建设徐州—皖北等跨区域天然气管道。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创建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下乡农村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第四节 加强水资源保障

加快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建设河口村水库,推进出山店等大中型水利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加强淮河、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健全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成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配套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防洪影响工程。深化西霞院至南水北调总干渠贯通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引黄、引淮等一批调蓄工程,规划建设引江济淮等跨流域骨干调水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加强水源地建设保护,重点做好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输水沿线、承担城市供水任务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加快河流生态修复、雨洪利用、地下水补源、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建设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第五节 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实施宽带中原、智慧中原、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构筑覆盖中原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覆盖城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基本建成、无线局域网基本覆盖主要公共场所。推进中原数据基地、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交通、现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提升郑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促进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实际需求、产业基础和信息化条件,突出区域特色,推进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加快实现郑汴电信同城。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快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完善容灾备份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 推进生态建设

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安全。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自然生态空间,积极推进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沿淮生态走廊建设,构筑“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加强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实施黄土高原区、豫西山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太行山区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沿淮调蓄洪生态保护区。加强重点湿地恢复与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监管,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淮河、长江、黄河流域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防护林建设,巩固和扩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成果,严格林地保护管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南阳渠首环境保护中心。加快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煤矿塌陷区治理。促进生态型城镇建设。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推进郑州、许昌、新乡、洛阳、漯河、三门峡等森林城市和邢台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加大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化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扩能增效及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城市中水循环利用水平,到2020年,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和稳定运行,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硝改造,新、扩、改建机组全部配备烟气脱硝设施,推进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改造,加大城市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监测治理力度。促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工业危险废物、电子垃圾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运和分类处理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开展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治理。开展环境容量研究及应用,实施环境容量预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管体系,增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推进排污权交易中心及碳排放交易中心建设。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投资和产出强度标准,实施豫东平原、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保护和补充耕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加大工业节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研究开展黄河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权交易。加强矿产后备资源勘探开发,推动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打造有色、煤炭、非金属矿、农业和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等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继续开展循环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第九章 建设和谐中原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保障能力,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节 弘扬中原大文化

加大中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为重点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做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加强古籍文献保护。加快建设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禹州钧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蚌埠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展示区、威县梅花拳传承文化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振兴传统戏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保护,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

构建中原文化创新发展载体。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依托新郑黄帝故里、老子故里、庄子故里、淮阳太昊陵、涉县娲皇宫等文化资源,打造中原根亲文化品牌。创新中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推进华夏历史文明全媒体出版工作,集中力量打造文化精品,培育中原文化海外传播平台。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加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和地面数字电视建设,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工作。加强数字图书馆推广、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屏)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推进省辖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改造,加快建设乡镇文化站。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规划建设一批城镇中小学。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造一批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高等教育。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推动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合作办学水平,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一批重点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第三节 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应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及食源性疾病检测网络和报告体系。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洛阳、漯河、濮阳、焦作、聊城等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提升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岗位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实施创业计划,健全创业服务和政策体系,推进创业培训服务示范、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实施技能振兴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点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完善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第五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实施大别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扶持豫西山区、黑龙港地区和沿淮、沿黄低洼易涝等特殊困难地区发展,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建设濮(阳县)范(县)台(前县)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经济协作。第十章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强化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第一节 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打造区域优势产业链,实现产业对接、错位发展。探索跨行政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共建产业园区。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加强科技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对接。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建设跨省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开发、信息网络、生态保护等方面合作共建。合作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中原旅游”品牌。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中原经济区五省政府高层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在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区域政策协调、要素资源流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合执法等领域探索建立合作新机制。发挥现有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第二节 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鼓励省际交界地区依托交通、物流、产业等优势,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示范区。支持河北省在邯郸、邢台建设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推动邯(郸)邢(台)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等新机制。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打造中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第三节 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战略腹地效应,全面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互动,重点推动东向出海口和西向欧亚大陆桥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依托东向交通通道,打通到上海、青岛、黄骅、日照等地的便捷出海口,密切与环渤海、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等经济区的联系,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合作领域。依托南向交通通道,推进与长江中游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发挥陆桥通道功能,扩大向西开放,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联系,密切与西部地区在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主动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依托北向通道,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产业链接和协作配套水平。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定期举办一批重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加快焦作(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第四节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构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完善郑州航空口岸设施和功能,建立大通关联络协调机制,加强与沿海港口及边境口岸的联动合作,推动公、铁、空、海等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升大通关“一站式”服务水平,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研究设立郑州内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加快推动洛阳航空口岸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聊城、菏泽东向出海桥梁的作用,增强物流集疏功能,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设鲁西内陆开放试验区。依托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黄淮四市,建设豫东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举办“中原经济区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建设郑州外贸出口基地。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建设一批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能源、资源、农业、制造业、营销网络领域投资合作。第五节 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构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加强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全球网购商品集散分拨中心,不断拓展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成为生态、智慧、和谐宜居的现代航空都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域。第十一章 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破解“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难题,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农业大区向现代经济强区转变。第一节 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稳妥推进人地挂钩工作。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在河南省选择部分地市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向中原经济区的其他地区拓展。有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统一交易平台。建立人地挂钩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实施监管,确保人地挂钩试点规范开展。

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突出解决住房和子女就学,促进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尊重农民工意愿,允许其进城落户后,继续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利益,继续保留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并依法进行流转,按照政策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及其亲属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县域法人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提高农村存款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重。优先支持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乡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设立村镇银行。在符合法律法规、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结构和行政层级,加快推行省直管县(市)改革,适时启动市县同城城市整建制撤县设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领域和行业的限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产权、信息等要素市场,依法建立健全金融资产、环境权益产品等要素交易市场。按国家统一部署,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对其他资源适当提高税额。开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推进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粮食生产核心区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稳步扩大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在主产区安排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主产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布局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引导粮食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

产业升级和投资引导政策。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安排。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改革试点,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工程和在建项目优先进行信贷支持。

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改善民生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补偿标准,及时足额安排保障资金。规划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鼓励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研究探索对损毁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的,按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并经国土资源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可视同补充耕地。有序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在土地利用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计划指标上适度向中原经济区倾斜,优先保障能源、交通、水利建设用地。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公司规范融资。

生态补偿政策。对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省内同一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受益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加强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

第四节 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

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三化”协调发展试验示范。支持河南省发挥主体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围绕经济转型、生态经济、扶贫开发、承接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主题,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支持安徽省以沿淮经济带、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鼓励在区域合作发展、城镇提质扩容、新农村建设、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支持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第二节 强化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推动规划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对规划进展和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在实施过程中,要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全文完)

专栏13:水资源保障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3年底全面建成总干渠;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水库。建成河口村水库,开展出山店、前坪等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并适时建设;建成一批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型水库。

调蓄工程。建设龙子湖、濮阳渠村等引黄调蓄工程,推进淮水北调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治理淮南西淝河下游洼地,建设采煤沉陷区蓄水利用工程。

防洪减灾。推进《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实施,完成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任务,加快伊洛河、贾鲁河等中小河流治理。专栏14:“四区三带”生态网络建设重点

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伏牛山地生态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太行山地生态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平原生态涵养区。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村镇绿化等重点工程。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建设沿堤防护林带和黄河湿地生态功能区。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两侧营造宽防护林带和高标准农田林网。沿淮生态走廊。全面整治淮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建设沿淮河生态防护林,到2020年,区域内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专栏15: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教育。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利用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加快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医疗卫生。推进郑州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地市级综合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能力建设;在每个县(市)建设一所以上二级甲等医院(含中医院),加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县(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实施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遗址、运城禹王城遗址、邺城遗址、赵王城遗址、磁州窑遗址、蒙城尉迟寺、曹氏宗族墓群、固镇垓下、阳谷蚩尤陵等大遗址保护工程;完善中国文字博物馆功能,建设河南省图书馆新馆、河南省博物院二期、红旗渠纪念馆扩建、曹操高陵博物馆、长治古建筑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所有建制乡镇建设一所达标综合文化站,结合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统筹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室建设。

就业服务。整合资源,规划建设省、市、县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社会服务。在每个有需要的县(市、区)建成一所功能完备的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中央救灾物资郑州储备库;建设郑州等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支援保障基地。

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建设。

12.03 中原经济区规划发布 提出探索“两不三新”路子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梁 鹏)十八大闭幕的第二天,国务院就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探索提出的“两不三新”发展路子也上升为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

规划提出,中原经济区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规划还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主要指标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为26317元,到2015年增加到38000元,2020年要增加到60000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要比2010年下降16%,2020年要比2010年下降30%左右。

在民生方面,也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从2011年的17813元,到2020年达到3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6629元,到2020年达到16000元。

在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即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构筑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等四条重点开发地带,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发展轴;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

规划内容还包括推进“三化”协调、区域联动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民生、政策支持等方面。规划的批复实施,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河南日报)

12.03中原经济区规划发布 提出“两不三新”发展路子

导读]河南省委省政府探索提出的“两不三新”发展路子上升为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提出探索“两不三新”发展路子

据新华社12月2日电 十八大闭幕的第二天,国务院就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探索提出的“两不三新”发展路子也上升为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

规划提出,中原经济区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规划还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主要指标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见附表)。

规划内容还包括推进“三化”协调、区域联动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民生、政策支持等方面。规划的批复实施,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能耗更低 收入更高 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1年 26317元 2015年 38000元 2020年 60000元

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2015年要比2010年下降 16% 2020年要比2010年下降 30%左右

升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1年 17813元 2020年 38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1年 6629元 2020年 16000元

12.04 郑州将成米字形铁路枢纽 半小时到中原任一城市

河南商报记者郭富收

《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说,建设郑州至徐州、至万州的客运专线,研究规划郑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建成郑州—焦作、郑州—新郑机场—许昌、郑州—开封、新郑机场—登封—洛阳等城际铁路;规划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洛阳—平顶山城际铁路。

将来,郑州人不论是到西安看兵马俑,还是去武汉赏黄鹤楼;不论是去合肥探三国故地,还是去北京游故宫;不论是到济南体验“72名泉”,还是到重庆游三峡,从郑州出发都只需2个多小时。

【规划原文】

提升郑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推进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火车站三大客运综合枢纽建设改造,推动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

完善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北编组站、郑州东货运站功能,加强与沿海港口和各大交通枢纽的高效连接,把郑州建成基地设施完备、配套设施健全、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内捷外畅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改造提升蚌埠、阜阳、商丘、聊城、邯郸、安阳、新乡、长治、洛阳、三门峡、南阳、漯河、信阳、运城、菏泽、邢台等地区性交通枢纽,形成与郑州联动发展的枢纽格局。

铁路,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完善路网结构。

目前现状

京广高铁郑州至北京段即将通车

郑州铁路局处在全国路网中心,范围内有我国中部地区大型货物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全国重要铁路内陆口岸、货物中转站郑州货运东站,全国铁路特等客运站郑州车站。2008年9月,铁道部与省政府签订了《加快河南铁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几年,河南境内“五纵五横”、“双十字交叉”的铁路网蓝图将成为现实。

其中“五纵”铁路干线指的是京广、焦柳、京

九、运城至三门峡至襄樊、郑州至重庆;“五横”分别是陇海、侯月新菏、西安至合肥、洛阳至漯河至阜阳、山西中南部煤运通道。“双十字交叉”指的是在京广、陇海既有“十字交叉”的基础上,京广、徐兰高铁通车后,将构建成全国高速铁路客运“十字”新通道。昨日,记者从郑州铁路局获悉,京广高铁郑州至广州段已建成通车,郑州至北京段刚刚试运行,12月底前可通车,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一批重点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未来展望

郑州将成“米”字形铁路枢纽

郑州,恰好在中国铁路网的“双十字”架上。以郑州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圆覆盖我国3.5亿人口;700公里为半径的圆覆盖我国7.2亿人口。这两个圆,都在两小时高铁交通圈内。

《规划》说,建设郑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郑州至万州等铁路,规划研究郑州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构筑高效连接的“米”字形铁路网络。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对郑州的定位相同:我国将建成“四横四纵”高速铁路,其中的“一横一纵”将在郑州形成一个大“十字架”: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和徐州—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在此交会。所以,以郑州为中心将建成“双十字”铁路客运枢纽和“米”字形客运专线网络。

高铁路网

郑州到周边省会只需2小时左右

上午到北京办事,中午能回到郑州吃烩面,晚上可到西安吃泡馍,这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现实。

目前,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下个月将开通,届时,北京到郑州只需要2个多小时,加上今年开通的郑州至武汉段,京广高铁12月将全线贯通。

如果郑州至万州(重庆)、至合肥、至太原、至济南铁路线建成,将形成到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西安的3小时铁路客运交通圈。

也就是说,未来由郑州乘高铁至徐州、合肥、济南、太原等周边城市,都将缩短至2小时左右。

不仅如此,客运专线和国家干线铁路也将形成一个运输网络,这样,郑州通往西南、西北、东南、东北方向等全国各个城市,其时空距离都会比现在缩短不少。

城际铁路

半小时内能到中原城市群任一城市

如果问郑州到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需多长时间?答案是半小时。郑州到南阳、安阳、三门峡、商丘等其他省辖市又需多长时间?答案是1小时。

《规划》说,建成郑州—焦作、郑州—新郑机场—许昌、郑州—开封、新郑机场—登封—洛阳、聊城—济南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洛阳—平顶山、阜阳—六安、宿州—淮安城际铁路。

早在2009年底,《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年)》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等9个城市及其所辖县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均纳入城际轨道交通线网,最终城际铁路将超过1000公里。

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结构为“十”字形加“半环”形。以洛阳—郑州—开封、新乡—郑州—漯河为主轴,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洛阳—平顶山—漯河为发展轴,以郑州—焦作、平顶山—许昌为连接线,线网总规模为1049.7公里。其中,近期规划(2020年)要达到495.2公里。

现在,中原城市群的连接还主要依赖公路。但将来,从郑州出发,半小时内可以到达中原城市群的任何一城市,除了高速公路以外,主要靠的是城际之间的铁路。城市群中的全部9个省辖市,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辐射中原城市群“紧密层”主要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

15分钟到机场,19分钟到开封

目前,郑州到开封、焦作、机场的三条城际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如果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工程进展顺利,建成通车大约到2015年年底。

现在,如果不受天气影响,从郑州到新郑机场驾车至少需要30分钟,而这条城际铁路的设计速度是200公里/小时,这样算来,郑州到机场加上中途停靠的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

同样,从郑州西部到郑东新区上班,现在得一个多小时。郑州到开封的城际铁路建成以后,会开一种大站直达车,只在郑州和开封两站停,运行时间19分钟。如果家在开封,到郑州上班将非常方便。

三条城际铁路建成后,去趟焦作也不过30多分钟。

未来影响

高铁,可能颠覆原有经济格局

在国家规划未来重点建设的全国8个铁路枢纽中,郑州枢纽与北京、上海、广州一起,排在前四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前,到周边城市出个差,坐火车去还得住一晚上,等京广、徐兰高铁建成后,将来到周边城市能随时逛个街再回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付逸飞说,那时的郑州依然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但火车早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火车,而是高铁,是地铁,是城际轨道交通。

在付逸飞的眼里,那时将形成更高水平的综合交通枢纽。尤其是河南省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和运营,必将加速中原城市群的融合,把原来的理论融合、规划融合、政策融合,通过城际铁路网的构建,逐步向人员融合、项目融合、商务融合甚至生活融合等方面转化。

河南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认为,郑州“双十字”交通枢纽的建成,将提升郑州的枢纽和辐射作用,可放大城市经济辐射半径,使原来的城市和城市经济圈,成为由高铁线路构建的城市经济带上的一环。城市和城市之间人才、技术、资源等将共生,城市大融合步伐将加快。

在宋向清看来,高铁网络在全国的全覆盖,有望颠覆原有的经济发展格局。

第五篇:中原从这里起飞 新港办事处策划2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奏响强基富民合村并城最强音 讴歌中原崛起华夏腾飞奋进曲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庆“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2012.5

一、晚会主题:《中原从这里起飞》

大河之滨,轩辕故里,美丽的新郑吹响中原崛起的号角,催发出古老大地前所未有的发展激情。

在 隆重庆祝建党九十一周年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新港办事处在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实施中,以“强基富民,合村并城”的起点上共铸航空港的辉煌、助推河南的崛起。

打造“平安、高效、文明、和谐”的现代航空港,凭借千载难逢的好风之力,蓬勃直上,展翅远航!他以一种厚重的微笑、一种深邃的目光、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豪迈的步伐向中原展示着独有的魅力、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晚会通过全面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引导新港系统广大党员和干部了解党、热爱党、拥护党,激励广大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努力为促进航空港经济发展营造热烈的社会文化氛围。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同时,展现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新港人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取得的骄人业绩,立足新的起点,共创和谐,勇担重任的崇高信念。体现“树立新港人良好社会形象,激励新港人努力再攀高峰”的目的。

本活动为专题性综艺晚会,演出场地拟。活动现场要进行全场性包装,既要体现出恢弘大气、喜庆热烈,又要展示出新密市政法系统的职业特点。采用以LED、电脑控制等现代高科技多媒体灯光技术,调动舞台各个区域,全方位提升活动的科技含量及品质。强化舞台上下的互动效应,努力营造全场群情振奋,上下欢歌笑语,团结祥和、热烈喜庆的现场气氛。

二、晚会风格:

突出浓郁的行业特色,兼容时代的脉动特点,多艺术门类的精彩荟萃,创新思想的完美呈现是晚会的风格追求。力争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歌舞、诗朗诵、情景剧是基本构成元素。时尚组合、创新节目是闪光点。昂扬向上是晚会的主线,激情是晚会的表现、豪情是晚会的风格。

舞台、舞美、视频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呈现,尤其是外场的直播连线,将观众的视野拓宽,更加全方位地体现文化的厚重感和民众的参与性。

晚会现场要进行全场性包装,既要体现出的喜庆热烈,又要展示出行业特点。采用以LED、电脑控制等现代高科技多媒体灯光技术,调动舞台各个区域,全方位提升晚会的科技含量及品质。强化舞台上下的互动效应,努力营造全场群情振奋,上下欢歌笑语,团结祥和、热烈喜庆的现场气氛。晚会时间长度为100分钟。

三、晚会结构: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晚会共有3个方面的节目来源:

1、各单位文艺演出中的优秀节目;

2、创作节目;

3、邀请专业演员加盟。

序 幕

1、配乐诗朗诵《集合在旗帜下》

序幕采取复合式结构,由三个部分连缀而成。A、清新悠扬的三声钟响,象征新港平安祥和之钟。

在激昂的音乐声中,高清LED大屏幕播出晚会片头。以简洁洗炼的电视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今日新港办事处巡礼、共产党员风采„„

B、随着灯光和音乐变幻,由身着各系统职业服装的人物造型组

成“新港共产党员群雕”若干组,以多层次、多角度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和热烈的场面。

C、引出主题配乐诗朗诵《集合在旗帜下》,创作一首新诗,将新港强基富民、合村并城工作及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突出事迹,以及为航空港巨大变化、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用诗的语言加以褒奖和赞美。让人们在闪光的语言中感悟新港人开拓进取,“博浪弄潮敢为先”的豪迈情怀。舞台中央的高清LED配合诗句播出情景VCR画面,做到立体交叉,互相陪衬。

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鲜明时代精神的集体诗朗诵《集合在旗帜下》洋溢着对新时代由衷的赞美和迎接“七一”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喜悦之情。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第一篇《歌颂·党旗飘扬》

2、歌曲联唱:《红色之恋》

以《为人民服务》、《口碑》、《再唱浏阳河》、《党旗飘飘》四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连歌连舞的形式呈现。可以是独唱、对唱、重唱,灵活多样,曲风各异;伴舞采用场景化、情境化等写实手法,使节目极具真实感,使歌曲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3、访谈一:邀请老党员代表来到晚会现场进行访谈,通过简短的对话表现出老一辈楷模的甘愿奉献、无怨无悔的执着(引出下一节目)

4、舞蹈《旗帜》

创作着力反映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我们用青春和生命艰苦创业、一生奉献,在往昔的土地上,建立起雄伟壮阔的保税区。该舞蹈以女子群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豪迈的情怀和潇洒的风采。

5、音乐快板《腾飞进行曲》

强基富民,合村并城是我们的的目标与追求。我们拟用音乐快板这一艺术形式来宣传和弘扬,以突出晚会的主题、主调和主旋律。该节目生动活泼、昂扬向上,集说、表、舞、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从创作、录制、编排三个方面以求高水准完美体现。

第二篇《风采·无悔年华》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6、歌伴舞:《旗帜更鲜艳》

鲜花竞相绽放,党旗迎风飘扬。一曲恢弘的“旗帜更鲜艳”奏响了进军的号角,咏颂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博大情怀。扬起新世纪航船的风帆,站在时代的前沿搏风击浪、开拓进取,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7、访谈二:邀请新党员代表来到晚会现场进行访谈,通过简短的对话表现出新一辈传承和一种豪迈,一种洒脱,一种凝重,一种奉献在访谈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8、河洛大鼓:《助飞中原 展翅远航》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新港人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若干女演员,载歌载舞,唱词中把我们对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古老的民间艺术河洛大鼓的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想春风化雨般深入到的我们的心里。节目表现形式采用河南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河洛大鼓作为主要载体,乐曲进行重新编配,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展示新港发展的喜人景色。演员边唱、边舞、边说,形式多样活泼,音乐形象丰满,视觉色彩丰富。

9、综艺组合《新港人风采》

A: 合唱《好日子》 B:群口快板《说“亮点”》 C:豫剧表演《建功立业在新港》 D:合唱《好日子》

在节日的时刻,来自我们新港办事处系统的干部们,载歌载舞以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合唱、群口快板、豫歌表演组合歌唱好生活、歌唱美好未来!

第三篇《誓言·把一切献给党》

10、真情讲述:

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和背景大屏幕相结合,全景展示自2011年10月21日我区开展的“强基富民”帮扶活动,围绕区党工委、管委会制定的工作目标,立足实际,狠抓落实,讴歌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赞美与歌颂,表现新港人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努力建设一流队伍,树立一流形象,为实现保税区和谐平安壮丽腾飞和中原崛起作出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11、情景剧《心灵话语》

短剧《心灵话语》加入了现代创作手法,通过超现实时空变换,让老一代的新港建设者和当代的人们进行对话,展现新郑的崭新变化和巨大成就。我们拟用这一艺术形式来宣传和弘扬,以突出晚会的主题、主调和主旋律。该节目生动活泼、昂扬向上,集说、表、舞、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从创作、录制、编排三个方面以求高水准完美体现。

12、表彰: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受表彰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走上舞台,鲜花掌声送给他们!舞台上在不同的区域分别站立着本本系统内在不同的岗位上的先进和模范人物。

主持人分别介绍简短的主持词,大屏幕上党徽闪亮闪亮展示他

2012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七一文艺晚会策划

们的形象。一种豪迈,一种洒脱,一种凝重,一种奉献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13、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仪式

请办事处书记领誓,此时,场上上下铿锵的誓言响彻会场„„ 在歌曲《把一切献给党》的歌声中,七一受表彰的的先进集体代表、先进个人在舞台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检阅!最后大造型时条幅从天而降,以最准确和精美的对联,送出对建党九十一周年的庆贺。

尾 声

14、大歌舞:《党旗下的忠诚》

尾声节目为歌舞形式。歌曲唱出“党徽映红了我们的脸庞,像一支号角,像一面旗帜,党旗下我们庄严集合,我们把党徽赋予的荣誉扛在肩上,珍藏在心里,用一种神圣、坚定、捍卫、让国徽闪耀永恒的光芒„„”号角般的音乐响起,舞台上的大屏幕呈现一个熠熠闪光的巨大党徽,灯光由暗到明聚集于舞台中央,光束中一群英姿焕发的新港人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心中充满无限激情,在铿锵的音乐声中,迈着坚定的步伐,以进行曲的速度,进行着简捷、有力、整齐的舞蹈动作,显示出办事处昂扬的精神风貌。女舞蹈演员身着艳丽的服饰,如灿烂的鲜花在春风中盛开。花朵、政法人、党徽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意象群”——人民、我们、亲爱的党。

此策划方案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在具体操作中,需进一步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充实提高,调整完善。

下载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农村教育看中原经济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吉祥物经济看文化创意产业

    从吉祥物经济看文化创意产业 摘 要:南京青奥会上设计动感、新颖的吉祥物一出场就赢得满堂喝彩,并创造了不菲的经济和文化效应,乘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势头,以吉祥物为引导,从独......

    从我的家乡的经济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从我的家乡的经济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班级:201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班 学号:201206030130 作者:龙克柳 摘要: 20世纪70......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农业发展持续加强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农业发展依旧呈强劲态势 农业局 王曰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名普通的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笔者也在一直非常关注这次会议的......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心得体会2

    《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之读书心得 教育乃人类一个永恒话题,而农村教育问题则又是教育问题的一个主要反方面。教师节温总理的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这个世界上,大多数......

    从达沃斯经济全球化,看个人全球投资机会

    从达沃斯全球化主旨,看个人全球投资机会 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于达沃斯当地时间1月17日开幕。每年的开幕全体大会上,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先生都会发表欢迎致辞......

    从后发优势角度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后发优势角度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摘 要:县域经济作为增强省级经济实力的关键支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壮大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来源。......

    从经济学看三个自信的经济内涵(下)

    从经济学看三个自信的经济内涵 主讲人: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下 第五个理论就是关于经济调节或者叫经济运行方式,也就是过去我们讲的讨论的计划与市场......